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稱由來
- 2 歷史沿革
- ? 南朝
- ? 南朝宋(420年-479年)
- ? 篡位東晉
- ? 元嘉之治
- ? 中興之志
- ? 荒誕君王
- ? 南朝齊(479年-502年)
- ? 建元新政
- ? 永明之治
- ? 權臣當道
- ? 外儉內奢
- ? 王朝末路
- ? 南朝梁(502年-557年)
- ? 梁武執政
- ? 侯景之亂
- ? 紊亂政局
- ? 南朝陳(557年-589年)
- ? 穩固政權
- ? 重振江南
- ? 太建之政
- ? 南陳敗落
- ? 北朝
- ? 北魏(386年-557年)
- ? 北魏前身
- ? 北魏開國,一統北方
- ? 北魏內亂,恢復穩定
- ? 漢化改革,擴張疆域
- ? 危機四伏,國力漸衰
- ? 東魏(534年-550年)、西魏(535年―556年)
- ? 北齊(550年-577年)
- ? 北齊建國,征戰獲勝
- ? 帝王更替,由盛轉衰
- ? 北周(557年-581年)
- ? 權臣掌權,政局穩定
- ? 庸帝即位,北周衰頹
- ? 對峙結束,中原統一
- 3 疆域
- ? 行政區劃
- ? 領土變遷
- ? 南朝變遷
- ? 北朝變遷
- 4 人口
- ? 南朝
- ? 北朝
- 5 政治
- ? 官員制度
- ? 中央官制
- ? 地方官制
- ? 選官制度
- ? 門閥制度
南北朝(南朝和北朝的統稱)時期,自420年劉裕篡位東晉建立南朝宋始,至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終,共歷169年,這一時期政局動蕩,中國的南北方處于分裂狀態,各方勢力分列對峙,但這一時期卻是中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承上啟下”的時代,為隋唐盛世的制度建設和開放包容文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名稱由來
編輯南北朝(420年-589年),自劉裕篡位東晉建立南朝宋始,至隋朝滅南朝陳而終,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政權更替頻繁的分裂時期。這一歷史時期內,從東晉到五胡十六國,再到隋朝,南北兩方勢力分庭抗禮,兩方雖各自不斷更替朝代,但始終維持對峙狀態,故后人稱這一歷史時期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依次有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9年)依次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歷史沿革
編輯
北朝(386年-581年) |
北魏(386年-535年) |
東魏(534年-550年) |
北齊(550年-577年) |
|
西魏(535年-557年) |
北周(557年-581年) |
|||
南朝(420年-589年) |
宋(420年-479年) |
齊(479年-502年) |
梁(502年-557年) |
陳(557年-589年) |
從五胡亂華(304年)到隋滅陳國(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之一,歷時286年,五胡十六國時期屬于該分裂時期的前半段,而南北朝時期就屬于其后半段。這一時期政局動蕩,各方勢力分列對峙,卻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承上啟下”的時代,這一時代為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南朝
劉裕篡位東晉稱帝建立南朝宋之后,中國南方地區開始歷經172年(420年-589年)相對穩定的南朝政權統治時期。南朝歷經4個政權更替,分別是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都城皆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南朝宋(420年-479年)
南朝宋是南朝政權存活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60年期間,先后更替了8位皇帝。因劉裕祖籍彭城為春秋時期宋國故地,劉裕又受封過“宋公”“宋王”,故定國號為“宋”,史稱”南朝宋”或”劉宋”。
宋武帝劉裕像
篡位東晉
420年劉裕結束北伐回到江南代晉稱帝,定國號為宋,史稱宋武帝。劉裕原來是東晉北府兵的將領,對內他平定孫恩起義、桓玄之亂,使南方擺脫割據紛戰,逐漸形成統一局勢;對外他消滅南燕、后秦等國,收復山東、河南、關中地區。東晉末年,劉裕屢立戰功,聲名遠揚,逐漸掌握東晉朝廷。后劉裕弒殺晉安帝,改立晉恭帝。劉裕正式稱帝后,將晉恭帝司馬德文降為零陵王,以宋為國號,改年號為永初,史稱劉宋。劉裕一生抑制兼并,削弱強藩,厲行土斷,整頓吏治,為南朝“寒人掌機要”的局面形成打下基礎。422年,劉裕病逝,享年60歲。
元嘉之治
422年,劉裕長子劉義符即位,次改年號為“景平”。劉義符耽于玩樂,不是治國理政之才。424年,劉義符被權臣徐羨之等人所殺,時年18歲,僅在位一年時間。
宋文帝像,取自明《三才圖繪》
劉義符死后,徐羨之等人擁立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稱帝。424年八月,劉義隆在都城建康稱帝,改年號為元嘉,史稱宋文帝。宋文帝即位后不久便將徐羨之等權臣殺掉,鞏固自己的皇權。宋文帝在位期間頒布一系列抑制豪強的措施,重視農業生產,鼓勵開墾荒田。在其統治期間,國家生產經濟大幅度提升,迎來元嘉之治的盛世。元嘉年間,劉宋朝廷為了收回景平元年被北魏奪去的疆土,多次北上作戰,大多無功而返。
中興之志
453年,當時的太子劉劭因反對北伐與宋文帝劉義隆生嫌隙,伙同始興王劉濬大興巫蠱之事,遭到劉義隆的懲戒后依舊死性不改,后聽聞自己即將被廢,便起兵造反奪位。同年,劉義隆被太子親兵刺殺身亡,時年47歲。劉劭順利即位,改元太初。后劉義隆三子劉駿帶兵往建康弒殺劉劭。劉劭僅在位三個月,享年三十歲。
453年5月,劉駿稱帝,定年號為孝建,即孝武帝。孝武帝在位期間為了削弱藩王威脅,他一面分置軍鎮,減弱親王屬地勢力,一面設置典簽監視親王領地動向;為了重振經濟,他頒布一些列措施抑制兼并,鼓勵生產,又改鑄錢幣,赦免軍戶,設立臺傳制度,逐漸將財政大權收歸中央;為了澄清吏治,他更新了官吏選拔制度,規定無論出身,只選德才兼備者擔當重任。孝武帝一系列舉措,打壓了世家大族的權力勢焰,形成“寒人掌機要”的局面。孝武帝在位期間,劉宋獲得元嘉以來首次北伐大捷,收復濟水北岸的失地,擊潰北魏軍隊。然而劉駿生性多疑,屠戮宗室,致使親王走投無路起兵造反;統治后期又大興土木,吃穿住行極盡豪奢,預示了南朝宋的滅亡。
北魏與南朝宋對峙圖
荒誕君王
464年孝武帝病逝,終年35歲。其長子劉子業即位,改年號為"永光"。劉子業上位后大肆羞屠殺宗室,466年1月1日遭到劉彧等人弒殺,時年十七歲。在這之后,劉彧繼承皇統,定國號泰始,史稱宋明帝。宋明帝統治初期,由于親王劉子勛的“義嘉之難”及方鎮之變,國家元氣大傷,這致使北魏占據了山東、淮北等地。另外,劉彧為了防止孝武帝的兒子們及其他宗室爭權奪利,也大肆屠戮宗室和功臣。472年5月10日,宋明帝駕崩,時年34歲。
472年四月,南朝宋后廢帝劉昱即位,年號為元徽。劉昱年幼無能,嗜血濫殺,477年劉昱被手下楊玉夫、楊萬年殺死。同年七月八日,蕭道成奉迎安成王劉準為帝,史稱宋順帝,而他只是名義上的皇帝。南朝宋宗室逐漸被打壓沒落的同時,朝堂的實力被削弱,劉昱、劉準幼主無能,蕭道成這個出身貧寒的武者勢力逐漸壯大,把持朝政。479年,劉準被迫禪位于蕭道成。同年五月六日,劉準被殺于丹陽宮,年僅13歲。
南朝齊(479年-502年)
蕭道成出身貧寒,在南朝宋元嘉年間,便多次平定叛亂,積累下權勢與聲望,南朝宋后期內斗激烈,蕭道成作為權臣逐漸掌握大權。479年蕭道成逼迫傀儡皇帝劉準禪位,自立為帝,建立南齊,定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后將劉準秘密處死。因蕭氏祖籍蘭陵郡,古屬齊地,而且應讖語“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天命”,故定國號為齊,史稱“南齊”或“蕭齊”。
建元新政
蕭道成即位后吸取南朝宋的滅亡經驗教訓,厲行節儉,令寒士掌機要,整頓戶籍,訓誡子孫要愛護同室兄弟。蕭道成在位期間,一系列舉措實施得當,南方經濟得到極大地休整復蘇。蕭道成主張推行校籍工作,這也侵犯了當時庶族地主的利益。建元四年(482年)蕭道成病逝,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侍邮捹懠次?,年號永明。
齊高帝蕭道成像,清人繪
永明之治
蕭賾即位之后繼承了自己父親的遺志,崇尚節儉,關心百姓疾苦,大力興辦學校開化民智。在位期間延續推行檢籍(劉宋開始的戶籍清查工作),490年,因富陽郡叛亂不得已停止推行檢籍。493年,蕭賾病逝,廟號世祖,謚號武。
權臣當道
武皇帝蕭賾之子文惠太子蕭長懋,一生愛惜名節,禮賢下士,頗得人心,492年因病去世,時年36歲。493年武皇帝病逝之后,皇太孫蕭昭業即位,年號隆昌。蕭昭業在位時揮霍無度,時常賞賜重金給親信。南齊朝政大小事宜皆由蕭鸞把控,蕭昭業懷疑蕭鸞有異心,企圖將其調離都城,于是蕭鸞便開始謀劃奪去蕭昭業的皇位。494年,蕭昭業被蕭鸞親兵殺死,年僅22歲,死后被追貶為郁林王。同年,蕭鸞擁立新安王蕭昭文為帝,蕭昭文即位,年號延興,此時輔政大臣西昌侯蕭鸞位高權重,實際把持朝政大權。494年,蕭鸞詐稱蕭昭文年幼多病,自己入宮繼位將蕭昭文降封為海陵王。
外儉內奢
494年蕭鸞即位后,改元建武,史稱齊明帝。不久后年僅15歲的蕭昭文被他殺害,死后被賜謚號恭王。蕭鸞即位后追封自己的父親蕭道生為景皇帝,他在位期間效仿宋明帝大肆屠殺王侯,使得蕭道成一脈子孫凋敝。齊明帝有為政才能,奮力抵御北魏南征,但他對外表現得十分節儉,自己的宮殿卻裝飾得金碧輝煌。498年,蕭鸞信奉道教厭勝之術,不久病逝,時年四十七歲,謚號明皇帝,廟號高宗。
王朝末路
494年,蕭寶卷被立為皇太子,498年,蕭寶卷繼位,改元永元。蕭寶卷一面親信宦官,大肆誅殺大臣;一面奢靡荒淫,斂財揮霍。當時南齊戰事頻繁,但是軍餉匱乏,而他自己大興土木,建設豪華宮殿。蕭寶卷多疑嗜殺,逼得很多王公大臣或告退朝廷或起兵造反,501年蕭寶卷在蕭衍發兵進攻建康的動亂中,被將軍王珍國所殺,后追廢為東昏侯。
蕭衍擁立蕭寶融為帝,501年三月十一日,蕭寶融正式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中興。502年,蕭衍指示親信將其殺害,蕭寶融時年十五歲,死后追謚為齊和帝。
南朝梁(502年-557年)
南朝梁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歷經4位皇帝,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因為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又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南朝齊末年,國家內憂外患,統治已經盡失民心,因此蕭衍暗中籌備,501年蕭衍在襄陽舉兵造反,籠絡民心,兩年后順利攻入都城建康,殺掉蕭寶卷,擁立蕭寶融為帝。而蕭寶融為帝期間只是蕭衍代齊稱帝的一個緩沖階段,502年,蕭寶融死,蕭衍正式稱帝,定國號為梁。
梁武執政
蕭衍上臺之后,耕心于政,對南朝宋和南朝齊留下的禍亂弊端加以糾正,推行節儉。蕭衍為政期間,南朝的經濟文化實力倍增,這是因為在外部上南朝雖然軍事實力一直處于被動,但是北魏孝武帝死后,北魏內部一直紛戰不斷,無暇南侵,南朝便得以喘息機會,發展自己的經濟文化。
然而,等蕭衍穩固了自己的統治,他自己逐漸變成佛教徒,并鼓動周圍親信一起信佛,官員開始以信佛禮佛為借口,貪婪腐敗。蕭衍認為東晉是依靠世家大族對朝廷的支持和維護而延續百年的,所以他廢除典簽制度,優待世族親王,甚至他們犯了罪也不加以制裁,后期蕭衍知曉這些舉措帶來的弊端,也只是對世族親王稍加訓誡,并未禁止。長此以往,蕭衍造就了一個以皇室和世家大族為中心的腐朽沒落統治集團,他們盤剝百姓,為南朝梁的滅亡埋下禍端。
侯景之亂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東魏降將侯景勾結京城守將蕭正德,舉兵謀反。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三月,侯景叛軍乘連日大雨,臺城土山倒塌,而發動總攻,殺入臺城。同年五月,梁武帝成了侯景的俘虜,在饑餓中離世,享年八十六歲,后被追尊謚號為武皇帝,廟號高祖。蕭正德本為蕭衍養子,后對蕭衍心生怨懟,投奔北魏,次年還朝,未被蕭衍責罰。侯景起兵之時,為做皇帝,與他同謀造反。侯景之亂后,蕭正德自立為帝,改元正平,549年,為侯景所殺。
