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命名
- 2 位置境域
- 3 歷史變遷
- 4 流域水系及特征
- ? 水系組成
- ? 干流河段
- ? 長江源
- ? 上游河段
- ? 中游河段
- ? 下游河段
- ? 支流水系
- ? 主要支流
- ? 主要湖泊
- ? 水文特征
- ? 徑流變化
- ? 水能資源
- ? 水質
- ? 補給類型
- 5 流域地理環境
- ? 氣候
- ? 地質
- ? 地質構造
- ? 地層特征
- ? 礦產資源
- ? 地形地貌
- ? 土壤
- ? 生物多樣性
- ? 動物
- ? 植物
- ?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 安徽揚子鱷自然保護區
- ?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 6 人類活動
- ? 城鎮建設
長江,又名揚子江(英文名:Yangtze River / Changjiang River),是亞洲、中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長江位于亞歐大陸東部、中國南部,經緯度范圍為北緯24°27′~35°54′、東經90°33′~122°19′,東西直線距離3000余千米,南北相間1000千米,全長6300多千米,流域面積達1808500平方千米,占中國水域總面積的1/5,年平均流量為30441立方米每秒。長江發源于青海省南部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冰峰西南側的姜根迪如冰川,流經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十一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長江主要支流有南側的烏江、清江、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和太湖水系;北側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漢江和巢湖水系等。
命名
編輯長江,舊稱大江,《水經注·江水》:“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薄渡胶=洝ず冉洝吩疲骸按蠼鲢肷??!便肷郊瘁荷??!毒鸥琛?a href="http://www.csydxx.cn/206051/"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湘君》日:“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蓖跻葑ⅲ骸扒寄畛?,愿乘輕舟,上望江之遠浦,下附郢之倚,以泄憂患,橫渡大江,揚己精減,冀能感悟懷王,使還己也?!薄皺M大江”句在沅湘、洞庭、涔陽句之后,可見路線從南往北,大江應該就是指長江。
長江別稱揚子江,原因是江蘇省鎮江、揚州一帶的長江,古稱揚子江,因揚州市南面有一通往鎮江市的揚子津渡口而得名。清朝末年,長江門戶在帝國主義的炮艦政策下被迫開放,外國船只由吳淞口上溯航行,首經揚子江,外國人便把它作為長江的代稱,音譯為“Yangtze River”,廣為流傳。
其實歷史上的揚子江是指瓜洲至京口的一段江面,或者儀征以下至??诘拈L江下游河段,即現在江蘇儀征,揚州一帶的江面。當時揚州是???,唐朝鑒真法師就是從揚州出發東渡日本的。辛亥革命后,曾把長江通稱為揚子江。解放后,又恢復了長江這個名稱。揚子江一名,是在隋煬帝大業年間才開始出現的。當時,揚州城南的長江北岸,有一個重要的渡口叫揚子津,由這里渡江就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市)、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楊素率軍從揚子津渡江,進擊朱莫問于京口。隋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隋煬帝到達這里,設置臨江宮(又名揚子宮)。據《開沙志》記載:“隋煬帝即幸江都,春臨揚子津,欲南渡,會狂風怒浪拍天,駭懼而止。江名揚子始此?!?/p>
位置境域
編輯長江發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干流先后流經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后注入東海。
長江流域圖
長江流域經緯度范圍為北緯24°27′~35°54′、東經90°33′~122°19′,干流全長近6400千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從西到東直線距離在3000千米以上,南北寬度除江源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外,一般均達1000千米左右,年入海水量9513億立方米,占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
長江流域的界線,北以巴顏喀拉山、西傾山、岷山,秦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準陽丘陵等與黃河和淮河流域為界;南以橫斷山脈的云嶺、大理雞足山、滇中東西向山嶺、烏蒙山、苗嶺、南嶺等與瀾滄江、元江(紅河)和珠江流域為界;東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黃山、天目山等與閩浙水系為界:長江源頭地區的北部以昆侖山與柴達木盆地內陸水系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烏蘭烏拉山、祖爾肯烏拉山、尕恰迪如崗雪山群與藏北羌塘內陸水系為界,南部以唐古拉山與怒江流域為界;長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網密布,與淮河流域間的分界很難劃分,通常以通揚運河為界,其南部沿杭嘉湖平原南側丘陵與錢塘江流域分界。
歷史變遷
編輯在距今7億多年前的元古代時,長江流域的絕大部分為海水所淹沒。至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長江流域西部仍為古地中海(又稱特提斯海)所占據。西藏、青海南部、川西、滇西、滇中、黔西等地均為茫茫大海、四川盆地和鄂西則為古地中海向東突出的一片廣闊的海灣。這個海灣一直延伸至今日長江三峽的中部。介于北方亞歐古陸與南方岡瓦納古陸之間的古地中海,由青藏高原向西延至西亞和歐洲南部,向南伸向中印半島,長達數千千米。當時,長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亦浸沒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華北、西北屬亞歐古陸的東部,地勢較高。
距今1.8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印支造山運動,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以及橫斷山脈開始出現、秦嶺突起,長江中下游南半部也隆起為陸地。古地中海逐漸往西退縮、原始的云貴高原呈現。在橫斷山脈、秦嶺和云貴高原之間,則為—些斷陷盆地和槽狀凹地,如云夢澤、巴蜀湖、西昌湖、滇湖等,它們相互串通,從東向西、經云南西南部的南澗海峽,流入古地中海。這就是流向正與今日相反的古長江的雛形。
到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中國地史上發生了更大規模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長江上游的唐古拉山脈在此期間形成,整個青藏高原緩慢抬升,并褶皺成許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的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拗陷,西部的古地中海進―步縮退。到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均衡地上升,夷平作用不斷發展,云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由于這時氣候炎熱多雨,降水分布又比較集中,所以河流切割作用劇烈,湖北西部的古長江加強了向三峽一帶山原的溯源侵蝕。那時,以巫山為分水嶺,西部的古長江流入四川盆地(巴蜀湖),東部的古長江流入云夢、洞庭盆地(湘鄂湖)。
距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又發生了強烈的喜馬拉雅運動。根據板塊學說解釋,這是由于印度洋洋底的不斷擴張,印度陸塊(距今1.8億年前)從岡瓦納古陸東部分離出來的一部分,向北移動的速度加快,并與亞歐古陸相撞而引起的。那時,印度板塊順著古地中海的北緣海溝,俯沖到亞歐板塊之下,兩大板塊相互強烈擠壓,結果使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隨之消失。此時,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由于西部上升急劇,東部上升和緩,從而形成了長江流域西高東低的地勢。地殼的劇烈隆升使長江上游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顯著抬升,并形成一些斷陷盆地。伴隨著地殼的隆升,河流產生強烈的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受云貴高原的阻擋、構造控制或河流間襲奪等影響,改變流向,相互歸并、溝通,順地勢的傾斜折向東流。四川盆地西緣的水流受高原抬升的影響,也加強了向西的溯源侵蝕,并截奪了從高原上東來的水流,形成了金沙江河段和四川盆地河段相貫通的水系形態。由于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僅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一些低凹地帶則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鄱陽平原、蘇皖平原等。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在其影響下,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侵蝕作用加快,最后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注入東海。
流域水系及特征
編輯水系組成
干流河段
長江橫貫中國中部,干流發源于沱沱河,流經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ㄖ陛犑?、自治區),全長6300多千米,流域面積達1808500平方千米,落差5400米(不包括冰川,包括冰川為6543米)。
長江干流可分為三段:自江源至湖北宜昌三峽出口的南津關為上游,長約4500千米,占全河長度的71%,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宜昌至江西湖口為中游,長950多千米,約占全河長度的14%,流域面積68萬平方千米;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千米,約占全河長度的15%,流域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
長江源
長江有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和北源楚瑪爾河。從江源至當曲口(地名叫囊極巴隴)[藏語'曲'即河],長358千米,稱沱沱河,流域面積16949平方千米。當曲長357.1千米,流域面積30219平方千米。楚瑪爾河長530千米,流域面積20900平方千米。
長江源
長江的源頭問題,以前的課本、辭書都說長江發源于巴顏喀喇山南麓,舊《辭源》對“長江”條目這樣寫:“長江源出青海巴顏喀喇山之南,上游日木魯烏蘇,曲折東南流,經云齡山脈縱谷中,至云南麗江縣,稱麗江,俗名金沙江?!?/p>
水利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于1976年夏首次進行江源拍攝調查,1978年再次深入江源地區進行專業考察和拍攝活動,并于1979年1月完成《長江江源地區考察報告》初稿,又于1986年9月定稿。報告根據最新考察資料確認:長江江源定為“三源”——正源沱沱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南源當曲,發源于唐古拉山脈東段霞舍日阿巴山東麓;北源楚瑪爾河,發源于昆侖山脈南支可可西里山東麓。長江江源確定為發源于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正確說法,從根本上推翻了長江發源于巴顏喀喇山南麓的通說。
上游河段
長江干流自江源至湖北宜昌三峽出口的南津關為上游,長約4500千米,占全河長度的71%,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
長江上游又可分成兩段:從巴塘河口至四川宜賓為金沙江段,長2308千米,山高谷深,灘多流急,兩岸支流少而短;從宜賓到宜昌為川江段,長1030千米,流經四川盆地、丘陵地區,支流眾多,水流緩急交替,著名的三峽地區就位于此段。
金沙江段
金沙江段全長2308千米,占長江全長的1/3以上,因自古盛產沙金,故稱金沙江。金沙江流域位于云南省北部,其地理坐標為東經99°00’一105°18’,北緯24°28'一29°15'。包括8個地、州(市)的47個縣(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點海拔1016米。
金沙江
金沙江流域地處青戴高原和滇北高原,屬新構造運動強烈上升或較強烈上升區,地殼活動劇烈,流域內高大的山脈主要形成于距今2500萬年的喜馬拉雅運動第二幕。在此期間地殼持續抬升,山峰升高,河流下切強烈,結果形成長達2000千米左右的金沙江峽谷河段。
金沙江段高峰林立,以山地為主,流域坡度>25°的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38.9%。地質構造復雜,巖性多變,在地層與巖性組合上往往又是軟硬相間,抗侵蝕力弱,在陡峭的地形條件下和森林植被破壞后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惡化為泥石流。
金沙江河道的特點是下切深,峽谷多,落差大,深洼和急流險灘相間出現。河道流向多急轉,水系遷移,多遺留河灣或“Ω”形急灣,流向多變,流態素亂。全河總落差達5000米,平均比降近2‰,河床陡峻,水流湍急。每年10月中旬以后進入枯水期,至次年2-3月出現最低水位。金沙江上、中游的徑流主要靠地下水及融雪補給,下游及長江上游即以雨水為主。5月降水略增,6月以后進入汛期,7-8月因川西旗北暴雨活動,水位最高。7-9三個月的流量占全年總量的50~60%。此后水位回落,徑流量浙減,轉入枯水期。由于金沙江的河床陡峻,帶走的泥沙推移質的數量很大,屏山水文站年輸沙量約200~600Mt,占宜昌水文站總量的一半以上。
按照河流形態及水系的自然地理特征,可把金沙江分為三段:河源至云南石鼓為上游:自石鼓至云南金沙街為中游;自金沙街至宜賓為下游。下游全長663.8千米,比降為0.96‰,流經川西邊緣的高山地帶而進入川南的宜賓地區。河流補給以雨水為主,河床以山巖和卵石為主。主要支流有龍川江、普渡河、以禮河、牛欄江和橫江等。長江上游的河道特點與金沙江下游江段相似,準江面較寬,流速稍慢,急灣較少,具有丘陵地帶的河道特點。
川江段
四川宜賓至湖北省宜昌為川江段,長1044千米,穿行于四川盆地的丘陵、盆周山地和鄂西山地之中;河流縱向落差顯著減少,坡降約0.2m/km,江面增寬至300~800米。
川江自宜賓至巫山陪石,全長900千米,縱比降0.21‰。在奉節以上,河道曲折,谷地開闊,江寬一般400~800米,最寬處在2000米以上;局部為峽谷,最窄處枯水期僅150米。開闊的谷地間以短小的峽谷,江面一束一放,呈藕節狀。河床以多“磧壩”著稱,沙礫灘、沙礫洲、巖礁、巖島、巖灘隨處可見。河底的起伏量和頻率都很大,如萬縣附近的河床縱斷面,好象尖刀叢集,相鄰“峰”與“谷”的高差最大可達60米。奉節以下,川江進入著名的“長江三峽”,水面狹窄,最窄處不足100米。灘險流急,洪、枯水位相差懸殊,巫山站多年最大變幅達56米。沿江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等大支流匯入,萬縣站年平均流量1340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4230億立方米,為黃河流量的九倍。洪水主要來自嘉陵江和岷江,寸灘站最大洪峰流量達83100立方米/秒。江水溫度高,沿程變化不大,年平均水溫為17.9~18.4℃。懸移質含沙量大,平均值在1.11~1.49公斤/立方米之間,萬縣站年輸沙量達4.9億噸。
