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語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阿拉伯語(阿拉伯語:?????????),即阿拉伯人的語言,屬于亞洲語系閃米特語族內的西南語支,是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聯盟22個成員國的官方語言,也是全世界八億多穆斯林的宗教語言,更是世界諸多國際會議必備的工作語言之一。1974年,阿拉伯語被列為聯合國的第六種工作語言。以它為母語的人口達2億多,全世界范圍使用者超過4億人?!鞍⒗币辉~,最早從公元前853年遺留下的亞述王沙爾馬那塞爾三世(公元前85...

目錄
  1. 1 名稱由來
  2. 2 使用主體
  3. 3 歷史發展
  4. ? 歷史背景
  5. ? 閃米特語
  6. ? 關于閃米特諸語言
  7. ? 東部語支
  8. ? 西北語支
  9. ? 西南語支
  10. ? 阿拉伯語的起源
  11. ? 原始阿拉伯語
  12. ? 南阿拉伯方言群
  13. ? 北阿拉伯語群
  14. ? 標準阿拉伯語形成
  15. ? 賈希利葉方言
  16. ? 古來氏方言
  17. ? 阿拉伯語的統一與《古蘭經》
  18. ? 阿拉伯語的統一
  19. ? 關于《古蘭經》
  20. ? 《古蘭經》對阿拉伯語的影響
  1. ? 牢固確立標準阿拉伯語地位
  2. ? 促進傳播
  3. ? 推動阿拉伯語語文學科產生和發展
  4. ? 豐富了阿拉伯語的詞匯
  5. ? 歷史上的保護作用
  6. ? 阿拉伯語的傳播
  7. ? 沙姆地區
  8. ? 兩河流域
  9. ? 埃及和蘇丹
  10. ? 馬格里布等地區
  11. ? 阿拉伯語的發展
  12. ? 伊斯蘭史前時期(475-622)
  13. ? 伊斯蘭時期(622-750)
  14. ? 伊斯蘭初期(622-661)
  15. ? 倭馬亞朝時期(661-750)
  16. ? 阿拔斯朝時期(750-1258)
  17. ? 歷時百年的翻譯運動
  18. ? 標準阿拉伯語語法的制定
  19. ? 文學創作
  20. ? 蒙、土時期
  1. ? 蒙古人階段(1258-1516)
  2. ? 土耳其人階段(1516-1798)
  3. ? 近現代發展(1798-目前)
  4. ? 復興階段(1798-1945)
  5. ? 蓬勃發展階段(1945-目前)
  6. 4 地理分布
  7. 5 內部分布
  8. 6 語言特點
  9. ? 語音
  10. ? 語法
  11. ? 詞法
  12. ? 句法
  13. ? 詞匯
  14. ? 能產性
  15. ? 詞式
  16. ? 派生
  17. ? 詞根
  18. ? 新造詞
  19. ? 方言詞
  20. ? 外來詞
  1. ? 特殊詞匯
  2. ? 修辭
  3. ? 文字
  4. ? 形成歷史
  5. 7 語言保護
  6. ? 使用現狀
  7. ? 語言危機
  8. ? 保護措施
  9. 8 語言影響
  10. ? 海灣阿拉伯語
  11. ? 回族語言多元化
  12. ? 希伯來語的語言學
  13. ? 維吾爾語借詞
  14. ? 英語中的阿拉伯語詞匯
  15. ? 派生語言——西班牙語
  16. ? 其他語言影響
  17. 9 參考資料

阿拉伯語(阿拉伯語:??? ????? ?),即阿拉伯人的語言,屬亞洲語系閃米特語族內的西南語支,是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聯盟22個成員國的官方語言,也是全世界八億多穆斯林的宗教語言,更是世界諸多國際會議必備的工作語言之一。1974年,阿拉伯語被列為聯合國的第六種工作語言。以它為母語的人口達2億多,全世界范圍使用者超過4億人。

名稱由來

編輯

“阿拉伯”一詞,最早從公元前853年遺留下的亞述王沙爾馬那塞爾三世(公元前858-前824)的泥版銘文中發現,“阿拉伯”一詞被該銘文以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記載,在古希伯來語中意為“沙漠民”。

公元前530年左右,波斯的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中,又出現了“阿拉比亞”一詞。后來,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約前484-前430年),將居住在阿拉伯半島的人以“阿拉伯人”或“阿拉亞比人”作為稱呼。而“阿拉伯人”一詞被古代阿拉伯半島居民首次采用,是在4世紀記載阿拉伯人之王伊姆魯?吉斯死亡與事跡的碑文中出現,發展到穆罕默德時代,“阿拉伯人”意指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他們的語言被稱為“阿拉伯語”。

使用主體

編輯

阿拉伯語是北非、西亞地區的標準用語。在埃及、也門全體居民幾乎都講阿拉伯語,伊拉克把阿拉伯語作為國語使用,敘利亞、利比亞、摩洛哥地區的人民絕大多數都講阿拉伯語。黎巴嫩、蘇丹的官方語言和沙特阿拉伯通行語言都是阿拉伯語,毛里塔尼亞大約80%的居民講阿拉伯語,約旦、科威特也都在講阿拉伯語。

它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語言,隨著伊斯蘭教典籍《古蘭經》的阿拉伯文傳播,伊斯蘭教的信徒也是使用阿拉伯語的主體對象。

歷史發展

編輯

歷史背景

閃米特語

阿拉伯語屬于閃含語系中的“閃”語族?!伴W米特”術語是德國東方學家施勒策爾在1781年提出的,是根據西亞、北非語言的近緣關系,以及借用圣經《舊約?創世紀 》第十章傳說的諾亞的3個兒子閃、含、雅弗中“閃”的名字而來。而“閃米特”語族名稱是法國學者勒南在1855年最早提出的。

19世紀,語言學家將“閃米特”語族與“含米特”語族確認為是閃含語系的組成體系,其中“閃米特”語族分為閃米特東語支、西南語支、西北語支;“含米特”語族分為古埃及語支、柏柏爾語支、庫希特語支、乍得語支。后經法國語言學家科恩的理論與事實研究表明,含米特語與閃米特語族各語支的親屬關系要比各語族間的關系更親密。

關于閃米特諸語言

原始的阿拉伯半島地域遼闊,氣候干熱,環境惡劣,為了生計和生存,阿拉伯半島的居民被迫向外遷徙,在尋找合適的生存環境中,漸漸形成了諸多的部落,而在不斷遷徙和分散中,他們的語言也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閃米特方言:東部語支、西北語支、西南語支。

東部語支

東部語支,即阿卡德語支,或叫巴比倫語和阿卡德語。一種是以伊拉克古代地區的阿卡德而稱呼,一種是以伊拉克的古城巴比倫而稱呼。阿卡德語原是閃米特部落語言,是公元前3500年,從阿拉伯半島遷移至伊拉克中部定居的部落居民所使用的語言。并借用了公元前2350年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作為阿卡德語的書面表達,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巴比倫方言成為近東地區的共同語,到公元1世紀前,該方言完全消亡。

西北語支

西北語支包含迦南語群和阿拉米語群。迦南語群中主要分為古迦南語、烏加里特語、腓尼基語、希伯來語和摩押語。迦南是歷史上和《圣經》中的地名,主要指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區。約在公元前3000——約前1550年間,閃米特人遷移這一地區,并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成分,其語言為最早的古迦南語。

烏加里特是古代迦南人居住城市,其文字模仿了東閃米特文字的基礎。腓尼基是指今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毗鄰地區的古名,阿拉伯學術界認為,腓尼基人的祖先是一支閃米特部落,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從半島遷移至腓尼基地區。約在公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受到東閃米特文字與烏加里特文字的啟發,創造了22個字母。

希伯來語曾通行于巴勒斯坦,是約公元前13世紀征服巴勒斯坦的在西奈半島與希賈茲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游牧部落使用的語言,是迦南語群中唯一一種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摩押語與腓尼基語、希伯來語關系密切,是古代約旦東部摩押人使用的語言。

阿拉米人的祖先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閃米特人,最初于公元前15世紀,開始不斷向沙姆地區遷移,最后占領了敘利亞、兩河流域等地區。在公元前7——前6世紀間阿拉米語逐漸排擠阿卡德語,成為近東(西部亞洲)的通用語言,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650年被阿拉伯語取代。