梁武帝死后,侯景先后立了兩個梁朝皇帝(蕭綱、蕭棟)當傀儡。梁大寶二年(551年),侯景廢蕭綱,再立豫章王蕭棟為帝,改元天正。同年,再命蕭棟禪讓,侯景登基為帝,國號為漢,改元太始。公元552年,侯景西攻梁宗室、湘東王蕭繹,被蕭繹擊敗,為其部將羊鹍所殺。
紊亂政局
蕭繹在對抗侯景時,求援于西魏,甚至將漢中割讓給西魏作禮。北齊、北周政權看到蕭衍竟容得下東魏叛臣侯景在江南作亂,而蕭梁王朝在后期與叛臣作戰時的表現得也難堪重擊,便對南梁疆土打起主意,趁亂拿下南梁在江北的大量土地。南梁在短短幾年內迅速丟失了原來國土的三分之二土地,只有沿長江下游一帶還在其控制之下。
552年,在王僧辯、陳霸先等各路將士勸進下,蕭繹在江陵稱帝,即歷史上的梁元帝。此前蕭紀已稱帝于益州,侯景死后,蕭紀便與蕭繹爭奪權位,同時蕭繹又再次請求西魏出兵襲取益州,隨后蕭紀戰敗。554年,蕭繹給西魏權臣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又極為傲慢,引起西魏不滿,西魏發兵進攻江陵。556年,江陵陷落,梁元帝被殺,西魏扶持傀儡皇帝蕭詧即位,國號西梁(也稱后梁),年號大定。
555年,北齊送蕭淵明到江陵做南梁繼承人。蕭方智派兵與他們作戰,戰敗。而后王僧辯接納蕭淵明,陳霸先殺害王僧辯,廢黜蕭淵明。同年,蕭方智被扶持上位,史稱梁敬帝,年號紹泰(后改為太平)。這期間,陳霸先實際把控大權,557年,蕭方智被迫禪位于陳霸先,自此南梁滅亡,存活55年,共歷四帝(蕭衍、蕭綱、蕭繹、蕭方智)。
蕭詧及其后代在江陵與北周結盟,繼承了蕭氏一族的統治,但后梁畢竟是北周的附庸,實力弱小,只能依附于北周,587年被隋朝廢掉,后代皇帝有蕭巋、蕭琮兩位,存活了三十三年。他們這一族蕭氏后代對北周和隋朝忠心耿耿,所以即使在后梁被滅之后,蕭氏依然在隋朝的中央和江陵地區保持著一定的政治勢力。
南朝陳(557年-589年)
南朝陳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四個朝代,歷經5位皇帝,由陳武帝陳霸先取代南梁稱帝,都城在建康,陳霸先被梁敬帝蕭方智封為陳公、陳王,加之陳霸先號稱是潁川陳氏之后,春秋陳國之裔,所以立國后建國號為“陳”。557年10月初,陳霸先即皇帝位,改換年號為永定。封梁敬帝為江陰王。
陳武帝陳霸先像
穩固政權
陳霸先即位初期,一面籠絡江左貴族,頒布政策恢復連年戰亂影響下的江南經濟;一面征討北齊,收復了前朝淮南失地,穩固自己的政權。558年,北齊援助護佑梁朝永嘉王蕭莊為皇帝(年號天啟),扶持王琳為梁朝丞相,企圖以此牽制南陳。
陳霸先有治國理政的才能,每遇軍機大事能破敵制勝,生性節儉。他任人唯才,南陳政治清明,江南局勢日趨穩定。559年,陳霸先因病去世,享年57歲,遺詔令其侄子陳蒨入朝繼位。
重振江南
陳蒨于559年六月甲寅日在建康太極前殿即位,史稱陳文帝。當初,陳霸先追謚其兄陳道譚為始興昭烈王,讓他的第二個兒子陳頊繼承封號,文帝即位后,陳頊還被俘在周都長安沒有回來,文帝改封陳頊為安成郡王。
蕭莊與王琳聽聞陳霸先已死,便開始作亂,企圖傾覆南陳,560年,當文帝派兵與王琳交戰時,北周發兵攻打荊州,王琳腹背受敵,兵敗逃往北齊。此時,陳朝也成為了南朝正統。
陳蒨起自窮困潦倒,深知民不聊生的疾苦,所以他奉行的是節衣縮食的政策。在位期間,他奮發圖強,除了平定湘州的王琳之外,先后平定了臨川的周迪、豫章熊曇郎、東陽柳異、建安陳寶應等叛亂,并整飭了官吏。重視農業,修建了水利工程,江南的經濟也有了一些起色。當時的陳國,政通人和,民富民豐,國力強盛,被稱為“天嘉之治”。
太建之政
566年四月,文帝去世后,太子陳伯宗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光大。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安成王陳頊以皇太后沈妙容的名義將陳伯宗廢為臨<a href="http://www.csydxx.cn/18523/" target="_blank">海王。陳伯宗被廢后,出居別第,后世稱其為廢帝。
569年正月,陳頊在建康的太極前殿即位,是為陳宣帝。同日,陳頊下詔封其子陳叔寶為皇太子。570年四月,陳伯宗逝世。陳頊執政前期,北伐收回了淮、泗失地,579年,北周滅北齊之后,發動南侵,使南陳收回的失地再次喪失,此后南陳多次北伐,卻未有顯著收獲。
陳頊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業生產,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偟膩碚f,陳頊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但太建北伐極大地消耗了陳朝的國力,暴露了陳在南北對峙中的不利地位。
582年正月初十,陳頊在建康宣福殿因病駕崩,享年53歲。謚號孝宣皇帝,廟號高宗。
南陳敗落
582年正月,陳叔寶即皇帝位,即陳后主,立寵妃張麗華為皇貴妃。陳叔寶即位之初,因被始興王所傷,不能臨朝聽政,由生母柳太后裁處國事政務,直到陳叔寶傷勢痊愈后,柳太后才歸政于他。
陳叔寶終日醉心于詩文音樂,無心理政,又喜大興土木,建設華美宮殿。589年,隋軍大舉南下,南陳軍隊已經是連戰連敗,隋軍攻破廣陵、京口和都城建康,陳叔寶被俘,陳朝滅亡,共歷32年。
北朝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于北方五個朝代的總稱。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北朝終結了自八王之亂以來,近150年來,中原紛爭不斷的混亂局面。后來的隋對北朝制度進行了傳承和發展,諸如選官制度、兵制等。
北魏(386年-557年)
北魏前身
鮮卑族拓跋部落原以大興安嶺為主要聚居地,在今天的黑龍江和嫩江河谷一帶,以游牧生活為主。在東漢之前,北方匈奴人被擊敗后,拓跋人也逐漸向西遷徙,最終到達了北方匈奴人的原址——漠北。拓跋力微時代,遷都至盛樂(今天內蒙古和林格爾),并與曹魏、西晉等地有過交往,但此時的拓跋還停留在氏族聯盟的階段。
315年,由于拓跋猗魯協助西晉并州刺史劉琨,在抗擊匈奴族劉聰和羯族石勒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拓跋猗魯被西晉冊封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建國,國都在盛樂,奉行奴隸制的等級制度,國力漸強。376年,前秦苻堅攻代,拓跋什翼犍大敗,后他的兒子拓跋寔君作亂,拓跋什翼犍逝去,代國破亡。
在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聯合舊部,在牛川(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東洋河南)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正式恢復了代國。即位不久,因牛川偏遠,便遷都盛樂。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自稱魏王。北魏也稱“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漢姓后也稱“元魏”,南朝蔑稱其為“索虜”“魏虜”。
北魏開國,一統北方
386年,拓跋珪即位,年僅十五歲。拓跋珪對內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拓跋鮮卑政權由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對外擊敗賀蘭部、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諸部,并與后燕、后秦爭霸于中原,于參合陂之戰大敗慕容寶,又在柴壁之戰擊潰姚興,為拓跋燾統一北方奠定堅實的基礎。398年,確定國號為“魏”,將國都從盛樂城遷到平城,即皇帝位。409年,在拓跋紹發動的宮廷政變中,拓跋珪遇弒身亡,年僅三十九歲,追謚宣武皇帝,廟號烈祖。420年,改謚道武皇帝。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
409年,拓跋嗣誅殺謀逆的拓跋紹后,登基為帝,改元永興。410年,拓跋嗣派兵北伐大破柔然。423年,親征劉宋,辟地三百里。423年,因攻戰勞頓,病逝于西宮,年僅32歲,謚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葬于云中金陵。拓跋嗣上承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啟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
423年明元帝拓跋嗣去世斥候拓跋燾繼位,改元始光,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后重用崔浩、高允等人,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他善用騎兵,曾親率大軍先后攻滅胡夏、北燕、北涼等地,最終統一中國北方。452年,拓跋燾被宦官宗愛弒殺,時年45歲,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北魏內亂,恢復穩定
太武帝拓跋燾被弒殺后,由于先前所立的太子拓跋晃死于非命,北魏政權局勢動蕩,大權落入宦官宗愛的手中,在公元452年三月至十月初一的半年多時間里,宗愛以皇后赫連氏的名義發布命令,殺害秦王(東平王)翰,迎立南安王余入朝即位;宗愛殺害其所立傀儡皇帝拓跋余;殿中尚書長孫渴侯等迎立皇孫拓跋濬即位。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里,北魏王朝三易其主,發生了一系列血腥屠殺。同年十月初三,掌握禁衛軍權的鮮卑貴族(南部尚書步六孤麗、殿中尚書拔拔渴侯、尚書拓跋賀、羽林郎獨孤尼)發動政變,擁戴拓跋濬于平城皇宮永安前殿即位稱帝,北魏歷史進入文成帝時代。
文成帝在位時期正當北魏中葉,拓跋鮮卑統治者已經結束北方的統一戰爭,主要精力集中于鞏固統治和調整太武帝晚期以來政治上的混亂局勢。文成帝即位初年,任命鮮卑貴族與太后之兄常英共同參與朝政決策,重用漢人士族高允和敕勒(高車)貴族,而自己掌握最高的決策權。文成帝一改太武帝對外擴張的國策,致力于內政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恢復,廢黜太武帝的滅佛政策;文成帝又制定法令加強對民眾的控制,使用民力開鑿石窟,但很少興師動眾建造大型政府工程;同時文成帝還采取開倉賑恤、減免賦稅和敬老政策,對于京師地區的古稀老人,決定由官府進行供養。
文成帝之后其長子獻文帝拓跋弘即位,文成帝的皇后馮氏(文明馮太后)臨朝聽政,后其將專權獨斷的乙渾誅殺而奪取大權。獻文帝時代(465年-476年),馮太后與獻文帝時有矛盾斗爭,但絕大多數時間政局比較平穩,獻文帝主導施行的改革措施使北魏統治進一步向文治教化轉變,其中北魏占據劉宋淮北(西)諸州,第一次控制河準之間的廣大地區,北魏對南朝的軍事優勢至此已完全確立。廣大的青齊土民的北遷,為北魏政權日后吸收大量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漢族士人加入統治集團提供了條件。
漢化改革,擴張疆域
拓跋宏由祖母馮太后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祖母馮太后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馮太后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再頒俸祿制,孝文帝深受影響。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延續了馮太后的改革。494年,孝文帝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國家政治制度建設,孝文帝都主張向漢族學習,并嚴厲鎮壓處罰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對外,孝文帝攻伐南齊,擊敗蕭衍、陳顯達、崔慧景、曹虎等名將,奪取沔北五郡。王仲犖認為,北魏孝文帝時期一系列改革舉動,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鞏固封建政治體制,緩解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史稱“太和改制”,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文明進步和民族融合。
