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印度尼西亞,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語:RepublikIndonesia,英語:RepublicofIndonesia),位于亞洲東南部,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17508個島嶼組成,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接壤,并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澳大利亞隔海相望。處于東經94°45′—141°05′,北緯6°08′—南緯11°15′之間。印度尼西亞陸地面積為191.4萬平方公里,海洋面...

印度尼西亞,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語:Republik Indonesia,英語:Republic of Indonesia),位亞洲東南部,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17508個島嶼組成,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接壤,并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澳大利亞隔海相望。處于東經94°45′—141°05′,北緯6°08′—南緯11°15′之間。印度尼西亞陸地面積為191.4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為316.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專屬經濟區),從東到西約為5,100公里,從北到南約為1,800公里。2022年12月底印度尼西亞的總人口為2.76億。印度尼西亞有3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人占總人口的45%。首都為雅加達(Jakarta)。官方語言為印尼語。

名稱

編輯

1949年之前印度尼西亞被稱為荷屬東印度群島(Dutch East Indies),或荷蘭東印度群島(the Dutch East Indies)。雖然“印度尼西亞”直到獨立時才成為印度尼西亞的正式名稱,但這個名字早在1884年就被一位德國地理學家使用,它來自希臘語Indos(?νδ??)和nesos(ν?σο?),意思是“印度”和“島嶼”。

1900年后,印度尼西亞在荷蘭以外的學術界變得更加普遍,當地的民族主義團體也采用它來進行政治表達。柏林大學的阿道夫·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通過他的《印度尼西亞群島,1884-1894》(Indonesien oder die Inseln des Malayischen Archipels,1884-1894)一書推廣了這個名稱。第一個使用這個名字的本土學者是基哈賈爾·德萬塔拉(Ki Hajar Dewantara),他于1913年在荷蘭建立了一個新聞局,即印度尼西亞新聞局(Indonesisch Pers-bureau)。

歷史

編輯

史前時期(公元前200萬年至公元3世紀)

距今約150萬年至160萬年以前,印度尼西亞群島便出現了早期人類活動的證據,是由考古學者在桑吉蘭(Sangiran)發現了兩塊留有蚌殼敲擊印記的牛骨。1891年荷蘭解剖學家在特里尼爾(Trinil)發現大約在70萬年前,印度尼西亞群島已出現最早的直立人,俗稱“爪哇人”。大約在一萬年前,尼格利多人(Negrito)和美拉尼西亞種人(Malanesoid)成為該地區主要居民,直到距今約7至4千年以前,來自中國云南的馬來人(Proto Malay)開始進入這片區域,將尼格利多人和美拉尼西亞種人驅逐。早在公元前8世紀,印度尼西亞人掌握了水種植技術,此后人們開始定居,一些村莊、城鎮和小的王國在公元前1世紀開始發展。約公元前2000年南島民族遷移到印度尼西亞,他們是構成現代多數印度尼西亞人。公元前1500年和公元前300~200年,由于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大批原始馬來人從亞洲南部遷至此地,這些移民也是印度尼西亞族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大約在公元前200至300年間,印度尼西亞地區進入了青銅時代。

古代社會(公元3世紀至17世紀)

隨著農業社會發展,公元3至7世紀,印度尼西亞境內出現許多小王國和部落。據中國史籍記載,已經存在一個位于蘇門答臘島東南海岸上的重要商業港口,名叫“歌營”。到5世紀初,出現了“耶婆提”“諸薄”“柯羅單”“干陀利”“婆利”“單單”等印度尼西亞國家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7世紀中葉,在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的答淡(Batang)河上存在著“末羅瑜”,南方則是“室利佛逝”,其中“末羅瑜”于公元7世紀末被并入到室利佛逝。隨后室利佛逝的勢力逐漸籠罩整個馬六甲和巽他海峽,直至公元13世紀。而爪哇方面并列存在著三個國家,有東部的多羅磨、中部的柯陵、以及位于今天泗水(Surabaya)南部的一個王國。公元732年,馬打藍(Mataram)國王山查雅(Sanjaya)控制了中爪哇地區,并成功迫使拉克利安(rakryans)向它臣服并納貢,然而這位信奉濕婆教的山查雅家族在公元8世紀中葉被后起的剎朗阇家族打敗并東遷,后來又在9世紀初重新取得了中爪哇地區的霸權,原來的巴拉普特拉(Balaputra),后成為室利佛逝的國王,并將其改名為“三佛齊”。而中爪哇則在巴利東(Balitung)的帶領下建立了馬打藍王國,實施濕婆教的宗教政治,與蘇門答臘島的室利佛逝并行發展。

室利佛逝

10至11世紀之交,東爪哇國王達夏瑪旺沙(Dharmavamsa)向室利佛逝發起進攻,室利佛逝不得不向中國乞求援救最終幸免于難,公元1007至1025年印度半島的注輦(Cholas)國開始大肆侵略室利佛逝,國王宋拉瑪·維查育東伽跋摩(Sangrama-Vijayattungavarman)不幸被俘。公元12至13世紀室利佛逝的勢力進入了緩慢的衰退期,其附屬國家亞魯(Aru)、淡帕拉楞伽(Tambralinga)、末羅瑜等開始自行其事。公元13世紀下半葉,受到湄南河流域素可泰王國和東爪哇新柯沙里王國的挑戰,公元1397年,室利佛逝被東爪哇滿者伯夷(Majapahi)吞并,走向王朝的盡頭。

東爪哇地區國家

在東爪哇地區,公元1006年室利佛逝向馬打藍王朝發起反擊,國家四分五裂,公元1019年,愛兒楞加(Airlangga)最終繼承了馬打藍王國。公元1030年,馬打藍與室利佛逝簽訂協議,規定馬來群島以西為室利佛逝勢力范圍,馬來群島以東則歸為爪哇王國。在愛兒楞加去世的前四年,以帕蘭達斯(Brantas)為界,將國家分裂為章迦拉王國(Janggala)和諫義里王國(Kediri),不久諫義里王國通過聯姻的方式吞并了章迦拉。公元1222年,諫義里王國覆滅,取而代之的是肯·昂洛(Ken Angrok)建立的新柯沙里(Singosari)王國,1227年肯·昂洛死后,亞奴沙巴狄(Anusapati)、督查雅(Tohjaya)、格達拿伽拉(Kertanagara)相繼即位。公元1275年,達拿伽拉國王舉行化神儀式,宣示最終要征服室利佛逝的決心,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來自中國元朝蒙古軍隊侵擾的影響。1292年格達拿伽拉發兵出征室利佛逝的附屬國末羅瑜王國,一直打到了蘇門答臘島的東岸和馬來半島。由于新柯沙里內部軍事力量出現中空,皇太子維查雅(Vijaya)聯合蒙古軍隊發起反動,導致了新柯沙里的滅亡。其后格達納查薩·查雅凡達納(Kertajasa Jayavardhanna,1293—1309)在東爪哇建立滿者伯夷王國。其后查雅納伽拉(Jayaanagara 1309—1329)繼位,在面對古狄貴族叛亂,加查·瑪達(Gajah Mada)以計謀幫助查雅納伽拉重新鞏固了王位。至加查·瑪達統治時期,采行擴張政策,公元1331年,以武力實現了印度尼西亞的統一,1331~1351年間,滿者伯夷王國不斷擴大,其版圖包含現今大多數印度尼西亞及部分馬來西亞地區。140~1406年,維克拉瑪華達納(Vilramavarddhana)統治期間,國家爆發內戰,滿者伯夷由盛轉衰。

