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簡稱穂,古稱楚庭,又稱羊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中國超大型城市(人口1000萬以上),國家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位于廣東省中部,東連惠州市,西鄰佛山市,北靠韶關市,南臨東莞市、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總面積7434.40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5月18日,廣州市常住人口為18676605人?,其中,流動人口9378825人。
名稱
編輯“Canton”一詞,是對廣東粵語不準確的音譯,多種說法,最早出現在《早期澳門史》記述的是澳門以及葡萄牙人在中國的情況里;“Canton”是廣州一詞的“威妥瑪式”的舊拼法,“威妥瑪”是一個1841年至1883年間英國駐華外交官的名字。
廣州,又稱五羊城、羊城、穂城、簡稱穂。傳說周朝時,有位身穿五色彩衣的仙人,騎著五只口銜稻穗的仙羊,駕五彩祥云降臨此地,向居民贈送稻穗,祝此地永無饑荒,隨后騰空而去,五羊化成石頭,從此,廣州成為嶺南的富庶之地。
三國時期,東吳占有嶺南地區,設交州進行管轄。黃武五年(公元266年),為加強對嶺南的統治,吳國孫權將交州一分為二,西部仍稱交州,東部為廣州,廣州由此得名。
歷史沿革
編輯先秦時期
從石器時代到南越國間為以印紋陶遺存為主的青銅時代,廣州地區(即廣州市八區四縣,下同)稱為番禺,為百越分布地區。
公元前203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建南越國,定都番禺(首都今廣州)。
番禺在先秦時代已成為當地手工業制作中心、地方種姓的首邑,故稱為“都”,而且已是對海外貿易的中心。
傳說廣州最早的地名為楚亭(或作楚庭)和南武城。楚亭是番禺屬楚時興建的城。楚庭郢早于南武城(按明代學者認為),因南武城是擴建楚庭郢而成(南武城初為吳筑,后為越人公師隅筑)。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建吳南武城;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建越南武城;周顯王三十年至四十年(公元前339~329年)建五羊城。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泛指今兩廣州和越南北部地區,當時居住在這里的民族稱為南越(又稱南粵)。
秦漢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在主帥屠睢率領下首次進軍嶺南,但秦兵最終被當地越人擊敗,屠睢被殺,趙佗等收拾殘部北逃。稍后,秦朝派遣任囂、趙佗等率兵再次分兵數路挺進嶺南。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嶺南后,在原來七國地區建立36郡的基礎上,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桂林、象3郡,南???/a>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4縣,郡治設在番禺,即今廣州。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旋即建立政權,設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時建立番禺(今廣州)等縣。南??ず駨V東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囂,這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的行政區,亦是廣州歷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從此,廣州進入其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秦代的廣州城。因秦將任囂主持修筑,故名任囂城。正式名稱為番禺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任囂平定嶺南后,出任南??の静⒃谀虾?しh內建城作為郡治。城址在今廣州市區倉邊路一帶。
秦末,中原動亂,封建割據代替了統一,劃地為王代替了中央集權。公元前204年,南??の沮w佗乘中原楚漢相爭之機,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了南越國,定都番禺,自稱南越武王。南越國疆土“東西萬余里”,包括今廣東、廣西大部分、今越南北部。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立古都政權。
秦朝為了鞏固在嶺南的統治,從中原遷居五十萬居民到嶺南,其后經過兩晉、兩宋、明末三次中原移民高潮,逐漸形成了廣府、客家與福佬民系三大民系,并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 。
