云南省,簡稱“滇”或“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位于中國西南邊陲,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老撾、越南毗鄰,境內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8位)。2022年,云南省常住人口為4693萬人,境內是少數民族分布最多、人口最多、種數最多的省份;其中,漢族占66.88%。
名稱
編輯云南因在云嶺以南,故名云南。西漢時設云南縣。三國蜀漢時設云南郡。元設云南行省。明設云南布政使司。清設云南省。云南取全稱中的“云”字作為簡稱,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帶,屬戰國時滇國地,故又簡稱“滇”。
歷史沿革
編輯先秦至南北朝
云南省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云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之一。
夏商時期,云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
殷周時期,云南被稱為“百濮之國”。
春秋戰國時期,云南的東北部和北部歸屬蜀國,西北部受巴國控制。
戰國末年, 黔中、滇池地區成為秦楚爭奪的重要地區。前3世紀,楚國大將莊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建立郡縣為基礎中央集權制,視西南夷(包括云南)地區為秦屬地,在云南派官“置史”,標志著中央王朝對云南正式統治的開始。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巴蜀兵滅滇國東北外圍的一些滇國同姓部落,兵臨滇國,滇國投降,隨后,西漢王朝,授予滇王之印,并在滇國統治地設益州郡。對云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中國在云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
東漢,滇西增設轄區的永昌郡(今大理、保山、德宏、臨滄、西雙版納部分地區),蜀漢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后又分建寧郡和永昌郡的一部分設置云南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率大軍渡瀘,平定南中,并調整郡縣建置。
西晉時,云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云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云南進入爨氏的統治時代。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廢寧州而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復置寧州;東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派李壽率兵攻占南中,李壽被封為建寧王,爨琛為交州刺史。東晉咸和八年(公元338年),分置安州。
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云南羌族首領爨琛降晉,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并承認其世襲地位,從此南中大姓爨氏成為南中頗有勢力的統治集團,并成為云南主宰者,統治云南400余年,直到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南詔滅爨氏。
南北朝,梁大同年間,改置南寧諸州,承圣末年,云南成為西爨與東爨之地。
隋唐至宋元
隋朝,隋文帝派韋沖為南寧州總管,派兵消除了割據勢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并設立恭州、協州、昆州以統治云南各地。 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復開南中,仍置南寧州,領羈縻數十州,后又領于益州都督府。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管羈縻州三十二。貞觀六年(公元633年),于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部分地區屬安南都督府管轄。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哀牢夷人皮羅閣兼并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賜名“歸義”,皮羅閣封為云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余年);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筑拓東城(今昆明),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置戎州督羈縻三十六州。天寶九年(公元750年),南詔占領云南全境,稱臣吐蕃,儧國號曰大蒙。南詔成為云南地區歷代政權中最強盛的王朝,也是唯一能夠走出云南與中原爭雄的王朝。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南詔國叛唐,唐玄宗派兵分兩路征伐南詔,結果,由于勞師襲遠,唐朝軍隊慘敗,6萬人全軍覆沒(稱天寶之戰)。此戰后南詔與唐朝的關系徹底破裂,同時,南詔與吐蕃正式結盟。由于唐王朝出征南詔的過度消耗,勞民傷財,還間接導致了緊接而來的“安史之亂”。