西南語支

西南語支被分為南阿拉伯語群和北阿拉伯語群,南阿拉伯語群中又包含埃塞俄比亞諸語種和南阿拉伯語諸方言。埃塞俄比亞語言保留著最古老的閃米特語形式,如名字不分性,無定冠詞等。其中的吉茲語因“吉茲”而得名,意為“自由人”,原是古代由半島的也門遷至埃塞俄比亞的閃米特部落,后與埃塞俄比亞居民逐漸融合。

語支

語群

方言群

西南支

南阿拉伯語

埃塞俄比亞語種(吉茲語、阿姆哈拉語、提格里尼亞方言、提格雷方言等)

南阿拉伯語方言(麥因方言、賽伯伊方言、蓋塔班方言、希木葉爾方言、哈德拉毛方言等)

北阿拉伯語

賽穆德方言、來哈延方言、薩法方言、早期賈希利葉方言、古來氏方言等、標準阿拉伯語

馬耳他

阿拉伯語的起源

阿拉伯語源自古語言閃米特語,是古代居住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閃米特貝杜因人的語言。它屬于閃米特語族內的西南語支,從名稱上看,有了阿拉伯人的出現,阿拉伯語就誕生了,追溯到文字記載,阿拉伯語的起源實際上指得是阿拉伯文字結構的起源。

原始阿拉伯語

住在阿拉伯半島的原始阿拉伯人,隨著社會分化,開始形成部落式聚居地,分化為各部落方言。他們使用著各自的方言,有南北兩大方言分支,南方半島地區是蓋哈坦語,北方半島地區是阿德南語,方言間的語音、語調、詞匯、詞義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南阿拉伯方言群

南阿拉伯方言以當時半島南端的古阿拉伯早期王國的稱呼而取名,主要包括麥因方言、賽伯伊方言、蓋塔班方言、希木葉爾方言、哈德拉毛方言等。隨著朝代更替,文字、語言逐漸存同又存異。其中以約于公元前750年的創造的“穆斯奈德”文字最為出名。同時,賽伯伊方言與麥因方言間某些詞匯、代名詞和動詞上差異最大,后來這些方言又逐漸被北阿拉伯語同化。

北阿拉伯語群

北阿拉伯語群包括馬耳他語、北阿拉伯語,而北阿拉伯語中包括了賽穆德方言、來哈延方言和薩法方言。從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4世紀初的薩法銘文,公元前5-前4世紀的來哈延銘文,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4-5世紀的賽穆德銘文記載中顯示,這三種方言所使用的文字基本相同,是因為北阿拉伯語的書寫字母受到了南阿拉伯語“穆斯奈德”文字的影響。自此,南、北方言的相互磨合一直持續約1000年,為標準阿拉伯語的形成奠定了豐實的語言基礎。

標準阿拉伯語形成

標準阿拉伯語自形成而來,各方言逐漸向它靠攏,是北阿拉伯方言歷史發展的結果。它的早期形式可分為賈希利葉方言和古來氏方言。

賈希利葉方言

早期賈希利葉方言,采用奈伯特字母書寫,于公元328年的納馬拉碑銘中得以證實,記載了公元240-633年的希拉國的歷史,文字體采用從右往左字母連寫 ,行文中使用了定冠詞和虛詞連接的文字。這種源于奈伯特字母的早期阿拉伯文字,被公認為是伊斯蘭史前最早關于標準阿拉伯文字起源的古代文獻。

自納馬拉碑銘之后,相繼現身于公元512年的扎卜德銘文和刻于公元568年的哈蘭石刻,其扎卜德銘文和哈蘭石刻的文字已經擺脫了奈伯特文字的影響,成為比較完整的阿拉伯文字,這三塊石碑,是標準阿拉伯語最早的書面形式。

古來氏方言

公元5世紀中葉,古來氏人的部落首領古薩伊(公元480年卒)戰勝也門赫扎阿部落。期間,隨著經濟繁榮、宗教影響、文化交流等,居住在半島上各部落,以及半島以北地區(泰米姆、艾賽德、胡扎伊勒等)之間開始密集交往和接觸,使得南北各地方言相互融合。這一時期的古來氏方言已然發展成為標準阿拉伯語的基礎,并成為半島通用的語言。阿拉伯文啟錄的《古蘭經》,作為文化精神的紐帶,也逐漸形成了標準阿拉伯語體系。

阿拉伯語的統一與《古蘭經》

阿拉伯語的統一

公元7世紀上半葉,古來氏族人穆罕穆德(570-632)創立伊斯蘭教,又以伊斯蘭教之名由島內向外擴張,阿拉伯人打敗波斯、東羅馬帝國,征服了西亞北非地區。這階段阿拉伯人與其對外戰爭中俘虜的奴隸同住漢志等地,造成了異族與阿拉伯人間的種族混雜現象。

這些異族人往往按自己本族語的習慣、語法講阿拉伯語,發音不準且語病百出,同時也使用著不同方言:沙姆地區使用希臘語和古敘利亞語;伊拉克使用古波斯語和阿拉米語;埃及使用希臘語和科普特語;馬格里布使用希臘語、柏柏爾語和布匿語。對伊斯蘭教典籍《古蘭經》的準確一致理解和傳播產生了潛在威脅,迫使了穆斯林學者們制定出語音和語法規則,直到公元7世紀末、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661-750)第五任哈里發阿卜杜?馬立克頒布命令,規定阿拉伯語為帝國的官方語言。

在語法研究與語法著作的推行下,阿拉伯語成為有章可循,易學易用的大眾語言,也促使了阿拉伯語的廣泛傳播。公元750年,倭馬亞王朝滅亡,阿拔斯王朝興起,阿拉伯人大規模移民至埃及,并同當地居民相互熟悉、學習對方語言。至公元9世紀中葉到10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廣泛傳播在埃及地區,阿拉伯語成為了埃及地區宗教、政治、學術和教育領域的通用語言。公元11世紀,阿拉伯語取代科普特語,成為埃及人的日常用語。公元12世紀以后,阿拉伯語又取代馬格里布地區的方言,成為該地區的通用語。

伊斯蘭教在7世紀30年代成為半島上的統一宗教,對阿拉伯人政治、思想上的統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后又伴隨著征服運動的完成,伊斯蘭教得到迅速傳播,逐漸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而《古蘭經》又是伊斯蘭教的經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據,也是穆斯林世界觀、人生觀的基礎和一切言行的準則。兩者決定了阿拉伯民族打破地域隔閡,讓阿拉伯語走向統一。

關于《古蘭經》

《古蘭經》的本義是“誦讀”“朗讀”“講道”,是先知穆罕默德在610年至623年的傳教過程中,根據臨時發生的事件和社會需要,陸續接受的啟示,被穆斯林看成是真主的語言和真主通過天使口授給穆罕默德的啟示。

書中內容包羅豐富,除了伊斯蘭教教義、教法外,還涵蓋了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被穆斯林認為,在其內容和形式上《古蘭經》式獨一幟的,有嚴謹的教法又有優美的故事,其經文在不同場合,根據不同需要,表現的風格也是變化多端的。

由于穆罕默德本人是文盲,不會寫字,傳授弟子全靠口授,眾弟子以學習《古蘭經》為重要功課,多能背誦全部《古蘭經》,會寫字的弟子會將經文內容記錄在石板、骨片、獸皮和棕櫚葉上,不會寫字的就背在心中,這一時期,《古蘭經》并未成書。后經過戰亂,部分會背誦經文的弟子在戰場陣亡,為防止《古蘭經》經文的遺失,被在位的哈里發艾卜?伯克爾組織曾任先知穆罕穆德文書的栽德?伊本?薩比特收集、編整和重抄經文,而后與武百耶、阿里、奧斯曼四人重新整理成書。

之后,發生讀法、解釋上的不一致,被哈里發奧斯曼以古來氏方言為準統一定稿,抄寫七部,分存在麥地那、麥加、巴林、也門、庫法、巴士拉和大馬士革,其他抄本一律焚毀。這種抄本被稱為“奧斯曼定本”,是后來通行全世界的《古蘭經》的唯一定本,是最早的一部阿拉伯文書,在它之前,阿拉伯人沒有書。

《古蘭經》對阿拉伯語的影響

《古蘭經》是阿拉伯文學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最具影響的散文著作。書中的語言流暢有致,詞匯豐富,語言純正,結構嚴謹且言簡意賅,對阿拉伯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牢固確立標準阿拉伯語地位

以古來氏方言記錄的經文也作為標準阿拉伯語的典范開始正式通用和推廣。凡是符合《古蘭經》的用法的讀音、詞匯和語法都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的,它促使了阿拉伯語迅速規范化,有力制約了各地方言的發展。同時,也促使了阿拉伯語迅速書面化,將阿拉伯語最終發展成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官方語言。

