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秦嶺(英語:QinlingMountains),又名終南山、南山,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中國南北分界線,一月份零度等溫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位于陜西南部,經緯度范圍為東經104°30-112°52,北緯32°50-34°45,東起河南伏牛山,西至甘肅岷江,北臨渭河,南界漢水,東西長逾800千米,南北寬為140-200千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嶺總面積6.19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

目錄
  1. 1 命名
  2. 2 位置境域
  3. 3 歷史成因
  4. ? 晚太古代—中元古
  5. ? 晚元古代—三疊紀
  6. ? 中新生代
  7. 4 地理特征
  8. ? 氣候
  9. ? 地質
  10. ? 地質構造
  11. ? 地層特征
  12. ? 礦產資源
  13. ? 鳳太礦集區
  14. ? 勉略寧礦集區
  15. ? 柞山礦集區
  16. ? 小秦嶺礦集區
  17. ? 地形地貌
  18. ? 秦嶺山地
  19. ? 巴山山地  
  20. ? 漢江沿岸丘陵盆地谷地  
  21. ? 水文
  22. ? 河流
  23. ? 湖泊
  24. ? 太乙池????
  25. ? 太白海池???
  26. ? 土壤
  27. ? 太白山土壤垂直帶譜  
  1. ? 北秦嶺西部玉皇山土壤垂直地帶譜  
  2. ? 中秦嶺紫柏山土壤垂直地帶譜  
  3. ? 靜峪腦(海拔3015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4. ? 關山(海拔2466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5. ? 草鏈嶺(海拔2646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6. ? 生物多樣性
  7. ? 植物
  8. ? 動物
  9. ? 自然保護區
  10. ? 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1. ? 灃峪森林公園
  12. ? 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3. ? 自然災害
  14. ? 暴雨洪水
  15. ? 高溫干旱
  16. ? 地震
  17. ? 主要山峰
  18. ? 終南山
  19. ? 華山
  20. ? 太白山
  21. 5 地理界線
  22. ? 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
  23. ?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24. ?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25. ? 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26. ? 水稻主產區與小麥主產區的分界線
  27. ?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1. 6 人類活動
  2. ? 歷史沿革
  3. ? 遠古至南北朝時期
  4. ? 宋朝至清朝時期
  5. ? 近現代
  6. ? 科考勘探
  7. ? 文物古跡
  8. ? 秦嶺古道
  9. ? 子午道
  10. ? 駱谷道?
  11. ? 化羊廟
  12. ? 非物質文化遺產
  13. ? 秦腔
  14. ? 西安鼓樂
  15. ? 旅游發展
  16. ? 水利工程建設
  17. ? 交通運輸
  18. ? 鐵路
  19. ? 公路
  20. ? 西安—平涼
  21. ? 咸陽—宋家川
  22. ? 川陜路
  23. ? 西萬路
  24. ? 西安—西坪
  25. 7 環境問題與保護
  26. ? 環境問題
  27. ? 重金屬污染
  1. ? 生態破壞
  2. ? 環境保護
  3. ? 分區保護
  4. ? 植被保護
  5. ? 封山育林、禁牧
  6. ? 水源保護
  7. ? 流域治理
  8. ? 濕地保護
  9. 8 風景名勝
  10. ? 自然風光
  11. ? 臨潼驪山風景名勝區
  12. ? 華陰華山風景名勝區
  13. ? 人文景點
  14. ? 大雁塔
  15. ? 秦始皇兵馬俑
  16. 9 相關文化
  17. ? 詩文
  18. ? 歷史名人
  19. ? 華嚴宗師——杜順
  20. ? 詩佛——王維
  21. ? 影視作品
  22. ? 文學作品
  23. ? 《秦腔》
  24. ? 《秦嶺記》
  25. 10 參考資料

秦嶺(英語:Qinling Mountains),又名終南山、南山,是長江黃河流域的分水嶺,中國南北分界線,一月份零度等溫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位于陜西南部,經緯度范圍為東經104°30-112°52,北緯32°50-34°45,東起河南伏牛山,西至甘肅岷江,北臨渭河,南界漢水,東西長逾800千米,南北寬為140-200千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嶺總面積6.19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

命名

編輯

秦嶺古稱終南山、南山。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嶺被稱為昆侖,后來,又因為秦嶺矗立在秦國都城之南,所以秦嶺又被稱作“終南山”,或者“南山”。中國最早記錄秦嶺或“南山”的文字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山海經》中的《南山經》清楚地描述了“南山”的地理概況。直到公元一世紀,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下:“秦嶺,天下之大阻”這句話之后,秦嶺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記載。

位置境域

編輯

廣義的秦嶺,西起昆侖,中經隴南、陜南,東至鄂豫皖—大別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張八嶺,位于中國中部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狹義上的秦嶺,僅限于陜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于嘉陵江。后提到秦嶺多為狹義上的秦嶺。秦嶺橫直于陜西南部,是中國中部呈東西走向的最大山脈,素有“華夏龍脈”之稱。它東起河南伏牛山,西至甘肅氓江,北臨渭河,南界漢水,位于東經104°30-112°52,北緯32°50-34°45之間,東西長逾800千米,南北寬為140-200千米,面積為6.19萬平方千米。

秦嶺

秦嶺位置

歷史成因

編輯

秦嶺造山帶稱為秦嶺—大別—蘇魯構造帶,西起青海省茶卡鹽湖,與昆侖山造山帶相接,東到大別山東,被北東向的郯盧大斷裂錯動至山東半島,伸向東海。秦嶺造山帶的從下而上分為三大類:一是形成于晚太古代—中元古的中深變質的結晶基底和形成于晚元古代的淺變質的過渡基底。二是形成于晚元古代—三疊紀的淺變質的蓋層。三是形成于侏羅紀第四紀的未變質的陸相上疊盆地。。在對湖北省鄖西縣西北部開展地質調查時,發現了豐富典型的泥盆紀珊瑚化石,佐證了秦嶺山脈曾發生海陸變遷事件。

晚太古代—中元古

秦嶺有兩類造山帶基底:①早前寒武紀,即晚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古老結晶雜巖基底,以麻粒巖、高角閃巖相等中深變質和強烈塑性流變與混合巖化為特征,現均呈不同分散孤零殘塊夾持包容在秦嶺帶內,其形成的構造體制尚難以準確恢復。②中元古代,部分包括晚元古代,以淺變質強變形的火山一沉積巖主體的過渡性基底,它們現今也多以殘存狀態分散出露,若揭去上覆的震旦系以上蓋層,則在秦嶺區它們有廣泛分布。它們以酸性和基性雙峰火山巖組合為其基本普遍特征,其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特征證明它們是大陸擴張裂谷構造產物。同時其中在不同構造地帶殘留有中晚元古代一小洋盆型蛇綠巖殘片,如松溝、寬坪等。反映中晚元古代秦嶺在陸殼擴張裂谷構造演化過程中已擴張打開形成多個小洋盆,構成裂谷與小洋盆兼雜并存的復雜構造局面??傊?,秦嶺的兩類造山帶基底,綜合反映秦嶺具有復雜多期拼合非均一的基底,成為秦嶺主期造山作用板塊構造演化的基礎。

晚元古代—三疊紀

秦嶺主造山期兩期板塊構造演化階段,包括了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擴張裂解與洋-陸俯沖造山作用和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初三疊紀中晚期印支期的洋-陸俯沖到陸-陸俯沖碰撞造山作用,直到秦嶺印支期板塊主造山期后的伸展塌陷構造和巖漿活動。新的研究發現并厘定秦嶺主造山期是三個板塊即華北、揚子及其之間的秦嶺微板塊地體,沿商丹和勉略二個主縫合帶經歷復雜長期造山過程而俯沖碰撞造山。

秦嶺

秦嶺造山帶構造演化圖

秦嶺晚古生代—中生代初板塊構造格局主體為三板塊(華北、華南板塊及其之間的秦嶺微板塊)二洋盆(商丹洋盆-殘余海盆和新打開的勉略有限洋盆)二消減帶(商丹和勉略消減拼合縫合帶)。秦嶺晚古生代最主要的事件是勉略洋盆的擴張打開與演化,改變了秦嶺早古生代板塊構造格局,而構成晚古生代新的板塊構造格局。

中新生代

新生代陸內構造演化階段,包括燕山中晚期陸內造山、燕山晚期至新生代的陸內構造和急劇隆升成山與新的裂解構造演。秦嶺在板塊俯沖碰撞主造山之后,并未平靜穩定下來,而是又發生了強烈板內造山作用。所以今天的強大秦嶺山脈是其在主造山期板構造所奠定的基本構造格架基礎上,是中新生代強烈陸內造山所造成。

地理特征

編輯

氣候

秦嶺是中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也是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的交匯影響的季風邊緣區,地處緯度與不同環流系統造成了秦嶺南北氣候有較大的差異性。南坡自下而上擁有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5種氣候類型。北坡自下而上擁有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4種氣候類型。南坡在海拔800米以下為亞熱帶森林植被景觀。北坡自下而上為典型暖溫帶山地森林植被景觀。因此,秦嶺可視作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與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的重要分界。。