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唐人鄭回的后裔南詔清平官(相當于宰相)鄭買嗣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南詔軍政大權就此落入鄭買嗣之手。902年,鄭買嗣又起兵殺死孝哀帝蒙舜化貞及南詔王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長和國,南詔國就此滅亡。(南詔國共傳10代,享國164年)
后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分為兩個時期:937~1094年為前期,即大理國時期;1096~1253年為后期,即后理國時期(共有22位國君,享國共316年)。大理國政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鄧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云南省的統治基本于中原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后被宋朝封為云南八國君王、大理王等,并成為南宋朝抵御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
元朝,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萬大軍從四川南下,利用革囊渡過了金沙江,大理國王段興智見勢不妙,放棄了大理城,逃往鄯闡城,次年,蒙古大將兀良合臺攻破鄯闡城,段興智被蒙古人擒獲,大理國至此滅亡;蒙古人未殺段興智,封為大理世襲總管,繼續治理云南,忽哥赤派往云南,加封為“云南王”。
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忽必烈選派賽典赤——贍思丁來云南建立云南行省,任賽典赤為“云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于現在的省長),省會中慶路(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為云南的政治中心,云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自此,“云南”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是云南政治、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的標志。此后元朝封也先貼木兒為云南王,1290年,封黃孫甘麻刺為梁王,云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云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
元代蒙古、回回移民入滇,即將制炮術、采礦術、醫藥、天文歷法等一些先進知識隨同帶入。伊斯蘭教在云南進入空前發展時期?;鼗厝艘嗯c當地人進行通婚和融合。元代以前遷入云南的漢族移民,主要聚居在郡縣治地。
明清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西進平定云南,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實施了“土流并治”,“移民實滇,開發生產” ,平滇軍隊、戍邊屯墾衛所軍卒及其家屬大多落籍云南。云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礦冶業迅速發展,銀、銅的產量居全國第一。明末,以李定國為代表的大西軍,曾擁護流亡皇帝永歷帝以昆明為根據地抗擊清軍。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兵入滇,沿襲明朝的制度,置云南布政使司??滴踉?公元1622年)改為云南總督,駐曲靖??滴跞?公元1664年)裁貴州總督并云南,為云貴總督。
鴉片戰爭后,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將云南劃為法國的勢力范圍,蒙自、蠻耗、河口等地被劃為商埠,從領土主權、礦產開發到經濟貿易等各個方面對云南邊境進行侵略。
清朝于1658年由洪承疇、吳三桂率領清軍三路入滇,南明的最后一個王朝——永歷王朝滅亡。雍正年間,鄂爾泰受命在云南大部分地區進行“改土歸流”,促進了云南的社會進步。
1895年,中法簽訂《徐議商務專條附章》,法國獲取滇越鐵路段修筑權,1904年動工,1910年滇越鐵路河口——昆明段全線(446千米)通車,成為中國與外界聯系的捷徑和交通命脈。1889-1905年,云南相繼開放蒙自、河口、思茅、騰越、昆明五口通商后,云南大錫等物資主要由鐵路運輸出口,加深了云南半殖民化進程。
