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尼羅河(NileRiver)位于非洲,全長6671千米,流域面積287.5萬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陸面積的1/9以上,是世界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國際性河流之一。習慣上,人們把白尼羅河作為尼羅河的主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在蘇丹喀土穆附近匯合后稱為尼羅河。尼羅河流域分為7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岳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該河北流,經過...

尼羅河(Nile River)位于非洲,全長6671千米,流域面積287.5萬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陸面積的1/9以上,是世界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國際性河流之一。習慣上,人們把白尼羅河作為尼羅河的主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在蘇丹喀土穆附近匯合后稱為尼羅河。

流域

編輯

尼羅河流域分為7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岳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該河北流,經過坦桑尼亞、盧旺達和烏干達,從西邊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維多利亞湖。尼羅河干流就源起該湖,稱維多利亞尼羅河。河流穿過基奧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后稱艾伯特尼羅河,該河與索巴特河匯合后,稱白尼羅河。另一條源出中央埃塞俄比亞高地的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土穆匯合,然后在達邁爾以北接納最后一條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稱尼羅河。尼羅河由此向西北繞了一個S形,經過三個瀑布后注入納塞爾水庫(湖)。河水出水庫經埃及首都進入尼羅河三角洲后,分成若干支流,最后注入地中海東端。

尼羅河

維多利亞湖衛星圖像

水文

編輯

特點

尼羅河有定期泛濫的特點,在蘇丹北部通常5月即開始漲水,8月達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逐漸下降,1至5月為低水位。雖然洪水是有規律發生的,但是水量及漲潮的時間變化很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這兩條河的水源來自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季節性暴雨。尼羅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亞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來自東非高原湖。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后,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規律和利用兩岸肥沃的土地。很久以來,尼羅河河谷一直是棉田連綿、花飄。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夾持中,蜿蜒的尼羅河猶如一條綠色的走廓,充滿著無限的生機。

尼羅河

埃及丹達拉附近的尼羅河

尼羅河

塔納湖大瀑布

白尼羅河發源于赤道多雨區,水量豐富而又穩定。但在流出高原,進入盆地后,由于地勢極其平坦,水流異常緩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滯了水流前進,在低緯干燥地區的陽光照射下蒸發強烈,從而損耗了巨額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白尼羅河在與青尼羅河會合處的年平均流量為每秒890立方米,大約是青尼羅河的一半。尼羅河下游水量主要來自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羅河為最重要。索巴特河是白尼羅河支流,它于5月開始漲水,最高水位出現在11月,此時索巴特河水位高于白尼羅河,頂托后者而使其倒灌,從而加強了白尼羅河上游水量的蒸發。青尼羅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上游處于熱帶山地多雨區,水源豐富。由于降水有強烈鮮明的季節性,河水流量的年內變化很大。

春季水量有限,6月開始漲水,接著即迅猛持續上漲,至9月初達到高峰。在此期間,它也會使白尼羅河形成倒灌。11~12月水位下落,以后即是枯水期??菟诘淖钚×髁坎患懊棵?00立方米,約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1/60。阿特巴拉河也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由于位置偏北,雨量更為集中,加上其流域面積小,所以流量變化更大。冬季斷流,河床成為一連串小湖泊。

尼羅河有很長的河段流經沙漠,河水水量在那里只有損失而無補給。由于河流的上源為熱帶多雨區域,那里有巨大的流量,雖然在沙漠沿途因蒸發、滲漏而失去大量徑流,尼羅河仍然能維持一條長年流水的河道。像尼羅河這種不是由當地的徑流匯聚而成,只是單純流過的河,稱為客河。當地的氣候條件對這些“客河”的形成沒有積極的作用,只有消極的影響。

尼羅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喀土穆(蘇丹首都),9月達到最高水位。開羅于10月出現最大洪峰。尼羅河

尼羅河

地圖

的全部水量中,60%來自青尼羅河,32%由白尼羅河供給,剩下8%來自阿特巴拉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變化。在洪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河占68%,白尼羅河占10%,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羅河水量中青尼羅柯下降為17%,白尼羅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時斷流,無徑流匯入。上述幾條河流在尼羅河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和變化,與各河流域的降水多寡、季節分配特點有密切關系。

水系組成

在更新世,朱巴和喀土穆之間曾是一個大湖,湖水由當時已經存在的青、白尼羅河補給。后來,湖水高出盆地邊緣,通過喀土穆以北的峽谷,向北沿著古尼羅河流入地中海,于是便出現了的尼羅河水系。

上游段

蘇丹的尼穆萊(Nimule)以上為上游河段,長1730公里,自上而下分別稱為卡蓋拉河、維多利亞尼羅(VictoriaNile)河和艾伯特尼羅(AlbertNile)河。

尼羅河

尼羅河流域分布圖

尼羅河有兩個源頭,一個發源于2621米的熱帶中非山區,叫白尼羅河。白尼羅河流經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龐大的湖區,穿過烏干達的叢林,經蘇丹北上。尼羅河的另一個源頭在海拔2000米的埃塞俄比亞高地。叫青尼羅河。青尼羅河全長680公里,它穿過塔納湖,然后急轉直下,形成一瀉千里的水流,這就是非洲著名的第二大瀑布——梯斯塞特瀑布。呼嘯的青尼羅河沖入蘇丹平原后與平靜的白尼羅河相會,才稱為尼羅河。

尼羅河源自布隆迪的魯武武河,與尼亞瓦龍古河匯流后稱卡蓋拉河,流經盧旺達和坦桑尼亞與烏干達的邊界地區,注入維多利亞湖。自維多利亞湖北端流出后稱維多利亞尼羅河,入尼羅河流域水系和已建閘、壩示意圖烏干達境內,不久流入基奧加湖。又向西經一段流程注入艾伯特湖(蒙博托湖),落差400米。出艾伯特湖后向北流稱艾伯特尼羅河,接納由右岸匯入的阿帕蓋爾河,過尼穆萊峽谷后即進入蘇丹平原。自尼穆萊起河流名為白尼羅河,

中游段

從尼穆萊至喀土穆為尼羅河中游,長1930公里,稱為白尼羅河,其中馬拉卡勒以上又稱杰貝勒河,最大的支流青尼羅河在喀土穆下游匯入。尼穆萊至馬拉卡勒河段又稱杰貝勒河。朱巴以下900公里河段所流經的地區是蘇德沼澤區。出沼澤區后自右岸接納索巴特河,河流徑流量倍增。此后直至喀土穆河流兩岸多為半荒漠地區。從尼穆萊至喀十穆全程930公里,落差80米。

下游段

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匯合后稱為尼羅河,屬下游河段,長約3000公里。尼羅河穿過撒哈拉沙漠,在開羅以北進入河口三角洲,在三角洲上分成東、西兩支注入地中海。

