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名
- 2 歷史
- ? 建立背景
- ? 卡佩王朝
- ? 王權加強
- ? 領地統一
- ? 瓦盧瓦王朝
- ? 百年戰爭爆發
- ? 法蘭西民族國家形成
- ? 君主專制制度確立
- ? 法國宗教戰爭
- ? 波旁王朝
- ? 君主專制制度發展
- ? 大革命和王朝覆滅
- ? 戰爭和君主制的傾覆
- ? 波旁王朝復辟
- ?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
- ? 政權確立
- ? 王朝覆滅
- ? 二月革命
- 3 疆域
- ? 卡佩王朝
- ? 瓦盧瓦王朝
- ? 波旁王朝
- 4 人口
- 5 內政
- ? 君主專制
- ? 司法
- ? 封建割據時期的法律
- ? 等級君主制時期
- ? 君主專制時期
- ? 軍事
- ? 土地制度
- ? 封建領主制
- ? 封建地主制
- 6 外交
- ? 德國
- ? 意大利
法蘭西王國(法語:Royaume de France;987年–1792年、1814年–1848年)是歷史上的西歐封建君主制國家,也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法蘭西王國先后經歷卡佩王朝(987–1328)、瓦盧瓦王朝(1328–1589)、波旁王朝(1589–1792,1814-1830)、奧爾良王朝(1830-1848)四個王朝,歷時一千年左右。
國名
編輯從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逝世后,王國內部開始分裂。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位后人,洛泰爾一世、日耳曼人路易、禿頭查理簽署了《凡爾登條約》,協定把王國分成三份。其中禿頭查理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日后法蘭西王國的雛型。
其后管治著西法蘭克王國的卡洛林王朝開始走向衰落,而卡佩王朝卻開始崛起。在9世紀末至10世紀初的這段時間,兩個家族開始出現對立。987年,國王路易五世逝世,卡洛林家族后繼無人,卡佩家族的雨果·卡佩因此被擁立為西法蘭克國王,建立卡佩王朝。由于卡佩本來為法蘭西島公爵,因此國家也稱為“法蘭西王國”。
歷史
編輯建立背景
法蘭西王國是在843年凡爾登條約的基礎上形成的,卡洛林王朝自查理大帝死后分裂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整體防御力量大為削弱,于是阿拉伯人、匈牙利人、諾曼人開始在各個方向入侵西法蘭克王國。諾曼人的足跡幾乎遍及西法蘭克王國各地,884年加爾洛曼死時,西法蘭克王國仍面臨諾曼人嚴重的威脅。西法蘭克王國貴族找不到合適的王位繼承人能夠負起抵御諾曼人的重任,遂選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加洛林族的胖子查理(884-887)為西法蘭克國王。諾曼人聽到加爾洛曼的死訊,再次入侵法蘭西王國北部。885年諾曼人進攻巴黎,遭到巴黎伯爵厄德、巴黎主教戈什林組織的巴黎軍隊的阻擋。886年夏,胖子查理率兵解圍,但是當他的先遣部隊遭到挫折時,便不敢再度進攻。并向諾曼人繳納重金換取解圍。
胖子查理的喪權辱國行為,使自己在887年被兩國貴族廢黜,巴黎伯爵厄德在保衛巴黎之戰中聲威大震,被西法蘭克王國貴族推選為西法蘭克王國國王。厄德加冕后繼續和諾曼人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是西法蘭克王國部分大封建主見到諾曼人的威脅已解除,便開始起來反對厄德。以勃艮第公爵理查、奧弗涅公爵威廉、韋芒杜瓦伯爵赫伯特和蘭斯主教法爾科為首的大封建主,擁戴加洛林王朝的后裔純樸的查理為國王,舉兵反對厄德。厄德疲于作戰,公元898年死去,他的兄弟羅貝爾不肯繼續斗爭,遂臣服于純樸的查理,接受“法蘭西公爵”的稱號,領有巴黎、奧爾良、圖爾、夏爾特爾等地,內戰終止。
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王室紋章
在純樸的查理統治晚年,封建內訌有增無減。韋芒杜瓦伯爵赫伯特假意表示向查理<a href="http://www.csydxx.cn/215237/" target="_blank">屈服,誘使查理到佩龍納開會,查理輕信赴會,遭赫伯特囚禁。在查理被囚期間,羅貝爾之婿魯道夫被貴族選為國王(923-936)。魯道夫死后無嗣,羅貝爾之子偉大的雨果憑其勢力完全可以繼承王位,但是他仿效昔日法蘭克宮相的方法,專事幕后操縱,仍讓純樸的查理之子繼位。987年加洛林王朝的末代國王死去,雨果之子雨果·卡佩(987-996)被貴族和高級僧侶推選為國王,由于雨果在繼承王位前為法蘭西公爵,西法蘭克王國由此被稱為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自雨果·卡佩于公元987年加冕伊始到1328年因查理四世無子王朝男嗣斷絕而結束,共延續三百多年。
雨果·卡佩(Hugues Capet,約938年—996年)
王權加強
1108年,路易六世登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城市的興起與各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卡佩王朝的王權開始逐漸增強,法國的統一進程亦開始起步。
路易六世(法語:Louis le Gros,1081年—1137年)
路易六世自登基伊始就致力于王室領地內部的治理,迫使王室領地內那些原先桀驁不馴的城堡主從此俯首聽命。而后為了便于在全國范圍內平抑大封建貴族的勢力,改組了御前會議。改組后的御前會議則吸收了若干忠于國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參加,他們參議國事時通常聽從國王命令,很少受大封建主勢力的支配。為與大封建主抗衡,路易六世對當時的城市自治運動尤其是城市公社甚為看重與支持,以致被人譽為“公社之父”。
此外,他還力圖通過聯姻來擴大王室領地,當1137年阿基坦公爵去世時路易六世使自己的兒子娶公爵的女繼承人阿莉埃諾為妻,意在將阿基坦的領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同年,路易六世駕崩路易七世即位,在前朝舊臣的輔助下,繼續其父加強王權的政策。由于他娶了阿基坦公國女公爵阿莉埃諾為后,順理成章地把阿基坦的領歸入王室領地。當時阿基坦公國擁有羅亞爾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其面積甚至比王室領地還大、因而,這一歸并使王室領地面積大增,國王的實力明顯加強。
路易七世(Louis VII le jeune,1121年-1180年9月18日)
領地統一
1154年“金雀花亨利”繼承了英國王位,他建立了兼任英國國王與法國安茹伯爵的龐大的金雀花王朝,從此金雀花王朝便成為法王統一法蘭西的最大障礙,原本法王與諸侯間的爭斗開始演化成為法英兩國的較量。
亨利二世(Henry II,1133年3月5日-1189年7月6日)
1180年路易七世的兒子腓力二世登基,在繼位后不僅使卡佩王朝保持強盛,而且還既不屈不撓又計謀多端地與強大的金雀花王朝展開持久的斗爭。為了挫敗對手,他挑動和利用金雀花王朝國王亨利二世與其兒子“獅心理查”“失地約翰”父子兄弟之間的矛盾。
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
1202年,他借口失地約翰拒絕出席法國王室庭受審,違犯附庸義務,宣布剝奪英國在法國大陸的領地。從此他在法國的領地就只剩下吉埃內。1214年,決心報復的失地約翰在歐洲糾合了幾個因腓力二世威名大振而惶惶不安的王公,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佛蘭德爾伯爵和布洛涅伯爵等共同向法王進攻。同年7月,雙方在布汶展開大決戰,結果在腓力二世的領導下,法國軍隊和數萬名持有武器的市民擊敗了聲勢浩大的敵軍。正是這次戰役,首次真正激起了法蘭西民族感情的高漲。由于布汶大捷,法國王權大大鞏固,腓力二世也因此被譽為“奧古斯都”。
布汶戰役
1285年登上王位的腓力四世,身材高大風度翩翩人稱“美男子”。在“美男子腓力”統治時期,法國的王權進一步加強,統一大業亦有所進展,腓力四世通過與法國東部香檳伯爵領地和比利牛斯山區那瓦爾王因女繼承人結婚,順理成章地兼了這兩個地區。而后他又把目標定向加斯貢尼,當時加斯貢尼尚屬英王統治,菲力普四世力圖趁英王愛德華一世忙于平定英倫三島上的內亂之際,吞并英國在法國的這塊領地。通過聯姻和戰爭,腓力四世一度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使王室領地大大擴展。腓力四世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斗爭時,為爭取法國各階層的支持,在1302年首次召開三級會議,而后為了取締圣殿騎士團在1308年再次召開三級會議。三級會議的召開昭示著法國封建政權的形式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封建等級君主制得以建立。在腓力四世統治時期,封建國家機器已日趨完善。
腓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1268年4月28日-1314年11月29日)
瓦盧瓦王朝
1328年,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的男嗣斷絕,而英王愛德華三世作為腓力四世的外孫,要求繼承法蘭西王國王位。法蘭西王國貴族在三級議會上根據《薩利克法典》的規定:“女系不能繼承王位”,拒絕了愛德華三世的要求,推舉支裔瓦盧瓦家族腓力六世(1328—1350)即位,法蘭西王國瓦盧瓦王朝從1328年腓力六世加冕開始,到最后一任國王亨利三世1589年在宗教戰爭中被刺身亡后結束,共延續兩百余年。
腓力六世(Philippe VI,1293年4月1日-1350年8月22日)
百年戰爭爆發
自法王腓力二世以來,法蘭西王國想完成統一,設法兼并英王在法的領地,而英國則想收復失地。1337年5月,腓力六世下令沒收英王在法蘭西王國的封地,愛德華三世為了報復,重新提出對法蘭西王國王位的要求。1337年11月1日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蘭西,英法百年戰爭正式爆發。1340年6月,英國海軍在斯柳斯海戰中大敗法軍,1346年英軍侵入諾曼底。同年8月26日,英軍又在克雷西大捷。英軍旋即圍攻加萊城,經過7個月的攻打以后,1347年法軍被迫投降。加萊城的攻陷,使英國在法蘭西王國獲得了一個良好貿易據點和重要的軍事港口。1438年黑死病登陸法國后又傳染至英國,成千上萬的人喪生于瘟疫,英法兩國不得不暫時停戰。
查理五世將布滿金鳶尾的紋章簡化為三朵金鳶尾
1364年查理五世即位,他勵精圖治,在國內積極推行改革,謹慎地挑選比較廉潔的官吏整頓稅收,提高直接稅和間接稅,利用這些稅款進行軍事改革,建立常備軍,組織炮兵,改組海軍,建筑防御工事。1369年戰火重開,查理五世任命杰出的軍人布列塔尼人伯特蘭·德·蓋斯克林為保安長官統帥全軍。1370—1372年,法軍收復了普瓦提埃和布列塔尼,到1380年德·蓋斯克林死時,法軍幾乎收復了大部分的失地,英軍只剩下加萊、布斯特等一些沿海據點及其附屬區域,戰事又暫告平息。直到1396年英法兩國簽訂了二十年休戰協定。
查理五世(Charles V le Sage,1337年1月21日—1380年9月16日)
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趁法蘭西王國兩大封建派別內訌之際,在諾曼底登陸。兩個月后,與英國結盟的勃艮第公爵控制了巴黎。1420年,在勃艮第派的影響下,英法締結了特瓦條約。條約規定:查理六世之女凱瑟琳嫁給亨利五世,查理六世在位時,以亨利五世為攝政,查理六世死后,王位將由亨利五世繼承。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相繼死亡,英國幼主亨利六世在貝德福公爵攝政下,在法蘭西王國北方宣布為法蘭西國王。逃亡到南方的查理六世之子查理自然不肯放棄王位,這樣在法蘭西便出現了兩個國王:在北部是亨利六世,而在南部盧瓦爾河以南是查理七世(1422—1461)。
查理六世(Charles VI le Insense,1368年12月3日-1422年10月21日)
1428年英法戰火又起,10月英軍開始圍攻奧爾良,盧瓦爾河以北的法蘭西王國半壁江山大都淪于英軍鐵蹄之下。在這個十分重要時刻,奇跡般地出現了一位年輕的法蘭西王國民族女英雄貞德,她以無比的愛國熱情鼓舞了法國人民的斗志,將奧爾良從英軍的重重圍困下解救出來。貞德女扮男裝,率部分法軍突進奧爾良,和其他指揮官一起詳細地觀察了英軍的工事,在戰斗中貞德機智、沉著指揮,她身先士卒沖殺在前,在她的鼓舞下法軍士氣大振,1429年5月8日貞德率領法軍攻下了最后一座英軍的堡壘。
圣女貞德(Jeanne d'Arc,1412年—1431年5月30日)
1435年,查理七世和勃艮第派締結阿拉斯和約,勃艮第公爵保有索河畔所征服的一切城鎮,免除對法王行臣服禮,保持獨立地位,但承認查理七世為國王。查理七世擺脫勃艮第派的羈絆后,全力與英軍作戰。1449年,法軍攻克諾曼底。1450年4月,英國的援軍在福密格尼被法軍粉碎。次年法軍解放基恩。1453年7月,法軍在卡斯蒂榮戰役大敗英軍。至此,英法百年戰爭結束,除加來港外英軍被逐出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民族國家形成
百年戰爭從封建王朝的戰爭演變為民族的戰爭,法蘭西王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的增長是抗英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貞德是這種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的象征和體現。在百年戰爭中法王奪取了英王在法的領地,掃除了國土統一的障礙。法蘭西王國貴族在戰爭中死亡甚多,封建勢力的消耗也有利于王權的加強。在戰爭中深受痛苦的法蘭西王國人民渴望和平和穩定的生活,要求國家統一,他們把希望寄托在法蘭西王國國王身上,從而促進王權的鞏固。