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殺國王趙興、太后以及漢使,立趙建德為南越王,并聯絡東越(今福建境內)發兵反漢。次年,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分兵數路進軍南越國。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兩支主力部隊抵達番禺外圍,攻破設置在石門一帶的防線后,兩軍匯合一起從東南、西北兩個方向攻城,捕殺呂嘉和趙建德,南越各地守將紛紛降漢。歷經五世93年的南越國最終滅亡。漢武帝進一步健全行政建置,把南越國土地劃分為9郡。從此,嶺南地區直接歸中央政府統一管轄。
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孫權任步騭為交州刺史,略定嶺南。步氏來到南??ぶ畏?,見巨海浩蕩,原野殷阜,大為贊賞,認為其自然、經濟和政治條件均適合設立州治。于是報請孫權批準,修筑城廓,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把交州州治由廣信東遷于番禺。
晉代,廣州仍稱南???,為州治所在。但南??ば姓茌牱秶葷h代有所縮小, 已將東部梅縣、潮汕、惠陽等地區分出。
公元308年的晉朝永嘉年后,相繼發生劉淵稱帝、石勒陷洛陽、晉懷帝被擄的“永嘉之亂”,開始了長期兵荒馬亂的“五胡亂華”,戰亂地區漢齋子民被迫南遷,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次民族大遷徒。其中,遷入珠江三角洲的漢人在百萬以上;中原姓氏逐漸出現于江南,連東南沿海的福建也遷入了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這八個姓氏逐漸發展為閩、粵的大家族。
東晉時期,西域名僧曇摩耶舍來廣州傳教時,在此建了大雄寶殿。唐宋時期,該寺改為“報恩廣教寺”。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改名光孝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番禺、博羅建東官郡(轄寶安、海豐、興寧三縣);東晉南???,領縣增加懷化、欣樂、酉平(后二縣在今惠陽地)和高要,并由番禺縣析置懷化縣。
劉宋時廣州轄十八郡,南??ぽ犑h:番禺、懷化、熙安、增城、博羅、酉平、龍川、高要、綏寧、始昌(四會分出),其中綏寧、熙安兩縣由番禺、增城分出。
南齊時,遷居士族最盛,故廣州郡數亦增至十六郡。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2年)六月,分廣州置成州、南定州、合州、建州。廣州領域縮小了,但設有都督府管轄。廣州在梁末曾分置南??h。
?隋唐至宋元
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唐末期劉巖在廣州稱帝, 號稱南漢國,廣州為興王府,并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刀h, 以模仿帝都長安。
唐代在廣州開創性地設立了市舶使(院),首位市舶使出自嶺南;其主要職責是征收“舶腳”(船舶噸稅)、“收市”(官府專買及實物稅)、“閱貨”(查看貨物)和“籍其名物”(對船、貨、人執行實際監管)等。9世紀70年代,聚居廣州的外國人達12萬之眾,僅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抵廣州港的商船即達4000余艘,每天平均達11艘次,當時每年來廣州參加貿易活動的可達80萬人次。
隋唐之前,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存在,到隋唐時期,由于西域戰亂不斷,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海上絲綢之路因此而興起。唐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活躍及中國造船航海等技術的長足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得到極大發展,中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黃巢起義軍攻占廣州,其自葉縣進軍廣州路線先是當仍經鄧、襄而入蘄州,接著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渡過長江,分兵進攻洪(今江西南昌市)、吉(今江西吉安市)、虔(今江西贛州市)以及饒(今江西波陽)、信(今江西上饒市)等州,黃巢則自率主力東攻至德(今安徽東至東北)、池州(今安徽貴池)、青陽(今安徽青陽)、南陵(今安徽南陵)而入宣州(今安徽宣城)繼又東南歷杭州(今浙江杭州市)入越州(今浙江紹興),由此折而西南,經衢(今浙江衢縣)、建(今福建建甌)——州入福州(今福建福州市);又南過泉(今福建泉州市)、漳(今福建漳浦)、潮(今廣東潮安)、循(今廣東惠州市東北)等州至廣州。
黃巢攻占廣州時,黃巢讓俘虜——越州觀察使崔璆,寫信勸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替自己傳達條件(能轉成自己的合法領地)。但此時的長安方面的態度已趨于強硬,數次拒絕相關要求,甚至還準備派鎮守西南的大將高駢趕去討伐(激怒了黃巢)。僅用1天廣州被攻破,并對語言不通人,藩坊胡商大開殺戒;當南面的海路隨藩坊的毀滅而中斷,北面的內陸水道也逐漸為官軍壓迫所封鎖,導致商業受創。