中游河段
長江出三峽后自宜昌以下進入中游沖積平原,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千米,流域面積68萬平方千米。這里江面寬展,河床比降銳減,水流緩慢,河道遷回曲折,尤其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通稱荊江)更為突出,素有“九曲回腸”之稱。從藕池口到城陵磯之間,直線距離僅80千米,而河道卻長達247千米。由于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旺盛,河床日益抬高,每當汛期,洪水位高出地面10~14米,極易潰堤成災,自古就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是重點防洪區。
長江中游干流河道大體可分為三段:
(1)宜昌至枝城河段:全長60.8千米,是山區河流進入平原河流的過渡段,河岸抗沖能力較強,河床組成物較粗,為順直微彎河型,河床穩定性較高;
(2)枝城至城陵磯河段:又稱荊江河段,全長347千米。按邊界條件與河型不同,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兩段,上荊江彎道較多,且有較多江心洲,屬微彎河型。河床組成主要為中細沙,并有少量礫卵石。該河段北岸為荊江大堤,堤外灘地狹窄或無灘,深泓逼近,防洪形勢險要。但由于該河段河床質抗沖性較好,總體河勢基本穩定。下荊江為蜿蜓型河道,河床組成為中細沙,床面以下較深處為卵石層,右岸部分為丘陵階地,抗沖能力較強,左岸為沖積平原,河岸由下部沙層與上部黏性土層組成,抗沖能力差;
(3)城陵磯至湖口段:全長547千米,為寬窄相間的藕節狀分漢型河段。窄河段有節點控制,河道順直單一,河槽穩定;寬河段洲灘散布,往往形成兩汊或多漢。河床組成為中細沙,夾有少量礫石。
下游河段
湖口以下至長江入??跒橄掠?,長度為896千米,占全江總長度的14.1%;流域面積12萬平方千米,匯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青弋江、水陽江水系,太湖水系;北岸有巢湖水系;淮河的部分水量也通過大運河流入長江。本段長江水深江闊,水位變幅較小,通航能力大。安徽大通水文站(位于銅陵市上游約20千米)以下約600千米受潮汐影響,是坍岸較為嚴重的江段。入??诘拈L江三角洲平原與東面寬廣的大陸架相連,是長期以來長江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的,如今仍以平均每年30~40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
長江下游以徐六涇為界分為兩段:
(1)湖口至徐六涇段:全長756.2千米,為寬窄相間、江心洲十分發育、汊道眾多的藕節狀分汊型河段。窄河段一岸或兩岸有山磯控制,河道窄深,河槽穩定,河寬一般為1000~500米,個別節點處河寬僅700米;寬河段河面較寬,江中有江心洲,河段分為順直型、彎曲型和鵝頭型三種類型;
(2)徐六涇段至河口段:長約181.8千米,徐六涇進口河寬僅5.7千米,出口口門寬約90千米,自徐六涇以下平面上呈喇叭形。崇明島將長江口分為南、北二支;長興島和橫沙島又將南支分為南、北二港;九段沙將南港又分為南、北兩槽,形成長江口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的總格局。
支流水系
長江水系發育,支流數以千計。長江干流擁有700多條一級支流,總長1000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漢江、雅礱江、嘉陵江、沅江和烏江。流域面積1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9條,8萬平方千米以上的8條,分別是嘉陵江、漢江、岷江、雅礱江、湘江、沅江、烏江和贛江,其中嘉陵江、漢江、岷江、雅礱江四大支流的流域面積均在10萬平方千米以上。年平均徑流量超過500億立方米的有岷江、湘江、嘉陵江、沅江、贛江、雅礱江、漢江和烏江。
主要支流
雅礱江
雅礱江位于四川省西部,流域范圍為東經96°52’~102°48’,北緯26°32'~34° 06’,發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縱貫甘孜、西昌兩地、州,至渡口市三堆子注入金沙江(長江上游河段),全長1300千米,流域面積約13萬平方千米,是長江上游最長的支流。
雅礱江
雅礱江上游流經丘狀高原區,河谷開闊,比降較小。甘孜以下進入峽谷區域,縱比降達2.57‰,水流異常湍急。在甘孜州境內,冰雪融水在河水補給中占重要地位,水溫很低,甘孜、雅江間年平均水溫僅4.8~8.5℃,以下則靠雨水補給,水溫稍高,洼里、小得石間年平均水溫為11.8~14.6℃。主要支流有鮮水河、理塘河、安寧河等,均向南流,先后注入雅礱江。河口年平均流量約180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573億立方米,比黃河年徑流量還多100多億立方米。下游小得石站年平均含沙量0.54公斤/立方米,但因安寧河帶來泥沙較多,河口含沙量已增到0.65公斤/立方米。
岷江
岷江位于中國西南部,經緯度范圍為102°320′E—104°54′E,27°49′N—33°09′N,源出岷山南麓,出茶坪山后,經四川盆地西部,至宜賓與金沙江相匯,全長710千米,流域面積近14萬平方千米,是長江所有支流中流量最豐富的河流。
全江可以灌縣和樂山為界,劃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游河谷狹窄,平均比降8.2%,水流湍急,水溫很低,但沿程變化較為明顯。流城內森林較多,故含沙量較小,紫坪鋪站年平均流量467立方米/秒,年平均水溫12.1℃(上湖280千米的漳臘為3.7℃),年平均含沙量0.54公斤/立方米。中游流經成都平原,河道分歧,溝渠縱橫,平均比降1.74‰,水溫沿程變化顯著,上升較高,沿途雖有若干支流來匯,但因引灌和都分流入沱江,流量反而減小。彭山站年平均水溫已增至16.8℃,年平均流量降到449立方米/秒,年平均含沙量有所增加,為0.71公斤/立方米。下游谷地較為開闊,河床系沙礫質,縱比降0.61‰,水流較急。樂山城南有大渡河來匯,水量劇增,但水溫卻因而有所降低。高場站年平均水溫16.7℃(已經沿程增溫),年平均流量達286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01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0.58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約為5200萬噸。
沱江
沱江位于中國西南部,其流域經緯范圍為104°E~105.5°E,29°N~31.5°N,發源于九頂山南麓,于瀘州市匯入長江。全長702千米,流域面積約27860平方千米,落差為2345米。上游流經山區和成都平原,其中山區河段水淺灘多,平原河段水網縱橫,有青白江,毗河與岷江相通。趙家渡至瀘州的中下游河段屬丘陵區,河道彎曲,灘沱相間,水流平緩,河谷多呈“U”字形,河岸低,河床寬150~300米。
嘉陵江
嘉陵江位于中國西南地區,發源于陜西秦嶺南麓,自北向南流,于重慶匯入長江,全長1120千米,流域面積約160000平方千米,占長江流域總面積的9%,在長江各大支流中居首位。嘉陵江上游深切崇山峻嶺,河谷狹窄,在廣元昭化接納白龍江。廣元至合川段,河道逐漸開闊,先流經四川盆地北部深丘,后過渡為淺丘區,曲流和階地十分發有。在合川,左有渠江、右有涪江匯入,構成巨大的扇形向心河系。合川至重慶段流經華鎣山脈所形成的平行嶺谷區,嘉陵江穿過峽谷河段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峽'(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
烏江
烏江處于云貴高原的東部,流域范圍為東經104°18′~109°22′,北緯26°07′~30°22′,是川江(長江上游河段)右岸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烏蒙山東麓、貴州威寧縣境香爐山,自西南至東北橫貫貴州高原中北部,思南以下轉向北流,穿過四川盆地邊緣,于四川涪陵匯入長江。全長1037千米,天然落差2100余米,流域面積為87920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為1650立方米每秒。烏江絕大部分河段流經石灰巖區,山巒起伏,巖溶地貌十分發育,多溶洞、暗河,河谷下切劇烈,多呈“V”字形峽谷,僅下游局部河段有砂頁巖寬谷。全河坡陡流急,灘礁眾多,故有“烏江天險”之稱。
清江
清江,古稱夷水,是由湖北省長江南岸注入的最大支流,發源于湖北省利川縣的佛寶山,自西向東流經利川、咸豐、恩施、建始、長陽、宜都,在宜都北注入長江。全長440千米,流域面積16700余平方千米,較大支流9條,以忠建河最長,支流為南北向。
清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415毫米,并且集中在夏季,徑流深約870毫米。流域內石灰巖廣布,喀斯特地貌發育。部分河段形成高山深谷,急流險灘眾多。清江水系發育,支流流短坡陡,分布成羽狀,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忠建 河、馬水河、野三河、龍王河、招來河、丹水、漁洋河。
漢江
漢江,通稱漢水,是長江中下游左岸最大的支流,發源于陜西秦嶺南麓,經陜西、湖北兩省,于武漢市注入長江。全長1577千米,總落差約1964米,流域面積15.9萬平方千米,在長江各大支流中,流域面積僅次于嘉陵江。
漢江上游河道穿行于秦嶺、大巴山之間,河谷常與巖層走向斜交,交替出現峽谷和盆地,灘多水急,重要灘險有百余處,盆地段河寬一般為200~300米,峽谷段一般谷深300~400米,河寬僅數十米,洋縣至石泉間,峽谷最為集中,以黃金峽最著名,丹江口至鐘樣的中游河段流經丘陵及河谷盆地,河床不穩定,沙灘羅列??菟诤訉?00~400米,洪水期河寬2~3千米,最寬處達5~6千米,局部河段兩岸筑有堤防。下游河段流經江漢平原,兩岸堤防緊束,河道向下游逐漸束窄,河口附近寬不及200米,河情宜泄能力不足。汛期時,上中游來水由下游干流和右岸東荊河分流入長江。此時.由下游徑流不能匯入干流.漢江實際集水面積僅為14.2方平方千米。
漢江支流一般較短,水系呈羽狀。河長超過200千米的支流有任河、旬河、夾河、堵河、丹江、南河、唐白河。
湘江
湘江發源于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龍門界,經全州北流入湖南省境,于濠河口流入洞庭湖(洞庭湖在岳陽城陵磯與長江相通),全長844千米,落差756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370m/s,流域面積94660平方千米。湘江在廣西境內為石灰巖地區,巖溶發育,河谷狹窄,河床比降大。在湖南境內,到衡陽以前為第三系紅層的丘陵盆地,河谷階地發育,河面較寬。過衡陽以后為沖積平原和起伏不大的淺丘,水流平緩,河寬500~1000米,河床多沙洲,入洞庭湖時,水道分漢,湖泊散布。
資江
資江,又稱資水。資江長度653千米,流域面積為28142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為217億立方米,總落差達492米。左源赧水發源于城步苗族自治縣北青山,右源夫夷水發源于廣西資源縣越城嶺,兩水于邵陽縣雙江口匯合稱資江,流經邵陽、新化、安化、桃江、益陽等市縣,于益陽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干流西側山脈迫近,流域成狹帶狀;上、中游河道彎曲多險灘,穿越雪峰山一段,陡險異常,有“灘河”“山河”之稱,為湖南四水之一。
沅江
沅江發源于貴州東南部的苗嶺山地,在湖南常德附近注入洞庭湖,全長1060千米,流域面積近9萬平方千米,長度和面積都不算大。但因流經云貴高原東南邊緣地區,從東南方向來的溫濕氣流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全流域降水量都在1200毫米以上,有的地區甚至高達1700毫米。因此,沅江水量十分豐富,僅次于岷江、湘江和嘉陵江,在長江的支流中占第四位,而且水量多集中在夏季,集流迅速,洪水漲落很快,對洞庭湖威脅很大。
澧水
澧水發源于湖南桑植縣杉木界,經桑植、永順、大庸、慈利,至津市小渡口,全長388千米,總落差621米,流域面積18496平方千米。小渡口以下進入尾閭間,南流經七里湖,于南嘴匯入洞庭湖,為湖區禮水洪道。主要支流有褸水、諜水、道水和涔水。干流和支流均自西北流向東南,水系呈平行狀。
澧水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18℃。流域內由于受地形條件的影響,多產生氣旋雨和鋒面雨,且降雨強度大,時空分布不均。澧水流域水文狀況具有由山原向丘崗濱湖平原過渡的特征。澧水在桑植以上為高程1000~2000米的高山區,河谷深切。桑植至石門段為丘陵區,高程500米左右,峽谷和盆地交錯相間。石門以下為丘陵和平原,津市市以下為沖積平原。
贛江
贛江流域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4省60個縣(市),河道長823千米,流域面積82809平方千米,總落差937米,流域面積83500平方千米。贛江為鄱陽湖五大河流之首,占鄱陽湖流域面積的一半左右,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也是長江八大支流之一。贛江發源于石城縣洋地鄉石寮東部,河口為永修縣吳城鎮望江亭,干、支流自南向北,流經47個縣市。
贛江流域介于113°30'~116°40'E,24°29'~29°11'N 之間,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流域多山地丘陵,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贛州以上屬山區性河流,水淺流急縱坡大。贛州至新干的中游為丘陵和盆地,吉安以下兩岸為低丘,新干以下為沖積平原。南昌以下江流分漢,形成四股水流注入鄱陽湖,西支為主流。
信江
信江河是江西省東部河流,江西五大河流之一,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是上饒人民的母親河。發源于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水,在上饒匯合后始稱信江。干流自東向西,先后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余江、余干等縣市,收納了豐溪、瀘溪河、鉛山河、湖坊河、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支流。在余干的八字嘴附近分為兩支:主支經瑞洪至康山注入鄱陽湖,全長313公里;北支余水河注入鄱江(又稱饒河)。
主要湖泊
長江流域約有湖泊面積15200平方千米,接近全國湖泊總面積的1/5,擁有全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長江流域內星羅棋布的湖泊,往往在一定地域內成群出現,形成稠密的湖區。按湖泊集聚的地域可分為長江中下游湖區、滇北黔西高原湖區和江源湖區等三個地域。
長江中下游湖區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區,主要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全國五大淡水湖泊除洪澤湖外,均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湖泊總面積約16558平方千米,占全國淡水湖泊面積的60%,占全流域湖泊總面積的92%以上,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18個,為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梁子湖、龍感湖、石臼湖、泊湖、隔湖、白湖、大官湖、武昌湖、長湖、斧頭湖、陽澄湖、黃湖、菜子湖等。它們都是淡水湖泊,為河流或河海淤積而成,大多數湖泊與長江相通。