在喀土穆有青尼羅河匯入,此后的河段稱尼羅河??ν聊轮涟⑺雇鞒碳s1850公里,落差約290米,兩岸為沙漠地區,其間主要支擅是阿特巴拉河。由阿斯旺至開羅流程約900公里,落差很小。從開羅下游20公里處開始,尼羅河進入三角洲地帶,面積約2.2~2.4萬平方公里,河汊及湖泊密布,最大的汊河是杜姆亞特河及賴希德河,每條河長均在200公里左右。

主要支流

尼羅河主要支流有阿丘瓦河、加扎勒河、索巴特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等。

白尼羅河

白尼羅河是尼羅河的源出東非高原的布隆迪。尼羅河最上游是卡蓋拉河,它發源于布隆迪境內,下游注入維多利亞湖。湖水經歐文瀑布流入基奧加湖,出湖后名維多利亞尼羅河,又經卡巴雷加瀑布流入阿伯特湖。湖水自北端流出,名阿伯特尼羅河。自尼木累以下名白尼羅河。尼羅河的支流中,最為人所知的就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一條婉約,一條奔放,常被人們用“情人”來形容。

尼羅河

白尼羅河日落

白尼羅河順東非高原側坡北流,河谷深狹,多急灘瀑布。自博爾向北,白尼羅河流入平淺的沼澤盆地,水流緩慢,河中繁生大量以紙草為主的水生植物。白尼羅河向北流出盆地后,先后會合索巴特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以下再無支流。英國探險家約翰·亨寧·斯皮克1862年7月28日發現了尼羅河在維多利亞湖的“源頭”,當時計算河流全長為5588公里,后發現最遠的源頭是布隆迪東非湖區中的卡蓋拉河的發源地。

青尼羅河

青尼羅河是尼羅河的最大支流,全長約1700公里,流域面積為32.5萬平方公里。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戈賈姆高地,向北注入塔納湖,這一河段稱為小阿巴依河。青尼羅河從塔納湖南端流出后至蘇丹邊界稱阿巴依河,由于熔巖梗阻,向南繞過比爾漢峰(海拔4154米),折而向西北進入蘇丹境內。

在860公里的流程內,河床下降1320米,比降達1:650。沿途多瀑布急流,其中最著名的是提斯埃薩特瀑布。它位于塔納湖南岸巴哈爾達爾下游約30公里處,跌水高差達45.8米。該瀑布以上約3公里處還有阿臘法米瀑布,落差約6米。阿巴依河在埃塞俄比亞境內輾轉迂回,沿途接納許多支流。這些支流主要集中在左岸,有巴希羅河、賈馬河、穆格爾河、迪德薩河和達布斯河等,均為常年有水的河流。右岸河流既少又小,唯一常年有水的支流是伯萊斯河,坡陡流急。這一河段由于流勢湍急,散失水量不大。由于青尼羅河源在干濕季分明的埃塞俄比亞高原,水量豐沛,沿途損耗又較小,所以水文特征與白尼羅河截然相反。這些特征表現為:①徑流量大;②落差大;②流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都很大。

尼羅河

青尼羅河瀑布

卡蓋拉河

卡蓋拉河,非洲東部河流。源出布隆迪西南部,由魯武武河和尼亞瓦龍古河匯流而成。流經坦桑尼亞、盧旺達、烏干達,注入維多利亞湖,長400公里。上游流經山地,有魯蘇莫瀑布;下游水流平穩,水量豐富,可通航。是流入維多利亞湖諸河中最長者,通常被認作是尼羅河的上源。

加扎勒河

由發源于蘇丹西南部高原的耶伊河、朱爾河、洛爾河等“條河湖(多數為季節性河湖)組成帥時L勒水系從左岸匯入杰貝勒河。加扎勒河湖域沼澤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除朱爾河之外,其它所有支湖均消失于大沼澤中,每年注入尼羅河的水量很少。

索巴特河

該河流向西北,在馬拉卡勒以南匯入白尼羅河。是白尼羅河右岸支流,由巴羅河與皮博爾河匯流而成,從巴羅河源頭計起全長730公里,流域面積25萬平方公里,每年6~12月為雨季,河水很

尼羅河

尼羅河[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

大,最大流量發生在11月。河口平均流量412m3/s。雨季從河口至納綏爾城300公里河段可通航。

阿特巴拉河

阿特巴拉河是尼羅河最后—條支流,源自塔納湖以北的貢德爾地區,河長1120公里。主要支流有特克澤河。特克澤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東北部北緯12°,東經39°30'附近。至蘇丹境內舒沃克流入阿特巴拉河,流程約864公里,河床比降1:800。阿特巴拉河接納特克澤河后進入蘇丹粘土平原,經500公里左右的流程在阿特巴拉匯入尼羅河于流,比降為1:4000。

雖然阿特巴拉河與青尼羅河一樣源自埃塞俄比亞高原,但缺乏像塔納湖那樣的天然水庫,因此水文特征較之青尼羅河,又不盡相同:①年平均徑流量為120億立方米,是尼羅河重要支流之一。②為季節性河流,每年1~5月河床干涸,訊期集中在7~9月,8月份流量最大,達2037m3/s。河水暴漲暴落,流量季節變化之大比青尼羅河更甚。③河流泥沙較多。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貌

尼羅河流域南起東非高原,北抵地中海岸,東倚埃塞俄比亞高原,并沿紅海向西北延伸,西鄰剛果盆地、乍得盆地并沿馬臘山脈、大吉勒夫高原和利比亞沙漠向北延伸。

流域地貌可簡單歸結為以下三點:主要由結晶巖組成的東非高原和由熔巖構成的埃塞俄比亞高原分別踞于流域的南側和東南側;整個蘇丹基本上是一個由南往北微緩傾斜的巨大構造盆地,尼羅河縱貫其間;喀土穆以下尼羅河東西兩側則為廣闊的沙漠臺地。

尼羅河最上游是卡蓋拉河,它源于東非高原布隆迪境內。白尼羅河兩岸平坦,偶有基巖出露。白、青兩尼羅河合流處的周圍是吉齊拉平原。合流點以下的河段名尼羅河。尼羅河在喀土穆以北流經沉積巖區。河谷是平底的淺峽谷。瓦迪哈勒法附近的谷地寬僅201米,由此至阿斯旺一段的河谷都很狹窄。阿斯旺以下,河谷展寬,至納賈哈馬迪一帶約16公里。河道傍近東岸,河谷平原多在河西??κ磕轮涟⑺雇g有6處瀑布,它們都是由于組成河谷東側高原的基底結晶巖西延至谷中而造成的。兩岸谷壁不對稱,東壁高陡,西壁低緩。

