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相關事件
- ? 彈劾總統
- ? 議長難產
- ? 罷免眾議院議長
- ? 助臺加入IMF
- ? 彈劾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
- ? 刪減對臺灣地區額外軍援
- 9 國會大廈
- 10 注釋
- 11 參考資料
美國眾議院(英語全稱: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簡稱:The House),是美國立法機構美國國會的兩院之一,另一院為美國參議院。1789年正式運作,辦公地點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國會大廈。
歷史
編輯創始時期
1776年7月4日,英國北美殖民地中的13個州宣布成為自由獨立的國家,并約定《邦聯條例》為臨時憲法?!栋盥摋l例》規定每個州不論人口多少,都在國會中有一票表決權。所有重大事項要獲得十三票中的九票以上才能通過。十三分之九的通過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會的工作效率,不同人口基數的州在諸多問題上難以達成統一意見。因此在1787年制憲會議上,詹姆斯·麥迪遜等美國政治領袖商討修改《邦聯條例》中關于國會的內容,決定建立一個效率更高的立法機構。
如何平等的代表不同人數州的權力是國會改革面臨的問題之一。詹姆斯·麥迪遜的“弗吉尼亞計劃”(Virginia Plan)要求國會實行兩院制。下議院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上議院由下議院選舉產生。因為它呼吁以人口為基礎的代表權,該計劃得到了弗吉尼亞州、馬薩諸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大州代表的支持。然而,較小的州贊成“新澤西計劃”(New Jersey Plan),該計劃呼吁建立一個各州代表權平等的一院制國會。最終,大會決定通過“康涅狄格妥協”或“偉大妥協”(Connecticut Compromise):眾議院實施以人口為基礎的比例代表制,而參議院實施平等代表制。憲法于1788年底獲得批準,并定于1789年3月4日全面實施。
南北戰爭時期
隨著各州加入美國聯邦,眾議院規模也逐漸擴大。19世紀前期,北方自由州和南方蓄奴州的數量相同,眾議院中南北方勢力均等。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北方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北方在眾議院的席位數量也逐漸增多,美國南部州在眾議院逐漸勢弱。隨著南部聯盟脫離美國聯邦政府,南部議員也退出眾議院。1861-1865年間,在共和黨帶領下,北方自由州獲得南北戰爭的勝利,共和黨在這段時間內一直為眾議院多數黨。直到1874年美國經濟蕭條,共和黨失去選民支持,民主黨首次戰勝共和黨成為眾議院多數黨。眾議院中南北雙方基于蓄奴制度的沖突也在這段時間內轉化為不同民意之間的分歧,眾議院從此形成代表不同政治議題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在不同時期分別占據多數席位的局面。
議長和委員會集權時期
19世紀末,眾議員總任期從4年增長至8年,資歷成為眾議員晉升標準。20世紀初,眾議院議長權限在共和黨人約瑟夫·格尼·加農任期(1903 年至 1911 年)期間達到頂峰。眾議院在內戰后廢除了冗長議事機制,在法案辯論時間和方式上增加了限制。這項工作是由眾院法規委員會來執行。在這一機制下,所有的國會法案在通過了原先的委員會審核之后,還需要經過規則委員會才能最終由全院表決。加農利用自己兼任眾議院規則委員會主席一職發揮影響,所有法案只有經過他的首肯方能進入全院投票程序,并且他也決定了法案的辯論時限及是否引入修正案。除此之外,他還一手決定了各委員會主席與委員會成員的人選。加農完全依據自己的個人喜好來決定各委員會主席與委員會成員,以褒獎那些支持自己立法努力的議員,懲罰那些反對者。正因為此,加農也獲得了“沙皇”的綽號,并被稱為“來自伊利諾伊的暴君”。但他對此毫不在意。他曾言道:“在政治中,有時你得與討厭的人決斗,可沒人應該傻到允許討厭的人選擇決斗的武器?!?。
加農所取得的議長權力在遭遇眾議員反叛而喪失后,直至來自俄亥俄州的朗沃斯任內方才部分得到恢復。朗沃斯迎娶了西奧多·羅斯福之女,這為朗沃斯的仕途上升助力不少。而在1925年當選議長后,他確保規則委員會成員均效忠于他,以便操縱各委員會成員的任命。
1910之后,議長被禁止同時兼任規則委員會主席,委員會分配也改由籌款委員會來負責。委員會主席的任命,由原先的議長親自任命,改為完全按照資歷來決定。哪位多數黨的成員在一個委員會干的時間最長,他就自動成為該委員會的主席。這一時期內,美國國會進入事實上的封建制狀態,權力集中在各大委員會主席中,他們各自為政。國會領導層缺乏約束各委員會的辦法,只能協調各委員會之間的矛盾,眾議院進入委員會治世時代。
改革時期
20世紀30年代初經濟大蕭條的加重以及羅斯福新政的實施導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民主黨取代共和黨成為眾議院多數黨。這一時期國會各大委員會主席絕大部分都是由南方民主黨人擔任。民主黨內戰后在南方長期一黨獨大,在任議員除了初選偶遇風險外,毫無連任壓力。然而委員會治世時代過于分散的權力,低效的立法進程,讓兩黨的自由派和改革勢力越來越不滿,他們迫切尋求改革機會。
1960年代后,隨著民權運動的聲浪越來越高,反對南方種族隔離制度的美國人越來越多,國會必須在民權問題上有所作為。時任眾議院法規委員會主席霍華德·史密斯(Howard Smith),作為弗吉尼亞的南方民主黨人和種族隔離制度的擁護者,阻止民權法案通過。由于在委員會治世時代,法規委員會脫離了議長的控制,完全是按照委員會主席的意志在運行,史密斯的反對讓法案長期卡在委員會層面無法進入表決階段。然而民權運動帶來的巨大社會壓力,給予了兩黨基層議員改革的決心。1964年通過的民權法案除了法案本身的巨大價值之外,也是眾議員推翻委員會制度的第一步。
1972年美國總統大選,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潛入位于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并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八T事件”后美國的反共和黨情緒蔓延,1974年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取得大勝,在眾院拿到了三分之二多數?!八T事件”暴露了美國政府內部僵化的系統,以及總統制下衍生的腐敗和權力濫用等問題讓政府改革問題成為了頭等大事?!八T事件”后當選的國會新議員隊伍極其的龐大,多達80余人。這些相對年輕的政治新人,對于改革政府的熱情空前之高。他們最先要改變的就是國會這種論資排輩的傳統。在這之前,眾議院委員會主席完全按照資歷來決定,哪位多數黨的成員在一個委員會干的時間最長,他就自動成為該委員會的主席。經過了一番激烈的內部斗爭,三位原來位高權重的南方民主黨人委員會主席:農業委員會主席波吉(Poage)、軍事委員會主席赫伯特(Herbert)和銀行委員會主席帕特曼(Patman)在黨團投票后丟掉了“烏紗帽“。在1974年末,把持了國會最重要委員會——籌款委員會(Ways and Means Committee)十六年的阿肯色民主黨人維爾本·米爾斯(Wilbur Mills)因為招妓的丑聞而被迫辭去了委員會主席一職。大部分委員會主席在此事之后都意識到了自己的作為不能太過出格,要注意和黨的主流意見靠攏,權力高度分散,依靠委員會治世的局面也就從此成為了歷史。