在公元13世紀末,滿者伯夷受馬六甲王國在海上交通霸權統治的影響,使得穆斯林能夠以貿易往來的形式將伊斯蘭教傳播到l蘇門答臘島的東海岸地區。滿者伯夷的末代君主帕拉佛逝(Bra Vijaya)被自己的兒子拉登·巴達(Raden Patah)推翻,建立了爪哇第一個伊斯蘭教國——淡目王國(Kerajaan Demak),并先后吞并了巴蘇魯安(Pasuruan)、巴納魯干(Panarukan)、巴蘭巴安(Balambangan)一些小國家,群島的其他地區逐漸采用伊斯蘭教,到16世紀末,伊斯蘭教成為爪哇和蘇門答臘的主導宗教。拉登·巴達去世之后,其子巴狄·尤魯(Pati Eunus,1513—1521年)、特朗加納(Tranggana,1512~1546年)先后即位。其后,來自巴塞的法列塔漢(Faletahan)迎娶特朗加納的妹妹為妻,作為淡目的代表,1527年先后攻占了巽他王國的萬丹(Bantam)和巽他·卡拉巴(Sunda Kalapa),并趕走了和巽他王國結盟的葡萄牙人,使淡目王國擁有了全爪哇1/4的北海岸地帶。1546年,特朗加納在攻擊巴納魯干時,遭遇慘敗,淡目王國瞬間分崩離析,其子帕拉華打(Prawata)即位后,其統治范圍僅在淡目城市范圍之內。1556年,法列塔漢的兒子哈山·烏?。℉assan Udin)宣布脫離淡目,自稱為萬丹蘇丹一世,建立了萬丹王朝。中爪哇的南方內陸國家的地位日益凸顯,1568年,原賓珍(Pengging)王國王子查卡·丁葛(Jaka Tingkir)建立了帕章王朝,勢力逐漸波及東爪哇的港口城市,包括西達尤、泗水等地。1575年,蘇多危查雅仙納巴狄(Sutavijaya Senapati)建立馬打藍王朝。公元1613年蘇丹阿貢(Sultan Agung;即侖珊Rangsang)即位,公元1615至1625年間,先后攻占巴蘇魯安、帕章、杜板、泗水,取代東爪哇各國的海上霸權。

殖民地時期(17世紀至1949年)

公元1510年葡萄牙人奪去了果亞(Goa)開始控制印度洋的海上貿易,穆斯林船只可以通行于馬六甲海峽,收集來自孟加拉、緬甸、蘇門答臘島的商品。1511年,葡萄牙人攻占馬六甲王國的時間,標志著印度尼西亞歷史的轉折。1595年,荷蘭首支遠征探險隊出航,途經好望角到達東印度群島,1600年安汶首領與荷蘭人史蒂文·樊·特·海根(Steven van der Haghen)締結條約,允許對方在安汶建立“遠方(公司)城堡”(’Kasteel van Verra),并于1602年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簡稱V.O.C)。荷蘭東印度公司奉行“貿易即戰爭”的政策下同葡萄牙人、英國人發生了軍事沖突。1609年荷西簽訂12年停戰協議,代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了在摩鹿加群島的優勢地位。1623年,荷英爆發“安汶屠殺”事件,英國勢力被逐出安汶。

印度尼西亞

葡萄牙在馬六甲的遺址

荷蘭東印度公司商業帝國的締造(1619年至1684年)

1619年荷蘭侵占巴達維亞,設立總督府,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的荷蘭殖民統治就此開始。1641年葡屬馬六甲被荷蘭攻陷,這對于印度尼西亞局勢而言是一個新的變局。1645年亞莽古納一世(Amangkurat Ⅰ)繼承馬打藍王朝,同意讓荷蘭人在國土內進行自由貿易,而荷方則同意讓馬打藍居民安全的在摩鹿加群島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貿易壟斷能力大大加強。1650年,荷蘭的不當開采行為引起當地民眾不滿,土拉底蘇丹敏達沙(Mandar Shah)被捕,荷方脅迫其簽署協定,同意在本地隨意砍伐丁。1667年,萬丹王朝國王哈山·烏丁也被迫與荷蘭簽訂《邦伽雅條約》(Treaty of Bongaya),承認荷蘭的宗主權。1684年,荷蘭殖民者利用萬丹蘇丹與其子阿蒲加哈的矛盾于簽訂不平等條約,確認荷蘭在萬丹以及蘇門答臘屬地享有貿易壟斷權并支付荷蘭軍隊的開銷。荷蘭殖民者控制了印度尼西亞的主要產品香料經濟作物咖啡,并靠它們在歐洲市場銷售獲得了巨額利潤。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興盛與滅亡(1684年至1799年)

馬打藍王朝在亞莽古納三世在位時期,與叔父布戈親王(Pangeran Puger)發生爭執,布戈親王在荷蘭的幫助下攻占馬打藍首都卡達蘇拉(Kartasura)登基為巴古布武諾一世(Pakubuwono Ⅰ),并在1705年與荷蘭簽訂條約,荷方再次獲得了羅沙利河(Losari)以北,杜南河(Donan)以南的土地,并讓荷蘭控制馬打藍貿易,駐扎軍隊。1719年荷蘭軍隊剃除了爪哇東部蘇拉巴狄和蘇南馬斯的全部殘余勢力。巴古布武諾一世去世之后引發了爪哇第二次繼承戰爭,荷蘭人再次出面將叛亂者流放海外。18世紀初,由于長期的軍事作戰和賤民買賣,導致了爪哇社會的貧窮化,商品市場迅速萎縮,大總督禮華戴克隆(Zwaardekroon)企圖在爪哇引進新的經濟作物,代表當地的生產方式,實行殘暴的經濟剝削和社會統治。1740年,華人不斷涌入印度尼西亞地區,荷蘭對此深為不滿,導致了暴力屠殺,其中有1萬名華人慘遭殺害,史稱“紅溪事件”,巴達維亞商業因此驟停,給荷蘭東印度公司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巴古布武諾二世由于支持華人而受到荷蘭針對,1743年被迫割讓北海岸領土,將首都從卡達蘇拉遷至梭羅(Solo)。荷蘭人則在爪哇北部,以三寶壟為中心,建立了北岸省。公元1749年至公元1757年間,荷蘭再次卷入了爪哇的繼承戰爭,1751年荷蘭遭遇軍事挫敗,芒古·布米(Mangku Bumi)擊敗荷軍并殺害荷蘭指揮官,1755年與荷蘭締結和約,芒古·布米稱號蘇丹亞莽古(Sultan Amangku Buwono),建都日惹(Jogjalarata),承認荷蘭宗主權,并獲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塊領地。馬打藍另一側的王國萬丹同樣爆發了內亂,直到1753年新蘇丹王遜位,庫斯狄(Pangeran Gusti)繼位,才恢復平靜。至此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了整個爪哇島除最東端蘇拉巴狄以外的領土。而在蘇門答臘島的西北端,1783年,荷蘭先發制人將艦隊開到了亞齊(Aceh)首都古打拉阇(Kutaraja),逼迫亞齊蘇丹承認荷蘭的殖民統治,在蘇丹拒絕后,戰爭爆發,亞齊首都陷落,蘇丹不久也去世。

印度尼西亞

荷蘭東印度公司

1784年,荷蘭與英國簽訂《巴黎條約》,打破了荷蘭的壟斷地位;1795年荷蘭共和派發動政變,法國軍隊進軍荷蘭,推翻了威廉五世,建立巴達維亞共和國,次年三月,荷蘭共和國政府設立專門機構接手了東印度公司全部的商業活動,180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荷蘭政府繼而成立荷屬東印度接管印度尼西亞殖民地。1806年,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 入主巴達維亞共和國,該王國被荷蘭王國取代。

英國統治與改革(1811年至1816年)

1811年,英國攻占爪哇,荷蘭被迫將爪哇以及所屬的巨港、帝汶、望加錫等地拱手交出。英殖民期間,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以土地課稅和貨幣地租制取代了強迫種植制和強迫供應制,其次還完善了司法和行政體系。1816年,由于荷蘭重新獨立以及英荷倫敦條約的簽訂,印度尼西亞重新被移交給荷蘭。

再次被荷蘭統治(1816年至1949年)

