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英語:Zhejiang University,縮寫:ZJU),簡稱浙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學是中國頂尖學府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和“雙一流A類”重點建設大學。
歷史沿革
編輯求是書院
浙江大學的淵源—求是書院創建于1897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效仿西方學制最早創辦的幾所新式高等學校之一。在浙江巡撫廖壽豐、杭州知府林啟等人的努力下,求是書院在杭州正式辦學,以蒲場巷(現大學路)普慈寺為院址。由于國內形勢的變化和清末新政的陸續推進,學校幾經更名,歷經“浙江求是大學堂”(1901年)、“浙江大學堂”(1902年)、“浙江高等學堂”(1904年)、“浙江高等學?!保?912年)。
求是書院
國立第三中山大學
1914年,因學制改革,浙江高等學校一度停辦。20世紀初期浙江工專和浙江農專先后成立,開啟了浙江高等工業教育和高等農業教育的歷程。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決定實行“大學區制”,每區設立大學一所,統一命名為“中山大學”。1927年7月15日,在原浙江高等學校辦學舊址,整合了浙江工專和浙江農專成立“第三中山大學”,下設工學院和農學院,籌設文理學院。8月3日,冠名“國立”,稱“國立第三中山大學”。
國立浙江大學
1928年4月1日改名為浙江大學,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國立”二字,稱國立浙江大學,下設工、農、文理三個學院。蔣夢麟、邵裴子、程天放、郭任遠、竺可楨先后出任校長。
國立浙江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開始,學校被迫西遷,師生攜帶大批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歷盡艱辛,一遷浙江於潛、建德,二遷江西吉安、泰和,三遷廣西宜山,1940年1月到達貴州遵義、湄潭,在此辦學近七年。與此同時,還在浙江設龍泉分校。西遷涉及浙、贛、湘、桂、粵、黔、閩等7省。在中國著名氣象、地理學家、校長竺可楨先生領導下,浙江大學崛起為當時國內有影響的幾所著名大學之一,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稱譽為“東方劍橋”。1946年秋學校遷返杭州。至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學已發展為擁有文、理、工、農、師范、法、醫7個學院、25個系、9個研究所、1個研究室的綜合性大學。
院系調整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區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對國立浙江大學實行軍事接管,浙江大學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952年,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浙大的文、理、工、農、醫等學科及師資,一部分調到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醫學院、南京農學院、東北林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航空學院、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等校以及中國科學院;??部分院系或獨立成校,或與之江大學、浙江省立醫學院等院校組合重新建校。之江大學前身為建于1897年的育英書院;浙江省立醫學院前身為建于1912年的浙江醫學專門學校。浙江大學文學院、理學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學的文理學院和浙江師范??茖W校合并,建立浙江師范學院,1958年又與新建的杭州大學合并,定名杭州大學;浙江大學的農學院單獨分出成立浙江農學院,1960年更名為浙江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的醫學院與浙江省立醫學院合并,成立浙江醫學院,1960年更名為浙江醫科大學。調整后的浙江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
?1953年,學校開始在西湖西北側興建老和山新校園(四校合并后為浙江大學玉泉校區),1956年底,新校園建設全部完成。1961年,杭州工學院并入浙江大學。
1984年12月,創建了浙江大學研究生院,是國務院首批批準試辦的研究生院之一。1995年2月,原國家教委組織全國33所試辦的研究生院進行評估,浙江大學等十所研究生院受到表彰,并正式掛牌。
浙江大學成為以工為主、理工結合、人文經管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高校,1995年成為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計劃的重點大學之一。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也分別成為浙江省屬重點大學,并分別通過了“211工程”部門預審和重點建設項目立項論證。
浙江大學文理學院
新的浙江大學
經國務院批準,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合并組建為新的浙江大學。新的浙江大學仍定名“浙江大學”,為教育部直屬高校,實行教育部與浙江省共建共管。
1999年成為全國9所首批“985工程”建設高校之一(中國高校C9聯盟)。
2010年,入選教育部關于批準第一批“卓越工程師 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2年,入選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2017年9月,被列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2022年2月,被列入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辦學規模
編輯院系設置
截至2022年12月,浙江大學共有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理學部,工學部,信息學部,農業、生物與環境學部,醫學部等7個學部、39個專業學院(系)、1個工程師學院、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7家直屬附屬醫院,開設了128個本科專業。
人文學部 |
||
學院/系 |
本科專業 |
|
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古典文獻學 |
|
歷史學院 |
歷史學 |
|
哲學學院 |
哲學 |
|
語言與翻譯系 亞歐語系 英文系 |
英語、翻譯、 俄語、日語、 |
|
國際文化學系 影視藝術與新媒體學系 策略傳播學系(籌) |
傳播學、新聞學 |
|
藝術與考古學院 |
考古與文博系 藝術史系 美術系 設計藝術系 |
文物與博物館學 中國畫 藝術與科技 |
社會科學學部 |