1464年,路易十一在圖爾召集領主會議,企圖平息貴的不滿,但沒有成功。次年3月,在勃艮第公爵的支持下,王弟貝里公爵、波公爵、布列塔尼公爵、夏洛雷伯爵和迪努瓦等人聯合,以“公益聯盟”的名義興師問罪。1465年7月初,“公益聯盟”軍開始進攻首都。7月16日,王師和叛軍在巴黎南郊的小鎮蒙里四周激戰,雙方勝負參半。10月,路易十一與“公益聯盟”簽訂和約,國王假意妥協,次年1月毀約,發兵重占已讓與王弟貝里公爵的諾曼底,并在1468年通過三級急議,宣布它為“不可轉讓的國王領地”。
路易十一(Louis XI,1423年7月3日—1483年8月30日)
在路易十一駕崩時,今日法國版圖的輪廓已被他基本勾勒出來。布列塔尼當時雖暫缺,但它也很快在1491年被路易十一的繼承人查理八世通過聯姻并入法國版圖,隨著法國領土基本實現了統一,法國人的民族意識進一步加強,共同的法蘭西民族文化也開始出現,如在巴黎方言的基礎上,法蘭西王國共同語言法語正在逐漸形成。至此,法國開始成為政治統一的民族國家。
君主專制制度確立
路易十一的歷史功績不僅是把法國的國土聚合在了一起,他還建立了固定稅,對行政、司法機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法國的王權得到了明顯地鞏固和加強。1483年8月路易十一駕崩,在他之后相繼登基稱王的是三位標準的“騎士式國王”:查理八世(1483一1498年)路易十二(1498—1515年)和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查理八世繼位初年,即解散了三級會議,此后無論是在路易十二還是在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時期,三級會議從未召開過,日趨沒落的封建貴族希望有強大的王權來保護他們手中尚存的特權,并把宮廷作為追逐名利、獲取高官厚祿的最主要的場所。新興資產階級為了抑制封建貴族,鎮壓城鄉人民對資本原始積累殘酷掠奪的反抗,保持國內的統一市場,也擁護強化君王的權力。由于利益相悖的雙方勢均力敵,國王正好左右逢源,并順理成章地凌駕于兩者之上,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法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得以完全確立。
法國宗教戰爭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貼出反對銷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從而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而后迅速波及西歐各國。法蘭西王國雖然堅持天主教信仰,但因政治、外交和軍事的原因,對支持教改的新教徒時而拉攏、時而鎮壓。但因加爾文的神學強調信仰得救,否認羅馬教廷的權威和作為中世紀基督教世界觀核心的封建等級觀念,下層民眾中大批手工業者尤其是印刷工人、小商人、農民以及下層教士接受了上述新教義,成為加爾文派新教徒,后被稱為胡格諾派。1559年5月,在加爾文的倡議下,來自各地新教會的代表在巴黎市郊的圣日爾曼舉行首次全國性教務會議,成立了以胡格諾派王公顯貴為其政治領袖的法蘭西王國新教會。天主教則聚集在王室近親吉斯家族周圍,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紅衣主教查理為首形成強大的天主教營壘。
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率部突襲在第戎西北70公里處的瓦西鎮一個谷倉里舉行宗教儀式的胡格諾教徒,殺死25人,拉開了法國宗教戰爭的序幕。1562到1598年,胡格諾戰爭時打時停,持續了30多年。戰爭中發揮作用的有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加之參戰雙方又各自求助于外國勢力天主教派得到了西班牙的支持,胡格諾派得到了英國和德意志新教諸侯的支持,遂使戰爭具有非同一般的復雜性,近乎于失控。雖然每次戰事過后,雙方均舉行會談,并且也達成了若干協議,但矛盾未能真正解決,故往往是所簽之約器汁未干,雙方就又重啟戰端。
1585年,以吉斯公爵為首的法國天主教同盟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突然起兵,要求再次開戰。巴黎也處于天主教同盟控制之下,法蘭西國王亨利三世迫于形勢答應了天主教同盟的要求。但天主教同盟的要求不止于此,1588年5月18日巴黎像對待君主一樣迎接吉斯公爵入城,亨利三世失去對首都的掌控,國王命令瑞士雇傭軍進城充當國王衛隊,立刻引發了天主教同盟的反抗,亨利三世逃出巴黎。7月亨利三世被迫簽署《聯合詔書》,國王終于忍無可忍,12月23日和24日,國王指使自己的隨從先后誅除吉斯公爵亨利和吉斯紅衣主教。巴黎聞訊發生暴亂,波旁紅衣主教被宣布為國王“查理十世”,吉斯家族的另一權勢人物馬延公爵出任王國總監,各地紛紛依附。受到新、舊教派夾攻的亨利三世決定靠攏胡格諾派教徒,在普雷西列圖爾和納瓦拉國王亨利結盟,一道領兵圍困巴黎。鑒于亨利三世無嗣,納瓦拉國王亨利又已娶其妹瑪格麗特為妻,他便作出允諾讓這位波旁家族的胡格諾教徒充作法國王位繼承人。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王室紋章
1589年8月1日,國王亨利三世在圣克魯被狂熱的多明我會修士雅克·克雷芒刺傷,次日身卒。納瓦拉國王亨利遂登基而為法國國王,稱亨利四世。雖然納瓦拉國王亨利成功加冕為法王亨利四世,但法蘭西王國內新舊教派的沖突仍在持續,國王得不到天主教會的承認,1593年7月25日亨利四世在圣德尼大教堂宣布放棄新教信仰,布爾日的大主教主持了莊嚴的皈依宣誓。六天后新、舊教兩派便達成了為期三個月的休戰協定。1598年4月13日,亨利四世莊嚴地頒布了南特赦令,從而使法蘭西王國新舊教派全面和懈,宗教戰爭終于結束。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自1598年亨利四世加冕,到1830年七月革命后查理十世逃亡英國,共統治法國兩百余年。
亨利四世(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
君主專制制度發展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在赴佛蘭德爾征戰前夕,在馬車中被狂熱的天主教徒弗朗索瓦·拉伐亞克用首當場刺死。亨利四世死后,由其子路易十三繼位,路易十三年僅9歲,故由母后美第奇家族的瑪麗攝政。1614年,一些封建王公決定與攝政太后決裂,力圖恢復往昔的封建特權,他們要求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利用三級會議來達到削弱王權的目的。
10月27日三級會議在巴黎奧古斯丁修道院開幕。時任呂松主教的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作為教士等級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他在會積極支持宮廷,且語出驚人被引薦于攝政太后,之后一路晉升官至首相。黎塞留以鞏固和發展專制王權為己任,幫助路易十三成為一個大權獨攬的統治者,故在他執政期間幾乎一直處在封建貴族的陰謀和叛亂之中。
1642年12月黎塞留去世,半年后路易十三也在1643年5月駕崩,由路易十四繼位,馬扎然接任首相。1661年3月馬扎然去世后,法蘭西王國權利已集中于國王一人,路易十四隨即聲明自己不需要首相,單獨行使王權。他自稱“代表整個民族”“法律出自我”,親自理政乃是“國王的職業”。路易十四親政后,立即宣布僧侶會議必須聽命于國王,各大臣非經國王同意不得發布任何政令。同年9月,以瀆職罪逮捕并審訊權重一時的財政總監富凱,判以終身監禁,其私產收歸國有。
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1664年,路易十四委派官員到各省整治地方官更,訓誡他們效命中央政府。同年取消各地的終審法庭,并宣布巴黎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再就國王的赦令進行討論和表決,必須先行登記。1668年,國王命令掌璽大臣毀掉福隆德運動期間巴黎高等法院的三本議事記錄,國王將不順從的法官免職或流放,代之以自已的親信。此后四十多年間,巴黎高等法院唯“太陽王”之命是從。全國三級會議也順從路易十四的意志,在他在位期間停止召開,路易十四在位時,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極盛。
大革命和王朝覆滅
路易十六在位時政府出現巨額財政虧空,歐洲各國當時普遍存在的物價飛漲。1788年法蘭西王國農業災難性的歉收,使法國的經濟狀況更趨惡化,社會動蕩日益加劇,1789年5月5日,中斷了175年之久的三級會議終于在凡爾賽“游藝”廳再次開幕。
1789年6月19日第三等級代表向國王呈遞了一份抗議書,以爭取王室的支持,當天,國王借口進行必要的內部修繕下令關閉了第三等級的會議廳。6月20日凌晨,第三等級的代表前往大廳就座時,吃了閉門羹。憤怒異常的代表們自發地拒絕了國王的否決權,他們在議長巴伊的率領下,來到了距會場不遠的老凡爾賽街的網球場大廳,議長巴伊和代表們相繼宣誓。
路易十六認為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表面上作出了讓步,但暗地里把數以萬計的軍隊調到巴黎和凡爾賽周圍。7月13日,群眾開始尋找武器準備起義,巴黎到處是成群結隊的群眾。選舉三級會議第三等級代表時產生的選舉人在市政廳建立了常務委員會,實際上成為新的市政機關。委員會決定建立國民自衛軍,號召公民們參加。到13日晚,巴黎大部分地區已處于資產階級和武裝群眾控制之下。
1789年7月14日,常務委員會派人聯系,要求監獄指揮官德·婁內侯爵將炮臺上的大炮撤除,因為這些炮對準著圣安東區激動的群眾。由于德婁內拒絕了人們的要求,進攻開始了,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群眾攻克了巴士底獄,處死了德·婁內,攻克巴士底獄是革命開始的標志。
攻克巴士底獄
7月14日巴黎起義勝利后,制憲議會實際上成了國家立法機關和革命領導機關。在農民起義的浪潮推動下,制憲議會首先討論和通過了廢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在8月4日至11日間相關法令陸續通過的,通稱八月法令。由于會場上情緒激動,會議開了一整夜,史稱“八月四日之夜”。八月法令正是根據這些動議制定的。此后通過后不久,制憲議會又于8月26日通過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將啟蒙運動宣傳的政治學說以法律形式肯定了下來。
人權宣言
由于各項反封建法令及憲法內容都是路易十六難以接受的,而且收到了奧地利皇帝的密信,得知1791年5月20日阿圖瓦伯爵曾與皇帝會談,不久將有歐洲各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援助法蘭西王國國主。因此,路易十六決定出逃,借助外國勢力恢復專制統治。1791年6月20日夜,國王、王后、王弟兼王位繼承人普羅旺斯伯爵等化裝逃走。但是被人認出,不得已又返回巴黎。
路易十六
制憲議會既擔心懲辦路易十六會招致外國武裝干涉,又害怕共和主義的要求和群眾的奮起。雖然已宣布國王暫時停職,但還決定保其位。他們先是通過決議,接受國王系被人“劫持”的神話,繼而又在7月16日通過決議,恢復其王位,驚魂乍定的路易十六只能從立憲派,于9月14日正式接受了憲法。這就是一七九一年憲法,也是法蘭西王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
戰爭和君主制的傾覆
根據憲法的規定,由“積極公民”進行了立法議會的選舉。1791年9月30制憲議會解散,10月1日新的立法議會開幕。在立法議會中,君主立憲派仍起主要作用,立法議會成立后頒布了一些繼續打擊封建勢力的法令。但1791年8月27日,奧地利、普士就聯合發表了庇爾尼茨宣言,要法蘭西王國恢復君主的權力,解散議會,否則各國都將出來保障法蘭西王國的君主體制。路易十六在1792年3月10日將立憲派內閣免職任命古倫特派組成新內閣,其中有內政大臣羅蘭、外交大臣迪里埃財政大臣克拉維埃等等。主戰情緒在議會中也占了上風,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王國正式對奧地利宣戰。
7月11日立法議會通過決議,宣布“祖國在危急中”,決定議會和行政機關常川辦公,國民自衛軍整裝待發,招募新的志愿兵入伍,巴黎在幾天之內就組成了一支1萬5千人的隊伍。7月30日議會宣布取消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的區別,許多區相繼仿效。8月3日,結盟軍代表團要求立法議會立即答復,它有無能力拯救國家。同一天,結盟節時恢復市長職務的佩迪翁以47個區的名義致函立法議會,要求廢除路易十六,任命對議會負責的內閣和召開國民公會。8月4日,圣安東郊區的盲人院區作出決定:如果立法議會到8月9日晚十時仍不作出廢除國王的決定,就要“半夜敲起警鐘,吹響集合號,立即起義”。8月9日,立法議會在晚七時閉會,沒有作出任何決議,8月10日人民起義開始了。