促進傳播

新入教或改教的穆斯林必須學習阿拉伯語,才能開展宗教活動,在伊斯蘭教興起和傳播的過程中,阿拉伯語逐步戰勝了當地語言,并逐漸實現統一,成為法定的官方語言和民間通用語言。也令阿拉伯文字成為大眾化的文字,使阿拉伯民族語言達成統一。在公元5世紀末,阿拉伯半島就實現了語言、文字的統一。公元6世紀內又產生大量用古來氏語寫的阿拉伯詩歌。

推動阿拉伯語語文學科產生和發展

《古蘭經》校訂成書后,其阿拉伯文字缺點還很大,相似字母中無具體的區別功能的點,也沒有表示讀音的元音符號,初學者簡直無法讀通。在學習《古蘭經》時出現讀法錯誤和不正確的曲解,為避免《古蘭經》在語音語法上的訛傳,重新制定了語法規則。在制定過程中,通過查考伊斯蘭史前時代的詩歌,也推動了阿拉伯語語文學科的發展。

豐富了阿拉伯語的詞匯

據阿拉伯語學家考證,《古蘭經》吸收了諸如希木葉爾、凱奈納、阿曼、塔伊、泰米姆、荷扎伊勒、阿瑪里格、迦薩尼、奧斯、艾滋德、薩基夫、萊赫米、赫斯阿姆等32個部落的方言詞匯。同時還從波斯語、羅馬語、奈伯特語、埃塞俄比亞語、希伯來語、古敘利亞語、科普特語中吸取了100多個詞匯。

歷史上的保護作用

在外族入侵與統治下,統治者也信奉伊斯蘭教,同時必須學習《古蘭經》,令統治階級不得不顧忌《古蘭經》在廣大穆斯林的政治與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因此他們只得妥協,在宗教禮儀或宗教著作中使用阿拉伯語?!豆盘m經》的存在也保護了阿拉伯語的延續,沒有使阿拉伯語消亡。

阿拉伯語的傳播

沙姆地區

沙姆地區包含今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等地。在公元前6世紀初,阿拉伯游牧部落的奈伯特人移居至此,并建立過奈伯特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阿拉伯方言,書寫上采用阿拉米文字,為阿拉伯語在這一地區的傳播創造了先決條件。

自公元632年穆罕穆德去世后,在后世的四大哈里發(艾布?伯克爾、歐默爾、奧斯曼、阿里)的統治下,他們先后征服了敘利亞、伊拉克、埃及、波斯帝國的東部、西班牙、阿富汗、印度西北部等地,加速了阿拉伯語的傳播。公元700年,第五任哈里發阿卜杜?馬立克(685-705年在位)規定倭馬亞王朝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至8-9世紀,大多數居民開始信仰伊斯蘭教,阿拉伯語言文化在該地區迅速發展,到9-10世紀之間,阿拉伯語成為沙姆地區全民日常生活語言。

兩河流域

河流域主要指伊拉克地區,它與阿拉伯半島接壤,在征服伊拉克之前,邊境上的阿拉伯貝杜因人已然與當地居民形成交際圈。約公元240年,在兩河流域的幼發拉底河下游地區,隸屬波斯薩珊王朝,臣屬國是希拉,希拉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這一時期希拉居民將波斯等國商品運到阿拉伯半島,為阿拉伯貝杜因人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物資,同時還將阿拉米文字、基督教、波斯宗教傳入半島。

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了伊拉克全境,受早期希拉人與阿拉伯貝杜因人友好往來影響,被征服的伊拉克人對新來的阿拉伯人倍感親切,同時,阿拉伯人哈里發實行的不擾民不強給的政策,也受到了伊拉克人的歡迎。也因為阿拉伯人的到來,伊拉克民眾的信仰和宗教文化也受到影響,他們開始學習《古蘭經》和伊斯蘭文化,并開始研究阿拉伯語言和語法。在倭馬亞朝時期,阿拉伯語取代了伊拉克使用的帕萊威語,到9-10世紀之交,伊拉克地區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語言和伊拉克居民的日常生活用語普遍都是阿拉伯語。

埃及和蘇丹

公元前約330年前,阿拉伯半島的諸多部落分支陸續通過西奈半島遷徙至埃及,阿拉伯人與埃及人間的阿拉伯方言和古埃及語相互影響并相互并存。公元641-642年,阿拉伯人取代了在埃及的拜占廷帝國,阿拉伯語漸入埃及,在半個世紀里,埃及人所使用的希臘文和科普特文也被保留,這一時期的阿拉伯語稍有進展。

公元706年,埃及總督阿卜杜勒頒布法令,將阿拉伯語定為埃及官方語言,期間引起多次埃及人反抗,經過20年阿拉伯語才基本成為埃及官方語言。

進入到8世紀中和9世紀中,埃及民眾大規模改奉伊斯蘭教,阿拉伯人也大規模移居埃及,兩者長期融合間,阿拉伯語也作為其交際語言貫穿在埃及人的宗教、經濟、文化發展中,到公元10世紀,所有埃及人的科學文化語言變為阿拉伯語,公元11世紀,阿拉伯語完全取代了埃及人的科普特語。在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進入東蘇丹,將其變成埃及附屬國,受埃及的阿拉伯文化影響,其阿拉伯語也迅速在蘇丹全境傳播和流行。

馬格里布等地區

7-8世紀之交阿拉伯人征服了西非的馬格里布地區,阿拉伯語開始進入馬格里布,并與當地語言進行接觸并逐漸融合,在公元7世紀末,倭馬亞朝哈里發阿卜杜規定阿拉伯語為馬格里布地區官方語言。

未被征服前的馬格里布地區使用希臘語、布匿語和柏柏爾語,為了順應被征服后的社會生活,該地區的民眾紛紛改奉伊斯蘭教,積極學習《古蘭經》,加上大量阿拉伯移民遷入,又與柏柏爾人雜居和通婚影響,原來的希臘語、布匿語和柏柏爾語很快被阿拉伯語取代。發展到公元9世紀初,馬格里布地區逐漸阿拉伯化,至12-13世紀基本完成了語言融合。

與馬格里布毗鄰的西非毛里塔尼亞,于公元16世紀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在血統上多為阿拉伯移民后裔,阿拉伯語也很快被普及。

阿拉伯語的發展

伊斯蘭史前時期(475-622)

伊斯蘭史前時期也被稱為賈希利葉時期,阿拉伯各部落分散,未形成統一的民族,他們使用的通語以各部落方言為基礎。受到史前阿拉伯人是商人(經濟)、半島上阿拉伯人是多神教徒(宗教)、歐卡茲集市興盛帶來了阿拉伯人的文學聚會(文化)、麥加地成為阿拉伯人政治活動中心(政治)等因素影響,阿拉伯半島北部的希賈茲地區的古來氏方言在南北方言融合過程中,逐漸發展成阿拉伯人的通用語。這一時期的詩人和學者也以阿拉伯語的口頭形式創作詩歌,形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文學語言。

伊斯蘭時期(622-750)

伊斯蘭時期又分為伊斯蘭初期和倭馬亞朝時期,阿拉伯語逐步發展為書面形式,作為官方語言而進一步得到發展。

伊斯蘭初期(622-661)

伊斯蘭初期,阿拉伯各部落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和國家,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中,原來半島阿拉伯人的通語成為阿拉伯人統一的民族語言、文學語言和宗教語言。加上651年問世的《古蘭經》,阿拉伯語開始以詩歌文學為主要形式,從口頭形式逐漸轉向書面形式。

倭馬亞朝時期(661-750)

進入到倭馬亞朝時期,阿拉伯人軍事帝國日益強大,其政治、宗教、文化中心移至大馬士革,阿拉伯語也逐漸發展為官方語言。同時,阿拉伯語與被征服地區語言相互融合,許多外來詞匯被阿拉伯語同化,從而促進了阿拉伯語的語法制定工作,并確定了規范的統一的書寫形式。

阿拔斯朝時期(750-1258)

公元750年,阿拔斯人取得政權,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巴格達取代大馬士革地位,成為帝國首都。阿拔斯朝最初的100年間,阿拉伯語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主要通過翻譯運動、標準阿拉伯語語法的制定、文學創作三個途徑實現。