滇北黔西高原湖區(含川西一帶的高原湖泊),湖泊總面積約500平方千米,占長江流域湖泊總面積的3.3%,為構造湖和少量巖溶湖,均為礦化度較低的淡水湖。主要湖泊有:滇池、瀘沽湖、程海、草海、邛海、馬湖等。
江源湖區的湖泊星羅棋布,以小型湖泊和咸水湖居多,為構造湖和冰蝕湖,湖泊面積400平方千米左右,約占長江流域湖泊總面積的2.6%。較大的湖泊有:多爾改錯(葉魯蘇湖)[‘錯’,藏語為湖泊的意思]、雀莫錯(祖爾肯湖)、瑪章欽錯、茍魯山克錯、雅興錯、尼日阿改錯、茍仁錯、江欽錯等10多個。將小湖泊的面積計算在內,江源區的湖泊面積共780平方千米以上。其中,沱沱河流域內約有湖泊2165個,總面積300平方千米以上;當曲流域內約有湖泊3606個,多為小湖,湖泊面積共約270平方千米以上;楚瑪爾河流域共有湖泊2156個,湖泊面積共210平方千米以上,大于平方千米的湖有2個,0.5~10平方千米的湖泊約40個。
洞庭湖
洞庭湖是河道型湖泊,是長江水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湖南的東北部,長江中游南岸,北緯28°44'~29°35',東經111°53'~113°05',總面積2625平方千米。洞庭湖屬吞吐性湖泊,接納湘、資、沅、澧四水;吞吐長江,連接長江干流和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等四口河系,再從城陵磯注入長江。湖體呈近似“U”字形,水位33.5米時,湖長143千米,最大湖寬30千米,平均湖寬17.01千米,最大水深23.5米,平均水深6.39米,蓄水量167108立方米,是中國僅次于鄱陽湖的第二大淡水湖。
鄱陽湖
鄱陽湖是一個吞吐型過水性湖泊,在江西省北部,匯集贛江、修水、鄱江、信江、撫江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形似葫蘆,南北長110千米,東西寬50~70千米,北部狹窄僅5~15千米。在平水位時湖水面積為3050平方千米,高水位時為3583平方千米,但低水位時僅500平方千米,明顯呈現出“洪水呈一片,枯水僅一線”。鄱陽湖是長江干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一般汛期可調蓄洪水10億立方米,枯季入長江水量可達200億立方米。每當長江流量最小的1、2月份,鄱陽湖可以400~500立方米/秒的流量補充長江的水量,對長江下游枯季航運十分有利。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中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系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太湖
太湖位于長江三角洲南側的低洼地帶,西邊緊接著天目山余脈的低山岳陵,距東海不過100千米,湖區跨江蘇、浙江兩省,水面為江蘇所轄。湖泊面積2292平方千米,為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泊。平均深度僅1.89米,最大深度2.6米,為典型的淺水型湖泊。太湖現有島嶼51個,總面積89.7平方千米。
太湖南部和西部有東苕溪、西苕溪、荊溪及長蕩湖、滆湖水系匯入。京杭大運河縱貫太湖北部和東部各支流港汊。太湖除一小部分水量向東北經江陰、太倉間的一些河港泄入長江外,絕大部分水量向東,經蘇、滬間許多湖泊的調蓄,然后由黃浦江排入長江。
巢湖
巢湖,俗稱“焦湖”,位于安徽中部,北緯31°43'28''~31°25'28'',東經117°16'54"~117°51'46"。巢湖湖區水面800平方千米,是安徽省最大的湖泊,被列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巢湖水系發達,自古號稱“三百六十汊”?,F有入湖河流主要分布在湖區的西部和西南部。如發源于皖西大別山的南淝河,匯經上派、中派、下派的派河,流經三河的豐樂河,金牛河接流的白山河,相傳曹操開鑿的馬尾河,源于桴槎山東麓的柘皋河。裕溪河又名運漕河,古稱濡須水,西起巢湖東湖口,東南流至裕溪口,全長75千米,與長江溝通,是巢湖惟一的通江水系。巢湖流域面積總計32345平方千米,由于水源豐富,氣候適宜,素為“皖中魚米之鄉”。
滇池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面積297平方千米,水面高程1885米,最深6米,容積15億立方米,是云貴高原最大的湖泊。湖西岸通近山嶺,多斷崖峭壁;湖東岸是丘陵區,有盤龍江等20余條河流匯入。南部??隗氪ㄊ堑岢匚ǖ某鏊?,為金沙江(長江上游河段)支流普渡河的上源。滇池沉積深厚,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是云南省重要的水產基地。
多爾改錯
多爾改錯位于長江源地區北部楚瑪爾河上游,承納楚瑪爾河源頭水流,然后由東端出口再匯入楚瑪爾河。東西長30千米,南北寬約5千米,面積為142平方千米,是江源第一大湖。由于湖面漸趨縮小,枯季出口斷流,漲水時方有湖水溢出,以致湖水礦化度增高成為咸水湖。它湖面高程4688米。湖的北岸瀕側臨海拔5157米的巴音多格日舊山,南岸與遠處緩丘崗地之間有寬約5千米的沙礫地,散布在這塊沙礫地上的許多小湖沼,是多爾改錯退縮的殘跡。
水文特征
徑流變化
長江水系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29400m/s,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為9282億立方米,天然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中游段的洞庭湖水系,達1946.1億立方米,約占總量的20.9%。其次為鄱陽湖水系為1354.0億立方米,約占總流域的14.6%。金沙江段為1546.5億立方米,約占16.6%。
從徑流地區分布看,中游段所占總量的比例最大(47.2%),其中洞庭湖和鄱陽湖尤為突出(合計占35.5%)。上游段以岷江、沱江區域所占徑流量比例較大(11.0%)。
長江干流年徑流量比較穩定,主要站的年徑流量變差系數(Cv)為0.11~0.25,各主要支流年徑流量變化也不很大,變差系數在0.10~0.39。森林覆蓋較好的、又有冰雪融水補給的雅礱江,岷江等河流徑流量更較穩定。長江洪水主要是由暴雨形成,洪峰流量一般出現在6~9月,干流洪峰出現在7和8月,其特點是峰高、量大,持續時間長。鄱陽湖水系與湘江出現于4~6月,資、沅、澧水出現于6~7月,上游支流出現于7~8月,漢江出現于7~9月。支流洪水多呈陡漲陡落型式,歷時較短。
汛期徑流量的集中程度,在支流明顯地表示出北岸大于南岸,北岸約在70%以上,南岸在70%以下,上下游支流相反。由于長江流域巨大的流域調蓄作用,長江干流年際變幅很小,實際最大和最小值比僅在1.72~2.16之間,而Cv值僅0.11~0.15之間。長江支流水系的Cv值明顯增大,大多在0.30~0.60。
水能資源
長江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達30.05萬兆瓦,年電量2.67萬億千瓦時,約占全國的40%;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28.1萬兆瓦,年發電量1.30萬億千瓦時,分別占全國的47%和48%。干流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9167×10kW,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9066×10kW,主要在宜昌以上河段。支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7635×10kW,主要分布在岷江、雅礱江、洞庭湖水系、嘉陵江、烏江和漢江。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于西部和中部,呈現“西多東少”的格局。
長江干流的水能資源,全部集中在宜昌以上的金沙江和川江河段。金沙江自玉樹巴塘河口至宜賓,落差達3200m余,多年平均流量4920m/s,可建電站25座,裝機容量5891×10kW。宜賓至宜昌的川江干流河段,落差為219m,多年平均流量14300m/s,可建電站4座,裝機容量3170×10kW多。葛洲壩工程(裝機容量271.5×10kW)和三峽工程(裝機容量1820×10kW,世界第一),就是在川江干流河段上。
長江許多支流的落差集中,徑流豐沛,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按照可開發的電量排序,以雅礱江第一,大渡河、烏江、嘉陵江、岷江、沅江、漢江,這七條大支流的水能資源最為富集。
長江中小支流眾多,蘊藏的小水電資源豐富,據統計,2.5×10kW及以下的小水電站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1743×10kW,占全國可開發量的42%,其中500~25000kW的電站約4000余座,裝機1367×10kW,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華中兩個地區,占流域總量的87%。1983年,全流域2.5×10kW及以下的小水電站,共裝機490×10kW,年發電量137X10kW·h,基本集中在西南和華中兩個地區,裝機和發電量均占全流域的90%以上。全國100個電氣化試點縣中,長江流域有46個,小水電的建設在電氣化縣中起著重要作用。
水質
2020-2023年,長江干流國控斷面已連續3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偟膩砜?,長江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水平逐年提升,生態功能恢復顯著向好。長江流域優Ⅲ水質斷面比例已從2015年81.8%提高到2022年的98.1%。
元素含量
長江水系河水中稀有、稀土元素背景值如下表所示:
背景值范圍(μg/L) |
原水 |
過濾水 |
n×10 |
Sr |
Sr |
n×10 |
Ba |
Ba |
n |
Rb |
- |
n×10 |
U、Ca、Nd、La、Sb |
Rb、U、Ce、Sb |
n×10 |
Sm、Cs、Th、Sc、Yb、Eu |
Nd、La、Cs、Sm |
n×10 |
Tb、Lu |
Tb、Th、Sc、Eu、Tb、Lu |
長江河水中稀有元素和稀土元素等背景值的順序基本與地殼豐度相對應,只有主要以溶解態存在的水中易遷移元素U、Sb、和Cs的次序前移,即在水中相對富集。這表明河水中元素背景值主要受元素的地殼豐度所控制,同時也受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所制約。
含沙量
長江含沙量較小,宜昌站多年平均為1.38千克/立方米,大通站為0.51千克/立方米,屏山站為1.63千克/立方米;但年輸沙量仍較大,如宜昌站為5.14億噸,漢口站為4.3億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至漢口為長江主要的泥沙沉積河段。
長江水系多年平均含沙量干流主要江段變化在0.53~1.66kg/m。一級支流中嘉陵江、漢江最大,分別為2.19kg/m和2.39kg/m。長江干流輸沙量以宜昌段最大,為5.1億t/a,屏山、漢口和大通站分別為2.4、4.3、4.7億t/a。宜昌以上金沙江來沙量最多,占46.6%。一級支流中嘉陵江最多,占28.8%,其次是岷江占9.7%。宜昌至武漢段,河流坡降較小,水流平緩,泥沙沉降。長江干、支流輸沙量年內分配規律是80%在豐水期。豐水期多在降雨量集中并易形成暴雨徑流的季節,河水流量大、流速快,泥沙沉降速率小。
補給類型
長江是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雨水補給一般占年徑流量的70~80%,地下水只占20~30%。此外,流經青藏高原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等上游,有一些高山冰雪融水補給,所以長江徑流的年變化基本上和降水變化相一致。一般來說,汛期隨著雨帶由東南向西北推移,即4至6月在長江中下游,6至8月在貴州省烏江流域,7至9月在四川盆地和陜南漢江上游,9月以后雨區東移,漸漸出海,全流域降水普遍大減,汛期接近尾聲,11月后進入枯水期,直到翌年3月,總的說來,長江大約每年5~10月為汛期,7、8兩月為大汛期,汛期徑流量約占全年徑流總量的70~80%。
流域地理環境
編輯氣候
長江流域輻員遼闊,地勢西高東低,多種地形齊備,具有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南北氣候有差異,特別是東西氣候差異顯著。長江流域典型的氣候區有:四季分明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溫和濕潤的四川盆地區,干濕分明的金沙江地區和嚴寒干燥的江源地區。季風區占流域總面積的80%。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5~10月占全年降水量70%~90%。
四季分明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大致3-4月為春季,5-8月為夏季,9-10月為秋季,11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春季天氣,冷暖陰晴變化頻繁而劇烈,常出現低溫陰雨的連陰雨,甚至低于冬季氣溫的“倒春寒”:連陰雨持續時間5-7天,長的可達半月以上。6、7月份,經常出現梅雨(雪)天氣,氣溫高,濕度大。梅雨持續時間約20余天,最長的梅雨期50~65天,盛夏時期,天氣晴熱,高溫少雨,蒸發量比梅雨季節明顯增大,容易出現干早現象。9、10月份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數比其前后的月份少,是秋高氣爽天氣,多從8月底開始,10月上中旬結束,為期約40天。有的年份,秋天晴朗,氣溫經常在35℃以上,是“秋老虎”天氣;有的年份秋天氣溫不高,但陰雨連綿。冬季每年出現1~9次寒潮(平均4~5次),日平均氣溫三天內降低8℃以上,最低溫度在5℃以下。
溫和濕潤的四川盆地區
四川盆地區處在副熱帶緯度上,四周被高程1500~3000米的山地和高原所包圍,冷空氣不易侵入,形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封閉式氣候,兼具中亞熱帶氣候和海洋性氣候雙重屬性。冬夏兩季的溫度變化小。冬季,盆地平均地面實測氣溫,要比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高3~4℃;夏季,盆地平均氣溫略低于長江中下游地區。以成都和武漢為例,日最高氣溫大于和等于35℃的年平均日數,成都只有1天,武漢為21天。盛夏季節,盆地西部常久雨不止,月雨量平均400mm以上,月降雨日數達25天以上;盆地東部則久晴少雨,月平均雨量150mm左右,月平均降雨日數不足10天。四川盆地區,9-10月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或降水日數,比其前后月份都多,出現秋雨現象。秋雨從8月底開始至10月中旬結束,為期約50天。
干濕分明的金沙江地區
金沙江地區由于地勢西北高(3000~4000米)、東南低(約2000米),山高谷深,垂直高差大,地形復雜,因而各種氣候類型并存,具有“立體氣候”特征。氣候的四季變化不甚顯著,而干濕氣候特征比較典型。年降水量在600~1000mm之間。
每年5~10月為濕季,平均降水量500~900mm;11月到次年4月為干季,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100mm,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0%~20%,干濕氣候分明。干濕氣候的東界,大約在雷波以西。干季蒸發量大,濕度很小,5月氣溫最高。金沙江谷底與山頂的高差大,因此,氣溫、濕度、降水等隨高度的變化大,常是山頂白雪皚皚,山下四季如春,氣候的立體變化十分明顯。高程1000米以下的河谷和平壩為熱帶氣候,1000~2000米的山地為亞熱帶氣候,2000~3000米的山腰地區為溫帶氣候,3000米以上的高山為高原氣候。
嚴寒干燥的江源地區
江源地區屬于典型的高原氣候,其特點是寒冷、干燥、氣壓低、日照長和多冰雹大風。江源地區是中國最寒冷的地區之一,全年皆冬。
地處江源腹心的沱沱河沿,地勢較低,多年平均氣溫-4.4℃,全年僅5~9月氣溫高于0℃,7月氣溫最高,月平均值也只有7.6℃,極端最高氣溫為23.3℃;一月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6.6℃,極端最低氣溫為-33.8℃。青藏公路以西的平均氣溫,又要比公路沿線低3~5℃,曾經測得的最低值為-42℃。