||
學院/系 |
本科專業 |
|
經濟學院 |
經濟學系 |
金融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經濟學 財政學 |
國際經濟系 |
||
金融學系 |
||
財政學系 |
||
光華法學院 |
法律系 |
法學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教育學 |
體育學系 |
||
教育領導與政策研究所 |
||
課程與學習科學系 |
||
軍事理論教研室 |
||
公共管理學院 ??---社會學系 |
政府管理系 土地管理系 城市發展與管理系 社會保障與風險管理系 信息資源管理系 農業經濟與管理系 政治學系 |
勞動與社會保障 行政管理 農林經濟管理 社會學 信息資源管理 土地資源管理 政治學與行政學 |
管理學院 |
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 |
會計學 智能財務榮譽項目班 |
數據科學與管理工程學系 |
||
領導力與組織管理學系 |
||
財務與會計學系 |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理學部 |
||
學院/系 |
本科專業 |
|
數學科學學院 |
數學系 |
信息與計算科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統計學 |
計算數學系 |
||
數據科學與應用數學系 |
||
統計學系 |
||
數學基礎課程教學研究中心 |
||
物理學院 |
物理學 |
|
化學系 |
化學 |
|
地球科學學院 |
地球科學學院 |
地理信息科學 地質學 |
地質學系 |
||
地理科學系 |
||
大氣科學系 |
||
心理與行為科學系 |
工學部 |
||
學院/系 |
本科專業 |
|
機械工程學院 |
機械電子工程系 |
機械工程 |
制造工程及自動化系 |
||
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系 |
||
工業與系統工程系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能源工程學院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車輛工程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
|
電氣工程學院 |
應用電子學系 |
電子信息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系統科學與工程學系 |
||
電機工程學系 |
||
電工電子基礎教學中心 |
||
建筑工程學院 |
建筑學系 |
建筑學(5年) 城鄉規劃(5年) 土木、水利與交通工程 |
區域與城市規劃系 |
||
土木工程學系 |
||
水利工程系 |
||
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 |
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工程 |
|
海洋學院 |
海洋學院 |
海洋科學(后二年在舟山校區學習) 海洋工程與技術(后二年在舟山校區學習) |
海洋科學系 |
||
海洋工程學系 |
||
海洋信息學系 |
||
航空航天學院 |
航空航天系 |
工程力學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
工程力學系 |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信息學部 |
||
學院/系 |
本科專業 |
|
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 —微電子學院(微納電子學院) |
信息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
自動化、機器人工程(榮譽項目班)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網絡空間安全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 工業設計系 軟件工程系 信息安全系 |
工業設計 信息安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件工程 |
軟件學院 |
/ |
|
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 |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
生物醫學工程 |
儀器科學與工程學系 |
農業、生物與環境學部 |
||
學院/系 |
本科專業 |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技術系 |
生物科學 |
生物科學系 |
||
生態學系 |
||
生物信息學系 |
||
生物系統工程系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
食品科學與營養系 |
||
環境與資源學院 |
環境工程系 |
環境工程 環境科學 農業資源與環境 |
資源科學系 |
||
環境科學系 |
||
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
農學系 |
植物保護 農學 茶學 |
園藝系 |
||
植物保護系 |
||
茶學系 |
||
應用生物科學系 |
||
動物科學學院 |
動物科技系 |
動物科學 動物醫學(5年) |
特種經濟動物科學系 |
||
動物醫學系 |
醫學部 |
||
學院/系 |
本科專業 |
|
醫學院 —基礎醫學系 ??—腦科學與腦醫學系 ??—公共衛生學院 |
護理系 |
臨床醫學(8年本博連讀) 臨床醫學 口腔醫學 臨床醫學(兒科方向) 預防醫學(5年) |
第一臨床醫學院 |
||
第二臨床醫學院 |
||
第三臨床醫學院 |
||
婦產科學院 |
||
兒科學院 |
||
口腔醫學院 |
||
第四臨床醫學院 |
||
藥學院 |
藥學 |
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12月,浙江大學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交叉學科等13個門類。有21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6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6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6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4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11個一級學科評為A+、11個一級學科評為A、17個一級學科評為A-。評為A+的一級學科數位居全國第三。
類別 |
學科 |
“雙一流”建設學科 |
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園藝學、植物保護、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
