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稱由來
- 2 位置境域
- 3 歷史變遷
- ? 形成過程
- ? 歷史演變
- 4 流域水系及特征
- ? 水系組成
- ? 干流河段
- ? 上游
- ? 中游
- ? 下游
- ? 主要支流
- ? 洮河
- ? 汾河
- ? 渭河
- ? 湟水
- ? 大汶河
- ? 涇河
- ? 無定河
- ? 窟野河
- ? 白河、黑河
- ? 主要湖泊
- ? 扎陵湖
- ? 鄂陵湖
- ? 東平湖
- ? 崗納格瑪錯
- ? 阿涌貢瑪錯
- ? 烏梁素海
- ? 沙湖
- ? 紅堿淖
- ? 地下水
- ? 水文特征
- ? 徑流量
- ? 含沙量
- ? 水資源
- ? 水源補給
- ? 水質
- ? 凌汛
- 5 地理特征
- ? 氣候
- ? 南溫帶氣候區
- ? 黃河中下游半濕潤區
- ? 陜甘晉半干旱區
- ? 中溫帶氣候區
- ? 晉陜蒙半干旱區
- ? 黃河上游干旱區
- ? 青甘寧半干旱區
- ? 高原氣候區
- ? 青川甘濕潤區
- ? 上游半濕潤區
- ? 河源湖南干旱區
- ? 地質
- ? 地質構造
- ? 緯向構造體系
- ? 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
- ? 新華夏構造體系
- ? 青藏“歹”字型構造體系
- ? 地層特征
- ? 巖石特征
- ? 礦產資源
- ? 地形地貌
- ? 第一級階梯
- ? 第二級階梯
- ? 第三級階梯
- ? 土壤
- ? 生物多樣性
- ? 植物
- ? 動物
- ? 自然保護區
- ?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
- ?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 自然災害
- ? 水災
- ? 地震
- ? 土地鹽堿化
- 6 人類活動
- ? 歷史沿革
- ? 先秦時期
- ? 秦漢時期
- ? 魏晉南北朝時期
- ? 隋唐北宋時期
- ? 元明清時期
- ? 社會經濟
- ? 第一產業
- ? 第二產業
- ? 第三產業
- ? 水利設施
- ? 鄭國渠
- ? 陸渾水庫
- ? 小浪底水利樞紐
- ? 三門峽水利樞紐
- ? 交通運輸
- ? 公路
- ? 鐵路
- ? 航運
- ? 航空
- ? 濟南遙墻機場
- ?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
- ?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
- ? 科考研究
- 7 環境問題和保護
- ? 環境問題
- ? 水污染
- ? 水土流失
- ? 環境保護
- ? 工程保護
- ? 生態保護
- 8 風景名勝
- ? 人文景觀
- ? 嵩山少林景區
- ? 龍門石窟
- ? 秦始皇帝陵
- ? 云岡石窟
- ? 嘉峪關
- ? 自然景觀
- ? 壺口瀑布
- ? 泰山
- ? 九寨溝
- 9 相關文化
- ? 文化
- ? 河套文化
- ? 仰韶文化
- ? 文物古跡
- ? 藍田猿人遺址
- ? 北宋東京遺址
- ? 漢魏洛陽故城
- ? 平遙城墻
-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 豫劇
- ? 蒙醫藥
- ? 烏審走馬競技
- ? 少林功夫
- ? 太極拳
- ? 民間傳說
- ? 河伯獻圖
- ? 后羿射日
- ? 文學作品
- ? 藝術作品
- 10 注釋
- 11 參考資料
黃河(英文名:Yellow River)別名大河、上河、河等,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長度第五的大河,位于亞歐大陸東部、中國北方地區,流域經緯度范圍為東經96°—119°,北緯32°—42°,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千米,發源于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九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干流全長5464千米。河源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上游,自河口鎮至河南鄭州市的桃花峪為中游,自桃花峪至入??跒橄掠?,黃河尾閭包括濱州市、東營市,主要支流有洮河、汾河、渭河等,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名稱由來
編輯黃河因河水顏色渾黃而得名。黃河的稱謂,從商代以來的“高祖河”“宗河”“大河”“上河”“河”,在秦漢之際發展為“黃河”?!妒酚洝贰稘h書》記載一般稱黃河為“河”。黃河之名正式出現于西漢時代,《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載:“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蓖瑯拥膬热?,《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則記載:“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但仍未被采用,直到宋代,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
位置境域
編輯黃河位于北半球、亞歐大陸東部、中國北方地區,經緯度范圍為東經96°—119°,北緯32°—42°,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九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流域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東西長約1900千米,南北寬約1100千米,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千米(包括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千米),干流全長5464千米。
歷史變遷
編輯形成過程
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距今150萬年~115萬年)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至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至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在第三紀和第四紀的早更新世,華北—塔里木古陸塊上有著許多古湖盆,到晚早更新世西部又增添了古扎陵、鄂陵湖和古若爾蓋湖。這些湖盆水系互不聯通,各自成為獨立的內陸水系,包括共和湖盆水系、銀川湖盆水系、汾渭湖盆水系、華北湖盆水系。由于西高東低梯形臺地的形成,每個湖盆都是當地河流的歸宿,今天的渤海,當時也是湖。
中更新世,地殼產生明顯的差異性構造運動,湖盆之間的隆起帶上升強烈,引起河流急劇下切,不僅使早期古河道繼續加深增寬,而且區域性水文網絡開始出現,某些地段由于水流強烈的溯源侵蝕逐步連通形成大河,在長達105萬年的中更新世,黃河由多元的獨立湖盆水系逐步發展成為一條統一的古黃河。大體上在早中更新世,阿尼瑪卿山以東地區地殼出現大面積抬升,隆起段的河流負向侵蝕強烈,首先是共和湖和汾渭湖被拉開,湖泊漸次消亡,從龍羊峽至小浪底,所有的河谷地段普遍發育著最高一級階地——第四級基座階地。從晉陜、三門峽、孟津峽谷和蘭州等寬谷地段古黃河及其支流發育的第三級基座階地,共和盆地、汾渭盆地發育良好的三級階地,以及陜北、隴東、寧南、隴西地區的(土掌)地和(土丈)地,都是發育在晚中更新世,它的割切深度一般30~50米,最深達70米,說明這是古水文網的大發展時期。至此,除共和盆地以西和沁陽盆地以東仍為獨立湖盆水系外,其余地段古黃河已相互溝通,古黃河流域中都已出現統一的古水文網系統,河道也基本定型。
晚更新世,水文網的大部分古湖盆已淤積消亡,少數存留的水域面積也大為縮小,如扎陵、鄂陵、若爾蓋、臨河、冀中及天津等古湖泊。古冀中湖因泥沙淤積使湖區面積大為縮小,其東側斷隆上升,將古湖一分為二,位于北部者仍稱冀中湖,展布于南部者稱古長垣湖。今天津以東水域為海水所侵占,稱為古渤海,古黃河經天津湖入海。古黃河中、上游段,不論干流或支流,普遍發育有第二級階地,峽谷與寬谷段為基座型,只有東部裂谷盆地段為堆積型,且以上疊式為主。階地的成因,除銀川、臨河兩處為湖成外,其他均為河流階地,說明當時河流的侵蝕比較強烈。各河段的沉積厚度很不一致,隆起段比較薄,一般不超過30米;盆地段較厚,自15~400米不等。由此可知,晚更新世時裂谷盆地下降幅度大,隆起上升幅度也很大。所以,高原古黃土溝谷切割非常厲害,形成完整的古溝道系統。當古黃河貫通古湖盆入海后形成海洋水系,海平面就成為全河統一的侵蝕基準面,河床縱剖面在海平面升降控制下進行調整,并向統一的均衡曲線方向發展。從此黃河河床進入統一的調整階段。上升段的河流作用以負向侵蝕為主,而急劇下沉的裂谷段則大量淤積,產生削高填低的夷平過程。在距今10000年至3000年的早、中全新世時期,河水上下貫通,古湖盆大都干涸、消亡,溝系發育迅猛,尤其是黃土高原,出現“千溝萬壑”,是古黃河水系的大發展時期。隨之土壤侵蝕嚴重,河水泥沙巨增。
歷史演變
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夏、商、周時代,黃河下游河道呈自然狀態,低洼處有許多湖泊,河道串通湖泊后,分為數支,游蕩彌漫,同歸渤海;春秋后期,齊國于公元前685年開始,在黃河下游低平處筑堤防洪,其他諸侯國相繼筑堤,由于堤防約束,河床淤高,黃河于公元前602年在黎陽宿胥口決徙,主流由北流改向偏東北流;西漢時期,黃河堤距寬窄不一,堤線曲折更多,黃河成了地上河,個別河段堤防修得很高;69年王景治河,主要是將河、汴分流,筑堤自滎陽(今滎陽東北)至千乘(今山東高青縣東北)???,長500多千米,防御黃河南泛;宋前期大致維持東漢以來的河道,后期河道淤高,1048年河決商胡,改道北流,新河奪永濟渠至今天津東入海;1128年冬,開黃河南堤御敵,黃河從此南泛入淮,1209~1296年,黃河呈自然漫流狀態,沒有固定流路;1297~1397年,黃河以滎澤為頂點向東成扇形泛濫,主流自南向北擺約50年,此后自北向南擺50年,最北流路在今黃河一帶,最南流路奪潁入淮;1578年修筑徐淮間300千米南北大堤,使黃淮合流,直至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經過了約20年的漫流期,1875年,開始修官堤;1938年6月,國民政府扒開花園口黃河南堤,全河奪流改道,經沙潁河、渦河入淮,直至1947年3月15日將花園口口門堵合,黃河回歸故道。
流域水系及特征
編輯水系組成
黃河屬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彎曲,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共220條,組成黃河水系,黃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且沿程匯入疏密不均,黃河左岸流域面積為29.3萬平方千米,右岸流域面積為45.9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水系的平面結構形式主要有:樹枝狀、格子狀、羽毛狀、散流狀、扇狀、輻射狀。流域內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東平湖等,地下水資源量為399.2億立方米。
干流河段
上游
河源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上游,河道長3471.6千米,流域面積42.8萬平方千米,黃河上游瑪多縣多石峽以上稱河源區,瑪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長2211.4千米,水面落差2985米,下河沿至河口鎮河段,河道長990千米,區間流域面積17.4萬平方千米(含內流區),水面落差246米,是寬淺的平原型沖積河流,本河段支流匯入較少,河道微有淤積。
中游
