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發性有機物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揮發性有機物(英文名:VolatileOrganicCompound)是指在標準狀態下飽和蒸氣壓較高(標準狀態下大于13.33Pa)、沸點較低、分子量小、常溫狀態下易揮發的有機化合物。是大氣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常用VOC或VOCs表示,總揮發性有機物用TVOC表示。VOCs不是一種單一的污染物,而是某些理化性質相近的有機化合物的統稱,主要成分有烴類(鹵代烴、氧烴、氮烴)、苯系物、有機氯化物、氟里昂系...

揮發性有機物英文名: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是指在標準狀態下飽和氣壓較高(標準狀態下大于13.33 Pa)、沸點較低、分子量小、常溫狀態下易揮發的有機化合物。是大氣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常用VOC或VOCs表示,總揮發性有機物用TVOC表示。VOCs不是一種單一的污染物,而是某些理化性質相近的有機化合物的統稱,主要成分有烴類(鹵代烴、氧烴、氮烴)、苯系物、有機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機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烴化合物等,按照化學結構的不同可將VOCs分為八類,即烷烴、芳烴、烯烴、鹵代烴、酯、醛、酮以及含原子的其他有機化合物。

定義

編輯

1989年,WHO(世界衛生組織)將VOCs定義為:熔點低于室溫、沸點范圍在50-260 ℃之間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2000年,美國國家環保局(EPA)將VOCs定義為:除CO、CO?、金屬碳化物、金屬碳酸鹽和碳酸銨外,任何參加大氣光化學反應的碳化合物。

2002年,中國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將VOCs定義為:氣相色譜分析中從正己烷峰到正十六烷峰之間的所有化合物。

歐共體將VOCs定義為:在標準壓力下(101.3 kPa)下,始沸點≤250 ℃的任何有機化合物(含有至少一個碳和一個或多個、氧、、磷、硅、氮或鹵素的任何化合物),不包括二氧化碳、無機碳酸鹽和碳酸氫鹽。

分類與組成

編輯

VOCs不是一種單一的污染物,而是某些理化性質相近的有機化合物的統稱,主要成分有烴類(鹵代烴、氧烴、氮烴)、苯系物、有機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機酮、胺、醇、醚、酯、酸和石油烴化合物等,最具代表性的VOCs為甲醛和苯系物,常見的VOCs如下圖所示。按照化學結構的不同可將VOCs分為八類,即烷烴、芳烴、烯烴、鹵代烴、酯、醛、酮以及含雜原子的其他有機化合物。

揮發性有機物

常見的VOCs

來源

編輯

VOCs廣泛存在于空氣、水和食物中,甚至存在于南極的水和雪的表面,其來源可分為天然源與人為源,天然源排放的VOCs量大于人為源,全球每年人為造成的VOCs排放總量僅為植物排放的不到10%。天然源主要為植物釋放、火山噴發、森林和草原火災等;人為源分為工業源、交通源及生活源,其中交通運輸是VOCs最大的人為排放源,溶劑的使用是第二大排放源。

天然源

VOCs的天然源包括植物釋放、火山噴發、森林草原火災等。植物釋放的VOCs稱為BVOCs(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由植物營養器官(葉片等)合成,包含烴類、醇類、酯類、醛類、酮類、有機酸和一些含氮化物。如柏木、馬尾松、柳杉和樟可釋放單萜烯和倍半萜烯,油松可釋放右旋萜二烯、β-蒎烯、α-蒎烯、莰烯,合歡花可釋放乙酸乙酯,烏桕可釋放乙酸葉醇酯,桂花可釋放己醛、天然壬醛和癸醛等。

人為源

工業源

在工業中,VOCs來源于:①石油開采與加工、煉焦與焦油加工、天然氣開采與利用;②化工生產中油、染料、涂料、醫藥、農藥、炸藥、有機合成、溶劑、試劑、洗滌劑、粘合劑塑料等生產工藝中有機溶劑的揮發;③化工生產中各種內燃機、燃煤、燃油、燃氣鍋爐與工業爐中燃料燃燒。

交通源

在交通中,VOCs來源于機動車、飛機和輪船等交通工具汽油的不完全燃燒引起的尾氣排放,產生的VOCs主要有乙烯、丙烯、乙烷、異戊烷、苯、甲苯、乙苯、四氯化碳、氯乙烯和正丁烷等,且隨著無鉛汽油的使用,芳香烴的排放量也有較大程度的增長。交通運輸是全球最大的揮發性有機物人為排放源。