唐末,后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龑立國,國都廣州(首都)。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立國后,承襲唐朝典章制度,并大體沿用唐代官制。升廣州為興王府,在粵東和粵北增置一府四州。啟用幕府士人分領諸州,刺史不用武官,從而擺脫唐后期藩鎮割據之弊。仿唐制開科取士,擴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規模鑄銅、鉛兩種“乾亨重寶”。這是嶺南首次大規模造幣,促進了嶺南地區商品流通。積極開展對外商務活動;又與鄰國創造良好外交關系。南漢歷四主55年。南漢國的建立,促進了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滅南漢國,宋在廣州設市舶司,頒中國第一部外貿法“元豐廣州市舶條”加強對海外貿易的管理,積極招徠外商來華貿易,成為宋朝的重要稅收來源。
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北宋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對外貿易事務,泉州港就此步入黃金發展期。元代后,大約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泉州港保持貿易關系,泉州成為當時中外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并進而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一大港。
明清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廣州路改為廣州府,洪武二年置廣東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均為治所。
明朝初期,朝廷實行海禁,廢除寧波、泉州兩市舶使,廣州成為唯一開放的通商港口。在此期間,廣州首創外貿交易會,每年 夏冬兩季定期舉辦外貿集市,商業貿易發展迅速。
洪武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378—1380年),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拓建廣州城,將三城連為一城,經過這次擴建的廣州城被稱為“老城”或“舊城”,周長10.5千米,陸續建有8個城門。
嘉靖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4—1566年),廣州將城擴展向江邊,在宋雁翅城基礎上興建新城,新城又稱外城,周長3千米,亦有8門;經過多次改造和擴建,城中六條溪水長流不斷,越秀山一部分也囊括城內,逐步形成了“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空間結構。
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之后,南明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是為弘光帝。不久弘光帝被俘,朱聿鍵在福建福州被擁立即位,后來兵敗被殺,這時其弟朱聿鐭在廣州被擁立稱帝,首都(今廣州)因年號紹武,后世稱紹武王朝,這個政權從成立到滅亡僅40天,就被清軍攻破城池,紹武帝自縊殉國。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為保障沿江商戶及護衛新城,由明新城東西兩側伸出,直下江邊,修筑東翼城(今萬福路轉南沿越秀南路北段)、西翼城(今一德路轉人民南路),各長20余丈,統稱為雞翼城,各設一門。廣州西門外的十八甫商鋪密布,十三行商館林立,形成繁華的商業中心;沙面統一開發規劃,形成完整的方格狀道路系統。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在“一口通商”時期,“十三行”的發展達到了巔峰,成為“天子南庫”,與亞洲、歐美主要國家都有直接的貿易關系。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 年)六月,康熙皇帝頒布了《分別住行貨稅》,決定“設立金絲行、洋貨行兩項貨店”,可以說洋貨行就是十三行的雛形。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僅保留廣州作為對外貿易港口,廣東十三行成為當時唯一能夠進行外貿的組織。十三行并不是指特定的十三家商行,數量偶有增減。十三行成立之初,商行多達26家,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商行減至4家,一般商行數量保持在十家左右。十三行中,以“同文”“廣利”“怡和”為魁,其中“同文行”和“怡和行”財雄勢大,人脈廣泛,先后成為十三行的首領。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林則徐指揮廣州守軍奮起抵抗,取得前哨戰的勝利。后來英國海軍北上攻城,清廷竟將林則徐貶默。