歷時百年的翻譯運動

阿拔斯朝建立后,阿拉伯人開創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發展的輝煌時期。這階段在哈里發的贊助與獎賞中,大批各國古籍被翻譯成阿拉伯語。在這場翻譯運動中,阿拉伯人大量起用來自各地既精通阿拉伯語又精通阿拉米語、希臘語、波斯語的學者。將柏拉圖的哲學著作、托勒密的天文數學著作、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邏輯學、心理學著作,以及歐幾里德和畢達哥拉斯的幾何學、數學著作、波斯文學、歷史著作,印度數學、天文學等著作都陸續翻譯成了阿拉伯語。翻譯阿拉伯語的同時也吸收了波斯、希臘語等語言的新詞,大大促進了阿拉伯語的發展。

標準阿拉伯語語法的制定

隨著阿拉伯人與非阿拉伯人廣泛的通婚、雜居,阿拉伯人受到各地外來語的影響與干擾,出現了阿拉伯語用法的混亂。為維護其語言的純潔,阿拉伯語法學家開始研究并歸納阿拉伯語的語法規則。

期間,阿拉伯語法學家,根據《古蘭經》、古典詩歌和純阿拉伯貝杜因人的口語,歸納總結出標準阿拉伯語的語法規則。在公元9世紀初,阿拉伯語第一部詞典《艾因書》和阿拉伯語法著作《西伯威書》相繼誕生,為阿拉伯語語法和詞法進一步完善制定了充分的理論依據和比較堅實的規則。

文學創作

這一時期,在文學創作方面也呈現出繁榮的局面,其中著名詩人白沙爾?本?布爾德、散文作家伊本?穆格法阿、賈希茲等著作還創造了新的語言風格,為阿拉伯語的發展起了豐富和鞏固的作用。

8世紀下半葉,中國的造紙術傳入巴格達,代替了原來昂貴的羊皮紙和埃及紙草紙,阿拉伯語的傳播和發展進一步擴大。同時,阿拉伯人又吸收了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古代文化,并形成新的阿拉伯文化,產生了醫學、哲學、天文、數學、化學、地理、歷史文學等方面的著作。經過這一時期的全面發展,阿拉伯語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將原來反映貝杜因社會特點的語言演變成了反映城市生活為主的語言,也可以用來表達最高深的科學思想和哲學理念。同時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分界,文字的使用只限于少數人,這一時期也出現書面語與口語間的斷層。約公元10世紀末,阿拉伯語成為了西亞、中亞、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全民語言。

蒙、土時期

蒙、土時期的阿拉伯人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展趨于停滯狀態,標準阿拉伯語受到土耳其統治者的限制,開始日益衰敗,阿拉伯語各地的方言也在不同程度受到土耳其語的影響。

蒙古人階段(1258-1516)

進入到蒙古人時期(1258-1516),阿拉伯語的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境遇。1258年,蒙古人攻入巴格達,阿拔斯王朝覆滅,大量的阿拉伯文典籍、科學文化設施被蒙古人摧毀,使得阿拉伯語的使用區域變小,甚至還禁止伊朗、伊拉克使用阿拉伯語。但在波斯定居的蒙古人后裔,因13世紀末普遍信奉伊斯蘭教,也就復活了伊朗蘭文化,阿拉伯語在伊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仍然通行,少數宗教文化人士則使用書面的標準阿拉伯語。1492年西班牙驅逐了摩爾人(主要指原北非的阿拉伯人),西班牙也結束了阿拉伯語的使用。

1260年9月埃及的馬穆魯克人,成功遏制了蒙古人的進犯,成為了阿拉伯語在東方唯一的保護者。而早在9世紀中葉起,阿拉伯人在埃及先后建立過圖倫(868-905)、伊赫什德(935-969)、法蒂瑪(969-1171)、艾尤布(1171-1250)等王朝,使得伊斯蘭教文化在埃及根深蒂固,所以在馬穆魯克王朝(1250-1517)時期,馬穆魯克的統治者依然將阿拉伯語作為埃及的官方語言。與此同時,興起的方言文學,加上伊斯蘭文化在馬格里布長期盛行,標準阿拉伯語作為宗教的、科學的、文學的統一語言繼續在半島、北非馬格里布等地使用。

土耳其人階段(1516-1798)

土耳其賽里木一世(1512-1520在位)開始征服阿拉伯各國,馬穆魯克王朝滅亡。隨后蘇萊曼一世(1520-1566在位)相繼侵占了也門、亞丁、馬斯喀特、阿爾及爾、突尼斯、黎波里等阿拉伯國家,出于政治需要,在阿拉伯各地竭力推行愚民政策,不支持學術活動,強令使用土耳其語,并企圖消滅阿拉伯語。這一時期,阿拉伯語一蹶不振,日益衰敗。

近現代發展(1798-目前)

復興階段(1798-1945)

1798年-1918年間阿拉伯各國先后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在土耳其和新老殖民主義的雙重統治下,阿拉伯人生活水深火熱,阿拉伯語語受到歧視和摧殘。土耳其語、英語、法語被殖民統治者規定為各殖民地的官方語言。為了生存與發展,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1805-1849)順應歷史潮流,廣泛吸收西方文化,建學校、圖書館、歌劇院、創報刊等,將社會科學的書籍等源源不斷地翻譯成阿拉伯文,在此期間,阿拉伯語的詞匯日益豐富。

19世紀下半葉,受西方東方學家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阿拉伯有識之士開始研究和挖掘本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出版大量阿拔斯朝、倭馬亞朝等時期的文學、語言方面的古籍和詩集,為復興標準阿拉伯語提供了宏富的語言素材。期間也受到激進阿拉伯學者的抵觸,他們主動放棄標準阿拉伯語,推廣使用埃及方言,但這一主張遭到阿拉伯近代詩歌先驅邁哈穆德?薩米?巴魯迪?拉斐儀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詩人、作家和宗教學者的反對。這一階段的阿拉伯語的發展逐步進入到復興高潮期。

20世紀30-40年代,在電影里,制片人一開始喜歡用土語和方言作電影對白來貼近大眾。標準阿拉伯語一般只在新聞紀錄、教育、歷史和宗教影片中使用。1940年艾哈邁德導演的埃及音樂片《達娜尼爾》,就采用了標準阿拉伯語對白。

50-60年代,隨著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新聞業、現代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宣傳媒介也都廣泛推廣標準阿拉伯語,標準阿拉伯語得到廣泛推廣。由于在媒體間的使用,以及作為不同阿拉伯國家間的通用語,在這一階段,標準阿拉伯語開始與各地方言相互糅合,逐步得以發展。

蓬勃發展階段(1945-目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阿拉伯各國先后獨立,進入到60-70年代,阿拉伯國家開始維護國家主權、振興民族經濟、引進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教育事業,進行大規模推廣標準阿拉伯語。作為交際工具,阿拉伯語經過不斷完善詞匯、句法和結構,它可以流暢的表達與現代語言相適應的有關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理論學術、哲學宗教、科學技術、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各個領域,表達方式變得更加柔和通俗又豐富。逐漸形成了一種介于古典阿拉伯語的流暢豁達,以及通俗易懂的方言的現代語言。

60-70年代在經濟上,因盛產石油,阿拉伯國家獲得了一些最現代化的設備,吸引了埃及、黎巴嫩、敘利亞等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參與研究,從而推動了阿拉伯語在這些地區的發展和普及。在北非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獨立后,大力推行阿拉伯化政策,其阿拉伯語在這些地區日益普及,同時,其他阿拉伯國家也先后實現了教育普及化和阿拉伯化。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1945年阿盟教科文組織在摩洛哥首都設立了阿拉伯語國家翻譯協調局。1971年組成了阿拉伯語學會聯合協會。而今,阿拉伯語已經成為22個阿拉伯國家的官方語言。

地理分布

編輯

阿拉伯語主要分布在西亞、北非地區。該地區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要沖,由眾多國家和地區組成,作為地理概念在現代指的是獨立后地跨亞非的阿拉伯諸國和某些西亞非洲國家。它東起阿富汗、西至土耳其的亞洲東部地區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地區,還有非洲東部的吉布堤和索馬里以及印度洋西部島國科摩羅。這些地區有著共同的阿拉伯人種、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故又被稱為“阿拉伯國家”。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西亞北非經歷了多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形成了多民族特色,其中阿拉伯人占半數以上,他們通用阿拉伯語。