生活源

在生活中,VOCs來源于:①有機溶液。由有機物組成介質的溶劑,生活中的有機溶液為化妝品、洗發露、洗滌劑,此外還涵蓋了生活常用油氣、涂料以及黏合劑等工具性用品。②建筑材料。建筑工程中常使用到的一些具有揮發氣味材料,涵蓋了涂料、塑料、泡沫隔熱材料、人造板材等。③室內裝飾材料。建筑物室內涂料以及室內裝飾中具有揮發氣味材料,涵蓋了壁紙以及具有揮發性氣味的壁畫等。④纖維材料。天然纖維以及合成纖維制備而成的材料,一般用于低碳、窗簾、掛毯等家具紡織用品。⑤辦公用品。具有揮發性的辦公用品,常見如油墨,其自身無揮發性,在應用的過程中散發大量熱量。又如打印機、復印機,應用過程中向空氣散發大量有害氣體。⑥吸煙。包括香煙與電子煙電子煙。⑦糞便池、沼氣池、發酵池及垃圾處理站。⑧人自身的新陳代謝。

理化性質

編輯

VOCs大多不溶于水,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數有機溶劑,具有特殊氣味,部分具有臭味。VOCs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具有較強的活性。

環境危害

編輯

VOCs可對環境造成危害。其能參與控制大氣中臭氧的形成,是大氣氧化性增強的關鍵因素。在大氣中,VOCs可與OH自由基發生氧化反應,產生二氧化氫、過氧烷基等自由基中間體,自由基中間體促使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轉變,二氧化氮光解形成臭氧,進而形成光化學煙霧,帶來極大危害。VOCs還會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生成二次有機溶膠(SOA),即細顆粒物(PM 2.5)中的重要組分,是灰霾天的主要誘因之一。VOCs在大氣中既可以一次揮發物的氣態存在,又可在紫外線照射下,在PM 10顆粒物中發生無窮無盡的變化,再次生成為固態、液態或二者并存的二次顆粒物存在,且參與反應的這些化合物壽命相對較長,可以隨著風吹雨淋等天氣變化,或者飄移擴散,或者進入水和土壤,污染環境。

健康影響

編輯

VOCs可通過飲食或吸入進入人體,對人體的肝、腎、呼吸道、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成分、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等具有毒性,還具有致癌、致突變性。當TVOC<0.2 mg/m3時不會影響人體健康,在0.2-3.0 mg/m3范圍內會產生刺激等不適應癥狀,在3.0-25 mg/m3范圍內會產生刺激、頭痛及其他癥狀,而當其濃度>25 mg/m3時對人體的毒性效應則非常明顯。

呼吸道毒性

VOCs具有呼吸道毒性。如甲醛對鼻、咽喉黏膜有明顯刺激作用,可引起過敏性鼻炎、哮喘及急性過敏性紫癜,接觸高濃度甲醛蒸氣可引起眼和呼吸道急性損害,嚴重者喉頭水腫、窒息或肺水腫、昏迷或休克。吸入高濃度烷烴可因麻醉作用而出現心臟驟?;蚝粑楸灾滤?,高碳烷烴麻醉作用小而刺激癥狀明顯,可引起肺炎及肺水腫。兒童暴露于苯、甲苯、苯乙烯、間/對-二甲苯中,隨著暴露濃度的增加,阻塞性支氣管炎的發生率也相應增加。

神經毒性和心血管毒性

VOCs具有神經毒性和心血管毒性。VOCs作為神經毒素可作用于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癥狀有認知能力、記憶、反應時間、手眼、足眼協調能力的減弱及步態紊亂,外周的神經毒性通??梢鸶杏X異常、震顫等癥狀。如乙苯、甲苯和二甲苯超過一定濃度時可引起疲乏無力、頭痛、意識模糊和中樞神經抑制,高濃度的乙苯、甲苯和二甲苯可造成腦病和大腦萎縮,致使共濟失調。此外,VOCs對心血管系統也有不良影響,暴露于有機溶劑可增加心血管病的病死率。暴露于較低濃度的乙醛中可使心血管系統出現心動過速、心肌收縮力增強和高血壓等。

血液成分和免疫系統毒性

VOCs對血液成分和免疫系統具有毒性。如暴露于烷烴(C6、C9、C10)和芳香族化合物(甲苯、氯苯、 mlp-二甲苯等)中可增加人對食物過敏源如牛奶、雞蛋等的過敏反應。暴露于烷烴、衛生球、氯苯中的嬰兒,其體內外周血中CD3+/CD8+T細胞會明顯減少。暴露于三氯乙烯中可引起急性的血清胰島素水平升高。