秦嶺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0.48攝氏度,年最高氣溫和年最低氣溫分別為16.44攝氏度和6.18攝氏度,秦嶺北坡氣溫在低海拔區高于南坡,差值為0.12攝氏度,在中、高海拔區低于南坡,差值分別為1.02攝氏度和0.93攝氏度;秦嶺南北坡氣溫的差值在低海拔區域最小,中海拔區域最大。

秦嶺

秦嶺南北坡各季節溫度

秦嶺

秦嶺氣溫空間分布

秦嶺南坡大部分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帶,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降水量超過800毫米。北坡自下而上有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4種氣候,北坡地區降水在600毫米左右。夏季北坡年均降水量為110.15毫米,而南坡達到134.21毫米,夏季降水量南坡明顯較北坡多;秋季北坡年均降水量為73.76毫米,而南坡為80.82毫米,秋季降水量同樣較豐富且南坡較北坡多。

地質

地質構造

秦嶺造山帶位于華北和揚子兩地塊之間,秦嶺造山帶由北到南被分為四個構造單元,分別為:華北南緣、北秦嶺造山帶、南秦嶺造山帶與華南北緣。

秦嶺

北秦嶺造山帶四個地質單元

華北南緣分布于華北陸塊南緣的陜兩華縣到河由舞陽帶,包括小秦嶺和河南崤山、熊耳山、魯山、舞陽等地區,通常被分為耐莊組、蕩澤河組、鐵山嶺組、水底溝組和雪花溝組等地層單元。

北秦嶺造山帶從北向南又可劃分成寬坪巖群、二郎坪巖群、秦嶺巖群和丹鳳巖群四個不同的地質單元,其中秦嶺巖群是北秦嶺造山帶中變質變形最為強烈的前寒武紀結晶巖系,目前秦嶺造山帶發現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巖石都產出于該巖群之中。

南秦嶺造山帶呈向南突出的幾何學,北起東西走向的商丹左行走滑斷裂,南至城口-房縣弧形逆沖斷裂,弧形山系的東西兩端狹窄,寬50-60千米,腹部龐大,寬達150千米。南緣發育白堊紀形成的大巴山前陸弧形逆沖/裙皺帶。南秦嶺造山帶的主要特征是出露大片變質基底巖石。

華南北緣位于揚子、華北兩大板塊之間,造山帶東端的郯廬斷裂帶將其與蘇魯造山帶左行錯開。華南北緣總體以前南華系變質巖和構造混雜巖的廣泛發育為特征,出露大面積中酸性巖體,晉寧期、加里東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巖體均有出露,顯示了華南北緣地質歷史時期強烈的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其中以燕山期(早白堊世)巖體最為發育,是華南北緣擠壓造山后早白堊世強烈伸展垮塌的反映。

秦嶺山脈是其在主造山期板構造所奠定的基本構造格架基礎上,是中新生代強烈陸內造山所造成。秦嶺北麓斷裂帶位于中朝準地臺與秦嶺褶皺系的交接處,其地質構造上經歷了多次變形、變位、聚合和拉伸的過程。從新生代第三紀末,秦嶺地槽褶皺帶構造活動較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形成了秦嶺山脈,同時大斷裂帶以北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渭河沖積以及風積黃土的覆蓋作用下形成了渭河平原。

地層特征

秦嶺中生代以來的區域隆升,數不清的斷層和地質作用的剝蝕導致了大量花崗質巖漿以及蛇綠巖帶的出露??傮w上看,秦嶺造山帶主要由三套巖石地層構造單元組成: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包括太古代~古元古代結晶基底和中新元古代淺變質基底);新元古代-中生代由構造運動形成的巖石地層單元;中新生代造山期后形成的沉積和巖漿活動。

晚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古老結晶雜巖基底。以麻粒巖、高角閃巖相等中深變質和強烈塑性流變與混合巖化為特征,現均呈不同分散孤零殘塊夾持包容在秦嶺帶內。中元古代,部分包括晚元古代,以淺變質強變形的火山一沉積巖為主體的過渡性基底。它們現今也多以殘存狀態分散出露,若揭去上覆的震旦系以上蓋層,則在秦嶺區它們有廣泛分布。它們以酸性和基性雙峰火山巖組合為其基本普遍特征。中晚元古代,小洋盆型蛇綠巖殘片,如松樹溝、寬坪等。迄今為止,在秦嶺造山帶已經識別了兩條重要的蛇綠巖帶:北邊形成于古生代的商丹蛇綠巖帶和南邊形成于中生代的勉略蛇綠巖帶。

礦產資源

秦嶺為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貴金屬及非金屬礦產資源基地,其擁有國家礦產儲量表上的礦產資源約八十余種,其中有30余種保有儲量位列中國前十。區內已發現各類礦產地近千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百余處。金堆城及欒川鉬礦,鳳太以及西成鋅礦等聞名中外,小秦嶺地區的產金規模在中國聞名,中國排名前三的產金大縣秦嶺地區就占了兩個(靈寶和潼關)。石灰巖、螢石、重晶石等非金屬儲量也比較豐富。秦嶺珠寶玉石種類也十分豐富,陸續發現了藍田玉、南陽玉、商南水晶、漢中玉等。秦嶺地區的秦巴山區鉀長石儲量位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二,釩礦亞洲第一。

秦嶺地區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開發利用的有鐵、錳、銅、鉛鋅、鉬、汞、銻、金、銀等9種,尤以金、銅、鉛鋅、鉬開發最盛。秦嶺成礦帶陜西段礦集區主要有鳳太(鳳縣—太白)、勉略寧(勉縣—略陽—寧強)、柞山(柞水—山陽)、小秦嶺等4個礦集區。

秦嶺

秦嶺成礦帶區域構造與大型-超大型金屬礦床分布

鳳太礦集區

鳳太礦集區主要礦種為鉛鋅、金、銅,尤以鉛鋅和金為優勢礦種。礦集區內已探明八卦廟超大型金礦床和雙王、龐家河兩處大型金礦床,多處小型金礦床及金礦點;東塘子—鉛硐山、銀洞梁、八方山—二里河3處大型鉛鋅礦床,手搬崖、峰崖、黑崖、銀母寺4處中型鉛鋅礦床,多處小型礦床及十余個礦點;探明金儲量超過125噸,鉛鋅金屬儲量500萬噸,已探明的10處大中型金、鉛鋅礦床均已開發利用。

勉略寧礦集區

勉略寧礦集區主要成礦類型是與超基性巖有關的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煎茶嶺)、海相火山氣液型銅礦(銅廠)。金屬礦產主要為金、銅、鐵、鉛、鋅、鎳、鈷、錳等;非金屬礦產有石棉、、磷等。已發現有鐵、金、鎳、銅、鉛鋅、銀、錳礦床(點)150余處,大型鐵礦床2處,大型鎳礦床1處,大中型金礦床3處,中小型銅鉛鋅多金屬礦床3處。

柞山礦集區

柞山礦集區主要有鐵、銅、鉛、鋅、金、銀、鎳、鈷等,大致劃分為北、中、南3條成礦帶。北成礦帶是以卅里鋪銅銀礦和兩水寺金礦為代表的曹坪—卅里鋪—兩水寺銅、銀、金成礦帶,沿斷裂兩側礦點分布普遍;中成礦帶是以小型袁家溝銅礦、小河口銅礦及中型桐木溝鋅礦為代表的張家坪—小河口—桐木溝銅、鉬、鉛、鋅成礦帶,帶內酸性小巖體遍布,有十余處銅(鉬)礦點(以矽卡巖型成因類型為主);南成礦帶是以黑溝菱鐵多金屬礦床、中—小型穆家莊銅礦床與韭菜溝金礦床、大型銀洞子銀鉛多金屬礦床與大西溝菱鐵礦床為代表的青林溝—穆家莊—黑溝菱鐵、貴多金屬成礦帶,該帶主要賦礦層位為中泥盆統大西溝(青石埡)組,是柞山礦集區最為主要的成礦帶,亦是陜西省重要礦產資源基地之一。

小秦嶺礦集區

小秦嶺礦集區是中國主要的鉬礦集中區,已發現有金堆城、大石溝(黃龍鋪)、石家灣、宋家溝等大型鉬多金屬礦床,已開采數百萬噸鉬資源。該礦集區是中國目前第二大黃金產地,已探明黃金儲量數百噸,遠景資源量上千噸。

地形地貌

秦嶺整體地勢西高東低,山脈主脊平均海拔2000~2800米,其太白山峰巔海拔3767.2米,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渭河河床最低處海拔345米。秦嶺北麓的黃土塬地貌占渭河盆地總面積約1/3,由秦嶺山前向渭河盆地傾斜,高出渭河河床約100~300米,以陡崖與渭河階地分界。秦嶺北坡山麓短急,地形陡峭,又多峽谷,南坡山麓緩長,坡勢較緩、但是因河流多為橫切背斜或向斜,故河流中上游也多峽谷。秦嶺山脈入隴南境內后,其走向為西北-東南,主脈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叢山之間形成一些小的盆地。秦嶺地貌主要包括秦嶺山地、巴山山地和漢江沿岸丘陵盆地谷地。