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的倡議下,埃及、敘利亞、約旦、沙特、伊拉克、黎巴嫩、也門7國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阿拉伯國家聯盟公約》,正式宣告阿拉伯國家聯盟成立,目前阿盟成員國有22個。其宗旨是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關系,協調彼此間的政治活動,捍衛阿拉伯國家的獨立和主權,促進阿拉伯國家的整體利益,以及推動各成員國在經濟、財政、交通、衛生、文化、國籍、護照、簽證、司法、社會福利等方面進行密切合作。

內部分布

編輯

許多阿拉伯國家有標準阿拉伯語、阿拉伯語方言、外語三足鼎立的情況。其方言在整個阿拉伯國家可分五個一級方言區,分別為半島方言、埃及方言、馬格里布方言(北非方言)、黎凡特方言、美索不達米亞方言。

半島方言區主要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門、海灣地區等地。這些地區比較接近阿拉伯語發源地——阿拉伯半島,使用的半島阿拉伯語又稱為南部阿拉伯語,與標準阿拉伯語存有差異,其中希賈茲一帶的方言在所有方言中最接近標準阿拉伯語。

埃及方言使用的埃及阿拉伯語是以開羅方言為基礎的阿拉伯語變體。它在歷史發展中大量吸取了土耳其語、希臘語、法語、意大利語和科普特語的詞匯,其使用頻率在整個阿拉伯地區占首位。

黎凡特方言又稱敘利亞方言、東部阿拉伯語,該地區又稱沙姆地區,主要包括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國。沙姆地區鄰近土耳其,同時敘利亞和黎巴嫩曾淪為法國殖民地,導致了這地區的方言口語詞匯深受土耳其語和法語影響。其中巴勒斯坦阿拉伯語、約旦阿拉伯語的次方言又均分為貝都因阿拉伯語、城市阿拉伯語、農村阿拉伯語。貝都因人是阿拉伯人中的游牧民族,其方言使用廣泛。農村和城市阿拉伯語在句法上有一定的區別,農村阿拉伯語比城市阿拉伯語更為保守一些,其地位比城市阿拉伯語低一些。

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語又稱為伊拉克阿拉伯語,是伊拉克共和國阿拉伯語方言的主要形式,主要通行在伊拉克美索不達米亞盆地。該方言受到土耳其語、波斯語、庫爾德語、英語影響,與標準阿拉伯差異較大,不能與北非馬格里布方言等互通。

馬格里布地區語言呈現多語使用現象,有阿拉伯語的多支方言、柏柏爾語、法語,阿拉伯語主要作為口語使用,書面、新聞廣播主要使用書面阿拉伯語和法語。其馬格里布當代方言受柏柏爾語和法語影響,也使阿拉伯東部地區的人幾乎無法聽懂。該地區屬于一個多民族地區,包括突尼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毛里塔尼亞,有約2000萬左右說柏柏爾語的人,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

語言特點

編輯

語音

阿拉伯語沒有純粹的元音字母,元音通過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號表示,且元音符號通常又不標出,故阿拉伯語的文字又被稱為輔音文字,基本上都是舌尖接觸上齒齦發出的輔音。它的語音突出特點是用大舌音發[r],聽上去顫音不斷,元音快速帶過,語句比較含糊。

阿拉伯語的發音由28個輔音字母構成,發音靠加在字母上面或下面的發音符號協助完成,發音符號相當于其他語言中的元音。發音符號共12個,每個字母根據不同發音符號發出12個不同音素,故28個字母發音的音素共有336個。它的重音不管是否有后綴,都落在語素的末尾重音節上。

阿拉伯語沒有咽擦音,發/ x /的時候,小舌顫動。詞尾位置的重疊輔音有前停頓情況下,會帶上一個[?]起始的新音節。主要的元音變體,會受到同一詞中相鄰強勢輔音出現或不出現的制約,也會受到詞末尾非強勢輔音環境的制約。而在開音節中,音長還會發生中和作用。

為了表達某種感情或強調某種色彩,阿拉伯語的重音并不固定在同一位置,可以在第一音節、倒數第二音節或倒數第三個音節上自由轉移。在發音聲調上,阿拉伯語的音節聲調變化,不會改變語義。語音中音的疊化和元音間的互相轉換是阿拉伯語典型的換音現象,即遇到兩個相同或相鄰、相近的字母,其中一個音消失在另一個音中,疊起來念。它的柔音字母與開口長元音一起分別與合口元音、齊齒短元音、開口短元音相對應,相遇時經常發生音變。

語法

阿拉伯語的語法分為詞法學和句法學兩部分。詞法學是研究單詞的構成和各詞形變化的學問;句法學是研究詞與詞搭配成句的規律和格位變化的各種情況。

詞法

詞法主要研究單詞的構成、分類、性質及其變化規律。單詞是表達意義的基本單位,又分名詞、動詞、虛詞三大類,其中虛詞與名詞或動詞連用時才有意義。共有派生、復合、縮合、復用、轉用和借用6種構詞法。其中派生是阿拉伯語主要的擴詞手段,它運用阿拉伯語已有詞式,將原來的一個舊詞構成另一個新詞,而通過這種派生所產生的詞就是派生詞。

阿拉伯語有十四個人稱,動詞的變位隨主語人稱變化,同時動詞的詞尾還根據在句中的情況,起到一定的音符或字母變化。名詞除了基本分類外,還包括數詞、代名詞、指示名詞等不同分類。它與動詞構詞時還會發生柔母省略、柔母互換和柔母靜符化。

句法

句法則主要研究句子結構、類型、特點及句子中各種成分的語法地位。它的句子根據句子中的主謂語關系和各自的詞類,歸為名詞句和動詞句,多長句,且句子結構嚴謹。一些語法學家根據句子本身的地位,還把句子分為有語法地位和無語法地位。同時,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語法關系,通過句法結構、句子的連帶成分、同格成分,以及狀語和區別語、句子與句子組合等方面,形成句法規律。

詞匯

詞匯是組成阿拉伯語的基本元素,其詞匯具有極其豐富的形態變化,根據所處的地位、表達和作用分,有基本詞匯、一般詞匯和特殊詞匯三部分。

基本詞匯是詞匯的核心,它以“常用”為前提。一般詞匯變化多端,包含了新造詞、古詞、方言詞、外來詞。它的特殊詞匯,從構成上可以是詞組,也可以是句子,但從造句功能和表達意思上,又具有鮮明的詞特性。阿拉伯語的詞匯大多數是中性詞匯,不表示說活人特有的感情色彩,有一些可表達一定的感情色彩的詞匯,一般稱為表情詞匯。

能產性

阿拉伯語的基本詞匯具有能產性,其表現一是從基本詞匯的根母派生出許多詞,二是基本詞匯具有很強的搭配能力。例如:從????(拿、?。┑母缚梢耘缮???????(責備、埋怨)、?????(采用、當做)、?????(戰利品)、??????(迷人的)、?????(被取的、吃驚的)等。它的搭配能力也強,又例如????(拿、?。?、?????(模仿)、???????(成名)、?????? .(開始)、??????????(審訊)、?????? ?????(捂鼻子)、?????? ?????(好好照料)、??????(抓?。?、??????? ???????(選擇道路)等。通過它的能產性能構成人們需要的大批新詞,使阿拉伯語的詞匯得到豐富和發展。

詞式

派生化和模式化是阿拉伯語中兩種獨特的詞匯現象。派生通過詞式(詞形變化格式)衍生出更多詞匯,模式化用以限制,促使派生更符規范,兩者相輔相成。

阿拉伯語最早的詞是雙字母詞,雙字母構成一個音節,摹擬一種聲音,后來阿拉伯語的詞發展成由三個基本字母加上一個或數個其他字母構成?;咀帜阜Q為根母,非根母的字母稱為附加字母,詞式中除了可以使用基本字母外,還可以增加第四、第五個根母,也會出現重復、省略、次序顛倒、疊詞。

它的動詞詞式多達二十余式,名詞的詞式卻難以計數。就名詞中的派生名詞種類,又被分為了主動名詞、被動名詞、半主動名詞、張大名詞、比較名詞、時空名詞、工具名詞、從屬名詞和指小名詞,其變化多端,詞匯繁雜。

派生

派生是阿伯語主要的擴詞手段,它運用阿拉伯語已有詞式,從一個詞構成另一新詞,通過根詞意思和詞式意義共同表達新詞的意義。分為小派生、大派生和特大派生。

小派生又稱一般派生,由三個或四個根母,不變動根母順序,按已有詞式派生,其詞義在基本義的基礎上增加了詞式所賦予的意義。如:????(知道、知曉)可以派生出????(告知)、??????(供認)、?? ??????(被確定)、???? ????? ?????(相互認識)、??????(認識)。