推行漢化運動的北魏孝文帝
北魏與南齊對峙圖
499年,拓跋宏于軍中積勞成疾,駕崩于谷塘原行宮,年僅三十三歲,謚號孝文,廟號高祖,葬于長陵。
499年,皇太子元恪即位,即宣武帝。宣武帝即位后,首先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擴建新都洛陽。拒絕鮮卑遺老重返故里的建議,鞏固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果。500年,宣武帝趁著南朝正處于南齊蕭寶卷的昏暴統治下,開始南伐。緊接著又攻取南朝梁的四川之地,并繼承先人遺志北擊柔然。508年,戰事才告一段落。此時,北魏已經占領漢中,領土疆域向南拓展,國勢盛極一時。
500年柔然汗國的勢力范圍(綠色)
危機四伏,國力漸衰
宣武帝叔父咸陽王元禧貪昏無能,侵吞了大量田地和鹽鐵產業。另一輔政親王北海王元詳,大搞"倒官"生意。上行下效,加上宣武帝沒有及時制止,朝廷上貪污腐敗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宣武帝統治末年,人民起義已是此起彼伏。宣武帝花了大量的精力,才將這些起義一一鎮壓。在位的后半期,高肇專權,朝政黑暗。515年宣武帝在式乾殿去世,時年33歲,謚號宣武皇帝,廟號世宗。他死后,皇太子元詡即位。523年,北魏經歷六鎮起義。元詡死后胡太后禍亂朝政,北魏又經歷“河陰之變”,幼主元釗被淹死。
東魏(534年-550年)、西魏(535年―556年)
“河陰之變”始作俑者爾朱榮被孝莊帝元子攸殺死之后,北魏大亂,爾朱兆、爾朱世隆殺害孝莊帝,先后擁立元曄、元恭、元修做皇帝?;鞈鸬膭俪稣呤歉邭g。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關系決裂,逃到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于是在鄴城擁立元善見為皇帝,是為東魏(534年-550年)。元修后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在長安立元寶炬為皇帝,是為西魏(535年―556年)。東魏政權在高歡的控制中,550年,高歡的兒子高洋殺死傀儡皇帝孝靜帝,建立北齊;西魏政權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北周而取代。北周建立后,元魏正式滅亡。
北齊(550年-577年)
北齊建國,征戰獲勝
高洋廢掉東魏的傀儡皇帝孝靜帝,于550年,即帝位,國號齊,建元天保,建都鄴城,史稱北齊。因皇室姓氏為高氏,故又稱高齊。
552年以后連年出塞,俘獲頗豐,553年大敗契丹,554年擊敗山胡。之后又連續大敗柔然,筑長城900余里。大量人口、牲畜的虜獲有助于北齊國力的增強。南朝梁正當侯景之亂后,國勢驟衰。552年,北齊兵鋒南抵長江。以后曾兩度兵臨建康城下,都被陳霸先擊退,但其疆土已擴展至淮南,終與陳朝以長江為界。
帝王更替,由盛轉衰
北齊廢帝高殷是北齊文宣帝高洋長子,高洋死后即位,560年,被其六叔高演廢為濟南王,次年被其殺害。560年高演即位,改元皇建。他在位期間,留心于政事,積極尋求任用賢能,關心民生疾苦。561年,高湛受兄長高演遺詔即位,改元太寧,即武成帝,殺皇太子高百年。武成帝在位期間,寵信奸佞宵小,耽于酒色,肆意誅殺宗室、大臣,造成朝政混亂,社會處于動蕩之中。565年,傳位于太子高緯,自任太上皇,最后也因為酒色過度而死,時年32歲。565年高緯受禪即位,高緯寵幸奸佞,癡迷酒色。北齊已經岌岌可危。
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東征,大敗齊軍,攻破鄴城。次年,高緯傳位于皇太子高恒,并帶領幼主高恒等人準備投降陳朝,行到青州,為周軍所俘虜,后與其子高恒一起被賜死。577年,北齊被宇文邕所滅。
北周(557年-581年)
北周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政權之一,是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宇文覺在其基礎上正式建國,國號為周,這是以宇文覺的爵號命名的。又稱后周、宇文周。歷五帝,共24年。
權臣掌權,政局穩定
宇文護(513年-572年),北周初期權臣,周文帝宇文泰之侄。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病逝,臨終將權力移交給宇文護,宇文護接掌國政。557年西魏恭帝拓跋廓被迫禪位于宇文覺,建立北周。北周建立后,宇文護專政,三年內(557年-559年)連殺宇文覺、拓跋廓、宇文毓三帝。560年,宇文護遵宇文毓遺詔,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為帝,即北周武帝。但宇文邕是一個精明強干之人,不甘做傀儡皇帝,572年宇文護被殺死。宇文護掌政期間,北周逐漸穩定,生產力得到一定的恢復發展。
宇文邕掌權后繼續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展府兵制度,并開始招募均田戶農民充當府兵,擴大兵源,充實軍事力量,準備兼并北齊。576年,復領兵七路攻齊。577年,率軍乘勝圍鄴,一舉攻陷,俘北齊后主父子,滅亡北齊。宇文邕在位期間,擺脫鮮卑舊俗,使在他的治理下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578年,宇文邕病逝,其子宇文赟即位。
北周滅北齊之戰
庸帝即位,北周衰頹
578年宇文赟即皇帝位,改元大成,他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并殺皇叔齊王宇文憲,北周國勢由此日漸衰落。579年,宇文赟禪位于長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權,宇文赟的健康日益惡化,次年病逝,時年22歲,謚號宣皇帝。
581年,楊堅廢靜帝宇文闡,建立隋朝,北周滅亡。
對峙結束,中原統一
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俘北齊后主父子,滅亡北齊。581年,楊堅廢北周靜帝宇文闡,北周滅亡。587年,隋文帝楊堅廢西梁后主蕭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發動滅陳之戰,隔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自永嘉之亂以來,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朝時代”結束。
隋滅陳之戰
疆域
編輯行政區劃
南北朝的行政區劃制度基本沿襲東漢末期與三國時期形成的州郡縣三級制,州轄郡、國,郡、國轄縣、道、邑、侯國。但是由于戰爭繁多,有功之將別無可獎,唯以州刺史、郡太守為賞;或為新拓少數民族地區,為安撫籠絡其首領而賜以刺史之職;以及當時政局混亂,政權更迭無常,各國疆域不定,人口流動流動性大,州郡廢置無常。于是各國在各自統治的較小區域內隨意分置許多州,州制開始發生混亂。最后乃至惡性膨脹的地步。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地方權力也近乎解體。州郡縣三級制幾乎處于崩潰境地。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行政區劃制度,即僑州郡縣的設置。晉末永嘉之亂,中原人民紛紛流徙,大部分渡淮南遷,也有一小部分遷往遼東和河西的。遷往南方的移民往往是以原中原世家大族為核心形成的流民集團,當地政府為了招撫流民,安置世族大姓,就地按原來籍貫的州郡縣名設置政區,給予不稅不役的待遇。所以僑州郡縣作為一種地方制度,并廣泛實行。僑州郡縣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呈分散狀態??偟膩碚f,南北朝時期行政區劃沿襲州郡縣三級制,僑州郡縣這種特殊情況也比較突出,總體存在著濫置州郡的問題。這一問題直到隋朝才得以改善。
領土變遷
南朝變遷
在南朝的版圖上,南朝宋承襲了東晉的版圖,大體分為二十二個州郡。422年以后,河南地區逐步被北魏所吞并,并以淮水為分界線南北對峙。南朝齊繼承了南朝宋的領土,分了二十二個州郡,但先后失掉了雍州、沔北、淮南豫州。南朝梁時期,由于北伐取得淮北,領土一直延伸到河南,故州的設立與版圖發生了較大的變動。接著又開拓了閩,越等地。到539年,州郡達到107個。南梁侯景叛亂之后,北齊占據了南梁淮南的江北,而西魏則占據了巴蜀的漢中。西魏攻占了江陵以北的土地,并扶持蕭詧建立了附屬國西梁。南朝陳建國后,疆域并不大,到了569年,陳國逐漸收復了淮南和淮北的部分領土,并在573年到577年間,收復了黃河以北的部分領土。到南朝陳末時,由于北周的侵略,國家版圖縮小,只剩下長江以南一帶至交州、廣州一帶。
440年南北朝前期疆域圖,淡藍色為北魏,紅色為劉宋
北朝變遷
在北朝的版圖上,北魏自代國崛起,到439年的時候,統一了華北,結束了十六國的統治。北魏前期,疆域東西從遼西到西域,南北從漠南到江漢。在擴充領土期間,州郡多因時制宜,到487年開始整頓。到了北魏孝明帝時期,疆域縮小,郡縣混亂林立。魏分東西之后,東魏的疆域為80州郡,西魏的疆域為33州郡。北齊建國后,對其行政區劃進行了重新調整,先后廢止了3個州,153個郡,589個縣。北齊的江淮地區后來為南朝陳所占據,而北周則先后侵占了南朝梁時期的巴蜀和江漢。北周武帝滅亡北齊,收復南朝陳奪去的江淮地區,版圖大開。
560年南北朝后期疆域圖,淡藍色為北周,藍色為北齊,粉紅色為西梁,紅色為南陳
人口
編輯南朝
《宋書·州郡志》所載劉宋大明八年(464年)的戶口數總計為901697戶、5173980口,但由于戶口隱漏嚴重,劉宋人口的最高峰可能超過東晉的人口上限,達到1800萬~2000萬。泰始三年(467年),內外戰亂不止,人口不可能有增加。從齊開始,南朝經歷幾段比較穩定的時期,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人口的恢復,根據《中國人口史》的分析,人口總數能達到1800萬~2100萬。侯景之亂及同時發生的旱災和蝗災,以及西魏擄掠人口,使南朝人口損失巨大。后期陳朝雖然有所恢復,但由于疆域縮小且恢復有限,陳境內的人口數要比南朝各代都低,根據《中國人口史》的估計,應在1500萬左右。
北朝
根據《中國人口史》的分析,北魏的人口高峰出現在正光(520一524年)以前,盛時的戶口數為500余萬戶。北魏末年的動亂造成很大的人口損失,記載的戶口數殘缺不全且戶籍隱漏的可能性,所以難以確定一個具體的估計數。這一時期北方進入了一個人口停滯的階段,東、西魏和北齊、北周時的人口總數沒有達到北魏的最高數字。北周滅北齊后,北周控制的疆域已大大超過北魏,此時北朝的人口應在3000萬以上。
政治
編輯官員制度
中央官制
尚書臺在東漢,實際上已經發展成為國家最高行政管理機關。后尚書臺逐漸成為完全獨立的機構,尚書令成為皇權之下握有重權的最高長官,被稱為宰相。南朝劉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詔日:“尚書,百官之元本,庶績之樞機,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頃事無巨細,悉歸令仆?!彪S著尚書臺地位的日益重要,劉宋時已稱為尚書省,梁時遂正式改稱尚書省,并設有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六曹尚書。
因中書省地位日益重要,中書監、令成為事實上的宰相。至南朝,中書監、令地位愈益華貴,“總攬機要,多擅威勢?!弊阅铣瘎⑺我院?,中書監、令地位雖華貴,事權卻日益清閑,詔命文書,政務處理,多不關監、令,而由中書舍人全權負責。北周以中書省為內史省。隋繼承這一制度改監為令??傊?,中書之官,始于曹魏,顯于南北朝。因其職掌機要,接近君主,詔命所出,故代尚書省而為中央決策機構。
在北朝,門下省侍中之權更大,“詔旨之行,一由門下?!北饼R,門下侍中把持著朝政重權。因此,宰相必通過門下省才能參決奏事。魏晉以來,又設黃門侍郎為門下省副長官,輔佐在皇帝身邊,輔助決策。所以北魏“政歸門下,世謂侍中、黃門為小宰相?!?/p>
總之,在漢末魏晉南北朝四百年的大動亂中,中央政府體制及宰相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相繼出現,負責國家軍國大政,三省長官擁有事實上的宰相權力,從而取代了兩漢的丞相與三公制度。
地方官制
此時不論北方還是南方,地方上的劃分仍是州郡縣,只是州郡的管轄范圍日漸縮減,數量多了起來。州府是地方上最高級的行政區域,行政長官是刺史,下面還有別駕,諸曹從事等。一個國家首都所在州的行政長官,通常被稱作“牧”。州級之下是郡級,郡級的行政長官是“太守”,通國都所在郡的長官常被稱為“尹”??は聻榭h,并以縣的規模來劃分令,長??h城之下,又有鄉和里。