黃河自河口鎮至河南鄭州市的桃花峪為中游,中游河段長1206.4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落差890米。黃河自河口鎮至禹門口,長725千米。從禹門口至潼關,河道長125千米,落差52米,河谷寬3~15千米,平均寬8.5千米,河道灘槽明顯,灘面寬闊,灘地面積達600平方千米,灘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沖淤變化劇烈,主流擺動頻繁,屬游蕩性河道。禹門口至潼關區間流域面積18.5萬平方千米,匯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黃河過潼關向東流至河南鄭州市桃花峪,長356千米,落差231米。
下游
黃河桃花峪至入??跒橄掠?,流域面積2.3萬平方千米,河道長785.6千米,落差94米。桃花峪至高村河段長206.5千米,最寬達20千米,河道寬淺,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沖淤變化劇烈,主流游蕩不定,是典型的游蕩性河道。高村至陶城鋪河段,長165千米,堤距1.5~8.5千米,主槽擺幅及速率,較游蕩性河段小,一般在3~4千米,屬于游蕩性河道與彎曲性河道之間的過渡性河段。陶城鋪至利津河段,長310多千米,堤距0.4~5千米,兩岸險工、控導工程鱗次櫛比,防護段長占河長的70%,河勢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變化不大,屬于彎曲性河道。利津以下是黃河的河口段,黃河河口位于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濱海區海洋動力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屬弱潮多沙、擺動頻繁的陸相河口。
主要支流
洮河
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支流,發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于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全長673千米,流域面積25527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居第二位,是黃河上游地區來水量最多的支流。上游為河源草原區,中游為土石山林區和黃土丘陵區,下游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洮河水系發育,受西秦嶺構造體系影響,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褶皺頻繁,斷裂以高角度斷層為主,因而干流呈大“L”形,其轉折點在岷縣。河源至岷縣,洮河大體順西秦嶺自西向東流,經417千米至岷縣后,急轉西北再向北流,又行256千米入劉家峽水庫區。
汾河
汾河是黃河左岸的一條支流,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于萬榮縣匯入黃河,干流長710千米,流域面積39471平方千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1951~1959年平均年徑流量17.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0.71億噸。自1959年以來,由于修建大量的水庫工程和工農業用水迅速增長,1960~1978年平均年徑流量減為14.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減為0.28億噸,較前期分別減少年徑流量18%,年輸沙量60%。80年代以來,徑流量銳減。
渭河
渭河位于黃河腹地大“幾”字形基底部位,西起烏鼠山,東至潼關,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嶺,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千米,為黃河最大支流,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渭河水系發育,受秦嶺緯向構造體系和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影響,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渭河干流偏于流域南部,沿秦嶺北麓東流,河道長818千米,其中河源至寶雞峽流經山區,河谷川峽相間;寶雞峽以下,流經地塹斷陷盆地,稱關中平原,河谷寬闊,比降平緩,水流彎曲。南岸水系源于秦嶺,流經石山區,多系流程短、比降大、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發育于黃土高原,源遠流長,集水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是流域內主要產沙地區。較大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其中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大支流有三條,即葫蘆河、涇河、北洛河。
湟水
湟水是黃河上游左岸一條大支流,發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縣境,流經西寧市,于甘肅省永靖縣付子村匯入黃河,全長374千米,流域面積32863平方千米,其中約有88%的面積屬青海省,12%的面積屬甘肅省。湟水年平均徑流量為46.5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為0.24億噸。湟水干流位于流域南部,由大坂山和拉雞山兩條平行山脈組成一條較寬的谷地,湟水流經其間,流域平均寬60~100千米。兩岸支流眾多,呈平行對稱排列,較大支流有藥水河、西納川、北川河、沙塘川、引勝溝等。
大汶河
大汶河發源于山東旋崮山北麓沂源縣境內,由東向西匯注東平湖,出陳山口后入黃河。干流河道長239千米,流域面積9098平方千米。習慣上東平縣馬口以上稱大汶河,干流長209千米,流域面積8633平方千米;以下稱東平湖區,流域面積(不包括新湖區)465平方千米。大汶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約18.2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約182萬噸。大汶河干支流都是源短流急的山洪河流,洪水漲落迅猛,平時只有涓涓細流。大部分河道為中粗砂堆積,河身寬淺,沒有明顯河槽。從源頭至萊蕪縣顏莊附近,河長約30千米,屬山區性河流,坡陡流急,河寬僅150米左右;顏莊以下至瀛汶河口,河長50千米,河道自東向西流經緩坡丘陵地區,河道展寬至300~500米,河床為粗砂堆積,瀛汶河口以上的干流河段又稱牟汶河;過瀛汶河口后河道折向西南,至大汶口附近納柴汶河。大汶河口以上地區,是大汶河洪水泥沙的主要來源,干支流呈扇形匯集,流域面積達5669平方千米。大汶口至東平湖,河道長89千米(戴村壩以下又叫大清河),為平原性河道,兩岸大部分河段設有堤防,河寬1000~2000米,河床覆蓋中砂,近20年間,河床淤高0.2~0.3米。支流都從北岸匯入,較大支流有漕濁河及匯河。
涇河
涇河又稱涇水,是黃河的二級支流、渭河的最大支流,全長455.1千米(涇川縣志記為451千米),流域面積45421平方千米。涇河源頭自六盤山南端馬尾巴梁東側流出,向東北方向匯集至山口,形成一山峰挺拔、峽谷幽深、水清潭深的險峻之地,名曰“老龍潭”。涇河自老龍潭流出經過涇河源鎮至沙南即到崆峒山上口,左岸納入幾條支流后進入30千米長的崆峒峽。涇河出崆峒峽,即進入上游的平涼、涇川盆地。涇河經長慶橋東流40千米至甘肅慶陽寧縣的政平左納涇河最大支流馬蓮河后進入陜西。涇河進入陜西境內后,經長武、彬縣,在彬縣亭口鎮納黑河,以下又納磨子河、閆家河、百子溝、公主川、三水河。此段河道順直,河勢偏陡,左岸支流攜沙量大。涇河河道行至仲山(張家山)出口處,是現今陜西省涇惠渠渠首,再往下行,涇河進入下游平原段,河道開始變寬,河勢平緩,流至高陵陳家灘匯入渭河。涇河流經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腹地,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涇水一石,其泥數斗”,涇水濁流滾滾,是黃河流域輸沙最多的一條河流。涇河入渭交匯處清濁不混,界限分明。
無定河
無定河,又稱紅柳河,是一條多沙支流,發源于陜西省定邊縣境,流經內蒙古伊克晤盟烏審旗境,于陜西清澗縣注入黃河,全長491千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為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輸沙總量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無定河是黃河中游多沙粗沙來源區最大的一條支流,秦漢以前稱奢延河,南北朝時稱夏水、朔方水,唐代因其水勢洶涌,卷石含沙,河床無定而得現名。
窟野河
窟野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阿爾胡德梁村,流向東南,于陜西省神木市賀家川鎮沙峁頭村注入黃河,河道全長241.8千米,流域面積8706平方千米,年徑流量7.4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36億噸,是黃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
白河、黑河
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兩條大支流,位于黃河流域最南部,流經川北若爾蓋高原,兩河分水嶺低矮,無明顯流域界,存在同谷異水的景觀,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稱“姊妹河”。黑河(又稱墨曲),因兩岸沼澤泥炭發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河道長456千米,流域面積7608平方千米。白河(又稱嘎曲),地勢較高,泥炭出露不明顯,河水較清,河道長270千米,流域面積5488平方千米。
主要湖泊
扎陵湖
扎陵湖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約古宗列曲發源后,經星宿海等首先注入扎陵湖。扎陵湖又稱“查靈?!?,意為白色長湖,其東西長、南北窄,湖面海拔4294米,面積526平方千米,水深平均8.9米,蓄水量46億立方米。扎陵湖屬淡水湖,最大水深約為12米,透明度較低,水下光照情況一般,水體溶氧較高,屬弱酸性水體。湖邊牧草生長旺盛,而灌木較為稀少,許多水鳥棲息在湖中小島上;浮游生物豐度較高,以哲水蚤為優勢種;搖蚊成蟲數量也相當豐富,水域環境的承載能力相當高。未見大型底棲生物的存在。沉積物巖芯頂部6—7厘米沉積物顏色偏黃,有機質含量較低,但粘土礦物含量較高;下部呈現出黑色,有機質含量較高。
扎陵湖
鄂陵湖
黃河在扎陵湖經過一番回旋,在巴彥朗瑪山南面進入河谷,后向東流入鄂陵湖。鄂陵湖又稱“鄂靈?!?,意為藍色長湖,東西窄、南北長,湖面海拔4269米,面積62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34米,蓄水量為107億立方米,相當于扎陵湖的一倍多,是黃河源區第一大淡水湖。鄂陵湖最大水深超過30米,透明度較高,水下光照情況良好,水體溶氧相比扎陵湖更高,屬弱酸性水體。湖邊牧草生長茂盛,有牦?;顒?,未見灌木。湖面上鳥類群集,湖岸水草茂盛,有野鴨群在此棲息。浮游生物數量豐富,以哲水蚤為優勢種。底泥主要為粉砂質泥,底棲生物的種類較為有限。沉積巖芯上部黃色砂質沉積物厚達33厘米,結構松散,無法形成膠結物,下部呈現出黑色粉砂質黏土狀。
鄂陵湖
東平湖
東平湖總面積627平方千米,設計蓄水量為40億立方米?,F有實際水面209平方千米,蓄水4億立方米,水深平均在2.5米左右。清代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后襲奪大清河流路,抬高了原匯入這一帶洼地河流的尾閭水位,以致于干涸的湖地又漫溢成巨澤,原安山湖向北擴展,形成一個呈長條狀展布的積水區,為現在的東平湖。東平湖分老湖區與滯洪區兩部分,中以二級湖堤分開。老湖區在東北部,面積209平方千米,常年蓄水,即一般所稱的東平湖。滯洪區亦稱新湖區,在東南部,面積418平方千米,大部為農耕地,是防御黃河特大洪水的分洪區。東平湖連通著黃河、運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大小十數條河流,這些河流帶來大量豐富的有機質,對各種水生植物的生長極為有利,水生植物達40多種以上,分屬2門18科30屬。主要有蒲、葦、藕、菱、芡,以及各種水草,如苦草、鴨子革、輪葉黑藻等。