10日晨六時許,來自28個區的89名代表到達市政廳,以多數區代表名義宣布廢除舊市府,建立起新的巴黎公社,任命桑代爾為國民自衛軍司令。這時,起義群眾、結盟軍等正在攻打王宮。桑代爾帶領國民自衛軍加入戰斗后,很快打敗了由瑞士雇傭兵組成的王宮衛隊,占領了王宮,起義取得勝利。路易十六帶領全家來到立法議會請求保護,當時任議會主席的維尼奧表示愿意保護既定的政權,但起義勝利后巴黎公社的代表就來到議會,要求廢除國王,選舉新的民主的議會。最終立法議會通過了國王暫時停職和召開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的決議。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推翻了君主制度,結束了君主立憲政體,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戰役中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于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廣場路易十六被執行死刑。
路易十六被執行死刑
波旁王朝復辟
大革命后,法國走向了共和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但拿破侖執政后,將共和國改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后來因與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戰爭中失利,拿破侖不得不于1814年4月6日簽署退位詔書。
波旁王朝復辟后的王室紋章
同一天,以路易十八自居的普羅旺斯伯爵登上了王位,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在人民群眾的意愿完全被忽視的情況下復位,從這時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止稱為復辟時期。國王路易十八是1793年被處死的路易十六之弟,他承認要完全恢復法蘭西王國大革命以前的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已無可能。復辟的波旁王朝君主制已經向資產階級君主制轉變。路易十八于1814年6月4日簽署的憲章,憲章恢復了舊貴族的頭銜,同時又確認了新貴族的稱號,并承認了購買“國有財產”的人的權利。1815年拿破侖“百日”政變失敗后,波務王朝在法蘭西王國二次復辟。在法蘭西王國南部和西部,掀起白色恐怖浪潮,馬賽的共和派與尼姆的新教徒橫遭屠殺。
路易十八
1830年7月26日政府報紙《導報》公布了國王的四道敕令,這些敕令是對1814年憲章的公開破壞。查理十世的第一道敕令是封閉報刊;第二道敕令是解散議會;第三道赦令是改變選舉法。此后只有土地所有者擁有選舉權,商人繳納的營業稅不再算作選舉的財產資格,第四道敕令確定下次選舉在9月份舉行。反動的七月敕令成了七月革命的導火線,反對派報刊的撰稿人在自由派報紙《國民報》的編輯部舉行集會,對國王的敕令聯名提出抗議,抗議書論證國王敕令的非法。工人、手工業者、職員、小商人、退伍軍官和部分士兵舉行聲勢浩大的群眾集會和示威游行,大街上不斷發生同警察的沖突到處是“打倒波利尼亞克”“打倒波旁王朝”“憲章萬歲”“自由萬歲”的呼聲。隨后七月革命爆發,波旁王朝在法蘭西王國的統治最終結束。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
政權確立
路易·菲利普一世
1830年7月27日,巴黎爆發了起義,在戈德弗魯瓦·卡芬雅克和綜合工科學校青年學生的領導下,街道上筑起了堡壘,同國王軍隊作戰,28日,整個巴黎的東部參加了革命。這一時期一切革命全是自發地產生,人民運動中沒有領導人。29日,一些資產階級自由派聚集在銀行家拉菲特家里,成立了五個自由派議員組成的市政委員會,銀行家拉菲特和拉法耶特將軍是這個臨時政府的首腦。7月30日自由派議員在議會開會,委任奧爾良公爵為王國總兵。他在31日進入巴黎。議員們立即把他帶到市政廳,起義的工人們正在那里準備建立共和國。奧爾良公爵由拉法耶特將軍陪同,揮舞著三色旗出現在陽臺上。查理十世在杜伊勒里宮被攻下后逃往圣克魯,8月2日放棄王位,讓位給波爾多公爵亨利五世,而后流亡國外。8月7日,兩院聯席會議把王冠舉獻給路易·菲利普。8月9日,這位“街壘國王”于議會中加冕。奧爾良王朝開始了對法蘭西王國的統治。
奧爾良王朝王室紋章
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但不是完全的議會制,內閣成員由國王任命,頭兩任內閣首相都是大銀行家。政府在初期作了一些選舉法的改革,建立國民自衛軍,廢除了貴族世襲制,貴族院以后實際上成為登記法律與實施終審的機構。
王朝覆滅
1845一1846年馬鈴病造成的收和1846年的谷物歉收使面包價格大幅度上漲,糧價上漲特別影響到紡織業,工資降低購買力喪失,使紡織業生產完全崩潰。危機動資竭,信貸不足,修筑鐵路的計劃不得不暫時停頓。這就又影響到新興的冶金工業和采礦業,70萬工人失業,物價上漲對無產階級家庭造成極大困難,連生活用品也送進當鋪。一部分資產階級由于弄不到貸款而利潤減少,政府的財政赤字占正常收入的20%。
經濟危機帶來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危機引起工農騷動,面包房遭搶劫,富裕地主因囤積糧食而被殺,游民夜間在農場出現,使人憶起1789年的“大恐慌”。在許多城市爆發建筑工人、紡織工人罷工運動,工人與失業者同老板爭執,階級敵對情緒高漲,批發商、銀行家,投機分子被視為罪魁禍首。更嚴重的是政治危機,當權者的政策被指控應對危機負全部責任,官方的意識形態一自由主義和它的“不干涉”政策也受到攻擊,人們認為自由主義意味著“自由”失業,“自由”挨餓。
二月革命
1848年初,宴會運動蓬勃展開,參加者在發言中抨擊政府號召變革,為自己的政治主張頻頻干杯?;魞乳w于1848年1月下令禁止巴黎的一次宴會,2月21日再次發布禁令,從而向社會上廣泛堆積的干柴扔下一片火星。1848年2月22日晨,路易·菲利普談論會運動時,甚為寬慰地表示“人們不會在冬天鬧革命”但是當天上午,巴黎就爆發了一場新的革命。
二月革命
23日晨,路易·菲利普仍無危險感,當他得知城內已建街壘,竟然表示:“那是兩個頑童翻倒的輕便馬車,你們卻稱之為街壘?!倍乓晾绽飳m內人們隨聲附和,譏笑巴黎的街壘。上午,事態出現轉折,國民自衛軍高呼“改革萬歲”與“打倒基佐”,投向起義群眾,并與軍隊對抗。中午,國王得知這個消息后召見基佐,授命莫雷組閣。下午一時半,基佐獨自在議會出現,登臺宣布:“國王已授權莫雷組閣”,臺下頓時一片掌聲。群眾當時已在攻打圣馬丁的軍營。工人們還要求成立共和國。
24日早上起義者們向杜伊勒里宮步步通進,宮內慌亂一團,王室在隨從保護下,逃出王宮,前往圣克魯。此時,軍隊放棄防守,局勢大變,迪努瓦埃上尉率領一支國民自衛軍首先進入杜伊勒里宮,人們輪流坐上寶座,迪努瓦埃在寶座的裝飾上書寫“巴黎人民向歐洲宣告:自由、平等、博愛”。1848年2月24日,周圍群眾高呼“共和國萬歲”在起義群眾促進下,臨時政府于巴黎市政廳成立。當天,拉馬丁在市政廳陽臺上,宣布共和國誕生。至此,法蘭西王國一千多年的君主統治覆亡。
疆域
編輯卡佩王朝
封建制度的成熟時期還是在9世紀以后尤其是伴隨著維京海盜的入侵和統一的加洛林帝國的解體,封建領地開始大規模地出現和形成。后來成為國王的卡佩家族其實就是由駐守巴黎的伯爵發展而成的。與此同時,許多其他領地也都在向周圍大量蠶食,變得日益膨脹,到10世紀各塊領地逐漸開始定型。
于格·卡佩統治時期的法蘭西王國
瓦盧瓦王朝
15世紀有“市民式國王”稱號的路易十一,運用多種手段,堅韌不拔地致力于擴張法蘭西的版圖。1472年王弟查理公爵死,他隨即索回貝里和吉耶內;1473年阿爾馬雅克伯爵冉五世在來克圖爾陣亡,1481年法王將其領地兼并,于是中部和西南幾個大采邑都歸入法國。1480年和1481年,昂儒國王勒內及其受慰的查理相繼去世,路易十一得到他們的全部遺產。1473年,國王把年僅十二歲的長女安娜嫁給波勞公爵博熱,1476年他又強迫奧爾良公爵路易娶次女冉娜為妻,為合并這些王公的領地作準備。他還安排太子在理同只有三歲的奧地利公主訂婚,以便日后有借口將阿圖瓦、朗什一孔泰、馬科內和奧斯洛瓦等地作為嫁妝帶到法國來。繼昂儒家族之后,路易十一企圖染指納瓦拉和阿拉貢,但沒有成功。路易十一去世時,除了東部的巴羅瓦以及南部的阿爾布舌、弗瓦克斯利科曼日等小塊領地外,強大的諸侯只剩下中部的奧爾良和波旁兩個家族。
路易十一時期的法國
波旁王朝
1665年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去世,路易十四立即以王后瑪麗一一腓力四世之女的名義要求繼承西班牙在低地地區的其他領地。兩年后,路易十四率領大軍親征低地地區,同這里的西班牙和荷蘭軍隊作戰。法軍在蒂雷納和孔代的率領下迅速攻下里爾等城市,接著又轉向東南,由孔代率軍在半個月之內攻占了弗朗什-孔泰境內的所有要塞。針對法國咄咄逼人的勢頭,荷蘭與英國、瑞典締結了反法同盟,迫使法國在1668年簽訂了《亞琛和約》。但法國因此得到了里爾、杜埃等低地地區的多處要塞。
路易十四的征服
1672年,法軍入侵荷蘭,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不得已命令炸開堤壩以海水阻擋法軍,同時奧地利、西班牙、丹麥和德意志諸侯結成聯盟,援助荷蘭,對抗法國,這場戰爭持續了長達七年,最終以法國的勝利而告終。1678一1679年,法國分別同荷蘭西班牙和奧地利簽訂《奈梅亨條約》,法國獲得弗朗什-孔泰和低地南部的一些城市。這一條約,標志著法國在歐洲的霸權達到了最為輝煌鼎盛的時期。1681年9月30日法國突然出兵強占了斯特拉斯堡,當時這里還是屬于神圣羅馬帝國設在阿爾薩斯地區的重鎮,早已為法國虎視眈眈,當被吞并后,德意志方面也無能為力,只能默認這種既成事實。
人口
編輯法蘭西王國早期沒有相關人口統計數據,只能進行十分模糊的猜測,人口仍然完全聚集在鄉村,而村莊散落在稀稀拉拉的林間空地上,彼此之間隔著大片人跡罕至的原始曠野。14世紀歐洲黑死病流行時,法蘭西王國人口銳減幾乎一半以上人口喪生。
法蘭西王國人口統計
年份 |
人口(單位:百萬) |
1328 |
約15-20 |
1400 |
約10 |
1600 |
約18-20 |
1660 |
約20 |
1700 |
約21.5 |
1720 |
約22.6 |
1740 |
約24.6 |
1770 |
約26.6 |
1790 |
約28.1 |
1800 |
約29.1 |
1815 |
約30.3 |
1831 |
33.2 |
1836 |
34.2 |
1841 |
34.9 |
1846 |
36.1 |
卡佩王朝(987-1328)無相關統計,1328一1700年為估計數字,1720—1815年為法國國家人口學研究所根據調查得出的估計數字,1831—1846年為人口普查數字 |
內政
編輯君主專制
8世紀以來,分封契約的做法在法蘭克地區的全體貴族以及臣服于加洛林王朝的各地方貴族階層中逐步推廣開。十—十一世紀法蘭西王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從以服役為條件的終身享用的采邑,轉化為可以世襲的封土。公元千年前后,當王權的解體最終使得各大諸侯的權威也隨之瓦解時封臣制此后就與采邑緊密相連,對騎士而言,這種分封制度是唯一可以接受的政治服從方式。
1285年腓力四世登上王位,在菲力將四世統治時期,封建國家機器已日趨完備,其中“御前會議”所屬的某些機構開始分化成獨立機構。為使自己的政策能夠得到國內各階級的支持腓力四世還在1302年首開了召開三級會議的先河,三級會議的召開示著法國封建政權的形式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封建等級君主制得以建立。
路易十一時期,御前會議通常只具有咨詢性質,國王大權獨攬,以專制君主的姿態整飭和強化國家的行政、軍事、司法和稅務機構。國王的顧問中既有出身貴族的卓越歷史學家科敏納,也有屬于市民階層的財政專家冉·布雷等人。顧問只提建議,由國王作出決定。國王委派官員越過領主征收間接稅和人頭稅,還增設了鹽稅,王國推行以巨商雅克·克爾為榜樣的對外經濟擴張。在經濟的發展下,共同的法蘭西民族經濟的逐漸形成,等級君主制開始向絕對君主制迅速演變。
1483年8月路易十一駕崩后,在他之后相繼登基稱王的是三位標準的“騎士式國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弗朗索瓦一世,查理八世繼位初年即解散了三級會議。此后,無論是在路易十二還是在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時期,三級會議從未召開過,君主專制制度在法國已完全確立,在路易十四加冕后君主專制制度達到極盛
司法
封建割據時期的法律
公元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查理曼王國一分為三。從此,法蘭西王國法律制度在原日耳曼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法蘭西王國形成之初,整個社會處于典型的封建割據狀態:國王名義上享有立法、行政、司法和軍事等大權,但其權力僅限于王室直轄領地;大大小小的封建領主在各自領地上享有獨立的政治、軍事、財政和審判大權,權力極不統一??偟膩碚f,當時主要是適用各個領主領地的封建法和習慣法,在法國南部地區,由于貫徹屬人主義原則,對羅馬人也適用羅馬法。這一時期的法律制度雜亂、分散,以習慣法為主。
等級君主制時期
13-16世紀,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城市逐漸形成,引起社會關系的重要變化。市民階層這一全新的社會力量,開始對封建制的演進發生重要影響。在等級代表君主制時期,這一階段法律制度也趨向統一,習慣法逐漸成文化,王室立法也得到了加強。巴黎高等法院得以成立,確立了全國范圍內的中央司法行政管轄權和訴訟制度,并有力地促進了全國統一的司法體制的確立。對羅馬法的研究和適用使得這一時期的法蘭西漸漸成為羅馬法復興運動的中心,并產生了法學史上重要的人文主義法學派。
君主專制時期