因為連年征戰,刺史和太守都有“將軍”之稱,沒有"將軍"之稱的,就叫"單車刺史"。為制約州郡之權,有時還特別任命刺史屬官如別駕、長史等代行刺史職權,稱其為"行事";在刺史下面,有時還設有一個"典簽"官,負責監察。東晉之后,部分北邊的貴族和大量的難民移民到了江南,官府為他們劃定了一定的地區,但是對新建立的州郡還是沿用了北邊的名稱,即“僑州”和“郡縣”。在中國南方地區,至劉宋中晚期,其權力由收管文書,變為佐助宗室幼王,進而“出內教命”,監視府主,因而一時可以對藩王多加掣肘,左右地方政務,為人矚目。這種情形延續至梁,之后典簽逐步結束了它的顯赫時代,基本上回到它的本職位置上。在南朝歷史上,典簽基本上都是皇上的心腹,經常幫助皇上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主要就是為統治者排憂解難的存在。因為典簽象征著皇權對藩王的絕對控制力,幫助皇帝穩定地方,這種監控也導致了地方上此起彼伏的反叛:有些藩王,無法承受這樣的控制力,紛紛起兵造反,這是事與愿違的。也有典簽因為權勢太大,被皇上處死。
北朝的典簽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央機構典簽,如三公府典簽及丞相府、大司馬府等權臣府典簽等;另一種是地方州軍府典簽,如州典簽及相應的將軍開府典簽或儀同開府典簽等。他們的級別很低,在每個機構里往往都有多個典簽人員。府主可以任命他,也可以撤換他。北朝的典簽官職在總體上維持著相對穩定的地位,且未對北朝政治造成太大的影響,因而成為研究南朝典簽官制的較好參照。
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晉南北朝的重要選官制度,它創始于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至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年)被廢,前后沿用了400年之久。故而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的察舉制度,下啟隋唐的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地位。南朝以后,中正品第依然是吏部選官的重要依據。在蕭梁時期,還制定了吏部往選“不得輒承單狀序官,皆須中正押上,然后量授"的規定,使定品制度更加嚴格化和規范化。北魏是九品中正制發展史上的重要歷史時期,其對魏晉之制既有承襲也有變異。與魏晉之制相比,北魏時期的中正組織已出現中央與地方之別,正式形成為中央與地方兩大系統。西魏、北周時期,中正組織大體上仍沿用舊制,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大系統,但九品中正制依然為世族所壟斷,是維護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
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是封建地主階級特權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政治制度范疇內的門閥制度大體萌芽于東漢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至西晉,東晉至南北朝前期是這一制度的確立和鼎盛階段,而在南北朝的后期該制度逐漸衰落。
確立與鼎盛
此時的門閥制度十分看重血緣關系,德與才甚至不在選官的考慮條件范圍內。南北朝時期高級士族特權甚至得到了制度化的保護,例如按照士族等級安排相應官職。這一制度也影響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士庶界限分明不允許通婚,不允許僭越。
逐漸衰落
南朝宋時期,宋孝武帝劉駿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不論門第,選賢任能,自此“寒人掌機要”的政治局面也逐漸形成。逐漸地,到南北朝后期士族,在官吏的選拔任用上貴族享有的特權被削弱,寒人庶族在國家政治機器運行中的影響作用逐漸上升。甚至到了梁武帝時期,私人講學傳經的風氣逐漸發展,梁武帝也開五館,為寒人入仕開辟新途徑。
唐長孺認為,南北朝的門閥制度以“部曲佃客制”為經濟基礎,以“九品中正制”為政治基礎。因此,有了這兩個系統,就有了門閥系統的發展;一旦這兩個體系被打破,門閥體系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佃客部曲制廣泛存在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大量的編戶齊民從漢末到魏晉時期,隨著土地急劇減少社會地位也逐步下降,通過多種的形式建立了與世家大族之間的依附關系,到南北朝后期它維護下的門閥制度逐漸阻礙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
賦役制度
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人口大量減少,人口戶籍流動混亂,也出現了許多的無主荒地。而世家大族也趁此機會,大肆兼并土地。
北魏文明太后和孝文帝共同制定和推行了均田制,并配置出臺三長制和新的土地租調制。此政策目的就是把土地和勞動力結合起來,讓土地不至于荒廢,讓流民和貧民也能有生存依賴。防止世家大族爭取大量勞動人口,從而增加國家編戶。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也被北齊、北周、隋唐延續下去。
南朝“土斷”政策是對東晉土斷政策的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郡縣制度、行政區劃混亂,戶籍制度也同樣混亂,北方遷入南方的流民人數巨大。世家豪族吸納大量民戶,嚴重影響國家租稅賦役收入,和同時也使得國家發展重要的勞動力資源減少。為解決這些問題,東晉開始推行土斷政策,把僑戶、流民等實為編戶,土斷人籍,實現國家對人口的有效管理。南朝從劉裕開始實行土斷政策,宋齊梁陳均有施行土斷的記載,但南朝的土斷大多規模較小,執行也不嚴,同時世家豪族勢力強大,故而成效甚微。
教育制度
南朝雖內外交困頻仍,但是學校教育比前代仍然有所發展。中央官學辦出了許多特色,而地方官學則若有若無。中央官學除開設主講儒學的國子學外,又創立了專科學館,講授研究不同學派的經學及各種專門學問,南朝的學術由是呈繁榮昌盛狀。在各級官辦學校中,不僅教授儒學,而且還開創分科教學。儒、佛、道、玄兼容,以儒為主,使各時期的官學各具特色。私學的發達昌盛更補時停時廢的官學之不足,使這個時期的各種學術思想繁榮,人才輩出。北朝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尤其是北魏享國日久,學校教育的規模比其他皇朝,甚至與同時期的南朝相較,還要略勝一籌。北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雖是儒、道、佛雜糅,但以儒學為主。當時的官學教育隨著政局的變動,時興時廢,然而儒學在學校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卻始終未能動搖。儒學已成為北朝少數民族與漢民族互相融匯合流的最佳精神紐帶。
南北朝是一個動蕩的時代,在官學時興時廢的狀態下,作為私學的另一種特殊形式,家庭教育在育人方面日趨重要。特別是士族為了在朝代更替、戰亂不息的年代里,保持門戶不衰,宗族及家庭教育遂出現了多種形式。婦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她們在家庭中不僅承繼某些重要的勞動技能,而且也受到婦道及某種文化知識的教育。有學術淵源的大家族,還將家學傳授給女子,在她們之中,有不少人因有才有識而彪炳史冊,甚至還有個別婦女公開授徒,教授生員。家庭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就是書寫誡子書來教育子孫后代。這在許多士人家庭中成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軍事
編輯兵制襲革
南朝軍隊體制基本沿襲晉制,世兵制衰落,主要實行募兵制。北朝,拓跋氏初期乃實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入中原后逐步封建化,后期創立了府兵制。
執號角騎兵陶瓷雕像,北魏時期
東晉南朝兵士身分卑微,總體上包括世襲兵和帶有一些封建依附性而召募的部曲,且不像北朝有普遍要求農民服兵役的規定。東晉南朝兵制的發展傾向是由世襲兵轉向募兵制。
北朝早期鮮卑化各族人為兵中主力,這種軍隊帶有部落軍性質,身份地位高于平民和普通部落成員,由于鮮卑是統治民族,又由于軍功是通達富貴的途徑,軍人身份甚至顯得很高貴。北魏中葉以后,漢族百姓有經常性的服兵役的傳統,這種兵役是力役的延伸。北魏兵制的發展傾向是革除軍民分治(即鮮卑與漢族分治)的傳統。
戰爭概況
420年~451年,劉宋政權持續北伐之勢。451年以后,南弱北強的軍事格局基本形成。宋、齊、梁三朝偏安一隅,但是南朝又試圖收回失地,南北朝一直戰爭不斷。侯景之亂致使民間生靈涂炭,本來已經處于劣勢的南朝更加衰弱,到了陳朝,僅能做到與北朝劃江而治。此時,北朝周武帝開始了統一中國的嘗試,這一進程最終由隋文帝完成。
民族交往與對外交流
編輯南北朝時期,由于南北對峙局面形成已久,雖然雙方也發生戰爭,但南北之間不共戴天的民族矛盾逐漸淡化,而更多為南北之間的威望、利益競爭。南北雙方在戰爭間歇期仍然互相貿易。到南北朝中后期,南北政權之間相互承認并逐步建立以對等為基礎的外交關系。這一時期,南北雙方雖然大體已經承認了對方的政權合法性,但南朝依然有北上恢復中原故土之志,北朝也有南下混一宇內之宏圖,雙方曾發生上百次之多的戰爭。這一時期的南北戰爭,大體上呈現北強南弱的態勢,但北朝也并不具備攻滅南朝的條件,當時的南北戰爭,基本上都是邊境上的遭遇戰。除不斷發生戰爭外,南、北雙方也存在外交上合縱連橫的局面。
民族交往
南朝開始時,隨著北魏政權重新統一華北地區,華北漢族士大夫出現了承認北魏為正統中原政權的趨勢,國內的胡漢對立開始向胡漢融合轉變,自劉宋代晉以后,幾乎再難看到有華北知名士大夫逃亡江南,北魏的國家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強。南北朝之間的對峙格局基本固化,雙方雖然也有戰爭發生,但彼此爭雄的重點不是消滅對方而是轉為爭奪中華王朝“正統”。
南朝歷代疆域與北方中原政權的局部擴張相反,南方漢族政權的疆域始終在收縮。西南邊疆民族聚居的地區雖然在漢武帝時就已設置郡縣,但中央政權的行政控制往往只限于政區治所周圍和交通線沿線。由于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對付內部的權力之爭,顧不上西南邊區的經營和開發,加上地方官治理不當,甚至殘酷壓迫當地民族,規模不等的反抗時有發生。不過直到南朝中期為止,設在今云南和貴州西部的寧州名義上始終存在,并由朝廷派遣官員管理。侯景之亂爆發后,當地爨蠻的豪族乘機而起,在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脫離了梁朝。在其影響下,周圍的部族紛紛自立。南朝各政權在西南地區退縮,對后世中國王朝的地緣政治造成極大影響,為日后南詔、大理崛起創造了條件,歷經隋、唐、兩宋,這一地區五六百年里成為異域。
對外交流
北朝對外交往范圍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北部面對柔然、突厥等部。特別在北魏時期,其對外格局幾乎重現兩漢盛世之局面。北魏也頻繁遣使域外,僅在太延元年(公元435年)就“遣使二十輩使西域”,次年又“遣使六輩使西域”。北朝中后期,東、西對立,無暇向外。突厥崛起于北方草原,滅掉了柔然,降服高昌、龜茲等部,建立起強大的突厥汗國,對北朝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職貢圖》,南梁梁元帝蕭繹繪,創作于526年~539年。為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職貢圖,圖中描述南北朝時期來南梁朝貢的三十五國使者的形象和特征
南朝雖然疆域日臻縮小,但對外格局依然蔚為可觀。南朝與西部、北部、東北部國家有密切往來。南朝專門開辟出一條避開北朝控制的河西走廊而經柴達木盆地通向西域國家的另外一條道路??梢?,南朝為抗衡北朝,常聯合西北國家,采取遠交近攻戰略。除此之外,南朝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大力發展和南部海外諸國的和平貿易關系。再加上這一時期佛教至為盛行,中西僧人往來密切,鑒于陸上的西域道路時斷時通,許多高僧乃改由海路往返于中國和印度之間,這也促進了南朝海路交通之發展。