鴉片戰爭后,1856年,爆發的杜文秀領導滇西回民起義和李文學領導的哀牢山彝族起義;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30日,發動了昆明起義(重九起義),組建云南大漢軍政府,同月27日、及11月1日先后爆發了騰越、滇南起義,三次起義都取得了勝利,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統治。
清朝時期大量移民入滇,雍正年間鄂爾泰推行“改土歸流”,邊疆部分地區仍保留土司制度??滴醭_始在云南實行的“放本收銅”政策,帶動了交通業、商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使漢文化在云南得到廣泛和深入的傳播,云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中原結成一個整體。
中華民國
民國2年(1913年),云南省根據中央政府規定,廢除府、廳、州制,設滇中道、蒙自道、普洱道、騰越道,并增設縣治,共轄縣級行政建制97個。
民國4年(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凱稱帝,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向全國發出通電,宣布云南獨立,反對帝制,武力討袁;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設省。
民國20年(1931年)成立昆明市,系就原昆明市政公所基礎上加以改組,并將昆明縣城8鄉鎮各劃出一部分作為市區。
五四運動后,李鑫等建立中共云南黨組織。紅軍長征時,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經過云南,中共中央在云南的威信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1928年1月17日,蔣介石任命龍云為云南省政府主席。
1935-1936年間,紅軍長征2次過云南,途經33個縣,攻下13座縣城。
抗日戰爭時期,云南成為全國抗戰的大后方,是安置內遷企業和發展戰時工業的基地。云南先后派出20萬云南軍隊開赴臺兒莊、武漢等前線抗戰,民國26年(1937年)12月,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滇越鐵路,是中國第一條國際鐵路,是全國唯一一個準米軌并存的省份。這條被稱為“百年鐵路活化石”的國際鐵路。
抗戰勝利以后,1945年10月,蔣介石免除龍云的云南省主席職務,龍云逃亡香港,并于1946年在云南先后制造了“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等事件。中共云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9日晚10時,國民黨云南省政府主席、云南綏靖公署主任盧漢宣布起義,在昆明五華山升起五星紅旗。當晚,盧漢向毛澤東、朱德發了脫離國民黨中央政府,歸向人民的起義通電。1950年2月云南全省獲得解放。
1950年2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西南服務團云南支隊和中共滇桂黔邊區委員會的領導人相繼到達貴州省安龍縣城,實現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勝利會師。1950年2月20日,陳賡、宋任窮率領二野四兵團和西南服務團云南支隊進駐昆明。同年2月24日,中國共產黨云南省委員會成立;同年3月,中國人民昆明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后改稱云南省軍政委員會。
1950年3月6日,省級機關和昆明市政權接管工作開展,云南是和平起義地區,在接管中遵循與起義人員充分商量、達成協議后接管原則,采取有步驟第自上而下按系統實行接管與自下而上依靠群眾兩結合的正確方法,共接受原云南省地方政權機關和國民黨中央系統的黨、政、軍、警、財稅、金融、工礦企業等單位139個,12個專署、113個縣、15個設治局、2個對訊督辦區、1個省直轄市。同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接受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
1950年4月,全省一些縣出現土匪暴動,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軍區開始組織剿匪斗爭,至1950年底,全省內地軍民作戰1700多次,繳獲各種槍支4.15萬支,邊疆各級人民政府建立聯防武裝。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議,西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南行政委員會,代表中央政府對西南各省進行領導和監督,不再是一級地方政權。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2次會議通過決定,撤銷、各大區行政委員會,各省直屬中央人民政府領導,隨著西南區行政委員會的撤銷,云南省也改由中央直接領導。
地理
編輯位置境域