東平湖
崗納格瑪錯
崗納格瑪錯,海拔4180米,長約10千米,平均寬約3.3千米,面積約33平方千米。其由于黃河受地列山和狼青卡歐山約束,河道突然變狹,河水下泄不暢,泛濫后在河漫灘低凹地積水而成;西部黃河分汊河道入湖口,堆積了大量泥沙,形成三角洲泛濫平原,發育大片沼澤和河間積水凹地。?崗納格瑪錯水深低于1米,透明度高可目測見底,溶氧較高,湖水酸堿度接近中性。水下植被茂密分布,湖中部分水草有附著藻生長,浮游動物主要類群為哲水蚤。沉積巖芯整體呈現黃色,主要成分為黃色泥沙,碳埋藏較少;巖芯頂部有水生植物殘體,沉積物中有新鮮的植物根系。
崗納格瑪錯
阿涌貢瑪錯
阿涌貢瑪錯又名星星海,海拔4220米,長約13千米,平均寬約2.2千米,面積約29平方千米。湖盆外群山環抱,濱湖南北均分布河流、谷地,其中南部點綴著36個殘留小湖。星星海湖水主要依賴南部殘留湖泊滲流補給,出流經北部注入黃河。星星海中有大量裸鯉群,浮游生物數量豐富,主要浮游動物為哲水蚤;底棲生物中蛹皮、幼蟲以及成蟲較為豐富,還有鉤蝦和水絲蚓等。沉積巖芯頂部有約7厘米的黃色砂質沉積,往下為深黑色沉積物,長約40厘米,有機質較高,底部為灰色黏土沉積物,顆粒較細。
阿涌貢瑪錯
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生長紅柳的地方,是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位于烏拉特前旗境內,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被稱為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湖區呈“半月形”,水域面積293平方千米,素有“塞外明珠”美譽。有鳥類260多種、600多萬只在此棲息繁衍。
沙湖
沙湖,是臨沙丘(面積22.52平方千米)的碟形湖泊,位于銀川市以北42千米處,是寧夏的主要濕地之一,沙漠面積22.52平方千米、中心湖泊面積21平方千米、濕地沼澤面積12.58平方千米,西依賀蘭山,東瀕黃河。沙湖是中亞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3條路過中國,其中2條經過沙湖。沙湖有鳥類17目44科200多種200多萬只。
紅堿淖
紅堿淖,也稱紅堿淖爾、紅堿淖海子,“淖”是蒙古族語,意思是水泊、湖泊。因土壤含有紅堿,湖岸地面及淺灘的沙子呈淡紅鐵銹色,湖水是含有堿的咸水,故稱紅堿淖,當地也稱之為海子。紅堿淖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與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之間的沙漠丘陵地帶爾林兔鎮東北角,這里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毛烏素沙漠與鄂爾多斯盆地交界處。紅堿淖是內蒙古自治區與陜西省共有湖泊,總流域面積1500平方千米。紅堿淖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湖泊,有“沙海明珠”“大漠明珠”之美稱,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狀,木獨石犁河、壕賴河、氣格素河、營盤河、拖河、蟒蓋兔河、爾林兔河7條季節性內陸河流常年注入。紅堿淖主要有16種淡水魚類和世界上最大的遺鷗種群。紅堿淖濕地是全球最大的珍稀瀕危鳥類——遺鷗的繁殖與棲息地,也是中國中部眾多水禽遷徙路線上停歇的最大驛站。
紅堿淖
地下水
黃河流域地下水資源量為399.2億立方米,其中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的凈地下水資源量為75.9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18.6億立方米。黃河流域地下水分布不均衡,水質變化大,流域內的降水是地下水最根本的補給源,因此形成自東而西、由南向北的富水差異,流域內最富水的巖層是松散巖類,其次是碳酸鹽巖類,流域內地下水最貧乏地區是中游黃土分布區,且水質很差,鄂爾多斯盆地白堊系下統某些地層含有水質較好的自流水,六盤山以西第三系局部河湖相砂礫層中也有水質較好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較深,水質復雜多變。
水文特征
徑流量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內河川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來自蘭州以上和龍門至三門峽兩個區間;受季風影響,河川徑流的季節性變化大,夏秋河水暴漲,容易泛濫成災,冬春水量很小,水源匱乏,徑流的年內分配不均勻,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較大支流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3~6月份,徑流量占全年的10%~20%。
黃河流域內人均年徑流量650立方米,畝均年徑流量300立方米。黃河流域河川年徑流量地區分布很不平衡,主要來自蘭州以上和龍門至三門峽兩個區間。從流域年徑流深等值線來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由南向北呈遞減趨勢。大致西起吉邁,過積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與沁河的分水嶺一線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徑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黃河流域水資源較豐沛的地區。流域北部,經皋蘭、海原、同心、定邊到包頭一線以北,氣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徑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黃河流域水資源最貧乏的地區。在以上兩條線之間的廣大黃土高原地區,年降水量一般為400~500毫米,年徑流深只有25~50毫米。
含沙量
黃河干流年均輸沙量為16億立方米,含沙量為35千克每立方米,黃河上游河口鎮斷面平均含沙量近6公斤每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1.42億立方米,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泥沙來源比較集中,主要來自以下三大片地區:一是河口鎮至延水關之間兩岸的支流;二是無定河的支流紅柳河、蘆河、大理河,以及清澗河、延水、北洛河和涇河支流馬蓮河等河的河源區(即白于山河源區);三是渭河上游北岸支流葫蘆河中下游和散渡河地區(即六盤山河源區),其輸沙模數每年每平方千米均大于10000立方米。平均每年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達16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
黃河主要支流中,多年平均來沙量超過1.0億立方米的有4條,其中來沙量最多的是涇河,年平均來沙量2.62億立方米,無定河年平均來沙量2.12億立方米,渭河(咸陽站)年平均來沙量1.86億立方米,窟野河年平均來沙量1.36億立方米。
水資源
水資源總量包括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兩部分,黃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35億立方米(不包括內流區),其中地表水資源量65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399億立方米,流域內水資源總量的地區分布不均勻,蘭州以上流域面積占全河流域面積的29.6%,水資源總量占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的47.3%,龍門至三門峽區間流域面積占全流域面積的25%,水資源總量占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的23%,蘭州至河口鎮區間流域面積占全河流域面積的21.7%,水資源總量占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的5%。
水源補給
游青海玉樹和果洛、四川阿壩和甘孜、甘肅甘南等地河湖濕地,是黃河水源主要補給地。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其上游部分地區屬于高原高寒氣候,這使得其天然存在大面積高寒濕地。此外,多年凍土廣泛發育,大量冰川融水和雨雪積水在低洼地區集聚,形成凍脹草丘和熱融湖塘等,獨特的氣候地質條件,有利于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而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泥沙多,降雨少;下游地區形成地上懸河,其他水系難以匯入。種種因素使得上游區產水量比較多,占到了黃河總水量的六成左右。從整體看,黃河上游區也是黃河徑流主要來源區。上游區集雨面積大,降雨歷時長,降水量也偏多。春夏季高山積雪融化還能再增加一份補給。而且黃河上游區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對徑流總體影響較小。
水質
黃河干流大部分河段天然水質良好,pH值一般在7.5~8.2之間,呈弱堿性,屬于第Ⅰ類水質的河長3043.3千米,主要分布在劉家峽水庫以上至河源河段,基本上未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屬于第Ⅱ類水質的河長1888.2千米,屬于第Ⅲ類水質的河長532.1千米,黃河一些主要支流普遍受到污染,湟水西寧段、大黑河呼和浩特段、洛河洛陽段以及大汶河萊蕪段等,水質污染嚴重。
凌汛
黃河流域冬季受西北風影響,氣候干燥寒冷,最低氣溫一般都在0℃以下,黃河許多河段在冬季都要結冰封河,每年初春開河時,往往形成冰凌洪水,稱為凌汛,多發生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到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和下游花園口至黃河入??趦蓚€河段,凌汛易結成冰壩、冰塞,堵塞河道,導致上游水位急劇升高,嚴重威脅堤防安全,甚至決口。
地理特征
編輯氣候
黃河流域地跨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其中南溫帶區域主要包括黃河中下游除去吳堡以上的廣大地區,總面積接近25萬平方千米;中溫帶區域主要位于中上游龍羊峽至吳堡區間除大通河、洮河上游以外的地區,以及汾河的河源區,面積約32.4萬平方千米;高原氣候區主要包括黃河上游蘭州以上至河源的大部分地區。
南溫帶氣候區
黃河流域屬于南溫帶的區域比較遼闊,主要包括黃河中下游除去吳堡以上的廣大地區,總面積接近25萬平方千米。南溫帶內共有兩個氣候區,即黃河中下游半濕潤區和陜甘晉半干旱區。
黃河中下游半濕潤區
本區包括渭河流域,涇河中下游和潼關以下廣大地區,面積8.7萬平方千米。區內氣候較濕潤,年最大可能蒸發量在650~900毫米之間;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0~15℃之間;全年日照時數除大汶河區為2400~2700小時外,其余大部在2000~2500小時。本區降水較為豐沛,年降水量自西向東增加,渭河區為540~630毫米,三花金堤河區為600~650毫米,大汶河區為最大,約700毫米左右,降水量的季節分配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其次,降水時段集中在7~8月。
陜甘晉半干旱區