南北朝時期,中國和南亞的天竺;中亞西亞的波斯、栗特、大宛;東亞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南海的林邑、扶南等國家都保持著密切的往來交流。
經濟
編輯農業發展
北魏建國伊始,便在登國元年(386年)頒布了“息眾課農”的詔令,大致遵從被征服地區或民族原有的制度和習俗,在此基礎上征發。在農耕地區,特別是漢族集中的中原地區,該是維持原先的賦役制度。北朝從北魏始施行均田制,后世有所繼承和發展,但延續著均田制的基本軌道。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極其緩慢曲折,但并不排除局部地區有所發展或開發,如河北、河西走廊和遼河下游地區三地。這三地的發展或開發最主要的原因,都與戰亂期間大量人口的進入有關。
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良好,以長江下游的吳會地區為突出,其產量超越了當時關中平原。晉末、宋初這數十年間,正是六朝時期南方農業生產的鼎盛時期,甚至生產水平也有了趕超北方的趨勢。除吳會地區外,湘州、郢州、壽春、雍州和淮南郡等地的農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繁榮,使得南方糧倉充裕,糧食交換繁榮。與此同時,南朝政府的儲糧也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全國各地修建了大量的糧倉來儲存糧食。梁末年,因政治上的腐朽和苛捐雜稅,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激化,548年的“侯景之亂”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給江南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也是六朝經濟從繁榮走向衰落的關鍵。從那以后,江南的農業開始沒落。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也需要多種多收,當時出現了綠肥輪作制度,農作物的品種也出現變化例如雙季稻的出現。
手工行業
東晉南朝時期,紡織業比較發達,養蠶技術已經相當可觀,豫章等地一年蠶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絲、綿、絹、布等是南朝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其中荊、揚二州的紡織業尤為發達。劉裕滅了后秦后,關中的織工紛紛向江南遷移,而這些織工大多都是從北方來的。在南朝晚期,織錦工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富豪們的衣著大部分是用絲綢做的,刺繡精美。
南朝時期,官府設置了專門的礦冶官員。在建康,有東、西二冶(宋、齊時有南冶,后已廢止),各州、縣份也設立了礦冶機構,更有不少私人冶煉機構。在冶煉工藝方面,南朝已經采用了水排鼓風冶煉。鋼鐵冶煉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當時還有一種混合煉鐵的方法,就是把生的鐵塊和熟的鐵塊混合在一起,在合適的溫度下,把生的鐵塊融化,浸透在熟的鐵塊里,再把它們拿出來,經過多次淬煉,就成了上好的鐵塊,用來做刀劍鐮刀。
到三國、西晉時,瓷器的燒制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東晉、南朝時又有新的發展。當時南方主要是青瓷;而北方主要是白瓷,也有黑瓷。當時在南方陶器作為日用器皿的數量并不多,流行的是明器;北方的鉛釉器到東晉時期已經衰落,而在北魏時期又興盛起來,且在前期的基礎上花色和施釉方式都有了改進和增多,連陶器上的花紋鐫刻也加工得生動了許多。
青瓷蓮花尊 南北朝·南朝
南北朝對造紙術做出典型貢獻的有兩個人,一為南朝劉宋人張永。他精心鉆研造紙工藝,以“品質第一”為重。他在紙加工方面做出了成績,紙面上膠加礬,使其硬挺有光,進一步推動造紙技術的向前發展。另一為南齊齊高帝蕭道成。他重視造紙,下令興建“紙官署”,專門生產供宮廷使用的紙、墨等;動用國力在長江上游興建造紙作坊,為各地做出了表率,對推動造紙業的發展十分有利。同時,鼓勵能工巧匠加工銀光紙,開辟新的紙種。
商業發展
南朝繼承原有的商業基礎,商品經濟和傳統市場發展,與交通發展互為表里。江南水鄉,交通主要靠船只,吳國時長江中的大船載物萬斛,東晉南朝時增加一倍,載物二萬斛。造船業的快速發展,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此時南方商品經濟和傳統市場處在發展之中。東晉南朝時期,擁資數十萬、百萬、數百萬甚至巨億的富商大賈為數不少。他們交結權貴,或投入達官貴人門下為門生。南北朝時期,南方重要的商業都市有建康、京口、江陵、廣州等。其中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前哨,許多海外諸國前來朝貢和進行商業貿易。交趾憑借其政治和地理優勢也成為南方重要的商業都市。交廣市場匯集著江南之珍品,如大貝、明珠、翡翠、琦帽、犀象、雜香等。而北部貴族對這類商品的渴求帶動了遠距離奢侈品的販運走向興旺,從而使廣州、交趾等成為附益江南之商業都會。南方繼承了兩漢以來的趨勢,商品經濟和傳統市場從無到有,逐步走向了繁榮。北方社會經濟也在逐步恢復,重要的商業都市有洛陽、平城、鄴城、長安等。洛陽成為國際大都會。高歡遷鄴后長安又取代洛陽成了國際都會。富商大賈大量涌現,同時商業活動也逐步向農村滲透。相對于南方而言,北方的商品經濟和傳統市場,由于長時期戰亂造成巨大的曲折和波動。北方的商品經濟和傳統市場歷經曲折,在魏孝文帝改革以后,踏上了兩漢以來的軌跡,出現了恢復的局面。就東晉南朝和北朝中后期的商品經濟和傳統市場與兩漢相比差距不大,某些方面略有發展。
南北朝時期,由于中西貿易路的暢通,南朝和北朝都通過陸路和西方諸國進行商業貿易,這不僅表現在中西各國之間官方的貢使貿易,而且表現在民間的交往。貿易路上奔波著永不疲勞的商人,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玉器等攜往西方,把西方的金銀器、玻璃器等珍貴物品傳入中國。在中國境內貨幣使用相當混亂的情況下,在中西貿易中卻仍存在充當國際貨幣的拜占庭金幣和薩珊朝波斯銀幣。絲路沿途各民族均發揮著自己應有的作用,有的長途奔波,成為專門的商業民族;有的則利用地理位置居于中西要道的優勢,做中轉貿易,征收商稅,努力保護貿易路的暢通。南北朝時,海上絲綢之路西向的終點已從印度半島東南部向西,跨越阿拉伯海,抵達波斯灣。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與日本的倭國處于敵對狀態,因而傳統的由中國遼東沿海經朝鮮半島由北向南,再到日本的航道受阻。日本與中國的來往轉為由建康出發,順江而下,出長江口后,沿岸北航,至山東半島的成山角附近,繼續沿岸而行,到達朝鮮半島北部?;蛘哂沙缮浇菛|進,橫渡黃海,抵達朝鮮半島南部。然后沿岸南下,渡朝鮮海峽,航抵日本。這條新航線的開辟,大大縮短了中日之間的航程,方便了雙方的往來。
騎駱駝的外國人,中國兵馬俑雕塑,北魏時期
文化
編輯文學
南朝時期的詩歌發展尤為繁榮,駢文和辭賦也有著相當的成績,所以當時的文學理論和批評也都趨于穩定成熟,縱向來看總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劉宋時代,第二階段是齊初到梁中期,第三階段是從梁中期到陳末。在詩歌發展中,三個階段分別是元嘉體、永明體、宮體為特征。劉宋時代的代表作家有謝靈運、顏延之、鮑照等,后人稱他們為“元嘉三大家”,謝靈運追求山水逸致,鮑照更關注社會現實,顏延之擅長廟堂應制之作,還有謝莊、湯惠休等人也有很多詩作;永明體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以謝朓、沈約為代表,后期則以何遜、吳均為代表;宮體詩相較于前兩者更加追求華美艷麗的文峰,例如蕭綱、蕭繹等人所作,完全貴族化了的詩歌。另外,南朝的樂府詩歌也是彰顯當時人精神風貌的重要藝術作品。南朝也是駢文的發展高潮時期,有許多良作。辭賦南朝人心目中有著很重要的文學地位,例如《文選》各體中以“賦”居首。
北朝的文學發展時期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北魏初期到孝文帝遷洛前,孝文帝遷洛之后到東西魏分裂,東西魏分裂之后再到隋朝大一統。第一個時期的詩作談不上文學價值,但是顯示了北人已經開始嘗試創作詩賦;到第二個階段孝文帝本人倡導文學創作,經常與群臣聯句賦詩,此時北朝文學作者學習模仿南朝;到了南北朝后期,庾信的作品,由南入北將南朝的文學成就傳到北方。中國的南北方地區在被隋統一之后,兩方文化之間已經相互融合,文學上也逐漸出現兼容南北文學特色的嶄新時代。
除了詩歌發展繁榮之外,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也逐漸走向鼎盛時期,自西晉潘岳和陸云的文章開始追求辭藻的華麗和對偶的工整之后,南朝劉宋時期的范曄《和香方序》、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等改變了散文寫作的傳統習慣而轉用駢文,辭藻綺麗和對仗工整愈演愈烈。永明聲律學說興起以后,當時貴族文人專心在聲病麗辭方面爭奇斗勝,將駢儷文學推到了高峰。到了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兄弟,庾信,徐陵等人,連幾十字的一張小啟也要用典對仗,追求音律和辭藻。
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古吳陳長卿刊本、梅慶生重修音注本《文心雕龍》扉頁
南朝文學創作講求對仗、用典、辭藻、聲律,限制表達思想內容并流于空虛和頹廢,促使反對頹廢主義和形式主義文風的《文心雕龍》和《詩品》等文學批評專著誕生,比如劉勰在《文心雕龍》里系統地論證了有關文學理論方面的重要問題,提到了文學發展的規律,討論了文學創作藝術技巧各方面的問題,強調文學反映現實和文學藝術的真實性等原則,他反對虛假的創作態度和作風、用繁縟的辭藻、艱深的典故來寫“論說”“議對”這一類文體等。其次就是南朝梁鐘嶸的《詩品》,他反對聲病說,主張自然和諧的音律;反對用典,他認為詩歌是“吟詠情性”的;反對玄言詩,推重建安文學的創作精神。除了這些文學批評專注之外,南朝文學中還有收錄晉宋以來作品的三十卷巨著《昭明文選》。
1723左右的文選版
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延續了魏晉時期的創作方法與風格,接近于神話,有文學價值,在史料價值上意義不大。魏晉志怪小說中,著名的有舊題魏文帝撰《列異傳》三卷、西晉張華撰《博物志》十卷、東晉葛洪撰《神仙傳》十卷、干寶撰《搜神記》二十卷。到了南北朝時期,宋劉敬叔撰《異苑》十卷,東陽無疑撰《齊諧記》七卷,南齊王琰撰《冥祥記》十卷,梁吳均撰《續齊諧記》一卷,蕭綺撰《王子年拾遺記》十卷,北齊顏之推撰《還冤志》三卷等層出不窮,發展繁榮,思想內容方面主要是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
史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研究著作繁多,究其原因,一是因為當時統治者們非常注重發展史學,例如南朝宋文帝就專門建立了史學館,安排專門的官吏負責史學資料的收集與撰寫。宋設著作官(宋齊梁陳時官的名稱和職務多有變動),主要負責編撰本朝國史和皇帝起居注。從齊國開始,就有了本朝史和前朝史的區分。在北魏,朝廷還設置了著作官、起居令史,使得修史和撰寫起居注的工作逐步分離。從北齊開始,歷史館(或稱為史閣)被建立起來,并對中國后來的官方修史制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西魏和北周也有著作官系統。南、北兩個朝代,都有負責編纂歷史的大臣。另外,在南朝梁時開始修梁武帝和梁元帝的實錄,這也被唐代及之后的朝廷代代相傳。
二是因為當時的人充分認識到史學對國家治理的借鑒作用,例如南朝宋范曄撰的《后漢書》,在史書中公開指出要通過總結歷史的發展經驗,才能有助于當前的社會發展,《后漢書》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發展過程以“論”、“贊”的形式總結出很多有利于政府發展的政策。除去紀傳體的呈現,實錄體史書也形成于南朝的齊梁之際,據《隋書·經籍志》所載,其雜史類有梁人周興嗣所撰《梁皇飾實錄》三卷,記梁武帝事。此外,史注類著作也有很多,例如裴松之《三國志注》對后世史家的編撰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借鑒作用。