遺傳和生殖系統毒性

VOCs具有遺傳毒性。如香煙煙霧中的顆粒物和VOCs對DNA具有氧化能力,具有直接遺傳毒性效應、隨著VOCs重量的增加,8-OhdG(DNA和蛋白質損傷的通用生物標志物)含量也隨之上升。甲醛能引起豚鼠肺巨噬細胞DNA蛋白質交鏈和DNA單鏈斷裂。VOCs還具有生殖系統毒性。如甲醛、乙醛、丙甲醛等可對生殖系統造成危害。

致癌性

VOCs具有致癌性。如苯已被IARC、EPA、WHO 確定為人類致癌物。1,3﹣丁二烯可誘發小鼠多部位出現腫瘤,可增加心臟血管肉瘤、惡性淋巴瘤的發生率,在腹膜腔、皮下組織、肝臟也出現了血管肉瘤,胃的鱗狀上皮細胞癌變,雌鼠腺的腺細胞和粒層細胞癌變,同時在卵巢出現粒層細胞瘤,在雄鼠體內發現神經膠質瘤、肝細胞腺瘤。乙醛可誘發大鼠鼻癌,并伴有鼻上皮細胞變性增生。甲醛是引起胃癌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治理措施

編輯

首端防控

工業源

減少有機溶劑用量

減少有機溶劑用量可減少VOCs的排放。涂料施工、噴漆、電纜、印刷、黏接和金屬清洗等行業都需利用有機溶劑作為稀釋劑或洗劑,在使用過程中,這些有機溶劑絕大部分經揮發進入大氣環境中。因此采用無毒或低毒溶劑代替或部分代替有機溶劑,做到不排或少排有害的VOCs是防治這類污染的有效途徑??刹捎靡运疄槿軇┑挠推?、涂料和油墨,從油基油漆、涂料和油墨到水基油漆、涂料和油墨的轉變可顯著減少VOCs的排放。

改進發動機燃料

改進發動機燃燒可減少VOCs排放。如引進壓縮天然氣、液化石油氣或丙烷代替汽油作為發動機燃料,因為壓縮氣體燃料在生產、壓縮、計量、燃燒過程中產生的VOCs排比汽油少,所以可有效減少VOCs的排放。此外,還應改善油品質量,取消低辛烷值汽油的使用,改進汽油的燃燒性能。

改進生產設備和工藝

改進生產設備和工藝可減少VOCs排放。許多借助揮發性溶劑運行的生產設備和工藝可以由非揮發性溶劑生產設備和工藝取代,例如用流化床粉劑噴涂或水溶性電泳涂裝工藝替代揮發性有機溶劑涂裝工藝、將紫外光技術工藝引入平版印刷等。此外,VOCs可以從任何開口和縫隙泄漏到空氣環境之中,因此通過生產設備和工藝的改進包括盡可能采用不留或少留開口和縫隙的設備和管道,提高設備和管道接縫的密閉程度。還需嚴密監測法蘭、閥門、觀察孔等管道與管件、設備與接口、設備部件之間的接縫,及時發現泄漏問題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針對具體行業的防控措施

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行業

對于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行業,可采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提高原油的轉化和利用效率。對于設備與管線組件、工藝排氣、廢氣燃燒塔(火炬)、廢水處理等過程產生的含VOCs廢氣污染防治技術措施包括:①對泵、壓縮機、閥門、法蘭等易發生泄漏的設備與管線組件,制定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計劃,定期檢測、及時修復,防止或減少跑、冒、滴、漏現象。②對生產裝置排放的含VOCs工藝排氣宜優先回收利用,不能(或不能完全)回收利用的經處理后達標排放;應急情況下的泄放氣可導入燃燒塔,經過充分燃燒后排放。③廢水收集和處理過程產生的含 VOCs 廢氣經收集處理后達標排放。

煤炭加工與轉化行業

對于煤炭加工與轉化行業,可采用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實現煤炭高效、清潔轉化,并點識別、排查工藝裝置和管線組件中VOCs泄漏的易發位置,制定預防VOCs泄漏和處置緊急事件的措施。

涂料、油墨、膠黏劑、農藥生產行業

對于涂料、油墨、膠黏劑、農藥等以VOCs為原料的生產行業的污染防治技術措施包括:①采用符合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的水基形、無有機溶劑形、低有機溶劑形的涂料、油墨和膠黏劑等的生產和銷售。②采用密閉一體化生產技術,并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分類收集后處理。