議長政黨領袖時期
自20世紀90年代起,眾議院議長所具有的政黨領袖的特征越發明顯。在共和黨于1994年中期選舉重奪喪失近四十年的眾議院多數黨地位后,新任議長紐特·金里奇處處與克林頓政府作對,甚至不惜讓政府關門,后來又在金里奇自己婚內出軌的情況下,借萊溫斯基丑聞發起對克林頓的彈劾。在民主黨自2010年起成為眾議院少數黨、且屢戰屢敗后,不少年輕的民主黨眾議員對佩洛西的領導力及年齡表示質疑。然而,隨著特朗普的崛起以及民主黨在2018年中期選舉里重奪眾議院多數黨地位,重新擔任議長的佩洛西變身民主黨最位高權重的領導人,成為該黨對抗特朗普的一面旗幟,即使是不少原先對她頗有微詞的民主黨眾議員也尊重她在是否彈劾特朗普問題上的判斷。新冠疫情暴發后,鑒于情況緊急,佩洛西只身與特朗普的財政部長談判,敲定了新冠救濟法案的所有細節,眾議院也迅速投票通過該法案,這進一步強化了她的影響力與地位。
2023年1月,由于美國政治極化加劇以及共和黨內派系之爭加劇,共和黨籍眾議員凱文·麥卡錫歷經15輪投票才最終獲得議長職務,但10月3日麥卡錫因黨內右翼保守派反對遭到罷免。之后共和黨先后提名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斯卡利斯、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吉姆·喬丹以及眾議院多數黨黨鞭湯姆·埃默為議長候選人,但他們都因未能獲得足夠黨內支持而退出競選或者敗選。在第四輪議長選舉投票中,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共和黨保守派聯邦眾議員邁克·約翰遜才當選議長。新華社轉載《紐約時報》文章評論,這場政治紛爭表明,美國國會未來兩年可能反復陷入混亂。
主要職責
編輯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為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國家,國會行使立法權,以總統為首的政府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眾議院作為聯邦最高立法機構之一,享有立法權、監督權、人事權和彈劾權。
立法權
國會通過立法,批準政府年度財政預算并進行撥款,批準其賦稅、貿易、征兵、財政等重要內外政策,批準政府及總統與外國政府和國際機構締結的條約、協定,決定戰爭與和平。國會須經眾、參兩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提議,方能修改憲法,憲法修正案須經四分之三以上州議會批準后予以實施。國會還有權提出、審議和通過大量無須總統簽署的各類決議案。
監督權
眾議院依法監督聯邦政府內政、外交和人事等方面的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聽證會,傳喚聯邦政府各部門官員出席作證、介紹情況或回答議員質詢,提供國會所需報告;就行政、司法部門違法、瀆職等行為進行調查,并提出懲處建議。
人事權
每屆總統大選后,如總統、副總統的選舉人票數未過半,應由國會眾參兩院議員選舉產生總統和副總統。如總統、副總統均被免職、死亡、辭職或喪失履職能力,國會通過立法決定代總統,直至總統恢復履職能力或新總統選出為止。如副總統職位空缺,由總統提名人選,經國會、眾參兩院以過半數表決票批準。
彈劾權
總統、副總統、高級行政官員、聯邦法院法官,如被控犯有叛國罪、行賄受賄罪或其他重罪,國會可予以彈劾;由眾院起訴,參院審判,并經參院出席議員的三分之二多數表決定罪,即予以免職。
組織結構
編輯根據美國憲法和美國會眾議院議事規則,眾議院領導層由眾議長、兩院多數黨領袖和督導、少數黨領袖和督導組成。兩院民主黨黨團主席、共和黨大會主席、兩黨政策委員會主席、競選委員會主席不是國會領導層正式成員,但作為黨內主管領導參加眾議院領導層工作。
參考資料:
眾議長
美國憲法規定,眾議長(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由全體眾議員選舉產生。雖然美國憲法未作具體規定,眾議長一般由贏得大選或中期選舉的國會政黨領袖擔任,在每屆國會開幕會上由全體眾議員選舉產生。眾議長為眾院領袖,也是多數黨的領袖,對外代表國會。眾議長系實職,有實權,任期同國會任期,可連選連任。根據眾院議事規則,眾議長擁有召集會議和宣布休會,維持會議秩序和控制會場設施,準予發言和取消發言,制定立法計劃和付諸實施,任命專門(特設)委員會、聯合委員會和聯席委員會主席和委員,批準議員、助手、官員因公出國訪問和在國內旅行等12項權力。眾議長位列副總統之后,為國家第三號人物。根據1947年《總統繼任法》,眾議院議長是繼副總統之后的第二位總統繼任者。
眾議院多數黨領袖
眾議院多數黨領袖(The House Majority Leader)在眾院本黨中的地位僅次于眾議長,由本黨團(大會)在每屆國會開幕前選舉產生。與眾議長保持密切關系以實現本黨目標,負責各類議案提交全院大會審議和表決,安排立法計劃的事宜。同時監控全院大會進程,特別是少數黨的動向。
眾議院少數黨領袖
眾議院少數黨領袖(The House Minority Leader)由本黨團(大會)在每屆國會開幕前選舉產生,代表本黨利益。其主要職責是代表眾院少數黨,領導本黨議員維護于少數黨權益,制定行之有效的戰略,最大限度地影響眾院立法進程。在少數黨議員出任各委員會首席成員、成員的安排上有決定權。
眾議院多數黨、少數黨督導
眾議院多數黨、少數黨督導(The House Majority Whip/Minority Whip),俗稱黨鞭,分別由本黨議員在每屆國會開幕前選舉產生,負責就各類議案、議題的上傳下達,本黨領袖和議員之間的聯絡和溝通,確保按黨的路線和原則投票,并建議本黨領袖對未按要求投票的議員進行處罰。
非議員官員
職位 |
工作內容 |
牧師 |
負責禱告 |
書記員 |
維護公共記錄、準備文件并監督初級官員;在每次新一屆國會開始時主持眾議院 |
首席行政官 |
負責眾議院的日常行政支持,包括從工資到餐飲服務的一切工作 |
警衛官 |
負責維持眾議院的秩序和安全;日常警衛工作由美國國會警察局負責處理,該警察局受到國會警察委員會的監督,而國會警察委員會是警長所屬的機構,并在偶數年擔任主席 |
參考資料:
委員會
根據美國有關法律規定,眾、參兩院下設200多個委員會和小組委員會,依法承擔國會立法、監督、調查和自身管理等四項工作。經過二百多年的演變,國會委員會已成為國會工作的中心,是民主、共和兩黨政治較量的舞臺。
第118屆眾議院委員會列表
- |
英文名稱 |
中文名稱 |
類型 |
1 |
Agriculture |
農業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2 |
Appropiations |
撥款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3 |
Armed Services |
軍事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4 |