本區位于黃土高原東部,面積約16萬多平方千米。區內氣候比較干燥,年最大可能蒸發量700~900毫米;光照較充足,全年日照時數在2400~2700小時,自南向北增多;年平均氣溫除南區在12.5~13.5℃外,其余地區為8.5~9.5℃。年降水量分布是南區和北區偏少,一般為440~540毫米;中區相對較多,為530~630毫米,個別超過700毫米。降水量的年內分配南北地區差異較大,主要降水時段在7月上旬和9月上旬。
中溫帶氣候區
黃河流域境內中溫帶區域主要位于中上游龍羊峽至吳堡區間除大通河、洮河上游以外的地區,以及汾河的河源區,面積約32.4萬平方恰米,其中包括晉陜蒙半干旱區、黃河上游干旱區和青甘寧半干旱區。
晉陜蒙半干旱區
本區位于陜西、山西和內蒙古三省區的交界地帶,西有毛烏素沙漠和庫布齊沙漠,南連陜甘晉半干旱區,東、北兩側介于流域分水嶺,面積達10萬平方千米。區內氣候干燥,年最大可能蒸發量達750~1000毫米。光照較充足,全年日照時數在2700~3000小時。年平均氣溫除有南高、北低特點外,還因受地形和下墊面的影響,明顯表現出干流沿線比東西兩側要偏高,等值線呈倒“V”型,其值在干流沿線為7~10℃,東西兩側大多在4~6℃之間。區域內年降水量的分布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部大多為440~500毫米,西北部為350.440毫米。降水量的季節差異顯著,春、秋、冬三季降水總量不足年降水量的四成,而夏季降水量卻占年降水量的60%~70%,降水主要時段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黃河上游干旱區
本區包括黃河上游蘭州至內蒙古達拉特旗區間和內流區的大部分,跨甘、寧、內蒙古三省區,面積約15.5萬平方千米。本區年平均氣溫大多為6~8℃;氣溫的年較差甚大,尤其北部地區高達35~37℃。全年日照時數的地區差異比較大,南部山區僅2300小時左右,北部烏拉特后旗多達3300小時。年降水量較少,大部在200~350毫米,尤其套西區不足150毫米。
青甘寧半干旱區
本區是黃河流域各氣候區的過渡帶,全區跨青、甘、寧三省區,基本上呈東西帶狀,面積近6.6萬平方千米。本區年平均氣溫6~9℃;全年日照時數達2400~2700小時。全年大風日數大部分在10~30天之間,最少區在臨洮一帶,全年僅2.1天,為全流域大風最少區。由于本區介于北側干旱區與南側半濕潤區之間,因此降水量分布的南北梯度較大,年降水量南部可達580毫米,而北部最少的地區僅361毫米。
高原氣候區
黃河上游蘭州以上至河源的大部分地區屬于高原氣候區,全區面積約18.2萬平方千米,屬于高原氣候區的有青川甘濕潤區、上游半濕潤區和河源湖南半干旱區。
青川甘濕潤區
本區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與岷山之間的草原、沼澤地和山、谷地,全區跨青海、四川和甘肅三省,面積達5萬多平方千米。本區全年日照時數大多在2300~2500小時;年平均氣溫在l℃左右,氣溫年較差為全流域最小區,大部分小于22℃。無霜期為全流域最短。年降水量是全流域比較多的區域,除北部洮河中上游為510~610毫米外,其余地區大多在700~800毫米。區內雨季時間較長,一般6月末進入雨季,直到9月下旬降水量才有明顯減少;其間降水量的分配比較均勻。年最大可能蒸發量為全流域最小區之一,為500毫米左右。由于地處高原,海拔高,又有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與岷山之間地形的作用,全年出現大風的日數也是全流域最多的區域。
上游半濕潤區
本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面積約8.8萬平方千米。本區全年日照時數為全流域較多的區域,為2400~2900小時;年平均氣溫南區為-3~0℃,北區沿祁連山,為西北一東南走向的狹長地帶,且高差甚大,故年平均氣溫西北低(低于-30℃)、東南高(6℃左右)。全區的氣溫年較差相對較小。無霜期為流域較短的區域之一。年降水量大多在400~500毫米。南區降水量的分布與高程關系密切,自東南向西北遞增;北區因偏南氣流經青海湖增濕和北側祁連山的地形作用,形成黃河上游又一多雨區,降水相對集中時段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年雨日為黃河流域較多的地區。年最大可能蒸發量是流域較小的地區,為500~600毫米。
河源湖南干旱區
本區北起青海湖,南達巴顏喀拉山山脈,面積為4.3萬平方千米,是全流域氣候要素極值最多的區域。本區日照時數是全流域最多的地區,達2700~3000小時。年平均氣溫、年最高和年最低氣溫都是全流域最低值,而且其值隨高程和緯度而變,地區差異甚大。例如,年平均氣溫河源區大多在-4~-5℃,而湖南區為1~3℃;再如,年最低氣溫湖南區在-30℃左右,而河源區低達-43~-48℃;7月平均氣溫湖南區為12~15℃,而河源區僅6.5~7.5℃。本區大風日數也是全流域最多的區域之一。年降水量比較少,大多不足350毫米,降水量的時間分配極不均勻,全年雨日在100~120天,是黃河流域雨日較多的區域。年最大可能蒸發量530~690毫米。
地質
地質構造
黃河流域橫跨昆侖、秦嶺、祁連地槽和華北地臺四個大地構造區域,也被稱為西域陸塊及華北陸塊,以賀蘭山--六盤山的深大斷裂為分界。西域陸塊包括祁連、東秦嶺、昆侖--西秦嶺及巴顏喀拉等斷塊,也稱褶皺帶,這些斷塊呈帶狀展布,為北西或北北西向,巖層擠壓變形強烈,褶皺緊密,斷裂構造異常發育,有大規模中、酸性侵入和小型基性和超基性巖體侵入。華北地臺,也稱華北陸塊。呂梁運動形成基礎,經晚元古至古生代的沉積加厚及固結硬化,中生代時期,太平洋板塊向東區古陸俯沖,后又受燕山運動影響,華北陸塊產生褶皺和斷裂,并伴有巖漿活動,形成一系列趨近北東向的斷塊盆地、隆起和斷陷盆地。
黃河流域主要構造體系包括天山—陰山和昆侖—秦嶺兩個緯向構造體系,祁(連山)、呂(梁山)、賀(蘭山)“山”字型經向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以及河源地區的“歹”字型構造體系。
緯向構造體系
該體系開始于太古代,五臺運動奠定基礎,古生代后期基本完成,挽近期仍有北亙帶。其西段受其他體系強烈干擾,延至青海境內阿尼瑪卿山一帶,轉向北北西,與拉雞山脈相連。秦嶺東段受新華夏系干擾,表現為斷續出現,嵩山以東逐漸沒入華北平原,至魯南棗莊一帶又出現,繼而東延入海。昆侖--秦嶺構造帶的北亞帶多為古老的變質巖系和震旦系及部分下古生界巖系組成的復式背斜,擠壓極為強烈,地層不整合多次出現,侵入巖發育,幾乎各個時代的巖漿巖都有,構成一個突出的巖漿巖帶。
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
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是流域內規模較大的構造體系,展布于黃河上、中游廣大地區,夾持在陰山與秦嶺兩大緯向構造帶之間。前弧頂部在秦嶺以北寶雞附近,寶雞以東的前弧構造是新月形汾渭地塹,以及關中盆地東南邊緣展布的古生代褶皺帶,其中汾渭地塹中上第三系至第四系是流域內最厚者,可達4000米,至今仍是構造活動和地震多發區。
新華夏構造體系
分布于東經101°以東,在中下游地區占主導地位。由一些北北東向隆起帶和沉降帶相間組成。自東而西,在流域內分布有第二沉降帶華北平原的一部分,第三隆起帶太行山及第三沉降帶陜甘寧盆地等。其中早期新華夏系生成發展于晚三疊紀至侏羅紀晚期,主要表現為北35°東走向的斜列式“S”型構造帶,褶皺斷裂較發育。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有三四級構造分布,在陜北為由陸相湖盆組成的北東向沉降地帶。晚期新華夏主要生成于白堊紀至老第三紀中期。為走向北20°東的斜列式壓扭性斷裂構造和斷陷盆地,如銀川—成都構造帶為斷裂凹陷帶。挽近期新華夏系,以總體走向北北東的島弧形復式隆起與復式沉降地帶為主體,在冀晉凹陷地帶與祁、呂、賀“山”字型東翼相重接。
青藏“歹”字型構造體系
青藏“歹”字型構造體系是一巨型構造體系,又名青藏反“S”型構造體系。黃河流域西部分布在“歹”字型頭部,即青海南山、拉雞山、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等地,其總體走向為北西—南東,主要由一系列生成于不同時期的“S”形或反“S”形復式褶皺和主干斷裂組成。該體系于第三紀中葉基本成型,挽近時期仍有強烈活動,巖漿活動亦相當頻繁。
地層特征
黃河流域內地層發育齊全,各時代均有分布,由于受構造、古地理、氣候的影響,同時代的巖性在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很大。
太古界主要分布在陰山山地和呂梁山、崤山、熊耳山一帶,為中深變質巖類,堅硬或半堅硬,具有較強的抗蝕能力,通常構成山脈的主體;元古界出露和分布較廣,主要為中深、中淺變質巖類、碎屑巖類夾碳酸鹽巖類和火山巖類,也有未變質的碎屑巖類、碳酸鹽巖類和火山巖類,性堅硬或半堅硬,多構成山脈主體;如隴山、西秦嶺。
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其中寒武系和奧陶系分布最廣,巖性以濱海、淺海相近岸沉積的碳酸鹽巖類為主,也有碎屑巖類,志留系、泥盆系僅分布在西域陸塊巴顏喀拉褶皺帶,以海相沉積的碳酸鹽巖類和碎屑巖類為主,局部有陸相碎屑巖類和火山巖建造。石炭系、二疊系廣布全流域;中生界包括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出露面積大,廣布全流域。主要為一套陸相碎屑巖含煤建造、間或有濱海相沉積和火山巖建造,局部地區有膏鹽建造和含油、含煤建造。
侏羅系和白堊系在鄂爾多斯斷塊盆地分布最廣,出露最全;新生界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主要是各種類型平原的組成物質,第三系主要分布在祁連褶皺帶和華北陸塊的廣大地區,以陸相盆地或湖相碎屑巖類沉積為主,河流相碎屑巖類沉積次之,局部有厚層膏鹽層和含油、含煤地層,并有火山巖分布,賀蘭山北段、六盤山,乃至隴東高原,是其分布。第四系廣布全流域,時代齊全,主要巖性為卵礫類土、砂類土和黏性土等松散沉積,以及淤泥類土、黃土、鹽漬土和凍土等特殊土類,這在河源和湖泊、黃河濕地最為常見。
黃土高原大致北起衛寧平原一毛烏索沙地一庫布其沙漠的邊界,南至秦嶺,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子午嶺兩側的董志塬和洛川塬是黃土的兩個堆積中心,黃土厚度一般100~200米。六盤山以西的隴中地區,黃土厚度一般小于100米;在馬銜山至華家嶺以北,個別地方黃土厚度達200~300米。渭河北塬以南的關中平原、呂梁山以東的山西高原,黃土堆積厚度為50~100米。
巖石特征
龍羊峽以下河段沿程川峽相間,峽谷地段為相對上升區,主要由變質巖和花崗巖組成,巖性致密堅硬。川地區為河谷盆地,屬相對下沉區,主要由第三系或白堊系軟弱紅色巖層組成。青銅峽至河口鎮河段,除石嘴山至磴口間河床有基巖出露,兩岸為低丘及沙崗外,其余河段均為砂礫石及砂質河床。河口鎮至禹門口河段,除萬家寨至天橋及鑿開河口至禹門口間沿河有灰巖出露外,其余河段地層均為砂頁巖互層。潼關至桃花峪河段,三門峽、任家堆附近有巖漿巖侵入,出露閃長巖及花崗片麻巖,八里胡同附近出露灰巖,三門峽至西霞院間的其余河段多為砂頁巖地層。
砒砂巖分布區總面積1.67萬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晉陜內蒙古接壤地區的黃河兩岸,在各主要直接入黃支流的分布面積以窟野河和黃甫川面積最大,其次為孤山川、清水川、渾河。按照地表覆蓋物的不同,砒砂巖地區可分為裸露砒砂巖區、覆沙區、覆土區三個類型區。裸露砒砂巖區:地貌多呈崗狀丘陵,溝壑密布,植被稀少,砒砂巖不僅在溝谷中出露,而且在坡面上出露。覆土區:砒砂巖掩埋于各種黃土地貌之下,在溝谷中表現為“黃土戴帽,砒砂巖穿裙”的特殊地貌景觀。覆沙區:由于受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風沙的影響,鄂爾多斯高原上的丘陵及墚地砒砂巖掩埋于風沙之下,或形成部分沙丘及薄層沙和砒砂巖相間分布,或形成“風沙戴帽,砒砂巖穿裙”的地貌景觀。
礦產資源
黃河流域內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較為齊全,超大型礦床149處,大型礦床974處,中型礦床958處,達到和超過中型規模的礦產就達76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20種、礦物類非金屬礦產24種、巖土類非金屬礦產25種、水氣礦產2種,流域內優勢礦產是煤、石油、天然氣、鋁土礦、鉬、金、鐵、石灰巖、白云巖和石膏等,主要為沉積型的能源礦產和巖石類非金屬礦產。?