河源至維多利亞湖出口的河源段具有明顯的山地河流特征,維多利亞湖出口至尼穆萊,河床比降達1:1200,沿途有卡巴雷加瀑布。該河段流經地區除了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裂谷間的高原淺水湖泊,還有沿西支裂谷發育的蒙博托湖、愛德華湖和喬治湖等斷層湖泊。

尼羅河流經廣闊的蘇丹粘土平原,地勢平坦,比降極緩,馬拉卡勒以上比降只有1:13900,沿途沼澤密布,河道分汊漫流。從馬拉卡勒至喀土穆,河床比降更趨平緩,僅1:100000。

尼羅河下游河段可細分為:①喀土穆至阿斯旺的峽谷段,尼羅河切穿廣袤的沙漠谷地,奔流而下,比降1:6000。由于結晶巖廣泛出露,河床基巖軟硬相間,形成著名的六大瀑布群;②阿斯旺至開羅段,穿越東、西部沙漠之間,河谷寬展而平坦,沿岸有狹長的河漫灘,比降為1:13000;③開羅以下的河口段,大致從開羅以下20公里處開始,河流分汊注入地中海,形成巨大的尼羅河三角洲,面積達2.4萬平方公里,沖積土層平均厚度在18米以上,地表平坦,河網縱橫,渠道密布,沿海多瀉湖和沙洲。

氣候

尼羅河流域跨緯度35°,南北氣候迥然不同,呈現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同時非地帶性因素(主要是地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氣候帶的分布。

位于流域東南部的埃塞俄比亞高原,由于地形隆起,氣候出現垂直帶譜,并具有干濕季分明的特點。夏季,北非和阿拉伯半島上空屬低壓帶,南印度洋吹來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為西南風,與來自幾內亞灣的濕熱氣流合并為強大的西南氣流,沿高原迎風坡抬升,形成7~9月的“大雨期”。冬季,高原盛行來自西南亞大陸干燥的東北風,形成10月至翌年2月的干季。3~4月,蘇丹位于低壓中心,從印度洋面吸引一股濕潤氣流,在高原大部分地區形成“大雨期”前的“小雨期”。高原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毫米,是尼羅河流域最重要的降雨中心。

尼羅河

尼羅河[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

流域南部,東非高原西北部不僅受來自幾內亞灣濕潤氣流的影響,而且由于地處赤道湖區,太陽輻射強烈,對流旺盛,因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200~1300毫米,季節分配也較均勻:月平均降雨量最多不超過180~200毫米,最少不低于50~60毫米,沒有明顯的干季,相對濕度約為70%,這是尼羅河流域的另一個降雨中心。

由尼穆萊往北,雨季縮短,雨量遞減,等雨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蘇丹南部雨季出現在4~10月,中北部則限于7~8月??ν聊履暧炅坎蛔?00毫米,而棟古拉—開羅之間年雨量更在25毫米以下,阿西尤特以南經常終年無雨。由于受地中海式氣候的影響,自開羅起北至沿海,年雨量從25毫米漸增至200毫米,降雨多在冬季。

自然資源

編輯

尼羅河在阿斯旺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40億立方米,即尼羅河的總水量。由于尼羅河流經不同的自然帶,資源的分布亦呈現明顯的緯度地帶性。流域徑流資源總的趨勢是由南往北遞減。同時,由于非地帶性因素(地形)的影響,對水資源的緯向分布產生干擾,在流域內形成最主要的水源區一埃塞俄比亞高原和最大的耗水區一蘇丹南部廣大沼澤,從而改變了尼羅河流域水量平衡狀況。在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尼羅河流域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極不均衡,地域差異十分明顯。

見尼羅河水系各流域徑流資源表,表中列有7個徑流區,其中4個是產水區,3個是失水區。

由于尼羅河干支流各流域自然水文特性和水資源狀況互有異同,故根據水資源特征,結合氣候、地形等因素,將整個尼羅河流域大致分為4個區域:

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

范圍自河源至蒙加拉,面積46.6萬平方公里,地處熱帶雨林、草原,降雨比較豐富,是流域兩大降雨中心之一。由于降雨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加上有眾多湖泊調節,徑流變化較小,這一地區河床比降大,沿途多瀑布急流,有魯蘇木、歐文、卡巴雷加和富拉瀑布等。水能資源比較豐富,僅卡巴雷加瀑布潛在水能資源就達50億kW·h。

高原季節豐水區

除了青尼羅河、阿特巴拉河流域外,本區還包括索巴特河上游地區,面積約46.9萬平方公里。自然景觀呈現垂直帶譜、降雨豐沛,但季節分配很不均勻,絕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9月。干濕季節分明,河水陡漲陡落,形成明顯的洪水期和枯水期。這一地區提供的水量占尼羅河干流年徑流量的89%,是尼羅河流域的主要水源。

尼羅河

尼羅河[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

由于落差大、水量多,水能資源最為豐富。僅埃塞俄比亞境內青尼羅河流域水能蘊藏量就達1720億kW·h,經濟上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380億kW·h。

沼澤失水區

范圍自蒙加拉至喀土穆,包括杰貝勒河、加扎勒河、索巴特中、下游以及白尼羅河等流域,面積達89.4萬平方公里。自然景觀從南往北由熱帶稀樹草原過渡為半荒漠。年平均降雨量從946毫米(蒙加拉)減至167毫米(喀土穆),本區比降極緩,沼澤廣泛分布。蒸發消耗大,沼澤失水嚴重。

水量補給

范圍自喀土穆至河口(除阿特巴拉河流域外),面積達105.1萬平方公里,自然景觀為熱帶沙漠,降雨稀少,蒸發強烈。這是一個徑流上完全依賴上游補給的沙漠失水區。

在喀土穆至阿斯旺河段,河流下切很深,有六處瀑布,水能資源較為豐富。

開發

尼羅河流域就全流域平均而言,是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限于流域內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水資源的利用仍以農田灌溉為主,而且除埃及以外,水資源短缺問題尚不突出,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源將嚴重不足,需要流域內各國加強合作,合理、充分開發尼羅河水資源。為了動態地反映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范圍擴大的全過程,下面按時間順序,以利用河水的主要途徑為標志劃分5個階段加以敘述。

19世紀20年代前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主要發展引洪漫灌,也開始修建蓄水水庫,采用自流引水和提水灌溉。

尼羅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始于沙漠失水區。在埃及,水文測量和河水開發利用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就掌握了尼羅河定期泛濫的規律,沿尼羅河谷地引洪漫灌,發展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一種傳統的灌溉方法一圩垸灌溉。每年汛期通