1825年至1830年,杜·巴斯·戴·基賽里士(Du Bus de Gisignies)擔任荷蘭特派員期間,爆發了爪哇戰爭。1825年5月,荷蘭人在修建公路時不顧日惹蘇丹阿莽古布武魯三世長子狄波·尼哥羅(Dipo Negoro)的反對冒然穿越王室墓地,并在7月企圖拘留狄波·尼哥羅,其后狄波·尼哥羅和其叔父莽古·埔米(Mangku Bumi)聚眾開始揭竿起義,不久之后群起響應,1828年狄波·尼哥羅自立蘇丹,但在戰場上卻連連失敗,丟失眾多領土。1829年,莽古·埔米在失望之余向荷蘭投降。1863年,樊德布狄(van der Putte)擔任荷蘭政府的殖民部長,用稅收取代了原來的強迫種植制度,1862年荷蘭殖民當局宣布放棄經濟作物的壟斷貿易,但咖啡的強迫種植制度仍然保留下來,直到1917年才被取消,包稅制也被長期保留,尤其是鴉片和當鋪的承包,一直被保留到了1927年。此前陷落的亞齊王國也在1873年至1913年間發動了長達40年的反抗運動,削弱了荷蘭人的力量,束縛了殖民地的軍事力量。除了蘇門答臘島以外,荷蘭還向其他小島擴張勢力,1895年統治了龍目島(Lombok)、1888年控制了萬丹、1904年攻占占碑、1905年攻占邦尼首都、1906年統治峇厘島。

20世紀初受到荷蘭殖民統治影響,近代工業種植園的隨之發展,印度尼西亞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批近代產業工人和農業工人。在1905年,印度尼西亞誕生了第一個工會組織——鐵路工會。此后,其他工會組織也相繼成立。同時,爪哇出現民族覺醒的跡象,如雅珍·卡蒂妮(Agjeng Kartini)是印度尼西亞第一代現代知識分子中的杰出代表,重視婦女解放;1908年,懷丁·蘇帝拉·巫沙達(Waidin Sudira Usada)成立了第一個民族主義協會——至善社(Budi Utomo);1911年伊斯蘭聯盟成立,其領袖是歐瑪·賽義德·朱克羅(Omar Said Tjokro Aminoto)。同時伊斯蘭教現代改革思潮也開始席卷印度尼西亞地區,開始對《古蘭經》進行合理解釋,改革傳統習慣,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1920年,印度尼西亞共產黨成立。1926年11月,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在萬丹、巴達維亞和勃良安(Preanger)發動起義。此次起義在不久后便被鎮壓,約2萬人被捕,4500人被處死或判徒刑,1000多人被流放,是印度尼西亞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起義。在這之后,還有代表印度尼西亞民族資產階級的民族黨進行過反殖民的嘗試,以失敗告終。1935年,蘇多摩(Sutomo)所領導的印度尼西亞人民聯盟與至善社合并,成為大印度尼西亞黨,主要討論國民議會以及社會經濟的課題。1939年政治局勢發生改變,經過多方努力,一個新的、統一的戰線組織——印度尼西亞政治聯盟(簡稱GAPI)成立,聯盟綱領為:1.爭取自治;2.國家統一;3.民主選舉印度尼西亞國會;4.與荷蘭團結起來建立反法西斯陣線。同年12月,印度尼西亞政治聯盟在巴達維亞召開“印度尼西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40年,德國入侵荷蘭本土,荷蘭政府才含糊的許諾戰后召開自治會議。

荷蘭淪陷后,1942年日本的入侵和占領結束了荷蘭的統治,為了拉攏民族主義分子,日本占領當局在1943年3月成立“人民力量中心”,并由蘇卡諾、哈達、邁蘇爾領導,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主導地位急轉直下。1945年7月底,原軍區占領軍首腦在新加坡舉行會議,給予有條件的“獨立”,8月印度尼西亞獨立籌備委員會成立,有影響力的民族主義領導人蘇卡諾哈達宣布印度尼西亞獨立。1946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代表人速丹·沙里爾(Sutan Sjahrir)與荷蘭樊·穆克(Van Mook)展開談判,荷蘭堅持自己對印度尼西亞的統治主權,荷蘭試圖重建他們的統治。同年十月,在英國的支持下,荷蘭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簽訂?;饏f議,達成《林雅蒂協定》,協定規定荷蘭應當承認共和國是爪哇。馬都拉和蘇門答臘的事實政權。但該協定在1947年3月25日才生效,而在1946年11月末在英軍撤回之后,荷蘭接管了英軍所有的軍事要地,大大鞏固了自己的位置。1947年7月20日,荷蘭對共和國領土發動攻勢,宣稱這只不過是恢復殖民秩序的“警察行動”,不久便深入共和國領土。1947年8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接受印度和澳大利亞提案,就印度尼西亞獨立問題展開討論,12月8日美軍“倫維爾”號停泊至雅加達,就獨立一事進行談判,簽訂《倫維爾條約》。1948年與印度尼西亞社會黨左翼聯合。同年9月哈達政府在美、荷政府支持下借口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企圖“推翻印度尼西亞政府”,“建立蘇維埃政府”對其進行殘酷鎮壓,上萬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人、包括領導人被屠殺。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茉莉芬事件”。1949年7月,在美軍的參與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與其他地區合眾國家在日惹討論組織聯邦政府,會議決定將“印度尼西亞合眾國”改為“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同年8月23日至11月2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其他地區合眾國、荷蘭和聯合國印度尼西亞委員會四方代表在海牙召開圓桌會議,通過《圓桌會議協定》,規定荷蘭應在1949年12月30日,將主權移交給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1949年12月14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及其他邦國簽署《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憲法》,蘇卡諾任總統,哈達任副總統,12月19日聯邦內閣成立,12月27日,雅加達和阿姆斯特丹分別舉行交接儀式,荷蘭朱莉安娜女王簽署文件,正式承認印度尼西亞的獨立。

現代化國家(1949年至今)

議會民主時期(1949年至1957年)

1950年開始,印度尼西亞的聯邦制開始逐漸向統一的共和國邁進,各國紛紛并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8月15日,蘇卡諾正式宣布成立統一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頒布了臨時憲法,納希爾(Mohammad Natsir)成為第一任內閣領導。外交上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1950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亞加入聯合國。1950至1959年,印度尼西亞實行西方議會民主制,不同性質的政黨并存,派系林立。

1951年四月,第二任內閣(1951.04~1952.02)由蘇基曼領導的第二屆內閣上臺,明顯打擊共和黨,1951年6~8月里爆發了一連串罷工事件,8月中旬以后共和黨領導人艾迪、魯克曼和佐多被迫藏匿,促使共和黨意識到建立群眾基礎的重要性。同時,駐扎南蘇拉威西的卡哈(Kahar Muzakkar)不滿軍隊整編發動叛亂,1952年外交部部長與美國簽訂《共同安全法案》引發民眾不滿,蘇基曼政府因此倒臺。其后國民黨韋洛坡(Wilopo)所領導的內閣(1952.04~1653.05)執政,同年9月國會反動派發言人提出國防部部長不信任案,要求改組國防部和軍隊中央領導機構,而軍隊中央領導在10月17日爆發政治反擊,要求蘇卡諾解散國會,1953年1月亞莽古布武諾九世刺球國防部部長職務,同年6月韋洛坡向總理蘇卡諾總統請辭。國民黨阿里(Ali Sastroamidjojo)組建內閣(1953.07~1955.07),阿里政府統治時期,政策傾向民族主義,提出維護和發展民族企業的口號,實施“印度尼西亞化”的政策。1955年7月下旬,在蘇卡諾前往麥加朝圣的途中,宗聯會不滿阿里政府統治,阿里被迫下臺,隨之產生的是瑪斯友美黨的布哈努?。˙urhanuddin Harahap)領導的新政府(1955.08~1956.03)上臺。1955年11月納蘇迅出任陸軍參謀長,并馬上宣布進行大規模將領調動。軍人和相關民間團體再度分裂為兩大派系,爆發內亂。1956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政府與“普世人民戰斗憲章”叛亂,同年12月,在阿瑪德(Achmad Hussin)的領導和民間力量的的支持下,中蘇門答臘的軍官們聯合起來對抗中央,成立蘇中臨時政府,推行自治改革;1956年,哈達副總統宣布辭職,1957年3月蘇拉威西第7軍區司令加入叛亂,建立軍事政府,阿里政府被迫在3月14日宣布下臺。