哲學、理訟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生態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士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設計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海洋技術與工程 |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
數學?、物理學?、化學工程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農林經濟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作物學?、園藝學?、植物保護?、畜牧學、力學、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2019年3月起注銷)、臨床醫學?、土木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理論經濟學?、心理學?、中國史?、地質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藥學?、工商管理?、基礎醫學?、口腔醫學?、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公共管理?、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利工程(2019年3月起注銷)?、獸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外國語言文學、生物工程?、軟件工程?、生態學?、考古學?、世界史?、新聞傳播學?、社會學?、設計學?、護理學?、藝術學理論?、建筑學?、網絡空間安全?、體育學 |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數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園藝學、化學、電氣工程、農業資源利用、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光學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 |
A+一級學科有:生態學、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農業工程、軟件工程、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臨床醫學、農林經濟管理; 評為A的一級學科有: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 評為A-的一級學科有:理論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畜牧學、基礎醫學、工商管理、設計學 |
教學情況
截至2022年12月,浙江大學共有9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總量居全國第二;12個國家級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2.0基地,10個專業入選“強基計劃”。有60 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其中2019年新認定線上課程8門、線下課程23門、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6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5門;另有98門課程申報第二批國家級一流課程;獲選2020年度浙江省一流本科課程234門。學校持續推動海外教師主講的全英文課程建設,2021-2022學年有42個立項項目。學校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等教學基地。學校有國家級、省部級教學和研究團隊132個,獲評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
浙江大學2022年獲得浙江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2項,一等獎28項,二等獎9項。學校在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長期穩居全國前二,在歷屆 “互聯網+”“挑戰杯”大賽金獎總數居全國第一。2021-2022學年學校組織學生獲國際級獎22項、國家級獎160項、省級部獎 187 項。學校在第七屆“互聯網+”大賽再創佳績,獲主賽道金獎6項、紅旅賽道金獎1項、國際賽道金獎3項,金獎數創歷史新高,并再度榮獲高校先進集體獎、“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先進集體獎。
浙江大學獲得多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0項。2009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11項。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11項,其中2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3個作為合作單位的項目獲獎(2項獲一等獎,1項獲二等獎)。
項目 |
內容 |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
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漢語言文學、英語、新聞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心理學、工程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海洋工程與技術、農業工程、環境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建筑學、農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動物科學、生物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工商管理、農林經濟管理、哲學、經濟學、金融學、社會學、教育學、運動訓練、古典文獻學、德語、翻譯、傳播學、歷史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地理信息科學、地質學、工業設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信息工程、信息安全、飛行器設計與工程、環境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園藝、動物醫學、基礎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財政學、政治學與行政學、體育教育、俄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文物與博物館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態學、統計學、車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中外合作)、土木、水利與交通工程、城鄉規劃、生物工程、茶學、園林、土地資源管理、書法學、藝術與科技 |