Budget |
預算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5 |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 |
教育和勞動力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6 |
Energy and Commerce |
能源和商業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7 |
Ethics |
道德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8 |
Financhial Services |
金融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9 |
Foreign Affairs |
外交事務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10 |
Homeland Sercurity |
國土安全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11 |
House Administration |
房屋管理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12 |
Judiciary |
司法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13 |
Natural Resources |
常設委員會 |
|
14 |
Oversight and Accountability |
監督和問責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15 |
Rules |
規則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16 |
Science, Space, and Technology |
常設委員會 |
|
17 |
Small Business |
小企業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18 |
Transport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
交通和基礎設施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19 |
Veterans’ Affairs |
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20 |
Ways and Means |
籌款委員會 |
常設委員會 |
21 |
Permanent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 |
常設情報特別委員會 |
特別委員會 |
22 |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Strategic Competit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 |
特別委員會 |
23 |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
聯合經濟委員會 |
聯合委員會 |
24 |
Joint Committee on the Library |
圖書館聯合委員會 |
聯合委員會 |
25 |
Joint Committee on Printing |
印刷聯合委員會 |
聯合委員會 |
26 |
Joint Committee on Taxation |
稅務聯合委員會 |
聯合委員會 |
參考資料:
常設委員會
常設委員會是國會的常設機構,其職責由眾議院議事規則確定。常設委員會根據各自管轄范圍行使立法權,起草、審議、修改各類議案,并就議案審議結果向全院大會報告,提出建議;根據各自監督范圍,對相關聯邦政府機構依法行政進行監督,并就相關違法違規案件進行調查并提出懲處建議。大部分常設委員會還就聯邦政府開支和撥款項目進行審議并提出相關建議。第118屆美國眾議院設有20個常任委員會。
專門(特設)委員會
專門(特設)委員會是根據眾議院相關決議成立的,就現有常設委員會無管轄權的突發性重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相關建議。專門(特設)委員會只有調查權,通常情況下沒有立法權;其任期可長可短,有的幾乎等同于常設委員會。
聯合委員會
聯合委員會系常設委員會,由眾、參兩院議員組成,成員人數相等,主席由兩院議員輪流擔任。主要職責是就兩院面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部分行使兩院內部管理職責。如聯合印刷委員會負責管理政府文件印刷署,以及印刷程序。
聯席委員會
聯席委員會系眾、參兩院的臨時機構,成員分別由參院兩黨領袖、眾院議長和少數黨領袖提名,集中處理兩院所通過的法案文本所存在的分歧,通過協商和妥協達成共識,統一法案文本,起草報告提請兩院全院大會通過。
小組委員會
小組委員會系所屬常設委員會的工作機構,有一定的自主權,在立法進程中發揮較重要的作用。小組委員會根據所屬委員會確定的原則開展工作,起草重要法律案,舉行聽證會,審議各類議案。有的小組委員會還配備相當數量的工作人員和經費,就相關問題進行調查,提出調查報告和工作建議。
全院委員會
全院委員會系眾、參兩院的特殊機構,由本院全體議員組成,就兩院特殊法律案、決議案進行審議、辯論、修正、表決。該委員會沒有立法權和監督權。
獨立委員會
獨立委員會根據美國會通過的相關法律成立,由議員和政府官員,或全由專家學者組成,對國會負責,每年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根據年度報告,國會和行政當局可以分別采取或不采取立法行動和行政措施。
立法程序
編輯眾議院立法流程包括法案提交、委員會審查、辯論和表決、送交參議院、協商和通過,以及送交總統。眾議員提出法案后,它經過委員會審查和辯論,并在眾議院獲得多數支持后被送交參議院。如果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了不同版本的法案,會有會議委員會進行協商并制定最終版本。最后,法案被送交總統,總統可以簽署成為法律或否決。如果否決,眾議院和參議院可以通過三分之二多數推翻否決并使法案成為法律。
階段 |
描述 |
法案提交 |
任何眾議員都可以提出法案。他們將法案提交給眾議院秘書,并同時在眾議院會議上宣讀法案標題 |
委員會審查 |
法案通常會分配給相關委員會進行審查。委員會成員將審查法案的細節、影響和可行性,進行辯論,并可能對法案進行修改 |
辯論和表決 |
經過委員會審查后,法案將提交給全院進行辯論。眾議院成員有機會發表演講并提出修正案。最終,眾議院對法案進行投票表決 |
送交參議院 |
如果法案在眾議院獲得多數支持,它將被送交參議院進行進一步審查和表決。參議院可能會對法案進行修改或提出替代版本 |
協商和通過 |