尼羅河

尼羅河[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

過水渠將洪水引入面積不等的圩垸,水深1~2米,停留40~60天,淤積的泥沙成為一年一度的寶貴肥源。當河水位下降時,潴水流回尼羅河,即行播種小麥、豆類等作物。除引洪漫灌的方式,也修建過灌溉水庫和采用提水灌溉的。據說,在公元前2700~2600年間,埃及曾在開羅東面30公里的一條稱為瓦迪加拉瓦的河上修建了一座叫埃爾發拉的壩,以攔蓄山區的洪水。很早以前,埃及就出現了吊桶汲水灌溉,但是灌溉面積不大,而且沖積物含量很低,因而不能肥田。除埃及外,蘇丹北部尼羅河沿岸也發展了類似的傳統灌溉農業。

20年代至20世紀初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在繼續引洪漫灌的同時,建閘壅水,引枯水灌溉,提高農田復種指數。

初具規模的常年灌溉始于19世紀20年代,1826年進行了尼羅河岸改善丁程并開挖了深渠系統,從而增加了灌溉面積。1843年埃及決定在尼羅河上建閘,以控制、抬高枯水位進行常年灌溉井宜泄洪水。1861年舀先在開羅以北23公里羅塞塔和杜姆亞特支流上建成2座水閘,即三角洲閘。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大型壅水工程。標志著埃及的灌溉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至20世紀初又陸續興建了齊夫塔、阿西尤特、伊斯納等水閘,壅水工程的建成和使用,使埃及在枯水期獲得灌溉用水,從此傳統的圩垸灌溉開始向常年灌溉過渡。埃及的灌溉面積從1820年的126萬平方百米增至1907年的227萬平方百米,相應的復種指數也由1提高到1.43。

60年代初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修建年調節水庫,調節年內徑流,提高年徑流利用程度,并開始河流的綜合利用。

隨著常年灌溉的擴大,復種指數的提高,復種作物需水量的不斷增加,自然徑流已不敷灌溉需要,于是進一步

尼羅河

在亞斯文的尼羅河景觀

開發利用的目標就轉向主要來自季節豐水區的大量汛期洪水。為了蓄洪濟枯,1902年埃及在阿斯旺建成尼羅河上的第一座水壩一阿斯旺老壩,庫容10億立方米,灌溉面積16.8萬平方百米,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現代化蓄水工程。老壩先后兩次加高,1912年加高6米,庫容增至25億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8萬平方百米,1932~1933年第二次加高8米,庫容達到50億立方米,壩高達到83米,增加灌溉面積。萬平方百米,灌溉面積有32.8平方百米,左岸有一座水電站,該壩還設有通航船閘。1937年埃及又在蘇丹境內喀土穆以南48公里的白尼羅河上建成杰貝勒奧利亞水壩,庫容35億立方米,枯水季節向埃及放水,灌溉面積33.7萬平方百米。

除了興建上述水壩外,埃及還增建了納賈哈馬迪閘(1930年)和伊德費納閘(1950年),并對其它水閘進行加固、改造或重建。

這樣,自阿斯旺老壩以下沿尼羅河谷至三角洲,埃及已具備完整的灌溉系統。伊斯納閘左岸為阿司風渠,長125公里,右岸為卡拉比亞渠,長225公里。納賈哈馬迪閘以上則分東一西納賈哈馬迪渠。阿西尤特閘左岸有易卜拉希米亞渠,長317公里,夏季流量30~80m3/s,洪水期達500~900m3/s,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渠之一。此外,另有優素福河從該渠引水至法尤姆綠洲。這些渠與尼羅河大致平行,灌溉尼羅河西岸的狹長地帶。三角洲地區共有4條干渠,伊斯梅利亞渠、陶菲克渠、米努夫渠和布梅拉渠。其中伊斯梅利亞渠長123公里,流量100m3/s,東接埃及蘇伊士運河,除了用于灌溉還可通航。所有十渠又依次分出眾多支渠,組成嚴密的灌溉網。1966年灌渠總長已達25500公里。

灌渠每年2~12月放水,1月份停水進行歲修,灌溉方式為輪灌,輪灌期隨作物而異。

此外,埃及對于排水也十分重視,1964年排水渠總長達22000公里,其中暗管排水總長為12000公里,捧水干支渠已初步形成系統。同時埃及還大力發展提水灌溉并控制自流灌溉。

蘇丹的常年灌溉始于20世紀20年代。青、白尼羅河之間廣大的杰濟拉平原具備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優越條件。1925年青尼羅河建成森納爾水壩,庫容7.8億立方米,從此自流灌溉取代了機泵提水灌溉,植棉面積迅速擴大,1951~1952年森納爾水壩加高擴建,庫容增至9.3億立方米。1988~1959年杰濟拉灌區面積已達42萬平方百米。

蘇丹獨立后又在杰濟拉灌區西酉開辟曼吉爾灌區。自1957年起至1963年分五個階段建成,總計發展灌溉面積25萬平方百米。為了滿足新增灌區的農業用水,1960~1966年又在森納爾水壩上游興建規模更大的羅塞雷斯水壩,初期壩高57米。庫容達20億立方米,后加高至68米,庫容增至7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553平方百米。

1964年蘇丹還在阿特巴拉河建成哈什姆吉爾巴水壩,開辟新的自流灌區以安置因阿斯旺高壩蓄水而遷居的5萬蘇丹人。水庫庫容為13億立方米,可灌溉農田21萬平方百米,60年代第一階段竣工,灌溉面積已達5萬平方百米。

上述自流灌區均具有配套的灌溉系統,水渠縱橫,井然有序。如杰濟拉主灌區和曼吉爾分灌區各有一條總干渠4米、流量168m3/s;曼吉爾總干渠寬50米、深4米、流量186m3/s。兩條總干渠分別向若干條干渠供水,每條干渠又向支渠輸水,杰擠拉和曼吉爾兩大灌區總面積超過80萬平方百米,由于管理嚴密、產量穩定、灌溉成本低,已成為非洲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范例。

在這一段時期,尼羅河流域各國修建了一系列工程,雖然主要是為灌溉服務的,但一些工程也有一定的發電效益。

不過,在這一時期所建的水庫均屑年內調節水庫,為了防止泥沙淤積,一般采用排渾蓄清運用方式,只能蓄存當年洪水期的部分余水以補充翌年枯水期之不足,盡管如此,庫內淤沙仍然逐年增加,蓄洪能力每況愈下,一旦遇到枯水年份上述水庫就顯得無能為力。

此外,在本階段由于蘇丹現代灌溉農業的興起,影響到埃及夏季灌溉用水。為此,1929年埃及與英國簽訂了尼羅河水協議,對蘇丹杰濟拉農場的用水量和森納爾水庫的蓄水時間作了嚴格限制,埃及占有480億立方米,蘇丹可占有40億立方米(均以阿斯旺計算)的用水份額。這說明埃及、蘇丹開始出現用水矛盾。

