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18戰斗攻擊機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F/A-18戰斗攻擊機(英文:F/A-18StrikeFighter,綽號:Hornet,譯文:大黃蜂,亦稱:HornetStrikeFighter,譯文:大黃蜂戰斗攻擊機)是美國諾斯羅普和麥道公司(現屬波音公司)研發的一種專門針對航空母艦起降而開發的對空/對地全天候多功能艦載機。1972年,美國空軍發展的輕型戰機(LightweightFighter,LWF)計劃。當時在參選的諸多團隊中通用動力...

F/A-18戰斗攻擊機英文:F/A-18 Strike Fighter,綽號:Hornet,譯文:大黃蜂,亦稱:Hornet Strike Fighter,譯文:大黃蜂戰斗攻擊機)是美國諾斯羅普和麥道公司(現屬波音公司)研發的一種專門針對航空母艦起降而開發的對空/對地全天候多功能艦載機。

發展歷史

編輯

研發背景

背景

1972年,美國空軍發展的輕型戰機(Lightweight Fighter,LWF)計劃。當時在參選的諸多團隊中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與諾斯羅普(Northrop)獲得最后決選權,分別發展了YF-16與YF-17兩種原型機進行測試。1974年YF-16和YF-17先后試飛,經過對比測試,美國空軍認為單發的“戰隼”更便宜、機動性更出色,隨后宣布YF-16獲勝。在這計劃中YF-16中選發展成日后大家熟悉的F-16“戰隼式”(Fighting Falcon)戰斗機,但YF-17“眼鏡蛇式”(Cobra)戰機卻不幸落選。

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美國海軍面臨著尋找一種替代F-4“鬼怪”、A-4“天鷹”和A-7“海盜II”等多用途戰斗機的需求。在這個時期,“雄貓”項目(F-14 Tomcat)遭遇了研發困難和成本超支的問題。為了找到替代方案,美國海軍啟動了VFAX(Naval Fighter Attack Experimental,艦載戰斗攻擊機)項目。

VFAX的目標是研制一種能夠執行空中優勢和對地攻擊任務的艦載機。格魯曼公司提出了“雄貓”的簡化型(F-14X)并參與了VFAX的競標,但最終在1974年5月10日,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宣布不會采購任何“雄貓”的簡化型。VFAX項目因此被取消,而原本用于VFAX的資金被轉移到新的NACF(Navy Air Combat Fighter,海軍空戰戰斗機)項目上。

競標選型

在NACF項目中,美國國會要求海軍關注空軍進行的LWF(Lightweight Fighter)/ACF(Aerial Combat Fighter,空戰戰斗機)項目的競爭結果,并從競標中選擇一種飛機作為NACF的候選型號。通用動力和諾斯羅普又再次對壘,不同的是,由于雙方都未曾有承包制造航空母艦艦載機的經驗,諾斯羅普與制造海軍飛機經驗豐富的麥道公司(McDonnell Douglas)合作,以YF-17為藍本開發出海軍版的原型機。因為F-16戰機的艦載機版本只有一臺發動機,而且F-16狹窄的起落架設計也不太適合在彈射起飛、攔阻降落的美國核航母上運作,而YF-17的雙發設計在海上飛行時更為安全,所以諾斯羅普團隊研發的以YF-17為藍本開發出海軍版打敗了對手所提案衍生自單發動機的F-16戰機的艦載機版本。

1975年,美國海軍宣布YF-17競標成功,YF-17這個艦載機項目最終演變成了F/A-18戰斗攻擊機。最初的計劃是分別開發F-18戰斗機和A-18攻擊機,以替代海軍陸戰隊的F-4以及海軍和陸戰隊使用的A-7和A-4攻擊機。然而,海軍后來認為這兩種能力可以融合在同一架飛機上,于是F/A-18一機雙用的概念誕生。

F/A-18戰斗攻擊機F-16艦載型

F/A-18戰斗攻擊機

YF-17三視圖

研制歷程

1975年5月2日,美國海軍宣布諾斯羅普/麥道團隊獲勝,選擇YF-17作為海軍的新一代艦載戰斗機。這一選擇是基于YF-17雙發動機的適應性和其多用途發展潛力。YF-17經過重新設計,改名為F-18。最初計劃包括三種相近的型號:F-18用于空戰任務,A-18用于攻擊任務,以及雙座的TF-18用于培訓。F-18和A-18共用相同的機身和發動機,但在航電和掛架方面存在差異。雙座TF-18A保留了F-18A的全部作戰能力和武器,但減少了內部載油量。經過論證后,F-18和A-18最終統一成一種型號。在國防部的新聞稿中,該型號被稱為F/A-18A,綽號“大黃蜂”。雙座教練型的編號隨之改為TF/A-18A,后來變成F/A-18B。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

1975年11月,美國海軍與通用電氣公司簽署了F404渦扇發動機的研制合同。F404發動機被選用作F/A-18的動力系統。1976年1月22日,美國海軍向麥道公司訂購了9架單座和2架雙座的全尺寸研發(FSD)飛機。這些飛機用于進行F/A-18的研發和試飛。1978年7月,FSD原型機進行了首飛。這標志著F/A-18項目進入了飛行測試階段。

1978年9月13日,第一架FSD F-18A(BuNo 160775)在圣路易斯的工廠下線。11月8日,該機在圣路易斯蘭伯特機場進行了首次飛行,由試飛員杰克·E·克林斯(Jack E. Krings)駕駛??肆炙箤υ蜋C的操控易于操作且非常穩定表示評價。

1979年1月,大多數試飛工作從圣路易斯轉移到了馬里蘭州帕圖森河海軍試飛中心。9架F-18A和2架TF-18A雙座FSD投入了緊張的試飛工作。試飛重點包括對機型的性能和適應性的評估。

1979年10月30日,FSD的第3架機型(BuNo 160777)開始在CV-66美國號航母上進行艦載資格試飛。這個階段的試飛進展順利,表明F/A-18在艦載飛行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艦載資格試飛進行時,美國海軍決定不再將F/A-18分成戰斗機和攻擊機兩個型號。由于F/A-18的性能足夠勝任雙重任務,原定裝備F-18的VF(艦載戰斗機)中隊和原定裝備A-18的VA(艦載攻擊機)中隊被統一成VFA(艦載戰斗攻擊機)中隊。

在1980年4月,F/A-18“大黃蜂”的第一架生產型進行了首飛。1984年4月1日,國防部正式采用了“F/A”這個前綴,從而正式將其稱為F/A-18。在麥道公司的文檔中,它仍然被稱為F-18。F/A-18A型有多變種,包括YF/A-18A/B、F/A-18A、RF/A-18A、F/A-18B、F/A-18C和F/A-18D等9種型別??偣采a了1137架,其中包括150架雙座教練型,112架偵察型。此外,F/A-18也被成功出口到多個國家,如加拿大(CF/A-18A)、澳大利亞(F/A-18A/B)、西班牙(EF/A-18)等。