秦嶺山地

秦嶺是中國中部東西向延伸的巨大山系。陜西境內為秦嶺中段,山體高大,西窄東寬,西段南北寬度約150千米,向東逐漸展寬,東部寬200千米以上。山體嶺脊海拔2000—2500米,相對高度為1500—2000米,山高坡陡,谷深流急,成為南北交通的一大險阻。山峰海拔超過2500米,如玉皇頂海拔2819米、鰲山3475米、太白山3767米、首陽山2720米、活人梁3071米、靜峪腦3015米、草鏈嶺2646米,它們之間的連線,構成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局部地段為黃河與洛河的分水嶺。秦嶺主脊以南的南秦嶺,山勢大致由北向南逐漸下降,發源于主脊附近的褒河、湑水河、酉水河、子午河、旬河、丹江等,沿地表傾斜面自北而南或東南注入漢江,嘉陵江在四川重慶注入長江,南洛河由西向東到豫西注入黃河。

巴山山地  

巴山亦稱大巴山。巴山之名與巴族有關。巴族古代居住在巴山周圍。商代巴族建立過“巴方”,巴方就是巴國,巴國一直存在到戰國時期。巴山山地西起嘉陵江谷地,向東一直伸延到湖北西北部,聳立于陜、川、鄂三省之間,東西綿亙1200多千米,境內長度600千米。海拔2060~2500米。其北坡主要延伸在陜南地區南部,由寧強至白河等十多個縣的全部和部分地區。較高的山峰有化龍山(2917米)、摩天嶺(2621米)、九龍山(2503米)、巴山(亦稱巴嶺,海拔2533米)等。巴山雖不及秦嶺高峻,但亦危峰如林,千崖萬壑,層巒疊嶂,道路崎嶇險阻,是川陜之間的天然屏障。

漢江沿岸丘陵盆地谷地  

秦嶺與巴山之間為漢江沿岸丘陵盆地、谷地,該區東西長約400千米,南北寬3~60千米,海拔800~170米,漢江流貫中部,流經不同的構造巖性區段,河谷平面形態一束一放,漢中和石泉—安康盆地為兩個最大的盆地,也是秦巴山地區人口集中和經濟發達的地區。

水文

河流

秦嶺地區河流流域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共4296條,其中100平方千米以上的561條,500平方千米以上的123條,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64條,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8條。這些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其中黃河流域面積共133301平方千米(包括內流區4647平方千米),有河流2524條;長江流域面積72265平方千米,有河流1772條。

秦嶺

秦嶺河流詳情圖

渭河在西安市境內約150千米,年徑流量約25億平方米。秦嶺北麓的河流大多上部呈寬緩U型谷,下部呈V型谷,皆是渭河中下游南岸一、二級支流,多為羽毛狀,接近正交的注入渭河,大多為單支水系。秦嶺北麓的河流大多河源短、坡陡、水清、水流急,泥沙以推移質為主,水資源較豐,河流長度一般為10~100千米。秦嶺北麓峪道眾多,各峪流域面積相差懸殊,大部分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下,其中峪口以上控制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黑河、灞河。秦嶺北麓峪口山麓地帶分布著洪積扇,在山前洪積扇的尾部往往下水充沛。

湖泊

秦嶺境內天然湖泊少而分散,散見的有長安華山的太乙池,太白、周至縣的“太白明珠”,涇陽縣的焦獲澤,渭南市臨渭區的金氏陂,以及漢中南鄭六池,陜北神木、榆林、定邊3縣北部風沙灘區的大小海子等。

太乙池????

太乙池又名太乙湫、天池,位于秦嶺終南山太乙谷谷口上游約6千米處,因山峰崩塌落入太乙谷溪流壅水而成。池水海拔約1150米,面積約百余畝,蓄水百萬立方米,可灌田萬畝,在翠華山風景區內,易名為翠華湖。????

太白海池???

太白海池位于秦嶺主峰太白山頂最高點八仙臺(又稱拔仙臺、八仙頂)附近,由八仙臺西北400米處的大爺海起,向東略偏南有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池、三清池等,被譽為“太白明珠”,均屬高山冰蝕湖。太白山主體是酸性巖漿大規模侵入形成的太白巖基,出露巖石主要為花崗片麻巖,在第四紀古冰川強烈作用下,水蝕、冰磧形成了一整套冰川地貌,冰川消融后冰斗底部洼地積水成湖。大爺海水面海拔3550米,面積10.2畝,深17米,在太白縣境內;二爺海在八仙臺西南400米處,跨入周至縣境,海拔3610米,面積7.05畝,深10米,為黑河源頭,湖水清澈碧綠,“無寸草點塵,無諸水族”(《眉縣志》);三爺海更向南,海拔3485米,原有面積約27.5畝,現今湖水已退縮到冰壩附近,湖面日益縮??;玉皇池曾是太白山最大的湖,面積約135畝,湖面海拔3350米。

土壤

秦嶺地區土壤分為太白山土壤垂直帶譜、北秦嶺西部玉皇山土壤垂直地帶譜、中秦嶺紫柏山土壤垂直地帶譜、靜峪腦(海拔3015米)土壤垂直地帶譜、關山(海拔2466米)土壤垂直地帶譜和草鏈嶺(海拔2646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太白山土壤垂直帶譜  

太白山土壤垂直帶譜表現為南坡基帶是在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林黃棕壤和黃褐土帶,北坡基帶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褐土帶,南北坡的土壤垂直帶譜不相同。

太白山北坡土壤垂直帶譜,從山麓向上依次是褐土帶、山地棕壤帶、山地暗棕壤帶、山地生草灰化土帶、山地草甸土帶。

褐土帶:海拔600~1300米,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黃土分布廣泛,大致在劉家崖以下,以山地淋溶褐土為主,600米左右處的褐土有石灰反應,發育在黃土母質上者有料石。

山地棕壤帶:海拔1300~2300米,屬暖溫帶,為銳齒櫟、遼東櫟、油松為主的針葉闊葉混交林帶,大致分布在劉家崖經中山寺到大殿的范圍內。地帶性土壤為山地棕壤,包括普通棕壤、草甸棕壤、白漿化棕壤、棕壤性土和耕種棕壤等。

山地暗棕壤帶:海拔2300~2800米為樺木林帶,生長有紅樺、牛皮樺、金背杜鵑等,大致在大殿至斗母宮之間。土壤有普通暗棕壤、草甸暗棕壤、白漿化暗棕壤、暗棕壤性土等。

山地生草灰化土帶:海拔2800~3400米為針葉林帶,2800~3100米為陜西冷杉、甘肅冷杉、法氏冷杉林,3100~3400米為落葉松林,另有密枝杜鵑、懷柳、高山繡線菊,位于斗母宮到文公廟之間,為亞寒帶氣候,陰濕多風,為山地灰化土,pH值在6以下,下層pH值低至5.5,具有灰白色灰化層,厚達13厘米。有沼澤灰化土、草甸灰化土、粗骨薄層灰化土等。

山地草甸土帶:海拔3400~3767米,大致在文公廟至太白山頂之間,為寒帶到亞寒帶氣候,屬亞高山草甸帶,主要灌木有密枝杜鵑、懷柳等,灌木呈匍匐狀,矮小,草本成墊狀。東太白絕頂上僅廟前小隙地有厚不及30厘米的薄層黑色土,下層幾乎常年凍結。大爺海周圍有薄層石質土。跑馬梁上多光禿巖石,局部洼地有泥炭土,附近為亞高山草甸土,巖石表面為原始土壤。

秦嶺南坡土壤垂直帶譜的基帶土壤是黃棕壤和黃褐土,其分布上限大致在海拔1200米左右,黃棕壤帶以上的土壤垂直帶譜,基本上與秦嶺北坡太白山垂直帶譜一致,即棕壤、暗棕壤、灰化土、亞高山草甸土等垂直帶譜?! ?/p>

北秦嶺西部玉皇山土壤垂直地帶譜  

北坡從下到上依次是褐土(海拔1300米以下)—棕壤(1300~2300米)—暗棕壤(2300~2700米)一山地草甸土(2700~2800米)。南坡從下到上依次是褐土(1500米以下)—棕壤(1500~2300米)—暗棕壤(2300~2700米)—山地草甸土(2700~2800米)?! ?/p>

玉皇山南北坡的基帶土壤都是褐土,但它們的分布上限卻是南坡高于北坡,從北坡沿斜峪關—太白縣—鳳縣,直至甘肅的兩當、徽縣一帶,屬于徽鳳構造盆地,海拔低而氣候溫暖,因而褐土一直延伸到北秦嶺南坡,直至中秦嶺的紫柏山下,使褐土越過秦嶺西段主脊而進入陜南?!?/p>

中秦嶺紫柏山土壤垂直地帶譜  

北坡從下到上依次為褐土(海拔1500米以下)—棕壤(1500~2300米)—山地草甸土(2300~2535米)。南坡從下到上依次為黃棕壤(1500米以下)—棕壤(1500~2350米)—山地草甸土(2350~2535米)?! ?/p>