長慶油田勘探區域主要在陜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千米,長慶油田的產量以天然氣為主,是中國最大油氣田,已成功開發35個油田、13個氣田,累計貢獻油氣當量超8.9億噸,2022年長慶油田建成規模超千萬噸油氣產能,全年投產油井2210口、氣井2338口,新增日產原油6170噸、天然氣3100萬立方米。
地形地貌
黃河流域地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形成自西而東、由高及低三級階梯。
第一級階梯
阿尼瑪卿山主峰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是黃河流域最高點,山頂終年積雪,冰峰起伏。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是黃河源頭,瑪多以上黃河河源區河谷寬闊,湖泊眾多。黃河出鄂陵湖,蜿蜒東流,從阿尼瑪卿山和巴顏喀拉山之間穿過,至青川交界處,形成第一道大河灣;祁連山脈橫亙高原北緣,構成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
第二級階梯
這一階梯大致以太行山為東界,海拔1000~2000米。白于山以北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黃河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兩個自然地理區域。白于山以南為黃土高原,南部有崤山、熊耳山等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中衛、中寧,東至內蒙古托克托,長達750千米,寬50千米,海拔1200~900米。河套平原北部陰山山脈高1500余米,西部賀蘭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別為3554米、2364米。
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東三面均為黃河所環繞,南界長城,面積13萬平方千米。除西緣桌子山海拔超過2000米以外,其余絕大部分海拔為1000~1400米,是一塊近似方形的臺狀干燥剝蝕高原,風沙地貌發育。
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界秦嶺,西抵青海高原,東至太行山脈,海拔1000~2000米。黃土塬、梁、峁、溝是黃土高原的地貌主體。
崤山、熊耳山、太行山山地(包括豫西山地),處在此階梯的東南和東部邊緣。豫西山地由秦嶺東延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組成,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延伸,通稱邙山(或南邙山)。熊耳山、外方山向東分散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伏牛山、嵩山分別是黃河流域同長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太行山聳立在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最高嶺脊海拔1500~2000米,是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也是華北地區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
第三級階梯
下游沖積平原系由黃河、海河和淮河沖積而成,是中國第二大平原。它位于豫東、豫北、魯西、冀南、冀北、皖北、蘇北一帶,面積達25萬平方千米。黃河沖積扇的頂端在沁河河口附近,海拔約100米,向東延展海拔逐漸降低。黃河流入沖積平原后,河道寬闊平坦,泥沙沿途沉降淤積,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5米,甚至10米,成為“地上河”。平原地勢大體上以黃河大堤為分水嶺,以北屬海河流域,以南屬淮河流域。
魯中丘陵由泰山、魯山和沂山組成,海拔400~1000米,是黃河下游右岸的天然屏障。主峰泰山山勢雄偉,海拔1524米,古稱“岱宗”,為中國五岳之長。山間分布有萊蕪、新泰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
黃河河口三角洲為近代泥沙淤積而成。地面平坦,海拔在10米以下,瀕臨渤海灣。以利津縣的寧海為頂點,大體包括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形地帶,黃河尾閶在三角洲上來回擺動,海岸線隨河口的擺動而延伸。近百年來,黃河填海造陸,形成大片新的陸地。
土壤
黃河流域土壤由東部濕潤海洋性土壤帶譜與西部干旱內陸性土壤帶譜構成,兩者之間則有過渡性土壤帶譜。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緩,海拔較低,受地下水活動影響,在河流沉積物母質上發育有潮土,洼地及濱海地區多鹽土和濱海鹽土;中、上游地區由東至西和由南至北,土壤地帶性變化均較明顯,依次分布有褐土、黑壚土、灰鈣土、栗鈣土和棕鈣土等類型;黃土高原地面為厚薄不等的黃土所覆蓋,在黃土母質上直接發育有黃綿土,且常與黑壚土交錯存在;鄂爾多斯高原分布有風沙土,后套及銀川平原分布有灌淤土和鹽土;河源區分布有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原土;在冰磧物或坡積殘積物上發育有高山寒漠土。
生物多樣性
植物
黃河上游白河干流全段植被群落有灌草藤植物26科70屬88種,其中,灌木6科8屬10種,草本21科62屬77種,藤本1科1屬1種,代表物種有狗舌草、沙蒿、細桿沙蒿等;黃河中游植物75種,隸屬于2門3綱18目23科61屬,主要集中藜屬、胡枝子屬、蒿屬和香蒲屬;黃河下游浮游植物55種,其中綠藻門種類最多,有23種,藍藻門13種,硅藻門17種,金藻門2種。大別山五針松為中國特有種,原產于河南大別山區,1956年被發現并確認為國家珍稀植物物種。長期以來,黃河流域極其少見五針松組樹種的自然分布。
動物
黃河流域有魚類130種,代表物種有黃河裸裂尻魚、骨唇黃河魚、北方銅魚等,底棲動物38種(屬),黃河干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干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黃河上游魚類種類有16種,包括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黃河流域河南段有鳥類16目42科175種,其中鴨科26種,鷹科16種,鷺科11種,鷸科10種,鷗科8種,鴉科8種,其他科為96種,代表物種有灰喜鵲、勺嘴鷸、丹頂鶴等;獸類資源有22種5目8科,主要為嚙齒動物,兩棲爬行類2目5科10種,最普遍的是澤蛙、黑斑蛙和大蟾蜍。黃河流域有雪豹、棕熊、猞猁、狼、白唇鹿、巖羊、野驢、藏原羚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
自然保護區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
為保護黃河河口濕地生態系統,1992年國務院批準建立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三角洲保護區位于山東省東營市東北部黃河入???,北臨渤海,東靠萊州灣,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是以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30平方千米。保護區內現共有野生動物1632種,其中鳥類由1992年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3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由5種增加到2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由27種增加到65種,數量增加至數百萬只,植物685種。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河南省西北部,東西長301千米,南北跨度50千米,依黃河形態呈帶狀分布,包括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和西霞院反調節水庫在內,是以保護黃河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珍惜水禽為主要目標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614.2毫米,共有動物867種,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43種。其中保護區三門峽段位于河南西部的豫、晉、陜三省交界處,西接陜西省東與洛陽市的新安縣交界,北與山西省隔河相望,南依三門峽市黃土塬地,總面積285平方千米,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42%。三門峽段共有動物450種,植物1121種,鳥類276種,魚類84種,昆蟲58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鸛、大鴇、白頭鶴、中華秋沙鴨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疣鼻天鵝、灰鶴、鴛鴦等34種。屬于“中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鳥類有105種。白天鵝是保護區三門峽段的主要保護物種。每年的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是大天鵝在三門峽黃河濕地的越冬期。
自然災害
水災
黃河流域的水災主要是洪水在黃河下游的決溢泛濫,但是在區域持續暴雨下,中上游山洪暴發也常造成局部洪災,自公元前2000年至1985年的3985年中,黃河流域發生較大的水災有617年,其中決口泛濫的年份達543年,甚至一場洪水多處決溢,總計決溢1590次,大改道五次。
地震
黃河流域是中國地震活動的多發區,在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區有三個地震多發地帶:天水—蘭州帶;銀川(包括清水河川)—呼和浩特帶;汾、渭河河川帶,有記載的烈度在7度以上的破壞性大地震大約有58次,對流域內河道變遷、水土流失、泥沙淤積、水資源變化以及地表生態環境影響很大,不僅給人們帶來生命和財產損失,而且對流域的河道和水利工程也造成嚴重破壞。
土地鹽堿化
黃河流域屬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區,土壤多為堿性,水質大部屬微堿,在封閉低洼區極易產生土地鹽堿,濱海古今黃河入???,黃淮海平原,晉、陜山間河谷盆地,寧夏、內蒙古河套平原,土地鹽堿是影響當地農業生產的嚴重自然災害。
人類活動
編輯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
公元前2070年,夏朝曾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鎮),其統治中心在黃河中游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夏朝統治期間,黃河流域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
公元前1600年,商滅夏后,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市北),后多次遷都。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市西小屯村),商朝的疆域廣闊,已經南達江南一帶,東北至遼寧省,但主要治理區域還在中原一帶。
周為商的西方屬國,居于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陜西寶雞市境內),在渭河流域發展。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周朝定都鎬京,實行兩京制,以洛邑(今河南洛陽市)為東都,洛邑由灃水、渭水、黃河、洛河與關中的鎬京連接起來,成為黃河文化發展的中軸地帶。夏商周時期,黃河流域最突出的成就是青銅器制造,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實行分封制。
春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諸侯爭霸的主要戰場。經過長期的兼并戰爭,到春秋末年,諸侯國從原有的100多個減少到20多個,最后形成秦、楚、燕、韓、趙、魏、齊并立的局面。除楚國位于長江流域外,其余六國都在黃河流域。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形成了以關中平原為中心的西部經濟區和以華北平原為中心的東部經濟區,咸陽、長安和洛陽形成穩定的政治中心軸,將兩大經濟區緊密連接起來,使秦朝、西漢和東漢保持大一統的格局。秦漢王朝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與車軌制度。黃河流域是全國的經濟重心,形成了關中地區、三河地區(河東、河內、河南,今山西西南部、黃河以北、河南洛陽以西一帶)和齊魯地區三個發達經濟區。鐵制農具普遍采用,以精耕細作為主要特征的農業傳統在黃河流域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氣溫下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氣候寒冷期。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谷物產量減少,草原萎縮,北方和西北地區牧場枯竭,游牧民族紛紛進入中原,建立政權,造成了近400年的混亂和分裂。
隋唐北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此后五個半世紀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和再發展時期,隋唐和北宋都是統治時間比較長的統一王朝,只有五代十國時期半個世紀的短暫分裂割據,政治中心長期穩定在黃河中游的長安、洛陽和下游的東京(今河南開封市),黃河流域迎來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
元明清時期
北宋滅亡后,長江流域確立起中國經濟重心的地位。遼、金、元、明、清均建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北移,南北方經濟主要通過京杭大運河聯通,黃河流域在中國的地位逐漸下降。
社會經濟
第一產業
黃河流域農牧業歷史悠久,第一產業增加值在中國占有相當比重,2019年第一產業產值為20870.10億元,糧食產量2.34億噸,202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5萬億元,占全國30.5%。流域是中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2021年糧食產量達到2.4億噸,占全國35%。從細分類別看,流域2020年小麥產量全國占比高達57.5%,玉米產量全國占比高達43.1%,油料產量占全國48.7%,水果產量占全國38.1%。2020年肉類產量占全國32.6%,其中牛肉產量全國占比高達40.4%,羊肉產量全國占比高達55.5%。除肉類外,黃河流域在牛奶和禽蛋生產上也占據優勢,2021年牛奶產量占全國50.6%,禽蛋產量占全國39.5%。黃河流域上游有牦牛、藏羊、冷涼蔬菜、冷水魚等特色產品,中游有小雜糧、中藥、沙棘等產品,下游有阿膠、冬棗、黃牛等產品。
第二產業
黃河流域工業主要布局在濟(南)青(島)煙(臺)為主的山東半島城市群、鄭州為主中原城市群、西安為主的關中平原城市群以及銀川、蘭州、西寧等中心城市周邊,中上游以能源、化工、有色等材料工業、能源工業為主,中下游以能源、化工、高端裝備、輕工為主,2019年黃河流域第二產業產值為101141.60億元。
2020年,流域采礦業國內市場占有率達56.8%,特別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2015—2020年市場占有率都在6成以上,2020年達到68.1%。此外,流域內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初具規模,2015—2020年市場占有率均在32%以上,其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市場占有率在2020年逼近40%。
2020年,流域制造業中國國內市場占有率僅為21.1%,低于流域GDP全國占比3.8個百分點。從細分行業看,市場占有率高的行業集中在農副食品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等初加工和重化工領域。流域先進制造業發展不夠,僅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市場占有率稍高。
第三產業
2019年黃河流域第三產業產值為125395.90億元,2020年第三產業產值達到了129908.51億元,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持續增長。
2020年,黃河流域服務業中國國內市場占有率為25.8%,略高于流域GDP全國占比,但呈波動下降趨勢。從細分行業看,市場占有率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領域,其他行業市場占有率基本低于服務業整體水平。傳統服務業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市場占有率在2015—2020年均低于25%;現代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市場占有率逐年下滑,由2015年的20.3%降至2020年的17%,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市場占有率始終未超過18%。黃河流域旅游業發達,截至2019年,沿黃河九省共有75個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旅游業總收入達55759.65億元,占全區GDP的22.54%。