三是因為九品中正制度的實施,使得人才選拔要依靠一些人物傳記來對入選的人才進行評價,所以很多士人不僅僅局限于此,平生熱衷于歷史人物傳記的撰寫,這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史學資料,促進了史學的發展,例如沈約的《宋書》、蕭子顯的《齊書》、魏收的《魏書》。
此外,因為南北朝時期佛道教的興盛,有關宗教文化的歷史傳記也很多,《洛陽伽藍記》記載了北魏后期洛陽諸寺院的興衰歷史,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還有佛教文化歷史記錄《高僧傳》,以及記載道教的《抱樸子內篇》、《神仙傳》及陶弘景的《真誥》等書,都彰顯了在當時佛道教文化對社會風氣和社會結構產生的影響。
宗教
佛教
佛教自傳入中國開始,便一直在歷經漢化,但是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才得以在中土廣泛地傳播,因此佛教文化的漢化也主要發生在這一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佛教文化一面與儒家文化得以融合,另一面又吸收道教的一些文化精神,而又有佛理被玄學化的特點。
北魏彌勒佛像,443年鑄造
兩晉時期,佛教廣為傳播,佛教的漢化也如火如荼地進行,因此這為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是當時佛教理論發展推動佛教流派形成;二是佛教發展到南梁時期已經到達了國教的地位。南朝的佛教文化已經和玄學逐漸分野,義理之學也發達于北朝。南朝時期,流行佛性論,主要見于劉宋元嘉年間《涅槃經》在南方逐漸流行,而其中的佛性論引起一度眾說紛紜?!度摗罚ā吨姓摗?、《十二門論》、《百論》)學說在南梁時重新復興,發展至《四論》學說(增加《大智度論》),這一學說被集成到隋朝,成為三論宗的奠定基石。另外,梁武帝在位時提出了三教同源的理論,他認為佛、道、儒三者不可偏廢,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三教并重的官方宗教神學體系。
北朝的佛教文化相較于南朝更重實踐,崇尚修行,而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期,佛教一度被統治者拋棄。這是因為當時許多寺院占有大量土地財富卻不向國家繳納賦稅,又有僧侶逃避國家兵役,威脅國家兵源儲備。有僧人甚至夸大其詞,蠱惑民眾,妄圖顛覆朝廷統治。北朝二武滅佛體現了佛教文化發展的曲折道路,表明在王朝統治下,佛文化必須要服務于統治者的皇權權威。
道教
道教在南朝經歷了整頓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陸修靜和陶弘景的改革。陸修靜是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師,他融合了天師道和神仙道,將道教進行了一番清理整頓,最終使得早期民間道教轉變成官方道教。陶弘景是陸修靜的再傳弟子,他繼承先師意志,進一步將南朝的道教文化發揚光大。他在南齊永明年間信仰道教,先后撰寫了《真誥》《登真隱決》,為道教的清派形成做出極大貢獻。他以茅山為基地,一生經營,是上清道派的實際創建人,也是南朝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
北朝對道教的改革開始于寇謙之清整北方舊天師道開始。北魏神瑞二年(415年),寇謙之假托太上老君之名,宣布了他倡導的新道法:首先,以儒家綱常禮法為準則,清理道教組織;他強調仙藥只能讓人病愈長壽,齋功才能助人成仙;他簡化了道教的修煉方法,規定了道教禮儀的程序。北魏太武帝時期寇謙之倡導下的道教新天師道達到鼎盛時期,而后便被關中地區的樓觀道教取代。北魏后期的樓觀道教在經典、教義、方術、戒規等方面都融合了新天師道和南方清派道教的相關內容。
哲學
南北朝時期除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盛行之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主要體現在南朝思想家范縝的《神滅論》中。從魏晉之后到南北朝后期,統治階級有意識地提倡佛教,利用佛教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同時由于佛教盛行,佛教寺院經濟擴張致使社會財富、土地和勞動力資源損耗過多,僧侶免稅、免役又使一般勞動人民納稅、服勞役的負擔大大加重,因此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在范縝以前,東晉末年著名的雕刻家、書畫家戴逵曾質疑因果報應說;南朝初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思想家何承天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反對佛教宣揚的輪回、報應宗教迷信。
隨著反佛教斗爭的深入,批判也就逐漸集中到有沒有輪回、報應等問題等佛教神學的理論方面上來。范縝反對佛教神學的斗爭,也是從反對因果報應開始的,他從當時的社會現狀和中國傳統儒家政治道德規范出發,用自然的偶然論來反駁因果報應說;除此之外他還堅持精神活動不能脫離人的物質形體的唯物主義觀點,以“神滅”論的根本理論,基本上否定了鬼神的存在。但是,他不敢完全否定傳統經典中所記載的祭祀鬼神的活動,并且肯定了下“神道設教”的必要性和提倡祭祀鬼神。范縝的《神滅論》理論,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佛教有神論的理論基礎“神不滅”論的批判有進步性,但唯物主義無神論不可能使宗教完全消失。
藝術
樂舞戲劇
南朝前期的音樂機構及其中官制大多承襲兩晉,梁武帝時期將太常改為太常寺,其中的官吏有太樂、鼓吹令等,增設了清商署管理清商樂。北魏時期設置了太樂博士、太樂典錄、協律郎、協律中郎。北齊設置太樂署,其中令、丞各一人,掌諸樂及行禮節奏等軒;設置鼓吹署,令、丞各一人,掌管百戲、鼓吹樂人等事務;又設置協律郎二人,掌監調律呂音樂。北齊諸帝好“胡戎樂”,由中書省專門掌管;另有典書坊,掌管伶官西涼二部、伶官清商一部。北周有大司樂,后改為樂部,有上士、中士。隋唐承襲齊、周,變化不大。
當時音樂歌舞隨著南北方人民的遷移也逐漸融合,互相影響,不管是在樂律編寫還是樂器制作方面都展現出南北交融的特點。在歌舞創作方面,南方重文北方尚武的特點也融合在其中。王國維認為,運用歌舞來進行表演的方式起源于北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雛形戲劇為唐宋的“參軍戲”、雜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繪畫書法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風氣開放、思想精神自由的時代,加上佛教、道教、玄學的影響,以及統治階級的追求喜愛,繪畫和書法都產生了許多新變化。
(傳)張僧繇所作《雪山紅樹圖》
首先是繪畫的變化。一是題材逐漸廣泛起來,風俗畫、肖像畫壓過經史、神話之類的題材成為主流,山水畫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科。二是宗教主題的畫作逐漸興盛,畫技不斷提高。三是繪畫隊伍中的名家不斷涌現,他們不僅有出身于宮廷畫師、民間畫工的人,更有出身于文人專業畫家隊伍的人,諸如南朝宋的陸探微、南朝梁的張僧繇、北齊的曹仲達等人。
南北朝時期書法家對后世書法有著影響。上到帝王皇族,下至寒門士子,乃至民間都熱愛精修書法技藝。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建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相關著作、理論建設對后世書法技藝演進有著影響。例如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中,南北朝書法家相關作品有14篇,記載了書法大家們對書寫技藝的總結和建議。
魏碑《元懷墓志》拓片局部
北朝書法的最大成就主要表現在碑碣刻石方面,它包括石窟造像題記、墓碑、墓志、塔銘、摩崖石刻等,這些遺跡多系無名書家與民間石工的作品,其書體繁多,風格各異,既有骨力雄勁、筆風粗獷的真書,也有一碑篆隸相雜或篆、真、分書兼施的現象,色彩紛呈,蔚為大觀。但多數碑刻以真書為主,受鐘繇影響甚深,其書藝特色是崇自然,尚天趣,由此開創一代書風,并形成各種流派,即“魏碑”。
雕刻藝術
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繼承了兩漢的傳統,同時受到古印度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那時,北方統治者到處開山鑿窟,雕塑佛像,形成了許多石窟藝術。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和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這些石窟內布滿了大大小小的佛像和其他藝術珍品。目前所見南朝石窟僅有南京市東北約20公里處的棲霞山,開鑿于南朝齊、梁二代,但規模不大,窟龕、佛身都較小,一般每輪儀五六尊或七八尊小佛,無法與其它窟群相比,但依舊是中華民族石窟藝術中的瑰寶。比較突出的有北齊的佛像,上承北魏下啟隋唐,具有特殊的地位。北齊佛像在繼承北魏以來佛像造型的基礎上,從多個方面對佛像造型進行創新,使佛像造型呈現出新的風貌,擴大了佛像造型的審美范疇。北齊佛像以薄衣貼體、圓面低髻為主要特點,在工藝上則將彩繪和鏤空透雕應用于佛像造型中,具有精細與簡約合二為一的特點,形成了北齊特有的風格。
北齊 漢白玉彩繪座佛像
南京棲霞山千佛崖石窟
南北朝時期,非佛教題材的本土人物雕塑數量不多,多集中在墓葬文化體系中,人物雕塑在這時期的表現并不活躍。北朝人物雕塑較為寫實,注重樣式的傳承性,而南朝人物雕塑則更注重趣味性的表達;北朝多有“秀骨清像”的造型特點,而南朝則多體現出“褒衣博帶”的造型特點。南朝的陵墓石獸的造型特點繼承了漢魏時期的藝術思潮,并與北方傳來的技藝相融合,形成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形式。其雕刻樣式與表現手法逐漸趨于成熟,表現出一種南朝陵墓石刻特有的氣韻生動、造型秀逸多樣的藝術形式。
石天祿,南齊武帝景安陵石刻
科技
編輯數學
南朝祖沖之在數學方面,利用割圓術對圓周率進行了推算,還更正了球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他的研究成果記載在《綴術》中;在天文學方面,他在歷法計算中考察了歲差的影響,他編成了《大明歷》在510年正式使用,共實施了八十年。
農學
北魏末年的賈思勰編著了《齊民要術》,他總結了歷史上的重農思想,印證歷史經驗,講求理論切合實際,介紹和評述了如何合理利用人力物力,發展好農業相關的經營管理。
醫學
南朝名醫陶弘景撰著《神農本草經集注》,匯集了許多醫家新發現的藥物又編著了《名醫別錄》,另外他還對藥物進行了重新分類,按照天然來源將藥物分為7大類既對后世編著醫藥類書目提供借鑒,又方便了醫家臨床開方。
地理學
《水經注》是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為《水經》所作的詳細注釋。該書是地理學史上劃時代的集大成之作,它不僅描述了北魏時代的地理概況,同時也描述了北魏以前的地理概況。除了進行一般區域地理的研究外,還進行大量區域歷史地理的研究。酈道元在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比較異同,細致地考察各水道的源頭及流向,特別記載了各水道流經地域的山陵崗巒、陂池湖泊、水利工程、名勝古跡、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風土民情、動植礦物、土特名產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豐富內容?!端涀ⅰ凡粌H是地理學著作,更是百科全書式的巨著,即使在文學上也有極高的價值。
建筑學