江源地區氣溫的年變化小,日變化大。江源地區平均高程約4500米,因此氣候冬寒夏冷,與同緯度平原地區的氣候完全不同。與地勢高度相關的另一個氣候特點是氣壓低,平均氣壓不足60kP,氧氣也少,降水稀少,降水時間集中,蒸發量大,遠遠超過降水量,水分入不敷出。年平均降水量150~500mm,5~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95%,主要是降雪,其次是冰雹。蒸發量的地區分布是:西北部大,東南部??;在時間上是冬半年小,夏半年大。江源地區的云量極少,年日照時數為2600~2800小時,每天平均日照約7~8小時,年太陽輻射量180~200千卡/平方厘米,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為風季,以西風為主,年平均風速約4m/s。8級以上大風日數,多年平均在100天以上。太陽能和風能豐富。
地質
地質構造
長江流城地處秦嶺和南嶺兩大分水嶺之間,西以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和唐古拉山為界,東臨東海。
區內主要展布有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川滇經向構造體系,青藏反“S”型構造體系和華夏構造體系系列,它們先后經歷了不同構造運動時期的演化和發展,至今仍處在不同強度的活動之中,諸如構造活動,巖漿活動、水熱活動、地腱活動以及不良物理地質作用等,但都隨所處的構造背景不同而出現活動強弱的差別。
秦嶺緯向構造體系:位于長江流域的北緣,于印支運動最后定型,燕山運動斷裂活動強烈。其次是南嶺緯向構造體系,形成于中生代,在流域的南緣局部存在。
川滇經向構造體系:它有悠久的發育歷史,從晉寧運動、澄江運動開始,早古生代初局部強烈拗褶和隆起已達一定規模,經印支、燕山等強烈構造運動,挽近至今地震活動仍甚劇烈。川滇南北構造帶內有眾多黑色金屬礦床、有色金屬礦床、重稀土礦床,尤以攀枝花大型釩鈦磁鐵礦床最為著名,是長江流域最活動的斷裂帶。
青藏反“S”型構造體系:是一巨型構造體系,長江流域僅是其頭部和中部構造成分,從江源地區向東南方向延伸,與滇西、川滇經向構造帶重接復合??煞譃檠牛ǖa)江褶斷帶、義敦褶斷帶和三江斷裂帶。印支運動早期迅速發展,晚期褶皺隆起,燕山、喜山運動時斷裂活動強烈,挽近以來抬升劇烈。
華夏構造體系:主要包括龍門山和天目山-雪峰山褶皺帶,發生于古生代,印支運動成熟定型。新華夏構造體系分布在龍門山和川滇經向構造帶以東的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主體由武夷山-代云山隆起帶、南(陽)襄(樊)-江漢-湘中-鄱陽沉降帶、黔東隆起帶和四川盆地沉降帶組成??煞譃樵缤韮善?。早期新華夏系主要包括川東褶皺帶、川中褶皺帶、川黔湘鄂褶皺帶、滇東褶皺帶及安源-桂陽褶斷帶與臨鄉-新寧斷裂帶等。晚期新華夏系以斷裂為主,有贛江斷裂帶、南陽-雪峰斷裂帶和霧中山斷裂帶等三條主要斷裂,次要的有鄱陽-安遠、長沙-寧遠、西陽-凱里、達縣一重慶和龍泉山等斷裂帶。
地層特征
長江流域的地層屬于兩個地層大區六個地層區,即:華南大陸地層大區的揚子地層區、江南地層區和南華地層區(少部分),以及西部陸間地層大區的(昆侖)南秦嶺地層區、巴顏喀拉地層區與羌北-思茅地層區。這是以控制地層形成和發育的構造環境、地層的總體特征、地層格架和沉積類型,以及一大套地層或層序之間的接觸關系或界面等原則劃分的。
長江干流及其以南的地區,屬于華南大陸地層大區的揚子地層區與江南地層區(贛南屬南華地層區):揚子地層區,中上元古界分布較廣,且自晚元古代起,先后過渡為以穩定型為主的沉積;江南地層區顯示過渡型沉積色彩,南華地層區屬活動型沉積。上古生界-中三疊統,均以淺海相穩定型沉積為主,晚三疊世后形成以陸相為主的盆地沉積。志留系以前的地層,可劃分出揚子地層區、江南地層區和南華地層區。第三系和第四系分布零星。
長江干流以北的狹長地帶,屬于(昆侖)南秦嶺地層區,包括南秦嶺地區和大別山區。有從上太古界到二疊系的地層;三疊系在豫南地區缺失,侏羅系普遍缺失,白堊系在東秦嶺缺失上統;第三系主要分布在南陽盆地。巖漿巖有火山巖和侵入巖,生成時代有前呂梁期、呂粱期、四堡期、晉寧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
金沙江上游、通天河與岷江上游以西地區,屬于巴顏喀拉地層區,從元古界(或更早地層)到三疊系地層比較齊全,尤以三疊系分布面廣,侏羅系和白堊系則大面積缺失,第三系缺失古新統-中始新統。上第三系中新統,廣泛分布于巴顏喀拉和可可西里地區。巖漿巖自早元古代至第四紀均有發育,并以晉寧期、晚華力西-印支期為巖漿活動高峰期?;鹕綆r有早元古代、晚元古代、二疊紀一侏羅紀時期的火山巖。晚震旦世一石炭紀的火山巖較少。侵入巖有中酸性、基性和超鎂鐵巖,時代有早元古代、中晚元古代、二疊紀一三疊紀或三疊紀一侏羅紀。
長江流域的巴塘和江源地區,屬于羌北-思茅地層區,此區在長江流域的范圍很小。江源地區主要為侏羅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局部有石炭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地層。三疊系地層在通天河流域分布廣泛。巴塘地區出露的地層較老,從奧陶系到三疊系均有出露。巖漿巖中以火山巖較發育,火山巖從泥盆紀開始,到石炭-二疊紀最強烈:侵入巖不發育,僅見少量華力西-印支期的中酸性侵人巖體,喜山期侵人巖體分布雖廣,但規模小。變質巖系分布在巴塘地區,變質地層有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和中下三疊統,變質程度由西向東加深。
礦產資源
長江流域礦產資源豐富,各類礦種齊全,儲藏量較大,在全國已列入礦產儲量表的136種礦產資源中,長江流域擁有109種(不包括鈾、釷),占全國探明礦產種數的80%。長江流域38種主要礦產資源中,儲量占全國總量60%以上的有13種,儲量占全國總量40%~60%的有5種,儲量占全國總量20%~40%的有11種,儲量占全國總量20%以下的有9種。其中,釩、鈦、磷的儲量占全國80%以上;銅、鎢、銻、鉍、錳的儲量占全國50%;鐵、鋁、硫、石棉等占全國三分之一以上??偟膩碚f,長江流域礦產資源種類齊全,主要礦產中多數具有優勢。
流域北部邊緣的昆侖一秦嶺褶皺隆起帶,形成了鐵、鉛鋅、汞、銻、銅、鎳等多種金屬礦床;流域西部的松潘一甘孜褶皺隆起帶,形成鐵、錳、銅、金、云母等礦床;流域西南邊緣的三江(橫斷山區)褶皺隆起帶,形成了富含銅、鉛、鋅銀、金等多種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床;流域南部的南嶺褶皺隆起帶,形成著名的東西向有色金屬成礦帶,富含鎢、錫、鉬、鉍、銻、鉛鋅等有色金屬,并有疏、瑩石、石墨等非金屬礦產。
從礦產類別看,能源、黑色金屬、磷、硫等多集中于上游地區,有色金屬主要分布在中游,下游則以非金屬礦為主。
能源:長江流域天然氣、煤、水電資源,分別有99.5%、90.7%和74.6%集中在上游地區。烏江流域豐富的煤資源在長江流城乃至全國都具有重要地位,其煤炭資源占長江流域總量一半以上,是長江流域最大的煤資源區,也是唯一能調出煤炭的地區,對解決中國西南、中南地區用煤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烏江流域的煤資源質量好,易開采,無煙煤占84%。長江流域上游地區另一煤炭資源富集區是川南地區,其煤炭保有儲量占全流域的6%,幾乎均是無煙煤。
鐵礦:長江流域61.4%的鐵礦集中在上游地區。金沙江下游地區有豐富的鐵礦沿江分布,其鐵礦資源占長江流域鐵礦總量的45%,是流域內最大的鐵礦基地,詳勘儲量可保證建設6000萬噸規模的礦山,可供年產1000萬噸鋼的生產需要。四川攀枝花、綦江鐵礦最負盛名。
磷礦:上游地區集中了長江流域53.5%的磷礦。上游地區磷礦又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地區和烏江流域。金沙江下游地區礦石質量好,富礦儲量占全國的32%,是中國目前磷礦產量最多的地區。烏江流域的磷礦儲量占長江流域的21%,礦石質量好,富礦儲量約占全國一半,是中國最大的富磷礦基地。
硫鐵礦:上游地區硫鐵礦占長江流域總儲量的54.6%,唯一的硫資源大規模集中區是川南地區,其硫鐵礦保有儲量占全國的22%。硫是生產酸性磷肥的配套原料,而川南地區有豐富的煤、硫、高嶺土、石灰石共生在一起,附近又有多處重要磷礦產地,是中國少有的磷、硫配套地區。
有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是中游地區的優勢礦產資源,其鎢、鋁、錫、銻、金,在全流域總量中占絕對優勢,所占百分比分別高達99.0%、84.6%、80.9%、76.5%、70.9%,銀、銅、鉛鋅礦也占全流域一半左右。中游地區鎢礦不僅在長江流域占絕對優勢,在全國也具重要地位,其保有儲量占全國總量的53%。流域內鎢礦基本分布于贛南一湘南地區,中國的鎢精礦基本產于此地,是中國的鎢出口基地,其儲量比國外多將近1倍,產量約占世界的一半。世界聞名的江西大余的鎢礦就分布于此地。湖南錫礦山的銻也是流域內聞名于世的重要礦產資源。長江中游地區特別是武漢一南京沿江地區銅礦資源豐富,順江從大冶的銅綠山到江西的武當、城門山一直延到安徽銅陵,呈帶狀分布,再加上附近有全國規模最大的德興銅礦,其儲量占長江流域的51%,是流域內儲量最大、質量最好的銅資源區,也是中國重要的銅生產基地。
非金屬礦:從長江流域總體來看,下游地區的礦產資源是十分貧乏的,但有幾種建材非金屬礦在下游地區具有較大優勢,如膨潤土、高嶺土的儲量占全流域的一半以上,螢石、葉臘石、凹凸棒石、大理石也占相當比重,可供銷全國或出口。
地形地貌
長江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級階梯,地勢起伏較大,地貌類型齊全,五種主要地貌類型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俱全。
這種西高東低的地勢,形成三個臺階(即三級階梯),與中國的三個臺階是一致的。第一級臺階在四川灌縣(都江堰市)-宜賓一線以西,第二級臺階在丹江口一宜昌一衡陽一線以西,此線以東則為第三級臺階。
在長江流域土地總面積中,山地占40.6%,高原占13.3%,丘陵和盆地占31.7%,平原和湖泊占14.4%。
山地
長江流域是個多山的流域,山地面積73萬平方千米。根據山地高度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
極高山:絕對高程大于5000米、相對高差大于2000米的極高山,僅分布在江源地區、唐古拉山以及通天河等處;此外,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大渡河也有少量分布,如金沙江的玉龍雪山(在麗江為5596米)、哈巴雪山(5396米)、大渡河的貢嘎山(7556米)、岷江源頭的雪寶頂主峰(5588米)。貢嘎山是流域內最高的山峰,比長江發源地格拉丹冬雪山(6621米)還高900米。
高山:絕對高程3500~5000米、相對高差500~1000米以上的高山,分布寬廣,大約分布在灌縣(都江堰市)一瀘定一麗江一線以西。高山主要是橫斷山脈,自西向東主要有芒康山一云嶺、雀兒山一沙魯里山、大雪山、邛崍山等。這里有流域內最大的原始森林區,是中國第二大林區,素稱“森林王國”。
中山:絕對高程1000~3500米、相對高差200~1000米以上的中山,在流域內占1/3左右,主要分布在灌縣(都江堰市)一瀘定一麗江一線以東、丹江口一宜昌一張家界一線以西的廣大山區。中山主要集中在上游東部和中游,分為東北-西南向和近東西向兩組。東北-西南向的有四川盆地西緣的龍門山、峨媚山,川、鄂、湘、黔邊界的巫山、齊岳山、武陵山、雪峰山、大婁山等,鄂、湘、贛邊界的幕阜山、九嶺山、武功山等;近東西向的有秦巴、南嶺等山脈,橫亙于長江干流之南北,不僅是長江與黃河、淮河、珠江的分水嶺,而且是本流域和其他流域的土地利用和農業生產重要的地理界線。這些中山山體高大,雄偉險峻,一般都具有明顯的垂直自然帶,流水侵蝕作用也較強,峽谷眾多,如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低山:絕對高程500~1000米、相對高差200~1000米的低山,分布在丹江口一宜昌一張家界一線以東的桐柏山、大別山、雪峰山、南嶺、羅霄山(有著名的井岡山)、幕阜山、廬山、九嶺山、武夷山、九華山、黃山、茅山、寧鎮山等,僅少數山峰高程在1000米以上,如大洪山、大別山、幕卓山、武功山、廬山,天目山等。
高原
長江流域高原面積24萬平方千米,主要屬于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
青藏高原:包括青南長江江源高原、川西北高原和川西藏東高原;青藏高原素稱“世界屋脊”,以“高、大、新”為特色,成為世界上獨特的地貌單元和自然地理區域,不僅對流域地貌的地域分異起著定性作用,而且使流域自然環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云貴高原: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烏蒙山一苗嶺以北的地區。云貴高原在地貌上是西部高山高原向江南丘陵的過渡地區,為中國喀斯特高原。高原上石灰巖廣布,喀斯特作用強烈,尤以滇東黔西高原較為典型,是中國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地區之一;類型十分豐富,各地形態不一。滇東黔西高原有石林、溶溝、溶斗、溶蝕洼地、溶蝕盆地、溶洞、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黔中高原則以峰林盆地、峰林谷地、峰林洼地、溶丘洼地和喀斯特構造平臺為主。
丘陵
長江流域丘陵以江南地區分布最廣、最集中,總稱為江南丘陵。丘峰孤立,丘頂渾圓,主要由紅巖、砂頁巖、石灰巖、變質巖、花崗巖等組成。其中以紅層盆地中的紅巖丘陵分布最廣,如湖南紅巖丘陵占全省丘陵總面積的40%以上。江南丘陵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農業基地。丘陵山區的高程一般小于1500m,是濕潤流水作用的地區,屬于新華夏系沉降帶,地質結構以斷陷或坳陷較普遍,晚第三紀以來以大面積沉降為主。
盆地
長江流域有眾多大小不一的盆地。江南地區較大的盆地有湘江流域的衡陽、長沙一瀏陽、攸縣一醴陵、永興一茶陵、株洲一綠口等盆地;贛江流域的贛州、瑞金、廣昌、吉泰、吉安、泰和等盆地。長江流域內最大的盆地是四川盆地,面積約6萬平方千米,因紅層出露廣泛,故有“紫色盆地”之稱。四川盆地的西部是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之國”;東部是狹窄的條形山嶺和寬緩谷地;中部為丘陵區。丘間注地坦緩,從中部淺丘向周圍逐步過渡到深丘和低山。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較充沛,是四川人口和工農業主要集中地。
平原和湖泊
長江流域平原湖區面積26萬平方千米,其主要是中國第三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包括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鄂東沿江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等。這些平原各具特色:江漢平原地面平坦,河渠交織,湖泊密布,堤垸若網;洞庭湖平原地面低平坦蕩,河湖交織,湖泊棋布;鄱陽湖平原地面低平,河網密布,小湖泊眾多:長江三角洲是由長江泥沙沖積所形成的沖積、湖積、海積平原。由此可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水網密布,土壤肥沃,土地資源優異,農業生產條件好,因而自古被譽為“魚米之鄉”。
土壤
長江流域土壤的分布,主要表現為具有緯度水平地帶性分布和垂直地帶性分布的規律。按中國土壤分類,它們主要為分屬富鋁土綱的紅壤,黃壤,淋溶土綱的黃棕壤、棕壤,半淋溶土綱的黃褐土,巖性土綱的紫色土、石灰土,鹽成土綱的鹽漬土,水稻土綱的水稻土,半水成土綱的潮土,水成土綱的沼澤土、泥炭土,高山土綱的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凍原土、高山寒漠土等。此外,四川西南部干熱河谷還有南亞熱帶的燥紅土分布。