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主權觀念的傳播以及宗教改革運動,有力地促進了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自16世紀起法國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極盛,王室立法成為主要的法律淵源。這一時期,法律統一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國王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的化身和體現,都把法律的制定及統一化作為貫徹君主意志、統治國家的重要方式。教會法仍然是重要的法律淵源,1598年頒布的“南特敕令”,明確宣布天主教為法國國教,因此,教會法一直是中世紀法國調整婚姻、家庭和繼承等方面的法規。商法的發展和商事法院的設立。1563年,法國設商事法院,統一處理商事和商人糾紛;1673年公布《陸上海事條例》,1681年頒布《海事條例》,由此由國家立法取代商人直接立法。這些實踐對西歐各國和1807年《法國商法典》影響重大。但同時習慣法的分散性遠未消除,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封建的法國法仍然十分分散和混亂,如僅習慣法匯編就有360部之多。
軍事
法蘭西王國一方面延續了查里·馬特的分封制度,建立由各級封建教、俗領主組成的騎兵部隊,形成一個以土地為紐帶的騎士貴族制度,“騎士”成為騎馬作戰人員的稱號,每一騎士從領主手中領有土地,并向其直接領主效忠履行騎馬打仗的義務;每一騎士靠耕種采邑土地的農民獻納的賦稅和勞動而生活。經濟上騎士是封建體制的組成部分,騎士從領主那里領有土地反過來為領主服兵役及其他義務。
但12世紀后歐洲王國之間的戰爭連年不斷,國王對于士兵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封建騎士每年的服役期一般不超過40天,如果國王為了持續戰爭而延長服役期的話往往會遭到貴族們的反對,他們不愿為了戰爭而加重自己的負擔。為了滿足領主征戰的需求,歐洲大陸涌現的大量雇傭兵為國王們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就可以雇傭到足夠多的士兵為自己打仗。在法蘭西國王國腓力三世的時代中,為了能作延長的戰役,軍人發餉遂成了經常的現象。常備的正規軍遂逐漸代替封建式的騎士,職業軍人這一階級開始出現,雇傭兵制下常備軍出現在了13世紀的歐洲大陸。
土地制度
封建領主制
領主制是法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的第一階段,它大致上于9世紀末、10世紀初形成,10至12世紀得到發展。法國封建領主制的基本特征是封建領主等級土地占有制,下級封建主以采邑形式從上級領主接受土地,采邑持有人沒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權。采地本身附著各種義務,其占有是有條件的,一般不得轉讓、出賣。土地占有權與政治統治權相結合。領主占有采地,同時也占有了對采地上農民的政治統治權。農民是其領主的屬民,對領主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最典型的形式是農奴制。
原則上,封建領主的采地不可轉讓和出賣,但是,許多領主為商品貨幣所蝕,債臺高筑只得賣其采地。法國從12、13世紀后貴族采地開始可以轉讓、出賣。土地買賣頻繁,市民和富裕農民可以買到貴族采地,貴族也常常購買威蘭依附民份地,從而使附著在采地上的各種政治、軍事、司法的權利和義務逐漸失去了意義,封建等級土地占有制走向崩潰。
封建地主制
領主制的衰落和被取代,大致開始于12世紀末,13世紀末、14世紀有了很大進展,到15世紀下半葉,其最后轉折點是在百年戰爭后的查理七世、路易十一統治時期,這兩位君主在統一領土、剝奪領主獨立統治權的同時,采取一些措施,取消領主法庭或迫使領主法庭服從于王室法庭,剝奪領主的許多司法權力,以及領主征收達依稅的權力,并使農民對領主的義務確定化、契約化。經過這些打擊,這些領主實際上已成地主,這些農民從經濟事實上或從法律地位上都成為世襲占有份地的契約佃農。在大多數地區,封建土地所有者通常用固定地租租地和分成制租地形式將過去的自營地出租,在15世紀固定地租租地居多,16世紀后分成制租地在某些地區逐漸發展為主要形式。
地主制是法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隨著封建地主制的確立,在法國有了適應市民階級的需要、與市民所有制相互適應、相依共存的鄉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外交
編輯德國
中世紀早期在所有人看來,法蘭西王國和東方的條頓帝國平等的繼承了領導全體基督教人民走上得救之路的職責。直到11世紀后法蘭西王國為進一步奪取在歐洲大陸的權力,開始了和神圣羅馬帝國的長期爭霸。1250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死后,法蘭西王國開始宣稱法國國王是“自已王國的皇帝”,1273年腓力三世更是提名自己為皇帝候選人。
瓦盧瓦王朝多位君主都希望加冕神圣羅馬帝國皇帝,1324年,查理四世提名自己,而1328年,查理六世在登基后也曾如法炮制。弗朗索瓦一世即位不久后就參與了問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角逐,但在1519年競選皇帝的角逐中敗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從此法蘭西王國和神圣羅馬帝國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斗爭。
十七到十八世紀的法蘭西王國進入了全面擴張的道路,為了追求在歐洲的霸權,以路易十四為代表的法王將戰爭自然地當作一種外交手段,這一時期對外政策的目標就是使他和“他的”法國在國際上受人尊敬,為了擴大法蘭西的疆域和法國在歐洲的霸權,路易十四在其親政的54年中大部分時間處于和德國的敵對及戰爭中。
意大利
對于教廷,法國國王一直表現出某種忠誠,無論是在有利還是在不利的局面下。但并不是說,法國國王毫無保留地接受、并在自已的國家熱情地施行格利高里改革的各項原則。從教皇方面來說,他們也會對法國進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干預。
十三世紀后,從教廷方面來說,一系列日益增長、有案可查的暴行促使教權派的理論走向極端,并宣稱教皇不僅有權改革法國的教會,而且可以對國王和王國進行改組。在法國方面,紀堯姆·德·諾加萊成為一場大規模運動的核心人物,1302年大會宣稱法國國王完全獨立,并譴責教廷對世俗事務的干涉。沖突的最后,對教皇所在地阿納尼謀殺案和卜尼法斯八世的死亡,使得教皇選舉會議陷入僵局,最后選出了一系列法籍教皇,法蘭西王權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15世末意大利由于經濟富裕和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成為西歐列強角逐的場所,因此幾位“騎士式國王”先后把意大利作為遠征的目標,法蘭西王國的整個戰略方向轉向了對意大利的征服。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即位后不久,就在意大利重啟戰端,9月他在馬里尼昂戰役打敗同蘭公爵結盟的瑞士軍隊后再度征服米蘭公國。翌年,法國和瑞士簽訂一項“萬年和約”,從此法王獲得在瑞士招募雇傭軍的權利,同年弗朗索瓦一世還同教皇達成對法國十分有利的波倫亞教務專約。
西班牙
1285年,菲利普三世的軍隊入侵阿拉貢王國。這次遠征是應教皇的要求發動的,目的是以十字軍為幌子,廢黜阿拉貢國王皮埃爾三世而以法王的幼子查理·德·瓦盧瓦取代之,皮埃爾三世的罪過是曾幫助驅趕西西里的法蘭西-安茹家族,阿拉貢戰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是法國對外關系史上的一個標志,從此之后,法國開始直接插手地中海政治。
1665年查理二世登上西班牙王位后,路易十四就發動了一場法律戰,并授意出版《論王后的權利》。他將布拉班有關“遺產”的私法生拉硬拽地拓展到國際領域,要求為他的妻子、菲利普四世的頭婚女兒獲得尼德蘭的某些省份,荷蘭、英國和瑞典提議、或不如說要求充當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調停人。但路易十四仍然獲得了戰場上的勝利成果。1668年1月19日,格蒙維爾在維也納與皇帝簽署了一項秘密條約,雙方就年輕的查理二世死后的安排達成一致:這是第一個瓜分西班牙遺產的條約。根據1668年5月2的條約,法國得了12塊地區,其中包括里爾、圖爾內、杜埃及它們的附屬地區——這也是今后進攻的前哨基地。
英國
諾曼征服后諾曼底公爵取得了英國王位,英王統治英國的同時也是法王的封臣,在法國擁有大片領土。自法蘭西王國卡佩王朝路易六世時期開始,法王開始加強自己的王權,統一分裂的國土,英國不可避免的處于和法國的政治對立中。
腓力二世統治時期(1186一1223),宣告剝奪英國失地王約翰在法國的封地,1202—1204年,腓力二世逐步征服了諾曼底,后來安茹、都蘭、曼恩、普瓦提埃等地也相繼并入法王的領地,英王在法國的領地只剩下了阿奎丹和普瓦提埃的一部分。1294年,英法相互宣戰,英國在戰爭中失利,被迫于1297年與腓力四世締結休戰協定。規定雙方維持原有的占有地,腓力四世把其妹瑪格麗特娘給愛德華一世。直到1303年英法最終締結和約時,腓力四世才把加斯貢尼還給英國。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的男嗣斷絕,英王愛德華三世作為菲力普四世的外孫,要求繼承法國王位,法國根據《薩利克法典》的規定:女系不能繼承王位,拒絕了愛德華三世的要求。1337年,愛德華三世重新提出對法國王位的要求,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百年戰爭結束時雙方并沒有締結正式和約,英法仍處于交戰狀態。但是此后雙方既無顧及也不愿繼續軍事行動只限于在各自的海岸作些報復性的襲擊。自此英國勢力退出歐洲,開始奉行離岸平衡策略,挑撥歐洲國家內耗,阻止歐洲統一。
中國
十七一十八世紀開始了中法兩國的文化貿易關系。十七世紀上半期,個別法蘭西王國耶穌會修士隨著意大利人利瑪竇、德意志人湯若望、比利時人南懷仁的足跡,來到中國傳教。1685年,法蘭西王國政府正式派遣五個耶穌會修士來華,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晉(Bouvet)和張誠(Gerbillon)。
法蘭西王國耶穌會修士在中國的活動到十八世紀初期后逐漸衰落,主要是由于在傳教士內部發生所謂“禮儀之爭”。耶穌會從瑪利竇以來一直尊重中國祭天、尊禮、崇拜祖宗的習慣,認為這同信奉天主教并不沖突。另一些教派認為兩者是根本矛盾的,要求教皇進行干預。教皇站在后一派的立場上,派遣特使來華干涉,遭到康熙的嚴厲駁斥,下令凡愿尊重中國習慣者可“領票傳教”,愿遵照教望諭示者一律遣送回國。到雍正即位(1723)時正式禁止傳教。法蘭西王國耶穌會修士到中國的傳教活動徹底失敗,但在向西方介紹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部分法蘭西王國啟蒙學者開始對中國發生興趣,研究討論中國的思想和制度。中國繪畫、圖林、工藝、建筑、文學等方面,對法蘭西王國的藝術創造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十八世紀一度形成一股“中國熱”。
經濟
編輯社會經濟
法國的封建社會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社會。由于法國封建領主和封建國家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地租及賦稅剝削,使農民生活極端困苦,全國計有150萬破產農民淪為乞丐。因農村缺乏勞力、牲畜、農具,雖然在農業中實行三圃制,但農業生產停滯不前,產量很低,所以農業發展緩慢。城市經濟吸引農民前往城市發展。十四世紀初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有所加強,塞納河、盧瓦爾河、瓦斯河等兩岸的城市經常有商業來往。
十三世紀時法蘭西王國開始流行貨幣地租,農民向封建主繳納貨幣代替實物地租。同時,農民為了擺脫農奴狀態,必須向封建主繳納一筆贖金以贖取人身自由。贖買的條件極為苛刻,只有富陷農民尚能負擔。貧困的農民為了籌集贖金,不得不向高利貸者借債。1315年,路易十世的法令規定:凡拒絕繳納解放贖金的農民都要課以罰金,這種采取強制手段的措施說明不能負擔贖金數目的農民還是不少,這一時期法蘭西王國的農奴人數逐漸減少,農奴制逐漸瓦解。
十六世紀前期的法蘭西王國,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從事農業,封建經濟仍占統治地位,絕大多數農民已擺脫農奴狀況,有了人身自由。他們能夠世代使用納貢地,向領主繳納貢金,也可以租種土地而成為佃農。由于工場手工業的廣泛發展,大批無地或失地的農民流入城市,變為幫工或雇傭工人,他們的勞動環境惡劣,工資微薄。工人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秘密組織同業公會,同行會業主作斗爭。印刷、紡織、呢絨、皮革、玻璃和鑄造等行業的手工工場不斷涌現,馬賽和波爾多興起了造船業,巴黎的珠寶業興隆,紡織業發達的里昂也是西歐一大金融中心。宮廷在尚博爾、布盧瓦和楓丹白露大興土木,王公顯貴揮霍無度,政府債臺高筑,1522年政府首次發行公債,銀行家、包稅人和工商業者中出現為數眾多的國家債權人,一個官吏階層逐漸在資產者中間產生,他們被稱為“長袍貴族”。受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派遣,布列塔尼的險家雅克·卡蒂埃于1534年駛抵北美,開始了法蘭西王國的殖民擴張。
對外貿易