技術特點

編輯

氣動布局

F/A-18戰斗攻擊機采用雙發后掠翼和雙垂尾的總體布局。這種設計有助于提高機動性能和低速操縱性,使其適用于各種任務,包括空中優勢戰斗和對地攻擊。獨立的襟翼和副翼會在折疊鉸鏈處進行分界,從而縮小艦載機在甲板上所占面積。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搭載的F/A-18“大黃蜂”艦載機為例:在機翼不能折疊的情況下,只能搭載44架;若采用折疊機翼,最多可以搭載127架,航母作戰效能顯著提高。

機型結構

機身

F/A-18戰斗攻擊機的機身采用半硬殼結構,主要采用輕合金,增壓座艙采用破損安全結構,后機身下部裝著艦用的攔阻鉤。檢查蓋采用石墨環氧材料,兩臺發動機間的隔火板采用鈦合金。此外,F/A-18在機身結構中大范圍采用了先進復合材料,例如鋁合金占結構重量的50%,合金占16.7%,鈦合金占12.9%。F/A-18的另一個特點是在機頭右側上方設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可根據需要增加航程。它還具有功能多樣且數量驚人的外掛架,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不同掛載方式,成就了其身兼數職的“萬能機”角色。F/A-18還在垂尾間的后機背安裝有雙鉸鏈液壓控制的減速板。這些減速板的設計考慮到在展開時對飛機的俯仰操縱的最小影響。減速板的使用有助于減緩飛機速度,特別是在著陸和在較短的跑道上起飛的情況下。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

機翼

F/A-18戰斗攻擊機的機翼面積為37.16平方米。翼型采用了懸臂中單翼設計,這有助于減少阻力并提高機動性能。機翼具有適度的后掠角,有助于提高高速性能和降低阻力。前緣裝有全翼展機動襟翼,通過計算機控制的方式,這些襟翼的偏轉可以自動調整,以在整個性能包線內獲得最佳升阻比。前后緣襟翼可以通過液壓系統控制,根據飛行狀態和需要進行調整,從而影響升力和阻力。后緣外側的副翼是液壓動作的,可以與襟翼一同使用,以增強低速操縱性。襟翼和副翼可以差動使用,用于滾轉控制,提高飛機的操控性。為了適應艦載飛機的需求,F/A-18的外翼段可以在停降時進行折疊,從而減小占用的甲板空間。折疊鉸鏈位于副翼和襟翼的交界處。翼根前緣裝有一對大邊條,延伸到座艙兩側。這種設計使飛機能夠在相對高的60度迎角下飛行,提高其機動性和戰術靈活性。

F/A-18戰斗攻擊機F/A-18

尾翼

F/A-18戰斗攻擊機的尾翼采用懸臂結構,這種設計有助于減小飛機的阻力,提高機動性。平后和垂尾均具有后掠角,后掠角是指翼面相對于飛機縱軸的角度。后掠角的設計有助于提高高速性能和降低阻力。平尾的位置相對于機翼較低,這有助于在大迎角飛行時提供縱向穩定性。雙立尾位于全動平尾和機冀之間的機身兩側,略向外傾。平尾采用鋁合金蜂窩結構和石墨/環氧樹脂復蒙皮。全動平尾可以進行俯仰和滾轉控制,同時充當“尾副翼”以增強滾轉性能。這種設計有助于飛機在不同飛行階段保持穩定。F/A-18采用了雙垂尾的設計,這有助于有效利用邊條拉出的渦流。雙垂尾的前移填補了機翼后緣到平尾之間的間隙,減小了跨音速阻力。前移的垂尾還減少了尾噴管的干涉氣流,并且由于不需要在后機身布置垂尾的支撐結構,也減輕了總重。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

進氣道

F/A-18戰斗攻擊機的進氣口布置在邊條下方根部,這種位置有助于在大迎角下保持進氣流的穩定。邊條將進氣引導并理順,然后進入進氣道。這種設計允許F/A-18在高迎角情況下維持優越的性能。F/A-18采用了簡單的“D”型進氣口,相比于復雜的可調斜板進氣口,這種設計更為簡便。進氣口附有附面層隔離板,這有助于控制進氣流的分離。附面層隔板的固定部分可將呆滯附面層氣流引導到坡道,然后流向機腹,而邊條放氣門釋放掉氣流。F/A-18的進氣道可動部件相對較少,只有邊條頂部的放氣門是可動的。這種設計降低了機械復雜性,提高了可靠性。

F/A-18戰斗攻擊機

F-18戰斗機的“D”型進氣口

為了滿足F414渦扇發動機的進氣需要,F/A-18E/F增大了進氣道唇口面積,采用了全新設計的凱爾特雙斜面外壓式楔形進氣道,而不是C/D型上原有的二維固定單斜板外壓式D型進氣道,凱爾特進氣道結構簡單,幾何形狀不需要調節,氣動性能好,還具備較好的隱身性,是世界各國第四代戰斗機進氣道的設計方向之一。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E/F的凱爾特雙斜面外壓式楔形進氣道

起落架

F/A-18戰斗攻擊機采用了前三點起落架布局,包括兩個主起落架和一個前起落架。這種設計有助于提供足夠的支撐面積,確保在艦載機著陸和起飛時穩定性。前起落架上配備了供彈射起飛用的牽引桿,這是為了在航母起飛時提供額外的助力。為增加在航母甲板滑行時的穩定性,F/A-18的主輪距增加到3.11米。F/A-18的起落架還采用了跪式起落架設計,以在著艦時能夠承受較大的下降率,達到7.32米/秒。起落架的收納為主起落架向后并旋轉90度,收入進氣道下方的機腹中,雙輪前起落架向前收入前機身。

F/A-18戰斗攻擊機

跪式主起落架

F/A-18戰斗攻擊機

前起落架

座艙

F/A-18戰斗攻擊機引入了“玻璃”座艙概念,采用了較為先進的電子顯示屏,淘汰了傳統的機械式表盤儀表,將飛行和導航信息以數字形式顯示在陰極射線顯示器(CRT)上。這種“玻璃”座艙概念通過數字化顯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并且可通過計算機系統動態調整顯示內容,以適應不同飛行階段和任務需求。座艙內安裝了兩個多功能陰極射線顯示器(MFCD)和一個水平陰極射線顯示器(HUD),為飛行員提供了多個視覺顯示通道,以便監控飛機狀態、導航信息和目標數據。抬頭顯示器(HUD)將關鍵信息投射在飛行員的視野前方,使其無需移開視線即可獲取關鍵信息。座艙的操控設備引入了手不離桿(HOTAS)設計,即油門桿和操縱桿上集成了多個控制開關,飛行員無需離開操縱設備即可操控飛機和使用各種系統功能。這種設計提高了操縱效率和應對戰斗環境的能力。F/A-18的座椅為馬丁·貝克公司設計的US10S(SJU-5/6)零-零火箭助推彈射座椅被安裝在座艙中,為飛行員提供了在零高度零速度條件下使用的彈射座椅。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座艙