此后廣州由于官方決策者戰守無策,被侵略軍攻進廣州,廣州知府被逼簽訂《廣州和約》。但廣州人民并沒有向侵略者屈服。北郊三元里農民自發組織起來,得到附近103鄉民眾、手工業工人和部分水勇的支持,在三元里一帶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軍。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第五款規定:“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 向例全歸額設行商承辦, 今大皇帝準以嗣后不必仍照同例, 凡有英商等赴各國貿易者, 無論與何商交易, 均聽其便?!边@一規定的訂立,標志著十三行對外貿易壟斷地位的喪失。賠償兩千一百萬銀元,開五口通商,從此“十三行”結束了整整85年的對外貿易壟斷,許多商行業務停滯。
清咸豐六年九月(公元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船事件,伙同法國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八年一月十二日(1857年12月28日),英法侵略軍進攻廣州的大北門及小北門,英法侵略軍攻占廣州后,廣州附近居民組成團練,有義勇數萬人,不斷襲擊侵略者的據點。盤據這段城墻的侵略軍,成為當年義勇軍攻擊的重點對象。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集秘密會議,參加者有同盟會的重要骨干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會議決定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起義,計劃以廣州新軍為主干,另選革命黨人500人(后增至800人)組成敢死隊,首先占領廣州,然后由黃興率領一軍入湖南,趙聲率領一軍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最后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1911年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潛入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指揮部。因為內奸告密,清政府加緊了對革命黨人的搜查,起義部署被打亂。黃興臨時將原定十路進兵的計劃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參加起義的新軍和防營入城;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
1911年4月27日(舊歷辛亥年三月二十九)黃興帶領“選鋒”(敢死隊員)120余人,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撲兩廣總督署。督署衛兵抵抗,革命軍槍彈齊發,擊斃衛隊管帶,沖入督署。戰至最后,只剩黃興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裝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這次起義經過一晝夜的浴血奮戰,終因孤軍作戰,雙方力量懸殊,堅持一晝夜而失敗,共犧牲86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勝利后,廣東省于11月9日宣布脫離清廷獨立,在廣州成立廣東都督府。至1949年10月,凡三十八年,行政區劃體制有多次變更,廣州地區的行政區域范圍亦多有變更。
中華民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結束了清廷的統治,廣東省隸屬于中華民國,廣州仍為廣東省省會。
1920年10月,在孫中山的督促下,陳炯明率粵軍攻克廣州。同年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新護法軍政府。
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這是廣州正式建市的開始。廣州市政廳成立后,規定“廣州市為地方行政區域,直接隸屬于省政府”,這標志著廣州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城市型的行政區。孫科為第一任市長。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 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成立正式政府。
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蔡和森、鄧中夏、張太雷等參加大會,會上宣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同年6月,陳炯明發動叛亂,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再赴上海,二次護法運動又告失敗。
1923年初,驅逐陳炯明后,孫中山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并派出“孫逸仙博 士代表團”訪問蘇聯,邀請蘇聯政治和軍事顧問到廣州幫助中國革命。