如果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了不同版本的法案,兩個議院將派遣代表組成會議委員會,協商并制定最終的法案版本。該版本將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進行最終的表決 |
送交總統 |
如果法案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都獲得多數支持,它將被送交總統??偨y可以簽署法案成為法律,也可以否決法案。如果總統否決法案,眾議院和參議院可以通過三分之二的多數投票推翻否決并使法案成為法律 |
參考資料:
眾議院議員
編輯議員資格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二款規定了議員的三項資格。每位議員必須:(1) 至少年滿二十五周歲;(2) 過去七年一直是美國公民;(3)(在選舉時)是他們所代表的州的居民。美國憲法沒有規定議員候選人需要居住在他們所代表的地區。
根據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聯邦或州官員宣誓支持憲法,但后來參與叛亂或援助美國的敵人,則被取消成為議員的資格。這項規定旨在阻止那些內戰時(1861年-1865年)支持南部邦聯的人進入眾議院。然而,不合格的議員候選人如果獲得國會參眾兩院三分之二的同意也可以任職。
議員席位
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二款,眾議院的席位根據每十年進行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來確定各州之間的議員比例分配。無論州的人口多少,每個州都有權至少擁有一名代表。美國憲法規定,選民與議員的比例不可多于每三萬人一名議員代表。1911年之前,國會定期擴大眾議院的規模以適應人口增長,直到1911年通過的席次分配法將有投票權的眾議院議員人數固定為435人。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加入聯邦后,議員人數暫時增加到437人(在不改變現有分配的情況下,每個州各派一名代表),在1960年人口普查重新分配后,眾議院議員人數又固定為435人。
議員選舉
議員選舉在每個偶數年舉行,選舉日為十一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后的第一個星期二。截至2022年,46個州采用簡單多數制,即獲得多數投票的人獲勝,兩個州(阿拉斯加和緬因州)采用即時決選投票,兩個州(佐治亞州和密西西比州)采用兩輪投票制。每屆代表任期兩年,沒有任屆限制。
議員罷免
美國憲法允許眾議院以三分之二票數罷免一名議員。在美國歷史上,只有五名議員被驅逐出眾議院。1861年,三名民主黨人(密蘇里州的約翰·布洛克·克拉克、約翰·威廉·里德和肯塔基州的亨利·科尼利厄斯·伯內特)因支持南部邦聯各州的分裂而被免職。賓夕法尼亞州民主黨人邁克爾·邁爾斯在1980年因受賄被定罪后開除,俄亥俄州民主黨人詹姆斯·特拉菲坎特在2002年因腐敗被定罪后被開除。
歷任議長
編輯
屆次 |
姓名 |
英文名 |
任期 |
黨派 |
選區 |
1 |
弗雷德里克·木林普格 |
Frederick Muhlenberg |
1789年4月1日—1791年3月4日 |
無黨派 |
賓夕法尼亞 |
2 |
特朗布爾·約拿 |
Jonathan Trumbull |
1791年10月24日—1793年3月4日 |
無黨派 |
康涅狄格 |
3 |
弗雷德里克·木林普格 |
Frederick Muhlenberg |
1793年12月2日—1795年3月4日 |
無黨派 |
賓夕法尼亞 |
4 |
喬納森·代頓 |
Jonathan Dayton |
1795年12月7日—1797年3月4日 |
聯邦黨 |
新澤西 |
5 |
1797年5月15日—1799年3月4日 |
||||
6 |
塞奇威克·西奧多 |
Theodore Sedgwick |
1799年12月2日—1801年3月4日 |
聯邦黨 |
馬薩諸塞州第1國會選區 |
7 |
納撒尼爾·梅肯 |
Nathaniel Macon |
1801年12月7日—1803年3月4日 |
民主共和黨 |
北卡羅來納州第5國會選區 |
8 |
1803年10月17日—1805年3月4日 |
||||
9 |
1805年12月2日—1807年3月4日 |
||||
10 |
約瑟夫·布拉德利·瓦納姆 |
Joseph Bradley Varnum |
1807年10月26日—1809年3月4日 |
民主共和黨 |
馬薩諸塞州第5國會選區 |
11 |
1809年5月22日—1811年3月4日 |
||||
12 |
亨利·克萊 |
Henry Clay |
1811年11月4日—1813年3月4日 |
民主共和黨 |
肯塔基州第5國會選區 |
13 |
1813年5月24日—1814年1月19日 |
肯塔基州第2國會選區 |
|||
蘭登·切夫斯 |
Langdon Cheves |
1814年1月19日—1815年3月4日 |
民主共和黨 |
南卡羅來納州第1國會選區 |
|
14 |
亨利·克萊 |
Henry Clay |
1815年12月4日—1817年3月4日 |
民主共和黨 |
肯塔基州第2國會選區 |
15 |
1817年12月1日—1819年3月4日 |
||||
16 |
1819年12月6日—1820年10月28日 |
||||
約翰·泰勒 |
John W. Taylor |
1820年11月15日—1821年3月4日 |
民主共和黨 |
紐約州第11國會選區 |
|
17 |
菲利普·彭德爾頓·巴伯 |
Philip Pendleton Barbour |
1821年12月4日—1823年3月4日 |
民主共和黨 |
弗吉尼亞州第11國會選區 |
18 |
亨利·克萊 |
Henry Clay |
1823年12月1日—1825年3月4日 |
民主共和黨 |
肯塔基州第2國會選區 |
19 |
約翰·泰勒 |
John W. Taylor |
1823年12月5日—1825年3月4日 |
國民共和黨 |
紐約州第17國會選區 |
20 |
安德魯·史蒂文森 |
Andrew Stevenson |
1827年12月3日—1829年3月4日 |
杰克遜主義 |
弗吉尼亞州第9國會選區 |
21 |
1829年12月7日—1831年3月4日 |
||||
22 |
1831年12月5日—1833年3月4日 |
||||
23 |
1833年12月2日—1834年6月2日 |
弗吉尼亞州第11國會選區 |
|||
約翰·貝爾 |
John Bell |
1834年6月2日—1835年3月4日 |
杰克遜主義 |
田納西州第7國會選區 |
|
24 |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
James Knox Polk |
1835年12月7日—1837年3月4日 |
杰克遜主義 |
田納西州第9國會選區 |
25 |
1837年9月4日—1839年3月4日 |
民主黨 |
|||
26 |
羅伯特·默瑟托利弗·亨特 |
Robert M. T. Hunter |
1839年12月16日—1841年3月4日 |
輝格黨 |
弗吉尼亞州第9國會選區 |
27 |
約翰·懷特 |
John White |
1841年5月31日—1843年3月4日 |
輝格黨 |
肯塔基州第9國會選區 |
28 |
約翰·溫斯頓·瓊斯 |