靜峪腦(海拔3015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北南坡的基帶土壤都是褐土,從下向上依次為褐土(海拔1300米以下)—棕壤(1300~2300米)—暗棕壤(2300~2800米)—山地草甸土(2800~3015米)?! ?/p>

關山(海拔2466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褐土(海拔1300米以下)—棕壤(1300~2250米)—山地草甸土(2250~2466米)?! ?/p>

草鏈嶺(海拔2646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褐土(海拔1400米以下)—棕壤(1400~2300米)—暗棕壤(2300~2646米)。在山頂平緩處有山地草甸土。

生物多樣性

植物

秦嶺復雜多變、富有特色的地質地貌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并因南北不同的氣候環境呈現出不同的物種。從植被上看,秦嶺南坡以落葉闊葉和常綠混交林為基帶,自下而上有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受海拔、氣候、土壤等綜合因素影響,植被景觀呈明顯的垂直分布,自下而上為落葉櫟林帶、樺木林帶、針葉林帶和高山灌叢草甸帶,構成了典型的暖溫帶山地森林植被景觀。

秦嶺

獨葉草

在秦嶺山脈中,有種子植物164科1052屬3839種,其物種數量在中國著名山脈中居第二,僅種子植物就有3446多種,加上類、苔蘚等植物,總數達4000多種。代表植物有華杉、連樹、山白樹、金線槭、獨葉草、星葉草、西麥草、瓶兒小草等,這些都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

動物

秦嶺地區各種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主要分為野生獸類、野生鳥類和兩棲爬行類。秦嶺地區的獸類約有138種另14個亞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物種7種,二類保護物種11種。大熊貓、羚牛、金絲猴、云豹、小靈貓、大靈貓、猞猁、金貓、林麝、斑羚和獼猴等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均在該生態區中分布。

秦嶺

金絲猴

秦嶺

大熊貓

秦嶺山區的鳥類資源也很豐富,已記錄到鳥類373種。在這些鳥類中,國家保護鳥類、特有鳥類近20種,包括朱鹮、白鹮、蒼鷹、赤腹鷹、雀鷹、松雀鷹、血雉、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鷹鸮、領角鸮等,其中朱鹮主要分布在陜西洋縣,是一種十分珍貴的鳥類。

兩棲爬行類動物共有77種,主要分布在秦嶺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大鯢。大鯢是中國特產,是最大的有尾兩棲動物。另外,珍稀的紋蛙、細鱗鮭、哲羅鮭等在秦嶺地區也有分布。

自然保護區

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陜西秦嶺南坡,行政區劃屬漢中市,以保護朱鹮及棲息地為主要任務,主體范圍在洋縣境內,少部分在城固縣境內,保護區總面積37549公頃。2005年7月,省級朱鹮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一步加強了朱鹮保護力度。到2020年朱鹮的野外種群數量已由當時的7只發展到目前的近三千只。洋縣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的人工飼養種源地和主要的野外棲息地。在全世界的鳥類中,朱鹮是最為珍稀瀕危的種類之一?,F朱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東方寶石”之稱。

秦嶺

朱鹮

灃峪森林公園

灃峪森林公園位于秦嶺北坡灃峪河流域的長安縣境內,海拔500-2887米,面積6273公頃,區劃為灃峪口、觀音山、萬花山、秦嶺梁、大壩溝5個景區,有景點、景物100余。森林公園內,森林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森林垂直分布較為明顯。這里有種子植物1200余種,既有茂密的冷杉原始森林,也有整齊的落葉松人工林,森林景觀依海拔高度,自下而上分布有:側柏闊雜景觀林帶、松櫟景觀林帶、紅樺景觀林帶、冷杉景觀林帶、亞高山草甸景觀帶。

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體位于周至縣秦嶺北坡中深山地區,橫跨秦嶺主脊南北坡,是中國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40個A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總面積69004公頃(含周至老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96%。成立于1986年,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1989年建局,現為西安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林業局)所屬的處級參公管理事業單位。是以保護川金絲猴及其棲息地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秦嶺大熊貓核心種群的組成部分及其向東擴散的唯一生態走廊,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特色。

自然災害

秦嶺南北麓的高溫、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造成河水暴漲暴落,旱澇分布不均;徑流變化波動增大,季節性河流增多;涵養水源能力降低,氣候生態災害風險增大。

暴雨洪水

秦嶺降水年內分布不均,洪澇和干旱較多。尤其6月到8月,暴雨洪澇及其次生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多發易發。秦嶺陜西段暴雨過程短,持續性差,一般為1日。連續2日以上的暴雨主要集中在陜南。但連續性的大雨或大雨、暴雨相間的持續性降水,因其時間長,強度大,涉及范圍廣,常造成大面積水澇災害,給農業、防洪、防汛帶來很大的威脅。2015年8月3日出現暴雨和分散性強對流天氣,導致秦嶺北麓西安段藍田、戶縣等河道發生山洪,秦嶺北麓寶雞、鳳翔等地降水達到極端氣候事件標準。

高溫干旱

秦嶺陜西段夏季干旱出現次數最多,占全年干旱次數的38%,其次是春季干旱占32%,冬季干旱占17%,秋季干旱占13%。持續時間較長的干旱以冬春連旱最多,其次是春夏連旱,夏秋季連旱較少。2014年7月中旬,秦嶺南北麓出現高溫伏旱,22個市縣最高氣溫超過40℃,西安市三環內超過90%區域處于強熱效應區。。

地震

秦嶺4000多年間記載陜西境內發生了400多次地震事件,其中破壞性地震有60多次,6級以上強烈破壞性地震9次。傷亡和破壞最嚴重的地震為1556年華縣8級地震,震中區建筑物夷為平地,記載有83萬人死亡。2018年9月12日19時06分,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東經105.69度,北緯32.75度)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主要山峰

終南山

終南山位于陜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坐落于西安南面。相傳春秋戰國時,此山為秦國的領地,也是秦國最高的山脈,故名“秦嶺”,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又因位于關中以南,又名“南山”。終南山,西起甘肅省境內,東到河南省西部,主體位于陜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千米,海拔2604米,總面積約4851平方千米。

秦嶺

終南山

華山

華山,位于華陰縣南部,北瞰黃、渭,南接秦嶺,海拔2083米,為秦嶺東段高峰之一。古稱“西岳”,又名“太華山”,為五岳之一,。華山東西長15千米,南北寬10千米,總面積約148平方千米,自古以來便被稱為“奇險天下第一山”。

中華之“華”源于華山,由此,華山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是中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名曰“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祗,即西岳華山君神。山中共有72個半懸空洞,20余座道觀,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中國重點道教宮觀,曾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道教高人在此講學傳道。

秦嶺

華山

太白山

太白山位于陜西寶雞,秦嶺北麓,眉縣、太白縣、周至縣三縣境內,是秦嶺山脈的主峰、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2米。。

秦嶺

太白山

太白山是世界級生態旅游目的地和道教文化圣地,位列道教第十一洞天,玄德洞天。自唐、宋以來,無數文人墨客登臨揮毫,留下無數詩文。因此,每逢夏秋之時,登山覽勝者與朝山香客絡繹不絕。2016年成為國家5A級景區。

太白山具有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和寒帶的垂直分異,具有復雜而豐富的生物類群。南北生物氣候的過渡性質是該保護區最突出的特點。在植物區系組成上,亞熱帶與暖溫帶的植物成分在此交匯,同時因山體垂直變化的影響,中溫帶甚至寒溫帶的植物也一同滲入。在該保護區范圍內統計到1700余種種子植物,約占秦嶺植物總數的60%,其中屬于中國國家二、三級保護植物及本區特有植物的有串果藤、杜仲、獨葉草、金錢槭、連香樹、領春木、廟臺槭、水青樹、山白樹、太白紅杉、秦嶺烏頭、鐵杉、太白楊、星葉草、紫斑牡丹等。野生動物約有獸類40余種、鳥類230余種,還有部分兩棲類、爬行類及魚類。

地理界線

編輯

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

零度等溫線的意義決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結冰,“秦嶺—淮河”以南區域1月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而在“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低于零攝氏度,冬季一般結冰。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中國東部的降水主要來自夏半年的鋒面雨。夏季風由南而北推進,雨帶隨之由南向北移動??偟膩碇v南方夏季風來得早去得晚,雨季較長:北方夏季風來得晚去得早,雨季較短。秦嶺作為橫亙在中國中部,海拔3000多米寬數十至二三百千米,綿延1600千米的巨大山脈,其對夏季風的阻擋削弱。秦嶺對夏季風的抑制,讓東部的多雨帶(年降水量≥800毫米)位置偏南。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秦嶺冬季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因而在秦嶺北為典型暖溫帶,秦嶺南成為典型亞熱帶,能生長亞熱帶指標植物,秦嶺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秦嶺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上,秦嶺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秦嶺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由于降水量較少,耕地利用類型在景觀上多為旱地,以南地區降水量豐富,耕地利用類型多為水田。