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綱、黨章,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同時創辦黃埔軍官學校,訓練革命武裝干部。
1938年9月17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對廣州的攻擊令,10月上旬,日軍第21集團軍(轄3個師1個飛行四川萬余人,在臺灣海峽、澎湖列島集結,準備攻占廣州)。
1938年10月21日,日軍攻占沙河,并占領廣州市區,日軍第104師團向廣州以北推進,攻占太平場;23日占領從化;與此同時,第5師團與海軍配合,于23日攻占虎門要塞;25日攻陷三水;26日又陷佛山,于29日到達廣州南郊。至此,日軍控制了廣州及附近要地。廣州戰役結束。
為了侵占廣東,日軍從1937年8月31日首次空襲廣州起至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共對廣州市進行了長達14個月的狂轟濫炸,空襲廣州的日機共有近百批900多架次,共炸死居民6000多人、砸傷近8000人、毀壞房屋4000多間,毀壞船只近百艘。1938年5月、6月間的大轟炸,僅僅一個多星期,日軍共出動飛機14批100架次,廣州成為瓦礫與尸骸相互堆積的破爛城市(規模最大、損失最為慘重)。
1945年9月16日,侵粵日軍在中山紀念堂舉行投降簽字儀式。日本第21軍司令官田中久一和中國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分別簽字。廣州宣告光復。這是近百年來廣東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1949年1月19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通知各國使節遷往廣州;4月20日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同年2月1日,中央黨部由南京遷往廣州,5日開始辦公,廣州又成了國府首都。但立足未穩,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從江西直搗廣東,廣州告急。10月13日,國府都城再遷重慶。但不久,國民黨在西南戰場上一敗涂地,川東盡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4日18時,解放軍占領廣州各重要機關,殲滅國民黨殘敵2000多人,解放廣州的戰斗勝利結束。解放軍在府前路市政府大樓前臺舉行了隆重的進城閱兵式。同年10月14日,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廣州市為省級行政區域。1954年全國行政區域調整時改為省轄市。
1957年4月25日,第一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拉開帷幕,成為新中國沖破西方經濟封鎖與政治孤立、打開通向世界大門的重要窗口。周恩來總理親自定下展會的簡稱——廣交會。
2010年11月12日,第十六屆亞運會在廣州海心沙盛大開幕。
地理
編輯位置境域
廣州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介于東經 112°57′~114°3′,北緯 22°26′~23°56′之間,北回線歸在市境北部穿過,全市三分之一的地區在北回歸線以南,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三水、南海和順德區,北靠清遠市市區和佛岡縣、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隔海相望,總面積7434.40平方千米。
氣候
廣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面臨海洋,受海洋調節,夏長冬短,故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年均主導風向為北風,風向頻率為16%,夏季盛行東南風,頻率為23%。年平均氣溫21.5℃,最低氣溫在1月,最高氣溫在7-8月;年平均相對濕度79.3%,年平均降水量為1792毫米,4-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80%以上,年平均風速1.9米/秒,年平均霧日數3.8。
地質
地層
廣州市震旦系,分布于廣州市的白云山南麓、紅路水庫、筲箕窩、帽峰山和東南部的南村、北亭、化龍一帶。泥盆系,廣州市僅有上泥盆統分布。石炭系,由下石炭統、中上石炭統組成;二迭系,分布于三元里、新市、嘉禾、崗頭、聯鑣及里水等地;第三系,由下第三系古新統莘莊組和始新統瑋心組、寶月組)等組成。主要分布于黃埔新港、龍歸盆地等地。第四系,廣州市第四系分布甚廣,根據地貌、巖性及14C同位素年齡值,可劃分為上更新統及全新統。
構造
廣州市位于華南褶皺系(一級單元),粵北、粵東北一粵中拗陷帶(二級單元),粵中拗陷(三級單元)的中部,為晚古生代至中三迭世的拗陷,沉積了厚約7000米的單陸屑式碎屑巖建造、碳酸鹽建造、含煤建造,沉積中心在花縣一帶。構造線方向以北東向為主,還有東西向,兩者常常聯合在一起,形成“S”形彎曲。中、新生代以斷陷盆地發育為特征,并追循深、大斷裂帶分布。中生代的巖漿活動頻繁,以多次侵入和噴溢為特征,新生代則表現為基性偏堿性巖漿的噴溢。