John Winston Jones |
1843年12月4日—1845年3月4日 |
民主黨 |
弗吉尼亞州第6國會選區 |
29 |
約翰·衛斯理·戴維斯 |
John Wesley Davis |
1845年12月1日—1847年3月4日 |
民主黨 |
印第安納州第6國會選區 |
30 |
羅伯特·查爾斯·溫斯羅普 |
Robert Charles Winthrop |
1847年12月6日—1849年3月4日 |
輝格黨 |
馬薩諸塞州第1國會選區 |
31 |
托馬斯·豪厄爾·科布 |
Thomas Howell Cobb |
1849年12月22日—1851年3月4日 |
民主黨 |
喬治亞州第6國會選區 |
32 |
林·博伊德 |
Linn Boyd |
1851年12月1日—1853年3月4日 |
民主黨 |
肯塔基州第1國會選區 |
33 |
1853年12月5日—1855年3月4日 |
||||
34 |
納撒尼爾·普倫蒂斯·班克斯 |
Nathaniel Prentice Banks |
1856年2月2日—1857年3月4日 |
美國土著黨 |
馬薩諸塞州第7國會選區 |
35 |
詹姆斯·勞倫斯·奧爾 |
James Lawrence Orr |
1857年12月7日—1859年3月4日 |
民主黨 |
南卡羅來納州第5國會選區 |
36 |
威廉·彭寧頓 |
William Pennington |
1860年2月1日—1861年3月4日 |
共和黨 |
新澤西州第5國會選區 |
37 |
加盧沙·亞倫·格羅 |
Galusha Aaron Grow |
1861年7月4日—1863年3月4日 |
共和黨 |
賓夕法尼亞州第14國會選區 |
38 |
斯凱勒·科爾法克斯 |
Schuyler Colfax |
1863年12月7日—1865年3月4日 |
共和黨 |
印第安納州第9國會選區 |
39 |
1865年12月4日—1867年3月4日 |
||||
40 |
1867年3月4日—1869年3月3日 |
||||
西奧多·米達·波默羅伊 |
Theodore Medad Pomeroy |
1869年3月3日—1869年3月4日 |
共和黨 |
紐約州第24國會選區 |
|
41 |
詹姆斯·吉萊斯皮·布萊恩 |
James Gillespie Blaine |
1869年3月4日—1871年3月4日 |
共和黨 |
緬因州第3國會選區 |
42 |
1871年3月4日—1873年3月4日 |
||||
43 |
1873年12月1日—1875年3月4日 |
||||
44 |
邁克爾·克勞福德·克爾 |
Michael Crawford Kerr |
1875年12月6日—1876年8月19日 |
民主黨 |
印第安納州第3國會選區 |
塞繆爾·杰克遜·蘭德爾 |
Samuel Jackson Randall |
876年12月4日—1877年3月4日 |
民主黨 |
賓夕法尼亞州第3國會選區 |
|
45 |
1877年10月15日—1879年3月4日 |
||||
46 |
1879年3月18日—1881年3月4日 |
||||
47 |
約瑟夫·沃倫·凱弗 |
Joseph Warren Keifer |
1881年12月5日—1883年3月4日 |
共和黨 |
俄亥俄州第3國會選區 |
48 |
約翰·格里芬·卡萊爾 |
John Griffin Carlisle |
1883年12月3日—1885年3月4日 |
民主黨 |
肯塔基州第6國會選區 |
49 |
1885年12月7日—1887年3月4日 |
||||
50 |
1887年12月5日—1889年3月4日 |
||||
51 |
托馬斯·布拉克特·里德 |
Thomas Brackett Reed |
1889年12月2日—1891年3月4日 |
共和黨 |
緬因州第1國會選區 |
52 |
查爾斯·弗雷德里克·克里斯普 |
Charles Frederick CrISP |
1891年12月8日—1893年3月4日 |
民主黨 |
喬治亞州第3國會選區 |
53 |
1893年8月7日—1895年3月4日 |
||||
54 |
托馬斯·布拉克特·里德 |
Thomas Brackett Reed |
1895年12月2日—1897年3月4日 |
共和黨 |
緬因州第1國會選區 |
55 |
1897年3月15日—1899年3月4日 |
||||
56 |
戴維·布雷姆納·亨德森 |
David B. Henderson |
1899年12月4日—1901年3月4日 |
共和黨 |
愛荷華州第3國會選區 |
57 |
1901年12月2日—1903年3月4日 |
||||
58 |
約瑟夫·葛尼·坎農 |
Joseph Gurney Cannon |
1903年11月9日—1905年3月4日 |
共和黨 |
伊利諾斯州第18國會選區 |
59 |
1905年12月4日—1907年3月4日 |
||||
60 |
1907年12月2日—1909年3月4日 |
||||
61 |
1909年3月15日—1911年3月4日 |
||||
62 |
詹姆斯·比徹姆·克拉克 |
Champ Clark |
1911年4月4日—1913年3月4日 |
民主黨 |
密蘇里州 |
63 |
1913年4月7日—1915年3月4日 |
||||
64 |
1915年12月6日—1917年3月4日 |
||||
65 |
1917年4月2日—1919年3月4日 |
||||
66 |
弗雷德里克·亨廷頓·吉列 |
Frederick Huntington Gillett |
1919年5月19日—1921年3月4日 |
共和黨 |
馬薩諸塞州第2國會選區 |
67 |
1921年4月11日—1923年3月4日 |
||||
68 |
1923年12月3日—1925年3月4日 |
||||
69 |
尼古拉斯·朗沃斯 |
Nicholas Longworth |
1925年12月7日—1927年3月4日 |
共和黨 |
俄亥俄州第1國會選區 |
70 |
1927年12月5日—1929年3月4日 |
||||
71 |
1929年4月15日—1931年3月4日 |
||||
72 |
約翰·南斯·加納 |
John Nance Garner |
1931年12月7日—1933年3月4日 |
民主黨 |
得克薩斯州第15國會選區 |
73 |
亨利·托馬斯·雷尼 |
Henry Thomas Rainey |
1933年3月9日—1934年8月19日 |
民主黨 |
伊利諾斯州第20國會選區 |
74 |
約瑟夫·惠靈頓·伯恩斯 |
Joseph Wellington Byrns |
1935年1月3日—1936年6月4日 |
民主黨 |
田納西州第5國會選區 |
威廉·布羅克曼·班克黑德 |
William B. Bankhead |
1936年6月4日—1937年1月3日 |
民主黨 |
阿拉巴馬州第7國會選區 |
|
75 |
1937年1月5日—1939年1月3日 |
||||
76 |
1939年1月3日—1940年9月15日 |
||||
塞繆爾·托利弗·雷伯恩 |
Sam Rayburn |
1940年9月16日—1941年1月3日 |
民主黨 |
得克薩斯州第4國會選區 |
|
77 |
1941年1月3日—1943年1月3日 |
||||
78 |
1943年1月6日—1945年1月3日 |
||||
79 |
1945年1月3日—1947年1月3日 |
||||
80 |
小約瑟夫·威廉·馬丁 |
Joseph William Martin |