指導民主時期(1957年至1966年)

1957年2月,蘇加諾宣布了他自己對印度尼西亞政府的構想——“指導民主”。他批評西方自由民主不適合印度尼西亞的情況,呼吁建立一個基于本土程序的“有指導的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及各政黨必須互相合作,建立一個“納沙共”(Nsakom)政府。1957年4月,蘇卡諾更自我任命組成超議會內閣,任命朱安達(Juanda Kartawijaya)出任總理。宣布解除戰爭圍剿狀態,開始“有領導的民主”,1959年7月,蘇加諾宣布恢復“四五憲法”,提出民族主義、宗教和共產主義三種思潮合作的思想。1962~1963年,由于荷蘭在西伊里安的領土爭端問題,黨內政治出現動搖,發生伊里安(西新幾內亞)運動。1963年,蘇卡諾宣布不能夠接受馬來西亞建國計劃,而印度尼西亞中情局首長蘇班狄力羅(Surbandrio)更形容印度尼西亞將采取“對抗”的態度,同年8月,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斷絕外交關系,9月25日,蘇卡諾宣布要“粉碎馬來西亞”,導致了為時三年(1963~1965年)的“對抗馬來西亞”運動。

1965年9月30日,蘇加諾警衛團的翁東營長發起了“九·三零”運動,并宣布成立一個“革命委員會”來奪取政權。印共堅持認為,政變企圖是軍隊的內部事務,而軍隊領導層堅持認為這是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奪取政權的陰謀的一部分,并隨后開始了在全國范圍內清除所認為的共產主義威脅的任務。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軍方在整個爪哇島和巴厘島屠殺了共產黨人和所謂的共產黨人;據估計,被殺害的人數從80,000到超過1,000,000不等。在隨后的幾年里,共產黨員、被指控的共產黨員及其家人經常被剝奪基本權利。1965年10月1日,陸軍戰略預備隊司令蘇哈托(Haji Mohammad Suharto)已臨時指揮軍隊,并對”九三零運動”的發起者采取軍事行動,結果大規模逮捕和處決了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人和同情者。1966年,蘇加諾通過3月11日“指令書”,將政權交給蘇哈托,新秩序政權開始。

蘇哈托時期(1967年至1997年)

1966年3月11日,蘇哈托宣誓就任總統,并于次日宣布解散印度尼西亞共產黨。1968年,來自軍隊的蘇哈托成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他結束了蘇加諾的“舊秩序”,開始了“新秩序”,推行反共和反華政策,向往西方。1975年11月28日,印度尼西亞東南角落的東帝汶宣布脫離葡萄牙殖民統治,而領導獨立建國運動的是東帝汶獨立革命戰線(簡稱:Fretilin),雅加達政府絲毫沒有意愿容忍這個獨立而又左傾的國家,同年12月7日,印度尼西亞發動海、陸、空軍共數萬士兵入侵東帝汶,1976年7月,印度尼西亞國會通過合并東帝汶的特別法案,將其歸為印度尼西亞的第27省。

1997年下半年,印度尼西亞經歷了金融危機和嚴重的政治動蕩。1998年3月,蘇哈托第七次當選為總統,技術專家哈比比(Bacharuddin Jusuf Habibe)擔任副總統。1998年5月13日和14日,因為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帶來了大規模的失業和通貨膨脹,導致基本的主食成本急劇上升。在日益緊張的政治局勢中,學生領導的大規模示威活動要求結束軍方的新秩序政權,公眾對蘇哈托總統長期統治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從1997年12月到1998年2月中旬,學生的抗議活動主要發生在首都雅加達之外,如日惹、泗水和萬?。˙andung)。然而,從2月底開始,抗議活動在雅加達和周邊地區愈演愈烈。軍政府試圖通過將印度尼西亞的華裔社區作為替罪羊來轉移民眾的憤怒,指責他們在經濟崩潰中扮演了一個角色,這隨后引發了民眾的憤怒。在隨后的兩天里,有1000多人被殺,約有400名華裔婦女和女孩被強奸,屬于印度尼西亞華人的商店和房屋被搶劫和破壞。一周之內,蘇哈托下臺,軍政府倒臺。這是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針對華人的暴亂,給華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并導致了印度尼西亞的普遍政治動蕩和社會危機。5月20日,蘇哈托被迫將權力移交給副總統哈比比,哈比比成為印度尼西亞的第三任總統。印度尼西亞開始了向民主改革過渡的時期。

后蘇哈托時期(1998年至今)

整體而言,印度尼西亞政治在哈比比執政下走向開放和民主化。哈比比登上總統之位后,釋放了大量的政治犯,其中包括分離運動分子和前共產黨人等等。政治氣氛改善,新的政黨也紛紛出現。默哈末狄雅的阿敏萊斯成立國民信念黨(Partai Amanat Nasional,簡稱PAN),奉行民主和世俗資本主義路線。阿都拉曼則以宗聯會為基礎,設立國家醒覺黨(Partai Kebangkitan Bangsa,簡稱PKB)。蘇加諾的女兒梅加瓦蒂·蘇加諾(Megawati Soekarnoputri)在1996年被逐出印度尼西亞民主黨后,于1998年成立了一個新的政黨——印度尼西亞民主斗爭黨(簡稱PDI-P),受到相當多民眾的支持。戈爾卡和聯發黨依舊存在,前者努力企圖擺脫舊日的污點,自稱為“新戈豳卡”,該黨主要派系堅定支持著哈比比。不過示威活動仍在雅加達和其他大城市成為家常便飯的景象。他們要求審判蘇哈托、終結武裝部隊在政治上的介入、恢復經濟穩定,以及哈比比下臺。1998年11月,人民協商會議決定在翌年5或6月舉行全國選舉。另外,它也通過決議削減武裝部隊在議會的席次、調查蘇哈托貪污案。到1999年4月大選前夕,共有四十八個政黨正式向政府登記。同年,東帝汶宣布獨立。1999年6月7日國會大選正式舉行,選舉結果顯示梅加瓦蒂的民主斗爭黨成為最大政黨。1999年10月19日哈比比下臺。2001年7月23日,印度尼西亞人民協會任命梅加瓦蒂為印度尼西亞第五任總統,也是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并組成了三十二人的“彩虹內閣”。

2004年進行印度尼西亞首次總統直選,蘇西諾擔任印度尼西亞第6任總統。2009年7月,蘇西洛(Susilo Bambang Yudhoyono)和前央行行長布迪約諾(Boediono)在印度尼西亞第二次總統直選中贏得了第一輪選舉。2014年7月,雅加達省長佐科·維多多和前副總統尤素夫·卡拉(Jusuf Kalla)贏得了印度尼西亞第三次直接總統選舉。2019年4月,總統和議會選舉同時舉行。佐科·維多多以55.5%的選票與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法學者委員會主席馬魯夫(Ma'ruf Amin)一起贏得了總統選舉,并于2019年10月上任,任期至2024年10月。2022年1月18日,印度尼西亞眾議院在全體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國家首都的法律草案。印度尼西亞計劃將其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新首都距離雅加達約2000公里。當地時間2024年2月14日,印度尼西亞舉行總統選舉。普拉博沃·蘇比安托搭檔第七任總統佐科長子吉布蘭·拉卡布明·拉卡,贏得正副總統選舉。