大派生是根據阿拉伯語詞中的根母決定詞義,詞式賦予其附加的意義,通過變更根母的順序而派生,從一個詞產生另一個詞,所產生的詞大都是同義詞。如:?????(盾牌)和????(掩護物)、?????(錦緞)和?????(花緞)、????(卑賤的)和????(下賤的)等等。

特大派生情況很少,常常是冷僻詞,詞匯中的三根母詞通過變換一個根母,用發音部位或發音方法相同或相近的字母取而代之,從而產生意義上密切相關或相同的同義詞。如:????——?????(強調)、?????—??????(一點點)、?? ?????——???? ??????.(又苦又咸的、致命的)、??????——??????(依戀)等。

詞根

詞根是不帶時間概念的,表示動作、行為或事件的名詞,分為表次詞根和形態詞根、米姆詞根、人造詞根。表次詞根是闡明動作發生的次數的詞根,又叫做數字詞根;形態詞根又稱為種類詞根,用以闡明所發生動作的類型、狀態和特征。米姆詞根具有抽象意義。人造詞根是在原生名詞或派生名詞詞尾加上具有抽象意義的名詞,如從原生名詞???????(人)可以構成人造詞根?????????(人道主義)、??(多少)可以構成??????(數量)等等。

新造詞

在一般詞匯里新造詞是必然的,新詞的創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詞匯擴充途徑。新詞可以利用語言里已有的構詞材料按照既定的構詞規則產生新詞,它的創造一般是有依據的。例如,通過擬聲理據,可以構成許多擬聲式的動詞:???????(結結巴巴)、??? ??(啊啊地喊)、????(咕咕噥噥)、???? ????????(語無倫次)、?????(喃喃自語)、????(竊竊私語)、??????(嘰里咕嚕)、?????(嘮嘮叨叨)、???? ????(發出撲撲聲)、????(發出咕咕聲)、?????(哈哈大笑)、????????(布谷鳥叫)等等。

方言詞

方言詞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阿拉伯語中的方言詞不少是歷史上繼承的,或從外來語中吸收的,還要聯系語言發展、自然情況、人文歷史、風土習慣等進行分析。相當一部分的方言詞被吸收入標準阿拉伯語中,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埃及方言。例如:??? .(脂肪)、???????(怎么樣)、??????? ????????(公務員)、???(羊羔)、??? ( ???????(師傅、工頭)、???? ?????(典獄長)、???? ? ?? ???? ?? ???????(永久的、經常的)、??????(當票)、?????(挖泥船)、???????(芝麻醬)、???? ?????(喝、狂歡)、?????? .(剎車)等。

外來詞

阿拉伯語”同化”外來詞的能力很強,從蒙昧時期到伊斯蘭教初期,阿拉伯人就借用了上千個阿拉米語詞匯,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航海和科學方面。在1516年土耳其人征服敘利亞開始,阿拉伯方言吸收了埃及、土耳其語諸多詞匯,如埃及方言的?????? ?????? ???? ?????(軍士長、曹長)、???? ?????(號手、吹鼓手)、???? ??????(制造兵器者)、????? ????? ??????(口袋、糧食袋)、???(廚師)等。土耳其語的??? ?? ????(從事某職業的人)、????(店、鋪、行、局)等。進入到標準阿拉伯語的,如:????????(佛手柑)、???(煙草、煙葉)、????? ??????(建筑師、助理教師)、??? ???? ???????(長袖長衫)等。

除了借用外來詞,還運用了轉換和適應的方式掌握和同化外來詞,通過阿拉伯語原有的詞,采用阿拉伯語詞式或詞組結構吸納外來詞,使其阿拉伯語化??蓪⑼鈦碓~按內容或結構分解成兩個或多個阿拉伯語的詞匯譯出,如:decoder,?????? ???? ??????解碼器。也可音譯外來詞,采用阿拉伯字母記錄外來詞的語音。

特殊詞匯

阿拉伯語詞匯里的特殊詞匯又分為成語、格言和慣用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組成。其中成語里又分融合性成語、組合性成語和綜合性成語。

融合性成語是最典型的成語,這一類成語一般不能直譯,如漢語“胸有成竹”,不能直接譯成“胸有成片的竹子”;綜合性成語的重要特征是形象化,可以譯成意義相同、形象相同或相近的另一種語言的詞語,如:阿拉伯語???? ?? ??????比星星還遠(原義)可以譯成高不可攀(引申義);組合性成語是介于自由詞組和成語之間的一種詞匯,如:阿拉伯語??? ?????? ????? ? ???? ???? ???坎坷過后是坦途(原義)可以理解成苦盡甘來、否極泰來。

修辭

修辭在阿拉伯語中的運用,讓阿拉伯語的語言充滿了活力和生動,且又表達準確和有力,對詞匯發展影響深遠。其中借喻、借代、婉辭是阿拉伯語最常見的修辭手法。

阿拉伯語的許多詞匯,根據事物的形狀與特點以借喻形式表達,其“喻體”比“本體”更具特色和感染力。借代將本體與借體本質不同的事或物產生關聯,通常借與事物有關的特性、工具、所處的地方等替代原有的事物。婉辭則以文字和意義表達都說得通為基礎,表面上說一件事,實際又表達另一件與之相關的事,不直截了當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

文字

阿拉伯文是一種音位文字,標準阿拉伯語有34個音位,它是由一個個字母與有關符號拼寫的拼音文字。它的字母一半叫月亮字母,另一半叫太陽字母。沒有大小寫之分,在每個字母連寫時,因其在詞首、詞中和詞尾的位置不同,字形也會有所變化。自右而左橫寫,形如成串的蝌蚪,詞詞相隔,沒有豎行,唯一例外的是填空字謎和豎直書寫的標示語。

形成歷史

阿拉伯語文字在公元6世紀基本定型。它的字母參考了埃及象形文字、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克里特島的線型文字,并借用了以這些文字作為基礎,而創造的22個腓尼基(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的閃米特人)拼音字母,然后才發展成阿拉伯字母。

其字母組成的文字,發展到伊斯蘭教創立后的半個世紀之間,一無元音字母,二無元音符號,三無點區別同形字母,先后經過增設元音符號、增設字母點、增設讀音符三個階段完善,最后形成現在一直沿用的音位文字(即包含了所有元音字母和輔音字母的拼音文字)。

早期的阿拉伯文字有元音但無相應符號,認讀完全靠記憶。隨著伊斯蘭教有關文本和其他讀物的廣泛傳播,以及越來越多語言對阿拉伯語的影響,在日常交流中阿拉伯語開始出現語病。以致于伊拉克和呼羅珊總督齊亞德?本?艾比亥下令艾布?愛斯瓦德?杜歐里制定方案應對語病,采用了增設元音符號。同時,阿拉伯語的字母也沒有點,造成了字母一形多指,受到元音注點法的啟發,阿拉伯學者葉海亞?本?尤阿麥爾和納綏爾?本?阿薩姆也運用點將多指字母區分成一字一指。后來由于元音采用注點,字母也采用注點,整個書面密密麻麻又點多,辨認吃力,語言大師赫利勒?本?艾哈邁德用小字母代替愛斯瓦德的點符,既有元音符又有非元音符,使整體阿拉伯語的辨認方便又準確。

語言保護

編輯

使用現狀

在中東、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和印度洋諸國、歐洲和美洲,有3億人口講阿拉伯語,有22個國家屬于阿拉伯語同盟國。目前,在阿拉伯國家的正規場合中,有文化修養的人群多半使用標準阿拉伯語(又稱古典阿拉伯語),民間一般使用各種方言和土語。

語言危機

全球化大趨勢下,英語強勢入侵阿拉伯國家,兩者交流間,形成了英語與阿拉伯語的互相借詞現象,原來的阿拉伯語中出現了很多外來詞匯。日常生活中,阿拉伯人會話開始頻繁說英語,媒體會用阿拉伯語和英語作雙語標注,埃及街頭商店外墻上寫著英文名稱,一些旅游公司、酒店等橫幅都用英語書寫,阿拉伯語的純潔性正在喪失。

阿聯酋石油資源迅猛發展,吸引了眾多外國企業和勞務工涌入,據阿聯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10年89%的居民來自海外,本土與外國人口結構失重,在語言方面,所使用的阿拉伯語出現了巨大的語言危機。