在建筑方面,這個時期最突出的建筑類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古印度佛教的傳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蓬勃發展,高層佛塔出現。而古印度、兩河流域一帶的雕刻、繪畫藝術使石窟、佛像、壁畫等有了巨大發展,也影響到了建筑藝術。建筑特色主要體現在單棟建筑在原有建筑藝術及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樓閣式建筑相當普遍,平面多為方形。斗拱有卷殺、重疊、跳出,人字拱大量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組合的結構,后期出現曲腳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轉,櫨斗承欄額,額上施一斗三升柱頭人字補間鋪作,還有兩卷瓣拱頭;欄桿是直欞和勾片欄桿兼用;柱礎覆盆高,蓮瓣狹長;臺基有磚鋪散水和須彌座;門窗多用版門和直欞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頂愈發多樣,尾脊已有生起曲線,屋角也已有起翹;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現象,櫨斗上承梁尖,或櫨斗上承欄額,額上承梁;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
建筑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北魏的永寧寺塔。永寧寺是北魏洛陽城內最大的一所佛教寺院,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是由當時的皇太后胡氏所創建。據記載,永寧寺九層木塔,高大巍峨,是中國內地目前發掘保存最完整的土木混構佛塔基址。這座寺院的總體特征,是將佛塔作為主體建筑置于寺院的中心。殘存的木塔基址有木塔初層建筑遺跡、木塔基座和地基夯土等三部分。木塔基座上還殘存有木塔初層的建筑遺跡,中部為土坯砌筑的方形塔心實體,周圍則是環繞方形塔心實體的回廊式殿堂。洛陽永寧寺的地下基槽為逐層夯筑的夯土。地下基槽約100米見方,深5~6米,底部鋪有碎石和殘磚,地上臺基約40米見方,高2.2米;地基夯土98~102米見方;塔基主體達到40米見方的規模,據記載,洛陽永寧寺木塔九層,其塔高49丈也合今133米,除去上面塔剎高度,即合今約100米。木塔塔身的高度,是建筑技術進步的體現。
洛陽永寧寺木塔與塔心結構復原圖
社會
編輯飲食衣著
南北朝時期,地域不同、民族成分不同的人們之間相互交流,日常生活習俗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面食是當時的基礎主食構成成分,“胡餅”也成為當時人民喜愛的食物。菜肴也十分多樣,作料方面既有主料也有油料、調料,原料有多種多樣的蔬菜例如胡瓜(黃瓜)、蘿卜、竹筍等,菜肴加工方法主要為過火加熱,部分菜肴生食。這一時期,釀醋技術成熟,養蜂取蜜技術日趨成熟,制醬技術越來越高。
身著“上衣下袴”的北魏侍從陶俑
南北朝服裝,南朝服飾延續前朝傳統。漢族男子服飾以頭戴冠,身穿袍,腰系配飾為正服,按照場合、身份、等級的不同有所區別。官員日常及百姓喜歡頭戴帢、巾、幘、帽等,衣著上有衫、襖、裙、褲。南朝女子服飾以袿衣和蠶衣為正服。常服多上身穿襦、衫,下身穿裙子。南朝的襦、衫有寬大的也有窄狹的,但無論寬窄,均少用小袖,多在臂彎處就變的寬大。北朝早期服飾以鮮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的胡服為主,不帶冠而戴帽,袍服較貼身,多小袖窄袍,腰間束帶,下身也多穿窄口褲,腳穿短靴,這是馬上民族應游牧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服飾。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朝服飾承襲漢魏服飾形制并且吸收南朝服飾審美特征形成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式的服飾風格。同時這一時期的民族交流融合在服飾上的典型代表就是“褲褶”?!把濕蕖弊畛鯙楹?,后來經由漢族改進又反過來影響了鮮卑諸族,風行南北,無論男女民族場合,均可穿著。南朝男子也有敷粉的習慣,婦女的面飾方法出現桃花面的樣式。
北齊彩繪彈琵琶陶俑
當時的衣著出行有著嚴格的等級秩序要求,在形制、質料、圖案花紋以及色彩上都有著嚴格的要求,不允許逾越制度。另外在婚姻制度上也有嚴格的等級觀念,世家大族鮮少與平民成婚。
社會風俗
社會上對女子的“貞節”不太重視,女子可以再婚,男子也不以娶此等女子為恥,甚至女子也不必忌諱婚外性關系,女子在家中的地位也相對較高。南北朝時期漢人喪葬習俗分為葬前禮儀、埋葬禮儀、反哭、服喪、掃墓、祭祀等。
南北朝亂世不安,出現很多無法用科學解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讓當時的人民非常不安、苦惱,另外當時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在社會面上傳播甚廣,巫術、淫祀等行為屢見不鮮。
評價
編輯李憑教授認為:當時的移民運動推動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豐富了各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從而使漢族古老的傳統文明具有了強勁的新鮮活力,隨著安定統一局面的逐步形成而得到整體升華,成為代表廣泛的民族文化的中華文明。
唐長孺教授認為:從更長的歷史視野來看,唐代的變化和對東晉南朝的銜接,即唐代的南朝化傾向,決非偶然,乃是封建社會合乎規律的必然發展。當然,我們決不能都歸之于繼承南朝。有一些變化并見于南北朝,比如納錢或納庸代役和科舉制的萌芽便是。
白翠琴研究員提出:魏晉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這個時期,北方內遷各少數民族,因與漢族長期錯居雜處,在漢族的影響下,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過程中,逐漸與漢族形成了共同的經濟體制,最后多融令于漢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漢人南遷及少數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雜居局面,使一部分與漢族關系密切的少數民族逐漸漢化,世有一些遷居城以其他途徑進入民族地區的漢族觸合于少數民族。但由于漢族人數眾多,文化較高,故在整個融合過程中,少數民族漢化則表現為主要的,漢族融合于少數民族卻是局部的。隨著民族間的交往和融合,中國各民族先進、優秀的經濟文化也交熟一起,級取升華。隋唐時期,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度發展,就是這一融合的結果。
君主世系
編輯南朝
南朝宋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宋武帝 |
劉裕 |
永初 |
宋少帝 |
劉義符 |
景平 |
宋文帝 |
劉義隆 |
元嘉 |
孝武帝 |
劉駿 |
孝建、大明 |
前廢帝 |
劉子業 |
永光、景和 |
宋明帝 |
劉彧 |
泰始、泰豫 |
后廢帝 |
劉昱 |
元徽 |
宋順帝 |
劉準 |
升明 |
表中信息來源 |
南朝齊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宣皇帝 |
蕭承之(蕭道成之父,生前未稱帝) |
-- |
高皇帝 |
蕭道成 |
建元 |
武皇帝 |
蕭賾 |
永明 |
文皇帝 |
蕭長懋(蕭昭業之父,為太子時逝去,生前未稱帝) |
-- |
齊廢帝(郁林王) |
蕭昭業 |
隆昌 |
齊恭王(海陵王) |
蕭昭文 |
延興 |
景皇帝 |
蕭道生(蕭鸞之父,生前未稱帝) |
-- |
明皇帝 |
蕭鸞 |
建武、永泰 |
東昏侯 |
蕭寶卷 |
永元 |
和皇帝 |
蕭寶融 |
中興 |
表中信息來源 |
南朝梁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文皇帝 |
蕭順之(蕭衍之父,生前未稱帝) |
-- |
武皇帝 |
蕭衍 |
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
-- |
蕭正德 |
正平 |
簡文皇帝 |
蕭綱 |
大寶 |
昭明皇帝 |
蕭統(蕭棟祖父,蕭綱長兄,為太子時逝去,生前未稱帝) |
-- |
安皇帝 |
蕭歡(蕭衍嫡長孫,昭明太子蕭統嫡長子,蕭棟之父,生前未稱帝) |
-- |
-- |
蕭棟 |
天正 |
-- |
侯景 |
-- |
武陵貞獻王 |
蕭紀 |
天正 |
孝元皇帝 |
蕭繹 |
承圣、天正 |
閔皇帝 |
蕭淵明 |
天成 |
敬皇帝 |
蕭方智 |
紹泰、太平 |
表中信息來源 |
南朝陳
謚號(稱號) |
姓名 |
年號 |
武皇帝 |
陳霸先 |
永定 |
文皇帝 |
陳蒨 |
天嘉、天康 |
廢帝 |
陳伯宗 |
光大 |
孝宣皇帝 |
陳頊 |
太建 |
后主 |
陳叔寶 |
至德、禎明 |
表中參考來源: |
北朝
北魏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宣武帝/道武帝(明元帝拓跋嗣改謚) |
拓跋珪(什翼珪) |
登國、皇始、天興、天賜 |
明元帝 |
拓跋嗣(木末) |
永興、神瑞、泰常 |
太武帝 |
拓跋燾(佛貍伐) |
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
南安隱王 |
拓跋余(可博真) |
承平/永平 |
景穆皇帝 |
拓跋晃(天真) |
無年號,為文成帝拓跋浚追封 |
文成帝 |
拓跋浚(烏雷) |
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
獻文帝 |
拓跋弘(第豆胤) |
天安、皇興 |
孝文帝 |
拓跋宏(元宏) |
延興、承明、太和 |
宣武帝 |
元恪 |
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
文景帝 |
元愉 |
建平(其子西魏文帝元寶炬追謚) |
孝明帝 |
元詡 |
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 |
- |
元法僧 |
天啟 |
- |
元姑娘 |
武泰 |
- |
元釗 |
武泰 |
文穆帝 |
元勰 |
無年號,元子攸追封 |
孝宣帝 |
元劭 |
無年號,元子攸追封 |
武懷帝/孝莊帝 |
元子攸 |
武泰、建義、永安 |
- |
元顥 |
孝基、建武 |
- |
元曄 |
建明 |
節閔帝 |
元恭 |
普泰 |
武穆帝 |
元懷 |
無年號,元修追封 |
孝明帝/出皇帝 |
元修 |
太昌、永興、永熙 |
表中參考資料來源: |
- |
- |
東魏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孝靜帝 |
元善見 |
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
表中參考資料來源: |
西魏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文帝 |
元寶炬 |
大統 |
- |
元欽 |
無 |
恭帝 |
元廓 |
無 |
表中參考資料來源: |
北齊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神武帝 |
高歡 |
無 |
文襄帝 |
高澄 |
無 |
文宣帝 |
高洋 |
天保 |
濟南閔悼王 |
高殷 |
乾明 |
孝昭帝 |
高演 |
皇建 |
武成帝 |
高湛 |
太寧、河清 |
后主 |
高緯 |
天統、武平、隆化 |
- |
高延宗 |
德昌 |
- |
高恒 |
承光 |
- |
高紹義 |
武平 |
表中參考資料來源: |
- |
- |
北周
謚號 |
姓名 |
年號 |
德皇帝 |
宇文肱 |
- |
文皇帝 |
宇文泰 |
- |
孝閔皇帝 |
宇文覺 |
- |
明皇帝 |
宇文毓 |
武成 |
武皇帝 |
宇文邕 |
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
宣皇帝 |
宇文赟 |
大成 |
靜皇帝 |
宇文闡 |
大象、大定 |
表中參考資料來源: |
衍生作品
編輯
年份 |
影視 |
2006 |
《北魏馮太后》 |
2007 |
《少林寺傳奇》 |
2013 |
《蘭陵王》 |
2013 |
《花木蘭傳奇》 |
2013 |
《陸貞傳奇》 |
2016 |
《錦繡未央》 |
2018 |
《獨孤天下》 |
2020 |
《錦繡南歌》 |
2021 |
《周生如故》 |
參考資料
編輯展開[1]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53-601. 9787208042155.