地理

編輯

位置境域

印度尼西亞位于亞洲東南部,橫跨赤道,經緯度位置大致在東經94°45′~141°05′,北緯6°08′~南緯11°15′之間。印度尼西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國、最大的群島國家。全國被劃分為三個時區:西部、中部和東部。西部時區:東經105度,屬于東七區。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西加里曼丹和中加里曼丹省。中部時區:東經120度,屬于東八區。包括東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整個蘇拉威西島、巴厘島、西努沙登加拉、東努沙登加拉和東帝汶。東部時區:東經135度,屬于東九區。包括馬魯古和伊里安查亞省。印度尼西亞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接壤,并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澳大利亞隔海相望。陸地面積為191.4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為316.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專屬經濟區),從東到西約為5,100公里,從北到南約為1,800公里。大約由17,508個島嶼組成,其中有7,000多個無人居住。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和新幾內亞西部幾乎囊括了印度尼西亞四分之三的面積,西里伯斯、爪哇和摩鹿加群島占印度尼西亞剩余面積的大部分。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地圖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時區圖

氣候

印度尼西亞被赤道分割,屬于赤道海洋性氣候,全年炎熱、潮濕多雨,平均溫度為25-27攝氏度。其中沿海平原平均溫度為28°C,內陸和山區平均溫度為26°C,高山地區平均溫度為23°C,沒有極端的夏季或冬季。

印度尼西亞的降水量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北季風影響,旱季為6月至9月,雨季為12月至3月。受山脈和斜坡的阻擋,從爪哇中部向東到澳大利亞,旱季逐漸明顯,帝汶島和松巴島在這6~9月很少下雨。印度尼西亞西部和北部地區受向北和向西移動的季風的降水量最大;蘇門答臘島西部、爪哇島、巴厘島、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和伊里安查亞島是印度尼西亞最潮濕的地區,每年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東爪哇、巴厘島、西里伯斯南部和中部以及東帝汶的降雨量一般在1500至2000毫米之間,而最靠近澳大利亞的小巽他群島只有1000至1500毫米。但受到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每年降雨并不總是遵循相同模式。相對濕度在70%到90%之間。由于位于赤道附近,印度尼西亞日照時間全年平均在12小時左右,山區光照充足。

印度尼西亞具有干濕季風氣候的特征,表現為西風與東風的季節交替。在雨季,印度尼西亞東部受到來自太平洋東北風的影響,西部受到來自亞洲高壓的影響,它們通過赤道,均轉向為西北風。因它長途流經海面,給陸上迎風地面帶來雨水。在干季來自澳洲大陸的東南風占優勢,空氣較其它季節為干燥。如果氣流經過海面而來,也可使雨量豐盈,如安汶島(AmbonIs)。

地質

印度尼西亞位于歐亞大陸、印度—澳大利亞和太平洋—菲律賓海三大主要板塊的交界處。西印度尼西亞主要是由大陸地殼支撐,而在東印度尼西亞地區,更多的是弧形地殼和蛇綠巖層,和一些年輕的海洋盆地。3億年前,岡瓦納大陸超大陸塊與歐亞俯沖邊緣相撞,裂開的地層片段重組形成了印度尼西亞群島。

蘇門答臘大范圍分布著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露出巖。地表最古老巖石是石炭紀的沉積,但在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鉆孔中,發現可能為泥盆紀的巖石,蘇門答臘中心地區鉆孔中的花崗巖石為志留紀的。巖脈中的捕虜巖,沉積物中的花崗巖碎屑,和蘇門答臘不同地區的高品質變質巖,顯示為前石炭紀的結晶基底,與馬來半島之下深層的原生代的基底類似。在蘇門答臘西部,古生代沉積年代范圍為石炭紀到三疊紀,二疊紀的火山巖與華夏系有聯系。這些被認為組成了印度支那—東馬來半島陸塊的一部分,是岡瓦納大陸在泥盆紀時分離出來的。與之相比,在蘇門答臘東部,包括卵石泥巖的石炭紀沉積,認為是形成于冰川時期的混積巖。這些表明與溫度較低的岡瓦納大陸有關。石炭紀的巖石和相關的二疊紀和三疊紀的沉積物屬于滇緬泰馬(Sibumasu)陸塊。滇緬泰馬陸塊和印度支那—東馬來半島陸塊的碰撞,在三疊紀時與華北、華南陸塊合并。這是印度尼西亞地質演進的第一步。

中生代時期,受板塊活動的影響蘇門答臘地塊重組,發生過數次花崗巖的巖漿作用,洋內弧與蘇門答臘地區于中白堊世發生過碰,增加了弧巖和蛇綠巖到蘇門答臘南端。在白堊紀時期,印度向北移動,并在新生代早期與亞洲碰撞,隨后轉向蘇門答臘西部。蘇門答臘地區所廣泛分布的古生代和中生代的露出巖,以及不同地區的高品質變質巖,顯示為前石炭紀的結晶基底,與馬來半島的基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在蘇門答臘西部,古生代沉積年代范圍為石炭紀到三疊紀,在蘇門答臘東部分布有大量冰川時期形成的混積巖。

到了新生代,印度尼西亞新生代巖石主要位于巽他大陸及其周圍的沉積盆地中,新幾內亞地區形成了廣泛的碳酸鹽沉積物。由于澳大利亞板塊和巽他大陸板塊,以及澳大利亞板塊和哈馬黑拉島弧之間的運動,蘇拉威西島的蛇綠巖層廣泛分布在巽他大陸和澳大利亞板塊之間,而摩鹿加群島北部的蛇綠巖則分布在菲律賓板塊弧的部分地區。中新世中期,蘇拉威西島的延伸作用開始。俯沖軸回滾到班達海灣,形成了新第三紀班達火山弧形地帶,并開始形成北班達海,佛洛瑞斯海,和后來的南班達海。三四百萬年前,在帝汶島火山弧地帶和澳大利亞地緣碰撞,產生逆沖作用,在班達弧北部、弗洛勒斯島和韋塔島之形成了新的板塊邊界。在上新世時期,開始于新幾內亞海溝的俯沖作用,深達150公里,并伴隨有巖漿作用。新幾內亞的主山脈加速升起,山脈達到了其現今的海拔高度,山峰超過了5000米高度并被冰川覆蓋現代印度尼西亞地質是新生代時在此邊緣俯沖與碰撞的結果。

印度尼西亞主要島嶼的特點是內陸森林茂密的火山山脈向下傾斜,沿海平原被厚厚的沖積沼澤覆蓋,而沖積沼澤又溶解成淺海和珊瑚礁。在這個表面之下,印度尼西亞獨特而復雜的物理結構包括地殼三個主要部分的交界處,涉及一系列復雜的大陸架、火山山脈和深海海溝。巽他大陸架是亞洲大陸群向南延伸的大陸群,大陸架的南部和西部以深海海溝為界,這些海溝構成了真正的大陸邊界。薩胡爾大陸架是澳大利亞大陸塊的西北延伸,大陸架的東北方向是一系列的洋槽,西北方向是海槽、一連串的珊瑚礁和一系列海底山脊。印度尼西亞地殼的第三個主要單位是形成日本和菲律賓的山脈帶的延伸,山脈在婆羅洲和新幾內亞之間向南延伸,包括一系列火山和深海海溝。這三個大陸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目前的陸海構造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誤導性,因為位于巽他和薩胡爾大陸架上的海洋很淺,而且在地質上是最近起源的。它們位于大陸上,而不是真正的海底。爪哇海附近的巽他大陸架的地勢相對較低,包含幾個珊瑚礁,并且不是火山。然而,沿著該大陸架的南海和西里伯斯海延伸的山系標志著亞洲大陸塊的外緣,是一個強烈起伏的區域,是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帶之一。從蘇門答臘島到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的島鏈的外側(南側)構成了東南亞大陸的前緣。其特點是活火山,南部和西部以一系列深海海溝為界。在島嶼的內側(北側),火山山脈分為沼澤、低地和淺爪哇海。這片避風港形成于更新世末期(約12,000年前),有證據表明,前陸橋促進了植物動物從亞洲大陸的遷徙。