重商主義是法蘭西王國17世紀黎塞留當政時經濟政策的特征,他頒布了一系列旨在發展生產、貿易和航運的政令或條例,盡可能增加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依據1629年的赦令,貴族可以經商而不失貴族稱號,大船主和巨商亦能族位。政府興修渠道溝通了索恩河和盧瓦爾河,商船得以經由國內航線直接駛入大西洋而不必繞道多事的直布羅陀海峽。為了同荷蘭、英國在海外貿易競爭,黎塞留委派使節與土耳其素丹、俄國沙皇談判,謀求重新開辟通往波斯、中國和印度的陸上商路。黎塞留支持創建莫爾比昂公司和新法蘭西公司等幾家法圖人的海外商行,并積極幫助本國國民在加拿大、塞內加爾、加勒比海地區、圭亞那和馬達加斯加進行貿易、殖民活動。
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Armand-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
路易十四時期科爾伯作為的主要助手掌管王國的財政和經濟,施政中奉行重商主義。為了阻止外國商品進口,科爾伯于1664年、1667年兩次修改王國的關稅條例,對英國的羊毛和地毯、安特衛普和布塞爾的掛以及荷蘭、西班牙的呢絨都課以重稅,同時鼓勵外籍工匠把技藝傳入法國。政府大力興辦王家工場,組織造船公司,力圖通過大型貿易機構使法國壟斷海外商業,1664年科爾伯重建東印度公司,并創辦西印度公司,予以貿易特權,用各種方式為公司吸收資本以開拓海外市場。1673年當局給予塞內加爾公司販賣黑奴的專屬特權。1682年,法國人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殖民地,稱路易斯安那。
到十八世紀,法蘭西王國資本主義經濟取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1720—1789年,出口商品總額從1億7千萬增長到4億6千萬。僅在歐洲,1775年時法蘭西王國就同17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進出口總額達3億8千9百萬,與利凡特(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從1716年至1788年增長了20倍。十八世紀法蘭西王國的工場手工業發展迅速,最為發達的礦業、冶金業、奢侈品工業和織業(包括毛、麻、絲、棉)。集中的手工工場多數屬于采礦業和冶金業,此外,法蘭西王國還參與了販賣奴隸的活動。
工業革命
七月王朝時期,工業革命在法國雖然有所發展,不過較之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以及其他工業化進程更快的國家,工業革命在七月朝時期的法國依舊是步履蹣跚,各地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在國家的商業農業部資助下,或由資本雄厚的大農場主經營的農場,開始實行一些技術改革。在大部分閉塞地區(阿丹、洛林、列尼)山區(中部山脈、牛斯、阿爾卑斯)沼澤地區和大林,傳統的耕種方法仍占統治地位。
與農業相比,工業生產力在四十年代發展更快。煤的產量跟不上國家消耗,不足之數須從比利時、英國進口,圣太田、諾爾省是最重要的產煤基地,昂煤礦公司成為勢力最雄厚的資本主義企業。鐵礦開采1847年達1688000噸,鑄鐵592000噸?;瘜W開始應用于工業,各種工業發明的專利1834年僅576項,1847年升至2150項。全國工業總產值到1847年估計達40億法郎。
紡織業的機械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有些地區,如下塞納省、上菜茵省,機器操作人數已與手工操作人數相等,絲織業機械化的推廣比麻織業、毛織業更早。與機械化緊密相連的是蒸汽機的應用,1839年全國只有2540部蒸汽機,1847年達4853部,馬力從1840年的34000匹增至1847年的62000匹,應用蒸汽機的部門從紡紗、采煤推廣到煉糖、紡織絲綢和紡毛。在冶金工業里,高爐數目增多,特別是用焦炭煉鐵的高爐,1839年僅39個,1846年達106個。
文化
編輯文學
宗教文學
在法國,宗教文學的產生要早于其他文學形式。由于當時基督教是居于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而文化教育的控制權亦由僧侶們所壟斷,因而在此期的文學領域中,宗教文學所占的比重極高。宗教文學的作者基本上是基督教教會的教士,也有少量民間詩人。起初,宗教文學的體裁主要有圣經故事、圣徒列傳、圣者言行錄、祈禱文和贊美詩等。及至中世紀時期,宗教抒情詩和瞻禮式戲劇等大量涌現。
英雄史詩
英雄史詩形成于十一世紀,十三世紀到達繁榮階段。它最先出現于法蘭西王國北部,然后很快發展到法蘭西王國南部。英雄史詩在成文之前,經過一個口頭傳通的階段。傳誦者稱為碧歌詩人,他們在集市、教堂附近或者在宮堡里面奏樂吟唱。流傳下來的英雄史詩約有一百部。它的代表作品是《羅蘭之歌》,編寫者為圖羅爾杜斯,成書于十一世紀末,一般的看法為1080年?!读_蘭之歌》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幾個鮮明的形象。全詩敘事有條不紊,簡潔明快,善用重疊法和對比法。但是詩中缺乏風俗的描寫,戰斗場面千篇一律,語言不夠豐富多彩,描寫也有前后矛盾之處。
騎士文學
羅蘭之歌
騎士抒情詩是在十二世紀法蘭西王國南方普羅旺斯發展起來的。普羅旺斯抒情詩繼承了民間詩歌的傳統,在其詩法、曲調和表現技巧方面都受民間詩歌的直接影響。北方騎士詩歌的主要作品是騎士故事詩,騎故事詩出現于十二世紀中葉,繁榮于十三世紀中葉。彈唱這些抒情詩的被稱為吟游詩人,流傳到現在吟游詩人的名字至少有五百個,其中著名有普瓦提埃的吉約姆·蒂鳩(1086一1127)、貝特蘭·德·波恩(?-1196)等。盡管騎士抒情詩的內容千篇一律,缺乏個性,但是它的藝術手法和寫作技巧卻有獨到之處。
亞瑟王與圓桌騎士
城市文學
隨著城市的興起出現了城市文學。十二世紀到十四世紀初,法蘭西王國北部流行一種短小的故事詩,篇幅不長,平均約數百行,表現手法簡練,描寫逼真。市民用這種小寓言諷刺封建貴族和天主教僧侶,揭露他們各種丑行。這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特別是教會領主的斗爭在文學上的反映。這類故事對法蘭西王國文學和歐洲文學產生不小的影響,意大利人文主義者薄伽丘、英國詩人喬叟、法蘭西王國寓言家拉封丹、戲劇家莫里哀、小說家巴爾扎克等,都曾采用小故事的題材。
大約在同一時期出現了諷刺故事詩。這種詩通常以列拿狐為主人公,俗稱列拿狐故事詩。流傳至今的有四部:《列拿狐傳奇》《列加》《新列狐》和《列》其中《列狐傳奇》最為著名。它產生于十二世紀七十年代到十三世紀中葉,由27組敘事詩組成,每組詩又往往包括幾個小故事,全詩長達三萬余行,是民間的集體創作。
列那狐
古典主義文學
古典主義戲劇的創始者高乃依(1606-1684)擅長揭示處于沖突之中的人物所表現的個性和精神力量,謳歌他們的堅毅及克制力。他撰寫了《賀拉斯》《西拿》《波里耶克特》三部悲劇和曾引起軒然大波的《勒·熙德》,構成他的“古典主義四部曲”。其中,以強烈的愛情和家族榮譽之間的矛盾為主題的《勒·熙德》尤為世人推崇,被認為是古典主義戲劇的頂峰。莫里哀(1622-1673)是古典主義喜劇的奠基人,他運用喜劇的傳統形式創造了新的喜劇風格。這位演員劇作家有很強的戲劇感,往往不是以故事情節而是以生動精辟的臺詞引人入勝,將明智與愚蠢、正確與錯誤加以對襯而達到喜劇效果。莫里哀在潦倒的戲劇生涯中勤于創作,留下了《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學堂》《堂璜》《恨世者》《吝嗇鬼》和《偽君子》等膾炙人口的劇作珍品,展現出專制王權鼎盛時期的社會關系和沖突,他被伏爾泰稱為“描繪法蘭西的畫家”。
莫里哀(Molière,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
曾與莫里哀合作的拉辛(1639-1699)是一位詩人劇作家,古典主義悲劇的杰出代表之一,自幼受到冉森教義的熏陶。拉辛的主要劇作有《安德洛瑪克》、《費德爾》,《布里塔尼居斯》、《貝蕾妮絲》和《巴雅澤》等。1677年退出劇壇,就任王國史官,并隨御駕出征。晚年他創作了《愛絲苔爾》和《阿塔莉》,在這兩個劇本中拉辛恢復了希臘戲劇的特點,即合唱與宗教題材。拉封丹(1621-1695)是與上述三位劇作家齊名的寓言詩人。他對伊索寓言和東方傳說予以精選和凝練,以格言式的文字創作了約二百四十首《寓言詩》。
讓·拉辛(Jean Racine,1639年12月22日-1699年4月21日)
古典主義的文壇群星璀璨,不勝枚舉:像小說《忒勒馬克歷險記》的作者費內隆、以反映上流社會倫理道德的《箴言錄》傳世的拉羅什富科(1613-1680)、用《路易大王的世紀》一詩挑起文藝界“古今之爭”大論戰的作家貝洛(1628-1703)、仿照古希臘風格撰寫成隨感式散文集《品性論》的作者拉布呂耶爾(1645一1696)。塞維涅侯爵夫人(1626-1696)用秀逸雋永的筆致寫出了她的《書簡集》,以獨特細膩的心理分析見長的拉法耶特伯爵夫人(1634-1693)留下了小說《克雷夫公主》和《1688至1689年的法蘭西王國宮廷回憶錄》。古典主義的實踐產生了它的理論,波瓦洛(1636-1711)在《諷刺詩》《書簡詩》尤其是《詩的藝術》中闡述的文藝理論影響深遠。
詩的藝術
浪漫主義文學
最早一批法蘭西王國浪漫主義詩人如維尼、雨果、拉馬丁,受了莎士比亞、席勒、拜倫作品的啟發,在二十年代初開始發表抒情詩歌,唱出個人悲歡的心聲,色調鮮明,感情澎湃,個性奔放的特點使浪漫主義作品贏得無數觀眾與讀者,但是他們在早期基本上仍采取古典詩歌的形式,而且在政治傾向上仍從屬于天主教和?;手髁x。1824年查理十世登基后,國內自由派和極端?;逝傻亩窢幦遮吋怃J,許多文學家也投入反對波旁王朝的斗爭。這時雨果也逐漸從?;逝闪鲛D到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立場,公開支持浪漫主義運動。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十九世紀中葉最著名的女作家是喬治·桑。她曾投身1848年二月革命,協助臨時政府內政部長賴德律一羅蘭草擬文告,后來感到失望,回鄉隱居。她在五十一六十年代,作有《打鐘師傅》《維勒梅爾侯爵》。在“專制帝國”時期,喬治·桑曾大力營教受害的進步人士。
喬治·桑(George Sand,1804年7月1日—1876年6月8日)
現實主義文學
七月革命后法國資產階級取得了統治地位,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形成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現實主義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現實主義文學首先形成于法國,其奠基人為司湯達和巴爾扎克。其后的福樓拜、莫泊桑等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五十年代,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是尚弗勒里。他于1857年發表《現實主義》文集,即現實主義宣言書。同年,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問世,引起巨大震動后受到政府查禁。福樓拜曾受法庭審訊,其罪名系“敗壞道德”與“誹謗宗教”?!栋ɡ蛉恕穼τ谌剿氖甏ㄌm西王國外省社會生活,進行了無情揭露,愛財如命的資產者,被欺凌至死的女性,生活困苦的群眾,都在書中得到動人描繪。
教育
彼得·阿伯拉爾
十二世紀法蘭西王國城市的教士以主教區和教區教務會督學為中心,組織起來接受“七藝”基礎教育,一些老師的聲望很快傳遍四方,他的弟子有時是從十分遙遠地方趕來聽他講課。設立新的學校也在嘗試中,于是便出現了一些專攻某一知識領域的教育中心或學堂。在11世紀末和12紀的著名學堂中,應指出圖爾奈的名字,但更為重要的是拉昂、昂熱、圖爾、奧爾良、勒芒、夏爾特爾和巴黎。
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在巴黎和夏爾特爾等地出現了非教會學校,其中以彼得·阿伯拉爾(1079一1142)在巴黎興辦的私人學校最為有名。這類學校不用教會經費,教師依靠學生所交的學費維持生活。布列塔尼人彼得·阿伯拉爾是中世紀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在中世紀經院哲學唯名論和唯實論之爭中傾向于唯名論。他提理性,主張自由討論,反對教會的權威。他在《是與否》一書中提出157個問題,其中包括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條。在每個問題之下,排列兩組相對立的引句:一個是肯定的,另一個是否定的。而且每一組都引自《圣經》教會早期教父等作品。
彼得·阿伯拉爾
巴黎大學
在阿伯拉爾等人興辦學校、提倡學術的基礎上,巴黎學術風氣大振。法蘭西王國各地的講學活動轉向巴黎,歐洲學子向往巴黎。巴黎大學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興辦起來的。1200年腓力二世批準了巴黎大學制訂的法規,標志著巴黎大學正式誕生。巴黎大學分文藝、醫學、神學和法律四個學院。文藝學院的學生學習“七門自由藝術”,畢業之后,可得學士學位,畢業后可到其他三個學院繼續深造,結業時可得碩士學位。
西歐各地著名的學者都云集到巴黎大學執教,方濟各會修士黑爾斯的亞歷山大(1170-1245)講授亞里士多德,第一個企圖把亞里士多德學說和基督教神學調和起來。羅吉爾·培根(約1214一1294)是英的方濟各會修士,在巴黎住了七年,畢生研究自然科學,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之一。布拉奔的西格爾(?-1282)是阿威洛伊斯的忠實信徒,他通過這位偉大的穆斯林學者研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哲學
勒內·笛卡爾和布萊士·帕斯卡