動力系統

F/A-18戰斗攻擊機搭載兩臺由通用電氣公司研制的F404-GE-400低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單臺F404-GE-400發動機的加力推力為7200千克。兩臺發動機共同推動F/A-18,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F404-GE-400的推重比為7.4,表明發動機提供的推力相對于飛機的重量較高,有助于提升飛機的性能。進氣道采用固定斜板設計,位于翼根下的機身兩側。這種設計有助于引導并優化進氣流,提高發動機的效能。飛機內部可攜帶4990千克燃油,同時還可以掛載三個副油箱??傒d油量可達7979千克,確保飛機具有足夠的航程和持久力。F/A-18戰斗攻擊機頭部右側上方裝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使F/A-18能夠進行空中加油,延長其飛行時間和行動半徑。F404發動機的渦扇是低旁通比渦扇,旁通比為0.34。發動機包括三級鈦合金風扇、一排固定進氣導向葉片和一排可變導向葉片,七級壓氣機,前三級為可變葉片定子,最后是單級高低壓渦輪。F404發動機在高迎角狀態下具有很好的壓縮機失速特性,即使偶爾失速,也能通過發動機和加力燃燒室再次點火迅速自行恢復。發動機響應迅速,從怠速到全加力狀態只需要4秒。

F/A-18戰斗攻擊機F/A-18發動機

飛控系統

F/A-18戰斗攻擊機配備了4余度數字線傳飛控系統,這是首個采用這種系統的生產型飛機。4余度數字線傳飛控系統由飛控計算機組成,負責根據飛行員通過操縱桿和腳蹬輸入的數據來控制各個操縱面的偏轉量。飛控計算機通過對輸入數據進行實時計算,確保飛機的動作在安全范圍內,并防止飛行員執行超過限制的動作。4余度線傳系統采用投票制度運行。如果其中一個通道的輸出與其他三個通道不一致,該通道將被判定為失效,并被自動關閉。此機制提高了系統的容錯性,確保即使一個通道失效,仍能保持對飛機的有效控制。在即使兩個通道失效的情況下,只要剩余兩個通道輸出一致,仍然可以繼續控制飛機。即使所有通道失效,電動備份系統也可用于操縱各翼面,確保在緊急情況下仍能保持飛機的操縱能力。飛機的平尾甚至還保留了一路機械操縱備份,允許飛行員在最為極端的情況下繼續進行俯仰操縱。這種多層次的備份系統設計提高了飛機在各種異常情況下的生存性和飛行可靠性。

機載武器

F/A-18戰斗攻擊機具有多個武器硬掛點,用于攜帶各種導彈和彈藥。機翼翼尖各有兩個硬掛點,每個硬掛點可掛載1枚AIM-9L空空導彈。這些硬掛點保留了YF-17的翼尖“響尾蛇”空空導彈掛架。機翼翼下有四個硬掛點,這些硬掛點可用于掛載空對地或空對空武器??蓲燧d的武器包括AIM-7“麻雀”空空導彈、AIM-9空空導彈、AIM-120空空導彈、AGM-84反艦導彈、AGM-65空地導彈和AGM-88A導彈等。機身進氣道側壁各有兩個硬掛點,可用于掛載武器或外部設備。機腹中線有一個硬掛點,可用于掛載副油箱、武器或其他外部設備。機頭配備機炮,用于近距離空對空作戰。外部總掛載能力為13700磅,飛機上共有9個外掛硬掛點。武器攜帶種類包括空對地導彈、空對空導彈、反艦導彈和其他特定任務所需的武器和吊艙。

F/A-18可攜帶的空地武器包括GBU-10、GBU-12、GBU-24激光制導炸彈、MK82普通炸彈、CBU-58集速炸彈和聯合直接攻擊彈藥。另外可攜帶B-57、B-61核彈。此外還可以攜帶AGM-65小牛(Maverick)空對地導彈、AGM-84H增程型距外陸攻導彈(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Expanded ReSPonse,SLAM-ER)、AGM-154聯合距外武器(Joint Standoff Weapon,JSOW)、AGM-84叉(Harpoon)反艦導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JDAM)、Mk20石眼II(Rockeye Ⅱ)集束炸彈等。在執行不同任務時,掛載武器配置也會有較大差異,常規配置如下:

攻擊構型

導彈類型

數量

空對空構型(1)

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

8枚

空對空構型(2)

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

6枚

響尾蛇導彈

2枚

空對地構型

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

2枚

響尾蛇導彈

2枚

鋪路三型(Paveway Ⅲ)激光制導炸彈

2枚

鋪路二型(Paveway Ⅱ)激光制導炸彈

6枚

集束炸彈

4枚

高速反輻射導彈

2枚

500磅低阻力通用炸彈

6枚

F/A-18戰斗攻擊機的機頭上安裝有一門M61 Vulcan六管20毫米機炮。備彈容量為570發,彈鼓位置安裝在APG-65雷達單元后方,機炮口位置位于機鼻雷達上方,飛行員可選擇4000或6000發/分的發射速率。機炮射擊時的振動并不會損壞雷達。在夜間射擊時,風擋前的機炮口火光也不會傷害飛行員的肉眼。為了防止機炮口產生的氣團和煙霧被吸入發動機,兩側邊條被設計成將這些物質分隔至機身上方。

在一般壓制敵防空行動中,F/A-18戰斗攻擊機攜帶2個副油箱,2枚AGM-88A反輻射導彈、2枚AIM-7和2枚AIM-9導彈。在典型的攔截任務中F/A-18戰斗攻擊機一般攜帶3枚MK20集束炸彈、2個副油箱,2枚AIM-7和2枚AIM-9導彈。在攔截行動中,一在攻擊反艦導彈陣地中,F/A-18戰斗攻擊機使用AGM-142“斜視”、斯拉姆、MK80普通炸彈。

火控系統

F/A-18的武器控制系統包括攻擊顯示分系統、數據處理分系統、參數測量(傳感器)分系統和外掛物管理/控制分系統等4個主要部分。攻擊顯示分系統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和3個完全一樣的陰極射線管下視顯示器-多功能顯示器(MFD)、主監控顯示器(Master Monitor DISPlay-MMD)和水平情況顯示器(Horizontal Situation Display-HSD)。主監控顯示器顯示所有飛機系統的告警信息和咨詢信息,它也是多功能顯示器的備用設備,能顯示前視紅外信息。水平情況顯示器是主要的導航顯示器。數據處理分系統包括大小30余個計算機,如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臺并行工作)、雷達信號處理機、雷達數據處理機、外掛物管理計算機、顯示計算機、飛行控制計算機和大氣數據計算機等。參數測量分系統包括AN/APG-65雷達、AN/ASN-130慣導裝置、AN/AAS-38前視紅外裝置、AN/ASQ-173激光照射/測距器和大氣數據傳感器等。外掛物管理和控制分系統包括AN/AYQ-9外掛物管理系統和AN/AWG-21導彈控制器等。

航電系統

雷達配置

在1977年末,F/A-18戰斗攻擊機選用了休斯公司(Hughes Aircraft Company)研發的AN/APG-65數字多模脈沖多普勒雷達。AN/APG-65工作在I/J波段,頻率范圍為8-12.5GHz。這個頻段是微波頻譜中的一部分,適用于雷達的探測和跟蹤功能。AN/APG-65內置了可識別和隔離故障的測試設備(BITE),這有助于系統自我診斷和維護。這樣的功能有助于提高雷達系統的可靠性和維護效率。雷達和武器投放系統共有20多個機載計算機。與雷達相連的計算機負責將來自機載傳感器的數據轉換成易于理解的信息,同時這些計算機負責在飛行員需要時進行彈道、偏差、速度和高度等數據的快速計算。這些計算結果顯示在飛行員的HUD和CRT顯示器上。AN/APG-65不僅用于目標探測和跟蹤,還與飛機上的武器系統緊密集成。這種緊密的集成性能允許飛行員更有效地使用雷達數據進行武器投放,并提高了戰斗機在各種任務中的靈活性。該雷達采用多模脈沖多普勒技術,該技術在目標追蹤和識別方面具有高效性能,尤其在應對高速和機動目標時表現優越。