水利設施
鄭國渠
渠首設在陜西省涇陽縣王橋鄉船頭村西北的涇河左岸,采用筑壩分水的方式引涇水灌溉。分水大壩由魚嘴和堤壩組成。堤壩中有100多個石囤,每個石囤“修廣皆百步,捍水雄壯”,把涇河之水一分為二,引入瓠口。干渠從瓠口沿仲山南麓東行,絕冶峪、清峪、濁峪諸水,鑿斷岡阜,連亙山足,穿過漆沮水(石川河),再經富平、蒲城二縣注入洛水。其長度超過150千米,寬度一般在30米以上,深度在20米左右。
陸渾水庫
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田湖鎮陸渾村附近,黃河二級支流伊河上,距洛陽市67千米,控制流域面積3492平方千米,占伊河流域面積57.9%。壩址處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0.25億立方米(1951~1968年),多年平均流量32.5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約300萬噸,平均含沙量3.2公斤每立方米,泥沙90%以上集中在汛期7~10月,非汛期河水清澈見底。水庫任務是防洪、灌溉發電和供水。壩高55米,總庫容13.2億立方米。工程于1959年12月開始興建,1965年8月底建成。灌溉發電洞1972年2月開始增建,1974年7月建成。1976年開始水庫保壩加固工程施工,1988年一期加固工程完成。共完成土石方705.61萬立方米,混凝土14.86萬立方米。工程共計投資1.68億元。
小浪底水利樞紐
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以北40千米的黃河干流上,南岸屬孟津縣,北岸屬濟源市,上距三門峽水利樞紐130千米,下距焦枝鐵路橋8千米,距京廣鐵路鄭州黃河鐵橋115千米。壩址以上流域面積694155平方千米。小浪底水利樞紐任務是: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樞紐正常蓄水位高程275米,死水位230米,設計洪水位274米,校核洪水位275米;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高程275米以下),其中防洪庫容40.5億立方米,調節庫容51億立方米,死庫容75.5億立方米。樞紐建筑物包括大壩、泄洪洞、排沙洞、發電引水隧洞、電站廠房、電站尾水洞、溢洪道和灌溉引水洞。1991年9月1日前期準備工程開工。主體工程于1994年9月12日開工。1997年10月28日,小浪底工程順利實現大河截流。2000年11月30日,歷時6年,大壩主體全部完工。2000年1月9日,首臺機組投產。2001年12月31日,工程全部竣工,總工期11年。
三門峽水利樞紐
位于黃河中游下段干流上,兩岸連接豫、晉兩省,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原陜縣會興鎮)東北約17千米處,壩址以上流域面積68.8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91.5%,樞紐任務是:防洪、防凌、灌溉、發電、供水,于1957年4月動工興建,1960年9月基本建成投入運用,混凝土重力壩壩頂全長713.20米,壩頂高程353米,最大壩高106米,正常高水位350米高程時相應總庫容354億立方米。
交通運輸
公路
黃河流域公路交通聯系總體上呈現“大松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河南省、陜西省分別以鄭州、西安為中心形成公路交通聯系集聚區,山東省則分別以濟南、臨沂、煙臺3市為中心形成小范圍的公路交通聯系集聚區。流域內各省區以中心城市或次級中心城市為公路交通聯系中心的輻射狀格局顯著。
鐵路
黃河流域鐵路交通聯系呈現“東西向陸橋通道橫貫,南北向多路徑連接”的格局。區分不同鐵路列車類型來看,高鐵交通聯系呈現的“東密西疏,南熱北冷”的格局。動車交通聯系與高鐵空間互補,呈軸狀分布于膠東半島、呼包、晉豫陜交界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各類型普速列車交通聯系的空間分布較為均衡,構成了流域內鐵路交通聯系分布格局的空間本底。
航運
黃河航運發展歷史上受徑流量、泥沙等問題制約,發展滯后,截至2019年,僅在上中游的龍羊峽、劉家峽、小浪底等庫區以及蘭州市區段、船窩至禹門口段等航段存在少量客貨運輸,沿黃河9個省區(青、川、甘、寧、蒙、晉、陜、豫、魯9個省區)水路貨運量為42126萬噸,占中國總運量約5.7%,且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四川,而這3個省份水運主要依托海上運輸及長江干支流運輸,其余6個省區水路貨運量僅為237萬噸,不足中國內河貨運量的千分之一。
黃河三角洲入??诟劭谥饕獮闁|營港。東營港位于黃河三角洲地區與環渤海經濟區的交匯地帶,該港始建于1985年,是連接黃河三角洲、環渤海地區、華北和東北經濟區的重要交通樞紐,截至2017年,該港有3萬噸級棧橋式泊位2個,吞吐量為5418萬噸,旅客24.84萬人次,車輛6.22萬輛次,集裝箱4072標箱。
航空
黃河流域主要有濟南遙墻機場、銀川河東國際機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等航運機場,在中國客運方面占據重要地位。
濟南遙墻機場
濟南遙墻機場位于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東北約5千米處,北臨黃河,場區南北長約15千米,東西寬約3千米,距市中心約30千米,占地約5600畝。濟南遙墻機場是山東省最大的民用機場之一,201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952萬人次,執行航線120余條,平均每周進出港航班1700余架次。
濟南遙墻機場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岸邊的銀川市,始建于1995年,該機場是中國西北地區第一個引入高鐵的綜合樞紐,運營航空公司達到28家,通航城市96個,航線140余條,截至2015年,旅客吞吐量達到537.46萬人次,位列中國機場第39名。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黃河南岸東南方向30千米處,該機場始建于1997年,航站樓建筑面積為12.8萬平方米,機坪面積為25.6萬平方米,機位43個,2008年,鄭州機場被國家民航局確定為中國八大區域性樞紐機場之一,截至2015年,鄭州機場運營的客運航空公司已達34家,客運航線達128條,貨運吞吐量40.33萬噸,客運吞吐量1729.73萬人次。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
科考研究
2019年至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黃河西岸及其支流無定河、北洛河等流域,新發現150余處舊石器遺址,2021年至2022年,考古人員在南洛河流域首次發掘揭露出厚達24米的地層堆積物,發現了距今110多萬年至3萬年左右,長達百萬年、基本連續的古人類文化遺存;2022年至2023年,在石川河流域首次發現舊石器遺址,填補了渭北中部廣大區域舊石器遺址分布的空白,特別是其中的廟溝遺址,發現了一處包含豐富石制品,距今60多萬年至3萬年前后的典型黃土剖面,將該地區古人類的活動上溯至距今約60萬年前。
環境問題和保護
編輯環境問題
水污染
造成黃河水污染的物質,主要來自工礦企業排放的廢污水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水(點污染源),以及隨地面徑流進入黃河水體的農藥、化肥和工業廢渣、垃圾中的有害物質(面污染源),黃河流域廢污水主要集中于湟水、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的中下游和蘭州、銀川、包頭等城市河段。
水土流失
2020年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26.27萬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蝕面積為19.14萬平方千米,風力侵蝕面積為7.13萬平方千米,一方面由于人口不斷的增加,人類生產活動強度不斷擴大,過度開墾、放牧、采礦、修路等活動頻繁發生,破壞林草植被,使地表疏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則是黃河流域本身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過低,由于氣候條件水資源十分短缺,造成了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
環境保護
工程保護
2016年,吳忠市對黃河流域3個直接入黃排污口和23個入黃排水溝排污口進行了封堵,對全市9個生活污水處理廠、5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2019年所有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投入10億元實施了清水溝、南干溝流域污染綜合治理項目,通過拆除溝道兩側散亂建筑,在河道建設液壓攔水壩,聯通城市東部水系,將清水溝市轄區段近10千米打造成生態長廊和休閑長廊。劃定了利通區、青銅峽市禁養區、限養區,關閉取締“兩河兩溝”流域小作坊、私屠濫宰加工點,對苦水河流域17家規?;B殖場的排污口進行封堵,2019年1—9月苦水河入黃水質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新建、提標18個農村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新建第四、第五污水處理廠,設計出水直接達到地表四類標準。
陜西省對黃河流域105座縣級以上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比2021年新增25座,改造完成率97.2%。2022年陜西省黃河流域水質全面改善,水質狀況位列黃河中游4省區第1位,優良水體斷面好于黃河流域9省區平均水平6.3個百分點。
山西省在黃河流域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出水口適宜區域建設帶保溫措施的人工潛流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打造污水處理廠尾水人工濕地源頭治理模式,治理后的污水處理廠尾水成為河流生態補水的第二清潔水源。到2025年實現黃河干流8個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16條入黃支流入黃口水質及3條出境河流出境水質穩定達地表水Ⅲ類標準,水域岸線修復比例達到100%。
生態保護
黃河流域累計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96萬平方千米。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率從1990年的41.49%、2020年的66.94%提高到2021年的67.37%,其中黃土高原地區2021年水土保持率63.89%。在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中,修建梯田62414平方千米,營造水土保持林129718平方千米,種草23766平方千米,封禁治理43732平方千米。
風景名勝
編輯黃河流域9省份擁有世界遺產20處、不可移動文物30余萬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49項、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47個、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84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9個、中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29個、中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85個,主要景點包括嵩山少林景區、龍門石窟、秦始皇帝陵、云岡石窟、泰山、九寨溝、嘉峪關等。
人文景觀
嵩山少林景區
嵩山少林景區位于河南省登封“中岳”嵩山西麓,是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核心區面積2.18平方千米,是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發祥地,景區內有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塔林,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石闕少室闕以及武術館、達摩洞、初祖庵、二祖庵、十方禪院、甘露臺等景觀。自然景觀集中于少室山三皇寨,融匯了前寒武紀時期著名的“嵩陽、中岳、少林”三大造山、造陸運動,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最佳觀景處,代表景觀有猴子觀天、云峰虎嘯、御寨落日、少室秋色等40余處。
嵩山少林景區塔林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13千米的伊河兩岸,伊河西岸的龍門山和東岸的香山,石壁峭立,空缺如門,故稱龍門,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493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千米、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1961年龍門石窟被評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龍門石窟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區秦陵街辦事處的秦酸村、毛家村兩個行政村范圍內,是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陵內存有兵馬俑雕塑,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施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
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千米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規?;趾?、氣勢雄渾,東西綿延約1千米,窟區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F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國家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嘉峪關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嘉峪關位于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自然景觀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縣和陜西省宜川縣之間的黃河峽谷中,黃河至此,河床寬度由200~300米,驟然收束到50多米,黃河從河槽傾瀉而下,落入30米的谷底,寬度最大時可達1000余米,最大瀑面達3000平方米,形狀如巨壺倒懸,有“中國第二大瀑布”之稱,壺口景區于1988年被評為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22年7月壺口瀑布成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壺口瀑布
泰山
泰山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南50千米處,泰安、長清、歷城三地之間。古稱岱山、岱宗。古人以東方為萬物更新、初春發生之地,故尊東岳泰山為“五岳之宗”。泰山是山東省和黃河下游地區的最高峰,總面積為426平方千米,天柱峰之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是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泰山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125平方千米。泰山自然景觀分為麗(山麓)、幽(東路)、妙(山頂)、奧(后石塢)、曠(西路)五個部分,風景點有王母池、經石峪、古柏洞、中天門、云步橋、望人松、對松山、十八盤、南天門、月觀峰、日觀峰、玉皇頂等處。
泰山
九寨溝
九寨溝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脈南段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境內,景區內有九個藏族寨子,故名為“九寨溝”,景區內高山湖泊群、瀑布、彩林、雪峰、藍冰和藏族風情并稱“九寨溝六絕”,被世人譽為“童話世界”,九寨溝還是以地質遺跡鈣化湖泊、灘流、瀑布景觀、巖溶水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地質公園,是世界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九寨溝
相關文化
編輯文化
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是典型的大河文化,黃河也是河套文化的中心,是河套地區農耕文明的源頭。無論從時間的進程還是空間的地域跨度來看,河套文化都伴隨黃河文明的進程,河套文化從舊石器時代濫觴傳承至今,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從空間地域廣布來看,河套文化涵蓋整個黃河“幾”字彎,在爭奪對抗中形成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融合發展的典范。