勒內·笛卡爾(1593-1650)生于都蘭一個長袍貴族家庭,自幼在耶穌會的學校就讀,年輕時游學歐洲,對科學和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637年,勒內·笛卡爾發表哲學專著《方法論》,提出了方法準則,概述了自己學說的形而上學基礎。他認為物質世界科學必須以現實世界的絕對確實性為基礎。懷疑即是在思維,“我思,故我在”成了勒內·笛卡爾的著名命題。1644年,他的《哲學原理》問世。按照單一的機械學原理的體系,數學家勒內·笛卡爾通過闡釋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對各類自然現象作了深刻的邏輯性描述。勒內·笛卡爾的基本思想在于區分精神和物質,他認為精神的本質是思維,物質的本質是廣延。勒內·笛卡爾是將哲學思想從傳統的經院哲學束縛中解放出來的第一人,這位徹底的二元論者被黑格爾稱為“近代哲學之父”。
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
布萊士·帕斯卡(1623-1662)深受冉森教義的影響。當冉森教派受政府、耶穌會和教皇迫害時,他慨然出面撰寫了十八封《致外省人書簡》為它辯護。1670年由后人刊行的雜感作品《思想錄》是布萊士·帕斯卡最重要的哲學作品,他給后世留下了“人是會思想的蘆葦”的著名論點。
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1662年8月19日)
唯物主義哲學
十八世紀法蘭西王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1713一1784),他為了追求知識和真理曾被嚴厲的父親斷絕生活供應,過了多年貧困的日子。后因堅持無神論觀點而被逮捕入獄,出獄后全力以赴主編百科全書,在另一名主編達朗貝因懼怕當局迫害而退縮的情況下,他獨力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作,并親自撰寫了一千余條目。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1日)
狄德羅以戰斗的姿態寫下了一系列唯物主義哲學著作,重要的有《論盲人書簡》《對自然的解釋》《關于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和哲理小說《拉摩的侄兒》等,通過這些著作他闡述了許多在當時是最進步的哲學原理。
同狄德羅在一起戰斗的其他一些百科全書派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有很多十分精彩的論著。達朗貝、孔狄亞克、愛爾維修、罹爾巴赫、拉美特利、孔多塞等,就是這些哲學家中的佼佼者。在啟蒙學者中有一位唯物主義博物學家,就是布封。布封出身穿袍貴族家庭,在教會學校受教育。但他喜愛自然科學,后來受一位德國學者的影響,致力于博物學的研究,取得較大成績。1739年他擔任王宮花園的總管,為他研究博物學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布封唯一的一部著作,是36冊的巨著《自然史》。由于這部書表述的唯物論觀點,前三冊剛出版就遭到了巴黎大學神學院的責難,甚至要求對他進行裁判。布封被迫寫信給神學院,聲明自已無意反對《圣經》,才幸免于難,但他并未因此放棄自已的觀點。
布封(1707~1788年)
實證主義哲學
當時奧古斯特·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思想具有廣泛影響,孔德本人于1857年去世,但是他的著作廣為流傳??椎抡J為科學只是對于經驗事實或經驗現象的描寫和記錄,只有經驗事實或經驗現象才是“確實的”或者說“實證的”,他將社會發展劃分三個階段:神學、形而上學與實證主義。根據他的見解,當時西方社會正處于實證階段即科學階段,孔德在此時期撰寫《實證政治體系》與《主觀綜合》等著作。
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
史學
復辟時期,法蘭西王國的史學相當發達,涌現出一批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用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觀點來解釋歷史,闡述第三等級和封建勢力之間的階級斗爭,譴責封建貴族的特權,論證資產階級應當執掌政權。復辟時期法蘭西王國的主要史學家有梯葉里、米涅、梯也爾和基佐。
基佐(1787-1874)1812年,因將英國歷史學家吉本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譯成法文而成名,被巴黎大學聘為近代史教授?;羰菑捅贂r期法蘭西王國史學的代表。1820年發表的《論復辟以來法蘭西王國政府與當今內閣》一書,分析法蘭西王國革命的原因、動力和成就,第一次用第三等級反對特權等級的斗爭來說明法蘭西王國歷史?;舻闹髦凶钪匾挠小斗ㄌm西王國歷史研究》(1823),《英國革命史》(1826),《歐洲文明史》(1828)和《法蘭西王國文明史》(1829-1832)。
弗朗索瓦·皮埃爾·吉堯姆·基佐(Fran?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1787年10月4日—1874年9月12日)
基佐理解到財產關系(其中主要是土地關系)是歷史發展的基礎,承認階級斗爭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著人類全部的歷史,對階級斗爭的認識,是基佐對史學的重大貢獻,馬克思因此而譽之為“天才歷史學家”。
19世紀史學界的狀況根據不同的政治立場可分為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保守主義各種類型的史學家。史學家的情況,發生不少變化,并各具特點,總的說來,他們都放棄了階級斗爭的觀點。米涅早已由研究大革命,轉而探索十六世紀的歷史,他于1851年撰寫《瑪麗·斯圖亞特史》、1854年出版《查理五世的遜位及其在尤斯特修道院的居留和逝世》?;粼谖迨涣甏小队?a href="http://www.csydxx.cn/3567/"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吉利共和國與克倫威爾時期史》、《克倫威爾的護國政府與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史》與《當代史回憶錄》等。拉馬丁主要從事文學創作,他研究的歷史題材比較分散,1847年,他著有《吉倫特派史》,五十年代撰寫了《復辟王朝史》《土耳其史》《俄國史》《人類史》。
社會政治思潮
啟蒙運動興起
十八世紀法蘭西王國的啟蒙運動是在十七世紀唯理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唯理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勒內·笛卡爾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義公式,他以人的理性代替了神的啟示,以分析論證代替了盲目信仰。與唯理主義并存的以伽桑狄為代表的機械唯物論哲學,對十八世紀唯物主義的啟蒙哲學也有重大影響。十八世紀,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的落,凡爾賽宮廷已失去了十七世紀時具有的文學藝術中心的地位。哲學家和文人們的活動中心轉到了那些自由貴族或富有的資產者的沙龍中去。一些貴族和金融家包括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成了文學活動的“資助者”,在這種環境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布封、盧梭、博馬舍等,就是他們之中的出色人物。
孟德斯鳩(1689-1755)出身貴族。1721年發表《波斯人信札》,通過一個波斯人的言論揭露了法蘭西王國宮廷、貴族和教會的腐朽,以及社會風氣的敗壞。1734年發表的《羅馬盛套原因論》是孟德斯鳩較為成熟的著作,比較明顯地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在這里,他提出了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觀點,探討了演變的規律,認為,在社會演變之中最起作用的是政治法律。他正是按照這一觀點來分析古羅馬興盛與衰落的原因的。1748年發表的《論法的精神》是孟德斯的主要代表作系統闡述了他的法學觀點。他首先從理性的觀點解釋了法的概念,這是全書的理論基礎:“由事物的性質所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就是法。在這一點上,一切存在都有它們的法?!比祟惖姆ň褪侨说睦硇?,而理性就是奠基在人的權利之上的合理的理論??梢?,孟德斯鳩的法在本質上就是保障人權的工具。
孟德斯鳩(1689-1755)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政治學說方面引人注目的啟蒙思想家,盧梭作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思想家,其學說在后來的大革命中產生了較大影響。他是啟蒙運動中激進思想的杰出代表。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把自己的民主主義理想系統化了,這是他最重要的政治學著作,中心是論述人民民主思想。他指出,所謂人民主權就是以公共意志為最高權力,其具體體現就是由全體公民根據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會契約。盧梭強調由人民自己行使權力,不贊同代議制度。盧梭還提出,為了使人民主權真正得到保障,當這種主權被人篡奪并用以壓迫人民時,人民的權力就是起義。
復辟時期
復辟時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家、理論家龔斯當,重要的經濟學家有西斯蒙第和薩伊,他們代表了復辟時期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政治經濟思潮。龔斯當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原則的核心是強調個人自由,把自由視為個人離開國家政權而獨立。在此基礎上,他竭力宣揚個人在人身、言論、居住、支配財產、政治和宗教信仰、工商業競爭等各方面的自由。龔斯當主張君主立憲制,他把權力劃分為王權、行政權、經常代表權、公眾意見代表權和審判權以及地方自治權等幾方面。
西斯蒙第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特殊人物,他的經濟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兩個時期。在第一個時期,他是英國古典學派經濟自由主義的信徒;在第二個時期,他卻成了古典經濟學和自由主義的批判者,提出了很多新的重要理論。181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新原理》,標志著他的思想的轉變。西斯蒙第對資本主義分配制度的批判,以利潤和工資的關系為焦點,比李嘉圖前進一步,坦白地承認利潤是對工人階級的掠奪,掠奪的結果就是社會兩極分化的形成,自由競爭加速了這個形成的過程。
西斯蒙第(Sismondi,Jean Charles Lnard Simonde de,1773—1842)
讓一巴蒂斯特·薩伊(1766一1832)是庸俗經濟學的創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是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薩伊主張把政治經濟學分為三部分:生產、分配和消費。這就是后來絕大多數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所接受的政治經濟學“三分法”,他從“三分法”又引出生產的“三要素”論:勞動、資本和土地。薩伊的學說被后來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稱為“薩伊規律”,成為后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否認經濟危機可能性的理論依據。
空想社會主義
十九世紀初期出現了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探討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圣西門和傅立葉是其代表。大革命時圣西門傾向革命,主動放棄了伯爵的頭銜和貴族的稱號,稱自己為公民,著作主要是《日內瓦書信集》《論工業制度》《工業家同答》《新基督教》等。
克勞德·昂利·圣西門(Claude-Henr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60年—1825年)
圣西門的歷史觀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他經常把人類歷史的發展看作先驗的人類理性的發展,但有時又正確地認為社會的變革是由經濟的發展引起的,并初步意識到經濟狀況是政治制度的基礎。圣西門認為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把人類歷史分為“開化時期”“古希臘、羅馬的奴隸社會”“中世紀神學和封建制度”“新封建制度”和“實業制度”,他理想的社會制度便是“實業制度”。
夏爾·傅立葉(1772-1837)著作以揭露與抨擊資本主義制度,探求改革社會的道路和擬訂未來理想社會的計劃為目標,主要有《四種運動論》《文明制度的批判》和《新的工業世界和社會事業》等。