印度尼西亞

東南亞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圖

地形地貌

印度尼西亞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山脈屬環太平洋山脈和地中海山脈,平原較少且多分布于沿海地區。伊里安島(新幾內亞島)西部的查亞峰(Puncak Jaya)是印度尼西亞境內最高峰,海拔5029米,也是新幾內亞島、大洋洲以及馬來群島最高峰。同時,印度尼西亞素有“千島之國”美稱,全國大小島嶼共計17504個,可以劃分為四大群島:大巽他群島(Sunda Islands)由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等大島及其附近小島組成;努沙登加拉群島(Lesser Sunda Islands)由巴厘島、龍目島、松巴島、松巴哇島、帝汶島、弗洛勒斯島組成;馬魯古群島(Indonesia)由蘇拉威西島與西巴布亞島之間的所有島嶼組成;伊里安群島,包括世界第二大島伊里安島的西部及其周邊小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伊里安島(西部)是印度尼西亞的五大島嶼,占印度尼西亞國土面積的92%。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地形

海岸線

印度尼西亞島海岸線綿長,擁有大量的內海與海峽。內海主要有爪哇海、蘇拉威西海、弗洛勒斯海、薩武海、塞蘭海、班達海、阿拉弗拉海等。除爪哇海和阿拉弗拉海為淺海外,其他多為深海,班達海海槽最深處達7440米。海峽主要有位于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之間的巽他海峽、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的龍目海峽、蘇門答臘島與加里曼丹島之間的卡里馬塔海峽、加里曼丹島與蘇拉威西島之間的望加錫海峽、蘇拉威西島與哈馬黑拉島之間的馬魯古海峽等。這些海峽均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其中馬六甲海峽和望加錫海峽的戰略位置尤為突出。

馬六甲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最窄處為37千米,在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性可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相比。望加錫海峽全長約800千米,寬約250千米,平均水深967米,位于南海、菲律賓至澳大利亞的航線之上,是世界上最具戰略意義的八大海峽之一。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印度尼西亞是多河流國家,但河流一般比較短,從內陸山區直徑流向大海。長度在40公里以上的河流多達100余條,其中巴布亞28條,加里曼丹25條,爪哇18條,蘇門答臘17條,蘇拉威西12條。除巴布亞有幾條源于雪山的河流外,其他均為雨水河。印度尼西亞河流水量豐沛,除大島上的河流外,都比較短小,沖刷力強,水土流失較嚴重。各河沉積物多,水溫較高,水生物豐富。

  • 卡普阿斯河(Kapuas River)

卡普阿斯河是印度尼西亞婆羅洲西部(加里曼丹)的主要水道,也是印度尼西亞最長的河流。發源于該島中部的卡普阿斯胡盧(Kapuas Hulu),向西南偏西流經西加里曼丹省,全長1143公里,河流出口在坤甸(Pontianak)。它在蓬蒂亞納克西南偏西的一個巨大的沼澤三角洲到達中國南海??ㄆ瞻⑺购拥拇蟛糠珠L度都可以通航。

  • 穆西河(Musi River)

穆西河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南部的干流,長約525公里,流域面積為63,500平方公里。它發源于巴里桑山脈(Pegunungan Barisan)的卡巴山(Gunung Kaba),先是東南偏南,然后向東北流,穿過巨港上區的山脈,進入特賓廷宜的第三紀丘陵區。穆西河在巨港附近匯入奧甘河和科梅林河,下游50英里,穿過一個大三角洲,然后進入塞拉特(海峽)邦加。它的深度足以容納巨港下方的遠洋船只。

  • 梭羅河(Bengawan Solo River)

梭羅河位于中爪哇省,發源于拉武火山和南部石灰巖山脈的斜坡上,向北流,然后向東流入爪哇海,長540公里,位于泗水西北部的馬都拉島對面。為了減少馬都拉海峽和爪哇島泗水北部海峽之間的淤積,梭羅河的主河口被改道向北。在旱季,大部分河床都是干涸的。該河獲得許多詩歌贊美,考古學家在河邊曾發現直立猿人化石。

湖泊

印度尼西亞沿海岸線狹長,形成許多了湖泊。在山區,多為火山湖。印度尼西亞較大的湖泊共51個,其中蘇門答臘17個,加里曼丹11個,巴布亞10個,蘇拉威西8個,巴厘4個,龍目1個。最大的當屬蘇門答臘的多巴湖(Toba),它位于印度尼西亞北部,海拔約900米,面積約1140平方公里。最美的是東努沙登加拉的三色瑚(Kelimutu Crater Lake)。

  • 多巴湖(Toba)

多巴湖是一座位于印度尼西亞蘇門達臘島北部的火山湖,形成于75500年前的一次火山大噴發,呈菱形,海拔905米,長100公里,寬30公里,最深處505米,其湖心島面積1,3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湖,也是海拔最高和最深的大湖之一。

印度尼西亞

多巴湖

  • 克里穆圖火山湖(Kelimutu Crater Lake)

克里穆圖火山湖位于印度尼西亞弗洛雷斯島(Flores Island, Indonesia)??死锬聢D意為“沸騰的湖水”,又可以分為“老人湖”“青年湖”“幽靈湖”。由于克里穆圖的三個火山口冒出的氣體里面化學物質都不一樣,發生的化學反應和化學物質也不一樣。讓三個火山湖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有時是祖母石綠、深紅色或墨黑色,有時又變為藍色或碧綠色。

印度尼西亞

克里穆圖火山湖

地下水

印度尼西亞下水總潛力為457.40億立方米/年,但由于大多數地下水補給口都通向河流,因此安全產量估計為13.7億立方米每年。巴厘島和努沙登加拉島、爪哇島和蘇拉威西島的安全產量估計值最低(400-7700百萬立方米/年),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和巴布亞島的安全收益估計值最高(26000-59000百萬立方米/年)。巴布亞南部和西部、南加里曼丹、東蘇門答臘、南蘇拉威西和爪哇北部平原的部分地區含水層生產力較高。爪哇的含水層是特別重要的飲用水供應來源。爪哇島北海岸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沖積平原,有一個淺的非承壓含水層和許多承壓層。

海洋

  • 海流

印度尼西亞海位于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交匯的海域,既是全球唯一發生在熱帶大洋間的海流———印度尼西亞貫穿流所在的海域,也是大氣沃克環流上升支所在的海域,因而“處于更大尺度海氣系統的關鍵位置”,對區域乃至全球海洋環境、生態系統和氣候都有重要影響。除了提供熱帶印太洋際輸運通道,從而維持熱帶印太熱鹽平衡,并為全球大洋傳送帶(The Great Ocean Conveyor)提供熱帶回流通道之外,印度尼西亞海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其活躍的垂向混合,能將溫躍層以下的海水卷入混合層,顯著降低海表溫度,隨后通過海氣相互作用影響區域乃至全球海洋環境、生態系統和氣候。

  • 潮汐

印度尼西亞海域的潮汐現象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現象之一。復雜的海岸幾何形狀,狹窄的海峽和無數的小島,寬闊的淺水架旁崎嶇的海底地形,以及來自毗鄰的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大量潮汐能輸入,所有這些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復雜的三維干擾波系。海洋具有多個圓形競技場(由于潮汐波的抵消,海洋中的潮汐振幅為零的點)、強潮流、殘余環流、內波和孤立子。日潮異常強烈,在一些海岸線上占主導地位。

“反向印度洋水團”是指從印度洋通過翁拜海峽和帝汶海峽等印度尼西亞貫穿流(ITF)重要的出口海峽反向進入印尼海的水團,該水團攜帶印度洋水團屬性,且運動方向與ITF相反。爪哇海潛流和盧文潛流為該水團的主要來源;該水團進入印尼海經混合后會有大概一半的水體進入太平洋,最終匯入北赤道逆流和北赤道中層流,另外一半水體匯入ITF再次返回印度洋;該水體使印尼海溫度降低、鹽度和密度增大。?