F/A-18的雷達系統具備多種不同的操作模式。在空中作戰時,F/A-18的雷達可以切換到“空空”雷達模式。在這個模式下,雷達專注于探測和跟蹤空中目標,如敵方飛機。當雷達截獲到一個目標時,系統會自動鎖定目標,并在座艙CRT顯示器和HUD上顯示目標的鎖定框。這樣的功能允許飛行員迅速發現和鎖定敵機,為進行空戰提供支持。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F/A-18的雷達可以切換到“空地”雷達模式。在這個模式下,雷達專注于探測和跟蹤地面目標,如敵方設施或地面戰車。當雷達捕獲到一個地面目標時,系統同樣會自動鎖定目標,并在座艙CRT顯示器和HUD上顯示鎖定框。這有助于飛行員在對地攻擊任務中準確地選擇和跟蹤目標。

空—空模式

速度搜索模式:用于在最大距離截獲目標,該模式可提供目標的速度和航向信息,但犧牲了精確距離。在該模式下最大工作距離148千米,雷達的控制軟件被設計成只注意那些接近F/A-18的目標。

邊測距邊掃描模式:最大探測距離74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同時在顯示器上顯示8個目標。計算機在被視為具有最大威脅的目標上顯示附加數據,包括航向、高度和速度。

單目標跟蹤模式:如果在邊測距邊掃描模式時有單個目標進入雷達的有效探測范圍內時可由飛行員自主選擇,計算機在HUD上顯示朝向目標的轉向指令和武器發射數據,當飛行員確定開火時,該系統還提供射擊曲線。

快速評估模式:通過使用多普勒波束銳化技術更密集地檢查特定回波來判斷目標是單機還是密集編隊的多機。

瞄準線模式:一旦飛行員選定一個目標進行攻擊時,如果處于傳統的尾追遭遇模式中,可切換至這一模式,在此模式中雷達發出很窄的3.3度波束掃描飛機前方的一小片空域。

垂直截獲模式:當敵機和“大黃蜂”都進入激烈格斗時,可切換至垂直截獲模式,在此模式中雷達掃描范圍為前方5.3度,瞄準線上方60度,下方14度。飛行員只需將飛機朝敵機滾轉,雷達就可自動鎖定目標,敵機最理想的位置是正好在風擋隔框前上方,并與HUD垂直對齊。雷達還可工作在HUD截獲模式,雷達天線只掃描與HUD視野相對應的一個箱形空域,典型的掃描范圍為中線左右各10度,瞄準線上方14度下方6度。

機炮指示模式:這一模式工作在距離小于9千米時,雷達提供目標的位置、距離和速度等信息,計算機在HUD上顯示出機炮瞄準點,飛行員將瞄準點套住目標就可以射擊。

空—地模式

實時波束地圖測繪模式:這一模式可在遠距離測繪大面積地形特征,并在座艙顯示器上顯示前方的雷達縮比地形圖。雷達實際獲取的是傾斜視角的地形圖,但計算機會轉換成垂直視角的地形圖。

多普勒雷達波束銳化測繪模式:分辨率更高,可用于導航和確定目標位置。一旦識別目標后,雷達就切換至空面測距模式以提供目標的距離信息,固定和移動地面目標跟蹤模式使用雙通道單脈沖角跟蹤提供地面目標的精確參數?!按簏S蜂”不具備自動地形跟蹤能力,但雷達具有地形回避功能,在飛機前方有障礙物時會發出警告提醒飛行員規避。

海面模式:計算機會自動過濾掉波浪反射的雜波,使系統更易識別、跟蹤和攻擊敵方水面艦艇。

電子戰和感知配置

F/A-18戰斗攻擊機配備了電子戰和感知系統,其中包括Itek公司的AN/ALR-67雷達告警接收裝置,以及其他關鍵的電子設備,提高了飛機對各種電子威脅的識別和應對能力。AN/ALR-67雷達告警接收裝置,由Itek公司生產,用于檢測和警告飛機可能面臨的各種電子威脅。具備探測、分析、分類電磁信號的能力,為飛行員提供關于潛在威脅的信息和方位。飛行員可以在座艙顯示器上查看這些信息,并據此采取相應的對抗措施。針對探測到的電子威脅,F/A-18可以采取主動對抗措施,其中包括投放箔條(用于干擾雷達信號)和紅外誘餌彈(用于欺騙紅外導引系統)等。這些措施旨在減少或規避來自敵方電子戰設備的威脅,提高飛機的生存能力。F/A-18戰斗攻擊機機背上安裝了兩個刀片天線,其中包括柯林斯AN/ARN-118塔康天線和UHF通訊天線。這些天線用于通訊和導航。利頓公司的慣性導航系統用于提供飛機的導航數據,支持飛行員在缺乏GPS等外部引導的情況下進行導航。此外還配備有兩臺AYK-14數字計算機,用于處理飛機系統的數據和信息。飛機搭載凱撒公司的多功能顯示器,提供對飛機系統、傳感器和武器狀態的多樣化監視和控制。中心屏幕顯示與乎視顯示器也提供了飛行員所需的重要信息,并幫助實現更直觀的飛行操作。

吊艙配置

F/A-18戰斗攻擊機在對地攻擊任務中可以攜帶福特航宇的AN/AAS-38前視紅外(FLIR)吊艙和馬丁-瑪麗埃塔AN/ASQ-173激光光斑跟蹤器/攻擊攝像機(LST/SCAM)吊艙,這些設備在夜間攻擊和惡劣天氣條件下發揮關鍵作用。FLIR是前視紅外吊艙,用于在夜間或低光條件下獲取實時紅外影像。安裝在進氣道兩側的“麻雀”掛點上,充分整合到F/A-18的航電系統中。FLIR提供的紅外數據可以在座艙的CRT上顯示,為飛行員提供夜間目標識別和導航的能力。這使得F/A-18在復雜環境下執行對地攻擊任務變得更為靈活。LST/SCAM是激光光斑跟蹤器/攻擊攝像機吊艙,用于進行精確的激光制導轟炸。早期型號的LST/SCAM吊艙沒有內置激光發射器,因此F/A-18可以通過其他飛機提供的激光照射來進行激光制導武器的投放。后期的吊艙增加了激光發射器,使F/A-18具備了自主投放激光制導武器的能力。LST/SCAM可以鎖定目標上反射的激光束,為任務計算機和座艙顯示器提供準確的目標位置信息,提高了對地攻擊的精度。

性能參數

編輯

飛機幾何數據(F/A-18C)

機長

17.07米?