1947年1月3日—1949年1月3日 |
共和黨 |
馬薩諸塞州第14國會選區 |
81 |
塞繆爾·托利弗·雷伯恩 |
Samuel Rayburn |
1949年1月3日—1951年1月3日 |
民主黨 |
得克薩斯州第4國會選區 |
82 |
1951年1月3日—1953年1月3日 |
||||
83 |
小約瑟夫·威廉·馬丁 |
Joseph William Martin |
1953年1月3日—1955年1月3日 |
共和黨 |
馬薩諸塞州第14國會選區 |
84 |
塞繆爾·托利弗·雷伯恩 |
Samuel Taliaferro Rayburn |
1955年1月5日—1957年1月3日 |
民主黨 |
得克薩斯州第4國會選區 |
85 |
1957年1月3日—1959年1月3日 |
||||
86 |
1959年1月7日—1961年1月3日 |
||||
87 |
1961年1月3日—1961年11月16日 |
||||
約翰·威廉·麥克馬克 |
John William McCormack |
1962年1月10日—1963年1月3日 |
民主黨 |
馬薩諸塞州第12國會選區 |
|
88 |
1963年1月9日—1965年1月3日 |
馬薩諸塞州第9國會選區 |
|||
89 |
1965年1月4日—1967年1月3日 |
||||
90 |
1967年1月10日—1969年1月3日 |
||||
91 |
1969年1月3日—1971年1月3日 |
||||
92 |
卡爾·伯特·艾伯特 |
Carl Bert Albert |
1971年1月21日—1973年1月3日 |
民主黨 |
俄克拉何馬州第3國會選區 |
93 |
1973年1月3日—1975年1月3日 |
||||
94 |
1975年1月14日—1977年1月3日 |
||||
95 |
小托馬斯·菲利普·奧尼爾 |
Thomas Phillip O'Neill |
1977年1月4日—1979年1月3日 |
民主黨 |
馬薩諸塞州第8國會選區 |
96 |
1979年1月15日—1981年1月3日 |
||||
97 |
1981年1月5日—1983年1月3日 |
||||
98 |
1983年1月3日—1985年1月3日 |
||||
99 |
1985年1月3日—1987年1月3日 |
||||
100 |
詹姆斯·克勞德·萊特 |
James Claude Wright |
1987年1月6日—1989年1月3日 |
民主黨 |
得克薩斯州第12國會選區 |
101 |
1989年1月3日—1989年6月6日 |
||||
托馬斯·斯蒂芬·弗利 |
Thomas Stephen Foley |
1989年6月6日—1991年1月3日 |
民主黨 |
華盛頓州第12國會選區 |
|
102 |
1991年1月3日—1993年1月3日 |
||||
103 |
1993年1月5日—1995年1月3日 |
||||
104 |
紐特·金里奇 |
Newton Leroy Gingrich |
1995年1月4日—1997年1月3日 |
共和黨 |
佐治亞州第6國會選區 |
105 |
1997年1月7日—1999年1月3日 |
||||
106 |
丹尼斯·哈斯特爾特 |
John Dennis Hastert |
1999年1月6日—2001年1月3日 |
共和黨 |
伊利諾斯州第14國會選區 |
107 |
2001年1月3日—2003年1月3日 |
||||
108 |
2003年1月7日—2005年1月3日 |
||||
109 |
2005年1月4日—2007年1月3日 |
||||
110 |
南?!づ迓逦?/p> |
Nancy Pelosi |
2007年1月4日—2009年1月3日 |
民主黨 |
加利福尼亞州第8國會選區 |
111 |
2009年1月6日—2011年1月3日 |
||||
112 |
約翰·博納 |
John Andrew Boehner |
2011年1月5日—2013年1月3日 |
共和黨 |
俄亥俄州第8國會選區 |
113 |
2013年1月3日—2015年1月3日 |
||||
114 |
2015年1月6日—2015年10月29日 |
||||
保羅·瑞安 |
Paul Davis Ryan |
2015年10月29日—2017年1月3日 |
共和黨 |
威斯康星州第1國會選區 |
|
115 |
2017年1月3日—2019年1月3日 |
||||
116 |
南?!づ迓逦?/p> |
Nancy Pelosi |
2019年1月3日—2021年1月3日 |
民主黨 |
加利福尼亞州第8國會選區 |
117 |
2021年1月3日— |
||||
118 |
凱文·麥卡錫 |
Kevin McCarthy |
2023年1月7日—2023年10月3日 |
共和黨 |
- |
臨時議長 |
帕特里克·麥克亨利 |
PatrickMcHenry |
2023年10月3日 —2023年10月25日 |
共和黨 |
- |
118 |
邁克·約翰遜 |
Mike Johnson |
2023年10月25日— |
共和黨 |
- |
資料來源:
相關法律
編輯1789年3月4號生效的美國聯邦憲法第一條規定了聯邦國會兩院議員的產生,國會的職權以及對國會和州的權力的限制。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二款規定眾議院的議員必須年滿25歲,是美國公民,擁有選民資格,至少在過去七年中一直居住在所代表的州。
1965年8月6日《投票權法》生效,該法案禁止投票中的種族歧視行為,第2條禁止旨在歧視種族或語言少數選民或具有歧視性的重新劃分選區的計劃。
1967年12月14日,《統一國會選區法》通過,該法案是一項重新劃分選區的法案,要求第 91 屆美國國會以及隨后的每屆國會的所有眾議院議員均從單一議員選區選舉產生。
相關事件
編輯彈劾總統
美國歷史上走完整個彈劾流程的總統只有兩位,分別是第20屆(1865–1869)總統安德魯·約翰遜和第52、53屆(1993-2001)總統比爾·克林頓,但最終他們都保住了總統的位子。還有一些總統曾接受過國會的正式調查,但沒有走到彈劾這一步,例如約翰·泰勒 (1843)、詹姆斯·布坎南(1860)、哈里·杜魯門(1952)和羅納德·里根(1987)。美國國會眾議院2021年13日表決通過針對前任總統特朗普的彈劾條款,正式指控他“煽動叛亂”。特朗普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兩度遭彈劾的總統。
2023年12月12日,美國眾議院規則委員會通過了授權對時任總統拜登展開彈劾調查的決議。12月13日,美國眾議院共和黨人投票通過一項表決,決定對時任總統拜登展開正式彈劾調查。此次彈劾調查針對包括拜登是否利用政策從其兒子亨特·拜登和其他家庭成員的國外商業交易中不當獲益等內容。
議長難產
2023年1月,由于美國政治極化加劇以及共和黨內派系之爭加劇,共和黨籍眾議員凱文·麥卡錫的議長之路十分艱難。議長需要得到簡單多數支持,即獲得435個議員中至少218張贊成票。由于共和黨眾議員維多利亞·斯巴茨投了棄權票,候選人只需得到217票即可當選眾議長。第118屆眾議院共和黨占據222席,這意味著黨內只要有超過4人反對,麥卡錫就無法當選。由于美國國會極化問題嚴重,民主、共和兩黨如今更加勢同水火,前議長南?!づ迓逦鞅硎?,任何民主黨人都“不可能”向麥卡錫提供選票。投票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民主黨議員一票都未投給麥卡錫。