廣州從斷裂以東、瘦狗嶺斷裂以北構造區,位于東西向增城凸起的西部,主體構造是東西向,由早古生代變質巖中的東西向片理、片麻理及其一系列不對稱褶皺,東西向的瘦狗嶺斷裂以及控制羅崗序列花崗巖入侵的東西向構造帶所組成。
廣州從斷裂以西構造區,位于北東向的廣花凹陷的南西部。主體構造是北東向。由上古生界及其褶皺和伴生的走向斷裂以及三迭系和第三系向斜盆地構成。是疊加在基底構造上的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的北東向構造區。瘦狗嶺斷裂以南的構造區,包括廣州市中心、黃埔港及番禺縣的大石和化龍一帶,處于三水斷陷盆地東延部分。
地形地貌
廣州市處于粵中低山與珠江三角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整體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依次可分為中低山地、丘陵與臺地、平原三級地形區。由于地處海陸交互作用帶,廣州市地貌類型具有多樣性,從北到南分別有中山、低山、丘陵、崗臺地、沖積平原、海積平原、灘涂等類型。受新構造運動引起的升降及其間歇性影響,廣州市地貌具有多層性特征,山地、丘陵、臺地均存在著多級不同海拔高度的夷平面。從化東北部山地分別存在海拔1200米、1000米及800米山頂面,丘陵地區普遍存在海拔350~300米、250~200米、150~130米、120~90米等4級夷平面,在白云區的太和、同和等地可見海拔60~80米、34~45米等2級剝蝕臺地,河流階地普遍存在2級,平原亦有高平原與低平原之別。
第一級地形區為廣州市東北部的中低山地,包括從化、增城的東北部,山體連綿不斷,坡度陡峭,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從化縣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1228米,為市境內的最高峰。
第二級地形區為廣州市中部的丘陵、臺地區,它實際上是東北部山地的南延部分,包括花都區北部、從化市西南部、廣州市區東北部和增城市北部。該地區坡度較地理環境較緩,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第三級地形區是南部平原區,包括廣花平原及其以北臺地、增城南部、番禺全部和廣州市區的大部分地區。平原區地勢低平,散布有殘丘和臺地,如海珠區的漱珠崗、葫蘆崗,番禺區的蓮花山。除個別殘丘和臺地外,海拔一般小于20米,臺地坡度小于 15度,土層淺薄,多受侵蝕。平原土層深厚。
市區地形可進一步細分為山地丘陵區、臺地區及珠江平原區。山地丘陵區范圍主要包括白云區的東部及北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即上述的第二級地形區,區內有白云山、越秀山等。臺地區范圍較廣,按高度可分為二級,第一級海拔高度為15~25 米,是一片和緩起伏的崗地,分布于珠江兩岸,如由西村向東至東山、黃花崗、石牌以及海珠區的康樂、小港、赤崗、石榴崗、琶洲等都為臺地區,因其地勢平坦、基巖為紅色砂巖、砂頁巖和礫巖,故成為民國以來城市擴展的主要建設用地。市內舊城區中稍高些的崗地俗稱為“山”,如坡山、番山、禺山等。坡山的“仙人拇跡”便是古代珠江河水侵蝕臺地時所留下的痕跡。第二級臺地主要分布在廣深鐵路以北的地區,即蘿崗一帶,現已成為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用土。珠江平原區范圍包括海珠區、芳村區大部分地區以及珠江北岸沿岸沉積平原,珠江北岸沿岸沉積平原如越秀區西部地區、荔灣區的西關、黃沙、沙面以及東山區的大沙頭、二沙頭等,陸續發展成為廣州市的中心城區。
水文水利
水文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屬珠江水系,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北江兩個二級水系;其中,東北部以山區河流為主,主要河流有流經從化縣、花縣和白云區的流溪河,來自龍門縣、流經增城縣的增江及白坭河等;南部為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主要為西、北、東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交織成的河網,集雨集雨面積在20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珠江廣州河道、流溪河和增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條,河寬5米以上的河流1368條,總長5092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47億立方米,河道密度0.75千米/平方千米,來自上游西、北、東江的過境客水流入市域河網水道共有1245億立方米/年,珠江注入伶仃洋出海八大口門中的虎門、蕉門、洪奇瀝三大口門在廣州市境內,受南海潮汐影響,河口潮流相應的年徑流量為1320億立米,年漲潮量為2710億立方米,年落潮量為4030億立方米。東山湖、麓湖、流花湖、荔灣湖等4湖總面積3.72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12平方千米。