涂裝、印刷、黏合、工業清洗行業

對于涂裝、印刷、黏合、工業清洗等含VOCs產品的使用過程中的污染防治技術措施包括:①使用通過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的環保型涂料、油墨、膠黏劑和清洗劑。②根據涂裝工藝的不同,使用水性涂料、高固分涂料、粉末涂料、紫外光固化(UV)涂料等環保型涂料;采用靜電噴涂、淋涂、輥涂、浸涂等效率較高的涂裝工藝;盡量避免無VOCs凈化、回收措施的露天噴涂作業。③在印刷工藝中推廣使用水性油墨,印鐵制罐行業使用紫外光固化(UV)油墨,書刊印刷行業使用預涂膜技術。④在人造板、制鞋、皮革制品、包裝材料等黏合過程中使用水基型、熱熔型等環保型膠黏劑,在復合膜的生產中推廣無溶劑復合及共擠出復合技術。⑤淘汰以三氟三氯乙烷、甲基氯仿和四氯化碳為清洗劑或溶劑的生產工藝。清洗過程中產生的廢溶劑宜密閉收集,有回收價值的廢溶劑經處理后回用,其他廢溶劑應妥善處置。⑥含VOCs產品的使用過程中,應采取廢氣收集措施,提高廢氣收集效率,減少廢氣的無組織排放與逸散,并對收集后的廢氣進行回收或處理后達標排放。

交通源

對于交通源的VOCs污染防治技術措施包括:①在尾氣排放控制方面,改進發動機燃燒技術,提高三元催化轉化效率;淘汰老舊汽車和摩托車。②在蒸發排放控制方面,推廣燃油蒸發檢測,確保在用車儲油箱、油路、活性碳罐密閉;降低夏季蒸汽壓,控制夏季燃油蒸發。③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倡導綠色出行和環保駕駛,加強城市路網合理設計,減少機動車使用頻率和怠速時間。④全面提升燃油品質,顯著降低烯烴、芳烴含量。⑤加強汽油儲存、運輸、銷售過程中油氣排放控制,減少油品周轉次數,建設油氣回收自動監測系統平臺。⑥新建的原油、汽油、石腦油等裝船作業碼頭應全部安裝油氣回收設施,已建原油成品油裝船碼頭分區域分階段實施油氣回收系統改造。

生活源

對于生活源的VOCs污染防治技術措施包括:①在建筑裝飾裝修行業推廣使用符合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的建筑涂料、低有機溶劑型木器漆和膠黏劑,逐步減少有機溶劑型涂料的使用。②在服裝干洗行業淘汰開啟式干洗機的生產和使用,使用配備壓縮機制冷溶劑回收系統的封閉式干洗機,使用配備活性炭吸附裝置的干洗機。③在餐飲服務行業使用管道煤氣、天然氣、電等清潔能源;倡導低油煙、低污染、低能耗的飲食方式。④在農村農業源中推進秸稈的綜合運用,減少秸稈的焚燒。

末端治理

揮發性有機物的末端治理方法可以分為物理控制方法、化學控制方法以及生物控制方法。物理控制方法主要分為吸附法、冷凝法(濃縮法)、膜分離法、吸收法;化學控制方法主要分為催化法、燃燒法、離子體催化氧化法;生物控制方法主要分為生物洗滌塔、生物過濾池、生物滴濾塔??蓡为毷褂蒙鲜龇椒?,也可進行組合聯用,如冷凝-吸附、吸收-冷凝、吸附-催化燃燒、生物滴濾-活性炭吸附等。

物理控制

物理控制方法通常是指不改變揮發性有機物的分子結構而對其進行回收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冷凝法、膜分離法和吸收法。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具有吸附能力的吸附劑去吸附有機污染物而達到污染控制的目的,具有工藝成熟、易于操作、能耗低、成本低廉、去除率高等優點,是低濃度、大風量VOCs處理的最主要技術?;钚蕴渴亲畛S玫腣OCs凈化吸附劑,有顆粒狀活性炭和蜂窩狀活性炭,其吸附能力與親合系數成正比,因此活性炭對苯系物等大分子VOCs的凈化效果顯著,對甲醛等小分子VOCs的吸附性能較差?;钚蕴坷w維也是常用的吸附劑之一,其是將某些含碳纖維(如酚醛基纖維、PAN基纖維、黏膠基纖維等)經過高溫活化而制成的一種特殊活性炭,具有表面開口、比表面積大、孔道短等特點,因此活性炭纖維吸附VOCs的容量大、吸附效率高而且吸附或脫附速度快。此外,也可采用沸石分子篩、改性膨潤土和微孔二氧化硅等吸附劑。