水稻主產區與小麥主產區的分界線

受耕地利用類型差異和氣候條件差異影響,這一線南北兩側栽培的農作物類型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糧食作物,以北主要是小麥,以南主要是水。南方雖然也有小麥,但主要為過冬作物。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秦嶺的位置剛好在中國南北方自然帶的邊緣地帶,其次秦嶺是沿緯線分布的山脈;再次,秦嶺擁有足夠高的海拔高度。滿足了這三個先天性條件秦嶺對陸地自然帶由南而北的演變更替自然起到了加速作用,于是臨界現象在此得以發生。

人類活動

編輯

歷史沿革

遠古至南北朝時期

距今115萬年前位于陜西藍田境內的藍田猿人成為遠古時期中國乃至整個北半球最早的猿人,農耕文明在秦嶺周邊展開。華胥氏在此建國立邦,繁衍子孫;伏羲氏在此發明八卦,結繩記事;女媧氏在此捏泥造人,煉石補天;神農氏在此嘗盡百草,教民農耕;軒轅氏在此征伐蚩尤,天下安定;周公旦在此制禮作樂,天下歸心;老聃在此出函谷關,留《道德經》等?!渡袝酚性疲骸叭A夏蠻貊,罔不率俾?!比A夏民族就在秦嶺悄然孕育、漸成規模。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定都于鎬京(今陜西西安);公元前763年,秦文公遷都于雍(今陜西鳳翔);公元25年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定都洛陽;公元618年唐王朝的建立,定都長安;公元960年宋太祖循后周的故績,以開封為都。

魏晉南北朝時期,秦嶺山脈南北歷經三國鼎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等20余個地方政權。這也導致大量人口的流動遷徙,加劇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推動了又一次民族大融合。

宋朝至清朝時期

自宋朝建都汴梁(今開封)開始,秦嶺山脈逐漸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北宋、西夏、吐蕃諸部的交界地帶,在宋金對峙時期,秦嶺山脈作為橫斷南北的邊界,又成了雙方博弈的主戰場。特殊的地緣和交通環境,造就了這個聯系東西、溝通南北的重要廊道,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榷場、貢使、和市等商業貿易活動,增強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隨著宋、遼、金、西夏之間由對峙沖突到逐步融合,相伴而來的大遷徙更加改變了中國的民族分布格局。

明、清時期,秦嶺山脈有數百萬移民遷入,成為客家人北遷定居的重要區域,并形成東民西遷、南民北遷的局面。至清朝,形成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得以不斷鞏固、發展。

近現代

1982年,陜西省在秦嶺地區建立了第一個自然公園——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也是中國最早批建的森林公園之一。這里不僅是游憩、療養、科學研究的場所,同時也肩負著保護區域內自然生態資源及宣傳推廣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職責。

1998年,陜西省人民政府頒布《關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立即停止省屬森工采育企業采伐天然林的命令》,1999年,實行全面禁伐,啟動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生態修復工程,秦嶺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2001年,秦嶺成為首批國家級生態功能區建設試點之一,同年秦嶺國家植物園獲批建立。

2007年,《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在全國創山脈保護之先河,率先為一座山脈立法,賦予了秦嶺生態保護的法律意義,標志著秦嶺保護進入“整體保護階段”,也開啟了世界山脈保護的“秦嶺模式”。

2018年8月,陜西省衛計委綜合監督處制定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有關問題清理整頓方案》。

2019年,省林業局發布實施了《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做好秦嶺生態保護修復的“一攬子”行動計劃和“總抓手”,實現秦嶺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落實生態“+”法的路線圖。

科考勘探

中國西北大學秦嶺研究院于2022年9月份對秦嶺從地質、水質、生物多樣性等多領域的綜合科考?;趲r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在地球表層空間相互作用及對生態環境影響效應,通過貫穿秦嶺南北麓標志性大通道的地質地貌、巖土體、植被、災害及人類活動系統調研,明確秦嶺生態環境系統、地質環境系統與人類環境系統的耦合作用過程,理清秦嶺林體、土體、巖體、山體、水體等五體互饋作用及其災害效應,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第一手科學數據和管理咨詢建議。

2024年3月底,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十堰市鄖西縣西北部的鄖西大梁地區開展重要化石層調查中,發現豐富典型的泥盆紀珊瑚化石,為佐證秦嶺山脈曾發生海陸變遷事件提供了重要科學實物證據。在鄖西調查發現的珊瑚化石,主要賦存在泥盆紀中-晚期的粉晶、細晶灰巖海相地層中(距今約4.0億年至3.6億年)。初步觀察鑒定,有彎孔珊瑚、阿萊珊瑚、中華分珊瑚等10余種。其中,既有外觀為管狀、橫板相連的床板珊瑚大類,也有隔壁發育、生物細節豐富的四射珊瑚大類;四射珊瑚中,還可以進一步分出泡沫型和雙帶型。鄖西泥盆紀珊瑚化石以復體珊瑚類型占主導,珊瑚化石賦存區面積廣大,東至三岔河,北至金盆梁,西至湖北關,南至虎頭巖,逾300平方千米,在空間上環繞南秦嶺重要古地理區——鎮安至鄖西大梁古生代淺海盆地的東側,展示出大面積古海洋生物礁建造特點。

文物古跡

秦嶺古道

秦嶺古道是中國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廊道,其分布在秦嶺山脈內,作為古代串聯中國南北方的重要道路,在中國的遺產廊道系統內有著重要的地位,至今還保留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遠在商周以前,秦嶺山間已出現溝通南北的古代道路。周秦漢唐千余年間,秦嶺驛道作為首都長安聯結南方諸省的戰略通道,在古代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在綿延三千余里的秦嶺山脈中,從西到東,在不同時期修筑的秦嶺古道有祁山道、連云道、陳倉道(故道、散關道)、褒斜道、儻駱道(駱谷道)、子午道、峪谷道(庫谷道)、藍武道(武關道、商於古道)等。

子午道

子午道系古代長安通往漢中、安康及巴蜀的驛道。因穿越子午谷,且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此道開辟于秦代,東漢王升《石門頌》稱:“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鼻啬﹦㈨椣酄?,劉邦被迫前往漢中就任漢王,所行即子午道。秦漢魏晉時期,子午道的大致經行路線為:自古長安南下,經今西安南郊杜城村,入今長安縣子午鎮附近子午谷,溯谷而上至土地梁,越梁沿灃水支流至喂子坪附近灃水河谷,溯谷南行至關石(即子午關,又名石羊關);過關石后南行,越秦嶺主脊到寧陜縣沙溝街,循漢江支流旬河而下,經高關場、江口鎮、沙坪街、大西溝,翻越月河梁至月河坪,南渡月河順腰竹溝行,于古桑墩附近越腰竹嶺進入漢江另一支流池河沿,循池河南下,經營盤、胭脂壩、新礦、龍王街、鐵爐鎮入石泉縣境,經梧桐寺、迎風街、石佛寺、筷子鋪、后營至池河鎮,過馬嶺關繞漢江北側九里十三灣至石泉縣城;自石泉縣城向西北,經古堰、繞峰街至西鄉縣子午鎮,過子午河入洋縣境,復經金水鎮、酉水鎮、龍亭進入漢江平原,過洋縣、城固縣城到達漢中。

駱谷道?

?駱谷道系古代長安翻越秦嶺通達漢中、四川的驛道。因自長安南下先經周至縣西駱谷而得名;又因翻越秦嶺后南面出口為漢江支流儻水河谷,故又名儻駱道。駱谷道于三國時期始見歷史記載,其經行路線大致為:自古長安西南行,經戶縣至周至,西南行15千米從西駱谷入秦嶺,越駱谷關,逆黑河支流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江支流胥河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酉河上游的洋縣華陽鎮,沿酉河經茅坪過八里關,又越貫嶺梁經白草驛,出儻谷口,循儻水河谷至洋縣,沿漢江北岸渡胥水,經流王城、城固縣城、柳林鎮到達漢中。

化羊廟

化羊廟又稱東岳行祠、化羊宮、天齊廟,據當地村民說,此廟最早修建于北宋真宗年間,歷經七次重修,據考核廟由明宣德元年至清宣統二年曾先后七次重修。這是西安地區現存唯一一座元代建筑,在陜西境內也十分稀有。殿前還矗有元代石碑一通,碑高2.37米,上部蒙文,下部漢文,記載了其修建過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

秦腔

秦腔是元明之際流傳于關中一帶的勸善調及當地民間音樂與關中方言結合形成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主要流行于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區。明清之際,秦腔由陜西商人傳入中原及華東、華中、華南一帶,在清初成為中國有重大影響的戲曲劇種。

秦嶺

秦腔

現已發現的秦腔傳統劇目有三千多種,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及各種神話和民間傳說,其中包括《春秋筆》《和氏璧》《玉虎墜》《紫霞宮》《麟骨床》《長坂坡》《賣華山》《臨潼山》《斬單通》《取洛陽》《三娘教子》《柜中緣》《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獻西川》等代表性劇目?! ?/p>