幾千年來,邊塞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在河套地區聚集、融合、傳承、積淀,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體系—河套文化。河套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樣性,體現了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人和睦相處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由陰山巖畫、恐龍化石、古長城、古城遺址、古墓葬群、民間文藝等組成。此外,還有極具地區特色的民族民間書畫、音樂舞蹈、剪紙、河套二人臺、爬山調、蠻漢調、民俗風情等,都是構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內容。
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地區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帶,仰韶文化 于1921 年在年河南省澠池縣仰韶 村被發現,距今約 7000年到5000年,仰韶文化內涵豐富,是一種以粟作為農業基礎的文化類型,仰韶文化理清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源頭,確立中華文明的正統地位。仰韶文化分布較廣,遺址數量眾多,分布范圍涉及河南、陜西、山西、河北等10個?。▍^)。仰韶文化與炎黃傳說以及華夏民族的形成關系密切,以拿手的手工作品—彩陶為載體,融入各地的文化特色。仰韶文化有兩個特點:一是文化類型較多;二是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區的發展早,時間長。黃河流域河南省境內的仰韶文化遺址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豫西、豫中、豫北、豫西南仰韶文化,豫西仰韶文化類型的陶炊器具主要是盆形灶、扁腹釜、 罐形鼎和大口砂質罐等;而豫中仰韶文化類型的陶 炊器具主要為罐形鼎、盆形鼎、釜形鼎等,少有陶灶與陶釜;豫北仰韶文化類型的陶炊器雖然也是以罐形鼎和砂質罐為多,但在有些仰韶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陶灶和陶釜;在豫西南仰韶文化類型的陶炊器中,罐形鼎是主要的,并有少量盆形鼎。
文物古跡
截至2021年,黃河流域,中游(內蒙古、山西、陜西)文物古跡最多,達948處;上游(青海、甘肅、寧夏)文物古跡最少,只有236處;下游(河南、山東)文物古跡642處。古跡以明清時期和宋元時期最多,分別為478處和472處;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少,只有89處。黃河流域史前時期和先秦時期文物古跡以古遺址類居多,秦漢時期以古遺址和古墓葬類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則以石窟寺及石刻類為主,隋唐五代時期以古建筑類為主導,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古建筑類文物古跡占比最多。流域文物古跡主要分布在陜西、河南以及山西等省份。陜西的關中地區,古墓葬類地下文物豐富;山西有“中國古代建筑寶庫”的美譽;河南有7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多個朝代在河南建都。
藍田猿人遺址
藍田猿人遺址位于陜西省藍田縣的陳家窩村和公王嶺,于1963年被發掘,公王嶺中年女性頭骨化石,經測定人距今約110萬年至115萬年,屬第四紀中更新代早期,藍田猿人的文化遺存,主要是打制的粗石器,1982年國務院公布藍田猿人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藍田猿人遺址
北宋東京遺址
北宋東京城遺址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市內,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改名東京。東京城的外城始建于后周顯德三年(956年),周長50里165步,內城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周長20里155步,共有10個城門,2個水門。北宋滅亡后,東京城遭受嚴重破壞,加之黃河的屢次決口泛濫,泥沙淤積,逐漸淹沒地下。20世紀80年代經過7年的勘探和試掘,初步探明皇城、內城、外城,其外城的輪廓、形制和范圍。北宋東京城在中國城市建筑發展史上,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也為研究古代黃河水患供了重要依據。1988年,北宋東京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2016年又被中國國家文物局列入150處重點保護大遺址項目庫。
北宋東京城模型
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區東15千米處,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于25年稱帝,定都洛陽。建安末年曹丕代漢,建立魏國,仍以此為都,漢魏兩代為繁盛時期,因稱漢魏洛陽故城。漢魏洛陽故城,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保存較完整的古城遺址之一,196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魏洛陽故城
平遙城墻
平遙城墻位于山西省平遙縣城汾河中游,相傳始建于西周宣王姬靜時(公元前827~前782年),平遙城墻呈方形,周長6.4千米,高約12米,平均寬5米,四角各有角樓1座,東南角建有奎星樓1座,城墻上筑有垛口3000個,小敵樓72座,是中國現存完整的四座古城墻之一。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城墻
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河流域傳統技藝類數量最多,其它主要為傳統戲劇類、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和民俗類,傳統舞蹈和民間文學數量較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豫劇、蒙醫藥、走馬競技、少林功夫、太極拳等
豫劇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誕生于黃河文化沃壤中,豫劇產生于清代中葉,至民國初期盛行于魯、冀、蘇、皖的部分地區,1952年,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赴維也納參加“世界人民保衛和平大會”以來,豫劇的腳步已經先后到達越南、日本、韓國、俄羅斯、瑞典、芬蘭、美國和法國等國家。至1958年,已在中國23個?。ㄊ?、區)有了專業的豫劇表演藝術團體,到1983年,豫劇一躍而成為中國300多個劇種之首。豫劇擁有傳統劇目近千出,整理、改編和新編的古代戲有300余出,豫劇的口語化唱詞質樸通俗、唱腔曲調精練明暢、表演風格真切自然、至今盛演不衰。2006年豫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之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國家重點保護和扶持的戲曲藝術之一。
豫劇
蒙醫藥
蒙醫藥早在12世紀蒙古族崛起之前,蒙古族先民即發明了許多適于草原環境和氣候特點的醫療保健方法,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后,傳統蒙醫藥學吸納了漢、藏、回等民族及印度、阿拉伯、等國醫藥學理論和醫療經驗,逐漸形成具有一定醫療理論及獨特臨床經驗的蒙醫藥學,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隨著藏傳佛教在蒙地的傳播盛行,蒙醫藥學開始融合藏醫及古印度醫及中醫,至今留有《秘訣方?!贰睹伤幷洹返葞资棵舍t藥學的著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蒙醫藥學理論體系。蒙醫藥于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審走馬競技
烏審走馬競技為內蒙古草原地區特色傳統體育項目之一,主要體現在該項目傳承人(騎手)、馬匹和馴養技藝等幾個方面:騎手即馬匹主人或馬主后代;馬匹包括蒙古傳統走馬馬具;場地設置是指場地布置要符合游牧生活環境、牧民生產生活習慣和傳統習慣等內容并體現出蒙古族民俗傳統文化特征以及比賽賽程、場地設置特色等,烏審走馬競技是一項草原區域文化特征較為明顯的運動項目,具有濃厚特色及典型特征,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烏審走馬競技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少林功夫
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少林功夫從發端至今歷經1500多年的歷史,少林功夫的傳承,以師徒關系為基礎,將佛學修行和武功修習相互融合并進行言傳身教。根據少林寺內流傳下來的拳譜記載,歷代傳習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數百套之多,其中流傳有序的拳械精品有數十種。另外,還有七十二絕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點穴、氣功等各類獨特的功法。2006年,“少林功夫”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2021年,少林寺已先后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功夫表演,每年都有很多外國人來到少林寺本山拜師學藝。
少林功夫
太極拳
太極拳17世紀中葉在河南溫縣陳家溝村形成以來,世代傳承,在陳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個流派。太極拳是基于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征的傳統體育實踐。太極拳習練者通過對動靜、快慢、虛實的把控,達到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目的。2020年,中國太極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極拳
民間傳說
黃河流域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包括“鯉魚跳龍門”“河伯獻圖”“河圖洛書”“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后羿射河伯”“水月洛神”“伏羲畫卦”等。
河伯獻圖
大禹為治水而踏遍山川、沼澤,有一天忽見黃河水神河伯從黃河中出來,獻出一塊大青石。禹仔細一看,原來是治水用的地圖。后來大禹依據這張圖,因勢利導,治水取得了成功。
后羿射日
堯統治之時,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莊稼、草木都被曬焦枯死,百姓連食物都沒有了。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兇獸都出來禍害百姓。于是堯派后羿去為民除害,在荒野殺死鑿齒,在兇水殺死九嬰,在青邱湖上殺死大風,并用弓箭射落九個太陽,又殺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斷修蛇,在桑林擒獲封豨。
文學作品
河伯——(戰國)屈原
與女游兮九河,沖風起兮橫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
與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鄰鄰兮媵予。
發白馬——(唐)李白
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
簫鼓聒川岳,滄溟涌濤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無寒歌。
鐵騎若雪山,飲流涸滹沱。
揚兵獵月窟,轉戰略朝那。
倚劍登燕然,邊烽列嵯峨。
蕭條萬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藝術作品
《黃河大合唱》
1939年,詩人光未然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冼星海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于同年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黃河大合唱》由序曲和《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水謠》《保衛黃河》等多首歌曲組成,歌曲之間由朗誦和樂隊背景加以串聯,表演形式多樣,包括獨唱、對唱、重唱、輪唱、齊唱等這些演唱形式和配樂詩朗誦。
《黃河傳奇》
電視動畫片《黃河傳奇》是以黃河吉祥物六“河寶”為主角,以“河洛古國”為故事發生地,主要講述6個黃河吉祥物“河寶”與大禹、后羿齊心協力,幫助黃河河神奪回河圖,還大河安瀾、天下太平的故事。
《黃河灣紀事》
《黃河灣紀事》是以渭華起義、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背景,反映潼關人民為了民族獨立、自由解放作出的努力和犧牲的現代劇,也是一部反映陜東地區革命斗爭歷史的大型秦腔革命現代劇。
注釋
編輯展開[a]
指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陜西、河南、山東共9個省
參考資料
編輯展開[1]黃河文化.黃河報·黃河網. 2022-11-24[2023-07-20].
[2]流域范圍及其歷史變化.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0].
[3]黃河概況.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0].
[4]氣候分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5]主要支流.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6]水系分布.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7]河川徑流量.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8]大師講堂 | 葛劍雄:黃河與中華文明(上).澎湃新聞. 2021-05-06[2023-08-14].
[9]【黃河民俗】冬至節.中國黃河網. [2023-08-14].
[10]黃河: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工網. 2022-03-16[2023-08-14].
[11]【江河奔騰看中國】母親河流淌過的春夏秋冬.中國新聞網. 2022-09-29[2023-07-25].
[12]流域地貌及地理區劃.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13]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5122號建議的答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0-08-25[2023-08-15].
[14]干流.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15]航拍!九曲黃河 美在“尾閭”.濱州網. 2020-10-15[2023-07-25].
[16]楊廟社區:黃河尾閭的安居振興夢.黨建網. 2022-03-23[2023-07-25].
[17]黃河流域文旅資源豐富.人民日報. 2021-10-27[2023-07-24].
[18]區域地質概況.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19]古黃河的地質演變.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20]綜述.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21]楊森林 曹雄《黃河寧夏水利歷史文化探源》第一章 黃河流域概況(9).楊森林文集. 2023-07-23[2023-08-18].
[22]氣候的主要特征.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8-15].
[23]黃河流域礦產資源分布規律.山西省地質勘查局. 2023-07-10[2023-07-25].
[24]關于印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18-03-22[2023-07-24].
[25]黃河水利史.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 2019-04-23[2023-07-23].
[26]黃河何以富九???|大河奔流系列之五.新華社. 2020-09-17[2023-07-24].
[27]徐唯燊. 黃河流域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研究. 北方經濟, 2022年: 7. (4)
[28]防疫專欄 - 詳情 - 山東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國際機場. [2023-09-27].