冷凝法

冷凝法是利用物質的飽和蒸氣壓取決于溫度和壓力這一性質,通過降低溫度、提高壓力,或既降低溫度又提高壓力的方法,使處于蒸氣狀態的VOCs凝結,繼而從氣相分離,主要應用于高濃度VOCs氣體的處理,常作為吸附、膜分離等其他VOCs深度凈化方法的前處理措施。最常用的冷凝方法為表面冷凝和接觸冷凝。表面冷凝為間接冷卻,采用殼管式換熱方式,冷卻介質通過管流動,而待處理氣體在管外殼冷凝,被冷凝的VOCs物質在冷卻管上形成液層后被排到收集系統進行儲存或處理。常用的設備有列管冷凝器、翅管空冷冷凝器、淋灑式冷凝器以及螺旋板冷凝器等。接觸冷凝是指待處理氣體與冷卻介質直接接觸,從而使氣體中的VOCs組分冷凝出來,冷凝液與冷卻介質以廢液的形式排出冷卻器。常用的設備有噴射器、噴淋塔、填料塔和篩板塔。其工藝流程圖如下:

揮發性有機物

冷凝法處理VOCs工藝流程圖

膜分離法

膜分離法是借助真空泵,在納米級的氣體分離膜兩側形成壓力差,當不同氣體分子通過膜時,由于其擴散滲透速率不同,滲透速率高的氣體在滲透側富集,而滲透速率低的氣體則在原料側富集,因此在膜兩側施加推動力時,混合物中的組分會選擇性地透過膜,從而達到分離混合氣體中目標組分的目的。膜分離法的核心部分為膜分離器,常見的膜分離器有中空纖維膜和卷式膜。膜分離法適合用于較高濃度VOCs氣體的分離與回收, 可用于處理很多類型的污染物,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甲基乙基酮、氯甲烷、三氯甲烷、三氯乙烯、溴代甲烷、氯乙烯等。其工藝流程圖如下:

揮發性有機物

膜分離法處理VOCs工藝流程圖

吸收法

吸收法處理VOCs主要利用其能與大部分油類物質互溶的特點,用高沸點、低蒸氣壓的油類作為吸收劑來吸收廢氣中的VOCs,常見的吸收器是填料洗滌吸收塔。吸收效果主要取決于吸收劑的吸收性能和吸收設備的結構特征。吸收劑的選擇應滿足如下要求:吸收劑對被去除的VOCs須有較大的溶解性、吸收劑的蒸氣壓和排放量低、被吸收的VOCs容易分離出來、吸收劑在吸收塔和汽提塔的運行條件下必須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及無毒無害性、吸收劑分子量要盡可能低。對于疏水性VOCs可采用有機溶劑作為吸收劑;對于親水性VOCs可采用水性溶劑作為吸收劑。其工藝流程圖如下:

揮發性有機物

吸收法法處理VOCs工藝流程圖

化學控制

化學控制方法是指在光、熱或催化劑等作用下改變揮發性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將其轉化為H?O和CO?等無害組分。主要有燃燒法、低溫等離子體法和光催化氧化法等。

燃燒法

燃燒法又稱熱氧化法或焚燒法,是利用VOCs的易燃性質進行處理的一種方法,經過充分的燃燒后,最后的產物是為H?O和CO?,由于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排氣的溫度很高,所以可進行熱量回收。燃燒法處理VOCs已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噴涂、絕緣材料制造等行業產生的有機廢氣,也作為吸附、吸收富集后解吸出來的VOCs氣體的最終處理技術,還可用于消除惡臭。燃燒法分為直接燃燒法、熱力燃燒法和催化燃燒法。直接燃燒法也稱直接火焰燃燒法,是將廢氣中VOCs組分直接當作燃料的處理方式,只適用于VOCs濃度或熱值較高的廢氣;熱力燃燒法是將VOCs當做助燃氣體,通過外加燃料(如煤氣、天然氣、油等),使溫度提高到VOCs氣體足以完全氧化為CO?、H?O、N?等無害組分對應的溫度,主要用于處理VOCs濃度或熱值較低的廢氣;催化燃燒法是在催化劑(如貴金屬、過渡金屬氧化物、稀土金屬氧化物等)作用下,使廢氣中的VOCs組分氧化為CO?和H?O,為無火焰燃燒,安全性好,要求的燃燒溫度低,故輔助燃料消耗少,對廢氣中可燃組分濃度和熱值限制較小,且燃燒過程幾乎不生成NOx污染物。

低溫等離子體法

低溫等離子體法又稱非平衡等離子體法,其基本去除原理是利用高壓電場產生等離子體,通過等離子體中的電子、活性粒子與氣態污染物分子碰撞并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達到降解揮發性有機物的目的。低溫等離子體技術與其他技術相比有價格便宜、操作簡單等優點。根據反應器結構和電源類型,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可分為介質阻擋放電(DBD)、滑動弧放電、電暈放電等。使用最多的放電方式為介質阻擋放電(DBD),典型的DBD低溫等離子體反應器如下圖所示。