機高

4.66米

翼展

11.43米

翼展(帶翼尖導彈)

12.31米

翼展(折疊)

8.38米

機翼面積(總)

37.16米2

展弦比

3.52

輪距

3.11米

軸距

5.42米

飛機重量數據(F/A-18C)

空機重

1081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1677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25401千克

最大載彈量

7031千克

內部燃油量

4926千克

外部燃油量

3053千克

飛機性能數據(F/A-18C)

最大平飛速度(高空)

馬赫1.8

最大平飛速度(低空)

馬赫1.2

實用升限

15240米

航程

2000公里

轉場航程(無空中加油)

3706公里

作戰半徑(對空)

1065公里

作戰半徑(對地)

740公里

爬升率

254米/秒

翼載荷

454千克/米2

推重比

0.96

以上數據來源

衍生型號

編輯

F/A-18A

F/A-18A是F/A-18戰斗攻擊機的第1種生產型,主要用于艦隊防空和艦載攻擊機的護艦,也用于執行空對面攻擊任務,用來取代A-4和A-7單座攻擊機。首飛時間為1978年11月18日,共有9架F/A-18A、2架TF/A-18A和2架全面規模發展飛機參入了繁重的試飛中。1979年10月30日開始,3架全面規模發展飛機在“美國”號航母上著陸進行航母資格測試。第1架生產型F/A-18A于1980年進行首飛。1983年F/A-18A擔負作戰任務,很快成美國海軍戰斗群的頂梁柱。

F/A-18A主要的火力控制設備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臺、AN/APG-65脈沖多普勒雷達、多功能顯示器、外掛物管理裝置、AN/AWG-21反輻射導彈(AGM-78)控制器等。執行空對地攻擊的型號座艙中的顯示器有些變化,并裝備有前視紅外(FLIR)和激光光點跟蹤器(LST)。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A

F/A-18B

F/A-18B是A型的教練型,串列雙座,另一個座椅供武器系統指揮員乘坐。在F/A-18最早的11架原型機中,有兩架雙座型版本,代號TF/A-18A(T是美軍對于教練機的稱呼代號),但在量產后更改為F/A-18B。F/A-18B多出的一個座位是犧牲了約6%容量的油箱空間來達成,但除此之外雙座版的戰機在功能上與單座版的幾乎相同,表現也一致。根據資料F/A-18B一共只量產了40架,除了少數幾架交由測試單位運用外,幾乎都是配置在前線單位而非原本預期的純教練機用途。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B

F/A-18C

F/A-18C是1986年美國財政年度起購買的單座型。F/A-18C還可帶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和“幼畜”空對地導彈。采用機載自衛干擾機、偵察設備、新的“空中通用救生系統”彈射座椅、新型機載計算機、飛行故障記錄儀和監視系統等。C型于1986年作首次試飛,1987年9月開始交付。從1989年10月以后交付的C型,可攜帶供全天候夜間攻擊飛行任務使用的設備,包括前視紅外探測系統導航吊艙,新的平視顯示器和飛行員夜視鏡。從1991年1開始,F/A-18C開始使用F404-GE-402EPE增進性能型發動機,推力為7900公斤,比前一型增加700公斤。并且原來的AN/APG-65雷達換裝成AN/APG-73雷達。共生產了398架。1988年5月6日第一架“夜攻大黃蜂”原型機首飛,1989年11月1日第一架生產型(BuNo 163985)開始交付。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C

F/A-18D

F/A-18D是F/A-18C型機的雙座型,僅有前艙對飛機具有飛行控制能力。它除了作為一種雙座教練機外,還作為一種雙座夜間攻擊飛機使用。位于后座的飛行員主要進行武器系統的操縱。它的武器控制系統與C型機相似。第一架飛機于1988年5月6日首飛,第1架生產型D型同于1989年12月1日裝備帕特森河的海軍試驗中心。第1架執行夜間攻擊任務的D型機于1999年5月1日交付第121攻擊戰中隊。共生產113架。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D

F/A-18E/F“超級大黃蜂”

F/A-18E/F是最新改型的多任務戰斗攻擊機,由F/A-18C/D發展而來,E型為單座,F型雙座,為武器系統指揮員準備了另一個座椅。綽號“超級大黃蜂”,F/A-18E是單座戰斗機/轟炸機,F/A-18F是雙座戰斗機/轟炸機。F/A-18E/F采用隱身設計,通過方形進氣道、特殊和吸收雷達輻射材料減小雷達截面積,提高隱身性能。前機身延長,翼展加寬,機翼面積增大,提高了空氣動力性能。換裝更大推力的F414-GE-400發動機,提高了飛機的動力性能。最大推力增加了35%,最大起飛重量提高,進一步提高了攜帶載荷的能力。采用綜合防御電子對抗系統(IDECM),包括射頻干擾器、雷達告警器等,提高了電子對抗能力。引入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提供更遠距離的即時空對空和空對地探測能力,增強了環境感知能力。適用于空對空和空對地任務,可攜帶多種武器,包括先進的導彈和空對地打擊武器。提供靈活的作戰配置,增加了掛載點以攜帶更多彈藥和燃料。配備了先進的座艙顯示系統,包括彩色液晶顯示器和觸摸屏,提高了人機界面的便利性。先進的電子設備和傳感器,包括紅外吊艙、導航系統等,提供全天候作戰能力。APG-79雷達的引入有助于提供更好的數據共享能力,適應現代網絡中心化作戰需求。

F/A-18E/F旨在滿足當前海軍戰斗機護航和攔截任務要求,維持F/A-18艦隊防空和近距離空中支援角色,以及不斷增加的任務范圍,包括前向空中控制器(機載)和空中加油機,因為它們已被證明有能力取代S-3作為空中加油機。F/A-18E/F的增強功能包括增加航程并提高F/A-18的航母適用性,以繼續發揮關鍵攻擊戰斗機的作用,應對21世紀的先進威脅。

F/A-18E/F Block II超級大黃蜂自2001年開始服役。該飛機裝備了APG-79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是為“超級大黃蜂”Block?II設計的下一代靈敏電子束雷達。AESE比它的前輩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承受性,將為“超級大黃蜂”提供精確打擊能力和更高的環境感知能力。這種“改變游戲”的雷達可以提供多目標跟蹤和增強環境感知能力。在空空交戰中,該雷達可以在非常遠的距離外跟蹤目標,并且通過它的資源管理程序減輕機組人員的工作量。該系統同時還能為空地跟蹤提供遠距離的高分辨率的地形圖,具有交叉模式能力并使系統可靠性提高了一半。最后一架F/A-18E/F Block II生產型飛機于2020年4月交付給空軍。

F/A-18E/F Block III相比于之前使用的Block II的改進主要有5點:第一,機背可加裝特制的3500磅容量的保形油箱,增加航程和留空時間。第二,航電改為使用10x19英寸的超大尺寸觸摸顯示屏。第三,機體壽命由Block II的6000小時增加到10000小時。第四,換用分布式目標處理網絡任務計算機(DTP-N) 和戰術目標網絡 數據鏈(TTNT),任務計算機能力相比Block II提高17倍。不過TTNT與F-35不能直接通信,Block III需要借助Link 16與F-35通信。第五,增加使用新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 (IRST)吊艙的能力。2019年3月21日,美國海軍授出了一個三年期合同,計劃采購78架Block III型F/A-18E/F戰斗機,包括61架F/A-18E和17架F/A-18F。波音公司于2020年6月向美國海軍交付了兩架F/A-18 Block III超級大黃蜂測試噴氣機,測試成功后將進行生產。2021 年 8 月,波音公司向美國海軍交付了 78 架合同 Block III F/A-18 超級大黃蜂中的第一架。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E/F