[29]寧夏航空的起始——銀川機場篇.銀川新聞網. [2023-09-27].
[30]鄭州: 闊步邁向黃河新時代.中國水利. [2023-09-27].
[31]高學博. 河套文化的由來及其類型特點. 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 2022年: 4. (2)
[32]郭金彪. 中原地區仰韶文化尋根探源. 2023年: 78.
[33]我國歷代重視地圖測繪:從古到今的"神器"(圖).中國日報網. 2012-09-12[2023-08-15].
[34]山海經中的氣象知識(一)——后羿射日與“幻日”現象.山東省氣象局. 2023-07-07[2023-08-15].
[35]王質彬, 林觀海. 黃河志卷十一 黃河人文志/第一篇 黃河流域古文化簡述. 1994年10月: 227.
[36]王質彬, 林觀海. 黃河志卷十一 黃河人文志/第一篇 黃河流域古文化簡述. 1994年10月: 246. (2)
[37]何夢醒. 非遺視角下探析豫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策略. 藝術研究, 2016年: 174.
[38]都本玲. “非遺”視域下的少林功夫. 2021年: 44. (2)
[39]教師博覽. 國家非遺:太極拳. 2021年: 1.
[40]石金語. 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格局分析.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 95.
[41]龍門概況.龍門石窟官網. [2023-07-25].
[42]黃河壺口瀑布來了!山西10家5A級景區,你都打卡了嗎(附投票)?.文博山西. 2022-07-18[2023-09-09].
[43]泰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2[2023-08-27].
[44]泰山及管委會簡介.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2021-04-17[2023-08-24].
[45]黃河的名字竟然是這樣來的!很多人不知道.科普中國. 2017-03-30[2023-08-15].
[46]概況.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0].
[47]黃河下游河道變遷.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48]【專題】南京地湖所青藏高原湖泊科考日志 Vol.8 扎陵湖、鄂陵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2023-08-09[2023-08-26].
[49]【東平文史】東平湖.東平縣政協. 2022-05-31[2023-08-26].
[50]地下水資源量.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51]山西,這次不一樣 .搜狐網. 2023-07-20 [2023-08-14].
[52]人文涇河|歷史涇河源遠流長.東莊水利. 2023-07-27[2023-09-09].
[53]無定河.內蒙古區情網. 2021-07-02[2023-09-09].
[54]黃河十大主要支流.聊城水利. 2022-09-25[2023-09-09].
[55]堅韌頑強的無定河,守護了榆林這篇美好的家園.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2019-11-23[2023-09-09].
[56]榆林市人民政府關于窟野河管理和保護范圍的公告.榆林市人民政府. 2020-08-04[2023-09-09].
[57]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系列之感觸黃河.榆林河湖長. 2023-06-27[2023-09-10].
[58]【專題】南京地湖所青藏高原湖泊科考日志 Vol.9 星星海、阿涌吾爾瑪錯、崗納格瑪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2023-08-18[2023-09-09].
[59]總書記牽掛著這片“?!薄暯娇倳浽跒趵厍捌鞛趿核睾?疾旎卦L記.內蒙古日報. 2023-06-08[2023-09-09].
[60]資訊 | 習近平內蒙古行 走進“塞外明珠”——烏梁素海.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 2023-06-07[2023-09-09].
[61]【詩與遠方,俱在寧夏】沙湖.銀川生態環境. 2023-09-09[2023-09-09].
[62]夜·賞|寧夏沙湖,一場鳥兒的盛會.中國日報網. 2023-04-04[2023-09-09].
[63]游沙漠里的大?!t堿淖.陜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3-08-28[2023-09-09].
[64]流域水文地質.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65]黃河,沙退水清正成為現實.中國氣象局. 2020-08-07[2023-08-15].
[66]泥沙來源及其特性.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4].
[67]流域水資源總量.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5].
[68]上游濕地,黃河的“蓄水池”.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公園管理局. 2023-04-09[2023-08-15].
[69]水質評價.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5].
[70]凌汛概況.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5].
[71]黃河干流工程地質條件.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8-27].
[72]黃河砒砂巖:種地非良田 觀賞如畫卷 .搜狐網. 2017-03-16 [2023-08-15].
[73]重磅!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又一大氣田建成!.中國石油石化企業信息技術大會. 2022-11-04[2023-07-25].
[74]再上新高度 中國最大油氣田年產油氣突破6500萬噸.中國新聞網. 2023-01-01[2023-07-25].
[75]土壤水平分布.中國知網. [2023-07-23].
[76]李紅霖,賀麗等. 黃河上游白河干流全段植物群落
特征及生物多樣性. 草業科學, 2023年: 6. (2)
[77]李 帥、張婕. 黃河中游濕地植物分類學多樣性研究. 植物科學學報, 2015年: 779. (2)
[78]侯 偉,陳 燕,孫韶華. 黃河下游典型水庫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
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18年
[79]林草科普|中國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六).騰訊網. 2022-04-20 [2023-08-15].
[80]保護黃河進行時|黃河流域自然和文化遺產價值.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 2020-10-21 [2023-07-25].
[81]黃河入??邙B類圖鑒⑥|灰喜鵲.大眾網. 2023-06-21[2023-08-27].
[82]90種珍稀鳥類翱翔黃河三角洲.金臺資訊. 2022-04-08[2023-08-27].
[83]黃河流域河南段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對策[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42(03):8-10.中國知網. [2023-07-24].
[84]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黃河源地區記錄到多種野生動物「組圖」.臺海網. 2020-05-28[2023-08-15].
[85]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東營市黃河口生態旅游區管理委員會. [2023-07-25].
[86]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治理策略研究[J].人民黃河,2022,44(S2):141-142+145.中國知網. [2023-07-24].
[87]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干擾對生境質量的影響及空間優化策略[J].水土保持通報,2022,42(05):140-150.中國知網. [2023-07-24].
[88]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段簡介.三門峽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3-08-18].
[89]概況.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90]地震.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91]鹽堿.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92]在考古發現中尋找大禹.光明網. 2018-06[2023-09-10].
[93]謝遵黨.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探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2年: 109. (4)
[94]從夏朝到清朝的歷史地圖變遷史.玉門市博物館. 2020-04-23[2023-08-26].
[95]黃河流域工業亟待轉型升級.中國新聞網. 2021-12-07[2023-07-24].
[96]黃河流域產業結構升級的就業效應研究.濟南大學學報. 2022-12-16[2023-07-25].
[97]李青霞、趙婧婧 . 黃河流域 5A 景區網絡關注度的
時空特征分析. 旅游經濟, 2022年: 2.
[98]鄭國渠史話.黃河網. 2017-02-13[2023-09-09].
[99]陸渾水庫.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3[2023-08-15].
[100]小浪底水利樞紐.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3[2023-08-14].
[101]三門峽水利樞紐.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3[2023-08-15].
[102]蘇景軒. 黃河流域陸路交通聯系空間格局與網絡結構研究. 河南理工大學, 2021年: 19. (3)
[103]王壹省、張華勤、周然. 新時期推進黃河航運建設發展的思考
. 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0年: 1.
[104]梁文文、劉榮花、吳正. 黃河三角洲地區港口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實證分析. 山東科學, 2020年: 120.
[105]孫思民. 黃河三角洲濕地演變分析及生態安全評價. 山東建筑大學, 2023年: 12.
[106]魏瀟瀟. 黃河三角洲區域中心港的發展對策研究. 價值工程, 2019年: 107. (2)
[107]歡迎進入銀川黨史門戶網站!.銀川黨史網. [2023-09-27].
[108]徐仁発. 銀川河東國際機場航空主業發展戰略硏究. 寧夏大學 , 2016年: 1.
[109]趙德友,陳琛,宗方.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實現中部機場雙第一. 統計與決策, 2018年: 1.
[110]陸 芳,郭 杏. 淺析鄭州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的紐帶作用. 現代物流, 2017年 (2)
[111]陜西發布黃河流域舊石器考古研究最新成果.央廣網. 2023-07-13[2023-07-25].
[112]污染源.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11-08-14[2023-07-23].
[113]王天元,劉勁松. 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現狀、特點和成因分析及治理對策. 環境生態, 2022年: 1. (2)
[114]吳忠黃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19-10-18[2023-08-14].
[115]“黃河春潮起” | 陜西:繪出大美黃河畫卷.西安晚報. 2023-03-12[2023-08-27].
[116]山西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建設拉開大幕.山西省生態環境廳. 2023-02-04[2023-08-27].
[117]黃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25.96萬平方千米.中國日報網. 2022-12-05[2023-08-14].
[118]嵩山少林風景區.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3-09-28].
[119]天下第一名剎 & 少林武術發祥地.嵩山. [2023-09-28].
[120]龍門石窟.黃河報·黃河網. 2015-04-05[2023-07-25].
[121]概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23-09-28].
[122]秦始皇帝陵概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23-09-28].
[123]百科_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五A級旅游景區" -云岡石窟官方網站_云岡云岡石窟云岡石窟旅游露天大佛曇曜五窟大同大同旅游佛教鮮卑拓跋山堂水殿靈巖寺.云岡石窟. [2023-09-28].
[124]甘肅省武威、金昌、嘉峪關市5A、4A級旅游景區名錄,喜歡的收藏.西部文明播報. [2023-09-28].
[125]壺口瀑布.黃河報·黃河網. 2015-07-10[2023-07-25].
[126]文化演出.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官網. [2023-07-23].
[127]九寨溝簡介.九寨溝. [2023-09-28].
[128]崔晉、劉姣姣. 黃河文明源遠流長 河套文化歷久彌新. 2010年: 3.
[129]丁志姣. 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打制石器研究. 山西大學, 2018年: 52. (2)
[130]趙玲婕. 探源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22年: 122.
[131]趙玲婕. 探源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22年: 123.
[132]李建輝. 黃河流域文物古跡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21年: 196. (3)
[13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丨中世紀風華絕代的國際大都會——北宋東京城遺址.河南省文化旅游手機報. [2023-09-28].
[134]王質彬, 林觀海. 黃河志卷十一 黃河人文志/第一篇 黃河流域古文化簡述. 1994年10月: 242.
[135]王質彬, 林觀海. 黃河志卷十一 黃河人文志/第一篇 黃河流域古文化簡述. 1994年10月: 248.
[136]【國家級文保單位】平遙城墻.平遙縣人民政府. [2023-09-28].
[137]石金語. 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格局分析.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 94.
[138]其力木格. 蒙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法保護研究. 內蒙古大學, 2018年: 1.
[139]張永江.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烏審走馬競技”的文化特征闡釋. 西部體育研究, 2023年: 28. (3)
[140]丁璐. 以豫劇為載體弘揚黃河文化. 2022年: 1. (2)
[141]張紅霞; 安賽夫; 趙秀英; 包峰嵐; 吳富蓉. 中國民族醫藥雜志. 2015年: 77. (2)
[142]新華社:黃河標志和吉祥物正式發布——“河寶”向世界開講黃河故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21-11-01[2023-07-24].
[143]黃河文化.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23-08-14].
[144]黃河文化.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23-08-14].
[145]《黃河大合唱》.河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2022-10-03[2023-07-25].
[146]黃河文化創新成果發布會在鄭州舉行
電視動畫片《黃河傳奇》先導片全國首發.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22-09-18[2023-07-24].
[147]紅色秦腔現代劇《黃河灣紀事》在渭南大劇院首演.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2021-03-03[2023-08-27].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