國家級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2.0基地 |
哲學、歷史學、藥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漢語言文學、力學、經濟學、基礎醫學 |
強基計劃” |
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歷史學、哲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生態學、工程力學、基礎醫學 |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先秦諸子思想、宋詞經典、微積分、天氣學、人工智能:模型與算法、中國蠶絲綢文化、系統解剖學(全英文)、設計思維與創新設計行政法 重大時政新聞智能生產虛擬仿真實驗、水溶液的介觀結構與形成機理虛擬仿真實驗、超重力離心模擬虛擬仿真實驗、模式植物擬南芥CRISPR/Cas9基因編輯虛擬仿真實驗、基于穩定性同位素技術的生態系統氮素運轉虛擬仿真實驗 當代文學前沿問題研究、英語口譯、大學英語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驗設計與心理統計、力學導論、工程圖學、用戶體驗與產品創新設計、過程設備設計、高分子物理、工程熱力學(甲)、信號分析與處理、傳感與檢測、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游戲程序設計、大跨空間結構、精細農業、環境化學(甲)、茶文化與茶健康、傳染病學、公共管理學(不完全統計) |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
數學、物理、化學、心理學 |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
物理、化學 |
師資力量
截至2022年12月,浙江大學在職教職工9746人,專職教師4557人,其中正高職稱2093人,副高職稱1231人。有24名中國科學院全職院士,21名中國工程院全職院士,14名文科資深教授,10名教育部教學名師,66名浙江省特級專家,120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79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勱計劃”青年學者,193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4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1名國家 “萬人計劃”領軍人才,85名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人選者,526名求是特聘學者。
類別 |
姓名 |
中國科學院院士(含外聘) |
唐孝威、沈家驄、陳子元、路甬祥、沈之荃、韓禎祥、張? 澤、朱位秋、楊 ?衛、賈承造、楊文采、麻生明、段樹民、翟明國、勵建書、朱詩堯、杜江峰、楊樹鋒、陳云敏、陳仙輝、羅民興、楊經綏、楊德仁、吳朝暉、葉志鎮、孫斌勇、林海青、阮勇斌、徐世烺 |
中國工程院全職院士(含外聘) |
巴德年、汪槱生、路甬祥、孫優賢、岑可法、董石麟、潘云鶴、鄭樹森、宮先儀、鄔江興、劉志紅、王? 浩、李蘭娟、許慶瑞、譚建榮、侯立安、丁 ?健、龔曉南、楊華勇、陳? 純、王金南、朱利中、夏長亮、唐納德·格里爾(外籍)、吳漢明、任其龍、張佳寶、鄭津洋、高翔、喻景權 |
文科資深教授 |
王重鳴、田正平、張涌泉、徐 岱、史晉川、姚先國、王貴國、許 鈞、?!”?、倪梁康、李 實、劉海峰、黃旦、張俊森 |
教育部教學名師 |
吳秀明、林正炎、陸國棟、楊啟帆、何蓮珍、應義斌、吳敏、何勇、劉旭、朱軍 |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
馮明光、華躍進、鄭紹建、顧臻、陳忠、范驍輝、徐驍、胡汛、沈華浩、梁廷波、田梅、李曉明、方向明、于曉方、汪輝、羅建紅、陳忠、白雪莉、DANTE ?NECULAI、蔡秀軍、李濤、陳謙明、吳健、馬歡、張巖、何賽靈、鮑虎軍、何建軍、周昆、劉?旭、莊越挺、邱建榮、蘇宏業、童利民、陳紅勝、陳積明、陳剛、徐世烺、陳云敏、王立忠、徐長節、朱斌(不完全統計) |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張澤、楊德仁、陳紅征、許祝安、蔣建中、許宜銘、錢國棟、潘洪革、王鵬、吳傳德、唐???、李寒瑩、朱鐵軍、王勇、崔元靖、余學功、李昌治、劉永鋒、田鶴、徐世烺、陳云敏、蔡袁強、羅堯治、陳仁朋、王立忠、詹良通、徐長節、楊仲軒、呂朝鋒、邊學成、曾蘇、于曉方、陳忠、沈華浩、梁廷波、肖磊、周天華、歐陽宏偉、吳志英、李曉明、王福俤、胡有洪、胡海嵐、魯林榮、張宏、沈穎、楊波、徐驍、田梅、李濤、王迪、孫啟明、孫斐、馮友軍、徐晗、鮑虎軍、蘇宏業、邱建榮、童利民、莊越挺、吳朝暉、何賽靈、王 平、何建軍、周昆、何曉飛、劉華鋒、劉雪明、陳紅勝、吳飛、張朝陽、戴道鋅、尹建偉、潘綱、高云君、匡翠方、趙春暉、鄧水光、李璽、馮明光、楊衛軍、方盛國、華躍進、章曉波、鄭紹建、金勇豐、黃俊、葉升、劉建祥、徐平龍、朱永群、張龍、程磊、汪方煒、林愛福(不完全統計) |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劉永鋒、金傳洪、李寒瑩、皮孝東、余學功、張輝、金一政、李昌治、劉昭明、鄧人仁、吳琛、劉建祥、楊建立、易文、朱永群、汪方煒、程磊、余路陽、呂鎮梅、趙斌、王立銘、佟超、周琦、靳津、徐娟、任艾明、沈立、李有泉、許祝安、鄭波、羅民興、曹新伍、王孝群、游建強、王曉光、馮波、王浩華、康熙、譚建榮、楊華勇、居冰峰、蔡登、陳積明、陳紅勝、陳為、戴道鋅、許威威、趙春暉、黃勁、高云君、葛志強、楊青、章國鋒、時堯成、鐘財軍、吳仍茂、吳鴻智、葉德信、吳丹、王志波、趙洲、丁鼐、王作佳、馬耀光(不完全統計) |
合作交流
2017年-2022年,浙江大學與41所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建立了實質合作關系,形成了覆蓋6大洲200余家高校、學術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全球合作網絡。建設海寧國際校區(國際聯合學院),打造“以我為主、高水平、一對多”辦學模式,建成2個國內“4+0”模式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學院,與世界一流商學院籌建國際聯合商學院。開展“一帶一路”教育合作、籌建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與“金磚”國家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組織密切合作。
科學研究
編輯科研平臺
截至2022年12月,浙江大學共有45家國家科創基地、324家省部級科創基地,其中13家國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2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家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1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3個自主設立校設研究院、51個研究中心、183個研究所,另有51個校地科技合作平臺、169個校企創新聯合體;擁有1個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類別 |