為充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埃及和蘇丹于1959年11月簽定了新的尼羅河水協議。該協議承認埃及、蘇丹的既得利益;同意在埃及興建阿斯旺高壩,高壩每年凈效益為220億立方米,埃及享有75億立方米,蘇丹則獲得145億立方米,這樣埃及、蘇丹兩國的份額分別增至555億立方米和185億立方米;此外,兩國還同意在蘇丹興建沼澤分水工程從而增加尼羅河水量,費用和利益均由兩國平分,并成立常設聯合技術委員會監督執行。新的協議體現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所出現的國際協作。

60年代末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以修建阿斯旺高壩為標志,開始徑流的多年調節,提高枯水年的用水保證率,河流的綜合利用已初具規模。

前已述及,尼羅河水資源年際變化很大,有豐水年和枯水年之分,年徑流量最多曾達1510億立方米,最少卻只有420億立方米,相差懸殊,有的年份大量河水未經利用白白泄流入海,有的年份又遠遠不敷灌溉需要,解決上述矛盾的唯一辦法是在尼羅河興建多年調節水庫,容蓄豐水年的多余水量以備枯水年所需。

尼羅河流域各國曾研究過“世紀蓄水計劃”,計劃在尼羅河上游干支流上修建一系列蓄水工程。該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工程:①修建蒙博托湖多年調節水庫,與維多利亞湖水庫共同調節徑流;②修建繞過蘇德招澤地的瓊萊渠以減少蒸發損失;③修建塔納湖多年調節水庫;④在阿特巴拉至瓦迪哈勒法之間的尼羅河干流上修建一座年調節水庫(第四瀑布壩)。該計劃與修建阿斯旺高壩方案進行過比較。由于前者規模太大,實現的時間長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沒有采納,而決定先修建阿斯旺高壩。

尼羅河

尼羅河[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

大壩子1960年1月9日開工,1967年大壩基本建成,1970年工程全部竣工。為了可以全年進行灌溉,人們于19世紀在尼羅河上修建了幾座攔河壩。1970年阿斯旺水壩建成,1959~1970年,耗時11年,耗資10億美元,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阿斯旺高壩。阿斯旺高壩控制了尼羅河每年的洪水,保護了居民和農作物,還可以提供大量的電力。阿斯旺高壩位于埃及阿斯旺市附近。是一種填石壩。壩高111米,頂長3830米,體積4430萬立方米,所形成的水庫(納賽爾水庫)容量為1689億立方米。水庫建成后增加灌溉面積32萬多公頃,并把28萬公頃的洪泛區改造成常年灌溉區。埃及和蘇丹協議將尼羅河水(年總量約740億立方米)由兩國分享,其中555億歸埃及。為建水庫,遷移了阿布辛拜勒古廟,人口遷移達14萬。形成了新農業區。高壩給埃及帶來了巨大利益。

阿斯旺高壩建在老壩上游7公里處的薩德埃阿利河谷,在開羅以南800公里。最大壩高111米,水庫總庫容1689億立方米,有效庫容900億立方米。水庫回水長500公里,在埃及境內長約300公里,稱為納塞爾湖,在蘇丹境內約200公里,稱為努比亞湖。水庫平均寬度10公里。水電站裝機12臺,總裝機容量210萬kW,年發電量100億kW·h。高壩建成后有效地消除了尼羅河水位的季節性漲落。除去100億立方米的平均蒸發、滲漏損失外,尼羅河每年可提供740億立方米的穩定水量為埃及、蘇丹所用,比建壩前增加了220億立方米。

高壩給埃及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方面的,具體表現為:①保證了灌溉用水需要,可擴大耕地55萬平方百米,并使上埃及尚存的38萬平方百米耕地由圩垸灌溉變成常年灌溉。提高廠耕地夏種指數,使埃及農業增產25%,并在1972~1973年、1980~1987年極枯水期挽救了農業。②控制洪水、消除水災。大壩建成后,埃及已戰勝了1964、1967、1975年3次大洪水。③高壩建成非洲大型水力發電站,為埃及提供廉價的電力,從而減少熱電站的燃料消耗。④改善航運條件,使尼羅河(埃及段)貨運量增至1000萬噸。③減少下游灌渠的清淤工作,節約疏浚費用。⑥納賽爾湖發展為大型淡水漁場,漁獲量逐年增加,漁業資源潛力很大。⑦阿斯旺地區旅游業得到發展,增加政府收入。⑧促進城鎮繁榮、增加就業機會。

埃及利用高壩增加的尼羅河水份額制訂了1960~1980年土地開墾計劃。計劃共12項,其中7項在下埃及三角洲周圍和西奈半島,另外5項在上埃及尼羅河谷地??偣灿媱潝U大耕地52.5平方百米,至1980年埃及利用新增的尼羅河水份額已開墾土地47萬平方百米。另外,從60年代起埃及通過擴建灌渠、興建抽水站分兩個階段將上埃及尼羅河谷32萬平方百米耕地由季節灌溉改為常年灌溉。

但另一方面,高壩對生態環境和社會也產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影響:①從庫區內遠遷和安置了13萬人,移民投資占總投資的25%。②泥沙淤積庫內,不但使下游失去一年一度的天然肥源,同時還引起下游河床刷深。③破壞三角洲北緣沖淤平衡,引起尼羅河三角洲的侵蝕后退。④下泄淡水減少,導致三角洲地區水質變化。海水倒灌,尼羅河口外沙丁嚴重減產。⑤常年灌溉面積擴大導致三角洲地區土壤次生鹽堿化加劇、血吸蟲發病率上升。

當然,高壩的興建是出于埃及國民經濟的需要,盡管總費用高達5.9億埃鎊,但每年的經濟收益卻超過2.3億埃鎊。高壩建成運行以來,累計收益早已超過投資和損失。全面加以衡量認為利大于弊、得多于失。

蘇丹在這一時期繼續致力于尼羅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70年代仍優先發展灌溉、水電,增加對尼羅河水份額的使用。大型項目主要是興建賴哈德和凱納納灌區。

賴哈德灌區位于杰濟拉灌區東南賴哈德河岸,南北長160公里、東西寬15~25公里,總面積3160平方公里,可開墾27萬平方公里土地。該灌區利用賴哈德河的青尼羅河水,采取提水灌溉和自流灌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灌溉。1973年在賴哈德筑壩蓄洪。由于該河為季節性河流,旱季河床干涸,水庫蓄水不敷旱季灌溉需要,為此在青尼羅河畔的米拉興建一座非洲最大的電泵站,抽取青尼羅河水,通過一條長84公里,深2.5米的干渠送往灌區。此外該工程還包括修建10座大橋,108座中小橋梁,9座泄洪站以及52個灌溉閘門。

凱納納灌區位于喀土穆以南約300公里。青、白尼羅河之間的廣大熱帶灌叢草原,計劃從羅塞雷斯水庫開始沿青尼羅河西岸修筑運河,發展自流灌溉,開墾土地50萬平方百米。利用白尼羅河水進行提水灌溉。工程包括興建四座大型水泵站,干渠29公里,支渠279公里以及配水建筑物500處。提水高程40米,干渠引水流量4.2m3/s。