然而,凱文·麥卡錫在共和黨內部也“不受待見”。他被美國輿論稱作“變色龍”,熱衷于“拉關系”,算得上是一個“人際關系大師”。在一些資深共和黨議員看來,麥卡錫本質上就是個沒立場、沒有實質性的政策理念,只喜歡玩弄權術的庸碌政客。共和黨中也有約20人硬“杠”麥卡錫,這些人主要來自黨內極右翼團體。究其原因,一是認為麥卡錫對待民主黨不夠強硬,二是認為自己的選票沒有交換到足夠的利益,比如眾議院重要委員會中職務;三是這些議員認為自己的強硬立場經過媒體放大,會鞏固各自的選民票倉。為了坐上議長之位,麥卡錫作出或提出一系列重大讓步。最后經過黨內激烈爭論達成利益交換,共和黨眾議員凱文·麥卡錫于7日凌晨在第15輪眾議院議長選舉表決中當選議長。這一紀錄追平并打破了1923年眾議院議長九輪投票的百年紀錄,成為自美國南北戰爭164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眾議院議長選舉投票。
自10月3日共和黨籍前議長麥卡錫因黨內右翼保守派反對遭罷免以來,眾議院一直處于癱瘓狀態。眾議院共和黨人先后提名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斯卡利斯、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吉姆·喬丹以及眾議院多數黨黨鞭湯姆·埃默為議長候選人,但他們都因未能獲得足夠黨內支持而退出競選或者敗選。24日,在埃默宣布退出議長角逐后,眾議院共和黨人提名約翰遜為黨內議長候選人。在經歷三周“群龍無首”后,美國國會眾議院25日進行議長選舉第四輪投票,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共和黨保守派聯邦眾議員邁克·約翰遜當選議長。
罷免眾議院議長
美國國會眾議院2023年10月3日表決罷免該院議長凱文·麥卡錫,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國會眾議院議長被罷免的情況。2023年1月,歷經5天共計15輪表決,麥卡錫才同共和黨“強硬派”達成妥協,得以當選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當時作出一系列讓步,包括更多將“強硬派”主張納入眾議院議程等,還同意將撤換議長的門檻降至由一名眾議員提出即可,而非先前規定的需要獲得一黨中多數議員支持。9月,美國國會民主、共和兩黨就新財年聯邦政府撥款問題持續爭斗,凸顯兩黨在削減聯邦政府開支、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援助以及加強邊境管控等問題上的顯著分歧,共和黨內部矛盾在這一過程中激化。
9月30日,由共和黨人麥卡錫支持的一項短期撥款法案在國會獲通過,使聯邦政府得以繼續運轉,避免因資金問題陷入“停擺”。該法案沒有照顧到共和黨右翼“強硬派”要求大幅削減聯邦政府開支、加強邊境管控的主張,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主要依靠的是民主黨議員的支持,共和黨“強硬派”因此大為光火,并開始公開談論罷免麥卡錫的眾議長職務。
前任共和黨籍眾議長麥卡錫
助臺加入IMF
2024年1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不歧視臺灣法案”,要求美國財務部長利用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影響力支持臺灣加入該組織。1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臺灣沒有任何根據理由或權利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任何關于臺灣地區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都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解決。美方應當認清臺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立即停止利用臺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向“臺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停止損害中美關系和臺海和平穩定。
彈劾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
2024年1月10日,美國眾議院就彈劾國土安全部部長馬約卡斯舉行首次聽證會。眾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議員馬克·格林在聽證會上痛斥馬約卡斯處置美墨邊境移民危機時“玩忽職守”“故意破壞國家安全”。1月2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共和黨人公布了針對馬約卡斯的彈劾指控,指控中說,馬約卡斯在移民問題上“有意地、系統地拒絕遵守法律”,導致美墨邊境移民管控失敗,有違公眾信任,同時指責他妨礙國會調查。2月6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投票未能通過對美國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的彈劾案。2月13日,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對馬約卡斯的彈劾。同日,美國總統拜登譴責共和黨議員彈劾馬約卡斯,他稱這是“違反憲法的黨派政治的公然例子”。國土安全部發言人和馬約卡斯也指責共和黨彈劾馬約卡斯的指控“毫無根據”。
刪減對臺灣地區額外軍援
2024年2月3日,美國眾議院公布了一項176億元美元的軍援草案,僅包括對以色列軍援項目,排除對烏克蘭和臺灣地區的軍援。
國會大廈
編輯美國國會大廈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1793年9月18日,國會大廈由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主持奠基儀式,并于1800年投入使用。1814年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期間國會大廈被英國人焚燒,部分建筑被毀。后來增建了參眾兩院會議室、圓形屋頂和圓形大廳,并多次改建和擴建。眾議院會議廳位于國會大廈南翼,參議院會議廳在北翼。
眾議院會議廳于1857年12月16日正式開放,當時以維多利亞時代的裝飾品為主。1938年眾議院會議廳因為屋頂達不到安全標準而進行改造,直到1949年7月改造終于開始實施,1951年1月3日再次投入使用。
美國國會大廈
注釋
編輯展開[a]
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1751年3月16日—1836年6月28日),美國第四任總統(1809年—1817年),美國開國元勛,被譽為“憲法之父”。
參考資料
編輯展開[1]History of the House.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06].