名稱 |
國家(全國)重點實驗室 |
硅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工業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 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 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參加) 區塊鏈與數據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 極端光學技術與儀器全國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光學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電液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列車智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水煤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參加)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 |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 生物飼料安全與污染防控國家工程實驗室 垃圾焚燒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 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電力電子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 海洋工程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浙江) 園藝產品冷鏈物流工藝與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浙江) 藥物制劑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浙江) 智能食品加工技術與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浙江) 先進結構設計與建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浙江) |
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病毒性肝炎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兒童保健和兒童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
國家健康和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 |
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
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浙江大學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 |
科研資源
圖書館
浙江大學圖書館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圖書館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897年的求是書院藏書樓。1998年9月,原浙江大學與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合并,四校圖書館也相應合并為新的浙江大學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由紫金港校區的主館(建設中)、基礎館、農醫館、古籍館、方聞館和玉泉分館、西溪分館、華家池分館組成,已經投入使用總建筑面積92203平方米,總閱覽座位達4369席。截至2022年12月,全館實體館藏總量達684.3萬冊(不含之江、舟山、海寧及院系資料室),包括線裝古籍18.7萬余冊。引進的中外文數據庫已覆蓋學校所有學科范圍,共訂購各類文獻數據庫(含子庫)779個,中外文電子圖書244.6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425.7萬冊,中外文學位論文1491.6萬冊等。
浙江大學圖書館
學術期刊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英文刊,月刊?!墩憬髮W學報(英文版)A輯:應用物理與工程》是一本面向國際的應用物理與工程方向綜合性期刊。被SCI-E, Ei Compendex, INSPEC, CA, SA, JST, AJ, ZM, CABI, ZR, CSA等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影響因子1.215(2017 JCR),位于JCR“工程綜合”分庫2區。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英文刊,月刊?!墩憬髮W學報(英文版)B輯:生物醫學與生物技術》是一本面向國際的生物醫學與生物技術方向綜合性期刊。被SCI-E, MEDLINE, PMC, BA, BIOSIS Previews, JST, ZR, CA, SA, AJ, ZM, CABI, CSA等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影響因子1.815 (2017 JCR)。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英文刊,月刊?!缎畔⑴c電子工程前沿》主要涵蓋信息與電子工程領域。被SCI-E, Ei Compendex, DBLP, IC, Scopus, JST, CSA等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獲2016-2018年“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資助(C類)。影響因子0.910(2017 JCR)。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英文刊,季刊?!妒澜鐑嚎齐s志》反映世界范圍內兒科醫學最新的科研成果。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英文刊,雙月刊?!秶H肝膽胰疾病雜志》是當前國內肝膽胰疾病領域唯一、全球該領域SCI收錄的重要專業學術期刊之一。