紅壤和黃壤:分布于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濕條件較好。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長江以北大面積分布,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分布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區北緣,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黃棕壤在形成和分布上有明顯的南北過渡特點,具有弱富鋁化、酸化和黏化等特征。其成土母質主要有酸性巖、石英巖和泥頁巖。
棕壤:流域北緣和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分布,氣候逐漸進入暖溫帶,在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發育了棕壤。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黃褐土:在常綠闊葉林為主的植被條件下發育而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長江南岸的低山丘陵地帶。它是棕壤、褐色土向紅壤或黃壤過渡的土壤類型。剖面構造與褐色土大致相仿,只是土色棕黃而略帶紅棕色,心土層更緊密;表土呈酸性反應,土壤膠體上的鹽基呈不飽和狀態。該土種發育于黃土狀的湖積母質,在長期水旱輪作條件下,季節性淹水,周期性干濕交替,土壤氧化還原作用明顯,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生物多樣性
長江及其流域是地球上重要的天然物種基因庫。共有重要保護物種1398種,包括植物568種,哺乳動物142種,鳥類168種,兩棲動物57種,爬行動物85種,魚類378種。上游的三峽庫區共有植物6088種,分屬208科1428屬,含蕨類植物41科100屬400種,裸子植物9科30屬88種,被子植物170科1298屬5600種,有脊椎動物499種,含哺乳類101種,鳥類331種,爬行類35種,兩棲類32種;中游地區共有植物202科1476屬7037種,含裸子植物7科30屬64種,被子植物196科1445屬6973種;下游地區共有種子植物174科1180屬4259種。擁有岷山—邛崍山、武陵山區、桂西南石灰巖地區、蘇北灘涂濕地和浙閩贛交界山地5個國家級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目前共建有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827個,保護區面積3583.9萬平方公頃,約占長江流域面積的19.9%,遠高于全國15.1%的平均水平;且保護區級別高,其中國家級占67.0%,省級占18.0%。
動物
長江流域有淡水鯨類2種,魚類424種,浮游植物1200余種(屬),浮游動物753種(屬),底棲動物1008種(屬),水生高等植物1000余種。流域內分布有白鰭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長江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圓口銅魚、巖原鯉、長薄鰍等特有物種,以及“四大家魚”等重要經濟魚類。目前,長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內陸濕地自然保護區119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17處。
長江流域珍稀物種數量之多,居全國各大流域之首,包括本流域的特有種類如揚子鱷、四川山鷓鴣、紅腹錦雞、大熊貓、川金絲猴、滇金絲,還有限于中國分布的特有種類如華南虎、四川梅花鹿、野牦牛、西藏野驢等。中國特有的鳥類共93種,僅四川省就分布有53種。長江流域的水生珍稀動物也有多種,如白暨豚、中華鱘、長江鱘、白鱘、江豚等。長江流域的珍稀植物種類多,價值大。被列入中國第一批保護的珍稀植物種類有144種,占全國保護植物種類的37%,其中流域內一級保護植物58種,占全國同級保護植物的37.3%,三級保護植物79種,占全國同級保護植物的38.9%,主要珍稀植物如水杉、銀杉、珙桐等。
植物
長江流域因具有多種類型的氣候和土壤,不僅植物種類居我國各流域之冠,珍稀植物也多。如享有“植物王國”盛譽的云南和四川,現有植物種類都在1萬種以上,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也有數千種之多。許多著名的珍、稀、特有種和子遺種植物、如國家一類保護植物水杉、銀杉、珙桐、二類保護植物銀杏、鵝掌楸、觀光木、連香樹、金錢松、水青樹、崖柏,三類保護植物領春木、厚樸、紅豆樹、楠木、黃彬、青檀、垂枝云杉、雪蓮花、長苞鐵杉、假人參等,大多是長江流域的主產種和特有種。
長江流域分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共51科85屬126種,其中蕨類植物10科12屬19種,裸子植物7科20屬38種,被子植物34科53屬68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植物31種,國家工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95種。長江流域存在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占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總數的42.86%。
長江流域共分布有珍稀瀕危植物154種,占全國總數的39.7%,隸屬于60科109屬,其中蕨類植物9科9屬10種;裸子植物7科23屬38種;被子植物44科77屬106種。按照其在自然界的受威脅程度分為3類:瀕危植物43種、稀有植物48種、漸危植物63種,分別占總數的27.9%、31.2%和40.9%。
截止至2023年3月14日,位于三峽壩區的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新引種了34種共計2200余株的珍稀植物,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崖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穗花杉,三峽特有植物亮葉槭、鄂西紅豆、四川蘇鐵、巫山杜鵑等12種珍稀植物。
截至2022年,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已成功收集和保存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共計1300余種約2.9萬余株,其中人工繁育成功的有100多種,是中國最大的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種質資源庫和保育基地。人工繁育成功的珍稀植物有國家一級野生保護植物荷葉鐵線蕨、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疏花水柏枝、豐都車前等,均已成功應用于壩區生態修復和專類園建設。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2000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2000〕30號”批準建立“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5年4月國務院以“國辦函〔2005〕29號”批準保護區調整,并更名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環??偩钟?005年5月8日以“環函〔2005〕162號”公布了調整后的保護區面積范圍和功能分區。
調整后的保護區范圍為東經104°9′-106°30′、北緯27°29′-29°4′的長江上游干流及部分支流,寬度為各河流10年一遇最高水位線以下的水域和灘涂。保護區河流總長度 1162.61千米,總面積 33174.213公頃。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國家及地方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和其它長江上游特有魚類。
安徽揚子鱷自然保護區
揚子鱷自然保護區1982年建立,1988年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3333公頃。保護區位于安徽省廣德、宣州、南陵、郎溪、涇縣五個縣市。地處長江下游南岸。
保護區屬長江下游丘陵平原水網區,為皖南山區向長江沿岸平原的過渡區。區內多河漫灘,湖沼、丘陵山澗的灘地、山塘、堤壩。丘陵地帶的山坳、溝塘、沼澤地是揚子鱷理想的棲生之地。區內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18℃,四季分明,春天氣溫多變,秋天十分涼爽,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000毫米左右。這里的水陽江、青弋江兩條河流周圍有百余條支流,溝、塘、渠、壩星羅棋布,海拔300米以下的溝、塘、山洼、水庫和沼澤地,是揚子鱷生存棲息之處。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東部最大的原始森林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北、陜西、重慶三省市的邊界。南瀕長江,北望武當山,是大巴山脈和秦嶺山脈交接的地方,亦是中國南部亞熱帶向北部溫帶過渡的地帶。全區面積3250平方千米。主峰大神農架高達3106.2米。
神農架現存有1000余種樹種,570種野生動物,其中還有少見的白化動物如白熊、白蛇、白鹿、白猴,因此被譽為“華中林海”和“天然動植物園”。相傳這里曾是遠古時代神農氏(炎帝)定居耕田,遍嘗百草,采藥治病的地方。因山高壁陡,神通廣大的神農氏也只好搭架而上,因此得名“神農架”。
1990年,神農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單位;1995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定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點”。2013年,湖北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名錄。2016年7月17日,在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湖北神農架獲“世界自然遺產地”稱號。至此,湖北神農架也成為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名錄遺產地。
人類活動
編輯城鎮建設
長江沿線城鎮是與長江早期文明相伴而生并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秦漢時期,中國經濟發展與城鎮發展的重心在關中及黃河中下游地區,當時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城鎮稀少。魏晉南北朝以后,北方戰亂頻仍,經濟遭受重創,人口大量南遷,而長江流域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發展逐步追上黃河流域。建康(今南京)、揚州、荊州在這一時期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中心城市,長江沿線城鎮開始呈現帶狀分布的雛形。隋唐五代至兩宋是長江城鎮帶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這一歷史大勢的驅動下,長江沿線城鎮獲得了蓬勃發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條橫貫東西的城鎮帶。至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性農業的迅速發展、區域性生產分工的強化,長江沿線城鎮得到全面發展,沿江城鎮的帶狀化、體系化特征顯著。近代以來,長江沿線城鎮在與西方工業文明的交匯碰撞中,又成為中國早期工業化的先行地區。
宜賓
宜賓市地處四川盆地南緣,坐落在金沙江與岷江交匯處,內昆鐵路線上,城市三面臨水,背負翠屏山,地勢險要。西控彝越,東連巴郡,南通云、貴,北上西蜀,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連接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咽喉。歷代為郡、州、府治所。自秦朝以來,這里就開始成為通往云南、貴州的交通咽喉,是漢初以后“五尺道”、“石門道”的起點。
重慶
重慶,簡稱渝,位于中國西南部,地處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人口3375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另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彝族、藏族等55個少數民族。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重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6~18℃,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公元前十二世紀,重慶曾是古代巴國的都城。秦滅巴國,設立巴郡,漢代以州城顏江,改置江州。隋朝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更名渝州,至今仍簡稱為“渝”。南宋光宗趙惇在這里發跡起家,自詡是“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迄今,得名已近八百年。1927年設為特別市。1949年成為西南大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80年9月辟為對外貿易港口。
南京
南京位于長江下游南岸,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之譽稱。它是中國歷史上七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和安陽)之一。公元前472年春秋越國在此建立城邑。公元229年,孫權于此建都,稱吳國,后有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后建都在南京,故有“六朝金陵”之稱。937年后又陸續成為南唐、明、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的國都,所以又有“十朝都會”之說法。
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平原,是長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國家生產力布局中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一長江三角洲的西端,南接皖浙,北聯江淮,處于沿海開放地帶和長江流域的交匯部,具有經濟區域優勢。作為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南京已經形成了以電子、汽車、化工和一批地方特色產品為主導的綜合性工業體系,被國際經濟界人士和眾多海外財團視為具有廣闊開發前景的地區。
航運開發
長江江闊水深,是中國最重要的東西向水運干線,被譽為“黃金水道”,長江眾多的大支流以及京杭運河,多呈南北走向,與干流共同組成中國最大的內河水運網,通航里程總計達7萬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70%以上。1983年貨運量已達2.56億噸,占全國水運總量78%;貨運周轉量638億噸千米,占全國內河貨運周轉總量的85%。長江干流自四川屏山縣新市鎮以下2900多千米,可全年通航輪船,5000噸級船舶可從長江口上溯至武漢。長江航道通過能力巨大,目前在中下游行駛的2640馬力頂推船隊,平均載重可達1.5萬噸,超過5列火車的載重量;而6000馬力船隊的平均載重可達3萬噸,超過了10列火車。長江重要支流的航道也延伸甚遠。如岷江自成都以下,大渡河自峨邊以下,沱江自金堂以下,嘉陵江自大灘以下,涪江自綿陽以下,渠江自沙河以下,烏江自大烏江以下,赤水河自白楊坪以下,漢江自洋縣以下,沅江自金紫以下,湘江自全州以下,贛江自站塘以下均可通航。目前上述支流航道,有些河段枯季通航標準較低,有些河段因有閘壩礙航致使航道不能上下貫通。