水利工程

水壩

截止2011年,印度尼西亞共修建大壩242個(下表僅列舉部分)

序列

大壩名稱

所在城市

建成年代

大壩高度(單位:米)

蓄水量(單位:百萬立方米)

水庫面積 (單位:平方公里)

1

Nglangon

克羅坡安( Grobogan)

1914

21

2.5

2.7

2

Prijen

拉蒙岸(Lamongan)

1916

23

12.1

23

3

Tempuran

布勞拉(Blora)

1916

17.8

21.43

4.3

4

Greneng

班查內加拉 班查內加拉(Banjarnegara)

1919

11.7

2.3

4.99

5

Delingan

卡朗安耶 卡朗安耶(Karang Anyar)

1923

27

3.97

12

6

Cileunca

萬?。˙andung)

1924

19

12

21

7

Cipanunjang

1930

33.85

24.5

7.8

8

Gunung Rowo

巴淡(Pati)

1925

20.5

5.25

10.45

9

Gembong

1933

38

9.6

15

10

Ngebel

波諾羅哥(Ponorogo)

1930

42

23.5

1.5

11

Cengklik

博約拉里(Boyolali)

1931

14.5

11.08

10.69

12

Soetami

瑪瑯(Malang)

1973

97.5

390

2050

13

Pacal

新埠頭(Bojonegoro)

1933

35

41.18

3.6

14

Penjalin

勿里碧(Brebes)

1934

22.64

10.6

4.4

15

Malahayu

1940

31.35

52.48

63

16

Krisak

沃諾吉里(Wonogiri)

1943

20

3.717

3.5

17

Ngancar

1946

25.4

2.87

12.41

18

Kedung Bendo

茉莉芬(Madiun)

1948

17

1.7

5

19

Cacaban

直葛(Tegal)

1958

38

101.7

59

20

Sengguruh

瑪瑯(Malang)

1958

34

24.5

2.4

水庫

巴卡魯(Bakaru)水電站是印度尼西亞南蘇拉威西地區的主要電力供應來源,400年總裝機容量約為2008兆瓦。巴卡魯大壩于1991年完工,位于馬馬薩河上。巴卡魯工廠目前的裝機容量為126兆瓦(包括兩臺63兆瓦的混流式渦輪機),最大揚程為322.2米,設計排水量為45立方米/秒。該項目由一座16.5米高的混凝土重力壩組成,波峰長度為122.5米,配有兩個沖洗閘門,兩個鋼輥調節閘門和四個徑向溢洪道閘門。溢洪道的泄洪能力為2,500 立方米每秒。大壩位于河流明顯落差的上邊緣,原始河床坡度(沉積前)緊鄰大壩上游的1/570,增加到1/5.8,大壩下游有大量巖石。

印度尼西亞佳蒂格德大壩水庫是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標桿工程之一。大壩水庫于2015年下閘蓄水,在2020年4月13日晚首次達到正常蓄水位260米高程,庫容達9.8億立方米,可保證下游750平方公里地區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9萬公頃灌區可獲得穩定的水量。

印度尼西亞

佳蒂格德大壩水庫

截止2023年7月5日,印度尼西亞首座抽水蓄能電站——上西索堪抽水蓄能電站主體工程建設拉開序幕。該電站位于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索堪河上游流域,設計4臺260兆瓦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040兆瓦。是印度尼西亞政府推進“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3%”目標以及實現國家能源轉型的標志性項目。

土壤

印度尼西亞的土壤體現了氣候與烴源巖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爪哇島的巖石主要是安山巖火山巖(主要由低聚石或長石礦物組成的深灰色巖石),而流紋巖(花崗巖的酸性熔巖形式)在蘇門答臘島占主導地位,廖內群島的主要是花崗巖,加里曼丹有花崗巖和沉積物,以及新幾內亞西部的沉積物。在潮濕地區產生的土壤主要是紅土(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鋁),并且根據烴源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肥力,包括重黑色或灰黑色的瑪格麗特土壤和石灰巖土壤。黑土生長在具有明顯旱季的地區。

其中最肥沃的土壤是安藤土壤,其發育在蘇門答臘東北海岸的安山巖火山沉積物上。高度肥沃的土壤,也來自或富含基本的安山巖火山物質,同樣出現在爪哇島和西里伯斯。有價值的火山灰通過風力輸送,并作為一層均勻的新鮮無機物質沉積在地表上,也作為懸浮物質在溪流和灌溉渠道中攜帶。從土壤中浸出的礦物質被河流的沖積沉積物所取代,如在加里曼丹的某些地區,或被蓄水或水稻梯田中的沉積所取代。

總的來說,印度尼西亞大部分地區持續的高溫和強降水造成了快速侵蝕和深層化學風化和淋溶,這通常會產生貧瘠的土壤。在加里曼丹等熱帶雨林覆蓋的地區,土壤受到森林循環的保護;當植物死亡時,它們會迅速分解,釋放出被新植被生長重新吸收的營養物質。雖然這些土壤支持茂盛的生長,但無法支持大量的農業人口,因為砍伐森林會破壞循環并導致土壤加速退化。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2021年數據,印度尼西亞可利用土地面積共1,892,555平方公里,林地面積約有915,277平方公里。農業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34.1%,可耕地面積占13.9%,永久農田占14.4%,林地面積占48.4%。

按照土地利用的關鍵性來劃分其中包括471.2萬公頃的潛在關鍵土地、189.3萬公頃的半關鍵土地、124.7萬公頃的關鍵土地和22.4萬公頃的極關鍵土地。農業土地退化的影響越來越大,表現在土地生產力的日益下降、水文功能的降低和沉積的增加,這些都會逐漸導致大壩、河流和灌溉渠的變淺過程。按照土地生產水平來說,印度尼西亞邊緣土壤邊緣(生產較低的土壤)位于潮沼澤生態系統下的沼澤泥炭地和酸性含土壤中,總面積約為2400萬公頃,主要屬于酸性紅色或黃色灰化土和氧溶膠土。休眠土地(指暫時未開墾或被忽視的土地)與之前分配的土地利用規劃分類不匹配,如農業、住房、工業和公共服務。根據國家土地局(1988年)的數據,印度尼西亞的睡眠用地總量約為1132 000公頃,包括1026 000公頃(占55%)的未開墾農業用地、24000公頃(占14%)的住房面積、15000公頃(占8%)的工業用地、9500公頃(占6%)的服務業用地和其他用地。

礦產資源

印度尼西亞富含石油、天然氣以及煤、錫、鋁礬土、鎳、銅、金、銀等礦產資源。礦業在印度尼西亞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產值占GDP的10%左右石油儲量約為97億桶(13.1億噸),主要在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加里曼丹島、斯蘭島和伊里安查亞島。印度尼西亞還擁有巨大的天然氣儲量,已探明儲量為4.8萬億~5.1萬億立方米。煤炭已探明儲量193億噸,潛在儲量可達900億噸以上主要在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和蘇拉威西島。大多數煤礦都是露天礦,開采條件好,煤質好。印度尼西亞還有豐富的鐮和金剛石,以及豐富的鈾、鎮、銅、銘、鋁磯土、鍾等。亞洲地區是印度尼西亞煤炭出口的最重要目的地,占總出口量的70%以上,其次是歐洲和美洲。亞洲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印度、日本和中國。

地熱資源

印度尼西亞有120多座活火山,是世界上火山最活躍的國家之一。雖然多火山的特點也導致該地頻繁的地震,但火山使印度尼西亞可以通過利用地球產生的熱量產生地熱能,即通過使用來自地下水庫的蒸汽為發電的渦輪機提供動力。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領先的地熱能源大國之一。

2022年,印度尼西亞地熱能源生產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并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地熱能源潛力。印度尼西亞擁有全球約40%的潛在地熱資源,印度尼西亞政府已將該行業確定為印度尼西亞能源可持續性目標的關鍵。盡管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印度尼西亞目前地熱資源開發存在困難的監管環境,也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不過,該行業呈現出良好的長期潛力,政府已將地熱產能目標定為到2025年達到5000MW。根據國家能源總體規劃(RUEN),印度尼西亞計劃到2025年達到7.24千兆瓦的地熱發電量,到2035年達到9.3千兆瓦。