EA-18G“咆哮者”

EA-18G是專門設計執行電子戰任務的飛機,主要用于對敵方無線電信號源的搜集、干擾和壓制,包括雷達和通訊設備。該飛機是為了滿足現代電子戰環境中的需求而開發的。EA-18G的機體是由F/A-18F改良而來,共享90%的機身結構,而且EA-18G還在F/A-18F多任務戰斗機的基礎上進行了電子戰系統的升級和改進。EA-18G搭載了高級的電子戰系統,包括APG-79主動相控陣雷達和ALQ-218戰術干擾系統接收器(Tactical Jamming system Receivers,TJSRs)。電子作戰系統與EA-6B相似,使用ALQ-99 ICAPIII干擾?艙,高度自動化的系統和接口設計提高了作戰效果。

第一架EA-18G的發展型于2006年8月3日在波音圣路易斯工廠正式對外公開,之后于8月15日進行了首次試飛。EA-18G的發展和生產是為了滿足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海軍的電子戰需求。EA-18G的發展最初涉及到??諆绍姷暮献饔媱?,但由于海軍陸戰隊計劃采用F-35聯合打擊戰斗機的電子作戰版本,最終由海軍單獨進行開發,并利用F/A-18F的機體作為基礎。

F/A-18戰斗攻擊機EA-18G“咆哮者”

F/A-18I “沉默大黃蜂”

F/A-18I“沉默大黃蜂”是波音公司提出的改進型“超級大黃蜂”(Advanced Super Hornet)戰斗機。F/A-18I的基本架構仍然繼承自F/A-18E/F“超級大黃蜂”系列戰斗機,這是美國波音公司在印度多用途戰斗機計劃(MMRCA)競標時提出的超級大黃蜂國際型戰斗機的基礎。機背上加裝了兩具總容量為1590千克的保形油箱(CFT),用于增加航程。這使得F/A-18I的作戰半徑得到顯著提升。F/A-18I采用了更高推力型號的F414發動機,以提高機載火力和速度。機背上配備了球型激光導彈防御警示系統,用于提供防護力。機身涂上隱形涂料,中線與兩翼都可以搭載隱形設計的膠囊武器艙,以提高隱身性能。機首下方配備了多功能紅外線瞄準暨追蹤系統,類似于F-35,以增強目標識別和追蹤能力。F/A-18I換裝了新一代座艙和頭盔顯示系統,使得攻擊操控更為簡便。波音公司與諾格公司合作F/A-18“先進超級大黃蜂”經過為期三周的飛行測試,證明了“超級大黃蜂”經過改進后更難于被雷達發現,并獲得了更大的作戰半徑。使用保形油箱后,作戰航程增加了241千米,總航程超過3500千米。通過采用封閉吊艙等隱身措施,隱身性能改善了50%。

F/A-18戰斗攻擊機

F/A-18I “沉默大黃蜂”

服役歷程

編輯

使用國家

美國:美國海軍、美國海軍陸戰隊、國家航空航天局

加拿大:加拿大皇家空軍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皇家空軍

西班牙:西班牙空軍

科威特:科威特空軍

瑞士:瑞士空軍

芬蘭:芬蘭空軍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皇家空軍

任務經歷

1985年2月至8月,F/A-18進行了第一次作戰巡航行動,美海軍第25、113攻擊機中隊部署在星座號航母,前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執行部署任務。

1986年,利比亞卡扎菲將錫德拉灣視為利比亞的領水,其它國家的艦只不得通過。美國里根總統命令珊瑚海號航母前往錫德拉海灣展開航海自由行動,航母上的F/A-18執行作戰空中巡邏任務保護航母戰斗群。

1986年3月,“草原烈火”行動中,F/A-18首次參與實戰,對利比亞的岸基設備實施打擊,其中包括SA-5的導彈基地。此次行動也是AGM-88A哈姆反輻射導彈首次參與實戰行動。

1986年4月15日,“黃金峽谷”行動中,F/A-18與A-7E使用哈姆導彈攻擊了利比亞的薩姆導彈陣地。

1991年,海灣戰爭中,共190架F/A-18參戰,海軍有106架,陸戰隊有84架在行動中,一架損失于戰斗,兩架損失于非戰斗事故。另外有3架受到地空導彈攻擊,但是返回基地經過維修又恢復作戰行動。

1991年1月17日,美海軍兩架F/A-18C與伊拉克的兩架米格-21機遇,F/A-18C使用AIM-9擊中了這兩架米格飛機后,對伊拉克的目標又投放908千克的炸彈。

1999年,F/A-18E/F“超級大黃蜂”攻擊/戰斗機開始在美國海軍服役,2002年11月,該機型首次參加戰斗(編入VFA-115中隊)。

2002年11月6日,林肯號航母上部署的F/A-18E/F首次參與實戰行動,使用精確制導彈藥對伊拉克的兩套薩姆導彈、1個指揮、控制和通信設施實施了打擊。

2019年10月2日,隨著最后一架現役的F/A-18C“大黃蜂”戰斗機完成最后一次飛行,美國海軍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10月7日報道稱,這種命名中首次同時包含戰斗機和攻擊機的飛機在飛行了將近40年后,被“超級大黃蜂”取代。

2023年02月23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波音公司表示計劃將在2025年停產F/A-18“超級大黃蜂”戰斗機。

飛行事故

編輯

2011年4月6日,一架美國海軍的F/A-18E/F在加利福尼亞州中部地區墜毀,兩名飛行員當場喪生,沒有地面人員傷亡。

2014年9月12日當地時間下午5時40分,美國海軍的兩架F/A-18C在韋克島以西約466千米處墜入西太平洋,這兩架“大黃蜂”屬于駐加利福尼亞州圣華金河谷的海軍勒莫爾航空站第17艦載機聯隊,該聯隊派駐“卡爾·文森”號航母,撞機發生在兩架戰斗機著艦時,一名飛行員立即彈射出來,大約45分鐘后被從水中救起。這名飛行員屬于第113戰斗攻擊機中隊。

2015年10月21日,美海軍陸戰隊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該部第三航空聯隊的六架F/A-18“大黃蜂”戰斗機當天計劃從拉肯希思基地飛往 洛西茅斯基地,其中一架戰機在起飛后墜毀,墜機地點距離拉肯希思基地約6英里(約9.7公里),飛行員遇難,其余五架戰機已安全抵達洛西茅斯基地。

2016年6月2日,美國海軍“藍天使”表演隊一架F/A-18在起飛后不久墜毀于田納西州,飛行員遇難。

2016年7月2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一架F/A-18墜毀,飛行員遇難。

2016年8月2日美國海軍官員說,一架F/A-18戰斗機在內華達州法倫海軍航空基地東南10英里處墜毀,之前一架F/A-18C在夜間訓練中墜毀。

2016年8月29日,瑞士空軍一架F/A-18C從邁林根空軍基地起飛不久后墜毀,飛行員受重傷不治身亡。

2016年10月2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一架F/A-18在陸戰隊空地戰斗中心附近墜毀,飛行員遇難。