秦腔音樂分歡音和苦音兩種,前者主要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后者主要表現悲憤凄涼的情緒。秦腔演唱時有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尖板、滾板等板式變化形式,伴奏樂隊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以板胡為主,輔以笛、三弦、月琴、嗩吶等;武場基本使用打擊樂器,包括指板、干鼓、暴鼓、戰鼓、鉤鑼、手鑼、水水等。秦腔的腳色行當傳統上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序。秦腔的生、凈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涼、雄邁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細膩、婉轉流變、細膩典雅。秦腔演員還極重工架和特技,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形成了趟馬、拉架子、擔柴、噴火、梢子功、撲跌等富有特點的表演模式。此外,秦腔的臉譜也別具特色。

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大型鼓樂。在古長安及周邊地區,尤其是秦嶺北麓的眾多寺廟和道觀,這些廟、觀的廟會活動和多家民間樂社是西安鼓樂得以生存的基礎。

秦嶺

西安鼓樂

現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樂手抄譜珍藏本的譜字與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譜字基本相同,由此證明這一珍藏本歷史久遠,是明清以來已漸在中國失傳的俗字樂譜?!?/p>

西安鼓樂現存的一千一百余首曲目中包含了部分與唐代大曲、唐宋燕樂曲、教坊大曲等唐宋音樂同名的曲目,它堪與唐宋大曲相比的龐大結構形式和不容納明清以來新生樂器的樂隊配置,顯示出某種原始性特征,反映了西安鼓樂嚴格繼承唐宋音樂的狀況?,F在常用的曲目有《鼓段子》《打扎子》《引令》《套詞》《南詞》《曲破》《雜曲》等。

旅游發展

2020年6月起,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和眾多專家開啟了多地聯動辦公模式——聯合繪制首次“丈量大秦嶺”實地考察線路圖。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組織專家、專業團隊為此進行了長達一年多時間的不懈努力。根據專業認定的秦嶺涵蓋陜西、甘肅、河南、四川、重慶、湖北、安徽7省1市的旅游地理范疇,關聯33市、159個縣(區/市)的行政區域,編纂委員會組織編輯部查閱、梳理了1000多萬字的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對秦嶺旅游地理范圍內的各類旅游資源進行了系統梳理。

截至2021年2月,陜西各類景區共有502處,其中5A級景區11處,4A級景區131處,3A級景區318處。2020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國家森林鄉村名單,陜西省共有300個村子入圍。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以“品牌出口向好、鄉村振興樣板、創新驅動變革”為題,宣傳推廣南泥灣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秦嶺地區文化遺產有1.5萬余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3個,市、縣文物保護單位1456個。

秦嶺

2020年陜西省2A級以上各類景區信息表

水利工程建設

2023年,引漢濟渭工程先期通水西安。引漢濟渭工程統籌陜西三大區域。有效補給關中城市群用水,解決西安、咸陽、渭南、楊凌等4個重點城市,西咸新區5個新城,渭河兩岸11個縣城以及渭北工業園區生活與工業用水需求,受水區域總面積達1.4萬平方千米,可支撐受水區內1.1萬億元區域生產總值、新增50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用水;可有效改變關中地區超采地下水、擠占生態水的狀況。

秦嶺

引漢濟渭工程示意圖

交通運輸

鐵路

寶成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北接隴海、東銜成渝、南連成昆,是中國鐵路網骨架中溝通西北與西南的第一條鐵路干線。1950年,原鐵道部著手測量設計;1952年7月完成初步設計;1952年7月2日,南段于成都動工;1954年1月1日,北段于寶雞動工;1955年1月1日,寶成鐵路成都到廣元段通車。。

2017年11月22日,西成高鐵建設完成通車。歷經5年多建設、先后8萬多人參與施工,中國第一條穿越秦嶺的高速鐵路——西(安)成(都)高鐵開通在即。這條全長643千米的客運專線,將的成渝地區接入中國高鐵網,川陜兩地鐵路旅程從目前的約16小時縮短到3小時左右。

公路

西安—平涼

原為溝通西安到蘭州兩大重鎮的西蘭公路大干線的東段,也是深入大西北新疆和青海的惟一現代化交通線。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改建,加鋪了瀝青路面,如今仍是隴東、長慶油田和寧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地區與東部地區聯系的重要干線?! ?/p>

咸陽—宋家川

縱貫關中,出銅川金鎖關爬上黃土高原,經黃陵、延安、綏德,達黃河之濱的宋家川鎮(今吳堡縣城),連結陜甘寧和晉緩兩大老根據地,全長606千米,是西包公路的一部分,是陜北交通的主要干線。目前西安至三原段的一級公路已建成通車?! ?/p>

川陜路

自寶雞起,經雙石鋪、漢中、棋盤關,穿劍門至成都,全程997千米??v越秦巴山區。北段寶雞至棋盤關長294.5千米。該線對分流寶成鐵路和漢中盆地西部的客貨運輸仍起一定作用?! ?/p>

西萬路

由西安入灃峪口,經寧陜、石泉、西鄉、鎮巴至四川萬源,是新中國成立后新開辟的一條穿越秦巴山地、南通川東的大干線。它是西安與安康地區最便捷的陸上運輸線?! ?/p>

西安—西坪

自西安起,經藍田,連通商洛地區的商縣、丹鳳、商南,止于河南西坪界牌,全長287.2千米。此線曾是古代關中攀秦嶺,出武關,至河南、湖北,聯系江南各省最便捷的驛道,山道較平緩,線路較順直,現在是陜西東南部與河南西部之間惟一的運輸干線?! ?/p>

環境問題與保護

編輯

環境問題

重金屬污染

秦嶺山區主要以非金屬礦產和黑色金屬礦產、貴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等為主,現今已經發現的礦產超過了60種,采礦、選礦和加工所產生的有害氣體和粉塵容易造成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而礦區廢水(包括礦坑廢水、尾礦庫滲濾水、采礦棄渣淋濾水、選礦污水、冶煉廢水及居民生活污水等)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徹底,大量外排造成的水體重金屬污染,破壞了河流生態系統,并殃及采用地表水灌溉的農田,使糧食作物受到污染。

生態破壞

受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影響,環境質量下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水資源可利用率降低等問題依然存在。由于有害生物威脅,天然林減少、林分變差,森林整體質量不高。野生動物棲息地碎片化嚴重,野生藥用植物數量減少。

長期的資源開發對秦嶺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亂堆廢石、廢物、棄渣易引發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部分有色金屬礦山選礦廢水亂排造成水體和土壤污染,一些露天采石采礦活動損毀礦區地形地貌景觀和植被,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政策體系不夠健全。

環境保護

分區保護

2019年,生態環境部組織對秦嶺區域河南、陜西、甘肅三省2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保護成效評估,大部分保護區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不完善,基礎數據匱乏,不利于保護區精細化管理。

植被保護

封山育林、禁牧

2021年9月30日,勉縣2021年度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封山育林項目完成,項目建設任務1.5萬畝,其中老道寺毛家溝村3000畝、長溝河鎮白云寺村6000畝、武侯鎮將臺村6000畝。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提高林分質量,優化樹種組成,增強涵養水源能力。

水源保護

2020年7月,寶雞市為保護清姜河水源地,關閉沿岸20家企事業單位和55戶農家樂,清理、清運建筑垃圾,設置水源保護區范圍界樁和隔離防護圍網等。

流域治理

以漢丹江綜合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為重點,嚴格執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2021年,陜西省舉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制定了《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圍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水安全保障等5個方面,陜西省謀劃儲備重大項目400多個。

濕地保護

實施退化濕地恢復。在重要生態區域探索建設具有綜合功能和示范意義的小微濕地。對受損退化濕地、瀕危物種棲息地的關鍵區域,采取棲息地恢復、地形整理等措施,恢復河流濕地地貌和植被,修復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

截止2020年,已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濕地公園13個,省級重要濕地17處。另外,還有其它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域,如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以及重要水源保護區等,對濕地資源保護起到了有效的補充。

風景名勝

編輯

自然風光

臨潼驪山風景名勝區

位于臨潼縣城以南和以東地區,由驪山、華清池、秦始皇陵三個景區組成,面積在30平方千米以上。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驪山為秦嶺的一個支脈,形如驪駒,海拔1256米,山上青松翠柏,郁郁蒼蒼,景色綺麗,自古為中國有名的風景區?!绑P山晚照”還為長安八景之一。

秦嶺

驪山

驪山西繡嶺上的老君殿,是唐華清宮的長生殿所在地,唐玄宗與楊貴妃曾在這里游憩。山頂有烽火臺,相傳是周幽王為取褒姒一笑戲諸侯的地方,山腳下有馳名中外的溫泉——華清池。華清池南依驪山,內有溫泉,蔚然深秀,景色宜人。據記載,西周在此建“驪宮”,秦砌石筑室,取名“驪山湯”,漢擴建為“離宮”。唐幾經營建,先后建有“湯泉宮”、“溫泉宮”,唐天寶六年(747年)又環山筑宮,宮周建城,易名“華清宮”。唐玄宗李隆基偕楊貴妃每年到此過冬,“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即指此?!?/p>