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陲,介于東經97°31′~106°11′,北緯21°8′~29°15′之間,北回歸線橫貫云南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東西最大橫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90千米;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和老撾、越南接連,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邊境線長達4060千米;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8位。云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老撾和越南交界;其中,中緬邊界1997千米,中老邊界710千米,中越邊界1353千米。
氣候
云南省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型氣候,立體氣候特點顯著,類型眾多,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氣溫隨地勢高低垂直變化異常明顯。滇西北屬寒帶型氣候,長冬無夏,春秋較短;滇東、滇中屬溫帶型氣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屬低熱河谷區,有一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進入熱帶范圍,長夏無冬,一雨成秋。一個省區內,同時具有寒、溫、熱三帶氣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遞降0.6℃~0.7℃,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最熱(七月)月均氣溫在20℃~23℃之間,最冷(一月)月均氣溫在7℃~11℃之間,年溫差一般只有10℃~12℃。濕季(雨季)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干季(旱季)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南部邊境全年無霜,偏南地區無霜期超過300天,中部地區約為250天,比較寒冷的滇西北和滇東北高海拔地區少于200天。
云南省氣候
北溫帶高原西南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昭通,具有冬季偏冷,會有一定量降雪,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干濕分明等特點。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差異顯著。
熱點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溫暖宜人。
高原寒冷溫性濕潤氣候,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這里山高谷深,氣候垂直差異大,年均氣溫8℃,年降水量787毫米。
低緯度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立體氣候明顯,雨熱同季,干濕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稱。
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由于特殊地理環境影響,緯度和海拔的差異直接導致了氣溫差異,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形成顯著地立體氣候特點。
低緯暖溫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麗江,這里垂直氣候明顯,四季變化不大,雨量充沛。
地質
地層
云南省泥盆系分布廣泛,地層發育完整,沉積類型多;根據沉積巖性巖相及生物群特征的不同,泥盆系可以劃分為4種沉積類型:翠峰山型、南丹型、象州型和保山型。
華坪——曲靖地層區翠峰山型,該類型屬華南區的組成部分,以曲靖翠峰山一帶發育最好。為一套陸相——濱海相碎屑巖,主要含魚類及植物化石。僅分布于曲靖一宜良一盤溪一帶,但只有下、中統屬此類型。
華坪——曲靖地層區象州型,除宜良、廣南小區外,余皆屬此類型。為濱?!獪\海相碳酸鹽巖及碎屑巖,含十分豐富的底犧固著生物。
華坪——曲靖地層區“南丹崔型,僅見于文山分區廣南小區,為淺?!肷詈O喙栀|巖、粘土巖及碳酸鹽巖,含竹節石,菊石等浮游生物,以廣南達蓮塘測面為代表。
保山——瀾滄分區為泥質自云巖與砂巖互層,厚141-348米:中下部白云巖夾少量砂巖,上部為黑色灰巖,厚543米。
構造
云南省地殼運動強烈,地質構造復雜,褶皺和斷裂相當發育。滇西為北西或北西向構造發育區,滇中發育南北向構造,滇東以北東向構造為主?;顒訑嗔阎幸幠]^大的有近20條,其中以哀牢山斷裂、瀾滄江斷裂和小江斷裂規模最大,對全省沉積、巖漿和構造發育起了極大的控制作用。云南省基底構造是由緯向構造、經向構造和北東向構造、北西向構造交織而成的棋盤格狀格架,云南全區劃分為7大構造體。