Applied Mathematics -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英文刊,季刊?!陡咝脭祵W學報》重點刊登在其它學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材料、能源、環境、經濟、金融等方面)中的應用數學概念、理論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或綜合介紹等。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世界急診醫學雜志》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2017新刊):《食品品質與安全》
Visual Informatics (2017新刊):《可視信息學》
Laparoscopic, Endoscopic and Robotic Surgery (2017新刊):《腔鏡、內鏡及機器人外科》
Aerospace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22新刊)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18新刊):《生物設計與制造》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018新刊):《世界小兒外科雜志》
Waste Disposal & Sustainable Energy (2019新刊):《廢棄物處置與可持續能源》
IET Cyber-systems and Robotics (2019新刊):《智能系統與機器人》
Infectious Microbes & Diseases?(2019新刊):《感染微生物與疾病》
Blockcha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20新刊)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55年創刊,內容包括文史哲、政經法等基礎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創刊于1956年,主要刊載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物理學、電子科學、化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等研究論文和研究簡報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1956年創辦,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科學技術、信息與電子工程、自動控制技術、光電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等研究論文及交叉學科方面的學術論文。
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1956年創刊。為北大圖書館和CSCD核心學術期刊,內容涵蓋農業與生物技術、動物科學、食品科學、環境科學等以及相關的交叉學科。
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創刊于1958年,主要刊載醫學、藥學、公共衛生及生物學相關論文。
工程設計學報:創刊于1994年,內容為工程設計領域及其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成果論文,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地基處理:是中國唯一專門介紹地基處理技術的專業期刊。
高?;瘜W工程學報:于1986年創刊,是中國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最重要的學術期刊之一。
管理工程學報:創刊于1988年,是中國管理學界最早的學術刊物之一。
高校應用數學學報:是綜合性應用數學學術刊物。
實用腫瘤雜志:創刊于1986年,是腫瘤專業學術性期刊,為中國抗癌協會系列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創刊于1983年,主要刊登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領域的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實驗檢測技術,材料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科教發展研究:主要刊載基于中國科教發展戰略路徑研究成果等。
以上來源參考:
科研成果
自然科學方面:2011年-2018年,浙江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獲得國家三大獎通過項目共48項,其中國家特等獎1項,7項一等獎。2017年-2022年,浙江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30項。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主刊及子刊發文數翻一番,科研經費超過70億元;專利授權數、十年引用論文數、國際合作論文數等主要創新指標穩居全國高校前列。學校在"卡脖子"領域,在大飛機自動化裝配、硬巖盾構、量子芯片、設計育種等,在能源清潔利用、環境污染治理、綠色農業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關鍵技術創新突破。
2010年,浙江大學數學中心主任丘成桐教授榮獲2010年沃爾夫數學獎;丘成桐教授曾于1982年獲得菲爾茨獎,1994年獲得“克雷福特獎”。國家重點工程項目“30萬噸/年氣相法聚乙烯成套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和封鎖,并于2009年在天津一次開車成功并進入商業運行。浙江大學和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合作研發了“無創心功能監測儀”,2011年9月29日,無創心功能監測儀隨著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進入太空。2012年6月16日,劉洋等三名航天員首次成功使用天宮一號中的“無創心功能監測儀”進行了血壓和心血管參數的無創連續監測,數據順利傳回地面。2018年,由浙江大學領銜,聯合11家單位組成的團隊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23年3月1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浙江大學發現“飛秒激光誘導復雜體系微納結構新機制”入選。
人文社會科學方面:2020年,浙江大學獲第八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54項,其中一等獎5項;2021年獲第六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10項(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81項,其中一等獎22項;2022年,浙江大學文科重大項目立項總數達22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含專項及單列學科)20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4項。