南通港
南通港位于江蘇省南通市,東頻黃海,西南臨長江,處于海、江、河聯運的樞紐地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組合港北翼港口。1982年批準對外國籍船舶開放,與世界上65個國家和地區的199個港口通航。南通港可建5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海岸線有40多干米,可建萬噸級泊位的長江岸線30多干米,具有深水大港開發潛力。江面寬達8千米,航道水深-10米處寬達1500米,-20米水深處寬達800米。港區具有較好的氣象、水文條件。
南通港沿江沿海,在經濟腹地上依托泛長三角經濟圈,更兼有蘇中、蘇北、長江中上游地區及由東隴海線延伸而來的內陸腹地。集疏運條件較好,港區海、江、河交匯貫通,是理想的物資中轉地。水路方面靠長江,臨黃海,隔海與韓國、日本相望,溯江聯結長江中上游諸省,是江蘇省乃至中國東部地區“外引西進”的理想橋頭堡,此外還與通呂運河、通揚運河、京杭運河貫通。
鎮江港
鎮江港地處江蘇省鎮江市,位于長江干線與京杭運河十字交匯處,由高資、龍門、諫壁、大港、高橋、揚中等主要港區組成。主要經濟腹地為鎮江市和江蘇省京杭運河沿岸地區,以及長江中上游和淮河流域、丹金溧漕河沿岸部分地區。
鎮江港歷史悠久,從東漢末年“孫權繕治京口”建立軍港起,迄今已有1800余年歷史,存有著名的西津古渡遺址。鴉片戰爭后,列強勢力侵入長江,鎮江港1858年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鎮江港得到重新規劃和改擴建。改革開放以來,港口發展速。1985年,大港港區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其中包括4個2.5萬噸級海輪泊位,鎮江港開始具備接納萬噸級海輪的能力。1986年,鎮江港對外開放。
截至2020年底,鎮江港共有生產用碼頭泊位176個,設計通過能力1.59億噸。2020年,鎮江港完成貨物吞吐量36028萬噸,主要貨種為礦建材料、非金屬礦石、金屬礦石、煤炭及制品、化工原料、糧食等;完成集裝箱吞吐量為37.3萬標準箱。
水利工程
長江流域已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巨型水庫群。截至2021年,長江流域已建成各類水庫5萬多座,總庫容近3600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300余座,總調節庫容1800余億立方米,防洪庫容約800億立方米。
都江堰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于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后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壩,泄水閘,一座堤后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三峽工程建筑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水電站左岸設14臺,左岸12臺,共表機26臺,前排容量為70萬千瓦的小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820千瓦時,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為雙線五包連續級船閘及早線一級垂直升船機。
1986年至1989年,國務院組織412位專家對三峽工程全面論證。大多數專家認為建設三峽工程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2020年11月,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三峽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綜合效益最廣泛的水電工程。建成后的三峽工程,使江漢平原最薄弱的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創造了單座水電站發電量世界紀錄,惠及半個中國;三峽河段年貨運量超過一億噸,比蓄水前提高6倍,運輸成本下降近四成,使長江航道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有力推動了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引漢濟渭
引漢濟渭工程是“十三五”期間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由調水工程和輸配水工程組成,總投資約516億元。工程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從陜南漢中市洋縣、佛坪縣的漢江流域調水至關中渭河流域,可解決西安、咸陽、渭南、楊凌等4個重點城市,西咸新區5個新城,渭河兩岸長安區、臨潼區、興平市、富平縣等11個區縣以及渭北工業園區生活與工業用水需求,受水區域總面積1.4萬平方千米,受益人口1411萬。
引江濟渭工程示意圖
2023年7月16日,歷經十余年建設,引漢濟渭工程成功實現先期通水,正式向西安通水。引漢濟渭工程的先期通水,構建了陜西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網絡格局,有利于解決陜西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問題,顯著增強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和供給能力,同時有效改善關中超采地下水、擠占生態水的狀況,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防止城市環境地質災害,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環境問題和保護
編輯環境問題
上游地區水土流失
長期以來,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長江上中游的山丘區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長江流域成為中國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積和年土壤侵蝕總量最大的流域。
長江上游地區森林覆蓋率歷史上曾達到60~85%,到上世紀80年代一度降至10%左右,沿江兩岸有些地區只剩5~7%。上游幾條主要支流流域森林覆蓋率大多不到3%,其中19個縣市不到1%。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抬高。專家估算,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長江上游水土流失總面積已達35.5萬平方千米,占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2.6%,年土壤侵蝕量1.57億噸。
水污染
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由1998年的197億t增加到2016年的353億噸。長江流域農業耗水率大約為70%,而農業用水量多年平均在1000億立方米,推算出每年有330億噸含高營養物質的農業退水流入長江水系,將點源和面源加在一起,2016年廢污水排放總量實際是683億噸。從長江經濟帶11?。ㄊ校┪廴九欧趴偭靠?,2019年城市污水排放總量為221.9億立方米,占到全國的43%,單位面積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2.0倍,水域環境容量基本沒有變化,而水污染負荷成倍增加。2017年以前的20年時間里,除了1998年和2016年外,長江流域河流全年期水質劣于Ⅲ類河流比例都占到評價河段的20%以上,其中:2006—2010年的5年中超過30%以上;到2015年劣于Ⅲ類河段基本都在20%以上;直到2016年才降到17.4%。湖泊全年期水質好于和等于Ⅲ類湖泊數量占總評價湖泊數的百分比沒有超過50%,到2016年僅占16.4%,說明大多數湖泊喪失了飲用水源地的功能,水污染問題十分突出。
水生態功能退化
由于梯級水電站建設、毀滅式的捕撈和水污染等綜合因素,河流水文和泥沙輸移過程發生巨大變化,河岸及洲灘生物棲息地功能下降,長江幾乎所有珍稀和特有水生生物都面臨生存困難,甚至出現滅絕,如白暨豚、白鱘等。到2017年,長江江豚數量僅1000頭左右,比大熊貓數量還少;中華鱘連續多年沒有自然產卵;長江中下游的三鮮(鰣魚、河豚和刀魚)中鰣魚已滅絕,刀魚和天然河豚數量極少;中華絨螯蟹資源也接近枯竭;青、草、鰱、鳙4大家魚是長江中最多的經濟魚類,資源量已大幅萎縮,種苗發生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年產卵量從最高1200億尾降至最低不足10億尾;野生魚類年捕撈量不足10萬噸,不到20世紀50年代的20%。長江水生態系統功能嚴重退化。
水域和岸線開發利用過度
過去的河道整治、岸線利用沒有將生態環境作為制約因素,長江自然岸線和洲灘顯著減少。到2015年,長江干流岸線利用率已經超過20%,其中上海市岸線開發利用率約為50%、江蘇省岸線開發利用率接近30%。長江兩岸出現化工企業圍江,非法碼頭遍布現象,已利用岸線多為硬質護坡,失去了生態屏障功能。河道中的大量洲灘也被開發利用,成為堆放廢棄物質、砂石場地,或者開發成農田,再加上河道內無序采砂等問題,使許多水生生物棲息地破壞。
環境保護
法律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作為中國首部有關流域保護的專門法律,該法從醞釀起草到制定通過,期間備受矚目。該法規定,對長江流域國土空間實施用途管制,實施取水總量控制和消耗強度控制管理制度,確定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加強對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對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源頭實行嚴格保護,對長江流域河湖岸線實施特殊管制,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劃定禁止航行區域,建立河道采砂規劃和許可制度。長江保護法還設生態環境修復專章。確立國家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實行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相結合的系統治理原則,規定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嚴格捕撈管理,實施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的河湖水系聯通修復方案,在三峽庫區等因地制宜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建立野生動植物遺傳資源基因庫,進行搶救性修復等。
十年禁漁計劃
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
經過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長江禁漁取得階段性成效。相關地區水生生物資源恢復趨勢向好。2023年的監測結果顯示,長江監利段“四大家魚”卵苗發生量從最低不足1億尾提升到78.7億尾,刀鱭時隔30年再次溯河洄游到達歷史分布上限洞庭湖。
2024年4月9日,根據央視網消息,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內共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這其中又涵蓋長江特有魚類180多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長江鱘以及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圓口銅魚、長薄鰍等珍稀魚類。十年禁漁為長江魚類提供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使這里的魚類資源明顯恢復。
建立保護區
長江流域已經形成初步的自然保護區網絡體系,據統計,長江流域共建設有自然保護區738個,總面積為472570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2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101個,面積348952平方千米;省級自然保護區有215個,面積64345平方千米。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內建有自然保護區311個,面積達399218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42.3%。其中以位于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優先區,以及武陵山區、洞庭湖與揚子鱷保護地的保護面積比例較高,保護區比例都在30%以上,而其它優先區的保護面積比例較低。
風景名勝
編輯長江流域范圍廣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都十分豐富。長江流域旅游資源的分布,可以上起冰天雪地、高寒缺氧的江源地區,下至水道如織、人煙稠密的長江三角洲,其中只有人文景觀資源才因經濟開發水平有地區上的差異。大致說來,流域的西半部、北部和南部山區,有待開發的自然資源較多,少數民族風情濃厚;流域中心地帶,人文景觀資源豐富。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位于四川省的奉節、巫山和湖北的巴東、秭歸、宜昌5縣之間,西起奉節白帝城,東止宜昌南津關,全長208千米,其中屬峽谷段的約為97千米,是世界較長的峽谷之一。長江三峽以雄偉險峻、秀麗幽深和灘多水險聞名于世。瞿塘峽長8千米,是三峽面最窄,景色最壯麗的一段峽,名勝古跡有白帝城、變門、風箱峽古代懸棺和摩崖石刻、古棧道等。巫峽長45千米,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多在江邊。西陵峽長66千米,中間有寬谷相間,主要峽段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等,此峽灘險極多,著名的新灘、泄灘、崆嶺灘和黃陵廟均在峽內。峽口的三游洞,因唐代詩人白居易、元微之和白行簡三人同游此洞而得名。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來此游覽賦詩,人稱“后三游”。附近還有其他古跡和自然風景。離峽口約2千米,就是長江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
長江三峽之巫峽
巫山小三峽
小三峽是大寧河下游流經巫山境內的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南起巫峽西口,北至涂家壩,全長50千米。屬首批國家級AAAAA景區,先后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重慶文明景區”,還被名人譽為“中華奇觀”“天下絕景”“不是三峽,勝似三峽”“天下奇峽”,更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寧河不是峽,五岳歸來不看山,寧河歸來不看峽”等美贊。
巫山小三峽
小三峽主要觀景有:龍門峽、龍門橋、龍門古寨、寫字巖、青獅守門、靈芝峰、熊貓飲水、仙女拋繡球、仙桃峰、獅子峰、觀音坐蓮臺、八戒拜觀音、懸棺、白蛇鉆洞、滴翠峽、牛肝馬肺、摩巖佛像、天泉飛雨、羅家寨、馬渡河、登天峰、金猴峰、赤壁摩天、船棺、雙鷹戲屏、飛云洞等。