緯向構造體系,是云南最古老的構造體系,構造大多數出現于元古代、古生代地層分布區,對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的巖相建造和沉積厚度有明顯控制作用。
經向構造體系,是云南省最主要的構造帶。構造帶呈舒緩波狀,南北向縱貫全省??梢娡哥R狀體和反時針扭動特征。
山字型構造體系,弧頂向南,呈狹縮狀。受其構造體系的干擾和迭加而變得殘缺不全,整體來看弧頂部分保存最好,前弧東翼比較完整,西翼破壞嚴重,兩翼不對稱。
歹字型構造體系,由東向西大致劃分出以下主干構造帶,屬于活動構造體系。
文山——馬關巨型旋卷構造,由歹字型構造扭動派生出來,與其具有同期性和同步性,也為壓扭性構造。
華夏構造體系,為一組大型古老北東向構造,在震旦紀晚期即已存在,對華夏古陸(古中國大陸)的形成起了決定作用。
新華夏構造體系,在滇東尤其滇東北地區是占主導地位的構造以北東40°左右呈等間距多字型斜列,平均間隔25~30千米出現一帶,基本展布在元謀斷裂以東地區,并插入川滇經向構造帶。
地形地貌
地形
云南省地處中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過渡階段,地形單元以位于第二級階梯的云貴高原為主,此外還包括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區。省內高原和山地面積占全省面積的93.75%,盆地面積僅占6.25%。全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是德欽縣滇藏交界處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主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是河口縣境內的元江與其支流南溪河交匯處,海拔76.4米,兩地直線距離900余千米,高差達6.663千米。云嶺和哀牢山呈西北——東南向斜臥云南中部,將云南明顯地分成東西兩大區。
東區屬云貴高原的一部分,除北部邊緣一些山地海拔在4000米以上,河流深切2000米以下,其余大部分地區山勢低緩,河谷開闊、盆地眾多,以中山、高原、湖盆景觀為主。全區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平均相對高差500-1000米。滇東北以昭通市為主,是滇東北山原區。滇東南以文山壯族自治州為主,是滇東南巖溶山區。
西區是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以保山一大理為界,將該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三江并流區,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黎貢山、怒山、云嶺等巨大山脈與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相問排列。南部山勢較緩,河谷展寬,山脈河谷呈帚狀散開,中山、低山、山原景觀占優勢。高黎貢山以西,是伊洛瓦底江支流大盈江流域,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呈東北——西南向縱谷、寬谷盆地與中山相間排列。
- 橫斷山脈
橫斷山脈地形切割劇烈,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深切割地貌區。金沙江、瀾滄江、怒江3條大江穿越在崇山峻嶺之間,從其相同的發源地青藏高原東部開始奔襲近千千米,向南逐漸收攏,在橫斷山脈處形成世界上罕見的“三江并流”奇觀,其間地處西部的怒江與中部瀾滄江的最近距離僅約18千米,與東部金沙江的最近距離僅約66千米。
- 高黎貢山
高黎貢山整個山地大體以騰沖市東北部與瀘水市交接處為界,分為三段:
北段較高,平均海拔3500~4000米,主峰嘎娃嘎普峰海拔5128米。在貢山縣境,山體高大,頂峰常年積雪,發育有現代冰川,峰頂雪線以下分布著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為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部分。
中段分布在福貢縣、瀘水市及騰沖市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最高峰丫偏山海拔4161米。山體南北走向,狹長高聳陡峭,大部分為中緬界山,頂峰山脊一帶也被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森林覆蓋,山下則為滾滾南下的怒江。怒江峽谷的主體部分,大部分出現在中段。
南段在保山市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分兩支,東支呈南北走向,經騰沖市、隆陽區及龍陵縣和芒市轄至國境,山峰高度逐漸降低,平均海拔2500~3000米,最高峰大腦子峰海拔3780米。西支由騰沖北部經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等中北部按南西—北東向入緬甸境內。山地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主峰瑯玡山最高海拔3741米。這兩支山體走向,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山體的西坡與南坡分別被龍江、大盈江、瑞麗江等河流分割成3條近似平行排列的山地,成為另一種山谷相間的爪狀格局。