秦始皇陵在臨潼驪山北麓、縣城以東10千米的下河村附近,墓?,F存封土堆,東西長350米,南北長355米,周長1410米,占地面積120700平方米,高76米。陵東側是一組規模浩大的兵馬俑陪葬坑,數以千計形同真人真馬一般高大的陶俑陶馬,氣勢磅礴,造形逼真,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1979年已建成“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供中外游人參觀?!?/p>

華陰華山風景名勝區

華山是中國著名五岳之一,古稱西岳,位于華陰縣南部,北瞰黃、渭,南接秦嶺,海拔2083米。花崗巖山體高大聳峭,氣勢磅礴,自古以奇險峻拔著稱于世。再加上山路奇險,自山麓到山頂逶迤崎嶇,谷壁陡立,雜樹倒懸,更有蒼松古柏、瀑布懸泉,在石縫和絕壁上開鑿有人工石梯,如有名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和蒼龍嶺等險道,不僅是大自然的壯麗杰作,也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融自然與人工為一體,構成一連串千奇百巧、鬼斧神工的奇境。歷史上人們依地勢修廟宇,建亭臺,并附之以神話傳說,更增加了華山的傳奇色彩,構成華山近80處風景名勝,使華山成為古今旅游勝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p>

秦嶺

華山

華山高峰林立,以東、南、西、北、中五峰最著名。其中北峰最低,但它總綰東南西中四峰,只有一條山嶺南通華山頂部,形勢險要,景色別致。東峰又名朝陽峰,為游人觀賞日出美景的理想之地。西峰因峰頂有石臺酷似蓮花,又叫蓮花峰。該峰三面臨空,絕壁千丈,其勢如削,為華山諸峰中最奇偉的一個峰。南峰又叫落雁峰,為華山最高峰,頂部巖石上有一大石窩,內有積水,名“仰天池”,為游人環顧群山欣賞大自然美景的最佳處。中峰因位于東、西、南、北四峰之間而得名。相傳,古代隱士簫史,善吹玉簫,秦穆公的女兒玉女因此愛戀簫史,二人私奔隱居于此,故此峰又叫玉女峰。峰頂石梁如龜,其上建有“玉女祠”。華山上部平坦處,華山松林片片,雜木灌叢草地茂密。

人文景點

大雁塔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部。西安市位于黃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109°49′和北緯33°42′—34°45′之間。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臺塬為界;南至北秦嶺主脊;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

秦嶺

大雁塔位置

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經歷代維修,現存塔為明代修復。大雁塔是建于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中國化的典型物證,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塔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文記述和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

秦嶺

大雁塔

秦始皇兵馬俑

兵馬俑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以東3.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園東側1500米處。目前已發現三座,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共出土了約7000個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戰馬、戰車和武器,代表了秦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兵馬俑陪葬坑均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地穴式坑道建筑,象是一組模擬軍事隊列、旨在拱衛地下皇城的“御林軍”。從各坑的形制結構及其兵馬俑裝備情況判斷,一號坑象征由步兵和戰車組成的主體部隊,二號坑為步兵、騎兵和車兵穿插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則是統領一號坑和二號坑的軍事指揮所。

秦嶺

兵馬俑

相關文化

編輯

詩文

《題秦嶺》——〔唐代〕歐陽詹

南下斯須隔帝鄉,北行一步掩南方。

悠悠煙景兩邊意,蜀客秦人各斷腸。

《過分水嶺》——〔唐代〕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登太白峰》——〔唐代〕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別李郎中》——〔唐代〕薛濤

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淺涼。

安仁縱有詩將賦,半音詞雜車亡。

《登秦嶺》——〔唐代〕李嘉佑

南登秦嶺頭,回首始堪憂。

漢闕青門遠,商山藍水流。

三湘遷客去,九陌故人游。

從此思鄉淚,雙垂不復收。

《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唐代〕杜甫

聞道王喬島,名因太史傳。

如何碧雞使,把沼紫微天。

秦嶺愁回馬,暗江醉泛船。

青城漫污雜,吾舅意妻然。

歷史名人

華嚴宗師——杜順

俗姓杜,法號法順,雍州萬年縣杜陵(今屬西安市)人,生于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唐朝高僧,華嚴宗初祖,后上終南山禮佛。

杜順十八歲出家,從因圣寺僧珍禪師,受持定業。后來在慶州、清河、驪山、三原、武功等地說教?!独m高僧傳》卷二十五曾把他的傳記編在《感通類》,引入內禁,隆禮崇敬?!斗鹱娼y紀》卷二十九、三十,載有唐太宗和他的問答,唐太宗稱他為‘帝心’,后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稱。

詩佛——王維

王維,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出身河東王氏,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

出仕后,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長安之南的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一生曾四次出家隱居,其中就有三次選擇了秦嶺。

影視作品

《大秦嶺》:CCTV-10科教頻道播出的紀錄片。以紀錄片的形式從中華文明、中國歷史的進程中來審視一座山脈。

文學作品

《秦腔》

2005年4月,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秦腔》初版,2008年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作品以作者的故鄉棣花鎮為原形,以細膩平實的語言,采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寫到了中國農村生活20年來變化中的種種問題,比如為什么有大量農民離開農村,農民如何一步步從土地上消失等等,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

《秦嶺記》

2022年5月,賈平凹長篇筆記小說《秦嶺記》出版,該作品以筆記小說的形式講述了近六十個秦嶺故事,既有《山海經》《聊齋志異》等傳統文本的基因,又蘊含著作家生長于斯的別樣密碼,境界開闊、筆法搖曳。綿延長篇中,有山川里隱藏著的萬物生靈,有河流里流淌著的生命低語,更有萬千溝坎褶皺里生動著的物事、人事、史事。

參考資料

編輯

展開[1]Qinling Mountains: The central park of China.CGTN. [2023-07-29].

[2]你好,秦嶺|秦嶺的前世今生.陜西測繪地理信息局 . [2023-08-03].

[3]秦嶺植物志增補. 2013: 前言.

[4]劉荷,鄧晨暉,邵景安等. 1964-2017年秦嶺山地降水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南北差異[J].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02): 210-216+223.

[5]秦嶺概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 [2023-07-29].

[6]科學匯|秦嶺真能憑一己之力,擋住南下的冷空氣嗎.錢江晚報. [2023-08-07].

[7]“秦嶺—淮河”線,是條什么線?(把自然講給你聽).人民網. [2023-08-15].

[8]張國偉,董云鵬,姚安平. 秦嶺造山帶基本組成與結構及其構造演化[J]. 陜西地質, 1997, (02): 1-14.

[9]尤琦英.. 秦嶺北麓西安主要供水河流水文豐枯演化及供水安全研究[D]. 長安大學, 2020

[10]宋佃星. 秦嶺南北氣候變化響應與適應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 2012

[11]為什么說秦嶺是 我國的中央水塔.光明網. [2023-08-07].

[12]《大秦嶺大文化》——國脈秦嶺.陜西省圖書館. [2023-07-30].

[13]秦嶺植物志增補. 2013: 前言.

[14]如何理解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新華網. [2023-07-29].

[15]呵護秦嶺生態 展現自然之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公園管理局. [2023-07-29].

[16]灃峪森林公園.中國中央電視臺. [2023-07-29].

[17]打卡古都西安的文化地標——大雁塔.中國日報中文網. [2023-07-29].

[18]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中國政府網. [2023-07-29].

[19]西安鼓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23-07-29].

[20]秦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23-07-29].

[21]卷七百九十九.國學網. [2023-07-31].

[22]大唐“詩佛”:王維的一生,都在這里了.河南衛視. [2023-08-07].

[23]紀錄片《大秦嶺》.央視網. [2023-07-31].

[24]秦嶺記.豆瓣讀書. [2023-07-29].

[25]秦腔.豆瓣讀書. [2023-07-29].

[26]劉邦走了、漢武帝劉徹走了,它卻依然挺立在中國大地的中央.鳳凰衛視. [2023-08-19].

[27]保護秦嶺 | 你不知道的陜西秦嶺四寶.澎湃新聞. [2023-08-16].

[28]實證!3.5億年前,秦嶺是海洋.百家號. [2024-04-03].

[29]張國偉,郭安林,董云鵬等. 關于秦嶺造山帶[J]. 地質力學學報, 2019, 25(05): 746-768.

[30]宋佃星,延軍平,馬莉. 近50年來秦嶺南北氣候分異研究[J]. 干旱區研究, 2011, 28(03): 492-498.

[31]秦嶺,關系中國南北氣候的山!.中國氣象局. [2023-08-29].

[32]張揚,白紅英,蘇凱等. 1960-2013年秦嶺陜西段南北坡極端氣溫變化空間差異[J]. 地理學報, 2018, 73(07): 1296-1308.

[33]孫華.. 近30年來秦嶺南北坡植被指數時空差異及其對區域氣候的響應[D]. 西北大學, 2010

[34]康文彬. 北秦嶺超高壓變質巖帶的構造變形特征和剝露過程研究[D]. 西北大學, 2021

[35]時毓. 中國中部東秦嶺造山帶的形成和演化[D]. 南京大學, 2015

[36]唐源,陳丹玲,任云飛等. 北秦嶺造山帶西段早古生代榴輝巖相變質巖石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J]. 巖石學報, 2022, 38(03): 585-598.