[2]寧越敏,錢今昔,張務棟. 中國城市發展史[M].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12: 158-161,178-181.
[3]葛劍雄. 中國人口史·卷一·第八章[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12: 466-469,474-475.
[4]李磊. 試析南北朝至隋唐歷史階段的連續性[J]. 歷史教學(上半月刊), 2021, (11): 14-20.
[5]董菁. 從玻璃器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外交流[D]. 東北師范大學, 2013
[6]鳥廷玉. 唐長孺對門閥制度的新看法[J]. 歷史研究, 1962, (06): 176.
[7]劉精誠. 中國歷史大講堂:兩晉南北朝史話[M].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 134-140. 9787507827668.
[8]白壽彝. 中國通史7(修訂版)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648-669. 9787208049970.
[9]王超. 三省制度考略[J]. 學術月刊, 1981, (02): 54-59.
[10]李大師, 李延壽. 南史. 唐: 卷1-3.
[11]蕭子顯. 南齊. 南梁: 卷1-8.
[12]姚察, 姚思廉. 南梁. 唐: 卷1-6.
[13]李大師, 李延壽. 南史. 唐: 卷4-5.
[14]李大師, 李延壽. 南史. 唐: 卷6-8.
[15]令狐德棻, 岑文本, 崔仁師. 周書. 唐: 卷48.
[16]姚察, 姚思廉. 陳書. 唐: 卷1-6.
[17]李大師, 李延壽. 南史. 唐: 卷9-10.
[18]魏征. 隋書. 唐: 卷1-2.
[19]魏收. 魏書. 北齊: 卷1-3.
[20]魏收. 魏書. 北齊: 卷28.
[21]李延壽. 北史. 唐: 卷1-2.
[22]張金龍. 北魏政治史·卷五·文成帝時代和獻文帝時代[M]. 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8-08: 4,18,112,119,121.
[23]張金龍. 北魏政治史·卷五·文成帝時代和獻文帝時代[M]. 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8-08: 173-174.
[24]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87-521. 9787208042155.
[25]李延壽. 北史. 唐: 卷3-4.
[26]李延壽. 北史. 唐: 卷13.
[27]李延壽. 北史. 唐: 卷4.
[28]李延壽. 北史. 唐: 卷48.
[29]李延壽. 北史. 唐: 卷5.
[30]李延壽. 北史. 唐: 卷6.
[31]李延壽. 北史. 唐: 卷7.
[32]李延壽. 北史. 唐: 卷9.
[33]李延壽. 北史. 唐: 卷8.
[34]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65-569. 9787208042155.
[35]李延壽. 北史. 唐: 卷57.
[36]李延壽. 北史. 唐: 卷10.
[37]李延壽. 北史. 唐: 卷11-12.
[38]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89-594. 9787208042155.
[39]鄒逸麟編著.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M]. 修訂版.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5: 177-181. 7-5320-9721-8. (6)
[40]楊天亮. 論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的主要戰爭及其影響[J]. 史林, 1998, (04): 1-9.
[41]白壽彝. 中國通史7(修訂版)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264-374. 9787208049970.
[42]沈約. 宋書. 南梁: 卷6.
[43]魏收. 魏書. 北齊: 卷21.
[44]魏收. 魏書. 北齊: 卷38.
[45]盧明明. 中國歷朝官制述要(上)[J]. 歷史教學問題, 1984, (1): 4.
[46]李大師, 李延壽. 南史. 唐: 卷77.
[47]徐茂明. 試論南朝典簽[J].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8, (4): 122-126.
[48]段銳超. 北朝典簽制度補論[J]. 北方論叢, 2018, (03): 102-110.
[49]張旭華. 《魏晉南北朝官制論集》[M]. 鄭州: 大象出版社, 2011: 168-189. 9877534762963.
[50]白壽彝. 中國通史7(修訂版)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556-633. 9787208049970.
[51]曹文柱. 關于東晉南朝時期的“土斷”問題[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80, (06): 18-25. (8)
[52]鄭師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579-583. 9787303098644. .
[53]唐長孺.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 179-211. 9787307014688.
[54]何新華 著. 中國外交史:從夏至清:全2冊[M].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7-12: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外交. 978-7-5136-4630-7.
[55]蔣福亞 著. 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10: 第二章 北方社會經濟的緩慢恢復與發展. 7-80696-123-2.
[56]白壽彝. 中國通史7(修訂版)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509-527. 白壽彝.《中國通史7(修訂版)第五卷中古時9787208049970.
[57]白壽彝. 中國通史7(修訂版)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冊[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532-552. 9787208049970.
[58]劉仁慶, 劉軍鈦. 我國四十位古代造紙名人評傳(續一)[J]. 中華紙業, 2019, 40(03): 76-80.
[59]蔣福亞 著. 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M]. 天津: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10: 第六章 商品經濟和傳統市場. 7-80696-123-2.
[60]張捷. 南北朝“市”的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 2006
[61]秦紅衛. 南北朝時期中西陸路貿易研究[D]. 西北師范大學, 2005
[62]張嫦艷, 顏浩. 魏晉南北朝的海上絲綢之路及對外貿易的發展[J]. 滄桑, 2008, (05): 19-21.
[63]曹道衡, 沈玉成. 南北朝文學史[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14-21. 9787500459798.
[64]曹道衡, 沈玉成. 南北朝文學史[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268-272. 9787500459798.
[65]王仲犖. 中國斷代史系列·魏晉南北朝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04: 901-906,913,919.
[66]林榮. 魏晉南北朝史學發達及其原因探析[J]. 學園, 2013, (36): 198.
[67]高敏. 試論魏晉南北朝史學的興盛及其特征和原因[J]. 史學史研究, 1993, (03): 55-61.
[68]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197. 9787503519543. (3)
[69]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199-203. 9787503519543. (6)
[70]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207-214. 9787503519543. (9)
[71]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230-233. 9787503519543. (5)
[72]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233-240. 9787503519543. (9)
[73]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 中國哲學史[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10: 190-192.
[74]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 中國哲學史[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10: 195-200.
[75]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455-456. 9787503519543. (3)
[76]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466-470. 9787503519543. (6)
[77]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471-473. 9787503519543. (4)
[78]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475. 9787503519543. (2)
[79]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492-496. 9787503519543. (6)
[80]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510-511. 9787503519543. (3)
[81]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511-518. 9787503519543. (9)
[82]鄭書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0: 522. 9787503519543. (2)
[83]梁東雷. 北齊佛像造型藝術研究[J].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3, (12): 150-153.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2.035.
[84]孫常吉. 佛教造像沖擊下的南北朝本土人物雕塑[D]. 西安美術學院, 2019
[85]耿延民. 南朝時代精神對陵墓石刻造型風格的影響[J]. 雕塑, 2022, (05): 82-83.
[86]鄭師渠, 曹文桂. 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523-579. 9787303098644.
[87]傅璇琮,蔣寅主編;劉躍進分卷主編. 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M]. 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5: 407-411. 7-205-05690-X.
[88]趙國棟, 趙國良. 淺談中國古代建筑——魏晉南北朝時期[J]. 四川水泥, 2016, (04): 331.
[89]錢國祥. 北朝佛寺木塔的比較研究[J]. 中原文物, 2017, (04): 43-54. (5)
[90]郭小文.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風尚[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 13(12): 148-149.
[91]吳亮. 從北朝石窟寺造像的服飾特征看南北朝服飾風尚嬗變[J]. 西北美術, 2020, (01): 139-143. DOI:10.13772/j.cnki.61-1042/j.2020.01.030.
[92]許晨陽. 淺談魏晉南北朝服飾風格演變[J]. 傳播力研究, 2019, 3(33): 35.
[93]李憑.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移民運動與中華文明的整體升華. 學習與探索, 2007, (01): 202-207.
[94]唐長孺.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 179-211. 9787307014688.
[95]白翠琴. 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的遷徙與融合[J].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7, (01): 8-13.
[96]魏收. 魏書. 北齊: 卷一至卷十二.
[97]北魏馮太后 (2006).豆瓣電影. [2023-04-16].
[98]少林寺傳奇 (2007).豆瓣電影. [2023-04-16].
[99]蘭陵王 (2013).豆瓣電影. [2023-04-16].
[100]花木蘭傳奇 (2013).豆瓣電影. [2023-04-16].
[101]陸貞傳奇 (2013).豆瓣電影. [2023-04-16].
[102]錦繡未央 (2016).豆瓣電影. [2023-04-16].
[103]獨孤天下 (2018).豆瓣電影. [2023-04-16].
[104]錦繡南歌 (2020).豆瓣電影. [2023-04-16].
[105]周生如故 (2021).豆瓣電影. [2023-04-16].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