[2]美國眾議院新任議長當選后,通過了首項決議;緬因州槍擊事件已致22人死亡,嫌犯身份曝光|美加新聞播報.澎湃新聞. [2023-11-06].
[3]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National Archives. [2023-11-06].
[4]美國國會.中國人大網. [2023-11-06].
[5]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一職的掌故與軼聞.澎湃新聞. [2023-11-06].
[6]美國大分裂的前世今生②:國會走向極化.澎湃新聞. [2023-11-06].
[7]A History of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The Collector. [2023-11-06].
[8]Utah Rep. Chris Stewart to step down from Congress in September.FoxNews. [2023-11-06].
[9]美國歷屆總統簡介:詹姆斯·麥迪遜.新浪網. [2023-11-14].
[10]Delegates of the Continental and Confederation Congresses Who Signed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06].
[11]A Visual Guide To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Congress.Uspolitics.com. [2023-11-06].
[12]Kernell, Samuel. Toward Understanding 19th Century Congressional Careers: Ambition, Competition, and Ro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November 1977, 21(4): 669–693.
[13]Julian E. Burning Down the House: Newt Gingrich, the Fall of a Speaker,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Republican Party. Zelizer, 2020
[14]美國“水門事件”,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新民周刊. [2023-11-06].
[15]新華時評:麥卡錫“險勝” 美式民主慘敗.新華網. [2023-11-14].
[16]麥卡錫經15輪表決當選美國會眾議院議長.新華網. [2023-11-14].
[17]美眾議院共和黨保守派議員邁克·約翰遜當選議長
.新華網. [2023-11-14].
[18]央視新聞.美眾議院共和黨提名多數黨領袖及黨鞭. [2023-11-06].
[19]特朗普“鐵桿盟友”兩輪投票后仍無法當選眾議院議長,問題出在哪里?.澎湃新聞. [2023-11-06].
[20]刁大明:第118屆國會掀開美國內政更混亂局面.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 [2023-11-06].
[21]美國眾議院共和黨人急尋新議長.新華網. [2023-11-06].
[22]美國觀察|中期選舉“紅色浪潮”何以成為“紅色漣漪”.復旦發展研究院. [2023-11-06].
[23]United States Senate.Presidential Succession Act. [2023-11-06].
[24]The People of the People’s House.History,Art&Architects of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06].
[25]Officers and Organizations of the House.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06].
[26]Committees.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06].
[27]Skip to Content.美國眾議院官網. [2023-11-09].
[28]Committee History.美國眾議院官網. [2023-11-09].
[29]About the Committee.美國眾議院官網. [2023-11-09].
[30]About the Committee on Rules—History and Processes.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06].
[31]House Practice: A Guide to the Rules, Precedents and Procedures of the House, Chapter 58. Voting.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23-11-06].
[32]The Legislative Process.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06].
[33]Qualifications of Members of Congress.Onecle Inc. [2023-11-06].
[34] Section 2 of the Voting Rights Act.Civil Rights Division Voting FAQ. US Dept. of Justice. [2023-11-06].
[35]The 1967 Single-Member District Mandate.fairvote.org. [2023-11-06].
[36]Biennial Elections.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14].
[37]Expulsion, Censure, Reprimand, and Fine: Legislative Discipline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2023-11-06].
[38]Speakers of the House (1789 to present).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06].
[39]There's a simple way to end gerrymandering. Too bad Congress made it illegal.Vox. [2023-11-06].
[40]面刺爾過:美國總統彈劾小史.澎湃新聞. [2023-11-06].
[41]美國國會眾議院表決通過針對特朗普的彈劾條款.新華網. [2023-11-06].
[42]美國眾議院投票決定對總統拜登展開正式彈劾調查.界面快訊-今日頭條. [2023-12-14].
[43]麥卡錫經15輪表決當選美國會眾議院議長.新華網. [2023-11-14].
[44]打破百年歷史!越投票越少!美眾議院議長連投10輪仍 “難產” ,美國政壇2023年尷尬開場.每日經濟新聞網. [2023-11-14].
[45]美眾議院共和黨保守派議員邁克·約翰遜當選議長.新華網. [2023-11-14].
[46]熱點問答:麥卡錫被罷免三問.新華網. [2023-11-06].
[47]美國通過“不歧視臺灣法案”助臺加入IMF,外交部回應.澎湃新聞-今日頭條. [2024-01-16].
[48]環球時報. 初選臨近,美兩黨惡斗更趨激烈.百家號. [2024-01-12].
[49]美國共和黨公布針對國土安全部長彈劾指控.今日頭條. [2024-01-29].
[50]新華網. 新華社快訊:美國國會眾議院6日投票未能通過對美國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的彈劾案.今日頭條. [2024-02-08].
[51]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對國土安全部長馬約卡斯的彈劾.湖南日報-今日頭條. [2024-02-14].
[52]美眾議院通過國土安全部長彈劾案,拜登發聲.上觀新聞-新浪財經. [2024-02-14].
[53]臺媒:美眾議院草案刪減對臺灣地區額外軍援.中國臺灣網-今日頭條. [2024-02-04].
[54]漫步世界看古跡. 2015-01: 227-229.
[55]House Chamber.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023-11-14].
[56]拜登、耶倫被起訴!.每經網. [2023-11-14].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