2016年11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兩架F/A-18在加州圣地亞哥附近進行空戰訓練時相撞。一名飛行員跳傘后安全落地;另一名在海上跳傘被安全救起。

2016年11月28日,加拿大空軍一架CF/A-18在冷湖靶場墜毀,飛行員遇難。

2016年12月7日,駐日美軍海軍陸戰隊第3遠征軍第一飛行聯隊的一架F/A-18戰斗機在四國高知縣近海進行雙機編隊例行訓練時墜毀,飛行員跳傘。7日下午6時45分左右,駐日美軍通報稱一架F/A-18戰斗機在高知縣土佐清水市足摺岬東南約100千米的海上失事,飛行員成功跳傘。墜毀后,日本自衛隊及海保廳派出飛機和船只展開搜救。

2018年1月27日,澳大利亞皇家空軍一架EA-18G在美國參加紅旗軍演起飛時忽然燃起大火。

2018年3月14日,美軍一架F18戰斗機在佛羅里達基韋斯特地區附近例行訓練時墜毀,機上兩名飛行員及時跳傘彈射,卻仍在事故中死亡。

2018年11月12日,美軍一架F/A-18戰機在沖繩海域訓練時墜毀,事故發生海域為北大東島西南部約300公里的海域。

2018年12月6日,一架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A-18D(雙座型)“大黃蜂”戰斗攻擊機與一架KC-130空中加油機在日本沿海附近演練夜間空中加油時意外相撞,2架軍機全部墜海?!按簏S蜂”戰機上2名飛行員被搜救人員找到,但其中1人不幸喪生死亡。12月11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宣布5名失蹤軍人死亡并停止搜救。

2019年7月31日,一架美國海軍F/A-18E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死亡谷國家公園墜毀。

2020年11月4日,據美國The Drive網站“戰區”專欄11月4日報道,著名的美國海軍“藍天使”飛行表演隊的傳奇表演機——“大黃蜂”戰斗機當天完成了其最后一次飛行任務?!八{天使”飛行表演隊裝備的F/A-18A/B/C/D型“大黃蜂”戰斗機已有34年的服役歷史,現在該表演隊將完成由“大黃蜂”向F/A-18E/F“超級大黃蜂”表演機的換裝。

2022年6月3日,據美聯社消息,美國海軍證實,當地時間3日下午14時30分左右,美國海軍一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斗機在加州莫哈韋沙漠墜毀,事故導致一名飛行員死亡。

2022年7月10日,美國海軍發表聲明稱,因遭遇惡劣天氣,美軍一架“超級大黃蜂”戰機8日從“杜魯門”號航母的甲板上被吹入地中海,有1人受傷。事發時“杜魯門”號正在海上補給,受強風和暴雨影響,這架“超級大黃蜂”戰機被吹入地中海。這起事件仍在調查中,美國軍方也在評估從海中打撈戰機的相關事宜。2022年8月,美國海軍稱,從地中海中打撈出一架F/A-18E超級大黃蜂噴氣式飛機。

2023年5月20日,據央視新聞報道,西班牙空軍一架F-18戰斗機在中部城市薩拉戈薩一個空軍基地墜毀,飛行員彈射逃生。

總體評價

編輯

F/A-18 “大黃蜂”家族無疑是美國海軍航空兵最有影響力的名片。這是第一款集戰斗機與攻擊機功能于一身的雙發超音速多用途艦載機,自1983年裝備部隊以來,邊服役邊改進,已逐步發展成一個興盛的戰機族群。該系列戰機技術成熟、可靠性高、可維護性好、技戰術性能優異、任務能力強,經常在美軍主導的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擔當首戰先鋒和空海戰主角,其海軍主力艦載機的“江湖地位”不斷鞏固。它們還頻頻在《獨立日》《絕密飛行》《燃眉追擊》《變形金剛》等好萊塢大片中露臉,爆燃出演,成為美國價值觀和美國海軍影響力的化身。其中代號“大黃蜂”的F/A-18A/B/C/D型戰機上世紀八十年代裝備部隊,2006年完全取代F-14“雄貓”,成為美海軍唯一的艦載戰斗攻擊機。代號“超級大黃蜂”的F/A-18E/F,不僅尺寸變大了,載彈量上升了,雷達反射面積降低了,而且在超視距作戰、高速突防、夜間突防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顯躍升,因此常被視為一種新的戰機?!俺壌簏S蜂”1999年開始進入美國海軍服役,2003年隨“林肯”號航母首次在波斯灣參加軍事行動。盡管隱身能力不夠理想,但在其參加的歷次作戰行動中,“超級大黃蜂”表現依然亮眼,是美國海軍目前當仁不讓的主力機型。(解放軍報評)

流行文化

編輯

F/A-18戰斗攻擊機在流行文化領域也有一席之地,它們還頻頻在《獨立日》《絕密飛行》《燃眉追擊》《變形金剛》等好萊塢大片中露臉,爆燃出演,成為美國價值觀和美國海軍影響力的化身。

游戲

《戰地風云3》《空戰奇兵7:未知天際》《數字戰斗模擬 DCS world》《空戰奇兵:突擊地平線》

動漫

《戰區88》《飛翔吧!戰機少女》《新福音戰士》

電影

《變形金剛》《獨立日》《絕密飛行》《燃眉追擊》

參考資料

編輯

展開[1]F/A-18“大黃蜂”(Hornet).中國科普博覽. [2023-12-14].

[2]F/A-18A/B.波音官網. [2024-01-02].

[3]F/A-18戰斗機.中國網. [2024-01-02].

[4]美國F-18“大黃蜂(Hornet)”戰斗機簡介(組圖).新浪網. [2023-12-16].

[5]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19-21.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6]《深度軍事》編委會. 現代戰機大百科(圖鑒版)(第2版).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9-08: 20-21. [2024-01-02]. ISBN 9787302528067.

[7]“超級大黃蜂”歸來.新華網. [2023-12-15].

[8]F/A-18 HORNET and F/A-18 SUPER HORNET.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9]F/A-18A“大黃蜂”超音速戰斗機.科普中國網. [2023-12-14].

[10]Kelly, Orr. Horne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F/A-18. Novato, California: Presidio Press, 1990: 15-25. [2024-01-02]. ISBN 978-0-89141-344-8.

[11]F-18“大黃蜂”(組圖).新浪網. [2023-12-15].

[12]Donald, David ed. "Boeing F/A-18 Hornet". Warplanes of the Fleet. London: AIRtime, 2005: 10-24. [2024-01-02]. ISBN 978-1-880588-81-9.

[13]解析 F/A-18 Discovery Anatomy of an F/A-18 (2005).豆瓣電影. [2023-12-16].

[14]F/A-18 Hornet.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15]The US Navy--Fact File:F/A-18 HORNET STRIKE FIGHTER.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16]F/A-18 Background Info.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17]美國F-18“大黃蜂”戰機.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2023-12-16].

[18]氣動布局為何被稱為艦載機“隱形的翅膀”?.新華網. [2024-01-01].

[19]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22-29.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20]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35.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21]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131、139.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22]Spick, Mike, ed. "F/A-18 Hornet". The Great Book of Modern Warplanes. St. Paul, Minnesota: MBI Publishing, 2000: 275-282. [2024-01-10]. ISBN 978-0-7603-0893-6.