地處季節豐水區上游的埃塞俄比亞則繼續著手開發青尼羅河的水力資源。1973年在沃累加省青尼羅河支流建成芬恰壩,裝機容量10萬kW,最大年發電量5.32億kW·h。

此外,位于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的坦桑尼亞1978年在維多利亞湖南岸姆萬扎地區建成尼卡卡達水電站,發電能力1.8萬kW。

到目前為止,尼羅河流域已有大型水閘7座,大壩10座,水電裝機容量290.1萬kW,全流域灌溉面積454.8萬平方百米,其中尼羅河水所灌溉的耕地面積達446.8萬平方百米。

80年代至今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在繼續修建多年調節水庫的同時,采取增水、保水、省水等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全面進行河流的綜合利用。

(1)供需矛盾。隨著尼羅河流域各國經濟的發展,對于尼羅河水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水源不足的矛盾日趨嚴重。

埃及地處沙漠失水區,尼羅河水對于埃及經濟乃命脈所系。一個多世紀以來,埃及的耕地面積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仍趕不上入口增長速度,以致人均耕地面積及種植面積反而逐年減少,并且這種趨勢仍將繼續。耕地缺乏、糧食不足是埃及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開發水源、擴大耕地一向是埃及的既定國策。阿斯旺高壩為埃及提供的尼羅河水份額已不能滿足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水資源的緊張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保護和開發尼羅河水資源已成為埃及制訂經濟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蘇丹自然條件優越,水土資源豐富。尼羅河流經蘇丹國境約3300公里,幾乎為全長之半,差不多所有重要支流均在蘇丹境內匯集,土地遼闊,可耕地面積達8400萬平方百米,已耕地不到1000萬平方百米,農業生產潛力很大。蘇丹經濟一向以農業為基礎,重點是發展灌溉,增耕地。灌溉用水急劇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也漸趨尖銳。擴大水源、增加尼羅河水份額亦大有必要。

埃塞俄比亞位于季節豐水區上游,本身卻季節性缺水,按照氣候條件,全國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作物,高原上普遍可以一年兩熟,農業甚至可以一年三熟,但由于灌溉不發達,因此極少復種。有限的灌溉面積主要集中在阿瓦什河流域和厄立特里亞(現已獨立),尼羅河流域幾乎空白。1978年埃塞俄比亞決定在阿特巴拉河、特克澤河和青尼羅河支流丁德爾河、伯萊斯河筑壩攔水,發展灌溉,以改變水土流失、旱季缺水的狀況。過去未參加簽訂尼羅河水協議的埃塞俄比亞迫切要求分享尼羅河水,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程度。

此外,位于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的一些國家也紛紛擬訂了開墾沼澤、發展灌溉的計劃。如烏干達準備開墾基奧加湖南部沼澤種植水稻;肯尼亞打算開墾維多利亞湖附近的亞拉河沼澤;坦桑尼亞擬在維多利亞湖岸發展提水灌溉,擴大棉花、水稻種植面積,同時還與盧旺達、布隆迪、烏干達合作開發卡蓋拉河沼澤,發展農業。

尼羅河水資源不僅為多數流域國家所關注,甚至還為流域以外的國家所矚目,大有供不應求之勢。

(2)開源節流的主要措施。

挖掘尼羅河水資源潛力的關鍵在于減少河水的蒸發損失,包括湖面、河面、水庫面和沼澤的蒸發。比較可行的是減少沼澤的蒸發損耗,尤其是減少蘇丹境內大面積沼澤的蒸發損失。

旨在減少杰貝勒河在蘇德沼澤失水的瓊萊運河計劃幾經修改后已開始付諸實施。該工程于1976年7月由法國國際建筑公司承包,采用巨型斗輪式挖掘機施工。以瓊萊以南70公里的博爾作為起點,運河全長350公里,底寬46~52米,深4.5米,邊坡1:2,總共挖掘土方8700萬立方米,引水能力830m3/s,相當于杰貝勒河在蒙加拉平均流量的四分之一。運河于1978年6月破土動工。除了開挖運河外,還在運河首尾分別建節制閘以控制進出水量。分水運河竣工后由于沼澤:地區蒸發失水減少,尼羅河在馬拉卡勒的年徑流量將增加47億立方米,相當于在阿斯旺每年凈增水量38億立方米,由埃及、蘇丹平分。

上述沼澤引水計劃一旦實現,每年總共可增水200億立方米,開發潛力較大。

“世紀蓄水計劃”雖因讓位于阿斯旺高壩工程而推遲實施,沼澤地區分水工程的實現實際上是“世紀蓄水計劃”的啟動,是進一步充分利用尼羅河水資源所必要的重大措施。

世紀蓄水工程由于能控制東非高原豐水區全年水量并進行多年調節,竣工后將為下游提供穩定可靠的自然徑流,從而保證沼澤分水運河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利用沼澤分水運河,世紀蓄水工程才具有實際意義。

除沼澤之外,每年水庫、湖泊的蒸發耗水量非??捎^。一旦沼澤地區潛力開發殆盡,可以預見下一個目標很可能是設法減少水庫、湖泊的蒸發損耗以增加尼羅河水量。

除了上述措施外,其他措施還包括提高灌溉技術,節約用水,增加水的重復使用等。例如,埃及迫于入口增長的巨大壓力,必須繼續擴大耕地,以使糧食增產。然而埃及該國境內的尼羅河水資源潛力幾于已開發殆盡。對于如何解決國內用水問題已采取以下對策:一是積極擴大尼羅河水以外其它水資源的利用;二是提高灌水技術,節約用水,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有效利用耕地,走精耕細作道路。在這方面已采取的措施有:改善排水系統,將露天排水改為暗管排水;提高河水重復使用率;發展提水灌溉、噴灌滴灌。

(3)重視環境生態問題。

隨著入口增長、經濟發展,流域各國對尼羅河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人類活動對流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和沖擊愈來愈大,由此引起的牛態環境問題也愈來愈為人們所重視。這一點在開發利用歷史最悠久、程度最深的埃及表現尤為突出。

一個多世紀以來,埃及常年灌溉面積不斷擴大:由于渠道長期輸水,灌水下滲,下水位顯著上升,從而導致三角洲地區上壤沼澤化和次生鹽堿化,肥力下降,影響作物產量。這是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引起農業牛態環境退化的事例,為此埃及采取了相應的整治措施:重視農田基本建設,加強田間排水,推廣提水灌溉,控制農業用水。這些措施既節約了寶貴的灌溉用水,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次生鹽堿化的發展,使農業牛態環境得到保護。