森林資源

森林面積1.37億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60%。為保護森林資源,印度尼西亞宣布自2002年起禁止出口原木。印度尼西亞以其熱帶樹木如鐵木、檀香木、烏木和袖木而聞名。印度尼西亞的森林中盛產木質藤條(supplejack)。數以千計的植物物種被直接或間接地用于經濟目的。印度尼西亞最重要的植被類型是混合低地和丘陵熱帶雨林,出現在1500米以下。它的特點是有大量的物種,包括高冠和支撐的樹木和木質,厚莖藤本植物(攀緣植物)。附生植物(從空氣中獲取營養的植物,通常以其他植物為食),如蘭花和類,腐生植物(以死亡或腐爛的物質為食的植物),以及寄生蟲都發育得很好。在1500米以上,這片森林讓位給以橡樹、月桂、茶葉和木蘭為主的溫帶高地森林。印度尼西亞植被的另一個典型特征是紅樹林,其特征是形成高蹺或支撐根的樹木,這些樹木只生長在沿著泥濘海岸的咸水或半咸水中。紅樹林沼澤廣泛分布在蘇門答臘東部、加里曼丹南部和新幾內亞西部東南部的淺海沿岸。

印度尼西亞

紅樹林

水資源

印度尼西亞有5700多條河流,在133個官方河流流域領土內進行管理,這些領土被稱為Wilayah Sungai(WS)。印度尼西亞擁有大量的可再生水資源,但水的供應和需求往往不一致。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和巴布亞的淡水資源豐富,人口密度低。但爪哇島、巴厘島和小巽他群島的部分地區人口密集,在旱季會出現缺水情況。特別是在爪哇,河流在旱季流量不足,導致灌溉用水不足。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和巴布亞以及爪哇北方沖積平原都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印度尼西亞通過421個基于水文地質邊界的“地下水盆地”來組織和管理地下水地下水的潛在總量為457,400MCM/年,但安全產量估計為137,200MCM/年,因為大多數地下水補給出口流向河流安全產量估計在巴厘、努沙登加拉、爪哇和蘇拉威西最低(400~7,700萬立方米/年),在加里曼丹、蘇門答臘和巴布亞最高(26,000-59,000萬立方米/年)在南巴布亞和西巴布亞、南加里曼丹、東蘇門答臘、南蘇拉威西和爪哇北部平原的部分地區,含水層生產力很高。爪哇的含水層是特別重要的飲用水供應來源。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水資源分布圖

海洋資源

印度尼西亞擁有廣闊的海洋和熱帶氣候,適合各種類物種的生長。印度尼西亞的漁業資源非常豐富,位于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的巴干西亞比亞(Bagan Siapi)被稱為全球重要的漁區。這里捕撈各種魚類,包括金槍魚、鯉魚、魷魚和貽貝,也包括海藻。印度尼西亞的內陸水域具有數千種魚類,其中數百種是該地區的特有物種。許多淡水魚和海水魚被用作食物,而其他許多魚,如小咕嚕魚、倒鉤魚和??~,則被作為觀賞性水族箱魚飼養。不尋常的飛魚,有超大的胸鰭,在蘇拉威西島沿海很常見。蘇門答臘東岸的巴干西亞比亞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勿里洞沿海產海參,馬魯古群島沿海產珍珠,馬都拉島沿海產海鹽。

同時針對海洋能源,印度尼西亞已把油氣勘探、開采的重點轉移到了海上,海洋石油天然氣的產量所占的比重將不斷增加,成為油氣產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度尼西亞海洋旅游資源豐富,每年海洋旅游業創匯35億美元,并為420萬人帶來就業機會。2012年印度尼西亞接待到訪外國游客數量創歷史新高,達到804萬人次,同比增長5.16%(而全球旅游增長率僅為4%),全年旅游業外匯收入達到90億美元,同比增長6%。

在海洋化學方面,恩格爾布雷希特(Engelbrecht)等人于1972年開始對印度尼西亞人工納米顆粒(MNPs)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來源于從印度尼西亞尼亞斯島收集的軟珊瑚,名為25-羥基-24ξ-甲基膽固醇化合物??导{利(Cornery)等人報道了來自印度尼西亞海綿Hyatella SP.的兩種新型細胞毒性化合物,月桂酰胺和異月桂酰胺。在過去的十年中,從印度尼西亞海洋生物中發現了數百種新型化合物,其中許多化合物顯示出強大的生物活性。在2007至2020年期間,印度尼西亞被膜動物報告了3種生物堿,主要來自膜海鞘科(Didemnidae)和柄海鞘科(Styelidae)。軟珊瑚也是新型代謝物的良好來源,并且是眾所周知的萜類化合物的生產者,特別是萜烯和類萜類二萜類化合物。

生物多樣性

動物

印度尼西亞位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兩個主要動物區的過渡地帶(以華萊士線為界)之間。動物種類主要分為亞洲和澳洲兩類,而巴厘和龍目海峽是亞、澳兩洲動物種類分界線,西部的是亞洲種類,東部是澳洲種類。印度尼西亞哺動物約650種,禽類約2000余種,昆蟲類不計其數。印度尼西亞最常見的哺乳動物是猿猴類,如:加里曼丹的天狗猴、蘇拉威西的黑狐猴、蘇門答臘的銀葉猴和巴厘的長尾猴等;猩猩常見于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島。印度尼西亞的老虎有3種:加里曼丹虎、爪哇虎和蘇門答臘虎。大象常見于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島,單角犀見于巽他島。印度尼西亞爬行動物以鱷魚、巨蜥和蟒蛇為主,其最珍貴的動物是生活在東努沙登加拉島的科莫多(Komodo)、帝汶島的飛蜥和巴布亞的有冠鴿等。印度尼西亞禽類主要有爪哇的綠孔雀,蘇拉威西、加里曼丹和巴布亞的極樂鳥,東努沙登加拉的長尾鸚鵡,巴厘的班椋鳥,馬魯古的黑頭鸚鵡,爪哇和蘇門答臘的犀鳥等。由于森林大火、其他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印度尼西亞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珍貴動物種類和數量逐漸減少,特有物種中的一些已經變得極為罕見。2017年,世界上僅存不到600只野生蘇門答臘虎,近年偷獵蘇門答臘虎的活動猖獗,每年約有幾十只蘇門答臘虎死于偷獵者的槍口下。2021年,蘇門答臘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瀕危(EN)物種。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805/

(77)
詞條目錄
  1. 名稱
  2. 歷史
  3. 史前時期(公元前200萬年至公元3世紀)
  4. 古代社會(公元3世紀至17世紀)
  5. 室利佛逝
  6. 東爪哇地區國家
  7. 殖民地時期(17世紀至1949年)
  8. 荷蘭東印度公司商業帝國的締造(1619年至1684年)
  9.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興盛與滅亡(1684年至1799年)
  10. 英國統治與改革(1811年至1816年)
  11. 再次被荷蘭統治(1816年至1949年)
  12. 現代化國家(1949年至今)
  13. 議會民主時期(1949年至1957年)
  14. 指導民主時期(1957年至1966年)
  15. 蘇哈托時期(1967年至1997年)
  16. 后蘇哈托時期(1998年至今)
  17. 地理
  18. 位置境域
  19. 氣候
  20. 地質
  21. 地形地貌
  22. 海岸線
  23. 水文水利
  24. 水文
  25. 河流
  26. 湖泊
  27. 地下水
  28. 海洋
  29. 水利工程
  30. 水壩
  31. 水庫
  32. 土壤
  33. 自然資源
  34. 土地資源
  35. 礦產資源
  36. 地熱資源
  37. 森林資源
  38. 水資源
  39. 海洋資源
  40. 生物多樣性
  41. 動物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午夜影院在线看,污污网站在线,尤物视频在线看,蓝光电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