揮發性有機物

DBD低溫等離子體反應器

光催化氧化法

光催化氧化法是利用光催化劑的光催化氧化性,光催化劑在反應過程中,由于光照作用,從而產生電子空位對,實現氧化反應,繼而在催化劑表面將VOCs轉化為水、二氧化碳等物質污染物實現降解。常用的光催化劑為二氧化鈦、氧化鋅硫化鎘等,也可在光催化劑中摻雜貴金屬,提高其催化性能及吸附性能。

生物控制

生物控制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降解VOCs,使其生成CO?和H?O進而有效地去除廢氣中的VOCs組分。根據生物處理系統的運轉情況和微生物的存在形式不同,可將廢氣生物處理工藝分為懸浮生長工藝和附著生長工藝兩類。懸浮生長是指微生物及其營養物存在于液體中,氣相中的有機物通過與懸浮液接觸后轉移到液相,從而被微生物降解;附著生長是指微生物附著生長于固體介質表面,廢氣通過由濾料介質構成的固定塔層時,被吸附、吸收,最終被微生物降解。生物洗滌塔屬懸浮生長系統,生物過濾塔屬附著生長系統,生物滴濾塔則同時具有懸浮生長和附著生長的特性。

生物洗滌塔

生物洗滌塔的處理過程由吸收和生物降解兩部分組成。經有機物馴化的循環液由洗滌塔頂部布液裝置噴淋而下,與沿塔而上的氣相主體逆流接觸,使氣相中的VOCs和O?轉入液相,進入再生器(活性污泥池)被微生物降解。此法適用于氣相傳質速率大于生化反應速率的VOCs降解。其工藝流程圖如下:

揮發性有機物

生物洗滌塔處理VOCs工藝流程

生物過濾塔

生物過濾塔是通過附著在填料床上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將廢氣中的有害成分氧化分解成H?O、CO?、NO和SO?等無害物質,VOCs氣體進入過濾塔后,在流動過程中與已接種掛膜的生物濾料接觸而被凈化,凈化后的氣體由塔底(或塔頂)排出。需定期在塔頂噴淋營養液,為濾料微生物提供養分、水分并調整其pH值。其工藝流程圖如下:

揮發性有機物

生物過濾塔處理VOCs工藝流程

生物滴濾塔

生物滴濾塔通常由不含生物質的惰性填料床組成,其頂部設有噴淋裝置,用以控制濾床的溫度,而且還能在噴淋液中加入營養液和緩沖物質創造適宜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環境。VOCs進入滴濾塔后,在流動過程中與已接種掛膜的生物濾料接觸而被凈化,凈化后的氣體由塔底(或塔頂)排出。滴濾塔集廢氣的吸收與液相再生于一體,塔內增設了附著微生物的填料,為微生物的生長和有機物的降解提供了條件。其工藝流程圖如下:

揮發性有機物

生物滴濾塔處理VOCs工藝流程

政策環境

編輯

1972年,日本將含有乙酸乙酯、甲苯和甲醇等VOCs的稀釋劑和膠黏劑列入修訂后的《毒品及劇毒物質取締法》中,把它們和具有興奮、致幻覺和麻醉作用的藥物同樣加以管理,禁止以攝入、吸嗅為目的的非法持有和使用。

1984年,美國環保署把“有毒化學物質污染與公眾健康問題”列為各種環境污染問題之首,公布了21種工業污染點源和65種有毒污染物名單。前者有化學品制造、油漆、油墨及膠黏劑制造等工業,后者包括苯、四氯化碳等30多種VOCs。

1990年,德國科學家賽菲爾特(Seifert)推薦了一套室內揮發性有機物的濃度指導限值。同年,美國頒布的《清潔空氣修正法》(CAAA 1990)提出要重點控制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有189種,其中有機物污染物167種,并提出分兩步控制大氣污染物,其一是控制汽車排放的VOCs,其二是控制工業區的VOCs,要求O?濃度不合格的地區遞交VOCs削減15%的計劃。

1996年,歐盟公布了《關于完整的防治和控制污染的指令》(1996/61/EC),對包括石油煉制、有機化學品、精細化工、儲存、涂裝、皮革加工等6大類33個行業制定了VOC的排放標準。