據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講師廖靜博士分析,在語言學方面,當代阿拉伯語主要受到了方言和外來語的影響。一是由于22個阿拉伯國家的本土方言呈多樣化,其標準阿拉伯語只在教育、文字方面通行。二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阿拉伯語的方言被分化,形成了定居民和游牧民方言差異。他們的方言以口頭表達為主,不受標準阿拉伯語的句法與語法限制,而標準阿拉伯語具有獨立的語言特征,被廣泛運用在報紙、雜志、政府文件、文學、法律等重要場合,因此孵化出“雙言”現象。此外,還出現了以英語、法語為代表的外來語。

據阿拉伯半島臺報道,86.4%的阿拉伯人認為,阿拉伯語面臨著“生存危機”。尤其是在課程媒介方面,88%的阿拉伯馬格里布國家用法語授課,78%的阿拉伯中東國家用英語授課,只有9 %的阿拉伯國家用標準阿拉伯語。在考試與研究領域,87% 使用法語,76%使用英語,只有14%使用標準拉伯語 。

保護措施

2007年5月16日,第61屆聯合國大會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一項決議,宣布2008年為國際語言年(Internacia Jaro de Lingvoj),以便消除英語與阿拉伯語等官方語言使用程度上的差異。

2010年8月12日, 阿聯酋高等教育、科研部與阿聯酋阿拉伯語保護協會簽署了《 阿聯酋愿2021國家議程》的備忘錄,提倡政府文書使用阿拉伯語,國民用阿拉伯語交流。

2015年,約旦出臺《阿拉伯語保護法》,共有18個條款,從書面和口語兩方面著手,涵蓋政府、商業、公共場所、教育、等方面,致力保護標準阿拉伯語。同時,埃及 、蘇丹 、約旦、阿曼、敘利 亞、沙特阿拉伯都明確將標準阿拉伯語作為學校教學語言。

沙特2016年提出“2030愿 景”,強調本土人民以民族價值為守則,大力維護阿拉伯語,將沙特在2030年之際打造成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心臟。

2019年1月14日,卡塔爾頒布2019年第7號法律《阿拉伯語保護法》,明確以專門法的形式保護和推廣阿拉伯語。該項法律以卡塔爾憲法為依據,對政治外交、教學科研、商業經營活動中的語言進行了規定,并明確了懲罰措施。

語言影響

編輯

阿拉伯語是典籍《古蘭經》所使用的語言,是全世界穆斯蘭共同使用的宗教語言,對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和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伊斯蘭文化文化傳播,阿拉伯語也促進了不同國家的方言發展。

海灣阿拉伯語

在卡塔爾,日常交際的口語——海灣阿拉伯語,又被稱為哈力吉語或卡塔爾語,屬于西亞地區阿拉伯語系列,有47萬人(大多數是本國的阿拉伯人)使用。海灣阿拉伯語在不同國家之間又形成了下位方言,在語音、形態變化和詞匯方面存在區別。

回族語言多元化

中國甘肅回族語言的多元化,吸收了阿拉伯語的營養。

從唐、宋時期,波斯、阿拉伯等國來華貿易的穆斯林商人,以及元代由于成吉思汗西征,造成大批波斯、阿拉伯、中亞人遷徙中國的歷史記載,阿拉伯語言已然發展到了當時回族的內部,朝廷還專門設立了一種學習研究回回(回族人專用名稱)語言文字的機構——回回國子監,教授“亦思替非文字”(13世紀伊斯蘭教東部世界通用的波斯文)。所以在回族人的語言中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詞語。

元末明初,出于需要開始系統學習漢語,在回族中出現了阿漢對照的各種公文、門牌等。明末清初,朝廷對外實行封閉政策,對內對回族推行漢化政策,并命令回族遷徙到漢族的環境中,回族語言受到限制,漢語被回族逐漸掌握。加上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回族在實行經堂教育時,采取了阿拉伯語與漢語的結合,就形成了具有回族民族特色的詞匯——經堂語,它夾雜了宗教用語、古代漢語。此外,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注音文字——小兒錦,是一種特殊的注音文字,共有36個字母,其中4個字母是特有的。寧夏回族所處的方言區中,至今保留了“尕”“阿”等前綴詞,以及“子”“頭”等后綴詞的特殊詞法。

希伯來語的語言學

中世紀末期學者們開始對希伯來語與阿拉伯語進行研究,對阿拉伯語的研究到18世紀末達到高峰。

一位叫斯巴華伊的語法學家撰寫了阿拉伯語法,規定了該語言的語法描寫和教學原則,系統描述了器官和發音方式,而對希伯來語的深入研究就是在對阿拉伯語研究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研究表明,早在6、7世紀時,阿拉伯帝國形成之際,人民就借用阿拉伯語的術語和語法范疇來描寫希伯來語。然而,直到12世紀才出現第一部希伯來語語法著作。

維吾爾語借詞

伊斯蘭教通過伊朗人又傳入中國新疆,在信奉伊斯蘭教后,必須學習《古蘭經》,隨著儀式上只準用阿拉伯語念誦古蘭經和祈禱,中國各族穆斯林的語言、文字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新疆的維吾爾語開始借用阿拉伯語并轉化成與阿拉伯語發音一致的詞語,還按照維吾爾語本身特點對阿拉伯語的借詞做出了詞匯發音、構詞詞綴、形容詞詞綴、句法上的調整。

英語中的阿拉伯語詞匯

英國東方學家瓦勒特?泰勒所著的《英語中的阿拉伯語詞匯》中,他對有關《牛津英語大詞典》中記錄的阿拉伯語詞匯借入英語進行了專述。他認為英語中源于阿拉伯語詞匯有約一千個,并由此派生出數千個詞匯,其中最常用的有約260個。

借入英語的阿拉伯語詞匯在發音上和拼寫方面接近原型,阿拉伯語屬性較明顯,另一類被同化,兩者雖然在發音、重音方面無差異,但從歷史、語言、邏輯方面仍保持著阿拉伯語的屬性。英語中鳥獸類、天文、植物類、化學、東方衣著、顏色、食品飲料、地理旅游、數學、醫療等方面的詞匯大多由拉丁語作為媒介進入到英語中,從阿拉伯語直接借入英語的詞匯較少。

派生語言——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是由民間拉丁語演變成的一種派生語言。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源于阿拉伯語的影響,西班牙語的詞匯、語義、詞法具有自己的鮮明特點。

現代西班牙語的前身是阿拉伯人統治伊比利亞半島,期間西班牙語不斷吸收穆斯阿拉伯語的成分,大約8%的詞匯直接來源于阿拉伯語,總計約4000多個詞匯,主要是名詞,涉及幾乎所有領域的詞匯。其中影響西班牙地理類的詞匯隨處可見,西班牙的首都Madrid(馬德里)一詞也來源于阿拉伯語。在詞法上,阿拉伯語對西班牙語影響最明顯的是字母“a”或al,大部分西班牙詞匯中以字母”a”或“al” 開頭的詞都源于阿拉伯語中的冠詞“al”。語音系統上按照西語語音對阿拉伯語進行改造,在許多西班牙口語中,其表達方式與阿拉伯語表達方式極其相似。

其他語言影響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滅薩珊王朝,伊斯蘭教成為來了伊朗人的主要宗教信仰,阿拉伯語也作為官方語言通行伊朗各地。在9-12世紀400年里,伊朗的學者多用阿拉伯語著述,保留下來的波斯語開始用阿拉伯字母書寫,并補充了若干字母,作為波斯語的語音體系,還大量吸收阿拉伯語詞匯。在近代波斯語中,阿拉伯語詞匯幾乎占波斯語的25%。

其他非阿拉伯人的穆斯林國家和地區的語言,如烏爾都語、土耳其語、馬來語、庫爾德語、印度尼西亞語等,也在不同程度吸收了阿拉伯語詞匯,包含了宗教、普通文化生活方面。日語也間接通過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荷蘭語、法語、英語等歐洲語言,轉化為日語。查證《外來語辭集》約有數十個,大都為較長歷史的單詞,多數作為外來詞使用。

參考資料

編輯

展開[1]葛勇. 淺析阿拉伯語與維吾爾語字母及語音的區別[J]. 絲綢之路, 2009-01-01, (22): 83-85. [2023-07-11]. (3)

[2]劉亞. 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M]. 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6: 267.

[3]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26.

[4]馬利章. 走進也門[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 6-12. (4)

[5]喇敏學編. 阿拉伯語言文化基礎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4.10: 1.