水利
截至2022年3月底,廣州市有水庫共298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17座,小型280座),總庫容11.00億立方米,大型水庫蓄水總量1.82億立方米(2022年)。其中,增城區水庫數量最多,有96座,占全市的32.0%;從化區水庫總庫容量最大,約為6.18億立方米,約占全市的55.9%。此外,該市容積在10萬立方米(不含)以下,1萬立方米以上的山塘共107座,總容積602.80萬立方米。
廣州市的湖泊主要為人工湖,有大、中、小型水庫及各類蓄水工程1322項,總庫容11.16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1座,即流溪河水庫,總庫容為3.87億立方米;中型水庫15座,總庫容為4.12億立方米;小型水庫307座,總庫容為2.87億立方米;山塘999座,總庫容0.29億立方米。
土壤
廣州市土壤類型多樣,地帶性土壤以赤紅為主,有垂直分布的特點。全市土壤分屬9個土類、14個亞類、41個土屬、101個土種。黃壤,面積0.21萬公頃,占土壤面積0.43%;分布于從化山區;紅壤面積1.76萬公頃,占土壤面積3.61%,分布于從化、增城山區;赤紅壤,面積28.23萬公頃,占土壤面積57.90%,分布于低山、丘陵區;石質土,面積0.28萬公頃,占土壤面積0.57%,分布于花都山區;紅色石灰土,面積0.08萬公頃,占土壤面積0.16%,分布于增城、從化、丘陵區;水稻土,面積15.35萬公頃,占土壤面積31.48%,分布于平原及谷地;菜園土,面積1.28萬公頃,占土壤面積2.63%,分布于平原地區;潮沙泥土,面積0.23萬公頃,占土壤面積0.47%,分布于河流沖積平原;濱海鹽漬沼澤土,面積1.34萬公頃,占土壤面積2.75%,分布于三角洲濱海地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廣州市平均水資源總量79.7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81億立方米,地下水14.87億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復量為13.88億立方米,平均降雨量1830.2毫米,水資源可利用總量28.38億立方米,占全市本地水資源總量的35.57%。過境客水資源量1860.34億立方米,是本地水資源總量的23倍。
土地資源
2015年,廣州市耕地面積82321公頃,園地面積106141公頃,林地面積253482公頃,城市用地面積70945公頃,建制鎮用地面積26272公頃,農村居民點面積43508公頃,采礦用地面積2600公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2136公頃,水利設施用地面積10146公頃,未利用用地面積38818公頃。
濕地資源
廣州市濕地總面積762.8平方千米,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0.26%。已建成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南沙濕地公園、天河大觀濕地公園、番禺草河濕地公園、花都濕地公園等12個濕地公園,其中海珠國家濕地公園規劃面積達到869公頃,是全國特大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國家濕地公園。
海洋資源
廣州市海域處于珠江水系的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等水道入???,兼具河口屬性與海洋屬性。海域范圍,北起廣州港的黃埔港區西港界;東至東江北干流河口,包括獅子洋;南至伶仃洋進口淺灘以北海域,以及所轄島嶼周圍海域和外港錨地海域。全市海岸線長258.7千米,其中陸地岸線長132.0千米,島嶼岸線長126.7千米。深水港岸線約80千米,擁有南沙、蓮花山、海鷗島三個天然良港。該市有海島15個,總面積88.72平方千米,其中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13個,有常住人口的海島5個。
水產資源
廣州市珠江口為咸淡水混合區,有灘涂水產資源和多種水生生物繁殖、生長和棲息,漁業資源種類繁多,是中國漁場之一。主要漁業種類有馬鮫魚、銀鯧、帶魚、藍圓鲹、沙丁魚等;灘涂水產資源主要有多變鮑、塔形馬蹄螺、日本花棘石鱉、雜色鮑、銀口凹螺等。
礦產資源
廣州市有已發現礦產 47 種(含亞種),礦產地 820 處;已查明資源儲量的 礦產29 種,礦產地 70 處,其中大型礦區 10 處、中型礦區 18 處,小 型礦區 42 處。主要礦產有建筑用花崗巖、水泥用灰巖、鹽礦、煤、 礦泉水和地熱(從化溫泉位于廣從斷裂遠景區中部,水溫在42~60℃,含有對人體有益元素氡,地熱總儲量達1.09 萬噸/日)等。
已查明礦產資源概況
分類 | 礦種 | 礦產地(處) |
能源礦產 | 煤、地熱 | 11 |
金屬礦產 | 鐵、銅、鉛、鋅、錫、鉬、鈮、銣、稀土 | 9 |
非金屬礦產 | 建筑用花崗巖、水泥用灰巖、鹽礦、芒硝、普通螢石、 冶金用脈石英、水泥配料用砂巖、水泥配料用砂、水 泥配料用頁巖、耐火粘土、重晶石、水泥配料用粘土、 建筑用大理巖、飾面用花崗巖、霞石正長巖、砷、泥炭 | 33 |