阿斯旺高壩的建成運行給埃及帶來廠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工程對埃及的環境、社會也產生了一系列副作用,這充分說明興建大型水利工程時不僅要考慮技術經濟效果,同時還必須兼顧工程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對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應事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權衡利弊、防患未然,對于今后進一步開發尼羅河水資源來說至關重要。

蘇丹瓊萊運河同樣存在上述問題,工程的經濟效益非常明顯,產生的環境影響也不容忽視。工程興建后,使沼澤地區原來的水文情況發生了變化,對漁業、水生生物等具有長期影響,改變了沼澤地帶的相對比例和面積,影響了當地部落的游牧生活。因此,規模宏大的運河工程在全部竣工前仍需對其環境、社會影響作出相應的評價,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使運河兼具良好的技術經濟和環境質量效果。

埃塞俄比亞林地面積小,森林復蓋率不高,降雨強度和河床比降都很大,加上過度砍伐,水土流失嚴重,因此今后在開發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流域,發展灌溉農業時必須重視水土保持,開發和整治都不可偏廢。

(4)加強國際合作、統一規劃、共同開發、合理分配水資源。尼羅河是一條國際性河流,隨著流域各國用水量的增加,水資源的分配已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因此,流域各國應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合理地開發水資源。另外,尼羅河流域是一個涉及許多國家的地理單元,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從總的發展趨勢看,盡管矛盾和困難很多,但是流域各國已有經過協商合理分配水資源的先例,今后只要進一步加強協商合作,存在的矛盾可望得到解決。

旅行

1、不建議乘

尼羅河

三桅帆船

坐三桅帆船進行長途游覽,這種船船上沒有廁所,飲食很成問題,若是條件允許,還是選擇游輪比較舒適。若在阿斯旺進行短期的尼羅河之旅,則以乘坐三桅桿帆船為宜。

短途用三桅帆船

2、尼羅河兩岸的艾得夫神殿與康孟波神殿,在尼羅河上便可以觀覽全貌。

3、推薦夜游尼羅河。乘坐大型客船,自助餐飲、用餐環境舒適,有肚皮舞等特色娛樂活動。

夜游尼羅河大型船只

歷史意義

尼羅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這一地區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突出的代表就是古埃及。流經埃及境內的尼羅河河段雖只有1350千米(全長6671千米),卻是自然條件最好的一段,平均河寬800~1000米,深10~12米,且水流平緩。提到古埃及的文化遺產,人們首先會想到尼羅河畔聳立的金字塔、尼羅河盛產的紙草、行駛在尼羅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測的木乃伊。它們標志著古埃及科學技術的高度,同時記載并發揚著數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

紙草是種形狀似蘆葦的植物,盛產于尼羅河三角洲。莖呈三角形,高約五米,近根部直徑6~8厘米。使用時先將紙草莖的外皮剝去,用小刀順生長方向切割成長條,并橫豎互放,用木擊打,使草汁滲出,干燥后,這些長條就永久地粘在一起,最后用浮石擦亮,即可使用,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書寫載體—紙莎草紙,比中國蔡倫的紙還早1000多年,成為后世學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獻。但由于紙草不適宜折疊,不能做成書本,因此須將許多紙草片粘成長條,并于寫字后卷成一卷,就成了卷軸。

埃及出土的一艘約公元前4700年的古船,船長近50米,設備完好,可見當初航海技術與規模。而較輕型的船則用蘆葦捆綁而成。別小看這種蘆葦船,現代人復制的蘆葦船已經證明,這種船可以橫渡大西洋。這些無疑為古埃及的社會繁榮與文明走向世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尼羅河還使當地人們產生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想象力。坐落在東非干旱大地上那氣勢恢宏的神廟是多么粗獷,與旁邊蜿蜒流淌的尼羅河形成強烈對比。古埃及很多藝術品都既具陽剛之氣又不乏陰柔之美。

相傳,女神伊茲斯與丈夫相親相愛,一日,丈夫遇難身亡,伊茲斯悲痛欲絕,淚如泉涌,淚水落入尼羅河水中,致使河水猛漲,造成泛濫。每年到了6月17日或18日,埃及人都為此舉行盛大歡慶活動,稱為“落淚夜”。從這個神話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對尼羅河深深的感情。

尼羅河——埃及的搖籃

穩定持久的尼羅河文明即古埃及文明,產生于約公元前3000年。埃及位于亞非大陸交界地區,在于蘇美爾人的貿易交往中,深受激勵,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文明。

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不同,它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在這些自然屏障的懷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

作為“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莊稼可以一年三熟。據希臘多德記載:“那里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濫出來,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以后便只是等待收獲了?!钡拇_,是尼羅河使得下游地區農業興起,成為古代著名的糧倉。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下,使古埃及的歷史比較單純。從約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31個王朝。其間雖然經歷過內部動亂和短暫的外族入侵,但總的來說政治狀況比較穩定。

古埃及的文字最初是一種單純象形文字,經過長期的演變,形成了由字母、音符和詞組組成的復合象形文字體系。今見古埃及及文字多刻于金字塔、方尖碑、廟宇墻壁和棺槨等一些神圣的地方。埃及盛產的一種植物—紙草,其莖干部切成薄的長條壓平曬干,可以用作書寫。這種紙草文書有少數流傳至今。

字母的出現,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間。把聲音變成字母這一巨大的進步,是古埃及人完成的。這些字母由埃及人傳給地中海東岸(今敘利亞境內)的腓尼基人。作為亞洲文化和歐洲文化中介的腓尼基人,把這些字母演變成真正的音標文字,傳到古希臘。這一字母系統,后經希臘人增補元音字母而進一步完備,形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又經過一些改進后傳遍四方。字母是古埃及人留給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文化遺產。

古埃及對天文學和數學所作出的貢獻,足以和兩河文明相媲美。他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把一年確定為365天。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其淵源來自于此。古埃及人很早就采用了十進制記數法,他們仍然沒有“零”的概念。他們的算術主要是加減法,乘除法化成加減法做。埃及算術最具特色的是,已經初步掌握了分數的概念。在幾何學方面,埃及人已知道圓面積的計算方法,但卻沒有圓周率的概念。他們還能計算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以及立方體、箱體和柱體的體積。

埃及的醫學成就比美索不達米亞突出。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經過特殊處理的風干尸體),與他們的金字塔一樣,舉世聞名。制作木乃伊增長了埃及人的解剖知識,因而使他們的內外科相當發達。他們的醫術分工很細,據說每個醫生只治一種病。