[6]劉開古.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25-300. (30)

[7]吳應輝著.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理論與方法[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3: 61-65. (2)

[8]《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 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論壇 第1輯[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5: 86-90. (2)

[9]喇敏學編. 阿拉伯語言文化基礎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4.10: 34.

[10]喇敏學編. 阿拉伯語言文化基礎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4.10: 67.

[11]陳中耀 著 , 虞曉貞 著 , 周文巨 著. 阿拉伯語語言與修辭[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340.

[12]喇敏學編. 阿拉伯語言文化基礎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4.10: 51.

[13]周文巨, 陳杰著. 阿拉伯語漢語對比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2007: 28-32,72,111-113. (8)

[14]黎體賢 吳志成. 國際廣播藝術漫談[M].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7: 305-310. (7)

[15]陸孝修著. 阿拉伯電影史[M]. 2011: 464-469. (6)

[16]歐陽軍喜, 王憲明著. 世界中世紀文化教育史[M].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160-167. (4)

[17]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78-87. (10)

[18]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88-94. (7)

[19]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94-105. (11)

[20]余光武, 張森, 宋思琪. “一帶一路”沿線阿拉伯國家語言國情及相關建議 [C]. 語言戰略研究., 2021, (1). (5)

[21]彭樹智. 阿拉伯國家簡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 5-6. (2)

[22]葉寶奎編著. 語言學概論[M]. 2002: 79-80. (3)

[23]楊海廷. 世界文化地理[M]. 長春: 長春出版社, 2008: 50-51. (3)

[24]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12-40. (28)

[25]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52.

[26]彭樹智主編. 阿拉伯國家簡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09: 104-106. (3)

[27]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53-61. (9)

[28]仲躋昆著. 阿拉伯現代文學史[M]. 北京: 昆侖出版社, 2004.11: 13-14. (2)

[29]孔令濤. 語言教育戰略研究叢書 阿拉伯國家語言戰略發展研究[M]. 2017: 18-20. (3)

[30]納忠著. 阿拉伯通史 上[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7.12: 124-125. (2)

[31]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63-75. (13)

[32]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43-48. (6)

[33]甘麗娟著. 東方文化與文學專題[M]. 2022: 11.

[34]杜德斌主編. 世界經濟地理[M]. 2009: 550-557. (7)

[35]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會室編著. 義務教育三年制、四年制初級中學地理第1冊 試用本 教師教學用書[M]. 1989: 130.

[36]張驥, 康文中, 張愛麗, 馮冬蕾, 劉建民, 武樹霞, 成文清, 張燁, 武昱瀟著. “一帶一路”與西亞北非[M]. 2018: 175.

[37]孫云青. 全球化對阿拉伯語的影響[J]. 西部學刊, 2019-01-01, (20): 142-144. [2023-07-12]. (3)

[38]龍納誠(伊拉克), 劉坤(譯). 從無助到覺醒——來自阿拉伯世界的自我省思[C]. 文化縱橫, 2011, (2): 48.

[39]饒敏, 李璐. 非洲馬格里布地區的語言研究[J].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9, 第18卷(4): 155-157. (3)

[40]支順福編著. 世界語言博覽[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8: 320-330. (2)

[41] 朱巧蓮,湯倩. 英語各類口音聽譯[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12.

[42]國際語音學會編著, 江荻譯. 國際語音學會手冊:國際音標使用指南[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70-78. (2)

[43]陳中耀. 阿拉伯語語法[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8: 1-540. (12)

[44]陳中耀 著 , 王捍峰. 阿拉伯語詞匯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20-180. (30)

[45]陳中耀 著 , 王捍峰 編. 阿拉伯語詞匯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12: 9-10. (2)

[46]陳中耀 著 , 王捍峰 編. 阿拉伯語詞匯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12: 42-43. (2)

[47]陳中耀 著 , 王捍峰 編. 阿拉伯語詞匯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12: 97-105. (9)

[48]陳中耀 著 , 王捍峰 編. 阿拉伯語詞匯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12: 57-63. (7)

[49]陳中耀 著 , 王捍峰 編. 阿拉伯語詞匯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12: 11-13. (3)

[50]陳中耀 著 , 王捍峰 編. 阿拉伯語詞匯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12: 18-19. (2)

[51]陳中耀 著 , 王捍峰 編. 阿拉伯語詞匯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12: 132-145. (10)

[52]陳中耀 著 , 虞曉貞 著 , 周文巨 著. 阿拉伯語語言與修辭[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340-398. (8)

[53](美)蘇珊·威爾森著. 埃及[M]. 2015: 211.

[54](加)讓-路易·魯瓦(Jean-Louis Roy). 大家譯叢 全球文化大變局[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6: 166.

[55]金絮. 阿聯酋:“語言危機”后的阿拉伯語規劃[A]. 語言生活皮書——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8)[C], 2018 (3)

[56]廖靜. 標準阿拉伯語危機現象與分析[A]. 當代外語研究, 2018 (5)

[57]佳荷. 約旦頒布《阿拉伯語保護法》[A]. 語言生活皮書——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9)[C], 2019 (6)

[58]于濤. 從2008聯合國國際語言年看世界語的發展前景[J]. 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 , 2007

[59]廉超群. 卡塔爾《阿拉伯語保護法》. 語言生活皮書——世界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C], 2021 (3)

[60]楊亦鳴.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國情手冊[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163-180. (4)

[61]楊繼國. 楊繼國評論集[M].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6: 36.

[62]王仲保, 胡國興主編. 甘肅民俗總覽[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6: 378-388. (2)

[63]俞允海, 潘國英著. 中外語言學史的對比與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2007: 75-80.

[64]丁石慶, 周國炎主編.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論壇 2013[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4: 340-360. (6)

[65]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107-117. (5)

[66]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120-128. (6)

[67]任少凡. 阿拉伯語對西班牙語的影響[J]. 文學教育, 2019, (9): 10-13. (4)

[68]劉開古 編著. 阿拉伯語發展史[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08: 129-133. (5)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940/

(80)
詞條目錄
  1. 名稱由來
  2. 使用主體
  3. 歷史發展
  4. 歷史背景
  5. 閃米特語
  6. 關于閃米特諸語言
  7. 東部語支
  8. 西北語支
  9. 西南語支
  10. 阿拉伯語的起源
  11. 原始阿拉伯語
  12. 南阿拉伯方言群
  13. 北阿拉伯語群
  14. 標準阿拉伯語形成
  15. 賈希利葉方言
  16. 古來氏方言
  17. 阿拉伯語的統一與《古蘭經》
  18. 阿拉伯語的統一
  19. 關于《古蘭經》
  20. 《古蘭經》對阿拉伯語的影響
  21. 牢固確立標準阿拉伯語地位
  22. 促進傳播
  23. 推動阿拉伯語語文學科產生和發展
  24. 豐富了阿拉伯語的詞匯
  25. 歷史上的保護作用
  26. 阿拉伯語的傳播
  27. 沙姆地區
  28. 兩河流域
  29. 埃及和蘇丹
  30. 馬格里布等地區
  31. 阿拉伯語的發展
  32. 伊斯蘭史前時期(475-622)
  33. 伊斯蘭時期(622-750)
  34. 伊斯蘭初期(622-661)
  35. 倭馬亞朝時期(661-750)
  36. 阿拔斯朝時期(750-1258)
  37. 歷時百年的翻譯運動
  38. 標準阿拉伯語語法的制定
  39. 文學創作
  40. 蒙、土時期
  41. 蒙古人階段(1258-1516)
  42. 土耳其人階段(1516-1798)
  43. 近現代發展(1798-目前)
  44. 復興階段(1798-1945)
  45. 蓬勃發展階段(1945-目前)
  46. 地理分布
  47. 內部分布
  48. 語言特點
  49. 語音
  50. 語法
  51. 詞法
  52. 句法
  53. 詞匯
  54. 能產性
  55. 詞式
  56. 派生
  57. 詞根
  58. 新造詞
  59. 方言詞
  60. 外來詞
  61. 特殊詞匯
  62. 修辭
  63. 文字
  64. 形成歷史
  65. 語言保護
  66. 使用現狀
  67. 語言危機
  68. 保護措施
  69. 語言影響
  70. 海灣阿拉伯語
  71. 回族語言多元化
  72. 希伯來語的語言學
  73. 維吾爾語借詞
  74. 英語中的阿拉伯語詞匯
  75. 派生語言——西班牙語
  76. 其他語言影響
  77. 參考資料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午夜影院在线看,污污网站在线,尤物视频在线看,蓝光电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