水氣礦產 | 礦泉水 | 17 |
生物多樣性
動物
廣州市有陸生脊椎動物457種,其中兩棲動物28種、爬行動物64種、鳥類307種、獸類58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蟒蛇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三線閉殼龜、水鹿、蒼鷹、斑嘴鵜鶘等。
植物
廣州市有維管植物230科1362屬3508種,其中石松類和蕨類植物25科78屬174種,裸子植物8科20屬34種,被子植物197科1264屬3300種;屬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有20種,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有5種。水松、伯樂樹屬于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水蕨、金毛狗、蘇鐵蕨等18種屬于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生態功能區
2022年,廣州市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89個,面積約11萬公頃;其中,自然保護區6個、風景名勝區4個、森林公園58個、濕地公園20個、地質公園1個。
廣州市自然保護區
名稱 | 級別 | 類型 | 位置 | 面積(公頃) | 自然保護地面積比(%) |
從化陳禾洞自然保護區 | 省級 | 森林生態系統 | 從化區 | 7054.36 | 6.40 |
從化溫泉級自然保護區 | 市級 | 從化區 | 1860.40 | 1.69 | |
大東坑次生林自然保護區 | 區級 | 增城區 | 250.00 | 0.23 | |
從化唐魚自然保護區 | 市級 | 野生動物 | 從化區 | 148.00 | 0.13 |
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態縣級自然保護區 | 區級 | 花都區 | 280.00 | 0.25 | |
蘭溪河珍稀水生動物及其生態自然保護區 | 區級 | 增城區 | 142.24 | 0.13 |
廣州市自然保護地現狀統計表
類型 | 小計(處) | 國家級 | 省級 | 市級 | 區級 | 面積(萬公頃) | 國土面積占比(%) |
森林公園 | 58 | 2 | 6 | 11 | 39 | 6.60 | 8.88 |
濕地公園 | 20 | 2 | / | / | 18 | 0.17 | 0.23 |
地質公園 | 1 | / | 1 | / | / | 0.79 | 1.06 |
風景名勝區 | 20 | 1 | 3 | / | / | 2.49 | 3.35 |
- 從化陳禾洞自然保護區
陳禾洞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呂田鎮境內,距廣州市區100千米,是廣州市城市生態屏障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覆蓋率達94.7%,維管植物超過1170種。該保護區屬于以保護水源涵養功能為主、兼顧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國家、地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
- 從化唐魚自然保護區
唐魚自然保護區位于廣州市從化區良口鎮良新村水尾洞社橫坑,是一個以唐魚作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區,目前在保護區生長的唐魚約8萬尾。唐魚屬于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因其外形漂亮,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自然災害
廣州市自然災害主要有熱帶氣旋、暴雨、寒潮、低溫陰雨、干旱、寒露風、龍舟水、雷電等。
熱帶氣旋,5-10月熱帶氣旋中心可直接侵入廣州,其中7-9月的盛夏時節,熱帶氣旋影響及直接侵入廣州的次數占全年總數的比率分別為71.4%及81.5%。影響廣州市的熱帶氣旋源地以西北太平洋為主,其次為南海。暴雨,廣州市一年中暴雨主要集中在4-9月,北部的從化市、增城市多暴雨,南部的番禺及廣州市區較少。廣州市是雷暴高發地區,年平均雷暴日為87.6天,雷電災害事故頻繁。
1997年5月8日,從化、花都和清遠三市區交界地區出現500年特大暴雨。據當地水文站觀測,在十幾小時內,花都市梯面鎮降雨460毫米,從化市龍潭鎮降雨434毫米。暴雨使三市的受災人口達36萬多人,112人死亡;倒塌、損壞房屋4萬多間;農作物受災面積3.97萬公頃;損壞水庫l座、堤圍226千米;直接經濟損失約13.7億元。
9908號臺風于1999年8月22日在深圳大鵬灣沿海登陸。從21日8時至24日8時廣州市數日降大雨或暴雨,降雨達275.8毫米,據廣州市三防辦統計,番禺市及珠江農場農作物受浸面積達1435萬畝,魚塘漫頂770畝;市區103個路段受浸,其中流花湖湖水漫淹流花路面,最深處達1米。臺風還吹倒市區路樹233株、吹斜196株。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