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關心死亡,為來世(特別是國王的來世)作好物質準備,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個主要特征。古埃及的木乃伊和金字塔(墳墓),都與這種宗教信仰有關。埃及人崇拜太陽神,特別在法老政權強化以后,埃及興起了崇拜太陽神的一神運動。太陽神拉,后來又叫阿蒙-拉。是埃及的最高神,法老(國王)則被視為太陽神的化身。因此,法老始終被認為是神王,沒有神圣的法老與世俗的法老之區別。法老既然作為神王,其權力也就被神化,他的話就是法律,因而埃及也就沒有什么嚴密的法律制度。國家對經濟生活的絕對控制,也是埃及文明的顯著特征。

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也是在國家控制下的埃及勞工最著名的集體勞動成果。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底座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至于塔端成為尖頂,形似漢字的“金”字,故中文譯為金字塔。在歐洲各國語言里,通常稱之為“庇拉米斯”(如英文為pyramid),據說在古埃及文中,“庇拉米斯”是“高”的意思

尼羅河

夜游尼羅河

。埃及境內現有金字塔70~80座,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尼羅河下游西岸,吉薩一帶的金字塔,此地離埃及首都開羅只有10多公里。其中最大的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約公元前2590~公元前2568年在位)的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中唯一現存的古跡。

除金字塔之外,埃及的神廟、殿堂等建筑也頗為宏偉壯觀。相形之下,埃及的人物雕像顯得呆板冷漠,埃及的木乃伊文化令外人難以理解??傊?,埃及文化的特點是神王合一,追求永恒,顯得比較單一、穩定而保守。相對而言,埃及百姓的生活平庸而滿足。與此相映的是,埃及工匠制造奢侈品的技術舉世公認。埃及人最早發明了美容品,發展了制造美容品的技術。

資源之爭

隨著尼羅河流域國家的人口增長和工農業發展,各國對水的需求與日俱增。而分配尼羅河水的依據仍然是幾十年前的協議。

1929年,在當時英國殖民者的提議下,9個尼羅河流域國家達成一項賦予埃及和蘇丹對尼羅河水擁有優先使用權的協議,埃塞俄比亞沒有加入這項協議。1959年,尼羅河流域國家對協議進行了部分修改,埃及每年享有555億立方米的尼羅河水,而蘇丹的份額為185億立方米,其他國家認為協議不公。

曾被稱為非洲“水塔”的埃塞俄比亞扼守著青尼羅河的源頭,每年從埃塞境內注入尼羅河的水量占尼羅河總水量的86%,因此埃塞要求每年至少分得120億立方米的河水。而埃及和蘇丹不同意埃塞從上游截留河水,認為這將影響下游的生存。由于嚴重缺水,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曾經說過:“埃及將對任何可能危及青尼羅河水流的行動作出強硬反應,哪怕訴諸戰爭?!?/p>

最長爭議

編輯

最長的河流:尼羅河,亞馬遜河有爭議。尼羅河長度為6695公里,是公認的世界第一長河,由巴西,秘魯兩國組成的科考隊經過長途跋涉,發現亞馬遜河新源頭,這個源頭使得亞馬遜河長度達到了6800公里,成為第一長河,但引起了專家們的爭議。美國地理勘測衛星已證實世界第一長河為亞馬遜河。

至今由不同地理學家測量所得的亞馬遜河長度在6,259和6,800千米(3,889和4,225英里)之間。通常說,亞馬遜河“至少”有6,400千米(4,000英里)長。尼羅河被報告過的長度在5,499至6,690千米(3,417至4,157英里)之間。通常說,它長“約”6,650千米(4,130英里)。

2007年,一項由巴西科學家進行的實地探險得出結論,亞馬遜河實際上比尼羅河長65公里。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IBGE)在2008年通過衛星圖像再次計算了亞馬遜河的長度。他們使用2007年被巴西科學家標定的源頭來計算亞馬遜河的長度,計算出的長度為6,992千米(4,345英里)。使用同樣的技術計算出的尼羅河長度是6,853千米(4,258英里),盡管比以前的估計長些,但還是要比亞馬遜河短。

但是,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到測量的結果,比如河流起點和終點的確定。

旅游小貼士

編輯

吃:電烤羊肉、莫沙卡、烤鴿子、庫夏里

?。嚎稍陂_羅店住宿。

行:中國北京有直航飛往埃及開羅。

娛:坐船沿河觀賞優美景色。

政治概述

編輯

多年來對尼羅河的利用是東非和非洲之角的政治議題之一。許多國家,包括烏干達、蘇丹、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抱怨埃及對尼羅河水資源的霸權。尼羅河流域計劃是促進“尼羅河流域國家”和平協作和平等使用得著最重要的項目。但是許多人依然對于埃及在當地的支配作用而感到不安。

發展現狀

編輯

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羅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每年夏季尼羅河會發大水,在其河谷平原上沉積下肥沃的淤泥。尼羅河上有數個瀑布,它們主要是由小島、淺灘和礁石組成,組成阻礙航行的障礙。蘇丹境內的沼澤地對航行也造成障礙,以至于埃及曾經試圖挖運河來促進積水的流動。

今天尼羅河依然在大多數流程中被用來運輸貨物。尤其在冬季風逆流吹,因此帆船可以借助風力逆流而上,再借助水力行向下游。阿斯旺以北是傳統的旅游勝地,既有游艇也有傳統的木帆船。此外還有許多旅館式的游船,這些游船在樂蜀和阿斯旺之間航行,一般在埃德夫和康翁波???。過去這些游船從開羅一直開到這里,但出于安全起見多年來只在北部航行。

尼羅河

197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興建了一座110米的阿斯旺水壩,壩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水庫——納賽爾水庫,得到發電、防洪、灌溉、養魚、航運、旅游等利益。大壩的建成雖然防止了下游的洪水泛濫,但是尼羅河攜帶至下游和入海的泥沙大大減少,尼羅河三角洲的海岸線受海浪侵蝕不斷向后退縮。埃及政府已采取措施,防止三角洲被地中海吞沒。

尼羅河畔的城市有喀土穆、阿斯旺、樂蜀、開羅等。首都開羅在尼羅河三角洲的頂端,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邊的重要港口,也是非洲最大的港口。

1980年代里干旱在蘇丹和埃塞俄比亞導致大規模的饑荒。但是埃及通過納賽爾水庫的存水防止了干旱的襲擊。

參考資料

編輯

展開[1]尼羅河.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4-01-26].

[2]古埃及文明.中國大百科全書. [2024-01-26].

[3]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紅豆杉研究中心. [2024-01-26].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954/

(65)
詞條目錄
  1. 流域
  2. 水文
  3. 特點
  4. 水系組成
  5. 上游段
  6. 中游段
  7. 下游段
  8. 主要支流
  9. 地理環境
  10. 地貌
  11. 氣候
  12. 自然資源
  13. 旅行
  14. 最長爭議
  15. 旅游小貼士
  16. 政治概述
  17. 發展現狀
  18. 參考資料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午夜影院在线看,污污网站在线,尤物视频在线看,蓝光电影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