學校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正式入選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人文高等研究院入選國家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學校成立亞洲文明研究院,著力推動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的國際前沿研究。發掘整理和研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華禮藏》《浙江學者絲路敦煌學術書系》《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等一批標志性成果。
學習排行
編輯在2023QS世界大學排名中,浙江大學排名第42名。
在2024QS世界大學排名中,浙江大學排名第44名。
文化傳統
編輯校標
浙江大學校標為雙圓形,主體是求是鷹,兩圈之間為“浙江大學”和“ZHEJIANG UNIVERSITY”字樣,內圈下方為數字“1897”。
?;?/h3>
浙江大學?;諡轭}有校名的長方形證章。教職工用?;諡榧t底白字,本科生用?;諡榘椎准t字,研究生用?;諡槌鹊准t字。
校訓
浙江大學的校訓:“求是創新”,1938年11月1日,在廣西宜山的開學典禮上,竺可楨作了《王陽明與大學生的典范》的演講,在演講中, 他將“求是”兩字定為校訓。?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長主持的校務會議決定以“求是創新”為浙江大學校訓。
關于“求是”的涵義,竺可楨曾作過多次闡述,他所倡導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學精神、犧牲精神、革命精神、奮斗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竺可楨又在《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一文中更明確地闡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徑,他認為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1)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2)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3)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茍且?!?/p>
路甬祥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詞中說:“創新(即創造)精神,嚴格地說,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們往往把求是理解為求實,側重于對現有知識的認識和運用,對現狀的客觀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別強調創造與創新……。創新,正是歷史上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點。
校歌
1938年11月19日,在廣西宜山,竺可楨主持校務會議,會議決定請著名國學家馬一浮寫校歌歌詞,并請當時的國立中央音樂學院的應尚能教授譜曲。
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于天地。
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國有成均,在浙之濱。
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習坎示教,始見經綸。
無曰已是,無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開物前民。嗟爾髦士,尚其有聞。
念哉典學,思睿觀通。有文有質,有農有工。
兼總條貫,知至知終。成章乃達,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無吝于宗。樹我邦國,天下來同。
——浙江大學校歌
行政管理
編輯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職務 |
姓名 |
黨委書記 |
任少波 |
校長 |
杜江峰 |
黨委副書記 |
杜江峰、朱世強、傅強、黃翔峰、朱慧 |
副校長 |
王立忠、吳健、黃先海、李曉明、陳剛、王靖岱、周江洪 |
黨委常委 |
任少波、杜江峰、朱世強、王立忠、?吳健、傅強、黃先海?、黃翔峰、李曉明、朱慧、陳剛、葉恭銀 |
||
來源參考:截至2024年2月 |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
|||
校名 |
職位 |
姓名 |
任期 |
求是書院至浙江高等學校時期 |
|||
求是書院 |
總辦(兼) |
林 啟 |
1897.05-1900.05 |
總理 |
陸懋勛 |
1900-1901.09 |
|
浙江求是大學堂 |
勞乃宣 |
1901.10-1902 |
|
浙江大學堂 |
1902.02-1903.06 |
||
總理 |
陶葆廉 |
1903.07-1904 |
|
浙江高等學堂 |
監督 |
陸懋勛 |
1904-1906 |
項藻馨 |
1905-1906.07 |
||
吳震春 |
1906-1910 |
||
孫智敏 |
1910-1912 |
||
浙江高等學校 |
校長 |
邵裴子 |
1912-1912.06 |
陳大齊 |
1912.07-1913 |
||
胡壯猷 |
1913-1914 |
||
國立第三中山大學至國立浙江大學時期 |
|||
第三中山大學 |
校長 |
蔣夢麟 |
1927.07-1927.08 |
國立第三中山大學 |
1927.08-1928.02 |
||
國立浙江大學 |
1928.05-1930.07 |
||
邵裴子 |
1930.07-1932.03 |
||
程天放 |
1932.03-1933.03 |
||
郭任遠 |
1933.03-1936.04 |
||
竺可楨 |
1936.04-1949.05 |
||
浙江大學時期 |
|||
浙江大學 |
校長 |
馬寅初 |
1949.08-1951.05 |
校長(兼) |
沙文漢 |
1952.10-1953.01 |
|
霍士廉 |
1953.04-1958.04 |
||
校長 |
周榮鑫 |
1958.04-1962.03 |
|
校長(兼) |
陳偉達 |
1962.05-1968.04 |
|
錢三強 |
1978.12-1982.06 |
||
校長 |
楊士林 |
1982.06-1984.02 |
|
名譽校長 |
劉? ?丹 |
1982.06-1989.09 |
|
校長 |
韓禎祥 |
1984.02-1988.01 |
|
路甬祥 |
1988.01-1995.04 |
||
潘云鶴 |
1995.04-1998.09 |
||
1998.09-2006.07 |
|||
楊 衛 |
2006.07-2013.02 |
||
林建華 |
2013.06-2015.02 |
||
吳朝暉 |
2015.03-2022.12 |
||
杜江峰 |
2022.12 |
||
原杭州大學(含浙江師范學院)歷任校(院)長 |
|||
浙江師范學院 |
院長(兼) |
劉 丹 |
1952.02-1952.12 |