1999年,《歌德堡議定書》關于限制特定活動及設備使用有機溶劑產生排放的理事會指令中提出,2010年VOCs在1990年基準上減排60%?!?a href="http://www.csydxx.cn/4116/"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歐洲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指令》( European Directive 2001/42/EC)對建筑和汽車等特定用途的涂料設定VOCs的排放限制。此外,歐盟還根據揮發性有機物的毒性實行了分級管理,高毒性VOCs排放不超過5 mg/m2,中毒性VOCs排放不超過20 mg/m2,低毒性VOCs排放不超過100mg/m2。

2000年,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甲醛、二甲苯和β-二氯苯3種VOCs的指導限值。2004年,WHO公布的《飲用水水質準則》中的148項化學指標中,VOCs和SVOCs的指標超過了60項。

2006年,美國國家環保局(USEPA)頒發的《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規定了65種VOCs和SVOCs為必檢項目。中國2006年7月1日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有機化合物的項目由原來的5項大幅度增加到了53項,其中VOCs比原標準增加了21項。日本2006年實施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提出2010年VOCs在2000年基準上固定源減排30%。

2010年5月,中國發布了《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強VOCs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并將VOCs和顆粒物等一起列為防控重點污染物。2013年9月,中國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首次提出將VOCs納入排污費征收范圍。

檢測方法

編輯

VOCs的檢測方法主要為儀器檢測,有氣相色譜法(GC)、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GC-MS)、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熒光分光光度法、比色管檢測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和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VOCs樣品在進樣前需進行預處理,空氣中VOCs的預處理方法主要有溶劑解吸法、熱解析法和三級冷阱預濃縮法等;水中VOCs的預處理方法主要有頂空法(液上空間法)、液液萃取法、超臨界流體萃取法、吹掃﹣捕集法、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和膜技術法等;土壤或底質中VOCs的預處理方法主要是吹掃捕集法和頂空法。

相關標準

編輯

國家

標準號

標準名稱

中國

GB 5085.3-2007

附錄O《固體廢物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

中國

GB 5085.3-2007

附錄Q《固體廢物 揮發性有機物的測定 平衡頂空法》

中國

HJ/T 400-2007

《車內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物質采樣測定方法》

中國

GB/T 25225-2010

《動植物油脂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

中國

HJ 643-2013

《固體廢物 揮發性有機物的測定 頂空/氣相色譜﹣質譜法》

中國

HJ 686-2014

《水質揮發性有機物的測定 吹掃捕集/氣相色譜法》

中國

GB/T 32367-2015

《膠鞋 整鞋揮發性有機物(VOC)含量的測定》

中國

GB/T 32443-2015

《家具中揮發性有機物釋放量的測定 小型散發罩法》

中國

GB/T 35457-2017

《彈性、紡織及層壓鋪地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釋放量的試驗》

中國

GB/T 37185-2018

《氣體分析 室內揮發性有害有機物的測定 “SUMMA罐-硅烷化管”》

中國

GB/T 37757-2019

《電子電氣產品用材料和零部件中揮發性有機物釋放速率的測定 釋放測試艙-氣相色譜質譜法》

中國

GB/T 39107-2020

消費品中可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測定 靜態頂空進樣法》

中國

GB/T 39897-2021

《車內非金屬部件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物質檢測方法》

美國

EPA 5030B

《水環境樣品中的揮發性有機物進行富集處理》

美國

EPA 524.2

《色譜/質譜儀檢測水環境中的揮發性有機物》

美國

EPA 8260B

《用氣相色譜/質譜儀檢測水環境中的揮發性有機物》

參考資料

編輯

展開[1]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6-20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解釋材料[M]. 北京: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6: 193. (2)

[2]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文獻部, 北京國知專利預警咨詢有限公司組. 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專利競爭情報研究報告[M]. 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7: 178-184. (7)

[3]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分析測試技術[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3: 49-54. (7)

[4]吳峰主編, 李進軍, 肖玫, 張琳副主編. 環境化學實驗[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4: 27. (2)

[5]張玲. 環境空氣揮發性有機物的特征及來源[J]. 江西化工, 2018, (4): 134-135. (2)

[6]李少寧, 陶雪瑩, 李繡宏, 趙娜, 徐曉天, 魯紹偉. 植物釋放有益揮發性有機物研究進展[J]. 生態環境學報, 2022, (31-1): 187-195. (5)

[7]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環保專業管理委員會,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注冊環保工程師專業考試復習教材 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技術與實踐 上 第4版[M]. 北京: 中國環境出版社, 2017: 225-248. (9)

[8]施維林. 土壤污染與修復[M]. 北京: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18: 98. (2)

[9]安徽省環境保護廳. 同呼吸共奮斗 大氣污染防治知識讀本[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4: 98-99. (3)