夏爾·傅立葉(Fran?oisMarie Charles Fourier,1772.04.07-1837.10.10)
傅立葉的歷史觀念含有唯物史觀的萌芽和辯證觀點,他認為人類社會服從于一般成長的規律,不僅社會全部進程有上升和下降的波動,而且每個歷史階段都有它的上升和下降時期。傅立葉按生產的性質把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時期,蒙味時期,宗法制度、野蠻制度、文明制度、保障制度、協作制度和和諧制度,和諧制度是他理想的社會制度。他還提倡婦女的自由和解放,認為“婦女權力的擴大是一切社會進步的基本原則”
科學
勒內·笛卡爾和布萊士·帕斯卡不僅是哲學方面的思想巨匠,也是法蘭西王國歷史上的科學偉人。笛卡爾發明了現代數學基礎工具之一的坐標系,將幾何和代數相結合,創立了解析幾何學,并且將其坐標幾何學應用到光學研究上,在《屈光學》中第一次對折射定律作出了理論上的推證。帕斯卡十六歲就寫成了《圓錐曲線論》,1642至1644年間,設計制造了第一架數學計算器。兩年后,帕斯卡爾發明了水銀氣壓計。不久又研制了注射器和水壓機,并擬就了關于真空、液體平衡、空氣的重量和密度及算術三角形的多篇論文,奠定了概率計算的基礎。
17世紀30年代,修道士麥森尼的修道室是笛卡兒、伽桑狄、帕斯卡等法國學者科學家聚會和交換科學通信的地點,這種聚會主要依靠私人贊助。1666年末,在進行了3年之久的反復的磋商后,巴黎皇家科學院正式成立。
十九世紀中葉科學方面有了蓬勃發展,法國工業革命的迅速進行,社會經濟生活需求的不斷擴大,給予科技進步強大的推動力。十九世紀中葉,法蘭西王國的生物、化學、生理與醫學、工程技術諸方面得到了高速發展。
生物科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巴斯德的研究中。他在動物學與植物學之外,開辟了新領域一微生物學。他闡明了微生物的作用,科學地解釋乳酸、酒精與葡萄酒的發酵現象。巴斯德最重要的貢獻還在于免疫學和消毒學。他發現了狂犬病疫苗并創辦了巴斯德學院、他被譽為“人類的造福者”。此外,諾丹說明遺傳規律、蒂勒發現植物授粉,都屬當時的重要成就。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
化學方面,早在十八世紀拉瓦錫就因提出氧化學說而聞名,他規范化學命名法,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十九世紀,圣克萊爾·德維爾先后領導鋁與鎂的首次生產,促進了輕工業的發展,他還發現熱的分解作用。貝特洛則合成酒、甲酸與甲烷,制造了苯與乙炔的合成物,他在熱化學領域的貢獻,促進了有機化學的進步。此外,熱拉爾于1853年制造了阿斯匹林。生理科學與醫學的發展也比較顯著,貝納爾發現血管運動的神經作用,他的名著《實驗醫學導論》于1865年出版,甚至對文化藝術界也有影響。
藝術
建筑
十二世紀在法蘭西王國北部興起哥特式建筑風格。哥特式建筑的特征是用尖形拱門代替羅馬式半圓拱門,力求增加建筑物的高度,同時減少內壁、內柱和支柱的厚重度。外部有許多高聳的尖塔,墻壁較薄,窗戶較大,并飾有彩色璃的圖案,內光線充足,門前飾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哥特式建筑是生產力的發展和建筑技術進步的產物,它從法蘭西王國北部興起后,很快傳到西歐其他國家。
圣德尼大教堂西立面
有些學者認為這是由于該地區在羅馬式藝術盛行時期還沒有發展出一種有代表性的地方風格,因而對于來自其他地區的創新和影響就顯得尤為開放。另有一些學者則認為這與法國國王提高自身聲望的努力相一致,畢竟這里是王室所統治的地區。法蘭西島的地理位置無疑得天獨厚,接近法國的中心,是法國西部和南部的交通樞紐,毗鄰諾曼底包括有肋交叉拱在內的許多建筑創新正是經由諾曼底進入法國。
沙特爾大教堂飛扶壁
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藝術是專制統治的表達方式,凡爾賽宮及其他大型建筑工程無不是在為法國國王歌功頌德。古典主義建筑的成就集中于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宮殿、雕像、噴泉、草坪、花壇和柱廊,東西為軸而南北對稱,渾然一體。
凡爾賽宮俯瞰圖
建筑工程由于規模大、顯眼、公開,所以能比繪畫更好地把宮廷的價值標準傳達給廣大觀眾。法國建筑中的古典主義風格表現了古羅馬帝國的那種宏偉和權威,強化了君主制所信仰的傳統、無所不在專制、力量和永恒等理念。巨大的規模和形式上的重復都體現了這些含義廣泛的概念,它們的具體體現就是巴黎市中心和城外修建的皇家建筑以及凡爾賽的宮殿和花園。
凡爾賽宮鏡庭
洛可可藝術在法國的興起是伴隨貴族(其主要贊助人)權力上升而出現的,洛可可風格得以最充分展示的還是在公館的室內裝飾中,其影響席卷了歐洲貴族和上層中產階級。這一點在以凡爾賽宮為背景的維熱-勒布倫的瑪麗·安托瓦內特肖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散居在巴黎的貴族公館作為社交中心,建筑師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房間的設計和裝飾上,公館要求有種舒適的室內裝飾風格,可以為個人的想象力提供充分空間。
瓦朗日維爾公館里的房間
室內設計師對于法國裝飾格調發展的影響舉足輕重,他們為雕版畫確立了新的設計標準,還與建筑師合作,雕刻家通常負責建筑雕飾的制作,畫家則將作品鑲在門的上方、從而確立了一個延續至今的傳統裝飾藝術與美術的結合。洛可可風格在家具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法國的家具師又被稱作鑲飾家具細木工,他們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藝,從而推動了室內裝飾的變革。鍍金材料、金屬和琺瑯常被用于創造洛可可風格中羽毛般的裝飾效果。
法國新古典主義建筑的第一個階段是反對洛可可藝術的過度表現:不對稱、優雅的動勢、華麗的裝飾和曲線美。新建筑遵循理性化的設計,所以常被稱為“理性古典主義”。建筑物的所有構成部分就它們對整個結構的必要性而言,必須是幾何式的,而且還要對稱且合乎邏輯。雖然新古典主義建筑的這個理性階段在理論上是以自然為基礎,但它的榜樣卻是17世紀時法國的古典主義建筑。
昂熱-雅克·加布里埃爾:小特里阿農宮朝向花園的正立面
除了法式古典主義風格之外,加布里埃爾還使用帕拉第奧風格,它最精致的表現是迷人的凡爾賽花園樓小特里阿農宮。
繪畫
當時在路易九世的宮廷與上層社會階層之中,繪畫領域里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于是,他們提出了宮廷風格這一術語,并將其作為“輻射式”的同義語來指稱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13世紀以前,彩飾手抄本一直都在修道院繕抄室中制作。而后手抄本的制作也轉移到由教會之外所組織的城市作坊之中,這正是今天出版社的前身。雕刻與彩色玻璃窗畫作坊再次成為它們效仿的榜樣。巴黎作為手抄本制作中心而聞名于世,即便是在今天人們仍可明確指出當時各個作坊聚集的街區。
《大衛與歌利亞》出自《美男子菲利普四世祈禱書》
有些新出現的世俗插圖畫家留下了他們的姓名,其中之一是巴黎的奧諾雷大師,他在1296年繪制了由路易九世的孫子定制的《美男子菲利普四世祈禱書》中的細密畫。
中世紀晚期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法國繪畫藝術風格向古典主義轉變,從歷史和美學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藝術作品都力求在和諧、明晰、嚴謹、普遍性和理想主義諸方面與古希臘、羅馬時期媲美。畫家西蒙·武埃、尼古拉·普桑等人脫穎而出,裝飾畫家勒穆瓦納(1688-1737)在凡爾賽宮創作了鴻篇巨制。
西蒙·武埃作為在羅馬的法國卡拉瓦喬主義畫家的領導者,但他在整個藝術生涯中使用了多種風格進行繪畫創作。他的畫受到威尼斯藝術家的影響,以其鮮艷的色彩和用光而著稱。從而為皇家住宅和數量不斷增加的法國貴族宅邸的內部形式提供了一種新的、鮮亮悅目的裝飾風格。
西蒙·武埃(Simon Vouet)
《鏡前的維納斯》可能是為國王的一個情婦所作,是武埃就此題材創作的數幅畫作之一。武埃讓他的維納斯充滿了法國獨有的優雅美感對連續的渦旋的圓形的運用、近乎全裸的人體、對織物的興趣和明亮的色彩,這一切只暗示著性愛,這個主題的吸引力將一直保持到18世紀,成為繪畫中洛可可風格的基礎。武埃還是新一代藝術家的老師,包括為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工作的藝術家、景觀設計師和皇家園藝師安德烈·勒諾特爾以及后來建立法蘭西皇家學院的皇家畫師夏爾·勒布侖。
西蒙·武埃:《鏡前的維納斯》
17世紀行將結束之際,在法蘭西學院內部出現了一種爭論,結果形成了兩大派系:普桑派對魯本斯派。在這場以素描與色彩問題為焦點的論辯發生時,普桑和魯本斯皆已不在人世。保守派支持普桑的觀點:達于心靈的素描高于刺激感官的色彩。魯本斯派(許多成員為佛蘭德斯派的繼承者)則認為色彩比素描更忠于自然,他們還指出,外行人應該成為作品藝術價值的評判者。
讓- 安托萬·華托:
《舟發西苔島》
18世紀法蘭西王國藝術開始從洛可可的浮華轉向新古典主義的理性主義。80年代末,才隨著雅克-路易·大衛及其樸素型新古典主義的出現形成了一種新風格,一直盛行到19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的頂點無疑是雅克-路易·大衛的說教歷史畫,尤其是他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雅克-路易·大衛:《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18世紀90年代初的兩件重要作品都是被暗殺的革命者肖像,通常認為是兩幅成對的作品。然而只有一幅保存了下來《馬拉之死》。1793年5月,它與配對的另一幅畫一同在盧浮宮展出,之后政府宣布它將永久懸掛在國民大會的會議廳里。
雅克-路易·大衛:《馬拉之死》
新古典主義的完結和浪漫主義的誕生并沒有確切的時間,正如理性與情感這兩種分別來自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元素并存于1750至1789年的啟蒙時代,有時甚至并存于同一件作品中,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也肩并肩地從1789年繁榮到1848年。在繪畫領域里,浪漫主義運動表現為泰奧多爾·熱里科,德拉克洛瓦等新畫家力圖擺脫大衛及其門徒的控制的斗爭。以德拉克洛瓦的《希奧島的屠殺》(1824)為代表作的浪漫主義繪畫,沖破了大衛的冷如冰霜的僵化模式,體現了戰爭、革命、犧牲的悲壯場面。
歐仁·德拉克洛瓦:《希俄斯島的屠殺》
1824年的沙龍舉足輕重,而康斯太布爾的風景畫在其中的展出為法國風景畫家開啟了可能性,受到他強烈自然主義和浪漫主義傾向影響的年輕一代畫家紛紛將其作為自己的創作基礎。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在藝術上直接以康斯太布爾為榜樣,這些人大部分是學院出身。他們信奉康斯太布爾所謂對大自然的直接印象,除此之外他們還研究17世紀重要的荷蘭風景畫家,如雷斯達爾陳列在盧浮宮的作品。這個畫派形成于19世紀30年代,名字來自楓白露森林邊上的巴比松村。這些人在這個村里作畫,許多人還定居于此(柯羅也常來這里作畫)。
皮埃爾-埃蒂安-泰奧多爾·盧梭:《樺樹下》
雕塑
獨立圓雕人像出現于中世紀晚期,早期與盛期哥特式最為關注的大門雕刻相對而言不再重要。獨立圓雕人像大多為宗教儀禮對象,完全脫離建筑背景。由于社會中個人的重要開列出贊助人在制作圣物箱、圣龕、祭壇裝飾和祭祀用器方面所愿意投資的數目清單。而且根據計算,荊冠圣物箱的制作費用是圣禮拜堂修建費用的兩倍,禮拜堂是為陳放圣物箱而建造。
《讓娜·德夫勒圣母像》
在《讓娜·德夫勒圣母像》中,衣袍下垂褶皺及其相互映照的柔軟曲線十分和諧,與圣母身體優雅傾斜的姿態十分協調。圣嬰碰觸她嘴唇的動作溫柔而親昵。雕像底座上的銘文表明,這座雕像是王室呈獻的供奉,圣母手中象征法國王室的百合花預示著圣母具有王者至尊,與捐贈者身份相同。
古典主義時期,雕塑中正統皇家風格的確立方式與建筑大致相同,接受羅馬和貝尼尼1665年造訪的影響。在巴黎期間,貝尼尼為路易十四雕刻了一尊大理石胸像。他還受托為國王制作一尊騎馬像,這件作品后來在羅馬完成并運回巴黎,且在巴黎被重新加工,現在立在凡爾賽宮。
安東尼·夸茲沃:《夏爾·勒布侖胸像》
貝尼尼的影響可見于安東尼夸茲沃的作品,安東尼·夸茲沃是一個很長的法國知名肖像雕刻家世系中的第一人,也是勒布侖在凡爾賽雇用的藝術家之一。在一尊表情鮮活的勒布侖赤陶像中,夸茲沃刻畫了這位藝術家雙唇微分、頭轉向一旁的樣子。肩線以下堆疊的衣飾讓人想到貝尼尼的路易十四胸像的總體輪廓,但勒布侖的臉是寫實的,精細地刻畫了人物性格。
新古典主義時期對啟蒙運動經驗主義做出最出色示范的法國雕塑家也許就是讓-安托萬·烏東了。格勒茲和烏東都在創作中運用寫實技法,但烏東與格勒茲不同,他把寫實主義藏在古典主義的表象里。
讓-安托萬·烏東:《伏爾泰坐像》
正如人們對他這種經驗主義個性所料想的那樣,烏東專門創作肖像,而且成了為啟蒙運動服務的肖像藝術家。烏東那不可思議的捕捉人物外貌和個性的才能在《伏爾泰坐像》中完全體現出來,插圖中是一件赤陶復制品,石膏原作已經遺失了。雕塑家讓人物穿上古羅馬式的托加袍,戴上古羅馬式的束發帶,坐在古式座椅上,使人看起來古意盎然。
19世紀20年代德拉克洛瓦一舉成名,浪漫主義繪畫也處于興起的過程當中,隨之而來的則是嶄新的、更為開明的路易一菲利普君主立憲政體。資產階級在新政府和整個社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開創了一個中產階級趣味的時代。這兩股力量賦予了少數藝術家創造浪漫主義雕塑的信心。雕塑家要想脫離古典模式,既需要勇氣,也需要相當大的想象力。但少數藝術家,特別是安托萬-路易·巴里和弗朗索瓦·呂德、探索了新的主題、情感及構成方式。
?