黃鶴樓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邊的蛇山上。蛇山又稱黃鵠山、黃鶴山。黃鶴樓是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有“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以后各代屢毀屢建。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因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清光緒十年(1884年),黃鶴樓為一場大火焚毀。至1985年,新建的黃鶴樓又屹立在長江之濱。
黃鶴樓
岳陽樓
岳陽樓景區屹立于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9月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岳陽樓
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漢族古建筑,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
黃山
黃山風景區,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地跨市內歙縣、休寧、黟縣和黃山區、徽州區。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區,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黃山風景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2394.5毫米,年均氣溫7.8℃,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
黃山
相關文化
編輯文物古跡
長江沿線?。ㄖ陛犑校┕灿腥珖豢梢苿游奈?0.6萬余處,約占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39.8%。截至2021年,長江沿線?。ㄖ陛犑校┕灿腥珖攸c文物保護單位1872處,?。ㄖ陛犑校┘壩奈锉Wo單位732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5252處,涉及古宮、道觀、寺廟、古橋梁、古祠堂、民居、牌坊、古石刻、古塔、古代名人墓穴、古文化遺址、古窯址、革命舊址、古城墻關隘等,數量多、內涵豐富,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長江流域國家級和?。ㄗ灾螀^、直轄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類統計
類別 |
國家級保護單位數量/處 |
省級保護單位數量/處 |
古遺址 |
104 |
396 |
古墓葬 |
49 |
290 |
古建筑 |
259 |
1263 |
石窟寺及石刻 |
59 |
261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
148 |
827 |
其它 |
1 |
24 |
總計 |
620 |
3061 |
三星堆遺跡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成都平原北江、沱江支流,南距成都約40千米。三星堆得名于清代嘉慶年間,由于遺址范圍內馬牧河南岸臺地上分布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故名“三星堆”。
根據目前的發現與研究成果,三星堆文化的年代從距今4000年延續至距今2000年,向南深入青衣江大渡河流域、雅安石棉等地,向東至長江涪陵一帶。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包括廣漢三星堆遺址、青白江遺址、青白江三星遺址、鹽亭張家壩遺址、涪陵鎮安遺址等。三星堆的新發現又一次證明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古蜀文明與黃河文明、長江中下游文明同樣歷史悠久,以成都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地區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江流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00多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000多項。長江經濟帶是中國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著長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長江干支流沿線19個地區內國家級非遺共有1264項,而長江經濟帶的11個省市區內就有858項,占長江流域非遺總數的67.9%。
共有85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93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此外,還有20多項世界遺產以及大量的農業遺產、工業遺產、文化景觀類遺產、水利遺產、老字號、地名遺產、宗教遺產以及數以百萬計的可移動文物,數以千計的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等。
歷史文化名城
長江流域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2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78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6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42個,中國傳統村落2954個,劃定歷史文化街區571片,確定歷史建筑約3萬處。
瀘州
瀘州市位于沱江與長江交匯處,兩岸丘陵、平壩紛陳,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水陸交通方便,物產資源豐富多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豐富,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1994年1月,國務院第三批批準公布瀘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使瀘州成為全國99個、四川7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瀘州現有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瀘州)、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敘永)、6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合江堯壩、古藺太平、合江福寶、古藺二郎、兆雅新溪、天仙樂道街),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堯壩古街),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瀘縣立石鎮、瀘縣方洞鎮石牌坊村)、2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江陽區況場鎮朱德舊居—宜民古街歷史文化街區、龍馬潭區寶蓮街歷史文化街區)、及10個中國傳統村落。
荊州
荊州,湖北省地級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于湖北中南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荊州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坝韯澗胖?,始有荊州?!鼻G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后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
荊州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樞紐和長江港口城市。以楚紀南故城遺址為核心的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是繼西安、洛陽之后第三個國家大遺址片區;荊州城墻已連續兩次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已列入國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詩文作品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紅色文化
三紅精神
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勝利閉幕,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誕生。這條游船因而獲得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其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所昭示的是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凹t巖精神”“紅橋精神”則是“紅船精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揚。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凹t巖精神”代表地則是重慶紅巖村,它是“紅巖精神”的發祥地。而在作為“紅橋精神”起點的漢陽,武漢長江大橋龜山橋頭堡已然成為一座紅色精神堡壘。
長征精神
紅軍長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1934年10月17日,中央紅軍8.6萬人自江西于都出發,艱難行進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抵達陜西吳起鎮。在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苦歷程中,紅軍斬關奪隘、搶險飛渡,打退了敵兵、翻越了雪山、跋涉了草地,表現出無堅不摧的戰斗力量。
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是中國歷史上一次以橫渡長江為主要路線的戰役。1949年4月20日夜,百萬雄師在千里江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23日占領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6月2日解放崇明島,渡江戰役勝利結束,加速全國解放步伐。在長江上,2萬多名船工參加渡江戰斗,僅安徽無為、宿松、懷寧三個縣就分別有2000多名船工參戰,有的父子、兄弟齊上船,運送大軍過江。
注釋
編輯展開[a]
長江全長6363千米(國務院數據),一說有6397千米(安徽省人民政府數據),6403千米(三江源國家公園網站),6380千米(《話說長江》數據),一般用6300余千米較為合適。
參考資料
編輯展開[1]陶景良編著. 《長江三峽工程100問》. 北京: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06: 3. 7-80099-610-7.
[2]雷亨順主編. 《中國三峽移民》.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2-12: 121-122. 7-5624-2753-4.
[3]長江.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2014-09-15[2023-05-20].
[4]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9. 7-5320-1538-6.
[5]王文成,陶鳳珍編著.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指南》.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05: 476-477. 7-5633-2147-0.
[6]河流和湖泊.中國政府網. [2023-07-22].
[7]耿占軍,趙淑玲主編. 《中國歷史地理學》. 西安: 西安地圖出版社, 2000-09: 123. 7-80545-958-4.
[8]向樹元,王岸,王國燦,曾方明,路晶芳,江尚松,常浩,林曉,路玉林編著. 《青藏高原及鄰區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圖及說明書 1:3000000》.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13-06: 11. 978-7-5625-2795-4.
[9]張妙弟主編. 《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6-06: 24. 7-5502-7547-5.
[10]《中國自然地理》編寫組編. 《高等學校教材 中國自然地理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05: 111. 12010·042.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等編.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91-07: 201. 7-116-00930-2.
[12]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中國政府網. 2005-09-13[2023-05-20].
[13]深圳特區報;深圳特區報社. 長江到底有多長?數據最多相差167千米!長江長度需要一個“國家標準”.百度網. 2021-07-21[2023-05-20].
[14]100°文化工作室著. 《你必須知道的2500個地理常識》.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2-04: 182. 978-7-5624-6382-5.
[15]黃強,彭東方本卷著. 《大江經緯 長江流域的縱橫水網》. 武漢: 長江出版社, 2013-04: 2. 978-7-5492-1822-6.
[16]劉盛佳主編. 《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和上、中、下游比較研究》.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12: 48. 7-5622-1976-1.
[17]張立城等著. 《水環境化學元素研究》.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02: 8-9. 7-80093-828-X.
[18]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20. 7-5625-1910-2.
[19]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12-14. 7-5625-1910-2. (3)
[20]聶芳容編著. 《三峽工程與洞庭湖》.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02: 234. 7-5438-2519-8.
[21]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11-13.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9. 7-5320-1538-6. (3)
[22]劉玉堂主編. 《湖北文化省情 資源篇》. 武漢. 武漢: 崇文書局, 2005-01: 251. 7-5403-0857-5.