地貌
云南省有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等多種地貌類型,各類型差異很大,同一類地貌也千差萬別,且分布縱橫交織,錯綜復雜,各級河流縱橫切割,把云南大地分割得十分破碎。
- 山地
按成因可劃分為構造隆起和巖漿噴溢兩種山地。前者是云南省山地的主要成因類型,后者山地僅限于騰沖一帶的火山。以海拔高度,山地可進一步劃分為以下四類。
極高山,海拔高度大于5000米的山地。如滇西北德欽、中甸、麗江三縣境內的梅里雪山、甲午雪山、白馬雪山、哈巴雪山、玉龍雪山等,極高山頂部終年積雪,個別有現代冰川活動。
高山,海拔高度3500-5000米的山地;如滇西北的大部分山地和滇東北的藥山、拱王山等;高山頂部和周圍常保留有冰川活動的遺跡。
高山和極高山約占全省山地面積的13%。
中山,海拔高度1000~3500米的山地,占全省山地總面積的77%,其中高中山分布于滇中哀牢山一帶;中山分布于滇西南及滇東北地區;低中山廣布于滇中及滇東地區,騰沖火山群亦在內。
- 高原
云南高原(或稱滇東高原)大體分布在云嶺東側——元江谷地——線以東,是云貴高原的西片。高原主要為揚子準地臺的西南部所在,其構造線比較零亂,大都為短軸的背斜、向斜,其走向多變,山嶺通常較短小,脈絡也不甚清晰。云南高原發育有大量南北走向的平行斷裂帶,在地貌上主要表現為形成一系列長軸為南北走向的呈雁列式分布的壩子。云南高原頂部保存有一定面積的古夷平面,地表起伏和緩。高原上散布著緩丘及蝕余山梁古河谷、凹陷或斷陷小盆地。高原邊緣或大河通過的地帶,河流深切,形成切割較深的較大河谷,從高原面頂部到大河谷底部,最大的可達2500~3000米,使得高原邊緣地帶呈山地與河谷相間的形態。云南高原的核心部分處于金沙江、紅河(元江)和珠江水系(南盤江和北盤江)分水帶上,河流的切割作用相對小,高原面還未解體,丘陵狀高原的形態保存較為完好。云南高原內部因構造、巖性及地貌發育狀況,可分為兩大地貌區:以小江斷裂帶為界,東部喀斯特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峰為藥山主峰,海拔4041.6米),西部是滇中紅層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峰為拱王山主峰雪嶺,海拔4247米)。
- 盆地
云南省大于1平方千米的盆地有l442個,總面積約2.4萬平方千米,僅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25%,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哀牢山以東,三分之一分布在哀牢山以西。在眾多的盆地中,大于5平方千米的有553個,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49個,以陸良和昆明(不含滇池水面)為最大,分別為772平方千米和763.9平方千米。盆地按成因劃分主要有:
斷陷盆地:因斷裂活動陷落形成,一般沿大型活動斷裂帶分布,常成串珠狀斷陷盆谷帶,其盆地的長軸與斷裂走向一致,土地肥沃,部分尚有現代湖泊發育,如滇池、洱海、程海等。云南省境內大多數大型盆地屬于此類,如陸良、昆明、玉溪、曲靖、昭通、元謀、賓川、大理、程海、蒙自、文山、麗江、保山等盆地。
構造侵蝕盆地:這類盆地多在構造破碎帶基礎上,由河流侵蝕、拓寬和堆積而成,多沿江河分布,堆積階地發育,如富民、開遠、景洪、梁河等盆地。
向斜盆地:發育于向斜核部,經水流改造而成。主要分布在紅層地區,如永仁、武定等盆地。
溶蝕盆地:以溶蝕、堆積作用為主形成,規模不大,盆地邊緣不規則,內有殘丘、石芽、落水洞、孤峰林立、地表缺水,這類盆地,主要分布在滇東南碳酸鹽巖地區,如師宗、丘北、硯山、羅平、平遠街等盆地。
火山堰塞盆地:火山熔巖堵塞河流形成。盆地中的堆積物由火山噴發物和河湖沉積物組成,主要分布在大盈江流域的火山活動區,如騰沖、固東、和順等盆地。
-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遍布在云南省16個州市的118個縣,占全省總縣數的92.2%;其中曲靖、文山、昭通、紅河、昆明、玉溪6個市州是云南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的區域,占全省喀斯特縣總數的85%以上。其余的縣市中也仍有零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紅河斷裂以東地區,喀斯特地貌集中連片分布,紅河斷裂以西地區,喀斯特地貌多為條帶狀分布。云南省有喀斯特縣(占總面積的30%以上)62個,多喀斯特縣(占總面積50%-70%)21個,高喀斯特縣(占總面積70%以上)10個 ;此外,喀斯特地貌面積比重雖不到30%,但面積超過400平方千米的有16個縣(市);其中,昆明五華區和盤龍區喀斯特地貌面積27.68平米千米,占總面積100%,其次蒙自縣喀斯特地貌面積2230.11平方千米,占總面積96.6%;羅平縣喀斯特地貌面積2651.86平方千米,占總面積88.44%?等。
- 冰川地貌