安托萬-路易·巴里:《老虎吞噬恒河鱷》
君王年表
編輯卡佩王朝
姓名 |
在位時間 |
法文名 |
雨果一世·卡佩 |
987-996年 |
Hugues I Capet |
羅貝爾二世(虔誠者) |
996-1031年 |
Robert II(le Pieux) |
亨利一世 |
1031-1060年 |
Henri I |
腓力一世 |
1060-1108年 |
Philippe I |
路易六世(胖子王) |
1108-1137年 |
Louis VI (le Gros) |
路易七世(年輕的) |
1137-1180年 |
Louis VII (le Jeune) |
腓力二世·奧古斯都 |
1180-1223年 |
Philippe II Auguste |
路易八世(獅子王) |
1223-1226年 |
Louis VIII (le Lion) |
路易九世(圣王) |
1226-1270年 |
(Saint) Louis IX |
腓力三世(勇敢者) |
1270-1285年 |
Philippe III (le Hardi) |
腓力四世(美男子/公正王) |
1285-1314年 |
Philippe IV (le Bel) |
路易十世(吵架王/頑固者) |
1314-1316年 |
Louis X (le Hutin) |
約翰一世(遺腹子)(未實際統治) |
— |
Jean Ier (le Posthume) |
腓力五世(高大的) |
1316-1322年 |
Philippe V (le Long) |
查理四世(美男子/公正王) |
1322-1326年 |
Charles IV (le Bel) |
瓦盧瓦王朝
姓名 |
在位時間 |
英文名 |
腓力六世(瓦盧瓦家的,幸運王) |
1328-1350年 |
Philippe VI (de Valois,le roi trouvé) |
約翰二世(好人) |
1350-1364年 |
Jean II (le Bon) |
查理五世(英明王) |
1364-1380年 |
Charles V (le Sage) |
查理六世(被喜愛者,瘋王) |
1380-1422年 |
Charles VI (le Bien-Aimé,le Fol/le Fou) |
查理七世(勝利王,忠于職守者) |
1422-1461年 |
CharlesVII (le Victorieux,le Bien-Servi) |
路易十一(謹慎者,蜘蛛王) |
1461-1483年 |
Louis XI (le Prudent,l'universelle aragne) |
查理八世(和藹的) |
1483-1498年 |
Charles VIII (l'Affable) |
路易十二(人民之父) |
1498-1515年 |
Louis XII (le Père du Peuple) |
弗朗索瓦一世(昂古萊姆的,文藝之父和復興者) |
1515-1547年 |
Fran?ois I (de An gouléme,le Père et Restaurateur des Lettres) |
亨利二世 |
1547-1559年 |
Henri II |
弗朗索瓦二世 |
1559-1560年 |
Fran?ois II |
查理九世 |
1560-1574年 |
Charles IX |
亨利三世 |
1574-1589年 |
Henri III |
波旁王朝
姓名 |
在位時間 |
英文名 |
亨利四世(納瓦拉的,大帝) |
1589-1610年 |
Henri IV (de Navarre,le Grand) |
路易十三(英明王) |
1610-1643年 |
Louis XIII (le Juste) |
路易十四(大帝,太陽王) |
1643-1715年 |
Louis XIV (le Grand,le Roi Soleil) |
路易十五(被喜愛者) |
1715-1774年 |
Louis XV (le Bien-Aimé) |
路易十六(殉教王) |
1774-1792年 |
Louis XVI (le Roi-Martyr) |
路易十七(未實際統治) |
— |
Louis XVII |
路易十八 |
1814-1824年 |
Louis XVIII |
查理十世 |
1824-1830年 |
Charles X |
路易十九(未實際統治) |
— |
Louis XIX |
亨利五世(未實際統治) |
— |
Henri V |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
姓名 |
在位時間 |
英文名 |
路易·菲利普一世 |
1830-1848年 |
Louis Philippe I |
注釋
編輯展開[a]
加冕皇冠稱查理五世
[b]
往往是退居鄉間的保王派
[c]
ebenistes,來自“烏木”一詞,烏木是他們最常用的鑲面薄板木料
[d]
court style
參考資料
編輯展開[1]喬治杜比. 法國史[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1753-1817.
[2]喬治杜比. 法國史[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1738-1752.
[3]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600-602. ISBN 730004540032.
[4]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41-50. ISBN 730004540032. (11)
[5]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64-72. ISBN 730004540032. (10)
[6]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88-98. ISBN 730004540032. (12)
[7]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111-113. ISBN 730004540032. (4)
[8]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154-171. ISBN 730004540032. (18)
[9]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300-304. ISBN 730004540032. (6)
[10]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32-37.
[11]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34-35.
[12]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36-37.
[13]包來軍. 法國卡佩王朝王權崛起與圣殿騎士團的滅亡[D]. 河北師范大學, 2010
[14]張緒山. 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及其對社會的影響[J]. 東北師大學報, 1992, (02): 54-60.
[15]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38-39.
[16]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68-70. ISBN 730004540032.
[17]申旭. 法國愛國女英雄貞德[J]. 史學月刊, 1983, (02): 96-98.
[18]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81-83. ISBN 730004540032. (4)
[19]呂一民.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49-52.
[20]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88-92. ISBN 730004540032.
[21]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59-63.
[22]劉文立. 法國宗教戰爭始末[J]. 法國研究, 1987, (02): 53-60+75.
[23]劉文立. 法國波旁王朝興亡記略[J]. 史學月刊, 1982, (06): 91-92.
[24]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99-100. ISBN 730004540032. (3)
[25]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66-71.
[26]蔡秉頎. 路易十四及其統治下的法國[J]. 歷史教學, 1997, (02): 46-47.
[27]劉文立. 法國波旁王朝興亡記略[J]. 史學月刊, 1982, (06): 91-92.
[28]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002: 92-95.
[29]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002: 96-101.
[30]劉北成. 托克維爾關于法國大革命起因的解釋[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 (02): 97-102.
[31]時殷弘. 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和國際政治的變更[J]. 歐洲研究, 2005, (06): 1-13+156.
[32]呂桂霞.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土地問題[J]. 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03): 76-78.
[33]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150-155. ISBN 730004540032. (4)
[34]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261-263. ISBN 730004540032. (4)
[35]姚歷. 法蘭西民族國家的確立[J]. 法國研究, 2013, (01): 18-23.
[36]許金華. 論法國七月王朝君主立憲制的建立[J]. 史學月刊, 2001, (04): 86-90.
[37]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398-299. ISBN 730004540032. (3)
[38]劉文立, 曾伽. “二月革命”前的奧爾良派[J]. 法國研究, 2005, (01): 88-99.
[39]韓承文, 徐云霞. 巴黎二月革命對歐洲國際關系的影響[J]. 世界歷史, 1989, (04): 85-92.
[40]安德烈·卡斯特羅, 洪文. 七月王朝的傾覆[J]. 法國研究, 1983, (03): 54-62.
[41]地圖上的法國史.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16: 47-51. ISBN 978-7-5473-0938-4.
[42]朱明. 地圖上的法國史[M].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16: 95-99.
[43]朱明. 地圖上的法國史[M].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16: 110-129.
[44]喬治杜比. 法國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312-313.
[45]喬治杜比. 法國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314-320.
[46]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44-46. ISBN 730004540032.
[47]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32-37.
[48]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83-84. ISBN 730004540032.
[49]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49-52.
[50]馬劍銀. 中世紀歐洲封建法的前世今生[J]. 比較法研究, 2015, (03): 181-200.
[51]何勤華. 外國法制史[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23.02: 228-232.
[52]于偉. 法蘭克騎士制度的建立[J]. 軍事歷史研究, 2000, (03): 133-140.
[53]倪世光. 騎士制度與西歐中世紀戰爭[J]. 中國社會科學, 2020, (09): 160-185+207-208.
[54]崔三常. 常備軍制度與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D]. 山東大學, 2007
[55]王淵明. 中古法國市民與封建土地所有制[J]. 齊魯學刊, 1986, (03): 12-18.
[56]馬克·布洛赫. 法國農村史. 商務印書館, 1991: 44-88. ISBN-9787100011198.
[57]喬治杜比. 法國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314-316.
[58]喬治杜比. 法國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458-462.
[59]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84-88.
[60]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71-76.
[61]喬治杜比. 法國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377-378.
[62]喬治杜比. 法國史[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697-710.
[63]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50-71. ISBN 730004540032.
[64]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125-127. ISBN 730004540032.
[65]伍純武. 法國社會經濟史.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6: 13-33.
[66]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64-65. ISBN 730004540032.
[67]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84-85. ISBN 730004540032.
[68]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108-109. ISBN 730004540032.
[69]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115-117. ISBN 730004540032.
[70]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129-132. ISBN 730004540032.
[71]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284-288. ISBN 730004540032.
[72]王章輝. 英國和法國工業革命比較[J]. 史學理論研究, 1994, (02): 111-124.
[73]呂一民著. 法國通史[M].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10: 183-186.
[74]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71-79. ISBN 730004540032.
[75]金朝霞. 《羅蘭之歌》與歐洲中世紀的時代精神[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109-112. DOI:10.15991/j.cnki.411028.2004.03.026.
[76]郭玉生. 論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化的美學精神——以騎士文學為中心[J]. 外語學刊, 2006: 79-83. DOI:10.16263/j.cnki.23-1071/h.2006.03.017.
[77]尹岳斌. 法國城市文學回眸[J].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 2004, (04): 79-82.
[78]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122-128. ISBN 730004540032.
[79]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263-270. ISBN 730004540032.
[80]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353-358. ISBN 730004540032.
[81]喬治杜比. 法國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382-384.
[82]張榮. 罪惡的起源、本質及其和解——阿伯拉爾的意圖倫理學及其意義[J]. 文史哲, 2010: 140-148.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08.04.013.
[83]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142-150. ISBN 730004540032. (10)
[84]李宏圖. 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J]. 歷史教學問題, 2011, (02): 39-45.
[85]王養沖. 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J]. 歷史研究, 1984, (02): 171-189.
[86]黃淳.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興起及其特點[J]. 思想戰線, 1992, (03): 91-96.
[87]李艷平. 大革命期間的法國科學院與埃及研究院[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6, (05): 77-83+112.
[88]張芝聯 . 法國通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8: 359-360. ISBN 730004540032.
[89]馬慶曉. 從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紀審美文化[J]. 大眾文藝(理論), 2009, (20): 113.
[90](美)H.W.詹森(H.W.Janson ). 詹森藝術史. 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 第七版.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3: 385-431. 1SBN 978-7-5100-4862-3.
[91](美)H.W.詹森(H.W.Janson ). 詹森藝術史[M]. 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 第七版.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3: 733-749. 1SBN 978-7-5100-4862-3. .
[92](美)H. 詹森藝術史[M].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3: 758-768.
[93](美)H. 詹森藝術史[M].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3: 809-821.
[94](美)H. 詹森藝術史[M].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3: 842-852.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csydxx.cn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csydxx.cn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csydxx.cn/427972/