院長 |
俞仲武 |
1952.12-1957.05 |
|
陳 立 |
1957.05-1958.11 |
||
杭州大學 |
校長(兼) |
林乎加 |
1959.05-1962.05 |
呂志先 |
1962.05-1964.04 |
||
王家揚 |
1978.07-1979.03 |
||
校長 |
陳 立 |
1979.03-1983.09 |
|
名譽校長 |
1983.10-1998.09 |
||
校長 |
薛艷莊 |
1983.09-1986.01 |
|
沈善洪 |
1986.01-1996.06 |
||
鄭小明 |
1996.06-1998.09 |
||
原浙江農業大學(含浙江農學院)歷任校(院)長 |
|||
浙江農學院 |
院長(兼) |
吳植椽 |
1952.12-1957.05 |
院長 |
金孟加 |
1957.05-1960.03 |
|
浙江農業大學 |
校長(兼) |
李豐平 |
1960.03-1961.09 |
校長 |
丁振麟 |
1961.09-1965.11 |
|
校長(兼) |
陳作霖 |
1978.07-1979.03 |
|
校長 |
丁振麟 |
1979.03-1979.06 |
|
朱祖祥 |
1980.03-1983.09 |
||
陳子元 |
1983.09-1989.09 |
||
名譽校長 |
朱祖祥 |
1984.06-1996.11 |
|
校長(兼) |
李德葆 |
1989.09-1993.03 |
|
校長 |
夏英武 |
1993.03-1997.11 |
|
程家安 |
1997.11-1998.09 |
||
原浙江醫科大學(含浙江醫學院)歷任校(院)長 |
|||
浙江醫學院 |
院長(兼) |
洪式閭 |
1951.10-1955.04 |
院長 |
王仲僑 |
1956.02-1958.09 |
|
浙江醫科大學 |
校長(兼) |
鄭 平 |
1960.08-1964.03 |
李藍炎 |
1964.03-1968.11 |
||
王耀亭 |
1978.07-1979.03 |
||
校長 |
王季午 |
1979.03-1984.01 |
|
名譽校長 |
1984.01-1998.09 |
||
校長 |
鄭 樹 |
1984.01-1996.10 |
|
陳昭典 |
1996.10-1998.09 |
||
參考資料: |
校區情況
編輯截至2022年12月,浙江大學有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舟山、海寧等7個校區,校園占地總面積793.1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50.52萬平方米。學校法定住所地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66號。
紫金港校區
紫金港校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余杭塘路866號,是浙江大學的主校區,位于杭州城西塘北地塊,毗鄰西溪濕地公園,按建設周期分東西區兩個部分,校園占地面積5369畝。紫金港校區東區占地面積2975畝,2002年10月投入使用;紫金港校區西區占地面積2394畝,2009年正式啟動。截至2023年5月官網顯示,紫金港校區共有22個院系,全部機關部門(不含離退休工作處)和部分直屬單位入駐,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國際生共計3萬余人。2022年,紫金港校區迎來理工組團等10家院系單位搬遷入駐,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
紫金港校區
玉泉校區
玉泉校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浙大路38號,西湖西北角,背靠老和山,緊鄰杭州植物園,占地面積1200多畝。圖書館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藏書量達170多萬冊。擁有邵逸夫科學館、邵逸夫體育館、永謙活動中心、歐陽純美科學樓、竺可楨國際教育大樓、曹光彪高科技大樓等一批先進的教學科研、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截至2023年5月官網顯示,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秘書處、理學部、工學部、信息學部、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圖書館、信息技術中心、國際教育學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及16個院系黨政機關設在該校區,有高年級在讀本科生及碩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
玉泉校區為原浙江大學所在地,校區內有10幢文物建筑(建筑面積66321.4平方米)。2017年,玉泉校區歷史建筑群評為浙江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教學大樓(建于1954年)
玉泉校區
西溪校區
西溪校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天目山路148號,地處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黃龍商務圈。截至2023年5月官網顯示,校區占地501.51畝,校舍總建筑面積近28萬平方米,圖書館建筑面積15240平方米,藏書149萬冊,外文圖書近20萬冊。擁有邵逸夫科教館、教學主樓、田家炳書院、藝術大樓等一批教學科研樓、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校區內還建有文物館,藏有珍貴文物。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近4000名,還有遠程教育、繼教培訓學員等。有檔案館、出版社、建筑設計研究院、創新創業研究院、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等直屬單位,還有西溪、湖濱離退休辦及老年活動中心,一個幼兒園。
西溪校區內共有7幢歷史建筑(西二、西三、東二教學樓等),共計建筑面積29339.21平方米。
西二教學樓(建于1960年)
西溪校區
華家池校區
華家池校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凱旋路268號。截至2023年5月官網顯示,校區占地總面積1484畝,校舍建筑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圖書館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有藏書近百萬冊。校內外教學實驗農場占地130余公頃。是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和全國干部教育培訓浙江大學基地所在地,設有電教中心、計算機中心和校園計算機網絡中心及體育館。
華家池校區是浙江大學農學院(創立于1928年)以及浙江農業大學的舊址,校區內有建造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文物建筑13幢(共計建筑面積28864.47平方米)以及植物園、“華家池”水體等,共同被列入浙江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