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的總和稱為冰川地貌。冰川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部地區,西北地區以冰川地貌為主的地質公園有11個,其中,云南省主要有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和麗江玉龍雪山地質公園。大理蒼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933平方千米,海拔1700~4122米,蒼山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蒼山主山脊線兩側。大理冰期時有冰斗冰川24條(東坡15條,西坡9條)。麗江玉龍雪山地質公園,全山共發育有19條現代冰川(東坡15條,西坡4條),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一條冰川——“白水一號”冰川(即冰川公園)位于主峰扇子陡正下方,全長2.9公里,冰川公園海拔4680米。
土壤
云南省土壤類型呈多樣性,土壤垂直分布特點明顯。全省有16個土壤類型,占全國的1/4;土壤類型主要分為7個綱、14個亞綱、19個土類、34個亞類,其中,紅壤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50%,是省內分布最廣、最重要的土壤資源(故有“紅土高原”“紅土地”之稱)廣泛分布于云南16個地州市海拔2500m以下的殘存高原面、湖盆邊緣和中低山地。稻田土壤細分有50多種,其中大的類型有10多種;成土母質多為沖積物和湖積物,部分為紅壤性和紫色性水稻土。山區旱地土壤約占全省的64%,主要為紅土和黃土。壩區旱地土壤約占17%,主要為紅土。赤紅壤面積515 .30萬公頃,占全省土壤面積的14.63%,分布在北緯240以南的思茅、西雙版納、臨滄、紅河、文山5個地州。黃壤面積229.49萬公頃,分布于滇東北的綏江、鹽津、大關、彝良、鎮雄、威信等縣海拔2400米以下的地區,此外,文山州東南部、紅河州南部、曲靖市東南部、西雙版納州、德宏州、臨滄地區、保山地區也有分布。黃棕壤面積296.1萬公頃,占全省土壤面積的8.4%;分布于滇東北海拔2200~2600米,滇南海拔1800~2500米,滇西上限可達海拔2900米的山地上。棕壤面積253. 63萬公頃,占全省土壤面積的7.2%;分布在海拔2500一3000米的山地垂直帶中,滇南分布海拔下限可到2200米,滇西分布海拔上限可達3200米或3300米。燥紅土面積38.85萬公頃,占全省土壤面積的1.1%,分布在元江、怒江、金沙江等河谷地區。褐土面積11.41萬公頃,占全省土壤面積的0.32%,分布于北緯280以北的德欽縣境內海拔1950~2900米的金沙江、瀾滄江及其支流的谷坡。紫色土面積495 .99萬公頃,占全省土壤面積的14.4%,分布于16個地州市,以楚雄為中心,北起維西、南至思茅的滇中紅層區分布最為集中。石灰(巖)土面積108. 69萬公頃,占全省土壤面積的3.1%,廣泛分布于全省16個地州市的石灰巖地區,特別是以文山、昭通、曲靖和麗江4地州市最為集中。火山灰土面積0.99萬公頃,僅占全省土壤面積的0.03%,分布于騰沖、屏邊等地的死火山口附近。沼澤土面積0.83萬公頃,分布在滇西北山區的低洼地帶、高原壩子低平地段和湖泊周圍。水稻土面積136.51萬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9.4%,分布于全省壩區、河谷和低山丘陵一帶。
水文水利
水文
云南省境內徑流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89條,分別屬獨龍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元江、南盤江6大水系。獨龍江水和怒江水西注入印度洋東北部的安達曼海,瀾滄江水系注入南海,金沙江水系注入東海,元江水系注入南海西北部的北部灣。全省有高原湖泊40多個,多數為斷陷型湖泊,分布在元江谷地和東云嶺山地以南,多數在高原區內。湖泊水域面積1100平方千米,占全省總面積的0.28%,總蓄水量為1480.19億立方米;滇池是云南省湖面最大的湖泊(全國名列第六名),面積約250平方千米;撫仙湖深度全省第一(全國第二深的淡水湖泊),最深處為151.5米;瀘沽湖次之,最深處73.2米。該省有九大高原湖泊分別是程海、瀘沽湖、滇池、陽宗海、星云湖、撫仙湖、杞麓湖、異龍湖、洱海。
河流
- 怒江
怒江,古稱瀘水,又名潞水,中緬國際河流,位于云南省西部瀾滄江以西,形成一個狹窄的條帶狀。怒江發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南麓,經西藏于云南省貢山縣丙中洛鄉入云南境,怒江由北向南流經怒江、大理、保山、臨滄、思茅、德宏6個州市19個縣市,云南境內河長618千米,云南境內流域面積33358平方千米,進入緬甸后稱薩爾溫江,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
怒江
- 瀾滄江
瀾滄江,中老緬國際河流,位于云南省西部,呈條帶狀,自北向南縱貫云南省西部的橫斷山地之間,以臨滄縣四家村斗閣河與瀾滄江交匯處為界,將云南境內的瀾滄江分為上下兩段,上段長879千米,主峰海拔高程在5000米以上等。下段河長348.4千米,河谷漸次展開,呈“U”形,為寬淺河谷區,瀾滄江在云南境內河長1227.4千米,集水面積8.86萬平方千米。
瀾滄江
- 金沙江