[37]王瑞瑞. 南秦嶺新元古代—古生代巖漿事件與中生代冷碰撞造山[D].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7

[38]李學剛,楊坤光,王軍. 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南、北緣晚白堊世以來構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學研究[J]. 現代地質, 2012, 26(02): 308-316.

[39]劉煒. 秦嶺造山帶主要構造發展階段與特征的分析. 中國科技信息, 2021/3/16

[40]任龍. 秦嶺造山帶西段唐藏地區加里東-印支期巖漿作用及地質意義[D].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19

[41]巍巍秦嶺蘊育古今華夏文明,綠色勘查支撐秦嶺生態建設.中國地質調查局. [2023-07-30].

[42]推進秦嶺綠色礦山建設的思考.新西部網. [2024-03-06].

[43]王瑞廷,成歡,冀月飛等. 秦嶺陜西段主要礦產資源分布特征與綠色勘查開發[J]. 礦產勘查, 2020, 11(12): 2672-2684..

[44]第三節 自然環境與資源.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2023-07-31].

[45]水利志.陜西省省志. [2023-08-06].

[46]第五節 土壤分布規律與土壤區劃.省志地理志. [2023-08-16].

[47]從“7”到“7000”,從“滅絕”到“重生”——朱鹮保護創世界瀕危動物保護典范.新華網. [2023-07-29].

[48]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草原大數據建設平臺. [2023-07-31].

[49]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周至管理分局).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市林業局. [2023-07-30].

[50]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征與應對策略.中國氣象局. [2023-07-30].

[51]中國氣象報:做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陜西省氣象局. [2023-08-14].

[52]陜西省志氣象志.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2023-08-14].

[53]歷史地震.陜西省地震信息網. [2023-08-14].

[54]陳團結. 巍巍終南山[J]. 中國攝影, 2023, (06): 90-99.

[55]王睿. 終南山修行活動場所建筑及環境的空間類型實態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2020

[56]王戰. 終南山的地質、生態及人文旅游價值[C]//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第21屆年會暨陜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6, 18.

[57]蘇游. 華山[J]. 農家致富, 2022, (24): 64.

[58]地理志.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2023-07-31].

[59]蘇游. 太白山[J]. 農家致富, 2023, (10): 64.

[60]高衛東. 假如沒有秦嶺——用逆向思維探究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4, (Z1): 141-142.

[61]楊通智. 秦嶺—淮河,我國重要的文化地理分界線[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08, (03): 20-21.

[62]王學斌: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新華網陜西頻道. [2023-07-29].

[63]史念海:自然環境如何決定歷朝的定都格局.澎湃新聞. [2023-08-18].

[64]秦嶺:中華民族的祖脈.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 [2023-09-01].

[65]秦嶺保護歷程|綠水青山 自當世代共享.絲路中國. [2023-09-01].

[66]陜西省衛計委制定秦嶺生態區農家樂整頓方案.閃電新聞. [2024-02-04].

[67]收官!歷時25天的秦嶺生態綜合科考順利結束.西北大學. [2023-07-29].

[68]探索秦嶺古道西安段文化遺產廊道的構建策略.光明網. [2023-08-30].

[69]秦嶺古道線路全攻略.中國經濟網. [2023-09-02].

[70]全國目前可自駕通行的6條典型古道.手機鳳凰網. [2023-09-02].

[71][化羊廟].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2023-08-30].

[72]旅游 | 大秦嶺文化傳承與旅游聯動工程:守護山水文脈、講好秦嶺故事.澎湃新聞. [2023-07-29].

[73]張玉蘭,周萬紅,戶良斌. 環秦嶺地區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路徑[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3, 38(02): 50-57.

[74]引漢濟渭工程先期通水西安(經濟新方位·重大工程一線).人民日報. [2023-08-07].

[75]“洞穿”秦嶺調水 長江黃河“握手”.新華網陜西頻道. [2023-07-29].

[76]我是寶成鐵路,始于1958.澎湃新聞. [2023-07-29].

[77]西成高鐵建設全紀錄.中國政府網. [2023-07-29].

[78]李冰. 陜南秦嶺山區礦山環境損害評價[D]. 西安科技大學, 2018

[79]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印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 總體規劃的通知.陜西省人民政府. [2023-07-29].

[80]生態環境部組織完成秦嶺區域2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評估工作.生態環境部. [2023-08-16].

[81]勉縣2021年度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封山育林項目完成作業設計.勉縣人民政府. [2023-08-16].

[82]陜西:環境治理 讓秦嶺更加生機勃發.生態環境部. [2023-08-16].

[83]陜西:持續發力“秦嶺黃河”保護促進生態質量持續好轉.中國政府網. [2023-08-16].

[84]陜西省濕地保護條例.陜西省人民政府. [2023-07-29].

[85]鄧小明1, 呼海濤1, 卜書海等. 陜西秦嶺濕地資源現狀及其保護對策. 林業資源管理, 2020, (05): 36-43.

[86]解鎖浪漫!盤點西安絕美夕陽打卡地.網易. [2024-02-23].

[87]拆開大雁塔,你會看到什么?.澎湃新聞. [2023-08-03].

[88]自然地理.西安市人民政府. [2023-08-03].

[89]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國家文物局. [2023-08-03].

[90]品秦嶺詩詞 閱千年文化丨《題秦嶺》.西安秦嶺保護. [2023-09-02].

[91]詩詞看秦嶺 | 跟著古代詩人一起窺探南北分界線.新浪網. [2023-09-02].

[92]唐詩里的秦嶺.陜西日報. [2023-08-08].

[93]唐詩宋詞元曲全集 全唐詩 第15冊. 1999-01: 5882.

[94]唐詩秦嶺. 2016-04: 118.

[95]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1987-05: 330.

[96]華嚴初祖杜順法師.中國佛學院. [2023-07-31].

[97]王維與秦嶺的“陽關三疊”.三秦都市報. [2023-08-07].

[98]四位作家捧起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浙江新聞頻道. [2023-07-29].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871/

(85)
詞條目錄
  1. 命名
  2. 位置境域
  3. 歷史成因
  4. 晚太古代—中元古
  5. 晚元古代—三疊紀
  6. 中新生代
  7. 地理特征
  8. 氣候
  9. 地質
  10. 地質構造
  11. 地層特征
  12. 礦產資源
  13. 鳳太礦集區
  14. 勉略寧礦集區
  15. 柞山礦集區
  16. 小秦嶺礦集區
  17. 地形地貌
  18. 秦嶺山地
  19. 巴山山地  
  20. 漢江沿岸丘陵盆地谷地  
  21. 水文
  22. 河流
  23. 湖泊
  24. 太乙池????
  25. 太白海池???
  26. 土壤
  27. 太白山土壤垂直帶譜  
  28. 北秦嶺西部玉皇山土壤垂直地帶譜  
  29. 中秦嶺紫柏山土壤垂直地帶譜  
  30. 靜峪腦(海拔3015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31. 關山(海拔2466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32. 草鏈嶺(海拔2646米)土壤垂直地帶譜  
  33. 生物多樣性
  34. 植物
  35. 動物
  36. 自然保護區
  37. 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8. 灃峪森林公園
  39. 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0. 自然災害
  41. 暴雨洪水
  42. 高溫干旱
  43. 地震
  44. 主要山峰
  45. 終南山
  46. 華山
  47. 太白山
  48. 地理界線
  49. 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
  50.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51.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52. 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53. 水稻主產區與小麥主產區的分界線
  54.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55. 人類活動
  56. 歷史沿革
  57. 遠古至南北朝時期
  58. 宋朝至清朝時期
  59. 近現代
  60. 科考勘探
  61. 文物古跡
  62. 秦嶺古道
  63. 子午道
  64. 駱谷道?
  65. 化羊廟
  66. 非物質文化遺產
  67. 秦腔
  68. 西安鼓樂
  69. 旅游發展
  70. 水利工程建設
  71. 交通運輸
  72. 鐵路
  73. 公路
  74. 西安—平涼
  75. 咸陽—宋家川
  76. 川陜路
  77. 西萬路
  78. 西安—西坪
  79. 環境問題與保護
  80. 環境問題
  81. 重金屬污染
  82. 生態破壞
  83. 環境保護
  84. 分區保護
  85. 植被保護
  86. 封山育林、禁牧
  87. 水源保護
  88. 流域治理
  89. 濕地保護
  90. 風景名勝
  91. 自然風光
  92. 臨潼驪山風景名勝區
  93. 華陰華山風景名勝區
  94. 人文景點
  95. 大雁塔
  96. 秦始皇兵馬俑
  97. 相關文化
  98. 詩文
  99. 歷史名人
  100. 華嚴宗師——杜順
  101. 詩佛——王維
  102. 影視作品
  103. 文學作品
  104. 《秦腔》
  105. 《秦嶺記》
  106. 參考資料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午夜影院在线看,污污网站在线,尤物视频在线看,蓝光电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