[23]Elward, Brad. The Boeing F/a-18E/F Super Hornet and EA-18G Growler
A Developmental and Operational History. Schiffer Publishing, Limited, 2012: 74-75. [2024-01-10]. ISBN:9780764340413.

[24]F/A-18:兇猛的“大黃蜂”.科學網. [2023-12-14].

[25]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24、144.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26]McDonnell Douglas F/A-18A/B & F/A-18C/D.airvectors.net. [2024-01-02].

[27]Frawley, Gerald. "Boeing F/A-18 Hornet".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Military Aircraft, 2002/2003. Fyshwick ACT: Aerospace Publications Pty Ltd, 2002: 32-115. [2024-01-10]. ISBN 978-1-875671-55-7.

[28]Spick, Mike, ed. "F/A-18 Hornet". The Great Book of Modern Warplanes. St. Paul, Minnesota: MBI Publishing, 2000: 250-311. [2024-01-10]. ISBN 978-0-7603-0893-6.

[29]Jenkins, Dennis R. F/A-18 Hornet: A Navy Success 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2000: 66-70. [2024-01-10]. ISBN 978-0-07-134696-2.

[30]空軍之翼:動物兇猛——波音F/A-18“大黃蜂”艦載戰斗機 . 2017: 1-2.

[31]美國海軍“大黃蜂”戰斗攻擊機,從怠速到全加力狀態只需4秒.今日頭條. [2023-12-16].

[32]NAVY TRAINING PLAN FOR THE AGM-84E 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 (SLAM) - A-50-8813B/A - MAY 1996 .United States Navy. 1996. . [2024-01-02].

[33] F/A-18 Hornet / Technical Specs.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34]F15,F-16,F/A-18,F22,F35,都在這兒了! 扒一扒美國噴氣式戰斗機家族譜(4).手機新浪網. [2024-01-02].

[35]Flying the F/A-18F Super Hornet.ausairpower.net. [2024-01-02].

[36]Boeing F/A-18E/F Super Hornet Multi-Role Fighter.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37]F/A-18A-D 大黃蜂和 F/A-18E/F 超級大黃蜂攻擊戰斗機.NAVY.mil. [2024-01-02].

[38]波音的F/A-18E/F Block 2“超級大黃蜂”進行飛行.軍工網. [2024-01-02].

[39]美軍F/A-18 Block III超級大黃蜂究竟新在何處?.光明網. [2024-01-02].

[40]F/A-18 Super Hornet.波音官網. [2024-01-02].

[41]強大的咆哮者:美軍最新電子攻擊機EA-18G.手機環球網. [2023-12-15].

[42]意圖試探臺海情勢!美國想塞給臺軍“超級大黃蜂”?.新華網. [2023-12-16].

[43]美國打造“沉默蜂”直指中國.環球網. [2023-12-15].

[44]F/A-18 Hornet / Milestones.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45]"World Air Forces 2016".FlightGlobal. [2024-01-02].

[46]F/A-18 Mission Support Aircraft.NASA. [2024-01-02].

[47]World Air Forces directory 2022.FlightGlobal. [2024-01-02].

[48]RAAF bids farewell to “Classic” Hornets after decades of service.FlightGlobal. [2024-01-02].

[49]McDonnel Douglas F/A-18 Hornet.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50]DIRECTORY: WORLD AIR FORCES.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51]Kuwait Air Force (KAF).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52]Hornet-kalusto saavuttaa suorituskykyns? huipun.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53]美軍F18艦載機向伊拉克ISIS武裝發射激光炸彈.人民網. [2023-12-15].

[54]美F/A-18C“大黃蜂”戰機作告別飛行:服役近40年.新浪網. [2023-12-15].

[55]波音“超級大黃蜂”戰機將于2025年停產,曾在電影《壯志凌云2》中亮相.界面新聞. [2023-02-24].

[56]美軍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墜毀兩名飛行員喪生.新浪網. [2024-01-02].

[57]美國兩架“大黃蜂”戰機航母上空相撞 碎片騰空而起.紅網. [2023-12-15].

[58]美海軍陸戰隊一架F18戰機在英國墜毀 飛行員遇難.新浪軍事. [2024-01-02].

[59]美軍飛機在日墜落 半年內已墜毀9架F/A-18.觀察者. [2023-12-15].

[60]美國海軍一架F-18戰機墜毀 飛行員彈跳出艙逃生.觀察者. [2023-12-15].

[61]瑞士一架軍用直升機墜毀.南海網. [2023-12-15].

[62]美英澳42年最大空中軍演 澳戰機沖出跑道起火.中華網. [2024-01-02].

[63]美國一架F-18戰斗機墜毀2名飛行員死亡 同日特朗普稱這是他最喜歡的飛機.觀察者. [2024-01-02].

[64]美海軍F/A-18戰斗機在沖繩附近海面墜毀,兩名飛行員獲救.新浪網. [2024-01-02].

[65]外媒稱近年來美軍事故頻發:??哲娛恰爸貫膮^”.新浪軍事. [2024-01-02].

[66]美一架戰機在加州死亡谷國家公園墜毀 7名游客受傷.觀察者. [2024-01-02].

[67]服役34年:美軍藍天使表演隊一款經典戰機完成“最后一飛”.中國網. [2023-12-15].

[68]美海軍證實:一架“超級大黃蜂”戰機墜毀,飛行員死亡.新浪財經. [2023-12-15].

[69]美海軍證實航母艦載戰機被大風吹入海里 已打撈出海.中國網. [2023-12-15].

[70]美國海軍“超級大黃蜂”在航母上被風刮走,一個月后打撈出水.荊楚網. [2022-11-21].

[71]西班牙空軍一架F-18戰斗機墜毀.新浪財經. [2023-12-15].

[72]社群中心 F18 Carrier Landing.steam. [2024-01-02].

[73]area88.互聯網檔案館. [2024-01-02].

[74]『ガーリー?エアフォース』スペシャルイベント 開催決定!.gaf-anime.jp. [2024-01-02].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833/

(78)
詞條目錄
  1. 發展歷史
  2. 研發背景
  3. 背景
  4. 競標選型
  5. 研制歷程
  6. 技術特點
  7. 氣動布局
  8. 機型結構
  9. 機身
  10. 機翼
  11. 尾翼
  12. 進氣道
  13. 起落架
  14. 座艙
  15. 動力系統
  16. 飛控系統
  17. 機載武器
  18. 火控系統
  19. 航電系統
  20. 雷達配置
  21. 空—空模式
  22. 空—地模式
  23. 電子戰和感知配置
  24. 吊艙配置
  25. 性能參數
  26. 衍生型號
  27. F/A-18A
  28. F/A-18B
  29. F/A-18C
  30. F/A-18D
  31. F/A-18E/F“超級大黃蜂”
  32. EA-18G“咆哮者”
  33. F/A-18I “沉默大黃蜂”
  34. 服役歷程
  35. 使用國家
  36. 任務經歷
  37. 飛行事故
  38. 總體評價
  39. 流行文化
  40. 游戲
  41. 動漫
  42. 電影
  43. 參考資料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午夜影院在线看,污污网站在线,尤物视频在线看,蓝光电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