金沙江古稱繩水、淹水、馬湖江等,因盛產金沙而得名。源于青海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東雪山群的西南側。金沙江流經西藏自治區,于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德拉附近入云南,向東南小支流,至石鼓折向東北,形成著名的“長江第一灣”。至昭通地區水富縣安邊鎮支流橫江匯口處離境。金沙江大部分河段為川、滇兩省的界河,省內干流河段長1560千米,流域面積109096平方千米。
金沙江
- 獨龍江
獨龍江是流經云南西北部進入緬甸境內的跨界河流,發源于西藏察隅縣,上游稱克勞洛河,從迪布里流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境內,與貢山縣境內的麻必洛河匯流后統稱為獨龍江。獨龍江全長250千米,境內流程80千米,流域面積1947平方千米。
獨龍江
- 元江
云南省境內的大河,曾有紅河之稱;有兩源,東源來自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祥云縣西部山地,西源源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北部山地——茅草哨。流經大理州南部、楚雄州西南部、玉溪地區西部、紅河州中部,至紅河州南部的河口縣出國境進入越南,出境后稱紅河。全長677千米,流域面積7.9萬平方千米(云南省7.674萬平方千米),國境處年均徑流量484億立方千米,全程天然落差2510米。
元江
湖泊
- 滇池
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古稱滇南澤,是云南省面積最大的高原湖泊,面積306.3平方千米,蓄水量為15.931億立方米,最深處為11.3米,海拔1886米,湖面南北長39千米,東西寬13.5千米,也是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滇池水系是全國13個重點保護水系之一。滇池屬斷層陷落構造湖,新生代中新世后,云南高原發生多次間隙性的不等量上升,北部上升強烈,南部上升較弱,形成向南傾斜的高原面,同時發生了南北山的西山大斷裂,西盤上升,東盤下降,形成古滇池的維形。
滇池
- 洱海
洱海古稱葉榆澤,因湖泊外貌形似人耳,故名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位于香格里拉、大理、彌渡深大斷裂帶中部,湖盆北起鄧川的江尾村,南至大理市下關,與點蒼山十九峰平行。第三紀中新世以來,西岸蒼山強烈上升,湖泊面積252.91平方千米,蓄水量28.8億立方米,最大水深21.5米,流域面積2565立方千米,海拔高程達3074~4122米,東部盆地下降,湖積、沖積、洪積物厚度達1000~2000米。
洱海
- 撫仙湖
撫仙湖又名澄江海,位于澄江、江川和華寧3縣之間,滇中湖群五大湖泊的中心區域。在五大湖泊中,撫仙湖水位最低(海拔1721米),面積216.6平方千米,流域面積674.69平方千米,與滇池、杞麓湖、陽宗海的水平距離分別為17千米、18千米、27千米,南部有2.5千米長的隔河與星云湖相通。撫仙湖湖水容積占全省湖泊容積的65%,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蓄水量189.3億立方米),是中國第二大深水湖泊(最深處為151.5米)。
撫仙湖
- 瀘沽湖
瀘沽湖位于云南省寧蒗縣和四川省鹽源縣等交界處,是中國第三大深水湖泊。湖的面積約50多平方千米(云南境內30.3立方千米),湖水平均深度為40余米,最深處達90余米,湖面海拔2690.7米,是一個典型的因斷層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瀘沽湖四面環山,湖水清澈見底,湖中盛產名貴的高原細鱗裂腹魚和各種蝦、蟹,湖邊以及湖里的7個小島上棲息著白鶴、黑鶴、鴛鴦等珍稀禽鳥。
瀘沽湖
- 星云湖
星云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縣境內,屬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的源頭湖泊,為滇中高原陷落性淺水湖,是撫仙湖上游的唯一湖泊,兩湖由一條長2.2千米的隔河相連。星云湖湖面為南北向不規則橢圓形,湖面海拔高程為1722.5米時,水域面積約34.3千米,湖長約9.1千米,湖最寬處約4.7千米,湖岸線總長約38.9千米,最大水深約為10.8米,平均水深約為6米,相應湖容約2.1億米。
星云湖
水利
2021-2025年期間,云南省實施各類水利工程7000件,2021年,水庫5914座(其中,青山嘴、小中甸、德澤、德厚等大型水庫,75座中型水庫,262座?。?)型水庫,1256座?。?)型水庫),新增蓄水庫容38億立方米、達到147億立方米,4793座塘壩,2549條渠道;2020年,全省灌溉面積達到2099.84千公頃,其中耕地灌溉面積1978.07千公頃;全省供水水庫達到6694座,總庫容142億立方米,全省供水能力214億立方米;已建成堤防12166千米。2022年,該省共有注冊水電站81座、備案水電站11座、其他水電站92座。其中,全國排名前十的水電站有6個水電站在云南,分別為白鶴灘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糯扎渡水電站和小灣水電站。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