[10]趙金鐲. 室內揮發性有機物的來源及其健康效應[J]. 衛生研究, 2004, (33-3): 229-231. (3)

[11]劉洪濤. 中華醫學百科全書 軍事與特種醫學軍隊衛生學[M]. 北京: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17: 128-129. (3)

[12]侯曉虹主編, 梁寧, 許良副主編. 環境污染物分析[M]. 北京: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17: 194. (2)

[13]羅蘭多M. A. 羅克﹣馬勒布. 納米多孔材料內的吸附與擴散[M].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18: 180-181. (3)

[14]張金亮. 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污染來源及防治措施分析[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21, (15): 144-146. (3)

[15]鄒長偉, 鄧萌萌, 黃業星, 黃虹. 香煙、電子煙自由燃燒煙霧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特征[J]. 環境污染與防治, 2022, (44-3): 302.

[16]曹佳, 曹務春, 粟永萍主編, 陳景元, 蔡建明, 鄒飛, 滕光生副主編, 程天民名譽主編. 程天民軍事預防醫學[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4: 264. (2)

[17]錢華, 戴海夏. 室內空氣污染來源與防治[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2: 27. (2)

[18]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環境保護文件選編 2017 下[M]. 北京: 中國環境出版集團, 2018: 947-948. (3)

[19]王麗萍, 趙曉亮, 田立江.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M]. 徐州: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2018: 292-299.

[20]劉宗耀, 曾永輝, 劉俊偉, 金鑫睿. 揮發性有機物末端治理技術研究進展[J]. 現代化工, 2022, (42-3): 74-78.

[21]程功弼. 土壤修復工程管理與實務[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9: 136-138. (4)

[22]孫衛玲, 趙志杰, 韓凌. 青少年環境保護知識手冊[M]. 蘇州: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16: 111-112.

[23]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 環境監測標準與技術規范檢索指南 2014年版[M]. 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13: 497. (2)

[24]朱振宇, 王雷, 劉雪峰. 車內揮發性有機物來源解析研究[J]. 汽車材料與涂裝, 2019, (21): 208.

[25]GB/T 25225-2010 動植物油脂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S]. 中國標準, 2010

[26]GB/T 32367-2015 膠鞋 整鞋揮發性有機物(VOC)含量的測定[S]. 中國標準, 2015

[27]GB/T 32443-2015 家具中揮發性有機物釋放量的測定 小型散發罩法[S]. 中國標準, 2015

[28]GB/T 35457-2017 彈性、紡織及層壓鋪地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釋放量的試驗[S]. 中國標準, 2017

[29]GB/T 37185-2018 氣體分析 室內揮發性有害有機物的測定 “SUMMA罐-硅烷化管”[S]. 中國標準, 2018

[30]GB/T 37757-2019 電子電氣產品用材料和零部件中揮發性有機物釋放速率的測定 釋放測試艙-氣相色譜質譜法[S]. 中國標準, 2019

[31]GB/T 39107-2020 消費品中可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的測定 靜態頂空進樣法[S]. 中國標準, 2020

[32]GB/T 39897-2021 車內非金屬部件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物質檢測方法[S]. 中國標準, 2021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901/

(44)
詞條目錄
  1. 定義
  2. 分類與組成
  3. 來源
  4. 天然源
  5. 人為源
  6. 工業源
  7. 交通源
  8. 生活源
  9. 理化性質
  10. 環境危害
  11. 健康影響
  12. 呼吸道毒性
  13. 神經毒性和心血管毒性
  14. 血液成分和免疫系統毒性
  15. 遺傳和生殖系統毒性
  16. 致癌性
  17. 治理措施
  18. 首端防控
  19. 工業源
  20. 減少有機溶劑用量
  21. 改進發動機燃料
  22. 改進生產設備和工藝
  23. 針對具體行業的防控措施
  24. 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行業
  25. 煤炭加工與轉化行業
  26. 涂料、油墨、膠黏劑、農藥生產行業
  27. 涂裝、印刷、黏合、工業清洗行業
  28. 交通源
  29. 生活源
  30. 末端治理
  31. 物理控制
  32. 吸附法
  33. 冷凝法
  34. 膜分離法
  35. 吸收法
  36. 化學控制
  37. 燃燒法
  38. 低溫等離子體法
  39. 光催化氧化法
  40. 生物控制
  41. 生物洗滌塔
  42. 生物過濾塔
  43. 生物滴濾塔
  44. 政策環境
  45. 檢測方法
  46. 相關標準
  47. 參考資料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午夜影院在线看,污污网站在线,尤物视频在线看,蓝光电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