[23]段渝主編.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 4》. 成都: 巴蜀書社, 2008-03: 108. 7-80752-091-4.
[24]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11-13.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267-271. 7-5320-1538-6. (3)
[25]長江流域聯合調度水工程總數增至125座(處).中國政府網. 2023-07-02[2023-07-22].
[26]三峽工程簡介.中國政府網. 2006-05-12[2023-07-22].
[27]長江干流六座梯級電站頂峰保供 為“西電東送”提供強大支撐.央視網. [2023-07-22].
[28]引漢濟渭先期通水 長江黃河關中握手.新華網. 2023-07-16[2023-07-22].
[29]周建忠,湯漳平主編. 《楚辭學通典》.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5: 282. 7-5351-3473-4.
[30]陳昆滔,雷亮主編. 《事物由來大觀》. 武漢: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2-09: 121-122. 7-81030-179-9.
[31]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16. 7-5320-1538-6.
[32]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8-11. 7-5320-1538-6. (3)
[33]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2-3. 7-5625-1910-2.
[34]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3. 7-5625-1910-2.
[35]陳惠欽,王兆陽,汪嘉明,段愛萍主編. 《實用科技寫作指南》. 西安: 太白文藝出版社, 1997-01: 9. 7-80605-412-X.
[36]劉盛佳主編. 《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和上、中、下游比較研究》.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12: 13. 7-5622-1976-1.
[37]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47-48. 7-5320-1538-6. (2)
[38]趙森新. 《21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石 中國生態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10: 153. 7-80135-204-1.
[39]四川省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著. 《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01: 95-96. 7-5364-0144-2.
[40]張立城等著. 《水環境化學元素研究》.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02: 254. 7-80093-828-X.
[41]《四川資源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主編. 《四川資源動物志 第1卷 總論》.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07: 21.
[42]《中國自然地理》編寫組編. 《高等學校教材 中國自然地理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05: 111-112. 12010·042. (2)
[43]江恩惠,劉燕,李軍華等編著. 《河道治理工程及其效用》. 鄭州: 黃河水利出版社, 2008-12: 38-39. 7-80734-186-6.
[44]陶景良編著. 《長江三峽工程100問》. 北京: 中國三峽出版社, 2002-06: 4-5. 7-80099-610-7.
[45]王臘春,史運良,王棟等編. 《中國水問題》.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7-09: 74. 978-7-5641-0878-6.
[46]《四川資源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主編. 《四川資源動物志 第1卷 總論》.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07: 21.
[47]雅礱江:野性的奔流.中國國家地理. [2023-08-19].
[48]許新宜主編. 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水資源卷[M]. 2016: 209-210.
[49]《四川資源動物志》編輯委員會主編. 《四川資源動物志 第1卷 總論》.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07: 22.
[50]姚材儀, 何艷梅, 程建兄等. 基于MCR模型和重力模型的岷江流域生態安全格局評價與優化建議研究. 生態學報, 2023-04-30: 1-14.
[51]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57. 7-5320-1538-6.
[52]沱江. //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0-10-10: 22-482~22-482. 9787500079583.
[53]鄧慧平, 唐來華. 沱江流域水文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J]. 地理學報, 1998, (01): 43-49.
[54]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4. 7-5625-1910-2.
[55]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57. 7-5320-1538-6.
[56]劉灼,董廣海. 成渝雙城經濟圈流域經濟發展研究——以嘉陵江流域為例. 《中國市場》, 2022-10
[57]烏江歷史變遷.多彩貴州網. [2023-05-13].
[58]烏江:一條喀斯特河流的美麗與豐饒.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公園管理局. [2023-05-13].
[59]張立城等著. 《水環境化學元素研究》.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02: 138. 7-80093-828-X.
[60]漢江與清江.央視網. [2023-08-05].
[61]長江流域規規劃辦公室政治部宣傳處編. 《紅日照漢江》. 北京: 水利電力出版社, 1974-08: 84.
[62]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79. 7-5320-1538-6.
[63]資江,你還好嗎?|中國水周.綠色瀟湘. [2023-07-22].
[64]黃錫荃,蘇法崇,梅安新. 《我國的河流》.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2-11: 59.
[65]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74. 7-5320-1538-6.
[66]澧水.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8-05].
[67]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7. 7-5625-1910-2.
[68]王式成,汪躍軍,汪守鈺主編. 《水文水資源科技與進展》.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3-12: 349. 978-7-5641-4519-4.
[69]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80. 7-5320-1538-6.
[70]韓會明,孫軍紅. 贛江流域氣象水文干旱傳播特征分析.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22, (12): 101-106.
[71]母親河-信江.上饒市信州區人民政府. [2024-01-19].
[72]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7. 7-5625-1910-2.
[73]【兩會長江之聲】全國政協委員馬建華:加快推進長江中下游原通江湖泊生物通道修復.長江水利網. 2023-03-15[2023-08-05].
[74]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7-8. 7-5625-1910-2. (2)
[75]高吉喜,中村武洋,潘英姿,夏堃堡著. 《洪水易損性評價 洞庭湖地區案例研究》.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4-04: 44. 7-80163-810-7.
[76]洞庭湖簡況.湖南省人民政府. [2023-07-22].
[77]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27. 7-5320-1538-6.
[78]史興民編著. 《旅游地貌學》.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9-11: 141. 978-7-310-03285-3.
[79]史興民編著. 《旅游地貌學》.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9-11: 140. 978-7-310-03285-3.
[80]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28-29. 7-5320-1538-6. (2)
[81]方克逸主編;昂開和,邱先權副主編. 《巢湖》. 合肥: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12: 1-2. 7-5337-1942-5. (2)
[82]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29-30. 7-5320-1538-6. (2)
[83]張立城等著. 《水環境化學元素研究》.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02: 12-13. 7-80093-828-X.
[84]張立城等著. 《水環境化學元素研究》.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02: 13-14. 7-80093-828-X.
[85]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 [2023-08-05].
[86]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14-15. 7-5625-1910-2. (2)
[87]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16. 7-5625-1910-2.
[88]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丨長江干流水質連續三年保持Ⅱ類.新華網. 2023-07-06[2023-07-23].
[89]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子活化分析實驗室著. 《中子活化分析在環境學、生物學和地學中的應用》.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2-04: 20. 7-5022-0609-4.
[90]張立城等著. 《水環境化學元素研究》.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02: 14. 7-80093-828-X.
[91]《中國自然地理》編寫組編. 《高等學校教材 中國自然地理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05: 112. 12010·042.
[92]張立城等著. 《水環境化學元素研究》.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6-02: 10. 7-80093-828-X.
[93]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11-12. 7-5625-1910-2. (2)
[94]氣候.中國政府網. [2023-08-20].
[95]《四川省志?地理志(上下冊)》四川盆地氣候主要特征.四川省地方志. [2023-06-04].
[96]中國民航學院科研處編. 《中國民航學院科學論文摘要匯編 1981-1986》. 1986-09: 129-130.
[97]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72. 7-5625-1910-2.
[98]孫家聰. 滇中鵝頭廠式層控鐵礦的構造控制作用. 地質學報, 1986[2023-08-20].
[99]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26-27. 7-5625-1910-2. (2)
[100]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55. 7-5625-1910-2.
[101]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48. 7-5625-1910-2.
[102]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58. 7-5625-1910-2.
[103]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63. 7-5625-1910-2.
[104]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67. 7-5625-1910-2.
[105]劉盛佳主編. 《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和上、中、下游比較研究》.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12: 54. 7-5622-1976-1.
[106]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234. 7-5320-1538-6.
[107]劉盛佳主編. 《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和上、中、下游比較研究》.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12: 55-57. 7-5622-1976-1. (3)
[108]劉盛佳主編. 《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和上、中、下游比較研究》.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12: 15-17. 7-5622-1976-1. (3)
[109]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20. 7-5625-1910-2.
[110]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20-21. 7-5625-1910-2. (2)
[111]周興志,趙建功編著. 《長江流域地質環境和工程地質概論》.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4-05: 21. 7-5625-1910-2.
[112]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127-128. 7-5320-1538-6. (2)
[113]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128. 7-5320-1538-6.
[114]中國主要土壤類型.江蘇省自然資源. [2023-08-20].
[115]黃棕壤.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8-20].
[116]黃褐色土.科普中國網. [2023-08-20].
[117]楊桂山, 徐昔保, 李平星. 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研究. 地理科學進展 , 2015, (34): 1356-1367.
[118]《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23-07-24].
[119]劉盛佳主編. 《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和上、中、下游比較研究》.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12: 20. 7-5622-1976-1.
[120]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157. 7-5320-1538-6.
[121]李紅清等. 長江流域珍稀頻危和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綜述. 《人民長江》, 2009-7-10
[122]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搶救保護植物品種突破1300種.科學網. [2023-07-24].
[123]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省水產局. 2016-02-05[2023-07-24].
[124]安徽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公園管理局. 2010-02-04[2023-07-24].
[125]神農架.湖北省人民政府. [2023-07-24].
[126]長江城鎮帶的歷史角色.人民網. 2016-05-16[2023-07-24].
[127]李成良,楊振之主編. 《可愛的四川》. 成都: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5-06: 63. 7-5411-1319-0.
[128]成都地圖出版社編著. 《重慶旅游》. 成都: 成都地圖出版社, 2003-03: 4. 7-80544-651-2.
[129]重慶介紹.四川外國語大學. [2023-08-20].
[130]袁一鋒主編. 《上海觀光指南》.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4-10: 224. 7-80511-679-2.
[131]曾向東,魯明泓主編. 《新型工業化與南京城市發展》.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3-09: 248-249. 7-305-03880-6.
[132]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14-15. 7-5320-1538-6. (2)
[133]南通港.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8-20].
[134]鎮江港.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3-08-20].
[135]科學調度的長江智慧——長江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實現多贏目標.中國政府網. 2021-12-03[2023-07-24].
[136]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 都江堰.中國政府網. 2006-03-29[2023-07-24].
[137]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綜述.中國政府網. 2020-11-04[2023-07-24].
[138]【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三峽工程:大國重器標注中國創新高度.央視網. 2021-03-12[2023-07-24].
[139]引漢濟渭工程正式向西安通水.光明日報. 2023-07-16[2023-07-24].
[140]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四大片”已治理1/3.中國政府網. 2006-07-03[2023-07-24].
[141]長江——我們的母親河.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07-24].
[142]夏軍,陳進. 長江大保護實踐與對策.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2, 20(4): 625-630.
[143]長江保護法是一部什么法?.深圳市生態環境局. [2023-07-24].
[144]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以來取得扎實成效.中國政府網. 2023-01-23[2023-07-24].
[145]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向好 長江禁漁取得階段性成效.新華網. 2023-02-02[2023-07-24].
[146]長江十年禁漁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央視網. [2024-04-09].
[147]十年禁漁看長江|從水域之治轉向生態之治 長江大保護仍需久久為功.央視網. [2024-04-09].
[148]歐陽志云,朱春全主編. 《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格局與保護圖集》. 2011-03: V. [2023-07-24]. 9787030294593.
[149]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266. 7-5320-1538-6.
[150]石銘鼎,欒臨濱等編著. 《長江》.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2: 277-278. 7-5320-1538-6. (2)
[151]長江三峽.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023-08-08].
[152]巫山.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3-07-24].
[153]黃鶴樓概況.黃鶴樓. [2023-07-24].
[154]岳陽樓總說.岳陽樓. [2023-07-24].
[155]黃山.安徽省人民政府. [2023-07-25].
[156]【文化】保護長江文物,弘揚長江文化.南京發布. 2021-11-14[2023-07-24].
[157]劉蕓, 李紅清. 長江流域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狀和保護對策. 《人民長江》 , 2008年, (12).
[158]璀璨三星堆.中國記協網. 2022-11-01[2023-07-24].
[159]全面推進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央視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2023-08-08].
[160]廖嵐欽, 胡娟. 長江經濟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時空特征及演化.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 (5).
[161]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瀘州.四川文化旅游網. [2023-08-08].
[162]【文化荊州】荊山楚水鑄青史 探尋荊州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上).荊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08-08].
[163]荊州:進一步梳理和發掘長江文化,加快建設荊楚文化傳承發展中心|沿著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長江網. [2023-08-08].
[164]古詩詞里的長江,原來這么美!.新華網手機版. [2023-07-24].
[165]“三紅精神”織就“長江紅色文化帶”.新華網手機版. [2023-07-24].
[166]長征精神是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強大精神動力.教育部網站. [2023-07-25].
[167]百萬雄師身后,是千千萬萬的人民——寫在渡江戰役勝利72周年之際.新華網. [2023-07-25].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